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爱好者 心意爱好者
关注数: 76 粉丝数: 395 发帖数: 3,566 关注贴吧数: 17
拳经—问答歌决 问答歌诀二十款 问曰:势雄脚不稳何也? 答曰:在势去意来。 势若去时要猛狠,意旋回时身步稳。百骸筋骨一齐收,后手便顺何须恐。 问曰:弱可以敌强何也? 答曰:在偏闪腾挪。 偏闪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让中不让乃为佳,开去翻来何地立。 问曰:下盘胜上盘何也? 答曰:在伸缩虚实。 由缩而伸带靠人,以实击虚易为力。下盘两足管在斯,撑拳托掌谁能敌。 问曰:斜行并闪步何也? 答曰:在避直逃冲。 避冲飞斜势能当,逃直非闪焉能防。用横用直急起上,步到身旁跌见伤。 问曰:里裹与外裹何也? 答曰:在圈里圈外。 圈里自里裹打开,圈外自外裹入来。拳掌响处无间歇,骨节摧残山也颓。 问曰:胜长又胜矮何也? 答曰:在插上按下。 身长插上正相宜,身矮按下一般齐。眼鼻心口肾囊上,不遭打损也昏迷。 问曰:短打胜长拳何也? 答曰:短兵易入。 长来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 问曰:脚步能胜人何也? 答曰:用坚坠跪。 前脚弯兮后脚箭,前足如矢后足线,用肩推靠不能摇,坠跪勾挞随人变。 问曰:身法能压人何也? 答曰:排山倒海。 一身筋节在肩头,带靠从来山也愁。翻身用个倒海势,纵然波浪也平休。 问曰:拳法足以克敌何也? 答曰:在披窍导窍。 一身筋节有多般,百法收来无空间。谁能熟透其中妙,恢恢游刃有何难。 问曰:掌起可以百响何也? 答曰:阴阳幻化。 阴变阳兮阳变阴,反拖须托不容情。手外缠来怀中出,两手搬开奔身靠。 问曰:勾挠能进身何也? 答曰:在柔能胜刚。 拳出腿来势莫挡,勾分并挽柔胜刚,若人犯着勾挽法,进身横托不须忙。 问曰:用膝可以敌人何也? 答曰:在推上击下。 两手相加乱扰攘,无心思到下盘伤。横直撇膝因穴道,纵是英雄也着忙。 问曰:轻勾可以倒人何也? 答曰:在手不在足。 承手牵来将次颠,用脚一勾边自然,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缩望天掀。 问曰:跌法能颠越人何也? 答曰:在乘虚用势。 乘虚而入好用机,见势因之跌更奇。一跌不知何处去,体重千斤似蝶飞。 问曰:拿法可以夺人何也? 答曰:在反筋偏骨。 臂力千斤真个奇,筋节乖舛任施为。紧拿不许松松放,神迷牵来莫钝迟。 问曰:抓法能破体何也? 答曰:在便捷快利。 进退轻跳称便捷,伸缩圆活快利间。体破血流红点点,指头到处有痕斑。 问曰:身法当如何操持? 答曰:在收放卷舒。 常收时放是操持,舒少卷多用更奇。一发难留无变计,不如常守在心头。 问曰:练法更如何得窍? 答曰:在会意用力。 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似金梭。 问曰:拳法何由得精也? 答曰:在熟不在多。 拳法千般与万般,何能精透没疑难,须知秘要无差漏,一熟机关用不完。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在中央 拳经与搓手的训练对照 作者:吴利民 拳经是指路明灯,学者根据拳经的指导思想练习,可少走弯路。编著拳经者也切实是高人,他的练功境界也切实达到了至高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会理解一定程度的内容,说本层次的话。只有亲身体会达到其水平,能文能武方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亲身体验决不会写出拳经高论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拳经,研究拳经,在实践的模拟训练中掌握运用好拳经所指的各种理论知识,为增强体质提高技击水平而专研体验。我这里将向大家提供一些对拳经的粗浅认识,以及搓手中在拳经的指导原则下,得出的一些实践体悟和运用技击理论说。   出来以供学者参考,共同研究探讨。由于水平有限,望同仁指正。