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19990211
陈19990211
关注数: 51
粉丝数: 106
发帖数: 4,268
关注贴吧数: 34
AIDA64一开StressFPU就崩溃黑屏。 X670e Hero + 7900X的配置,StressFPU之后,CPU电压从1.39V掉到1.15V,然后黑屏。 BIOS默认、AI都试过了,有没有人指个路看看我是不是漏了什么?
寝台特辑
这个谁见过?
【16-07-09】这完全没有头绪…… 并不知道该怎么排。
往电脑散热器上喷空调消毒剂会怎样? 笔电散热不佳,怀疑有灰,这样可以么?
有谁给HP DV2700升级过? cpu是PGA封装么?其他东西有哪些可以升?
TF卡如何申请保修? 有谁知道,谢谢
714是奥巴那枚好还是松下那枚好? 松下那枚虽然光圈不大,设计较早,但至今仍有人推荐,而且价格较低。 奥巴那枚光圈大,略有微距,但价格较高。 到底哪一枚更好?
还有人么? 求冒泡
有谁听过这个? 熊猫CD-400
关于K7系头梁 有谁知道头梁橡筋松了找哪里去修么?
电脑没法开机… 每次按开机键,机器就会正常启动,不过10秒就没电了,再过5秒自动再次开机。一直循环咋办?
43画幅同焦距同光圈同对焦距离下什么时候景深比全幅浅了?
索尼A7是款好微单 @噶人族
这是什么U?
求助 这块硬盘怎么拆?
周六上海浦东体验店 Z9max有货吗?全网通版本?
(提问)关于手机和mp3 A15 iPhone5s哪家强?
(提问) A17 iP5s那家强
像这种CD是真无损还是有损? 如图
初号机! 一楼给度娘
【03-25 提问】关于Z9 Z9的首发是什么时候?明天?周五?
大家的Q701 大家能不能发一下自己的Q701的编号和价格?谢谢
坑爹啊!! 请大家无视花纹找出区别。
提问 诸位,M50X与MSR7比那个好,主听古典 ACG ,前端A17
谁能来评价一下这个 MDR-NE2
又遇蓝屏 怎么办
现在还在装,还是旧版软件,半点有希望么?
【求助】有关日版NW-A17 不会日语,设置界面看不懂。谁有国(港)行A17,发一下中文界面,让我大致看一下各设置界面的中文版好么?谢谢。
有必要加车头刹么? 红银,3.5 加强刹 如果是你会加多大的一块?
这四枚奥迪19mm全铝导轮可以视为仿件么
【11-26 教程】努比亚手机为什么这样? 智能分屏不支持多点触控,同时操控两个应用
〖求助〗AMD显卡驱动超频 在超频软件超频至最高(1500MHz,150%),结果Photoshop保存图像时只显示黑白竖条,求帮助,现在电脑不在手边,我现在只能上核显,求超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谢谢
【11-16 评测】我也真是醉了 上周五去上海江苏路上的维修部修主板,结果耳机孔变得与别人的制式不同
【11-13 提问】求大神帮助 各位大神,有谁知道官方售后的主板他 屏幕 电池的来路么?
【10-28 提问】大牛3NFC无法打开 使用自己精简了牛顿的默认系统,怎么办?
提问 本人新手,不知道为什么剑灵的画质部分不能调。
如果拿这些去改AR和MS(我有底盘轴承和AR导电片)够么?
【求助】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我的电脑用i7-4770(没有K)我刚刚手贱进BIOS改了一下倍频(从34改39)不仅成功而且还改不回来了,我现在U一直以3.7G~3.8G工作,风扇噪声和平时响一些,驱动精灵显示温度小于40度。我想问,这有损伤么?
【DIY】这次是规则 首先,棋盘改六边形不解释
【提问】为什么暗夜的棋盘是四边形的? 为什么不能是六边形?
