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 yay99199
关注数: 489 粉丝数: 1,100 发帖数: 49,507 关注贴吧数: 68
【血型之父】卡尔·兰德斯坦纳 卡尔·兰德斯坦纳简介   在人类历史上,输血是个很古老的医疗方法,早先的医生甚至偶尔还把动物的血输给失血衰弱的病人。可是,即使是输人人血,结果也常常很糟,所以历史上也有过禁止输血的法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病理遗传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人类的血液有不同的血型,有的血型和别的血型不能相容,在输血时只有给受血者输入合适的供血者的血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才使输血步人正确安全的轨道,在医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血型遗传本质的了解,也使当时刚刚诞生不久的孟德尔遗传学获得了人类医学方面的第一个重要证据。   兰德斯坦纳于1868年6月14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43年6月24日殁于美国纽约,是奥地利一美国病理遗传学家。他是一位著名的维也纳记者的儿子,在少年时代,他就酷爱医学。他家附近有一所公立医院的附属医学院,那里经常进行人体解剖实验。小兰德斯坦纳经常爬到实验室窗口偷看,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他甚至想知道,人在临死瞬间是个什么情形。他弄来许多有插图的医学书籍,常常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探索人体奥秘,成为一名医生。   1885年,17岁的兰德斯坦纳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学校里,他广博的医学知识引起了教授们的注意,也因此受到学校格外重视和特殊培养。大学学业完成后,1891年他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两度在维也纳短期从事临床。1892~1894年他先后在德国化学家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和阿瑟·汉茨(Arthur Hantzsch)指导下学习化学。学成后回到维也纳,1896~1908年作为病理学家在维也纳大学卫生系和病理解剖研究所任职。   1911~1917年在该校任病理学教授。后来他又到荷兰度过两年时光,然后移居美国。1922年他到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任职,中间还来中国北平(今北京)工作过一年,以后他转赴纽约,1929年加入美国国籍,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逝世。
【热血点亮中国活动趣事】主叫你去献血 大约6年前,我从美丽的鼓浪屿轮渡邮局给全国几十位献血者邮寄过明信片,其中也包括安徽宿州的献血者周维同朋友。后来我离开了一些芜杂的群,自顾自清静去了,和部分群友的联系也少了,好在还有江西、海南等地的老朋友他们坚守,不至于彻底失联。今年2017的6.14“世界献血者日”,国内一些血站和深圳“雪莲花”公司联合举办了第二届“热血点亮中国”活动,一下子又把献血者们的积极性点燃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大家痴迷地参与进来,有的人为了冲好友人数拿奖,有的为了地区血站的排名,为了集体荣誉和个人的想法,都在不停“点亮中国”。这次活动居然吸引了如此爆棚的人气,似乎全国的献血者们都被动员了起来,这和去年2016的第一次活动的效果反差之大,我有点好奇了。因为按照我去年的老思维来看待,效果提升也太快了。是活动组织者改变了形式内容,以致收获奇效呢?还是我有点固步自封,用老眼光来看待它呢 起初我并没有主动参加“热血点亮中国”,活动开始两天后,因为血站某位主任友人的邀请,我也参加了,带着审视和批判的眼光。不过我所在的厦门市既不是主办城市,也不是协办城市,所以忙活到最后,我虽然排名第一,什么奖品都没有,到活动后期的三天,我就基本只看不连了。我一直很清楚活动规则,对有无奖品并不在意,我想我找到了另外的、自己最想要的东西。那就是:通过这次“热血点亮中国”的活动,我们献血者和采供血机构、相关企业紧密互动起来,把广大献血者的心凝聚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热情。由此可见,我们能为献血事业做出巨大的、彻底的、自下而上的改变。我们也看到了采供血机构愿意去为共同的目标,领导公众去改变——我想这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意义,同时也让我们广大的志愿者找到了新老伙伴和团队,找到了归属感。当时大家欢欣鼓舞,在各种媒体通讯工具上奔走相告,互相交流分享,活动在世界各地的献血者、血站中间滚雪球一般扩散,到后来全体参与献血者的数量有多少,我并不十分清楚,据说达到三百万以上。而2016年全国的献血量也不过1320万单位,就是说至少四分之一的献血者参加了进来。这是我们献血者和血站根本没有想到的良好局面吧。 从雪球到冰山。 民心可用,如何启发大众去参与,有趣,有益于大众… 不一而足,以上是我的一些简要思考。到活动结束后,我找到了一些久违的朋友,其中就有皖北宿州的老周,他说他还记得我给他邮寄的明信片。他说收到那天,是他爱人递给他,同时还告诉他“主让你去献血”,我有点疑惑不解,不过立刻反应过来,一定是我的署名“yay99199献血吧主”,英文部分yay99199让嫂子误以为我是信仰者,英文名大多是教友,而“献血吧主”,被她读成了“献血吧,主”——哈哈哈哈,要是主的话,这么有号召力,下次我们也可以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去献血救人啊,或者把献血车开到教堂附近。 有关周兄“献血吧,主”的故事,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 如果没有这次雪莲花协办“热血点亮中国”的活动,我想诸多献血者不会因此而结缘、相识再相融,也不会把我们的认知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说,在国内的献血事业发展中,我们需要每一位献血者、每一家血站,当然也离不开各种各样诸多企业的参与。既不要完全否定每一个层面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不要忽略每一个层面、组织的消极作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2016-2017前后两年活动效果的对比,就是个明证。
【热血点亮中国活动趣事】主叫你去献血 大约6年前,我从美丽的鼓浪屿轮渡邮局给全国几十位献血者邮寄过明信片,其中也包括安徽宿州的献血者周维同朋友。后来我离开了一些芜杂的群,自顾自清静去了,和部分群友的联系也少了,好在还有江西、海南等地的老朋友他们坚守,不至于彻底失联。今年2017的6.14“世界献血者日”,国内一些血站和深圳“雪莲花”公司联合举办了第二届“热血点亮中国”活动,一下子又把献血者们的积极性点燃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大家痴迷地参与进来,有的人为了冲好友人数拿奖,有的为了地区血站的排名,为了集体荣誉和个人的想法,都在不停“点亮中国”。这次活动居然吸引了如此爆棚的人气,似乎全国的献血者们都被动员了起来,这和去年2016的第一次活动的效果反差之大,我有点好奇了。因为按照我去年的老思维来看待,效果提升也太快了。是活动组织者改变了形式内容,以致收获奇效呢?还是我有点固步自封,用老眼光来看待它呢 起初我并没有主动参加“热血点亮中国”,活动开始两天后,因为血站某位主任友人的邀请,我也参加了,带着审视和批判的眼光。不过我所在的厦门市既不是主办城市,也不是协办城市,所以忙活到最后,我虽然排名第一,什么奖品都没有,到活动后期的三天,我就基本只看不连了。我一直很清楚活动规则,对有无奖品并不在意,我想我找到了另外的、自己最想要的东西。那就是:通过这次“热血点亮中国”的活动,我们献血者和采供血机构、相关企业紧密互动起来,把广大献血者的心凝聚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热情。由此可见,我们能为献血事业做出巨大的、彻底的、自下而上的改变。