wylhliliang wylhliliang
关注数: 100 粉丝数: 179 发帖数: 15,187 关注贴吧数: 46
山东大学青岛中美科技创新国际产业园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在讲话中表示,中美科技创新国际产业园的启动,是山东大学与青岛市续写名校名城华章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中美人文交流、推动跨境创新合作的实际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意义和示范价值。 山东大学中美科技创新国际产业园项目于2018年7月21日正式开工建设,总开工面积近10万平方米。2019年项目计划再开工10万平方米,项目预计于2023年基本建成。 山东大学中美科技创新国际产业园位于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核心区,项目占地545亩,总投资约60亿元,被列入2018年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现已引进山东大学微生物研究院、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环境学院、海洋研究院等5个山东大学服务青岛转化平台项目,博新肿瘤相关物质检测项目、海泰光催化纳米生物医药材料项目、华米海洋生物新材料项目等首批10个研发产业化项目。园区主要建设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基地、国际交流中心、大师工作室、研发实验中心、人才公寓和产业基金等。 山东大学中美科技创新国际产业园将重点围绕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产业,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产业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90亿元,年利税10 亿元,吸引科技企业300 家,引进创新创业人才2500人。
失衡的江苏高铁 来源:《财经》杂志 今年底,宿迁和淮安这两座城市终于有了高铁去徐州,可以直达北京。但去省会南京,居然还要等上四年。江苏高铁怎么了? 很难想象,在GDP破九万亿、中国第二富裕的省份江苏,去个省会居然这么困难: 从淮安、宿迁分别到南京,200多公里的路程至今没有铁路,唯一的公共交通方式是最少2.5小时的大巴;连云港好一点,有两班K字头火车去南京,但300多公里的距离,单程就要7个小时;盐城再幸运一些,虽然每天火车依然没有突破三班,至少3.5小时就可以连通200公里外的省会。 南京靠不住,于是京沪高铁沿线重镇徐州承载了苏北人民中转出行的希望。先坐大巴去徐州,再转乘高铁或者火车,是苏北人民的出行常态。高铁徐州东站日日客流量爆满,被称为“爆棚东”。 好消息是,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高铁开通,淮安、宿迁、盐城终于有了高铁连通徐州,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12月30日全国铁路运行图调整之后,通过京沪高铁更可以直通北京。 徐宿淮盐铁路项目总投资428.25亿元,徐州至淮安段江苏省和中铁总公司分别承担资本金的50%,淮安至盐城段江苏省和中铁总公司分别承担资本金的70%、30%。 12月16日早上的盐城站,徐宿淮盐高铁首班车开出,站外红色的气球飘了一路,白日也放起了焰火。盐城市民李女士很激动,她专程早上七点起床,“不坐车,就来看一眼新修的盐城站也乐意。” 与苏北人民第一次见到高铁的新奇相比,苏南地区沪宁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铁开通已近十年,高铁动车以几分钟一班的频率穿行,苏州、无锡、常州之间的铁路运行时间不到20分钟。 而目前苏北高铁还不能直达长三角核心地带。直通上海,得等到明年底的盐通铁路,至于直通南京的宁淮铁路,还得再等上四年。 江苏的铁路网络,怎么就那么南北不均衡?现在补短板,还来得及吗?
