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刀
旋转的刀
关注数: 65
粉丝数: 234
发帖数: 9,078
关注贴吧数: 30
我要这微信有何用 心情烦躁,情绪低谷,几百个微信好友,却无一人可以诉说,几十个微信群,***是工作群。 工作已经和生活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了,不允许你有丝毫空隙,属于自己的空间大概只有那1米2的小床,属于自己的时间大概只有累到倒下后的片刻。 此时,我正在上班,却无心工作。。。
请问弓把异响有啥办法解决吗? 上下片卡口那里总是响,是一种金属零件松动的声音,轻弹弓弦时还不太大声,撒放时噪音比较大。 蘑菇头那里上下面的螺丝都紧过,最初的时候紧一紧就不响了,后来紧这里也没用了,而且也已经非常紧都拧不动了,但就是不知道还有哪儿在响。 像这种情况去箭馆调弓能解决吗?或者有什么办法排查和定位原因么?多谢指点!
网上所谓高自由度的游戏,实际上都没有自由度,这是为什么? 除了少数的大作,比如GTA5、巫师3、辐射4这些游戏外,很多独立游戏,特别是国产的号称高自由度的游戏,实际上都有一根非常鲜明的主线,如果偏离了主线,简直就像一个**一样,满地图到处乱逛而不会触发什么事件(要么就只是一个个孤立的随机事件),更甚至有些游戏可以随意攻击NPC,一个不小心,把关键NPC给kill了,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各种所谓的高自由度,甚至还不如二十多年前的《金庸群侠传》,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大概猜测了一下,以前有看过一些游戏剧本编辑器,里面的各种事件实际上都是有触发条件的,比如以时间,比如以剧情进度,比如以关键道具等触发,而偏离主线剧情就很容易导致无法满足触发条件。 但除此之外,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的客观原因限制,当然,低成本算是一个。但我想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导致无法真正“高自由度”的原因。 感谢您的指点!
各位大佬好,想请教一下,谁有游戏开发的WBS可以分享一下吗? 小弟游戏开发新人,想独立开发一款游戏,目前对总的工作任务及任务分解没有一个全局概念,想请大佬们指点一二,非常感谢!
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游戏策划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 本人是游戏策划小白,虽然玩了二十多年的游戏,也是无脑瞎玩的,在我的世界里只有好玩和垃圾两类。冒昧的请教一下各位大佬,游戏策划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 我的理解,自上而下就是先想出一个世界观,然后具体往下细化,比如支撑这个世界观需要什么样的系统,这个系统里应该有哪些子系统,数值要怎么策划,关卡要怎么策划,预留扩展性怎么策划等等的。 如果是自下而上的话,可能是我先设计一个战斗场景,然后由一室到一图到一城最后到整个世界,这样子慢慢的把整个方案铺展开来。 是不是策划阶段应该自上而下,而开发阶段应该自下而上呢?粗鄙猜想,还望请拍,非常感谢!
请问吧里有从事独立游戏开发的兄弟吗? 小弟最近在尝试开发一款独立游戏,世界观、核心玩法、表现形式、主要场景逻辑都已经确定,但是在设计战斗系统时,惊然发现没想到玩了二十多年的游戏了,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战斗系统竟然如此的复杂。 不得已,只能从简单的血攻、血攻防、血攻防速体系一点点研究起,了解越多,越觉得这里面水好深,以前很多看不上的垃圾游戏,其背后竟然也存在着如此多的心血,也渐渐开始明白为啥市面上的换皮游戏一大把了。 这就更加坚定了我要做一款好玩的游戏的决心了,所以想跟各位前辈请教一下,如何在保持游戏好玩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游戏世界规则呢?你们当初在开发游戏时有哪些经验心得可以分享一下吗? 非常感谢!
正在设计一款游戏,想了解一下大家不喜欢什么游戏元素? 想设计一款Roguelike-RPG游戏,主打无限可能的世界,即一个主世界和无限个子世界之间来回穿梭,类似于无限流小说里的世界。整体的世界观和力量体系架构我已经初步构思清楚了,现在在考虑游戏要素细节,想要摒弃传统游戏中大家特别反感的游戏元素,例如我个人特别反感为了延长游戏生命而人为增加的各种刷刷刷的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跑任务环、一种怪打几十只的任务、收集碎片类的、刷熟练度、刷好感、刷装备掉落、刷装备属性等等。(收集类游戏不算,人家玩的就是这个) 但是一人智短,众人计长,想征集一下大家的意见,看看大家对传统游戏中(包括单机和网游)的那些元素不感兴趣甚至于反感的。 非常感谢!