我们也看到了采供血机构愿意去为共同的目标,领导公众去改变——我想这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意义,同时也让我们广大的志愿者找到了新老伙伴和团队,找到了归属感。当时大家欢欣鼓舞,在各种媒体通讯工具上奔走相告,互相交流分享,活动在世界各地的献血者、血站中间滚雪球一般扩散,到后来全体参与献血者的数量有多少,我并不十分清楚,据说达到三百万以上。而2016年全国的献血量也不过1320万单位,就是说至少四分之一的献血者参加了进来。这是我们献血者和血站根本没有想到的良好局面吧。 从雪球到冰山。 民心可用,如何启发大众去参与,有趣,有益于大众… 不一而足,以上是我的一些简要思考。到活动结束后,我找到了一些久违的朋友,其中就有皖北宿州的老周,他说他还记得我给他邮寄的明信片。他说收到那天,是他爱人递给他,同时还告诉他“主让你去献血”,我有点疑惑不解,不过立刻反应过来,一定是我的署名“yay99199献血吧主”,英文部分yay99199让嫂子误以为我是信仰者,英文名大多是教友,而“献血吧主”,被她读成了“献血吧,主”——哈哈哈哈,要是主的话,这么有号召力,下次我们也可以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去献血救人啊,或者把献血车开到教堂附近。 有关周兄“献血吧,主”的故事,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 如果没有这次雪莲花协办“热血点亮中国”的活动,我想诸多献血者不会因此而结缘、相识再相融,也不会把我们的认知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说,在国内的献血事业发展中,我们需要每一位献血者、每一家血站,当然也离不开各种各样诸多企业的参与。既不要完全否定每一个层面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不要忽略每一个层面、组织的消极作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2016-2017前后两年活动效果的对比,就是个明证。
测试他人人性 只会暴露自己 制图/黄欣 齐乔正   工作人员把一箱一元硬币放到闹市街头,并在纸牌上注明“如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5元”。这种“硬币测试”最近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测试结果大同小异:只有小部分路人按规定取了钱,大部分路人只是围观拍照,还有一小部分路人则掏出了自己的硬币放到了箱子里。   这看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吗?但如果工作人员告诉你,在测试之前,他们可是很担心的哦——担心箱子摆在街头10分钟不到就被人连箱子带钱一起搬走,担心一大波人上来疯抢……但结果却让他们“傻眼”:非但没人多拿,还有人往里添呢!   这种欲扬先抑的悬疑设置,是不是令你有那么一点点触动?接着呢,测试结论来了,参与活动的工作人员和报道活动的各种公众号都在告诉你:经过这次试验,觉得“真暖心”,“人性美好”,“我们相信其实大部分人内心都是柔软的,都是心存善念的”,“选择善良,选择信任,总有人认为别人比自己更需要帮助”……   我不知道其他网友对此作何感想,反正当我看到这番排山倒海似的结论涌来时,我的想法就只有一个字:扯!   我并不否认路人在这个测试瞬间所表现出来的“善良”“信任”和“人性”,但我怀疑的是这种测试手法本身,因为至少在我看来能暴露出来的只能是测试者们的“不善良”“不信任”和“不人性”。   先说“不善良”。你把硬币放到街头,真的是为了做公益,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吗?如果是,那直接去点对点帮助就行了,用不着把无辜路人牵涉进来。既然从测试一开始就打算面向路人的,那么是谁告诉你一堆硬币就能引发人们疯抢呢?这种“想看看大家是什么反应”的测试,以及这种“路人应该都爱贪点小便宜”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我不敢贸然说“鸡贼”,但也绝对称不上“善良”。   再说“不信任”。一个盛着硬币的箱子放在街头,而且无人看管,试问带给路人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不外乎是:有人在做什么测试吗?周围应该有人或摄像头在拍吧?这钱不好随便拿的吧?毕竟,摆在街头的硬币,跟从大卡车上掉下来的西瓜,或者路边角落的一个钱包不同,正常人都能看出这是经过人为设计的,是“不被信任”的。当人们面对这种“不被信任”的硬币时,他们的行为本身也是经过大脑思考过滤而做出来的。根据这种行为推断出来的任何结论,又能有多少可信度呢?   最后回到“人性”上来吧。我觉得“人性”这两个字,可算是最近几年最辛苦的字眼之一,因为我们太爱拿“人性”来说事儿,而偏偏“人性”又是最难推敲的东西。比如,五块钱硬币可能没人拿,上百元大钞试试看呢?五百块、五千块、五万块,有人抢吗?如果有人抢,那是否说明他的“人性”就只值那五百块?看到五千块才开始抢的,比看到五百块就动手的,就更有“人性”吗?显然不是这么个考验法。假如“人性”有一天可以直面芸芸众生,它最想说的一句话应该是:别考验我,烦着呢!   当然,这并不是国内首次出现“看看你会怎么做”类型的测试。近几年,国内电视荧屏上曾陆续推出多档“社会道德实验节目”或“社会新闻观察类节目”,比较知名的如《你会怎么做》和《噗通噗通的良心》。类似节目都采用无死角、全隐蔽拍摄手法,动用少部分演员,还原社会新闻中的某个事件或场景,观察路人的反应,话题涉及看到儿童疑似被诱拐管不管、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看到男人给女朋友下药该怎么办,等等。无论是哪个话题,可以说都比一看就知道是“测试”的硬币测试法来得严谨、细致得多。但是,此类节目在开播之初,都曾引起“不应该这么测试人性”的负面评价,后来有节目就机智地增加了一个环节:在观察实验结束后,邀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或相关专业人士,讨论并解释目标对象的各种反应,并告知电视机前的观众遇到此类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应对,从“娱乐性”向“实用性”转型,这才在争议之中扳回一局。显然,“硬币测试”者们还没学到这招。   世间的“善良”“信任”“人性”当然都是好的,但通过不恰当的测试、不恰当的拔高来展示“善良”“信任”“人性”,并以期达到其他目的只会引人反感。毕竟,在“人性”这个问题上,谁也不愿意成为被测方。 转帖: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sina.com.cn%2Fc%2F2017-08-03%2Fdoc-ifyiswpt5005548.shtml%3Fcre%3Dnewspagepc%26mod%3Df%26loc%3D2%26r%3D9%26doct%3D0%26rfunc%3D36&urlrefer=25e4ea22caffa92ffa036dabf0d7e04d
【献血者必读】别让“无偿”把“献血”引向歧途 作者:老杜 老杜说: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过度关注“无偿”二字,在实际执行中逐渐偏离了WHO、国际红十字会、国际输血协会和蒂特马斯先生一致倡导的自愿献血原则。对于“无偿”的偏执,可能正在把我国“献血”事业引向歧途!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颁布实施,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临床用血采集,并不涵盖单采血浆业务;第二,在实际执行中,只要献血者没从血站拿钱就被认定为“无偿”献血,这与国际组织一致倡导的“自愿献血”原则并不完全符合,个别情况甚至还出现了较大偏差。随着社会发展,我国血液制度的割裂及其在执行中的偏差日渐显现出较大影响,对我国血液工作的后续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制约。 蒂特马斯:献血者类型学“生命礼物”倡导者、献血理论奠基人、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蒂特马斯(1907-1973) 蒂特马斯构建了献血者类型学,把献血者分为8大类型[1]: 1、收费献血者(The Paid Donor),即遵循市场规则,以卖血作为部分和全部的赚钱手段的人。 (属于第1类的例子有:《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一生卖血10次,每次遇到重大事件,都是靠卖血得来的钱度过难关;另一个例子是上世纪70年代的迈阿密,一位妇女因拥有稀有血型,靠卖血一年收入28万美元,被税务官以漏税起诉。