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子悦0LV 清风之鹤
关注数: 116 粉丝数: 133 发帖数: 39,238 关注贴吧数: 2
生命在于科学运动 爸妈,不要这样运动了!2016-05-08 19:48 来源: 林武剑MPT物理治疗师,已获授权 众所周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但是仔细考量,我们会发现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有害运动消耗生命,极限运动威胁生命,量低运动不利生命。 综上所述,生命在于科学运动。 然而,父母总是有害地、极限地或量低地运动,这样的运动不仅折寿,致病,甚至害命。 首先,让我们熟悉并记住以上三种不科学的运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有害的运动此动作容易磨损膝关节内的脆弱结构,从而导致骨性关节炎此动作极易损伤腰椎以及周围结构,导致慢性腰痛或急性椎间盘突出快速扭转的动作,经常被跳广场舞的大妈表现得多姿多彩,但是这些动作也容易拉伤软组织,久而久之就成了慢性的肩周炎、腰痛、颈痛等等登山这种高强度与长时间运动,不但迅速磨损软骨组织导致关节疾病,而且存在非常高的摔倒风险,此外加速心脏和肺的衰老环境有害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理想的环境是无毒无害氧充足 极限的运动人在30岁左右就开始衰老,年轻人玩耍的高强度活动根本不适合父母需身体接触或爆发力的竞争运动,由于存在输赢定荣辱和名誉竞争,同样不适合父母,父母应该从事柔和且不计得失的运动 量低的运动如何科学运动 现在,我们已经纠正了父母错误观念,排除了危险因素和极限运动,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设计父母的运动计划呢? 训练原则 专一性:适当的负荷,但是不强加力量于骨骼系统 超负荷:训练的负荷、时间、强度等要稍微超过平常的程度 可逆性:一旦停止运动计划,积极效果就会逐渐消失 天花板效应:最好的功能表现是由基因决定,功能表现水平不是无限增长(杨世模博士,2015) 训练项目 有氧的,用体重作为负荷的活动 肌肉力量训练 柔韧性训练 动态与静态平衡训练 上下肢与躯干都要训练,特别是维持姿势的肌群(杨世模博士,2015) 不同训练项目的运动处方 1)有氧训练 方式:慢走或快走、水下训练、功率自行车、太极拳、八段锦等等 强度:低到中等心率强度,或用“自我感知运动强度量表”中的4-6级 时间:累计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 频率:累计150-300分钟每周中等强度 注意事项:第二天感到疲劳酸痛,则说明前一天运动量过大, 应该减少强度或时间或次数(ACSM,2014) 2)抗阻训练 父母最好使用自身重量来提高肌肉力量和体积 这种训练专业性强,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柔韧性训练 方式:全身的大肌群 强度:持续维持15-30s,感觉肌群有一点不舒服,或有紧的牵拉感 时间:15mins 频率:至少2次每周(ACSM,2014) 4)平衡训练 太极拳能够提高平衡功能 但是专业性强,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经常被忽略重要事项 穿着宽松的运动服,穿合适的运动鞋 进行训练时,必须在安全无害(如不在公路边、集市旁、工厂旁等)或有益(如氧气充足的地方)的环境中 依照身体与进步具体状况,逐渐增加强度、时间和频率 循序渐进,尽力而为,力所不及时莫要强求按照标准训练, 减少久坐的生活习惯 避免高强度训练,避免脊柱前倾,避免过度扭腰,避免快速爆发运动 避免拥有高摔倒风险的运动 每次训练前,必须进行10分钟热身运动; 训练后,必须进行10分钟放松运动 5、 其他拥有慢性病患者、或病后稳定并需要训练的患者、或其他年龄段健康或不健康人群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运动。 爸妈,不要这样运动了, 而应该科学地运动。 您也学些运动知识吧,愿天下父母更健康。