忍了一个星期了,还是问出来吧,请轻打脸,多谢! 想请教大佬的问题是,前手用力方向到底压弓和推弓哪个是正确的呢?详细描述见下: 一个星期前,我发现一种开弓动作,即在双手举弓过头之后,向下落的过程中,两手朝两方向背向同时发力开弓,基本上是对称发力,前手下压,到瞄点位置时,后手也刚好接近靠位位置,直接持续向发力,撒放,即可完成动作。 我发现这种动作比我以前的动作准确率提升一大截,一个是可以完美的边瞄边拉,因为后手到靠位位置时,前手下压刚好到瞄点位置,基本上可以无脑撒放。二个是前手的开合角度容易固定,基本上是怎么抬的手,就怎么放下来,左右抖动很小。三个是前手非常省力。 我以前的动作是,前手先推出去,后手此时只做预开弓,前手支撑到位后,后手才开始加力开弓,虽然整个过程也是直线走力的,但前手容易出现开合角度不固定,靠位后前手左右抖等问题。 新动作前手发力方向是向下压弓,以肩关节为轴或者说是支点,前手下压和后手后拉刚好形成平衡。旧动作前手发力方向是向前推弓,可能是我推弓的动作不正确,经常导致肩关节和肘关节疼。 非常感谢各位大佬的指点,多谢!
新人请教一个火星问题,肯请轻喷,多谢! 我是刚接触这个游戏的,然后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随着我武功变强,敌人打我掉血也在增多。 比如刚开始我学了基本拳脚和基本兵器到3级就去野猪林打小野猪,小野猪也就打我180滴血左右; 等我拜了师门,学了师门入门武功之后再去野猪林,小野猪就打我200多血了; 等我学了师门高级武功之后再去野猪林,小野猪就打我300多血了; 虽然功夫升高了,我可以小野猪了,但是它打我掉的血为什么一直在增加,如果遇到一个不能一招秒的敌人,岂不是我会更吃亏么? 还请高手指点一二,非常感谢!
指向性特别强的弓该怎么面对大风天问题? 今天有幸参加了人生中第二次正式比赛,然后体验了一把风战。倒不是说风特别大,而是风向非常不稳定,整个比赛过程我全程都在调瞄。 刚接触这把新弓没有太久,嗯,一直认为只要把动作做对,这把弓就能够给我很好的反馈。直到我发现,风对于箭的影响,其实可能要比对于人的影响要小得多。比如一阵右向的风,最多把你的箭从十环吹到八环,但如果是把你的前手吹歪的话,就有可能飞到六环。 整个比赛过程我实际上是,非常懵逼的。虽然最后也打出来了平时的训练成绩,但在淘汰赛时,就暴露原形。对手26,我27,得两分。对手26,我23,刮风了。对手25,我20,刮大风了。 除了要经常去室外训练以适应室外的天气、环境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改善呢? 非常感谢!
唉,怎么办呢,感觉潜力已经耗尽 大靶(80)就打成这13样,小靶(40)就是600,已经四个星期了,连10环都不给进步
射箭好累啊,为啥还不能减肥呢 太累了,汗水刷刷的流,单轮过后手臂就开始筛糠了,明明瞄的是靶心,可是箭就开始往下8下7掉落。 最近贴吧新帖子太少了,且容我水上一贴
侧垫拧到正常位置,箭反而打横着出去,是什么情况呢? 按弓箭调谐手册上教的,把侧垫拧到箭支被顶出中心线,箭头从左侧偏离中心线约1/6英寸的位置。 然后我射箭时,就看到箭支呈箭头超左箭尾超右很夸张的打横着出去,甚至可能还从右侧划了个弧形,上靶之后,箭尾非常夸张的指向右边。 经测试,如果把侧垫少拧进去一些,使箭尖从右侧偏离中心线1/6英寸时,目测箭支基本上能直线飞行,着靶后基本竖直。 18磅的弓片,实拉20磅左右,箭长74cm,挠度1000,不会硬成这个鸟样吧?
话说有人会DIY箭靶吗? 就想请教一下,现在有啥便宜好使的阻箭填充材料? 之前在沙龙看过两篇文章,贴吧也有哥们动手照着做了一个并发文记录。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家都学着去做,然后,氨纶碎布没卖的了。。。 沙龙的楼主负责任的推荐了一款果树枝扎绳,也就是所有类似的弹力尼龙绳。 结果,我擦,一般要么是100斤起卖,要么是运费30起步。。。 感觉有点坑了,其实我只是不放心现在的箭靶,感觉快要打穿,所以想加点安全措施,买块当箭布是一种选择,靶子里填充阻箭材料是另一种选择,我想选个便宜的。
请教一下各位大佬,请问三联靶最难的是不是中间那个靶? 下下周要去参加一个18米三联靶比赛,虽然我连80靶都还没打好,但体育精神重在参与吗 作为学射箭以来的第一场比赛,排位赛就被淘汰显然不是我期望的结局,多少还是要磨磨枪的。 于是我看了很多三联靶的照片,发现一般都是上靶和下靶成绩很好,中靶较差,不知是不是中靶最难? 另外有人说到瞄准要靠腰部转动,我能不能理解为,实际上动的是脊柱呢? 因为我觉得人的腰怎么也不可能像变形金刚玩具的腰一样,一个螺丝一转就折过去了,向下转动腰的过程是不是就是脊柱朝前手方向弯曲的过程呢? 感谢您的指导!