当时的28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300万美元左右。括弧内蓝色字体为老杜注,下同) 2、职业献血者(The Professional Donor),定期的、登记的、比较长久的、准工资化的献血者,与第一类的临时、偶尔献血不同。所谓职业,并非技术意义上的,而是说献血相当于是他们的职业。1960年代的美国单采血浆献血者,每周献血浆1-2次,平均每次采血浆1品脱(约568毫升),平均得到25美元/次(Titmuss,1971:118)。 (我国“血浆经济”时期的供血浆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种类型,他们租住在浆站周围的小旅馆里,以供血浆获得的收入为生。) 3、有偿促进型献血者(The Paid-induced Donor),这类献血者也会获得报酬,但他们宣称并非主要基于金钱报酬,他们或许在群体的压力下献血。 (我国义务有偿献血时期的献血者大多属于此类。有人认为,美国、德国和我国部分献血浆者应该划入此列,他们可能宣称自己是为了挽救他人生命,但是金钱补助对其有一定吸引力——其实并不尽然。) 4、代替费用献血者(The Responsibility Fee Donor),即“以血还血”,患者输血后,自己或委托家人偿还血液,否则收取高额费用。 (AABB,即美国血库协会倡导的就是这种机制,强调个人责任。我国目前临床献血中存在不少这类献血者,因为献血者本人凭献血证可免费用3倍的血,无献血证则面临高价用血。) 5、家庭信托献血者(The Family Credit Donor),即家庭成员献血,以备日后成员中有人需要用血做准备。 (家庭信托献血者在我国目前临床用血中也比较普遍,因为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可以免费使用等量的血液。互助献血甚至走得更远,允许患者委托其“朋友”偿还血液。这类献血者的动机都是为了避免被收取高额用血费用,属于直接的利己动机。) 6、被动自愿献血者(The Captive Voluntary Donor),指献血者在权威之下,被要求或被希望献血,否则会招致名誉受损或前途受阻等情况。这类献血者常见于(美国)国防军、监狱或类似的环境中,他们愿意被人称为“自愿社区献血者”(第8类),但其实却是在某种压力之下的被动行为。 (严格意义上说,这类献血者并不是真心自愿,带有较明显的强制色彩。目前,我国临床用血中仍有下达献血指标的情况,献血指标就是一种确定无疑的威权。) 7、边际利益自愿献血者(The Fringe Benefit Voluntary Donor),这些献血者不是为了物质报酬,而是为了诸如带薪休假、营养品或优惠卡等回报。 (不久前听说,北京某单位给献血者14天带薪休假,结果人人争当献血者。这样的献血者即为此类。) 8、自愿社区献血者(The Voluntary Community Donor),不求物质和非物质的立即回报,把血液献给陌生人(不分种族、性别、阶层、宗教信仰),帮助他们挽救生命——这就是生命的礼物(Gift of life)。 (这是蒂特马斯推崇、也是我国目前最多见的一类献血者。WHO敦促各成员国建立的血液制度,就是要能够鼓励、激励这类献血者的制度,我国制定《献血法》时想要选择的其实就是这样的制度——Voluntary Donation,自愿献血。)老杜珍藏Titmuss原著:《礼物关系:从人血到社会政策》,1971 蒂特马斯的尴尬 蒂特马斯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系统阐述了自愿献血(Voluntary Donation)制度的合理性。他主张的“生命礼物”观念得到举世公认并全球推广。他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反对金钱涉入人血采集和使用之中,这一点虽然得到了较大多数的赞同,但也出现了一些与之不同的见解。尤其是,随着成分输血逐渐兴起,各种单采成分血的先进采血技术开始普及之后,人们发现:如果完全不给成分血献血者任何补偿,就采集不到足够的成分血。我在《爱心采集术》中称之为“蒂特马斯的尴尬”。 在蒂特马斯的故乡英国——也就是自愿献血制度蓝本的发源地——没有实现血浆制品自给自足(临床用血可以实现)。自上世纪末开始,英国使用的血浆全部来自美国的那些收受补偿的献浆者(Compensated Donor)。现在,英国政府又将国有独资、国内唯一的血浆工业企业PRUK 80%的股权卖给了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贝恩资本。事实上,除了美国、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少数几个对单采血浆采取补偿机制的国家不需依靠外来血浆而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依赖或部分依赖上述国家有补偿献浆者提供的血浆,不唯英国。 蒂特马斯对美国献血制度的批判,正是将严谨的学术眼光主要投向了1960年代收受金钱的美国献浆者,他们被划为第2类献血者。根据蒂特马斯的数据,利己动机献血者提供的血液,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均不及自愿献血者提供的血液。 然而,与40-50年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是,现在全球6成左右的血浆来源于美国献浆者,照样收钱献浆,还是25美元/次;同时,有充分的数据表明这样采集的血浆病毒残余风险率相当低。难道蒂特马斯先生错了吗? 如果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将之称为“蒂特马斯的尴尬”并不十分合适。首先,在他研究献血和写作《礼物关系》这部不朽巨作的时代,成分输血概念才刚刚出现,单采血浆和机采血小板还仅是美国率先尝试的新兴技术,远没有今天这般普及。蒂特马斯是否真正了解献成分血献血者在时间、精力和交通费等方面的实际付出情况,亦未可知。1975年红十字联合会与WHO在柏林召开的联合会议,还认为单采血浆只是弥补全血分离血浆的不足部分而已,不应成为成分输血的主流。在那个时代,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人们没有意识到血浆的医学价值和实际需求量竟会达到今天这种地步,还完全无意把单采血浆作为获得血浆的主流技术加以专门研究。 其次,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浆站支付给献浆员的金额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960年代,美国浆站支付给献浆员的现金即为平均25美元/次,到了今天还是25美元/次。在1960年代,每周获得25-50美元(每周献浆1-2次),基本可以糊口度日;而在今天,加满一箱汽油就要30-45美元(来自百度)。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现在的25美元不及1960年代的十分之一。如果蒂特马斯亲眼看到现在的情况,我想他是不会继续把美国以及德国、奥地利、捷克的献浆者划入第2类的,因为他们从浆站获得的金钱太少,以献血为“职业”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如果我们把成分采血技术普及之后的情况不符归咎于蒂特马斯,这是不公平的。个人认为,展望未来,基因工程、细胞和生物工程技术可能制造出人造血液,从而摆脱对献血活动的依赖,即使到了那时蒂特马斯先生思想的光辉依然无法被遮蔽。不过,我们应该承认蒂特马斯对献血的论述具有历史局限性。那么,他划下来的条条框框是否还一定是不可触碰的呢? 我认为,蒂特马斯首先反对(美国当时)混乱的、价值主张不一的献血形式同时并存。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血液管理制度既想鼓励自愿献血又不愿放弃卖血,将会对社会造成撕裂伤,采集血液的效果非常差。他热烈倡导自愿献血制度,认为该制度鼓励利他主义动机,鼓励“礼物关系”在社会中加强和扩展,培养社会整合而不是制造分离——这是其不朽思想的精髓,应该始终坚持不渝。但我们也应该尝试将之与科学进展、社会进步和新的采血实践相结合,做出符合当代实际的解读。 事实上,蒂特马斯之后的学者已经指出,人们并非完全反对因献血花费时间和交通费用而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在乎补偿的形式。现在,给献血者发放纪念品、小礼物,报销交通费用和提供餐点饮料,“符号化使用金钱”(symbolic use of money)的观点已被全球的自愿献血实践广泛应用(这未必是蒂特马斯赞同的做法)。这说明,补偿并不必然损害礼物关系的构建,利他主义并非必然彻底排斥金钱。目前对于直接的现金形式的补偿仍然存在分歧,分歧的结果直接体现为全球血浆来源的极度不均衡。 已经达成的共识 WHO的献血者分型比较简单,分为三类献血者:1、voluntary unpaid(自愿无报酬);2、family/replacement(家庭/替代);3、paid(收费)[2],与蒂特马斯的分型大致对应如下: The Paid Donor,包括蒂特马斯定义的第1、第2、第3、第7类献血者; The Family/Replacement Donor,包括蒂特马斯定义的第4、第5类献血者; The Voluntary Unpaid Donor,即蒂特马斯定义的第8类献血者。