青岛文体娱乐业投资增长132.1% 实施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十大工程、旅游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   发起历时4个月的“欢乐冬季,嗨游青岛”主题活动;歌诗达邮轮“赛琳娜号”11月、12月在青连续运营11个航次,以刺激冬季旅游市场;借势鲁南高铁开通的契机,开展以“乘高铁、游青岛、享冬韵、过大年”为主题的城市综合营销;组织开展邮轮会奖旅游说明会,让更多民营企业加强对青岛邮轮旅游产品的了解,满足企业年底会奖旅游的需求;继续对琅琊台遗址展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   今年四季度,市文化和旅游局继续保持前三季度的“攻坚”势头,紧紧围绕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目标,深入实施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十大工程、旅游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确保文化和旅游业提档升级。   据悉,前三个季度,为积极推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与海洋攻势,市文旅局通过打好时尚城建设“主动仗”、下好海洋攻势“先手棋”、唱好双招双引“重头戏”、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四项主要工作,努力推进滋养海洋文化根脉和滨海旅游转型升级的工作。统计数据显示,1至10月,全市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同比增长132.1%;1至9月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9024万人次,同比增长13.68%,实现旅游总收入1666亿元,同比增长18.79%。5个项目入围省政府文化创新奖,青岛位列全国个人阅读、城市阅读指数十大城市。特别是在“夜经济”上,青岛实现瓶颈突破,在首届中国夜间经济论坛及首届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颁奖典礼上,青岛均跻身前10,“购物休闲、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五位一体的夜生活业态,在青岛多点开花。   “但是还应看到,我市文旅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纵深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拓展,城市综合营销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冲刺四季度,加快时尚与文化战役、时尚与旅游战役、滋养海洋文化根脉硬仗、乡村文化兴盛攻坚战等任务落实,我市把搞活动、促营销、建设施、招项目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战场”, 坚持顶格协调,实施流程再造。   为发展培育新兴旅游业态,不断突破淡季旅游瓶颈。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欢乐冬季,嗨游青岛”五大主题产品,包括“嗨游时尚城” “嗨游山海岛” “嗨游研学季” “嗨游俏民俗” “嗨游新康养”在内的旅游业态,带给游客不一样的冬游体验。此外,市文化和旅游局还整合邮轮和岸上游资源,面向外地游客推出了“邮轮+温泉滑雪之旅”“邮轮+寻迹名人之旅”“邮轮+休闲购物之旅”“邮轮+崂山祈福之旅”“邮轮+文化体验之旅”五大邮轮+岸上游组合产品,让来青游客享受“才下高铁又登邮轮”的便捷。   为加强城市综合营销,抢抓鲁南高铁(日照至临沂至曲阜段)开通重大机遇,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市商务局、市体育局赴临沂、济宁进行城市推介。下一步还将通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文旅节会活动,搭建城市宣传营销、招商引资、文化旅游贸易平台。
石大经济管理学院周鹏教授连续两年荣列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11月19日,科睿唯安发布了其“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我院院长周鹏教授连续两年入选,是中国大陆在经济与商业学科领域(学校为primary affiliation)唯一一位荣获高被引科学家荣誉的学者。 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是评价学者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的发展和声誉有积极影响。据悉,本次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是从2008-2018年ESI数据库中统计筛选得出的。2019年全球共有6000余人次入选,其中,美国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为2737人次,中国大陆入榜人数较去年大幅提高,为636人次,排名全球第2。包含港澳台地区,2019年中国共有735人次入榜高被引科学家。 周鹏,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能源经济与政策、环境经济与管理、低碳运营管理。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2项目绩效评估为“特优”;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在JEEM、The Energy Journal、Energy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Energy Policy、EJOR等学科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在谷歌学术被引万余次;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科)、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兼任Energy Policy期刊共同编辑,《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Energy Economics、Energy、Energy Efficiency、《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多份重要国内外期刊编委。