请问有用过掠夺者金标的前辈吗? 听说这箭比较硬,要选挠度大一点的? 比如32磅28寸,在670和740之间徘徊,就选740的,甚至于34磅都建议选740的。 这种说法科学吗? 多谢!
我也庆祝一下吧,虽然不知道为啥 祝昆明站的小伙伴们都成绩优异,战胜自我,希望能早日见
请教各位弓友,反曲弓30磅和40磅感受差别大吗? 本人目前是30磅的弓,不上不下的,考虑以后如果要参加比赛的话,是不是升到40磅会比较好呢? 40磅打30米室外,即使遇到雨天和刮风天也不会吃太大亏吧,不知道高手都是多少磅的?
去箭馆的路程遥远,于是装壁的我带上了一本书...
深圳太大了,周末都懒得出去 周末想去射箭,可是嫌路途遥远,福田去趟龙华得一个小时,一来一回俩小时搭进去了,有时候真怀疑自己为什么要选那么远的箭馆。 一天就24个小时,吃饭睡觉得占10个小时,剩下14个小时怎么分配呢? 健个身俩小时; 射个箭四个小时; 读书俩小时; 背英语一小时; 写报告四个小时; 玩手机一小时; 好吧,已经没有时间分配给别人了。。。。
肱三头内旋,尺桡侧外旋。。。 晚上再次重温了央视7级教程,看到第3集时突然发现,原来这么久了,自己并没有真的学会转臂。。。 【肱三头内旋,尺桡侧外旋。。。】 肱三头内旋容易做到,而尺桡侧外旋因为不清楚具体要外旋多少度,所以我不敢肯定自己有没有做到,只是照着知乎上的一篇匿名回答所述推弓手做了两个45度,但我想大概是没有的吧,因为目测没有出现明显的形变。。。 所以,当我按照教程里所述,尽可能把弓弦靠近身体,并沿最短路径拉弦时,得到的后果就是“啪啪啪”,2017年的肿,2018担着
上天待我何其幸运又何其不幸 今天晚上,有幸得到多位大神的指点,又幸运的领悟其中一二,飘飘然飘飘然~~ 和大神道别,说声“我去练习了”,大神提醒“注意安全”,口中应声而心下却不以为然 正当我沉浸在前手不主动发力,后手带动前手的全新体验中时,悲剧已经在开始悄悄酝酿… 一轮过后,11只箭,其中7只在9环10环,另有4只则在靶子最边缘超出了靶纸的位置(2点钟方向),堪堪钉在靶包的魔术贴上… 不思其解,不信其邪,无视了幸运之神的提醒,决定再来一轮。用打歪的4只箭先行,OK,4个10,继续,但不知怎么回事,最后又有3只箭钉在魔术贴上… 幸运之神再次向我发出警告,但是对于求知真理的渴望压过了对于一切的恐惧,不信邪的我决定第三次尝试,寻找新动作中可能存在的致命缺陷! 终于,幸运之神弃我而去,厄运之神呼啸而来,第三轮第1箭就爆柜子了,玻璃碎,门破 但这并不是最大的不幸,最大的不幸是,受此惊吓,我把新动作全忘了,再也找不回那种感觉了,重新回到了老动作,前手再一次感觉到沉重和束缚 大神说的太对了,注意安全……没有什么比在家里改动作更危险的了 刚打扫完玻璃碴子,临睡前把这段悲剧记下来,告诫自己,警示后人……唉,我的新动作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诡异的大距离偏差,未解之谜,叫我昼夜难寐
现在学射箭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看了很多2015年2016年的帖子,发现现在学射箭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很多弯路都有前辈们走过了,很多坑都被前辈们趟平了,现在坐着不动也能在网上找到各种指导,从而避免了很多很多的弯路、很多很多的坑。 还有器材方面也是,从两三年前的帖子中依稀可见当时买个平衡杆都会略有困难,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多,而现在主要看你腰包鼓不鼓。 但即使是这么优越的环境,想要学好一门手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昨天干了一件傻事,拼命朝两个方向使力,导致现在推弓手的肘关节很痛,两个肩的肩关节很痛(在三角肌后束的位置),三角肌不累不疼,斜方肌、岗下肌和菱形肌完全无感,这说明就算是别人教给你了,但想要做好,依然需要仔细的思考、深入的实践以及刻苦的训练。 好吧,我闲着没事干,瞎扯完了。