【热血点亮中国】活动的意义——附趣事一则 年前,我给安徽宿州的周维同朋友寄过明信片,从美丽的鼓浪屿,轮渡邮局。后来我离开了部分芜杂的群,自顾自清静去了,和那些群友的联系也基本中断了,好在还有江西老卢海南等地的朋友他们坚守,不至于彻底失联。今年国内部分血站和雪莲花在“世界献血者日”6.14的举办了第二届“热血点亮中国”活动,一下子又把大家的积极性点燃到了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大家疯狂痴迷地参与进来,有的为了冲好友人数拿奖,有的为了地区血站的排名,为了集体荣誉、个人想法,都在不停“点亮中国”。这个活动居然吸引了如此巨大的人气,我有点好奇。 当然我也参加了,不过我所在的城市既不是主办城市,也不是协办城市,所以忙活到最后,我虽然排名第一,什么奖品都没有,到结束前三天,我就基本只看不连了。在参加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很清楚规则,所以对有无奖品不以为意,我已经看到了我想要的局面。在这次“热血点亮中国”活动中,我们献血者和相关机构联合互动起来,把广大献血者的心凝聚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热情,我相信我们能为献血事业做出巨大的、彻底的改变,自下而上的改变。我也相信采供血机构愿意去为共同的目标,领导公众去改变——我想这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意义,同时也让我们广大的志愿者找到了新老伙伴和团队。大家欢欣鼓舞,在各种媒体通讯工具上奔走相告,互相交流分享,活动在世界各地的献血者、血站间滚雪球一般扩散,到后来全体参与献血者的数量有多少,我并不十分清楚,据说达到三百万以上。而2016年全国的献血量也不过1300万,就是说至少四分之一的献血者参加了进来。这是我们献血者和血站根本没有想到的良好局面吧。 民心可用,如何启发大众去参与,有趣,有益于大众… 不一而足,以上是我的一些简要思考。到活动结束后,我找到了久违的一些朋友,其中就有皖北宿州的老周,他说他还记得我给他邮寄的明信片。他说收到那天,是他爱人递给他的,同时还告诉他“主让你去献血”,我有点疑惑不解,不过立刻反应过来,一定是我的署名“yay99199献血吧主”,英文部分yay99199让嫂子误以为我是信仰者,英文名大多是教友,而“献血吧主”,被她读成了“献血吧,主”——哈哈哈哈,要是主的话,这么有号召力,下次我们也可以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去献血救人啊,或者把献血车开到教堂附近。 有关周兄“献血吧,主”的故事,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
【提醒某些吧友】请坚持客观真实、善良友好的原则 坚持一些做人做事的客观真实、善良友好的原则。 如果你想惹事引战,本吧不欢迎。我想如果你早点能说出些大家认同的部分,大家不会对你如此陌生。 如果是想针对任何人,你搞错了,针对谁都不行。你在你的帖子里面颠倒黑白,随意攻击,我才发现。不过没兴趣和你纠缠了,你的观点不够客观科学,你似乎不太明白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可以被证明的基本科学原则,这些你要去学习,否则很容易被误导。能不能看懂我说楼主阿丘太专业的含义?https://tieba.baidu.com/p/4876551770 我的意思是他太专业了,内容晦涩难懂,文字枯燥,大家是没有多少兴趣去看的。曲高和寡,并不是真本事,可以利用的科学并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专业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说他就一定对。我没有直接100%肯定他说的部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值得研究重视的方向。 我想你的阅读理解水平需要提高,而不是一点点。 至于你的发帖,我目前没有任何想说的。你想说什么都可以,请依据吧规确定的原则就好。如果你有本事,尽管来发帖谈献血有益健康……大家自由评论。至于为什么愿意回复你的吧友不多,你可以观察看看大家的反应。你那个观点根本不能自圆其说,再加上随意攻击、惹事引战的风格,吧里管理员都会出手。 你说我2月份玩权限,纯属又来胡说八道了,你被吧务修理过,但根本不是我,我不想举出任何实证,免得你尴尬。因为上次我根本就没把你的胡言乱语当回事,对你后来就是懒得搭理,结果你在后面的帖子里面颠倒黑白,断章取义,胡说八道,我都没发现。 只有孱弱的人,才会故意攻击、引战。拜托你以后说话有点根据好不好? 而这次你又想惹事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有本事就讲道理,不要指桑骂槐,惹是生非。想说就摆出你的论证根据。 献血有益健康, 你相信官方那点少得可怜的研究资料…… 至于献血,欢迎你坚持,同时也希望你坚持一些做人做事的客观真实、善良友好的原则。 这次封号十天,下次再来惹是生非,莫怪吧务拉黑。
【必读好贴】公益入门,应该怎样做志愿者? 公益入门,应该怎样做志愿者?心存悲悯,人之常情。尤其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的社会里,除了关心自己,我们多了更多的一份心,去关怀他人,关心世界,关注生命。所以每当灾难和苦痛发生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但是,志愿者并非一腔热血,愿意身心奉献就能做好的工作。以下是一位有数十年志愿服务经验的资深志愿工作者的心得体会:一、明确你当志愿者的动机和目的 走进志愿团队的理由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最集中的一条理由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需要提醒你的是,真正的志愿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全身心投入,仅仅这样一条理由,是不足够的。同情、激动、难过……这些情感都不足以支撑你去面对志愿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成为一个志愿者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梳理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为什么愿意义无反顾地加入这一队伍。 个人经验而言,爱是最大的动力。作为一个志愿者,只有真正地爱你的工作,爱你的服务对象,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无论大爱还是小爱,爱是最执著最顽强的情感。二、考察自身条件,量力而行 你是否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参与志愿工作?你的家人是否能够给你充分的支持?你的工作是否允许你抽出一定的时间来?…… 我们不需要倾家荡产、众叛亲离的爱心,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都照顾不好的人是没有资格去照顾和关怀别人的。 奉献绝不等于牺牲。三、拥有成熟稳重的心理素质 志愿者的年轻化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年轻化的群体若心智不成熟、不稳重的话,反而是一件可悲的事。事实上实际志愿服务工作中,心智不成熟、不稳重志愿者。他们满腔热血,不怕苦不怕累,但是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实际的工作体验,往往容易情绪化,甚至失控。