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成英 谭成英
关注数: 750 粉丝数: 418 发帖数: 15,947 关注贴吧数: 19
《腊八的故事》 谭成英 编辑腊八故事很多,我简单的说三 《腊八的故事》 谭成英 编辑 腊八故事很多,我简单的说三个 一、腊八粥:相传朱元璋落难囚徒之时苦逢腊月,饥寒交迫之际,掘挖鼠洞,取五谷杂粮煮粥充饥续命,时乃腊月初八也。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不忘五谷救命之恩。在腊八这天朱元璋煮了一大锅五谷杂粮粥,邀请大臣。慷慨之时朱元璋对群臣曰:没有鼠粮五谷我命休矣……今日喝粥不忘创业之苦,以后腊八喝粥警示后人。 二、腊八蒜 相传过去的东家到了年关腊月初八结账不好意思直接要账,就做腊八蒜送给欠账的人,蒜和算同音,意思是说到年底了,该算算账了,多多少少你得还我点钱。欠账的人接到腊八蒜也明白,钱多的就清账,钱少的就少还点,东家也同情搭理的,能还多少是多少,大家能过好年就行。 三、腊八包饺子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是东北地区,是真的不是形容。不用说是吉林黑龙江,就是沈阳也有极端天气,1975年沈阳最低气温零下36° 那一年我是知情在农村,右大脚趾头冻木了,好几年才回复直觉。东北严寒天气如果防寒保暖不好就容易冻僵耳朵下巴,有把耳朵扒拉掉的,下巴冻掉环的。 腊八包饺子的典故网上没有,是听妈妈说的腊八包饺子兜下巴,包耳朵。 腊八蒜和腊八粥的资料来于网络,由我改编剪辑,中心思想不变。 最后炫耀一下我母亲! 我母亲兆纯贞1916年至2003年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第三十六代孙。
王洛宾与马步芳 昨天凤凰卫视王洛宾专题还原历史的真实 ——其中就有马步芳这个反动军阀!红军的死敌……!! 【史海钩沉】:人鬼情未了 ——王洛宾与马步芳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真实故事。读了它你才会明白,人性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复杂,是可以超越你的想像: 马步芳是西北军阀。 王洛宾是音乐奇才。 有些人,是生命中必然出现的;有些事,是冥冥之中老天的安排。 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在30年代末,却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马步芳,看见王洛宾,从他改写的西部民歌里,听到了欢乐和幸福;王洛宾,遇见了马步芳,找到了知音和支持。 39岁的马步芳与26多岁的王洛宾一经相见,便如天雷遇地火,惊雷震地,火光冲天! 马步芳,为王洛宾唱了很多西部民谣,又找了不同民族的会唱民歌的人,给王洛宾唱。 王洛宾,坐在一边,低头迅速记下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歌。于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阿拉尔汗》,《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相继问世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红遍西北,红遍中国,甚至传到了美国。 当时,马步芳,给前来青海宣传抗日的王洛宾,许诺了很多,希望他留下来。 王洛宾,考量之后,还是依依不舍的回到了兰州。 1941年~1943年,王洛宾在兰州,因通共,坐牢。 马步芳得到消息之后,各方营救,最后拍着桌子怒吼:王洛宾不是共产党的人,是我马步芳的人!恰恰是这句话,害了王洛宾后半辈子。 1944年,因为马步芳的营救,王洛宾出了监狱,到了青海。 马步芳,为王洛宾摆足了面子,敬若上宾。 马继援(马步芳之子)在欢迎酒会上,举着杯子,两眼泪汪汪的说:“王教官,你是我们青海的骄傲,因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让世界知道了青海。”王洛宾在青海,军政民三界的音乐都归他管、他教。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上下,欣喜若狂。 马步芳,王洛宾,低头促膝,一起编写了《花儿与少年》。 这是精通音律的马步芳和锋芒已露的王洛宾的倾心之作。 在胜利汇演上,没有任何提前透露消息,靠实力,夺得第一。 欢快的节奏,幸福的歌词,甜美的旋律,让刚刚取得抗日胜利的人民,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花儿与少年》红遍中国!“上高高不过凤凰山,凤凰山站在白云端, 花儿为王的红牡丹,红牡丹它开在春天。 川美美不过大草原,大草原铺上绿绒装。 人间英俊的是少年,少年是人间的春天。 少年,是人间的春天。” 1961年,王洛宾被抓。 因为有人发现王洛宾档案里,有一张穿着马步芳军服的照片,手提小提琴,在草原上起舞,如翩翩少年。 王洛宾被控为“马步芳留下的特务”,关进监狱。直到1975年,才被释放出来。 62岁的王洛宾,经历了什么,只有他满身的伤痕和满心的痛楚,能够说的清楚。 左手,中指,无名指,骨节内45度畸形。 可是,随着他的歌曲,王洛宾又红了;红到远在沙特的马继援都听到了。马继援欣喜若狂,流下了热泪。1990年马继援给王洛宾写了一份信,称赞他对西部民歌的贡献。 信里有一首诗: “闻君之歌声兮,悲亦壮; 观君之手指兮,感且伤; 远赴西域兮,如愿以偿; 抚琴谱曲兮,热情奔放!”随信,寄给王洛宾800美元。 1992年,71岁的马继援,79岁的王洛宾,在台湾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年的花儿一样的少年,一别就是一生。个人命运,在国家机器的碾压之下,卑贱如土,轻薄如尘。 后记: 王洛宾,一直对外界说:“没有马步芳,就没有我王洛宾。 那些红遍大江南北的西北民歌,很多都是马步芳亲口唱给我的。 我只不过是修改加工而已。”听到这里不尽令人扼腕叹息!观今天,多年的王洛宾已化作尘土飞扬,多少《在那遥远的地方》。 令人叹息!
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吃猪头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 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龙 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二 ”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 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 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 ,一年 要开一个好头,迎来风调雨顺。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 ,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用猪头当供品祭奠祖先,供奉 上天,看来是有说道的。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 ,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 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 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 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 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 ”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 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 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那么现在“二月二”猪头肉又怎么吃呢?想着宋朝王中令吃到的 那盆和尚端出的蒸猪头,品着猪头诗,那番景象已经是历史。现如今 由北京金三元酒家发明的“扒猪脸”,就不一般了。他们把猪头肉给 予了最高的待遇,载上了时代最时髦的称呼,并获中国菜肴首例专利 。 “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大关卡 的标准化生产,历经十多个小时的修炼,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 五千年的餐饮历史,该会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现。“扒猪 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 效果。更为可喜的是当代的高科技和市场的结合让消费者不用到饭店 ,坐在家里就可尝到美味的“扒猪脸”。这正是:二月二,春龙节, 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