唉,好怀念小时候放假,热恋期需要一个长假,真正的假期 小时候,如果有什么特别想干的事儿,那种比较耗时间的事儿,可以憋着忍着,等到了放寒暑假时一口气过足瘾。 现在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哪怕想射箭想的要命,上班时间也只能泡泡贴吧聊聊微信过过嘴瘾。 下班之后,哪怕什么家务都不做,最多也只能挤出两个小时,可是两个小时好干啥呢。。。 昨天晚上,改造箭靶,半个小时。。。 装瞄,半个小时。。。(主要是在制作垫片) 打了两轮,一个小时。。。 平衡杆都还没端稳呢,手机已经在提醒我该去背英语了。。。还有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也已经报了很久了,刚学了开头就遇上反曲了,一下子闯入我的生活,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带给我惊喜,情不自己。
攒了几个入门级新手问题想一块求教,感谢您的回复和指点 ^_^ 各位大佬、前辈、弓友们好,我知道一口气问这么多问题是不好的,而这些问题又实在是找不到直接答案,通过一些教程的学习虽然能够学到相关知识,但不代表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万般无奈才向大家求教,如果您愿意指点一二,那怕是只回答一个问题,也是对我莫大的帮助,在此向您表示万分的感谢! 1、我只知道弓档是从握把最深处量到弓弦,但是什么是上、下弓档呢,又应该是从哪量起呢? 2、调节弓档有什么办法,只是拧弓弦吗?分别调节上、下弓档又该怎么调节呢? 3、看到有些弓片上有减震,是不是只有高级弓片才有安装减震的接口呢? 4、搭箭点是不是不用缠绳器直接手工缠绕就行呢? 5、看到有买护弦绳和缠绳器的,但是通常买弦的时候不都已经给缠好了吗,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呢? 6、测试弓箭实际拉力的测磅器与弓弦之间的连接部分通常都超过1寸长,此时正常靠位的拉力是不是小于真实拉力?是不是要超拉一点(把弦拉到鼻尖,但手肯定在下巴后面了)测的才够真实? 7、easton选箭表上没有针对30磅以下的选项是吗? 8、easton选箭软件上对于给定输入,会给出好几种型号的箭支的挠度,我如果买最普通的国产碳箭,应该往哪个型号上靠拢? 9、easton选箭软件上如果设置了27寸拉距,给出了500挠度的建议,是不是就表示我可以去买一个未截前为500挠度的箭杆,叫人帮我截成27寸,就是正确的挠度呢? 10、我用的塑胶箭羽,打不了多久,箭羽就会变得扭曲,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比如侧垫不够向外?箭台有毛病?上靶之后被其他箭擦到了? 11、抛开耐久度,单论对精准度的影响,好的磁性钢丝箭台(比如shibuya)和便宜箭台(比如15块钱的)有什么区别么? 12、如果把磁性钢丝箭台撕下来,下次怎么再粘上去呢?比如买了二手的shibuya。 13、对于DIY器材(主要是箭支)特别有兴趣的话,有哪些便宜好用的工具么?比如截箭器、粘羽器等等。 不好意思,请原谅我的好奇心实在是太大了
想来想去,全身有一个地方实在是不知道怎么练到 就是手指。。。 我现在用18磅大概能正常打完126箭,如果用30磅铁定不行,想想以后很可能还要升到40磅就绝望。 第一个受不了的地方是推弓的虎口,这里还好办,可以用动作改善,或者缠手胶; 第二个受不了的地方就是勾弦的手指了,特别是中指和食指,30磅打完12组,手指都是麻的。 想向各位前辈请教一下,都是怎么克服的呢?万分感谢!
2018/1/26晚,动作纠正中
发帖庆祝一下,在这个距离上我终于真正意义上收黄了,不再是平均分收黄了,感谢大家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感谢散人老哥,您们的帮助帮我取得了每一分的进步,虽然目前只是一小步,但首富曾告诉过我们年轻人,先从小目标做起。 接下来,下一个小目标是10米,加油,一起
向各位大佬请教一下,推弓手臂和身体平面呈多少度合适? (请原谅我7集教程还没看完,表打我,我正在慢慢学习) 向各位大佬请教一下,推弓手臂和身体平面(也就是肩膀一线)呈多少度合适? 我看网上很多说法是尽量和身体平齐,我之前的姿势也都是在努力这样做,因为不会转臂,所以老打臂。 现在会转臂了,不打了,但是我又发现另一个问题了,就是翻弓的时候卡腿。 7集教程里第一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女的,每次翻弓必卡腿,就是弓片不是帖着身体平面翻起来的,而是碰到左侧小腿就停止了。 我不是很确定翻弓卡腿和这个角度有没有关系,虽然我试着放大角度后,不卡腿了,但是肩部三角肌受力随之增加,感觉很难受,不像是正确的姿势,所以特来向各位大佬求教,非常感谢!