四、认真学习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服务精神及团队牵头人的指挥在你决定投入志愿工作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应该选择一个专业有效而且可靠的志愿组织或者团队。集体工作最重要的团结和服从。不要倚仗着无偿、爱心就认为志愿工作是可以缺乏领导,缺乏控制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凌驾,无序却能带来更大的混乱。 五、大局为重,切忌独行独断 众口难调,同一目标同一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很难断定谁是谁非。但是作为一个志愿工作者,在对待你的志愿工作,尤其是面对特大紧急灾害时,请你放弃你的个人意志,以大局为重,认真执行哪怕你所不认同的工作.请把一切情绪收集,是非黑白留待事后再去澄清。六、清楚了解你的志愿服务内容和性质 不要等到工作的时候再来埋怨这样的工作不符合你的想像,在服务对象面前表现退缩和放弃,比你从未对他们施以援手要糟糕得多。请自觉充分了解你所要做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之后,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和长处来选择适当的志愿者,爱心并不是盲目的。七、冷静对待你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做遇到的情况和问题 作为一个志愿工作者,你会面对许多困境和难题。你的内心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需要承受甚至是来自服务对象的不合理不公平对待,但是既然你选择了走上前去,就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在你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适时退出,或者休息,不要一味地压抑自己。 出现任何突发情况,你必须保持比他们多100倍的冷静和耐心。既然走上前了,坚定地告诉自己“我是一名志愿者”。八、戒骄戒躁,保持良好的心态 骄躁的情绪经常存在两类志愿者中最常见。 第一是初为志愿者的人,他们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见证了自己的爱心和努力,不由自主为自己骄傲,为自己感动; 第二类是当了一段时间志愿者,却有没有将心态调整平稳的人,在新的志愿者面前,往往容易摆出一副资深的姿态,不顾对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以经验主义固执己见。 志愿工作往往是一个长期漫长的坚持过程,而且需要团体共同的奋斗和努力,个人英雄主义是成不了事的。志愿之路,不管走到哪里,莫忘初心! 您做到了吗?
【必读好贴】公益入门,应该怎样做志愿者? 公益入门,应该怎样做志愿者?心存悲悯,人之常情。尤其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的社会里,除了关心自己,我们多了更多的一份心,去关怀他人,关心世界,关注生命。所以每当灾难和苦痛发生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但是,志愿者并非一腔热血,愿意身心奉献就能做好的工作。以下是一位有数十年志愿服务经验的资深志愿工作者的心得体会:一、明确你当志愿者的动机和目的 走进志愿团队的理由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最集中的一条理由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需要提醒你的是,真正的志愿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全身心投入,仅仅这样一条理由,是不足够的。同情、激动、难过……这些情感都不足以支撑你去面对志愿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成为一个志愿者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梳理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为什么愿意义无反顾地加入这一队伍。 个人经验而言,爱是最大的动力。作为一个志愿者,只有真正地爱你的工作,爱你的服务对象,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无论大爱还是小爱,爱是最执著最顽强的情感。二、考察自身条件,量力而行 你是否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参与志愿工作?你的家人是否能够给你充分的支持?你的工作是否允许你抽出一定的时间来?…… 我们不需要倾家荡产、众叛亲离的爱心,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都照顾不好的人是没有资格去照顾和关怀别人的。 奉献绝不等于牺牲。三、拥有成熟稳重的心理素质 志愿者的年轻化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年轻化的群体若心智不成熟、不稳重的话,反而是一件可悲的事。事实上实际志愿服务工作中,心智不成熟、不稳重志愿者。他们满腔热血,不怕苦不怕累,但是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实际的工作体验,往往容易情绪化,甚至失控。四、 认真学习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服务精神及团队牵头人的指挥在你决定投入志愿工作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应该选择一个专业有效而且可靠的志愿组织或者团队。集体工作最重要的团结和服从。不要倚仗着无偿、爱心就认为志愿工作是可以缺乏领导,缺乏控制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凌驾,无序却能带来更大的混乱。 五、大局为重,切忌独行独断 众口难调,同一目标同一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很难断定谁是谁非。但是作为一个志愿工作者,在对待你的志愿工作,尤其是面对特大紧急灾害时,请你放弃你的个人意志,以大局为重,认真执行哪怕你所不认同的工作.请把一切情绪收集,是非黑白留待事后再去澄清。六、清楚了解你的志愿服务内容和性质 不要等到工作的时候再来埋怨这样的工作不符合你的想像,在服务对象面前表现退缩和放弃,比你从未对他们施以援手要糟糕得多。请自觉充分了解你所要做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之后,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和长处来选择适当的志愿者,爱心并不是盲目的。七、冷静对待你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做遇到的情况和问题 作为一个志愿工作者,你会面对许多困境和难题。你的内心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需要承受甚至是来自服务对象的不合理不公平对待,但是既然你选择了走上前去,就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在你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适时退出,或者休息,不要一味地压抑自己。 出现任何突发情况,你必须保持比他们多100倍的冷静和耐心。既然走上前了,坚定地告诉自己“我是一名志愿者”。八、 戒骄戒躁,保持良好的心态 骄躁的情绪经常存在两类志愿者中最常见。 第一是初为志愿者的人,他们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见证了自己的爱心和努力,不由自主为自己骄傲,为自己感动; 第二类是当了一段时间志愿者,却有没有将心态调整平稳的人,在新的志愿者面前,往往容易摆出一副资深的姿态,不顾对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以经验主义固执己见。 志愿工作往往是一个长期漫长的坚持过程,而且需要团体共同的奋斗和努力,个人英雄主义是成不了事的。志愿之路,不管走到哪里,莫忘初心! 您做到了吗?