打造蓝色药库铸就共同梦想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海洋新药诞生记 一、“意外”结缘褐藻胶   如果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玛丽·居里发现镭都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管华诗走上研发海洋新药“971”也有点“意外”。这个“意外”,就是他与昆布提取物——褐藻胶的结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科学发现过程”。   1969年,为了应对中国的“碘危机”,刚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毕业留校的管华诗,参加了国家海带提碘新工艺工程化开发工作。然而随着制碘技术的形成,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每提取1吨碘会产生10吨甘露醇和60吨褐藻胶,这些副产品因为数量巨大而无法消化,制约了海藻提碘产业的发展。管华诗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于1972年向国家石油化工部成功申请了“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研究课题,此课题中有两项成果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奖并成功产业化。1982年,管华诗带领课题组以褐藻胶为基础原料,又成功研制了降糖素和胃肠双重造影硫酸钡制剂。   在做硫酸钡制剂工艺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制剂的粘稠度,他尝试添加了一点分散剂——这是褐藻胶衍生的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随后粘结现象瞬间消失。这个偶然的发现极大地触动了管华诗:能解决硫酸钡的粘结现象,是否也可以解决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血液粘稠问题?能不能把这种高效能的、来自海洋的生物活性物质研制成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新药?意外的发现和设想使管华诗兴奋不已,他从此就以海洋药物为研究方向进入了学术界,开始了海洋药物的研究。   1985年8月,管华诗团队研制的PSS(藻酸双酯钠)通过了山东省科委和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作为省重点科技推广项目迅速投产。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也是世界第五个海洋药物。1994年,管华诗团队又成功研制了PSS的二代产品甘糖酯。   甘糖酯的基础原料是昆布提取物——褐藻胶,是一种直链嵌段化合物。为了对褐藻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管华诗团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将其嵌段分离提取,分别得到聚甘露糖醛酸(M段)和聚古罗糖醛酸(G段)两大片段寡糖。为研究方便,管华诗团队将M段取代号为“1”,G段取代号为“2”,并于1987年得到了“1”段和“2”段的纯品,分别命名为“871”和“872”。后经深度开发,“871”于1995年开发为上市的降脂药物甘糖酯,“872”开发成为抗尿路结石抑制剂。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研究,陆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如1984年β-淀粉样蛋白和1986年Tau蛋白这两个病理机制的发现,将该研究引向高潮,同时也将管华诗院士团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引入这个领域。基于团队多年来在海洋糖类药物研究方面的基础以及对褐藻寡糖的结构特点及活性研究的启示,并依据大量文献报道、科技信息和一系列化学、生物学筛选试验结果,1997年管华诗院士团队从褐藻寡糖当中筛选发现了抗阿尔茨海默症的寡糖片段。此寡糖片段为M段,即代号为“1”的聚甘露糖醛酸,故取名为“971”。自此正式立项对971开展系统的成药性研究。“971”名称来源,还原和反映了“971”发现过程。
打造蓝色药库铸就共同梦想 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海洋新药诞生记  一、“意外”结缘褐藻胶   如果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玛丽·居里发现镭都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管华诗走上研发海洋新药“971”也有点“意外”。这个“意外”,就是他与昆布提取物——褐藻胶的结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科学发现过程”。   1969年,为了应对中国的“碘危机”,刚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毕业留校的管华诗,参加了国家海带提碘新工艺工程化开发工作。然而随着制碘技术的形成,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每提取1吨碘会产生10吨甘露醇和60吨褐藻胶,这些副产品因为数量巨大而无法消化,制约了海藻提碘产业的发展。管华诗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于1972年向国家石油化工部成功申请了“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研究课题,此课题中有两项成果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奖并成功产业化。1982年,管华诗带领课题组以褐藻胶为基础原料,又成功研制了降糖素和胃肠双重造影硫酸钡制剂。   在做硫酸钡制剂工艺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制剂的粘稠度,他尝试添加了一点分散剂——这是褐藻胶衍生的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随后粘结现象瞬间消失。这个偶然的发现极大地触动了管华诗:能解决硫酸钡的粘结现象,是否也可以解决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血液粘稠问题?