各位大佬好,请问箭支与平衡杆不平行正常吗? 各位大佬好,我今天上了平衡杆突然发现我箭支与平衡杆根本就是朝着两个不同的角度,搞的我心慌慌的也不知如何是好。 如下图所示,箭支方向在平衡杆的左边。我一开始以为是侧垫的原因,但即使卸掉侧垫,仍然如此。试了一下,除非用手把弓弦向左拉,箭支才会和平衡杆保持一条线,否则就是这样的。 非常感谢您的指点
向各位高手请教,请问看懂西瓜书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知识? 刚买了一本周志华的《机器学习》,草草翻看了一下,发现里面很多数学计算式,感到深深的担忧。 本人知识背景:15年前三流院校的CS专业本科毕业,数学课程涉及到: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离散数学。 想请教一下,我还需要补充哪些基础知识才能看懂这本关于机器学习的书? 非常感谢您的指点!
各位大佬好,劳烦您帮忙看一下我的动作,万分感谢您的指点
请教各位前辈,低磅数能打出(mo)(bo)(zi吗? 请教各位前辈,低磅数能打出来(mo)(bo)(zi)的后续动作吗?比如18磅 一直在找所谓“背部持续发力”的感觉,但因为没有专业教练指导,自己一个人瞎练,总是一下有一下没的,就算是有,也不一定就是对的。自己瞎练的过程中有两个最大感受: 1、开弓动作做得足够舒展了,必打臂,越舒展打臂打的越狠,转臂都转不过来那么大角度,因为弓弦太贴近身子了。 2、开弓动作做得足够舒展了,必歪,不是超一个方向歪,是东南西北乱飞,落点不着趟。 另外还有一个新发现: 以前用30磅片,感觉前手瞄准还是比较稳的,换了18磅之后反而前手有点飘忽,是因为向后的拉力不够的原因吗? 感谢各位前辈的指点!
各位大神们好,我有个问题不知道算不算是数学竞赛的范畴,想来请教一下,非常感谢! 实际上这是一道计算机算法题,题目是: 给定任意一张图片,图片上是描绘的一条线,线的形状未知,可能是曲线、直线、斜线等任意形状,线的粗细未知,可能是2个像素宽,也可能是10个像素宽,唯一可知的是这条线和自身不存在交叉点。 要写一个算法,在计算机读取这张图片后,能够找到图中线条的起点(可以是任意一端的某个像素点),然后从这个起点开始,生成一组坐标,通过这些坐标的连线,可以实现从线条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示意图如下,左边的黑色点阵图代表的是原输入的图片,右边的红色点阵图既是通过算法计算后得出的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路径不要求唯一,只要与原图在形状和线条走向上保持一致即可,但不可超出原图的像素点范围。
机箱竖着放电脑就闪屏,横着放平了就没事,什么问题呢? 最初机箱是竖着放,然后玩中土世界时闪,就是那种突然黑屏,半秒钟到1秒钟后闪一下又恢复了,过一会再闪一下,升了最新驱动还闪。 后来越闪越频繁,平时看个网页都闪,我以为显卡要坏了呢,就把电脑放平准备打开机箱重新插一下,结果电脑放平之后还没等开机箱,就发现不闪了。 已经连续使用了10小时了,都没闪过,估计和机箱姿势有关。但是也不能总是躺着放啊,各位吧友大神能不能帮忙分析一下是哪儿的问题吗?
不知道健身房的体脂称准不准? 就是那种站赤脚在上面,然后手里握着两个杆的。 我练了4个月了,都是自己练的,没有教练。平均每周2次,每次1小时,以器械为主,跑步为辅(主要是热身,每次会跑2公里)。 体重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体脂称测试数据显示我肥肉减少了5公斤,肌肉增长了5公斤,可惜我除了感觉手臂粗了一点点之外,肚子那一圈还是无任何变化,白瞎了我每次都是做卷腹做到腹肌抽筋啊 咨询了教练,说我腹部的是顽固脂肪,是陈年堆积出来的,一般强度的训练很难减下去,要我跟着他练半年才能见效
问个问题啊,吧里有没有擅长暴写程序的? 就是参加一些创意大赛、创业大赛之类的,经常会看到有些参赛选手能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封闭环境里,完整的撸一个应用程序出来,无论程序难易,我觉得很厉害。 像我自己写程序,一般都是先梳理业务需求,然后把复杂逻辑部分和算法部分先转化为注释文字或伪代码,整理清了思路之后才开始撸代码,就这样还经常时不时停下来查一下这个库怎么用,那个函数怎么用,可以说如果离开网络,我是没办法独立撸一个完整的程序出来的。 昨天下午在写一个程序,写得非常挫败,大意是给你一组png图片,里面每张都画的是一条线,各种各样的,长的、短的、斜的、扭的、粗的、细的不等,唯一确定的条件是每条线都不会存在交叉,要你写一个算法:
fse 7000+分(默频)是什么显卡? 大家猜猜是什么卡,我怀疑我买了个假显卡
新人求教,组建一个AI团队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 本人从事偏城市规划类的传统行业,有想法引入AI替代部分人工,想组建一个AI团队,主要从事规划设计工作,比如通过喂图纸和案例(这个数量肯定不会像大数据那么多)来学习城市设计背后的价值规律,又或者通过规划师的人为参与(监督学习)来帮助机器学习价值规律,最终达到机器帮助甚至替代设计师给出设计方案。 想请教一下,组建这样的团队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以及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才?投资和销售渠道都不是问题,毕竟是传统行业,这些都是现成的。
想降磅了,求大大们给点意见,感谢! 现在在玩的是 KAYA K1 30磅弓片,玩了快2周了,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也能从容的靠位后不抖保持10秒钟以上了。但是个人觉得整套动作到处都是毛病,想换成最低的磅数最头开始纠正动作,不知道大家觉得有没有这个必要呢? 第二的原因是,我右手因为操作鼠标过度,食指和中指有严重的腱鞘炎,本想练习弓箭来改善手指,但是上周末集中进行了:先是射了12组箭,然后连续玩了7个小时的游戏,接下来去健身房锻炼至上肢力竭,回来吃过晚饭后又射了12组箭。伤到中指手筋了,手放着不动都会时不时抽抽,写字都握不住笔。我这种应该不是运动过猛的拉伤,而是常年疲劳使用的劳损伤,所以这也是我想要降磅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我儿子(7岁)拉不开30磅的弓,换个18磅的还能和他一起玩,亲子同乐。 综上,想请各位大大帮忙看看: 第一、有没有必要降磅? 第二、如果降的话,一步到位18磅好不好? 第三、降了磅会影响以后升回去吗? 第四、过度片吗,肯定越便宜越好,我在水宝上看了SF A+、克洛森、INFITEC CHALLENGER NEO FIBER 三种片都差不多,哪种片会更舒服点呢? 感谢所有大大的指导!
遇到个难题了,我把瞄头粘死了,然后发现落地偏右,怎么办? 瞄头已经被我拿271粘死了,本以为已经校准了呢,谁知道偏那么多,我现在只能靠瞄左边红圈才能刚好打10环。也可能是因为我最近调整了动作的原因吧,以前是弦内瞄,现在是弦外瞄了。 瞄具本身还有一小节水平调节杆,已经被我调到最右了,请问现在还有什么好办法调偏呢? 比如: A:缩短瞄具杆? B:改回弦内瞄准? C:瞄红圈打? 感谢您的指点!
哪位大神能给科普一下MK弓把有几个系列几种档次呀? 昨天混了一个圈子,清一水的MK,从3千5到7~8千都有,实在不懂分辨高下,相同之处是一个比一个sao,感觉对于业余人士,sao应该就是最大的美誉了吧。我也想学习学习如何扮sao,一是以后出去了可以跟人吹吹水,二是万一有钱了也知道该往哪儿花
一般多久刷新猎物啊? 接了个农场(玉米地)打2只黄鹿的任务,农场就那么小一块地,我开车兜了几圈,地上连个脚印都没,回去睡到凌晨3点(据说黄鹿是拂晓和黄昏出没),再步行跑去看,一直找到7点,还是一个脚印都没。再回去再睡到下午3点,一直找到半夜11点,还是一个脚印都没有。 为了这两只黄鹿,我已经消耗了现实中至少10个小时了。 不是鹿听到我动静跑了,而是根本没脚印。。。 我曾经还遇到一个问题,不知道是不是BUG,就是我追踪一群鹿的脚印,但是一路上都没有粪便,只有脚印,所以也不知道是新脚印还是很久以前的,反正我追着横穿了整个地图都没见到活鹿,也没听到声音。
箭囊对提高成绩帮助太大了 中午还是657,下午箭囊寄到了,带上箭囊,成绩飙升680,不再每只箭都换姿势了,两脚站定一组箭不改变姿势。
请教各位前辈,什么时候应该升磅? 一楼防熊
请教各位前辈,什么时候应该升磅? 之前在箭馆都是用的20磅的弓,然后自己买了个二手,随弓只有30磅的片,于是拼命锻炼自己,希望能早日匹配30磅的片。 前天晚上射了36箭,左手略疼(持弓手),右手OK(拉弦手); 昨天晚上射了72箭,左手略疼,右手半废了,晚上还不觉得,今天早上起床后中指从手背到手臂的筋火辣辣的疼。 想请教一下,什么时候才算是真正降服了一个磅数呢?非常感谢!