武术技击与流氓打人 武术技击与流氓打人 练武术的怎么动手? 动手一定要占势,或者说寻势,所谓的势就是精神上的位置,得势了好打。 所谓势也可以理解为得理,不占理不能随便打人。 老前辈们挂在嘴边的武德,不仅仅只能从做人上去想,其实也是针对动手去的。 你没理就会心亏,心亏气就不足,气不足功夫就打折扣。 同样,你得理了气赢三分,气血足,劲力强,一下就出效果,想都不用想。 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 动手就是一两下,一两下没拿下,精气神减退,就会陷入持久战。 过去高手比武,水平高的都是要再三谦让,能以示之不能,为什么? 就为了得理占势。 我反复让你,我认怂,你还没完那我就得了理了,这就叫占势。 为什么高手之间很少比划,因为修养到了不争虚名难占势,另外动手谁也不会留余地,后果不敢想。 练武的动手其实和流氓打人是一个道理, 流氓也会寻势,尤其是大个的流氓, 其实打人精得很,不算计好了他是不会出手的,出手了就一定把对方放躺下。 流氓打人就两点: 一是吓唬,我是流氓我怕谁,这就是他的势; 二是冷不防,瞅你哪松懈上去就一下。 练武也一样,先造势,而后找对方弱点,二合一才能成功。 那种以为比武就是兵对兵将对将的僵硬想法是错误的,练武讲规矩,动手没规矩。 想着规矩你就输了,输得还不明不白。 所以有些功夫好的输给功夫差的,道理就在这。 不知道寻势,也不知道灵活。 上擂台散打其实练不出技击,那是用规矩打人,遇见亡命徒一样挨刀子。 武术就是性命相搏,要命的活没规矩。 过去有些门派练出来的徒弟都是上街去找流氓打架, 哪帮子流氓厉害就去找哪帮子,迎面碰上一个大嘴巴子,然后两边开打。 这个练出来的才是技击。还有就是上阵杀敌,性命相搏,那个练出来的也是技击。 你看爱打架的小伙子眼睛活泛,冲你慢慢走过来不住打量你, 那就是再找你的空隙,突然一下子你就倒了。 看过一个专业运动员写的文章,他找当地武术界的大腕们请教技击,人家让他随便进手,他就打一下就跑开,打一下就跑开,大腕们一点辙没有。因为进手他快,撤他还快,你大腕们身上有功夫,但你使不出来,遇上个练体育的就怂了,这就是没得到打法真传。 至于说练武术的被流氓打的比比皆是,不用多言。 甭管哪个门派,没有得真传的功夫都打不了人。 当然,你真得了打人只是捎带脚的。 把劲练得了,把劲转换了,身上有了功,就得自己去琢磨、去串东西、没事找人去比划,真正上手的其实就那管用的几招。 孙剑云老师说小时候她的师兄们在一间没窗户的空屋子里练对打, 没什么招式套路,就是上手打,在打中间找好用的。 一会这个人被扔出来了,一会那个人被扔出来了,就在这打与被打之中,技击的功夫就有了。 练武术阶段规矩大,练得了就得把规矩都扔了。 别说规矩,连套路都得扔了,去找自己使得顺手的招数。 练武术的打不过流氓地痞,一是没得势,二是不会打。 其实你只要能静下心,按照流氓的打法你去打他,最起码你不会输。 因为你有功夫,素质比他好,耐力比他强,力量比他大,用他的办法打他,用不了几下他就不行了。 因为流氓打人也就那几下,过去也就泄了。 你顶他几招,等他三板斧过去气喘吁吁,心里头怯了, 您可千万别犹豫,千万别心慈手软,抽冷子上去一两下就把他彻底打躺下。 但愿我写的这些东西能给我们的武术爱好者一些帮助, 等将来遇上流氓地痞不至于手足无措,也不至于总让别人说练武术的打不过耍横犯楞的,也为武术正正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间万物,皆为我师! (转)
陈鑫《擖手三十六病》 陈鑫《擖手三十六病》 (1) 抽:是进不得势,知己将败,欲抽回身。 (2) 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3) 遮:是以手遮人。 (4) 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5) 搕打:如以物搕物而打之。 (6) 猛撞:突然撞去,冒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是出于自然,而欲冒然取胜。 (7) 躲闪: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8) 侵凌: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9) 斩:如以刀斫物。 注:斩表示以小指一侧的掌缘斩人。斫(读茁)表示用刀斧砍。 (10)搂:以手搂人之身。 (11)冒:将手冒下去。 (12)搓: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13)欺压:欺是哄人,压是以我之手强压住人之手。 (14)挂:以手掌挂人,或以弯足挂人。 (15)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16)闪赚:是诓愚人而打之。 (17)拨:是以我之手硬拨人。 (18)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19)艰涩:是手不熟成。 注:不熟成即不成熟之意。 (20)生硬: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21)排:是排过一边。 (22)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23)挺:硬也。 (24)霸: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25)腾:如以右手接人,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26)拏:如背人之节以拏之。 