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aaka😷 无名小卒9号
关注数: 515 粉丝数: 225 发帖数: 7,130 关注贴吧数: 287
谈谈我对12集改编的一些理解 起因是刷到了一位原作党从制作策略角度的理解,我觉得写的挺不错的。我本身也是原作党,从很久以前就在追了,这里就从我的角度(主要是表达手法上的)来补充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是很多人说的这集删戏份、弱化角色,其实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弱化,不如说是“没有强化”。很多人心里期待的是苍月草那样的情绪渲染,细腻的作画、升格镜头、丰富的润色effect配合音乐,但是为什么动画没给?我认为这里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芙莉莲本身就很少去使用那种丰富effect、升格镜头、环绕镜头一类的去做情绪渲染(战斗有),很多人期待的紫罗兰式镜头是不会频繁出现在这里的;另一方面,既然漫画作者参与了制作,那么漫画的分格也能说明一些作者的理念:在剑之乡部分,原作没有给到一个精美的大跨页,而是正常的一页六格去交代,也就是说当监督和作者去交流哪里是必须保留的“名场面”这个权重的时候,这里很有可能没有被“划进去”。我猜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段剧情真正发挥作用的手段在于剧情本身这个反转的结构,而不在于一个场面。我们把漫画表达的信息提取出来,勇者的表演信息在动画里其实全都有所对应(这个后文会说),只是动画的摄像机没有按照漫画方式来摆所以缺少了脸部的展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首先一点是这里的回忆是芙莉莲的口吻,因此动画在pov设置上就要考虑到音画的适配,并且根据常规的镜头正反打衔接逻辑,给到面部(眼睛)画面之后,切主观(或者说主客观合一)镜头是很普遍的做法;相反如果保持漫画的带关系镜头,其实是正打接正打,那不管是拉还是切反而都很奇怪。那么能不能通过一个过渡镜头再给一次勇者的脸呢?从镜头设计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的,不过不给也是没问题的。原作在这里使用了一组外反打镜头搭配一个面部特写,如果从镜头设计来看,老实说这样基本上就是“没有设计”,但是它有细腻的表情;而动画这个背影既没有声音也没有脸,时间明显拉长了一拍,观众自然就会想到情绪的转折,这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丢掉信息,反而是在想办法转换这个信息。如果我们看的是“动画”本身,那么一个情绪的转变并不是一定要靠画,视听语言、剪辑手法都是同等重要的,并且对于导演(而不是作监、原画师)来说后者才是更能体现水平的地方,只要这个意图存在,就不应该说是故意削弱;而如果我们想看的就是一个角色他的高光时刻,那么显然画出来的脸部表情更值得看这确实。 那么漫画能不能这样?首先漫画的信息是观众自行获取的,漫画的时间流动可以说本就是不连贯的,所以它不必遵守一些动画必须遵守的剪辑规律;其次在动画的16:9画面里,任何一个镜头的拉长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漫画的格子并不等大,一个小小的背影在这里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对于漫画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给一个脸、手(颤抖、攥紧之类的)这样的有情绪的特写,要么就是改动排版,用一个四分之一对页左右的面积去画背影,而后者在很多更喜欢玩镜头语言的漫画家笔下也很常见。 说到这里,我觉得可以补充一个媒介理论:很多人认为动画是会动的漫画,因此“画”是最重要的,关键信息都是“画”出来的,脸是最能表达情绪的;但其实这是不对的。动画本质上是“画在运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运动-影像,让它发挥效果的是时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动画“画”了什么和“遮蔽”了什么都是一样的,影像(蒙太奇)真正的力量并不是靠内容的出现,而是内容和内容之间的“断裂”。说个最常见的,商业导演新海诚就很喜欢在文戏中,把一些课桌上的文具、手机、窗外的树叶作为一个节奏的中顿,在这种画面里往往只有环境音,别说背影了人声都没有,这其实就是利用了信息的“遮蔽”,观众一样能感受到没有出现的角色此刻是什么情绪。因此在bangumi也能看到有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更有意思的声音。 另一方面,动画其实也给勇者加了一些画面,从这也能看出并不是故意弱化他。所谓的角色立体最主要靠的是“弧光”,立体与“魅力”之类的这种词是不一样的,它其实是一个纯剧作层面的概念,很多作画精美的动画剧情有瑕疵一样会有人说角色”不立体“,相反很多简陋的手书比如《无限螺旋》之类的,依然可以塑造立体的角色。所以只要勇者的信息没有减少,就不会变得不立体。当然我也能理解很多人的不平衡:其他角色加的戏更多。所以我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那就是动画其实是有他的商业考量的,所以给哪部分加的更多并不是一两个人能说了算的。鉴于市场风向,恋爱喜剧毫无疑问是很受欢迎的,既然芙能拿到这么多钱去做,那我觉得他在这方面完全不妥协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和那个lz的想法类似,我觉得制作组确实是有这种加强现在剧情的倾向在的,而他们给勇者加的戏也更像是加给”辛芙“。但是我们纵观整个动画史,完全不受外部影响的改编几乎是没有的,哪怕是普遍口碑非常高的钢炼也有大量的删改,芙莉莲与之相比已经好了太多。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其实动画和漫画只是各自选择了自己的路线,之所以造成这种感受还是因为很多人想看喜欢的角色,没有看到期待的那种“高光演出”,我觉得这种心情无可厚非,也不必说他们是什么“遗老”去污名化,既然觉得是手法有问题,那么理性讨论即可,不必把分歧上升到情感层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