全球变暖停滞了吗? —环球科学 《环球科学》是全球著名科技媒体《科学美国人》的独家授权中文版,同时也是《自然》(nature)的中国版权合作方。《环球科学》独家开办“《自然》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呈现全球前沿科技进展。 环球科学公众微信每周五晚间推出《自然》新闻·一周热点栏目,为你盘点过去7天发生在全球各地的最有价值、最有意思的科学事件与突破。在这里,只需10分钟,即可感知全球科技脉动。 撰文杰夫·托尔夫森(Jeff Tollefson) 翻译刘雨歆 全球变暖停滞,是气候学家目前遇到的最大谜题。这种现象从1997年年底悄然开始:这一年吹过太平洋的热带信风弱于正常。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热带信风会把被太阳晒热的海洋表面暖水,从东向西推往印度尼西亚方向。如果信风的速度变慢,暖水就会向东退回南美洲,酿成天气剧变——人称“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平均气温在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但从那以后,气候变暖趋势就莫名停滞下来。 有人把热量失踪归因于太阳和火山活动,甚至大气污染。但最新研究指出,海洋也许才是解释这一反常现象的关键。在1997-1998年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从海洋中抽取出大量热量,输入大气层——这也许足以导致赤道太平洋变冷,对 1998年以后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产生抑制作用。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的气候学家凯文·特伦贝斯(Kevin Trenberth)认为 ,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气候变化的触发点,这个时间也很可能是全球变暖停滞的起始点。几年之后热带太平洋将不能再释放寒流,“最后,情况将会倒转过来”。 鲜明对比 在一份全球大气温度表上,近16年来的全球变暖停滞,与之前20年的气温快速攀升形成鲜明对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13-2014年度评估报告的说法,此前的气候模型预估,1998-2012年间全球大气温度应该以每10年平均0.21℃的速度上升。但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观测结果却显示,实际的数字只有0.04℃。 近年来,科学家对变暖停滞现象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太阳、大气气溶胶微粒(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s)和海洋。 太阳释放的能量,一般会以11年为周期起伏,但从2000年开始,太阳活动似乎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平稳期。就目前来看,太阳在本周期内释放的最大能量,是近100年来的最小峰值。这也许有助于解释现在的“异象”:在2000年前,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辐射更高。 另一个可能会抑制地球变暖趋势的因素,是大气气溶胶微粒数量的意外上升。这种大气微粒会把阳光反射回太空。科学家推测,过去16年间,小型火山将大量微粒释放到大气之中,抑制了全球气温的上升。 然而,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指出,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其实可能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大。特伦贝斯通过查看卫星观测数据,分析地球上能量的进出,来研究太阳活动和大气气溶胶微粒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据他测算,气溶胶和太阳活动最多只能解释20%的升温差异。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升温差异,可能要归因于海洋——海洋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一样吞吐热量。 现在,科学家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赤道太平洋。 太平洋变冷了 就在全球变暖停滞现象发生前不久,赤道太平洋海域变得异常温暖。那是1997-1998年间,厄尔尼诺引发的极端天气肆虐全球——从中国和美国的洪涝灾害到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的旱灾和森林大火。1998年底,冷水如报复般流回赤道东太平洋——这也标志着厄尔尼诺的姐妹现象“拉尼娜”的到来。不仅如此,整个赤道东太平洋都变得异常寒冷,这一趋势一直持续至今。 海洋温度的波动,被科学家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这或许是我们揭开全球变暖停滞之谜的关键所在。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变换周期通常为15~30年。在涛动处于“正相位”(或称“暖相位”)时,太平洋气候类似于厄尔尼诺现象,会让大气温度升高。在此期间,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会持续释放热量,直到几十年之后才逐渐变冷,涛动也进入“负相位”(或称“冷相位”)。此时,太平洋气候类似于拉尼娜现象,会把赤道附近的深海冷水抽到海洋表面,让地球变冷。 