注:拏(读拿)含义有二,一与拿同,一作“牵引”解。 (27)直:是太直率,无缠绵曲折之意。 (28)实:是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29)钩:是以脚钩取。 (30)挑:从下往上挑之。 (31)掤: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32)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33)滚:恐己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34)根头棍子:是我捺小头,被以大头打我。 (35)偷打: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36)心摊: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处皆非成手。手到成手时,无论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气本无乖戾故也。 注:犯干即干犯,冒犯、侵犯的意思。 然则擖手将如之何?亦曰: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势,是之谓“走”。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非功久不能也。 沈寿校记: 本篇系陈鑫所著。《擖手三十六病》,指的是推手运动中易犯的三十六种错误,包括动作、着法、劲力,以及心理状态等诸方面的错误。各自下的注解和篇末的跋文都是原有的。 《擖手三十六病》一文中,有单字二十五目,双字十目,四字一目。现为便于阅读研究,特依字数分列如下: 单字: 抽,拔,遮,架,斩; 搂,冒,搓,挂,离; 拨,推,排,挡,挺; 霸,腾,拏,直,实; 钩,挑,掤,抵,滚。 双字: 搕打,猛撞,躲闪,侵凌,欺压; 闪赚,艰涩,生硬,偷打,心摊。 四字: 根头棍子。
浅谈剑被刀取代而退出战场的原因 刀以砍劈为主,剑以刺击为主。这样的基本用法决定了两者的形制、生产工艺以及训练。也可以看出剑退出战场的原因端倪:1、剑的生产成本高,工序复杂,难以适应大规模战争。就中国剑来看,早期的剑是青铜造,汉代开始是钢铁造。青铜硬度高,但是也脆,导致剑不能做长,长了就经不起碰撞。所以春秋战国时的剑一般都不超过50厘米。这种剑的劈砍性能基本为零,只能以刺为主。但是青铜铸造为后来钢铁剑的生产积累了许多经验,例如分层铸造,就是后来夹钢法的雏形。我们注意到,青铜武器的生产采用“铸造”,而钢铁武器生产采用“锻造”。充分表面钢铁的可塑性比青铜强,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武器性能。虽然如此,但是古代钢铁的生产是艰难的,即使国家支持钢铁生产,钢铁的产量也很小,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导致冷兵器时代钢铁的成本很高。这样巨大的成本显然不是封建王朝能够随便承担的,所以我们看到,钢铁剑大规模装备军队只在西汉时期。而刀,既可以用生产剑这样复杂的工艺生产,也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工艺生产,而且实战的性能不会差太多。二战中,中国的大砍刀和日本的军刀对战可以看出。2、刀剑自身力学特点决定剑的使用成本比刀大。而且剑是双刃,战场上容易误伤自己。剑开双刃,剑脊突出。战斗中难免磕碰,一旦磕碰了刃,极易损坏,所以“剑走轻灵”。实际情况是,剑再走轻灵也难保不被磕碰。一旦要发生磕碰,剑用哪个部位格挡都不是办法,都会损坏剑,影响性能。而刀不同,刀开单刃,刀背、刀身可以格挡,而且不易给刀造成很大损坏。即使有少许损坏,也不影响刀的使用。在战争这种拼消耗的环境下,节约成本的选择无疑是刀,而非剑。3、剑术复杂难学,需要很久的训练。刀比较容易,很快可以上手,然后再去战场磨练。矛、枪更如此。而且剑是双刃,战场上容易误伤自己。剑法的核心是刺击,刀法的核心是劈砍。刺击强调准确,对力量要求较小。砍劈强调力度,只要偏离不是太多,都可以给对手造成伤害,但是对力量要求高。剑术除了手法,步法、眼法等也很重要,只要有一点差错,自己可能就挂了。刀术主要就是手法,而且容易掌握,步法、眼法也比剑术的要求低。就算哪里出了点差错,凭借刀的力量,也可以有所挽回。战争中,要快速培养出能够上战场的军队,培训刀法明显比剑法合适。当然,矛、枪可能更加简单。中国古代的战争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几千人只能算暴动了。大规模混战中,没有太多时间让士兵司考自己手里的武器怎么运动,只能以保命为要。这时,双刃的剑可能在混乱中伤及同伴,造成无谓的牺牲。而刀,士兵只要管一刃就可以,刀背不容易伤人。4、剑兼具劈砍与刺击,但是哪方面都不突出,也没有距离优势。