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奔腾2009 万马奔腾2009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99 发帖数: 6,132 关注贴吧数: 11
湖北鄂州万家堰楚宇公祖堂重修庆典 湖北鄂州万家堰楚宇公祖堂重修庆典 七月流火,秋雨送爽。彩旗招展,鞭炮齐鸣。8月18日,在这个风调雨顺、百无禁忌的吉祥时节,湖北省鄂州市花湖镇万家堰举行楚宇公袓堂重修落成庆典,幼斌宗亲和湖北万氏宗亲会执行会长春元、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行柱,监事长大源,常务副会长贤芳,副会长维农,副秘书长连生、常务理事大华等宗亲以及其他宗支代表近二百人出席了庆典仪式。 花湖乡万家堰宗祠是以开基始袓楚宇公命名的。明初,楚宇公从黄冈浠水来此开基创业,筚路蓝缕,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其后枝繁叶茂,星罗棋布,人才辈出,奕叶联华,兰桂腾芳,现有后裔八百余人。楚宇公祖堂首修于清朝,后修于八十年代。这次在连生族长和族委会的带领下,自筹资金重修一新。根系扶风,祖徳流芳,堂宇辉煌千秋俎豆;阳煦萬堰,钟灵毓秀,人丁繁衍百代衣冠。 庆典仪式由春林宗亲主持,行柱、贤芳、维农等代表湖北万氏宗亲会和朝红会长赠送了金匾,“万世遐昌”四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幼斌宗亲、春元宗亲分别致辞,对万家堰楚宇公祖堂重修落成庆典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作出无私奉献的族委会人员表示高度的赞扬,对前来参加庆典的宗亲表示亲切的问候。对湖北万氏宗亲会的宗旨纲领,编修《湖北万氏地名志》、《湖北万氏人物传》、《湖北万氏通谱》的规划,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和动员。庆典仪式在吉祥、和谐、圆满的喜庆中落下帷幕。 尓后,大家在焕然一新的楚宇公祖堂共进午餐。宗亲们共叙亲情,共商族是,共绘蓝图,纷纷表示要在湖北万氏宗亲会的领导下,秉承“湖北人干好湖北事“,“不谋一时利,要存千古名”,“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的原则,同心同德,团结和谐,众志成城,把握正确方向,严格执行章程,按照时间节点,依法依规,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以真挚的情感,务实的行动,求真的作风,良好的形象,丰硕的成果赢得广大宗亲的信任和支持。
毕万、万修名字考 人名的起源 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的原始生活。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集狩猎以维持生命。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还不需要姓名来区分彼此。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人际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亦即我们后来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彼此区分开来,也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区分,若与另一群人交往,仅仅称“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的标志“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标志和个体标志的结合,便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以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能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的所有场合都可以区别人的个体。 在文字出现以后,原由口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画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考证,这些符号都与早期的人名有关。如果这种解释可信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符号,以后又演变成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又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万俊人教授简介 万俊人,1958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先后就学于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师从周辅成先生学习伦理学(史),周子仙故,再拜师范曾先生学习中国古典人文学和诗学。1986年9月留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92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5月受聘于清华大学,入选清华大学“百人工程”,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事宜,2000-2011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2012年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直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基础文科组组长,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或特聘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国家“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兼召集人,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伦理学前沿丛书”(人民出版社)主编,“政治哲学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中国学术》、《哲学前沿》(英文)、《哲学分析》、《哲学动态》、《孔子研究》、《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等学术刊物学术编委。迄今著有:《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等18部,译有《政治自由主义》等20余部(卷),在海内外用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 中文名万俊人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岳阳 出生日期1958年 职 业教授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哲学系
中国姓氏文化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孙后辈代代相传。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据统计,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4657个,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2010年祖国大陆出版了一本《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竟达23813个。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文登万家村入围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近日,国家住建部对准备作为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15个村进行了公示,文登高村镇万家村凭借村内梁氏庄园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成功入围。   万家村位于高村镇政府驻地正西3公里,相传因元朝末年万姓人家在此建村而得名。位于该村的梁氏庄园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历任山西、云南巡抚的梁萼涵告老还乡择地而居后修建的私人庄园。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梁萼涵的第五代后人梁宏基告诉记者,辉煌的时候能有1000多间房子,庄园四周都是像城墙一样围的,三趟大街,一趟大街两头都是门。老一辈讲,每栋房屋也有大门楼,四个角上都有岗楼。   梁氏庄园整体上看既有滇西、晋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同时还吸收了北方四合院和军事堡垒的建筑特点,主宅的屋脊、瓦垄、门窗、墙壁则明显带有清代胶东民居特色。   梁宏基说,梁萼涵在云南做过巡抚,在山西做过巡抚,这是云南风格的,那边就是山西风格的。   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表示,万家村现存的梁氏庄园规模虽然只有最初的三分之一,但像这种规模和特点的古建筑群落在胶东半岛比较少见。   文登市文化馆副馆长慈国忠介绍,梁氏庄园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民居建筑的一个标本,这一建筑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它现在具有重要的历史以及文物价值。   万家村干部介绍,现存的梁氏庄园旧址在2009年被认定为“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文登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向上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村镇万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明堂表示,作为万家村的村民大家都有责任把这个梁氏庄园保护好,把这个古老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 发布时间:2013-9-12 来源: 文登网
唐万氏义门 义门;  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许多大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奉为社会楷模,赐为“义门”。著名的有义门陈、郑义门、蒲城义门王氏等。  陈氏  江西德安县车桥镇的陈氏家族,唐宋年间历经十五代,和谐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达3900余人,史称“江州义门陈,天下第一家”。  郑氏  浙江浦江县郑宅镇郑宅村的郑氏自南宋至明代,合食义居15世计330余年,历代屡受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赐称“江南第一家”,人称“郑义门”。  王氏  陕西省蒲城县上王乡的王氏家族,经营有方,乐善好施,累世同居,人才辈出。元延佑间多人出任大夫和地方官吏,曾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王瑛因皇帝器重任中军司马,手握虎符;王玮任奉议大夫,王璧兄弟任吐蕃宣慰使。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现存蒲城博物馆。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其中提到的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  编辑本段古迹义门  义门:位于安徽省泾县城西45公里桃花潭对岸的万村,始建于唐代贞观五年(631年),清乾隆年间重修。《泾县志·古迹》载:“唐万氏义门,在震山乡,册府元龟,唐太和六年,观摩使沈传师奏,泾县万晏自高祖万至仲芳五代同居,旌表起门 。”义门,两层,底层为通道,上层为马楼;门楼呈凹字形,大门正面上方有“义门”两字大理石门额,大门的两边是围墙,下部用大石块砌成,上部砖砌后再用磨光花砖贴面。整个建筑做工精细,而别特色,现其主体建筑尚存。现已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