2011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杰拉尔德·米尔(Gerald Meehl)带领的一个研究团队撰文声称,如果把太平洋十年涛动规律导入全球气候模型,气候模型预测的全球变暖趋势就会出现10年以上的间断。这个研究团队发现,1998年以后,有更多热量进入深海,从而抑制了大气变暖的趋势。在他们发表的第3篇论文中,研究团队用数字模型演示了涛动规律的另一重影响:如果太平洋十年涛动进入正相位,太平洋气候就会开始加热海洋表面水体和大气,导致大气温度在未来几十年中急速上升。 关键性的突破则出现在去年。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两位学者谢尚平(Shang-Ping Xie)和小坂优(Yu Kosaka)独辟蹊径,把最近几十年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即以10年为时间单位记录到的变化)的真实数据导入数字模型,模拟全球气候变化。他们的模型不仅相当精确地再现了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还呈现出变暖停滞在季节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比如某些地区会变得更热,而有些地区的冬天会变得越发寒冷。 加拿大气候建模与分析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Climate Modelling and Analysis)的气候建模专家约翰·法伊夫(John Fyfe)说:“我在读完谢尚平和小坂优的论文之后,思路豁然开朗。”但他也补充道,这两人的模型并不能解释一切。“它回避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热带海温的下降?” 追根溯源 特伦贝斯和他在NCAR的同事约翰·法苏洛(John Fasullo)把信风与海洋数据引入模型,以期解释升温停滞现象。他们的研究指出,热带信风如果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就会将温暖的海水推向西方,最终把热量送入深海,使赤道东部海域的冷水上涌。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比如在1998年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信风可能会一举把太平洋推入十年涛动的“冷相位”。一项针对历史记录的分析研究支持了特伦贝斯和法苏洛的假说。分析显示,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冷相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间的全球性气温下降,在时间上恰好吻合,而“暖相位”则与1976-1998年间全球气温急剧上升的时期吻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气候学家马克·凯恩(Mark Cane)说:“我认为,这一证据已经十分明确……全球变暖停滞与气溶胶或者平流层水蒸气都没什么关系。它的真正成因,是近十几年来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了。” 讨论仍未结束 也许在不久以后,科学家就可以检验他们的理论了。现在,强烈的热带信风正把比以前更加温暖的太平洋海水推往印度尼西亚,致使风云骤变——比如去年11月到访菲律宾的超强台风“海燕”(“海燕”是2013年全球最强烈的热带气旋)。热带信风还在缓慢提升西太平洋的海平面。现在,西太平洋海平面大约比东太平洋高出20厘米。也许在不久之后,情况就会调转过来。特伦贝斯说:“西太平洋不可能一直上涌暖水。到某个时刻,海平面一定会到达最高点,然后开始回落。”如果科学家们是对的,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失踪的热量”就会重新出现,全球气温将会再次快速攀升。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同人于野 爱因斯坦一生说过很多话。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过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果中国的儿童教育家们就记住了这一句话。到了郑渊洁这一代,此话已经被推论到:“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 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伯克利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最近的新书《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The Philosophical Baby),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儿童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 人能想象自己在天上飞,是因为看到鸟在天上飞。我们可以比较30年前的科幻电影和现在的科幻电影,同样是描写数百年之后的未来世界,哪个描写得更像?显然是现在。有一个古老的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要打视频电话,结果居然需要用一只手拿着个听筒。在那些老的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的飞船控制室里面布满了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电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触摸屏。