要强调劈砍的话,大刀明显优于剑;要强调刺击的话,矛、枪也明显优于剑。攻击距离还要加长的话,可以用弓弩。由此看来,剑在战场上是鸡肋,也难怪只有少数军队将领装备。5、防护装备的强化抵消了剑的刺击优势。这里所指的防护装备是身上穿的“甲”。从最初的皮甲,到木甲、藤甲,再到青铜甲、钢铁甲,制造装甲的材料越来越好,剑对装甲的刺击能力也越来越差。而且装甲的结构也变得五花八门,典型的有鳞甲、板甲、锁子甲。在这3种甲中,剑除了对锁子甲有点杀伤力,对鳞甲、板甲基本没用。要对付他们,得用钝器,例如棒、斧钺、锤。刀间于剑与这些钝器中间,还有点杀伤。就算没有劈砍开,人多少会有些痛。6、作战方式转变导致刀更适应。西汉时,骑兵大量装备。骑战中,劈砍的机会远比刺击多。当人也可以用剑刺击,但是马匹的速度可以把骑手也拉下马,但劈砍就不那么容易。很明显,剑的砍劈能力不如刀,自然会淘汰掉剑。在欧洲,很多剑都只能当刀用。即使是步战,大量装备剑的弊端在前文也说了。 这六点都是在管形火器大量应用前的原因。管形火器可不只是让剑退出战场,而是让全体冷兵器退出战场。
练武需要开放的心胸 向来持开放的心胸,对人对事如此,练功夫更需要宽广的心胸。 气量狭小唯我独尊,定然会阻止你修炼的层次。 俗话说拳无优劣之分,功夫有高下,不在拳,关键是练拳的人。 练到了是自家的,未能上身,一切皆是浮云。 寸长尺短,看怎样看问题。 争论多于交流,贬斥多于取人之长,我看这样很难提高。 远了,看哪个大家不是博采众家之长,杨露禅外家功夫相当高了,否则他的太极拳水平也不会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李洛能37岁学习形意拳,十年大成,成为一代宗师,号称神拳,为形意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何以如此,未学形意之前,其功夫也是相当高了,兼收并蓄而已。 所以号为大师宗师者,李洛能,董海川,为何,得人而教,因人而授,个个皆出高徒。 李洛能八大高徒,又各有高手辈出的传人,如刘奇兰之传李存义,郭云深。 何为大师,能传其所学,发扬光大者也。 董海川名下也是高徒辈出。哪像今天大师漫天飞,哪有像样传人出来? 有幸碰到开明的师父,师父常说“不经三师不为高”“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交手”,对我影响很大。 我长见识快因得到了师父辈的许多人的教诲。 我也得益于访友很多,所以我看到了许多,听到了许多,学到了许多。 如果局限以门户之见,很难想见现在对传统武术的练习、体会、认识停留在何种水平。 何来神天圣地,天高地厚也,乾坤广阔,文化悠长,传统武术也是如此,天势乾,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我辈更当学其厚德载物。 心胸宽广功夫高,拳友常在一起议论,达成了共识——心胸有多宽,能纳人之长(各派),功夫才有多高。
传承百年的李氏太极拳 天津日报 2015-12-15 08:22图为贾仕文师徒正在打太极拳 提起“李氏太极拳”大家并不陌生,其拳法刚柔并济、文武兼修,传承至今已百余年。近日,记者来到城关镇李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贾仕文的家中,了解“李氏太极拳”背后的故事。 贾仕文今年72岁,虽是古稀之年,但他精神矍铄、步伐敏捷,一举一动颇有大家风范。贾仕文告诉记者,他习练李氏太极拳已有60余年,如今仍坚持每天三四点钟起床练功两个半小时。说起“李氏太极拳”的由来,贾仕文打开了话匣子。“李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李瑞东,名树勋,别号烟霞逸士,城关镇人,因鼻子扁平,人称“鼻子李”。李瑞东自幼酷爱武术,初练少林等外家拳术,曾拜河北饶阳戳脚门名师李老遂求艺九年,后与王子斌(即大刀王五)义结金兰,互学拳艺,得王五所传“山东教门弹腿”。光绪六年,李瑞东遇到太极拳宗师杨禄禅大弟子王兰亭,并与其结为师兄弟,后跟随王兰亭进京,拜空禅师为师,学习道教真谛,这也为后来“李氏太极拳”以武演道、拳与道和奠定了基础。在京期间,李瑞东还曾拜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岳飞后嗣岳青山、河南嵩山少林寺住持龙禅法师等各派大家为师,学习八卦掌技艺、岳家心意六合拳及嵩山少林寺内廊秘法拳。李瑞东将所学各门武术精髓熔于一炉,始创“李氏太极拳”。“李氏太极拳”在完整地继承六大门派拳法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体系,集实战与健身于一体,内容丰富。 “‘李氏太极拳’最初被称为‘金蟾派太极功’,包括‘三盘’主拳,即天盘拳36式、地盘拳72式、人盘拳108式,以太极拳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等五捶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蕴含深厚而丰富的传统文化精义,融多门武术精华,突出健身养生、形体美学与防身技击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兼容性。”