厦门首设造血干细胞采集点 捐献者不用再赴福州采集 导报讯 (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苏映红 文/图)7月10日上午,厦门市首家造血干细胞采集点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了授牌仪式,这也意味着从此以后,愿意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的厦门及周边地区志愿者再也不用远赴福州采集血样了。福建省第169例、厦门市第6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荣昊,将于7月13日首次在厦门采集点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据厦门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娟介绍,受中华骨髓库委托,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心授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定点医院,是全省第三家造血干细胞采集定点医院,也是厦门第一家造血干细胞采集定点医院,属于省级层面首次向区市展开。希望借此采集点促进厦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   长期以来,厦门都没有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定点医院,但厦门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已经累计60例,位列全省第一。此次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授予造血干细胞采集定点医院,不仅是对厦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厦门医疗水平的肯定,改变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必须到省会采集的境况,进一步促进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   在授牌仪式的现场,导报记者遇见了即将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陈荣昊。2016年3月,陈荣昊在参加学校的献血活动的同时,加入中华骨髓库。他将于7月13日在厦门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此次捐献即将挽救浙江一名患有地中海贫血的8岁男孩。 转帖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fj.sina.com.cn%2Fnews%2Fm%2F2017-07-11%2Fdetail-ifyhwefp0552209.shtml%3Fcre%3Dsinapc%26mod%3Dg%26loc%3D18%26r%3D0%26doct%3D0%26rfunc%3D1%26tj%3Dnone%26s%3D0&urlrefer=351b8810c4cc4135f3a7f3fe129ac8e5
请大家支持我们 【提倡的公益行为】 这一年多,我逐渐放开了对大家的限制,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益。这是你们的劳务收入,如果没有欺骗、违背道德的行为部分,这些灰色收入装进口袋问题也不大。 如果大家愿意去帮助社会,我们很感谢。在自己富裕起来的时候,也请大家关注一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第一个选择:轻松筹、壹基金、腾讯众筹、红十字会基金,大家都可以去捐款。 捐款之后,截图、照片发上来,让大家看到你的善心、善行第二个选择:轻松筹里面,我们有个项目,众筹一些资金做公益文创、设计产品等启动资金。大家有兴趣可以往楼下看,我最近还在完善。第三个选择:吧主自己有一些很好的产品、纪念品,大家喜欢的话,可以来买。 比如献血纪念品、公益明信片,世博会官方发型的明信片纪念册、日本、韩国的马拉松完赛纪念包、马拉松浴巾、汗巾等35cm*60cm 韩国马拉松 纪念背包,阿迪达斯的定制 ——高级货公益慈善的奖章、毛巾、袜子等,都是很实用的献血相关的日用品,设计非常精美。比血站的有过之无不及。 我的某宝店铺号码是9753119,手机APP 某宝进入,很容易找到。 进去看到有喜欢的产品下单后,最好旺旺留个言就可以了,我看到会第一时间联系你。 大家都是相互支持的,你做了什么,别人都会看得到。
【案例分析】O型血还是万能血型吗? 转帖链接: 中国政协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ina.com.cn%2Fcppcc%2F2015-11%2F08%2Fcontent_37009047.htm&urlrefer=b2da6e29fdb47bc11495aa3263799c5c 转帖者按: O型血还是万能血型吗? 幌子医院:医院输错血型致人死亡真相揭秘图片曝光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西罡村村民张海亮日前致函媒体反映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为输错血型,造成其母亲徐日梅身亡,为此,张海亮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诉至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赔偿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丧葬费、精神抚慰金及诉讼费用等,还患者家属一个公道。据悉,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 在题为《徐日梅亲属关于徐日梅医疗争议的陈述意见》、《徐日梅住院病历中导致病人死亡要点》的反映材料中,当事人张海亮陈述了事情经过:2014年7月12日,患者徐日梅因感觉身上没力气,有点不舒服,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做彩超检查,医生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7月30日,血液化验为B型血,医生告知家属需要手术,手术定在2014年的7月31日。手术后,医生告诉患者家属手术顺利,患者被直接送入ICU病房。 随后,家属在患者病历上发现,医生在ICU病房给患者输的是O型血。输血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一直出现昏迷状态,后检查发现,患者的血红蛋白升高,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下降,谷草转氨酶上升,总胆红素升高,而这些项目刚入院检查时都是正常的。且医院的护理记录7月31日的和8月1日的明显不符,8月1日的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患者家属怀疑医院对此进行了改动,8月4日的护理没有记录。2014年8月4日下午2点50分患者离院,但被告的临时医嘱单却记录着8月4日23点40分的化验记录,并在8月3日医院给下发了病危通知,告知患者不行了,看家属是选择回家还是在医院,说在医院死亡尸体就运不回家了。无奈,家属只能出院,刚刚到家患者就离开了人世。 张海亮认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徐日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在确定需要做手术时,医生并没有对家属监护人张海亮直接谈手术风险,而给患者徐日梅丈夫和女儿谈了谈,其丈夫多年耳背,女儿是文盲,而监护人张海亮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是病人丈夫签的手术同意书。 2014年7月31日之前化验单数据显示是正常,血型B型,之后医院在签过手术同意书后又一次叫家属签心脏瓣膜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手术书中是国产的,医院为了利益,手术中又让患者家属签进口的瓣膜。7月31日15点04分,手术中用血浆600ml,病历上医嘱时没有标明什么血型和血浆;16点50分输给红细胞2单位手术中没有标明什么血型与红细胞。患者家属怀疑手术中血浆有可能是O型血浆与O型红细胞,在7月31日20点手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带气管、插管返病房ICU,转入ICU病房后,患者心脏、心管、血氧饱和度、尿量等相关指征平稳。 在回ICU病房后,即7月31日20点30分时,医生给病人输错成O型血浆,输入了O型血浆200ml;7月31日21点,输入O型血浆200ml;7月31日21点30分,注入O型红细胞1单位;21点3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4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50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5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至此,病人一直没有醒过来。 8月1日上午8点,医生上班后家属探望病人时发现病人眼、面部黄染,觉得不对劲,问医生,医生回答病人得了红眼病,让家属到医院外买两支红霉素眼膏。这时病人出现眼结膜出血,医生有意隐瞒病情。在8月1日当天的化验单中,化验单的各项指标由手术前的正常突然变异常,白细胞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总数下降,尿酸升高,谷草转氨酶上升,总蛋白下降,白蛋白下降,总胆红素上升,直接胆红素上升,间接胆红素上升,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记录有修改行为,当时家属就没有办理出院手续,医生也没给病人抢救治疗,而是催促病人家属离开医院,在未通知一个人的情况下,医院开出了家属同意证明,家属拒绝了,后在医院的逼迫下出院了,回家2个小时后病人去世。 