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站中央,   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头打落意随足走:   头打一般只可以用前额由上往下点打,偏头侧碰或低头顶撞。头的部位前额和头顶左右两侧最坚硬,用头攻击时可用前额和两侧顶碰撞对方,攻击部位太阳穴及五官和腮部,特别是眼睛鼻头下巴最易受撞,低头顶撞主要部位是下巴、咽喉、心脏、胃脘、两肋,最低不可过腹部。用头时必须与足步同行,前足所攻到的位置要和头打部位上下行成直线,头与脚其,千万不可以超越脚尖,老谱讲有三尖相照及,鼻尖、手尖、脚尖,攻敌时保持齐整方可凑效。超过及前栽失重易跌,后仰则咽喉与胸部暴露易受攻击;不可左歪右斜,要保持中正。   起而未起站中央:   乃是无论进攻与未攻之前,束展发放与未发之时,必然要攻站对方中央位置,自身也要保持中正和清醒的头脑,既不前倾也不后仰,不可左歪也不右斜。前栽后仰则根基不稳,左歪右斜则易失重,如履薄冰,行动不灵敏,守中站中摆好自身的战斗阵势。在搓手时一定要把握分寸,训练和实战是两码事,训练是自己人培练,只可以点点化化,不踢不打,用头更要把握好分寸,有意识地点点头便可以了,千万不可以点到为止,因头和头虽然是指挥中心,但都属硬碰硬,分寸最难把握,点到就见血,所以在训练中有那种运用的意识就行了,练得随心所欲自然了,遇到敌人一发狠即至,自己人练必须收起狠字进行友善的切磋。   足踏中门抢地位:   在进攻时足要找中门,无论从正面攻或侧面进,都要求足要踏进中门去,攻入中门抢站对方的有利地势,只要抢站了对方的有利位置,对方被挤被逼得毫无立锥之地,必走或倒无疑,才有可能胜出。   就是神手也难防:   已说的明白,夺位以后利大于弊,手似两扇门全凭腿赢人,足已踏入中门抢了有利地位,同时用两手封锁对方,就必胜无疑了。这里说的神手似乎有点夸张,是打比方说的,实战中真正的神手是绝不会形成那种被动局面的。瞬间的千变万化,动手中必须把握好时间火候,老则太过被动,嫩则被对方察觉而受制。每天与人演练搓手,习惯于快慢、虚实、软硬、长短等手法,便可明察秋毫,凭感应识得火候老嫩,就可随机应变,稳操胜券。   肩打一阴反一阳:   肩的打法有两种,一是肩左右顶撞,二是阴阳互易的前顶后膀靠,在实战中训练中,尤其重于抽身调膀。练拳身法最主要,活泼于腰,则灵通于背,腰为主轴必扭动,背似车轮灵活动,在搓手中必须于手、肘、肩的三节追打结合,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打,及拳掌起,肘尖随顶,肩追撞打,三节连击贴身靠打。搓手要训练身体的每个部位,无论哪个部位,有他先天的活动范围,有多大的活动功能就调动运用到多大能量。在技击中凭触觉应变化,便可达到浑身处处可勾挂,全身无处不弹打的高乘技艺。   两手只在洞中藏:   指的是在近身肩左右顶撞或贴身靠打的同时,自己的双手要收回身体的相应部位,随时准备配合应用和攻击。手肘攻打后要急时下沉,不可以随意抬高张扬而不突出肩膀,以免暴露给敌方,被敌抓拽或反关节等利用。搓手训练中是不可能藏起的,贵在点化,不停的演变,快也好慢也好,总是不停的出招,相应的解破,连绵不断地进行生克变化。   左右全凭盖它意:   讲的是以势压人,在用肩撞的瞬间,要全力以赴,以排山倒海的气魄,压倒一切的攻击力量扑向对方,从而让对手有兵败如山倒的感受。不过在发动攻击前一定要控制住对手,手足配合,步调一致,绝不可以盲目进攻。看准好时机,要有必胜的把握,在搓手中用肩顶撞、膀靠打的机会相当多,三节连击贴身靠,想什么时候用都可以,只要把握好分寸。每天与人模拟实战,时时刻刻都可互相演习,从常规的练习中,习惯到自然的预测火候。如步法的稳定性,身体前倾的平衡度,和攻击闪失后的追补法,如何挽回攻击后产生的失控局势,心理的沉着果敢性,都可以得到实践的锻炼。   束长二字一命亡:   这是个形容词,如果吃准敌方的空当部位,运用好肩顶撞的威力,就会致敌于死地。不过,在形意拳的每种形象的运作里,都离不开束长二字,只有通过束展才能够有整体的暴发力。束展的运动主在腰部,拳谚讲:身体备有五张弓,遇敌发时齐挺争,即使对方威 下转二