贾仕文介绍道。“李氏太极拳”传习至今已有六代,在华北地区颇受欢迎,不少老拳师现在仍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近年来,由于武术事业的发展,“李氏太极拳”还流传到了港、澳、台、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地区。贾仕文说:“我的很多徒弟还将‘李氏太极拳’带入课堂,让更多青少年认识、了解、学习太极拳,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 据同行的李氏太极拳第五代嫡系传人李春华介绍,2014年,“李氏太极拳”从全国1100多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项文化遗产,我们修建了‘武林泰斗李瑞东纪念碑’,并计划在李瑞东故居原址恢复性重建‘李瑞东故居’,进一步扩大‘李氏太极拳’的影响力。”李春华说。
老人练太极拳,悠着点 2015-11-07 00:00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刘刚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陈晓霖 与其他运动相比,太极拳动作柔韧,稳定,圆活缓慢,特别适宜上了年纪的体质弱的人练习。因为这样运动能活跃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肠胃蠕动,长期锻炼还可以使肌体关节灵活,改善关节韧带弹性,增强肌肉的力量。而且练太极拳对神经衰弱治疗明显,也越来越受到白领一族的青睐。不过,专家提醒,看似缓慢的太极拳也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练习前要做热身,每次练习时间不宜过久,量力而行,下蹲位置不要过低。 膝关节不好不宜练 由于太极拳有很多下蹲姿势,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刘刚主任提醒说,老年人锻炼要有针对性,对于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病或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尽量不要打太极拳。打太极拳时,膝关节处于半屈状态,关节腔内压力增高,下蹲的姿势过大,可能引起腿部酸痛、抽筋,如果特别偏好太极拳,根据自身情况,建议动作幅度小一些,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 刘刚主任建议,对于初学者或本身膝关节、腰椎有问题的老人,其实可以练习简化式太极拳或八段锦,这些运动对身体不易造成损伤。 练前热身练后放松不可少 太极拳看似慢动作,但不要以为运动不激烈就不需要热身。专家认为,即便是太极拳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热身,这样可以将全身肌肉、关节、韧带“唤醒”,在运动中就不容易受伤。练习前的准备活动能使人迅速进入运动状态,让人感觉到运动轻松自如,提高动作准确性。 练习后也要进行整理活动。因为整理活动能有效地消除乳酸堆积,有利于消除疲劳,比如从小腿抖动、拍打开始,然后放松大腿,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腿部有损伤的要特别注意对腿部和膝关节的按摩,按摩手法应该是先重后轻,使运动状态下的肌肉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跟着教练好过自己摸索 要尽可能掌握规范的太极拳动作。太极拳动作的不规范容易使身体各部位用力不均,造成关节、肌肉拉伤。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已经过了体育技术学习的“敏感期”,学习时容易出现动作变形,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定型。刘刚主任建议,对于初学者最好有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指导,让动作尽可能规范,好过自己摸索。 太极拳练习最适宜的次数是每周3-4次,对于腿部已经有损伤的中老年人来说,最好隔一天练习一次。在打太极拳时,也不是越长越好,一套拳打两三遍即可,总时间控制在90分钟之内。如果有精力,可以在下午4时再打1小时,而不要在早晨练习太久,否则会让膝关节负担过重而造成损伤。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