能不能把这种高效能的、来自海洋的生物活性物质研制成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新药?意外的发现和设想使管华诗兴奋不已,他从此就以海洋药物为研究方向进入了学术界,开始了海洋药物的研究。   1985年8月,管华诗团队研制的PSS(藻酸双酯钠)通过了山东省科委和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作为省重点科技推广项目迅速投产。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也是世界第五个海洋药物。1994年,管华诗团队又成功研制了PSS的二代产品甘糖酯。   甘糖酯的基础原料是昆布提取物——褐藻胶,是一种直链嵌段化合物。为了对褐藻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管华诗团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将其嵌段分离提取,分别得到聚甘露糖醛酸(M段)和聚古罗糖醛酸(G段)两大片段寡糖。为研究方便,管华诗团队将M段取代号为“1”,G段取代号为“2”,并于1987年得到了“1”段和“2”段的纯品,分别命名为“871”和“872”。后经深度开发,“871”于1995年开发为上市的降脂药物甘糖酯,“872”开发成为抗尿路结石抑制剂。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研究,陆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如1984年β-淀粉样蛋白和1986年Tau蛋白这两个病理机制的发现,将该研究引向高潮,同时也将管华诗院士团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引入这个领域。基于团队多年来在海洋糖类药物研究方面的基础以及对褐藻寡糖的结构特点及活性研究的启示,并依据大量文献报道、科技信息和一系列化学、生物学筛选试验结果,1997年管华诗院士团队从褐藻寡糖当中筛选发现了抗阿尔茨海默症的寡糖片段。此寡糖片段为M段,即代号为“1”的聚甘露糖醛酸,故取名为“971”。自此正式立项对971开展系统的成药性研究。“971”名称来源,还原和反映了“971”发现过程。
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冷冻电镜中心中心启用 9月5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举办“冷冻电镜在海洋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著名生物物理学家隋森芳院士出席会议,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以及相关理事单位的二十余位结构生物学及海洋生物学专家参加此次研讨,会议由海洋分子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以下简称“分子生物平台”)副主任王孟强主持。 研讨会上,王孟强副主任介绍了海洋生物冷冻电镜中心的建设现状及发展目标,与会专家则分别就海洋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冷冻电镜中心运行服务发表了看法。中国海洋大学张玉忠教授认为目前海洋结构生物学研究严重滞后于陆地生物学,冷冻电镜中心建成后,能吸引更多的陆地生物学家进军海洋生物学领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允晨研究员认为海洋生物活性分子因为生物结构稳定,在蛋白制备方面拥有优势,原位结构观测会成为未来研究趋势,建议将微观结构与细胞生理结合起来研究海洋生命现象;山东大学谷立川教授建议冷冻电镜中心应设立规范的机时共享制度,进行严格的课题筛选,服务涉海结构生物学家。同时,中国海洋大学刘伟治教授、山东大学高翔教授和武大雷教授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取得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并对依托冷冻电镜中心开展科研工作表达了高度期望。海洋生物冷冻电镜中心技术主管沈庆涛教授就专家们关心的运维制度等问题做了解答。
中国海洋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评审会 9月9日,学校召开“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评审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李天来,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杨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组成专家组对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进展情况进行评审。 学校党委书记田辉首先对各位专家莅临学校指导“双一流”建设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既是重大发展机遇、也是重要时代责任。学校高度重视此次评估,科学制订工作方案,精心部署开展各项自评工作。希望各位评审专家从外部视角,帮助学校找问题、探差距、出策略、作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建议。同时希望海大人以此次评估为新的起点,守初心、担使命、创一流,奋力夺取“双一流”建设的新胜利。 校长于志刚代表学校从学科群重要建设进展、学校整体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总结诊断及改进措施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进展情况。随后,海洋科学、水产科学与技术、海洋药物与食品、海洋开发工程与环境保护技术、海洋发展5个学科群分别汇报了建设进展。会上,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成效,认为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建设任务符合度高,整体建设及学科建设主要目标达成度高,在第三方评价中呈现出较好的表现度,一致同意通过中期评估。同时,专家组从注重学科平衡发展、加强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于志刚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学校将根据各位专家提出的战略性意见建议,结合前期梳理出的问题,召开分析总结会,调整和完善好后续强化建设的举措,以中期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