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是手术中用的血浆病例中没有标明什么血型的血浆和什么血型的红细胞;二是病人是B型血,在生命体征平稳时安全转入ICU病房,第一时间给病人所用的血型是O型血浆与O型冷沉淀后导致病人死亡;三是8月1日前化验结果正常,输入O型血后8月1日化验结果异常;四是ICH病房护理在用错O型血浆与O型冷沉淀后,病人出现异常;五是在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医生没有及时处理,且有意隐瞒病情,未及时抢救导致病人死亡。 在反映材料中,张海亮认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在十个方面存在过错: 一是主管医生手术前未与病人监护人家属谈话告知; 二是7月30日前徐日梅为B型血,术后进入ICU病房给病人用O型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给病人用的血型不同,血量也不符,就连术中备用的血也没有标明什么血型; 三是置换瓣膜手术是签过协议书的,为什么还临时决定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瓣膜。该院医生涉嫌有意诈骗病人费用; 四是7月31日和8月1日,ICU病房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现象,医院涉嫌对患者病历进行改动; 五是8月1日上午8点,家属探望病人时发现病人眼面部黄染,觉得不对劲,赵某增主任说得了红眼病,叫家属到医院外买2支红霉素眼膏。明知病人病情恶化,没有抢救,涉嫌有意隐瞒病情; 六是8月3日医院给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在之前没有给病人抢救会诊的记录单,也没有采取抢救措施; 七是在病人生命垂危期间,透析室医务人员到了,而主管医生还不知道此事; 八是根据病历第20页,患者在8月4日4点和6点分别输入血浆2000ml,患者输入B型血浆,在2个小时内输入4000ml血浆,病人所用血浆量与实际取血浆量不符; 九是病人是在8月4日下午2点59分离开医院,而8月4日没有护理记录; 十是8月4日下午2点59分患者离院,在8月4日23点40分还有患者抽血记录。 【关于这个事件,我们不做任何置评】 我想说的是,有很多人还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这种观点早就被摒弃了。 如果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我们身上,估计你我谁也不敢拿生命当儿戏吧。
【案例分析】O型血还是万能血型吗? 转帖链接: 中国政协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ina.com.cn%2Fcppcc%2F2015-11%2F08%2Fcontent_37009047.htm&urlrefer=b2da6e29fdb47bc11495aa3263799c5c 转帖者按: O型血还是万能血型吗? 幌子医院:医院输错血型致人死亡真相揭秘图片曝光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西罡村村民张海亮日前致函媒体反映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为输错血型,造成其母亲徐日梅身亡,为此,张海亮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诉至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赔偿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丧葬费、精神抚慰金及诉讼费用等,还患者家属一个公道。据悉,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 在题为《徐日梅亲属关于徐日梅医疗争议的陈述意见》、《徐日梅住院病历中导致病人死亡要点》的反映材料中,当事人张海亮陈述了事情经过:2014年7月12日,患者徐日梅因感觉身上没力气,有点不舒服,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做彩超检查,医生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7月30日,血液化验为B型血,医生告知家属需要手术,手术定在2014年的7月31日。手术后,医生告诉患者家属手术顺利,患者被直接送入ICU病房。 随后,家属在患者病历上发现,医生在ICU病房给患者输的是O型血。输血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一直出现昏迷状态,后检查发现,患者的血红蛋白升高,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下降,谷草转氨酶上升,总胆红素升高,而这些项目刚入院检查时都是正常的。且医院的护理记录7月31日的和8月1日的明显不符,8月1日的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患者家属怀疑医院对此进行了改动,8月4日的护理没有记录。2014年8月4日下午2点50分患者离院,但被告的临时医嘱单却记录着8月4日23点40分的化验记录,并在8月3日医院给下发了病危通知,告知患者不行了,看家属是选择回家还是在医院,说在医院死亡尸体就运不回家了。无奈,家属只能出院,刚刚到家患者就离开了人世。 张海亮认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徐日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在确定需要做手术时,医生并没有对家属监护人张海亮直接谈手术风险,而给患者徐日梅丈夫和女儿谈了谈,其丈夫多年耳背,女儿是文盲,而监护人张海亮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是病人丈夫签的手术同意书。 2014年7月31日之前化验单数据显示是正常,血型B型,之后医院在签过手术同意书后又一次叫家属签心脏瓣膜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手术书中是国产的,医院为了利益,手术中又让患者家属签进口的瓣膜。7月31日15点04分,手术中用血浆600ml,病历上医嘱时没有标明什么血型和血浆;16点50分输给红细胞2单位手术中没有标明什么血型与红细胞。患者家属怀疑手术中血浆有可能是O型血浆与O型红细胞,在7月31日20点手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带气管、插管返病房ICU,转入ICU病房后,患者心脏、心管、血氧饱和度、尿量等相关指征平稳。 在回ICU病房后,即7月31日20点30分时,医生给病人输错成O型血浆,输入了O型血浆200ml;7月31日21点,输入O型血浆200ml;7月31日21点30分,注入O型红细胞1单位;21点3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4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50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5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至此,病人一直没有醒过来。 8月1日上午8点,医生上班后家属探望病人时发现病人眼、面部黄染,觉得不对劲,问医生,医生回答病人得了红眼病,让家属到医院外买两支红霉素眼膏。这时病人出现眼结膜出血,医生有意隐瞒病情。在8月1日当天的化验单中,化验单的各项指标由手术前的正常突然变异常,白细胞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总数下降,尿酸升高,谷草转氨酶上升,总蛋白下降,白蛋白下降,总胆红素上升,直接胆红素上升,间接胆红素上升,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记录有修改行为,当时家属就没有办理出院手续,医生也没给病人抢救治疗,而是催促病人家属离开医院,在未通知一个人的情况下,医院开出了家属同意证明,家属拒绝了,后在医院的逼迫下出院了,回家2个小时后病人去世。 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是手术中用的血浆病例中没有标明什么血型的血浆和什么血型的红细胞;二是病人是B型血,在生命体征平稳时安全转入ICU病房,第一时间给病人所用的血型是O型血浆与O型冷沉淀后导致病人死亡;三是8月1日前化验结果正常,输入O型血后8月1日化验结果异常;四是ICH病房护理在用错O型血浆与O型冷沉淀后,病人出现异常;五是在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医生没有及时处理,且有意隐瞒病情,未及时抢救导致病人死亡。 在反映材料中,张海亮认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在十个方面存在过错: 一是主管医生手术前未与病人监护人家属谈话告知; 二是7月30日前徐日梅为B型血,术后进入ICU病房给病人用O型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给病人用的血型不同,血量也不符,就连术中备用的血也没有标明什么血型; 三是置换瓣膜手术是签过协议书的,为什么还临时决定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瓣膜。该院医生涉嫌有意诈骗病人费用; 四是7月31日和8月1日,ICU病房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现象,医院涉嫌对患者病历进行改动; 五是8月1日上午8点,家属探望病人时发现病人眼面部黄染,觉得不对劲,赵某增主任说得了红眼病,叫家属到医院外买2支红霉素眼膏。明知病人病情恶化,没有抢救,涉嫌有意隐瞒病情; 六是8月3日医院给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在之前没有给病人抢救会诊的记录单,也没有采取抢救措施; 七是在病人生命垂危期间,透析室医务人员到了,而主管医生还不知道此事; 八是根据病历第20页,患者在8月4日4点和6点分别输入血浆2000ml,患者输入B型血浆,在2个小时内输入4000ml血浆,病人所用血浆量与实际取血浆量不符; 九是病人是在8月4日下午2点59分离开医院,而8月4日没有护理记录; 十是8月4日下午2点59分患者离院,在8月4日23点40分还有患者抽血记录。 【关于这个事件,我们不做任何置评】 我想说的是,有很多人还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这种观点早就被摒弃了。 如果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我们身上,估计你我谁也不敢拿生命当儿戏吧。