弓把硌手怎么破? 前几天入了一把国产把,昨天寄到了,试了一下,30磅弓片,硌手的厉害,让人总是情不自禁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推弓手上,从而忽视了拉弦靠位的动作。感觉如此不是长久之计,想请教一下各位前辈都是怎么处理这种情况的呢?我曾想用手胶或者毛巾胶缠着,但是听说这东西摩擦力大,会影响撒放之后的动作。另外还看到有前辈提到过手泥、树脂、塑钢土之类的东东,但没有见到过图,也不知是怎么弄的。
新人低成本入坑,恳请各位前辈点评,万分感谢! 原本预算就只有2000,这套配置基本上把预算用尽了,还差一些配件没有配齐,也请前辈们帮忙指点一下,万分感谢! 以下2手设备成色都在9成左右; 弓把:2手 DECUT BASHA 弓片:2手 KAPA K1 30磅 弓弦:2手全新 不知名弦 瞄准:2手 DECUT DC-RE 箭台:2手 DECUT NOVA磁性金属箭台 护指:2手全新 DECUT 护指 箭支:全新 进口伊斯顿羽纯碳箭 4.2mm 700挠度 加防打钉 箭靶:全新X10 60cm箭靶 加金属支架 护弓绳:全新 AVALON 护弓绳 关于未尽配件的个人一些想法,估计下面这些配齐,总支出得到3500左右了: 护臂:DECUT、迪卡侬、SF都行吧?40~50左右。 侧垫:目前以10米靶为主,是不是用不上侧垫?如果以后要配的话,全新DECUT(98)和二手贝特(450)应该选哪个好呢? 弓片:说实话入门就选30磅的确太重了,所以我想再入个二手的20或24磅的SF A片,300~350应该可以吧,前辈们觉得有必要吗? 平衡杆:目前磅数不大,是否有配减震杆的必要?抑或是一个30寸的主杆就够了呢?如果入一套二手SF 碳杆预计300~400; 弓架:看好了一个二手的,100块钱左右的; 其他还有什么是新手必备的东东呢? 弦蜡? 上弦绳? 箭囊? 弓包/箱? 粘羽器、直箭器、T尺这些就太专业了,估计是用不上了。
有吧友了解厂房出租吗?我想租厂房。 有吧友了解厂房出租吗?我想请教一下: 1、多少平米起租? 2、对形状有没有要求?比如我要租1米宽30米长会不会被打死?实在不行10米长也行啊。 真心不是来捣乱的,诚心求教懂行的朋友,非常感谢!
萌新请教,地中海式射箭中左手带的那个保护虎口的护具叫什么? 各位前辈好,想请教一下,地中海式射箭中左手带的那个保护虎口的护具叫什么? 如图红色手腕和上面黑色部分的东东:不知道是因为没有减震杆的原因,还是木把的原因,我射不到100箭,虎口就震得疼,特别是虎口大拇指指根关节处,就算是我放松握弓姿势,也就是能多射十几箭而已。
新人请教一下,请问多久能上手做小游戏呀? 有C/C++、JAVA、PHP、PYTHON服务端开发基础,有安卓和IOS客户端开发基础,略懂一点点JS。 想用egret开发一个网页版的文字MUD游戏,想请教一下学习多久能够上手呢? 非常感谢!
关于游戏设计征求好的想法和创意,欢迎踊跃发言 相信来到这个吧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梦,不同的是,有人去走别人的梦,有人想造自己的梦。 我是属于那种想自己造梦的,并且我的梦还和一般人不太一样。我想造一个造梦机,让每个人都拥有造梦的机会。 实际上我看到吧里有吧友,比如:@loliop11 他们团队似乎就开发了一款mud引擎。叫引擎也好,叫编辑器也好,叫开发平台也好,反正就是那个意思啦。 我目前也在动手准备一些东西了,因为我本身就是多年从事IT工作的,所以编程对我来讲不是事儿。但是内容创作就是老大难了,设计一个规则固定的虚拟世界不算太容易,但总是有迹可循的对吧,我们玩了这么多年的游戏,没养过猪也吃过猪,无非就是场景、人物、人物、事件、属性、门派、招式、物品诸如此类。但我想要设计一个具有无限可扩展性的世界,举个例子来讲:主角起初踏上的是一条武侠之路,作为一个武侠世界,底层的战斗规则就是生命、速度、力量、防御、准确度这些;那么当主角修炼到一定层次后,突破自身极限踏入了修仙之路,很多底层规则都会发生改变,这时核心数据可能是灵力、五行相克等等,如果是其他类型的世界,还可能是魔力亲和度、查克拉等。 目前传统的开发设计方式要么是把各种规则在某个高级层面统一抽象,统一创建模型;要么是提前预置数据,把各种可能性提前设计出来。对于前者,世界规则被过渡简化,让玩家们觉得很多地方不过瘾、意犹未尽(比如对于硬核RPG玩家,要没有一个疲劳度、饱腹度的设定简直没法玩);对于后者,我不希望把游戏做成一个专家系统,用最原始最蠢笨的办法把所有可能预想到的分支全部录入系统,然后再在运行时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逻辑判断,这种是非常传统非常low的程序设计方式。 说以上这些并不是为了表示对同行的藐视,实际上我很尊重这些游戏世界的先行者们,是他们为游戏世界打下了基础,确立了规则。但我想说的是,现在已经是人工智能时代了,是否可以考虑通过机器学习来帮助完成游戏世界的创建呢?我希望最终的结果是,玩家定义世界规则,由程序自己生成世界,有点像roguelike,但又比那个复杂的多。 综上所述,如果可能的话,想请各位吧友不吝指点,留下您好的想法,不是对一个世界的想法,而是对一个世界创造器的想法,或者是高度抽象的对象/业务模型也可以,在此谢谢各位了!
