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茗轩阁吃茶人 逸茗轩阁吃茶人
关注数: 32 粉丝数: 55 发帖数: 5,425 关注贴吧数: 15
红尘外的茶香 由达摩祖师传承的缕缕茶香 我充满敬畏地站在茶室中央悬挂着的那幅“达摩东渡图”前,一缕清幽如兰的香气由身后袅袅升起。回过头,茶室的主人正向清代斗彩杯中斟下灿若金月的茶汤。 “来,请喝。”茶室的主人说。 我应了,回身坐在茶台前。执着茶杯,仍然依依不舍地看着身后的那幅画像。 茶室主人笑道:“你这样专注地看他,不如专注你手中这杯茶。” 我一怔,原来在回头的看中,在分辨与忆想中,这一泡茶早已被糊涂地灌下肚。真真辜负了她。 茶室主人又向杯中注入那香若芷兰的茶汤。我虔诚地注视着这杯茶,轻轻啜饮了一口。呀,这香气,淡而远,却在咽喉与齿颊间执著地回旋,那么淡,却那么荡气回肠。 “这,这茶?”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因从未喝到过这样好的单枞。 茶室主人递给我茶的外袋,上印着“岽顶乌龙”几个字。茶是自家茶园种的,在冬天采摘,冬天制得,成茶也是冰态,空运而来亦是冰冻保存。要喝时,得提前六个小时取出放在常温下“醒茶”,让她从“冬眠”中慢慢苏醒,才能完成最后一步的发酵。这样的茶,就如《红楼梦》中薛宝钗吃的“冷香丸”,真似以花蕊与露水和成的。为了尝到这泡茶,要提前许多天向茶室的主人约定好,还要在茶室中等整整六小时,因为茶室主人说,只能我们来等茶,不能让茶来等我们。 二十几泡后,茶香依然如初。别的茶,如果香,就难免艳;如果淡,就难免薄。而这茶,竟然在淡雅中带着刚毅与果断。奇极了。连叶底也是碧绿和柔韧的,美不胜收。 喝过二十泡,茶室主人问:“这幅达摩东渡图,喜欢吗?” 我点点头,说:“喜欢,在别处也看到过,但配着您这茶喝好像分外好。” 茶室主人笑道:“这茶就是在挂着达摩祖师像的房间里制成的,我尽量把达摩祖师的精神做在这泡茶里。” 我奇道:“达摩祖师?我看过关于他的书和电影,但是他与茶有什么关系呢?”
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基本知识 前 言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 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    1.茶的品质: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 “春茶鲜、夏茶苦 ”的谚语。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 “细茶粗吃 ”“精茶细吃 ”。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 1克茶冲泡 50~ 60毫升水。如果是 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 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 5~ 8克 。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 1/3至 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 1/2至 2/3 。
茶文化的核心灵魂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 ­ 天地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观,故有书品、画品、琴品、箫品、山品、水品、兰品、茶品等。 ­ 众多品物之中,我推茶品第一。 ­ 历代以来,能将茶品提升到茶道艺术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陆羽、宋之赵佶、明清之朱权、田艺蘅、许次纾、冒襄等。更有精行俭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盏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为清修要务,闲较斗水之轻重,细参一瓯之甘苦,于茶烟水声外,修养心性,直面真我,成为中国茶道艺术的一股清流。 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诗、入画、入禅、入道。唐·司空图论诗有二十四品,修源茶馆论茶也有二十四品。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细分四品,合计二十四品。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国的茶道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 ­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过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原则。
茶男--男人中的精品 生活中常遇到的茶男,随时口袋或包里都有几泡顺口的茶,工休间隙、下班回屋,或是手头一事告一段落,就会平静地摆弄茶具,烧水开泡。他们的器物很简单,一只很像有些年代的杯子,一个茶渍斑斑的盖碗或磕边碰沿儿的壶,冲泡起来很规矩,喝茶时候很少语,几口下肚,习惯地嚅动喉咙品茶韵。他们喝茶神态,像小孩儿遇到好吃的零食,脸上挂着淡淡一丝儿贪婪。这类人有个特点,不是有茶都能将就的。比如上门做客,即便主人泡的是上好铁观音,如果水温不烫或牛饮大杯,他们宁可湿湿嘴唇,也不愿多喝一点儿。临走时还一定会说:您的茶真不错!哪怕茶很一般。 另一种茶男,不像上述的那么传统,多少有些时尚,喝茶阵势隆重而热烈。他们喜好同类相聚,每人献出几泡得意的茶,茶案上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大家围着一张茶桌,有坐的有站的,还有俩人挤坐一个小凳儿的,说说笑笑,气氛融洽,就像一家人。一套茶具一排小口杯,条件好时配上几碟茶点,然后一泡泡排队喝,从汤色、香气、回甘和韵味,讲到产地、制作、包装及价格,总有说不完的体会和感受。到了不得不散时,还留恋地相约下次的时间和地点。这类人的特点是,哪的茶都敢喝,喝的吱吱作响;谁的茶都敢评,评的头头是道。茶农茶商对他们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们懂茶,恨的是他们太懂茶。 还有一种茶男,平时茶聚也参加,口味好恶却总与大家不相同,甚至当人们七嘴八舌地称赞某泡茶味正、水甜、韵足时,他往往会冒出一句这是什么茶、这是什么味儿的跳线话。所以,很多时候他参加是为了热闹,很少有人重视他的喝茶功夫。其实,这种人在自己的窝点或角落,一定有浓烈的茶事情结。茶盘茶具和侍茶摆设繁于茶艺要求,茶壶茶杯及香炉、音响比茶道讲究。他未必天天泡茶,但每每泡茶神情凝重。他那里,茶叶没有好坏贵贱,只有粗细浓淡,茶事没有刻意标准,只是物我媒介。当香燃乐起、汤盏浮绿时,他就超然世事,感悟道理,清净的像尊佛,春夏秋冬,随风伴月,望云听雪。他的喝茶过程,茶不再是茶,水未必是水。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 曾经有一位闽王为了祈求江山永固,官阶永保,也为了忏悔滥杀无辜的罪行,开始笃信佛教。一天闽王拜见一位智者,想请智者出山担任国师,为他谋划治国方略。 然而无论闽王怎样好语讨巧,智者一直保持沉默,只顾自己喝茶,还一个劲的让王爷喝茶。王爷不爱喝茶,可是智者仍然不时的往王爷的杯子里加茶。眼看杯中的水溢出,智者仍然还往王爷的杯里加。 王爷看着茶水流满桌面,一脸诧异,便忍不住问道:“杯子已经满了,为什无还要加茶呢?”智者依然沉默着一句话都不说,继续为他倒茶。这时王爷似有所悟,便把杯中的茶一口喝干。 然后智者又把闽王的茶杯加满了,问道:“你会喝吗?” 闽王回答说:“不会”。 智者说:“那就先学喝茶吧。” 闽王纳闷了。“喝茶还要学吗?” 智者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一样,已经都装满了,不把茶喝掉,不把杯子倒空,如何装得下别的东西呢?” 闽王听了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此中禅意。从此他开始研究茶道,并从喝茶中悟得了许多治国之道。 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只有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只有空谷才可以传声。每一个容器的价值在于它的空。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