讲点小历史 随笔略说于村三(师爷侯树林) 谈起师爷候树林,先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情说起吧。90年的时候,北京举办首届全国形意拳交流大会,我随榆次王瑛拳社来京参赛,比赛期间陪同师伯王瑛、师父罗少云及同门师兄弟一起去看望了榆次籍百岁形意拳大师王继武老师爷。闲聊时,王师爷说起形意拳同门往事,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就是说“侯树林老师的练拳功夫下的大,不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据我了解,王继武老师爷是王福元的关门弟子,也是镖师出身,跑江湖护镖那功夫容不得半点虚假,他居然对侯师爷有那么高的评价,令我吃惊!后来我和师傅聊起这个话题,师傅说这句话就说了两点:一是王师爷不仅功夫高,而且为人谦虚,二是对侯树林师爷练功夫的高度认可。他们那一代人的功夫高低全靠实力说话。 第二件事情是1994年我在大同参加山西省武术比赛时,获得了男子枪术的第二名,一位太谷的老师傅过来问我是练哪支的形意,我说刘元亨支系的,他点点头说知道,又用浓重的太谷方言问我:“你的老四爷四夫了”(你的老师爷是谁了),我说侯树林,这位老师傅一脸茫然,我又用方言补充道“于村三”,“哦、知道知道知道,于村三谁还能不知道了”。这位老师傅连说了几个知道。当时我确实有点疑惑,为什么同一个人,人们知道于村三,却不知道侯树林?后来在车式形意拳的老谱复印件里才看到,李洛能一刘元亨一杨德胜一朱富贵、于春山(两人),这才弄清楚了。 师爷侯树林(1881--1965)乳名三蛮,榆次荣村人,人称荣村三,但是因榆次方言说荣村为于村,于是荣村三就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于村三或者是于春山。师爷是形意拳邦字辈传人,幼年习练长拳、谭腿、罗汉拳,约二十岁时投师于太谷形意拳名家杨德胜门下练习形意拳,得“五行十二行”之精髓,后经师傅杨德胜引荐,得到车二先生及高徒常有师傅的精心指点,终得形意拳之真传。凭借“盘根、虎扑、铁沙掌”三项过硬的功夫创誉三晋武林。师父在世时说起师爷,多数是讲述师爷的哪项功夫是怎么练的,至于名气,师傅说那不是靠自己吹的,是凭功夫闯出来的。师爷因为痴迷练拳,终身不娶,后来在榆次柏林头的大佛沟出家。在这我也不想谈师爷如何厉害,只说说师傅讲的师爷如何练功。 盘根、虎扑、铁沙掌按形意拳的要求,大致归类于根节、中节和稍节的功夫。师爷常年习练铁砂掌,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在练,从最初的沙袋换成铁沙,铁沙又换成铁枕,铁枕上仅盖一条手巾而已,放置于门旁,进门出门都要在上面拍打若干下。俗话说谁和谁一接手使出什么招式,师傅说起师爷的手,可以说就没办法接,一接手就和打在铁上一样,只这一下就足以让对手甘拜下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师爷时常在师傅家或者其他弟子处小住。在一次赶集时,众多人起哄让师爷露一手看看,师爷推辞不过,拿起一根捅炉子的火柱,立在地上,狠劈了几掌砸入地中,没有一个人能拔了出来,获得满场喝彩。 说到盘根和虎扑,练形意拳的没有不知道的,也可以说是形意拳的基础功夫,但是师爷却是把最简单的功夫练到了极致。师爷与人交手,善用虎扑,有三把不离虎扑的说法。师傅讲师爷说起过自己身材瘦小,与人交手属于势单力薄,但是按照形意拳的打法,“打法还需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只要一动步,不是单纯的说手和脚齐到,就是要有整个身体砸向对手的意思,一百多斤的体重有几个人能接得住?虎扑的威力,得益于脚下灵活的步法,老一辈人说起师爷练虎扑,能前窜一丈、后纵八尺,在晒粮食的空簸萝上能转圈跑而簸萝不翻,师爷和师傅讲述这不是什么神秘的轻功,靠的是多年练习的腿功的速度和力量,先围着空簸箩走起速度来,然后快速跳上空簸箩,身体重量一压,不等对面往起翻,人已经窜到另一边了,说明白了很简单,但是真正能练成的人太少太少了。 也曾经听过传言,当年形意拳同门铁罗汉张长发前辈在山西时,对太谷的常有师傅和榆次的于村三评价极高,不为追逐名利,也没必要去考证这些事情了。有这样的功夫,也难怪师爷会成为榆次老百姓口中的传奇人物。而我们,不会去神话师爷,只是知道,却难以做到。 晋伟落笔与晋城夜 2015、10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