你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发明一个触摸屏,这帮专门负责想象的电影制作人就忘不了键盘。 孔庆东曾经有一个论点,中国古代的神侠小说也不少,但是“暗器”却几乎没有出现;而现在的武打书里面本本都有暗器。为什么古人想象不到暗器?因为暗器是近代小说家受到手枪的启发想象出来的。没有知识,让你随便想你都想不到。 对于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这种想象力,我认为存在两个等级。 初级的想象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 what if ”(如果)游戏。What if 老鼠会说话?What if 老鼠能驾驶玩具飞机?What if 老鼠能开玩具火车?郑渊洁的想象力就是这个级别的。 他说:“万一一笑把核儿吞到肚子里怎么办?如果吞到肚子里会不会长出樱桃树来?这时我想起在小学期间,我的同坐给我起的一个外号‘枣核儿’。”这个特殊的外号让郑渊洁记忆犹新,当他开始写作时就一直希望能够用这个名为主人公创作一部作品…… 注意这个想象力并没有脱离有核儿才能长成树这个因果知识。一个整天问 what if 的人,可以写出一大堆童话故事来。这些故事讲的其实不是老鼠,而是披着老鼠外衣的人。孩子们以为听到了一个关于老鼠的故事,郑渊洁其实是讲述小朋友自己的故事。而“小朋友自己的故事”,成不了世界名著。我们注意,这种“ what if ”想象力是完全自由的,你没有义务解释肚子里为什么能长出樱桃树。没人会追问这个问题。因为没人关心你这个故事。 想要写一个像《指环王》,或者《哈利波特》,或者最近的《阿凡达》,这样有很多人关心的故事来,所需要的是另外一个等级的想象力。一种不自由的想象力。 写幻想的世界名著,你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悬浮——因为山上的矿石中含有常温超导物质,而且该星球磁场紊乱——而人类之所以要来这个星球就是为了这种物质——潘多拉星球磁场紊乱,这也是该星球上的动物有一定的感应能力的原因——而磁场之所以紊乱,是因为附近有几颗别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几件事必须能够互相解释,是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 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你“想象”出来的这些动植物必须符合这个星球的环境,你得请语言学家专门给土著发明一种语言……你编制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 《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观自成体系之外,这两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对欧洲神话要有相当深的研究。各种魔法,种族和道具不能胡乱想象,必须符合一定的传统。我国的《西游记》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请问这种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胡想乱想的么?是步步为营精心计算出来的。《阿凡达》中的各种神奇植物是受到海洋生物启发的结果。山的造型可能来自中国。就连故事情节也是人类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的殖民事件的翻版。为什么想象力必须跟实际有联系?因为说不通的东西人们不感兴趣。我就对“肚子里长樱桃树”这种完全不靠谱的故事完全不感兴趣。 所以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正是因为不自由,它的难度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导演拍不出来《阿凡达》,他们缺的不是“自由”,而是这种“不自由”的超难脑力和物力。 “自由想象力崇拜”的背后,是“顿悟崇拜”。这种思想认为一般人终日被自己的知识所束缚,而一旦跳出这种束缚,就能够取得重大的突破。这种思想其实是对科学发现的庸俗解释。 一旦有一个一般人没想到的发明出现,就会有人解释说他之所以能做出这个发明,是因为他是“自由想象”的。好像科学中存在无数个可怕的“禁区”,别的科研人员从来都不敢往这个方向上想一样。其实你能想到的东西,专业人员早就想过了。 我当年看《费曼物理讲义》,其中有一小节,叫做《相对论与哲学家》。费曼说,相对论流行以后,很多哲学家跳出来说“坐标系是相对的,这难道不是最自然的哲学要求吗?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可是如果你告诉他们光速在所有坐标系下不变,他们就会目瞪口呆。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其实比“想象家”更有想象力。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可能每天都有无数个怪异的想法,真正的困难不是产生“怪异”的想法,而是产生“对”的想法。 最后,让我用波尔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所有认为自己特别有想象力的人都应该仔细读读这段话。 We are all agreed that your theory is crazy. The question that divides us is whether it is crazy enough to have a chance of being correct. ——Niels Bohr 你的理论的疯狂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关键是,它是否疯狂到有正确的可能。——尼尔斯·波尔