向各位运动达人请教,力大招沉缺乏技巧的人适合什么运动? 替我儿子向各位运动达人求教,感谢您的指点! 如果以3颗星评价的话,他的身体素质应该是这样的: 力气:★★☆(6岁可以做10个窄握引体向上或者20个标准俯卧撑) 速度:★☆(和同龄人相比没有优势,平均水平) 平衡:☆(5米长的平衡木走不下来) 技巧:☆(几乎没有任何技巧,例如手脚协调性也就是正常小学生跳绳水平,1分钟80个) 他对运动特别感兴趣,但是在小学生常见的短跑、跳远、跳绳、打球方面没有任何优势,我教过他拳击,但这个运动又不适合在学习进行,(并且拳击他都打不好,动不动就想重拳,又总是打空,完全无技巧),不知道有什么运动适合孩子在学校玩耍,以便增强其信心。非常感谢!
请教肩关节如何打开? 我从小就不会抗杠,比如扁担啊,金箍棒啊,凡是需要把杠子平放在肩后方,双手扶杠的动作我就做不来。 上周想试一下杠铃深蹲,结果双手握不紧,差点把杠摔了。后来换史密斯机也不行,压根使不上劲,挂5KG的片蹲下去都难受,就是那种找不到重心的感觉,大概就是欧美人做不了亚洲蹲的体验吧,无关乎力量。 网上搜了一下,说是肩关节打不开的话,可以先做几组小重量的俯身侧平举,但是我试了没啥用。。。 请问各位大神,这个是天生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非常感谢!
新人小白请教一个问题,恳请轻拍,多谢! 本人已经大学毕业十多年了,计算机科学专业,最近在接触人工智能领域,可能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人工智能研究的主力学者都是数学专业的,因此我就特别觉得自己的数学基础太薄,竟然连入门教程都看不太懂。 就拿“贝叶斯线性回归”来说吧,能请教一下,这是大学本科的线性代数或是微积分课程里会学到的内容吗?我好像完全无印象,百度了一下,竟然查到高中数学就已经接触“线性回归”了,恐怖啊,是我太老了、健忘了,还是现在教材升级了,还是我根本上了个假学。。。完全一脸懵逼,恳请数学吧的高人指点,万分感谢!
求教,20rm改为12rm后心脏跟不上怎么办? 以前都是练的20rm,练完规定动作大概需要1个小时,练完后四肢无力,但是呼吸平稳。 因为练了3个月感觉体型没有变化,现在改成12rm了,负重加了50%~75%,因为次数少了,所以不到40分钟就可以练完了,等于增加了心脏的输出功率,现在练完后四肢不软了,但会有轻微疼痛,最主要是心脏跳的厉害(132),喘不上气来。 请教一下各位前辈,这是正常现象吗?有什么办法改善吗?需要加练跑步等运动来增强心脏供血能力吗?感谢您的指点!
向各位前辈请教,健身房的器械重量应该怎么看呢? 比如我使用的哑铃,上面只写着2,3,6,8,10...40,也不知道是什么单位,kg还是lb呢? 还有一种就是器械类的,比如推胸机,腿屈伸机等等,我们那健身房就只有1,2,3,4,5...这样子的片号,我也搞不懂几个片代表多重。 不知道像这些器械,有标准的重量单位,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单位吗?非常感谢大佬们指点!
手表老是快咋办呢? 我也知道机械手表肯定不能和电子表一样精准,但是看到别人的表都是有的快有的慢,快两天慢两天,差不多也就扯平了,可我这表吧,基本上只快不慢,一个月下来能快10分钟,平均一天20秒,这误差不算小吧?NH35A的机芯。
新人向各位前辈请教,对于“机器学习”谁能帮忙解惑两个问题 各位大牛前辈好,本人属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外行,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到了一点点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想跟前辈们交流学习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多谢! 关于机器学习,我有两个初级的疑问: 1、我所理解的“学习”,不应该是形成“模式记忆”,然后在遇到相似模式时,通过迅速调用记忆去解决模式问题的吗? 为啥我们现在所谓的“机器学习”是在玩数字游戏找规律呢?感觉这条路走下去,并不是真正的智能啊,至少与人类智能方向不一致。 2、我看到的很多机器学习的入门课程,都是拿房间数,浴室数,年份数之类预测房子价格。 因为我们相信,这些特征(房间数量,浴室数量,房子年份)和房子价格间存在某种内在规律,我们不知道规律是什么,所以希望通过学习历史数据总结出这个规律 。 假如这些特征和房子价格完全没有规律可言,又或者这些特征并不是主要特征,那么机器学习根本学不出啥东西,是不是这样子? 感谢大牛前辈们关注和指点,非常感谢!
升级后是不是有点难了? 更新说明里说会把成绩差不多的排在一起,所以感觉刚枪变得更难了,越打越没信心了,玩了俩小时,一次没吃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