大数据做不到什么?—DAVID BROOKS 不久之前我曾与一位大型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一同用餐。他正在考虑是否要退出意大利市场,因为经济形势不景气,而且未来很可能出现一场欧元危机。这位CEO手下的经济学家描绘出一片惨淡的景象,并且计算出经济低迷对公司意味着什么。但是最终,他还是在自己价值观念的指引下做出了决定。 这家银行在意大利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他不希望意大利人觉得他的银行只能同甘不能共苦。他不希望银行的员工认为他们在时局艰难之际会弃甲而逃。他决定留在意大利,不管未来有什么危机都要坚持下去,即便付出短期代价也在所不惜。 做决策之时他并没有忘记那些数据,但最终他采用了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当然,他是正确的。商业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是一种披着情感外衣的互惠主义。在困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人和机构能够赢得自尊和他人的尊敬,这种感情上的东西是非常宝贵的,即便它不能为数据所捕捉和反映。 这个故事反映出了数据分析的长处和局限。目前这一历史时期最大的创新就在于,我们的生活现在由收集数据的计算机调控着。在这个时代,头脑无法理解的复杂情况,数据可以帮我们解读其中的含义。数据可以弥补我们对直觉的过分自信,数据可以减轻欲望对知觉的扭曲程度。 但有,些事情是“大数据”不擅长的,下面我会一一道来: 数据不懂社交。大脑在数学方面很差劲(不信请迅速心算一下437的平方根是多少),但是大脑懂得社会认知。人们擅长反射彼此的情绪状态,擅长侦测出不合作的行为,擅长用情绪为事物赋予价值。 计算机数据分析擅长的是测量社会交往的“量”而非“质”。网络科学家可以测量出你在76%的时间里与6名同事的社交互动情况,但是他们不可能捕捉到你心底对于那些一年才见2次的儿时玩伴的感情,更不必说但丁对于仅有两面之缘的贝阿特丽斯的感情了。因此,在社交关系的决策中,不要愚蠢到放弃头脑中那台充满魔力的机器,而去相信你办工作上的那台机器。 数据不懂背景。人类的决策不是离散的事件,而是镶嵌在时间序列和背景之中的。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人脑已经变得善于处理这样的现实。人们擅长讲述交织了多重原因和多重背景的故事。数据分析则不懂得如何叙事,也不懂得思维的浮现过程。即便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小说,数据分析也无法解释其中的思路。 数据会制造出更大的“干草垛”。这一观点是由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著名商业思想家,著有《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等书作)提出的。随着我们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可以发现的统计上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越来越多。这些相关关系中,有很多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真正解决问题时很可能将人引入歧途。这种欺骗性会随着数据的增多而指数级地增长。在这个庞大的“干草垛”里,我们要找的那根针被越埋越深。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重大”发现的数量被数据扩张带来的噪音所淹没。 大数据无法解决大问题。如果你只想分析哪些邮件可以带来最多的竞选资金赞助,你可以做一个随机控制实验。但假设目标是刺激衰退期的经济形势,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平行世界中的社会来当对照组。最佳的经济刺激手段到底是什么?人们对此争论不休,尽管数据像海浪一般涌来,就我所知,这场辩论中尚未有哪位主要“辩手”因为参考了数据分析而改变立场的。 数据偏爱潮流,忽视杰作。当大量个体对某种文化产品迅速产生兴趣时,数据分析可以敏锐地侦测到这种趋势。但是,一些重要的(也是有收益的)产品在一开始就被数据摈弃了,仅仅因为它们的特异之处不为人所熟知。 数据掩盖了价值观念。我最近读到一本有着精彩标题的学术专著——《‘原始数据’只是一种修辞》。书中的要点之一就是,数据从来都不可能是“原始”的,数据总是依照某人的倾向和价值观念而被构建出来的。数据分析的结果看似客观公正,但其实价值选择贯穿了从构建到解读的全过程。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批评大数据不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只是,和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大数据有拿手强项,也有不擅长的领域。正如耶鲁大学的爱德华·图弗特教授(Edward Tufte)所说:“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远胜任何一门学科。”
【求小伙伴】 没人诶…
论某人的跳票史 2月份说是3月上(发货),3月4日变成了3月下,16日变4月下,4月18日上午说5月上,下午说6月。
水楼 大家敬请水。
来讨论一下这里的性质。 慢慢讨论
今日首签 …
【福利】 官网网址与14时12分收到,先群中已发,预订于明日公布。
水楼 本吧第一水楼
报到 …
水楼 本吧第一水楼
新人报到 未来,我就是老人了
对这款桌游的建议 是不是可以对多人规则家一改进,推出单机版规则呢? 一款游戏如果不经能像三国杀那样支持2至10人也可以支持单人游戏的话,受众面更广,销量也将大幅提升
升级太贵了些
高调晒下!!我又得经验值了!得瑟下我的百度新首页贴吧加速升级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