【案例分析】O型血还是万能血型吗? 转帖链接: 中国政协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ina.com.cn%2Fcppcc%2F2015-11%2F08%2Fcontent_37009047.htm&urlrefer=b2da6e29fdb47bc11495aa3263799c5c 转帖者按: O型血还是万能血型吗? 幌子医院:医院输错血型致人死亡真相揭秘图片曝光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西罡村村民张海亮日前致函媒体反映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为输错血型,造成其母亲徐日梅身亡,为此,张海亮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诉至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赔偿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丧葬费、精神抚慰金及诉讼费用等,还患者家属一个公道。据悉,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 在题为《徐日梅亲属关于徐日梅医疗争议的陈述意见》、《徐日梅住院病历中导致病人死亡要点》的反映材料中,当事人张海亮陈述了事情经过:2014年7月12日,患者徐日梅因感觉身上没力气,有点不舒服,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做彩超检查,医生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7月30日,血液化验为B型血,医生告知家属需要手术,手术定在2014年的7月31日。手术后,医生告诉患者家属手术顺利,患者被直接送入ICU病房。 随后,家属在患者病历上发现,医生在ICU病房给患者输的是O型血。输血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一直出现昏迷状态,后检查发现,患者的血红蛋白升高,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下降,谷草转氨酶上升,总胆红素升高,而这些项目刚入院检查时都是正常的。且医院的护理记录7月31日的和8月1日的明显不符,8月1日的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患者家属怀疑医院对此进行了改动,8月4日的护理没有记录。2014年8月4日下午2点50分患者离院,但被告的临时医嘱单却记录着8月4日23点40分的化验记录,并在8月3日医院给下发了病危通知,告知患者不行了,看家属是选择回家还是在医院,说在医院死亡尸体就运不回家了。无奈,家属只能出院,刚刚到家患者就离开了人世。 张海亮认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徐日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在确定需要做手术时,医生并没有对家属监护人张海亮直接谈手术风险,而给患者徐日梅丈夫和女儿谈了谈,其丈夫多年耳背,女儿是文盲,而监护人张海亮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是病人丈夫签的手术同意书。 2014年7月31日之前化验单数据显示是正常,血型B型,之后医院在签过手术同意书后又一次叫家属签心脏瓣膜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手术书中是国产的,医院为了利益,手术中又让患者家属签进口的瓣膜。7月31日15点04分,手术中用血浆600ml,病历上医嘱时没有标明什么血型和血浆;16点50分输给红细胞2单位手术中没有标明什么血型与红细胞。患者家属怀疑手术中血浆有可能是O型血浆与O型红细胞,在7月31日20点手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带气管、插管返病房ICU,转入ICU病房后,患者心脏、心管、血氧饱和度、尿量等相关指征平稳。 在回ICU病房后,即7月31日20点30分时,医生给病人输错成O型血浆,输入了O型血浆200ml;7月31日21点,输入O型血浆200ml;7月31日21点30分,注入O型红细胞1单位;21点3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4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50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21点55分,注入红细胞1单位。至此,病人一直没有醒过来。 8月1日上午8点,医生上班后家属探望病人时发现病人眼、面部黄染,觉得不对劲,问医生,医生回答病人得了红眼病,让家属到医院外买两支红霉素眼膏。这时病人出现眼结膜出血,医生有意隐瞒病情。在8月1日当天的化验单中,化验单的各项指标由手术前的正常突然变异常,白细胞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总数下降,尿酸升高,谷草转氨酶上升,总蛋白下降,白蛋白下降,总胆红素上升,直接胆红素上升,间接胆红素上升,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记录有修改行为,当时家属就没有办理出院手续,医生也没给病人抢救治疗,而是催促病人家属离开医院,在未通知一个人的情况下,医院开出了家属同意证明,家属拒绝了,后在医院的逼迫下出院了,回家2个小时后病人去世。 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是手术中用的血浆病例中没有标明什么血型的血浆和什么血型的红细胞;二是病人是B型血,在生命体征平稳时安全转入ICU病房,第一时间给病人所用的血型是O型血浆与O型冷沉淀后导致病人死亡;三是8月1日前化验结果正常,输入O型血后8月1日化验结果异常;四是ICH病房护理在用错O型血浆与O型冷沉淀后,病人出现异常;五是在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医生没有及时处理,且有意隐瞒病情,未及时抢救导致病人死亡。 在反映材料中,张海亮认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在十个方面存在过错: 一是主管医生手术前未与病人监护人家属谈话告知; 二是7月30日前徐日梅为B型血,术后进入ICU病房给病人用O型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给病人用的血型不同,血量也不符,就连术中备用的血也没有标明什么血型; 三是置换瓣膜手术是签过协议书的,为什么还临时决定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瓣膜。该院医生涉嫌有意诈骗病人费用; 四是7月31日和8月1日,ICU病房护理记录时间有重合现象,医院涉嫌对患者病历进行改动; 五是8月1日上午8点,家属探望病人时发现病人眼面部黄染,觉得不对劲,赵某增主任说得了红眼病,叫家属到医院外买2支红霉素眼膏。明知病人病情恶化,没有抢救,涉嫌有意隐瞒病情; 六是8月3日医院给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在之前没有给病人抢救会诊的记录单,也没有采取抢救措施; 七是在病人生命垂危期间,透析室医务人员到了,而主管医生还不知道此事; 八是根据病历第20页,患者在8月4日4点和6点分别输入血浆2000ml,患者输入B型血浆,在2个小时内输入4000ml血浆,病人所用血浆量与实际取血浆量不符; 九是病人是在8月4日下午2点59分离开医院,而8月4日没有护理记录; 十是8月4日下午2点59分患者离院,在8月4日23点40分还有患者抽血记录。 【关于这个事件,我们不做任何置评】 我想说的是,有很多人还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这种观点早就被摒弃了。 如果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我们身上,估计你我谁也不敢拿生命当儿戏吧。
【转帖】延误航班提前起飞 只为及时送达造血干细胞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sina.com.cn%2Fc%2F2017-06-24%2Fdoc-ifyhmpew3211993.shtml%3Fcre%3Dsinapc%26mod%3Dg%26loc%3D11%26r%3D0%26doct%3D0%26rfunc%3D10%26tj%3Dnone%26s%3D0&urlrefer=a421789482d93fef98183705bb02acd5 原标题:为救命造血干细胞让路延误航班提前2小时起飞机场工作人员帮于先生(右二)紧急联系运送事宜   新文化讯(记者 赵春刚 通讯员 靳媛媛 杨柳)“航班延误5小时,我要在半夜12点前把造血干细胞送到武汉,求你们帮忙想想办法!”22日13时58分,南航长春机场值机主任柜台接到乘客求助。   救命造血干细胞运不出去   求助的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吉林省红十字会吉林分库副会长于先生,他临时接到任务,运送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到武汉,订了原计划15时20分CZ3988次航班长春飞武汉的机票。   当日12时30分左右,下了手术台,他急忙来到机场,可到了机场才发现,他订的航班延误超过5个小时,而这却是当天最早到武汉的航班了,“5个小时后从长春飞武汉,就算送到也救不了患者了!”于先生很着急。   “现在飞机还在武汉,没起飞呢!”南航工作人员立即联系武汉方面,得知22日武汉地区因空管流控,飞机在武汉机场预计延误时间超过5个小时,按照这个时间,飞机到长春,再飞回武汉估计最快也得23日凌晨1时左右,再赶到医院,肯定是来不及了。   “不行,这个造血干细胞必须在12小时内移植到患者身上,我必须在半夜12点前赶到医院,要不大家的努力就白费了!”于先生更着急了。   机场紧急开启绿色通道   “先生,别急,我们立即启动人体器官运输保障绿色通道,保证让您及时赶到武汉!”工作人员一边安慰于先生,一边向南航总部汇报,请求总部协调,“建议对正在武汉流控的CZ3987航班进行全面协调,因长春飞武汉航班由广西分公司执,总部立即联系广西分公司(桂林)、湖北分公司(武汉)协调当地空管部门,打开空中绿色通道,为该航班放行、航路顺畅提供支持。”   从14时许,南航吉林分公司办公区的电话一直没断,“武汉方面已协调,飞机可以提前起飞!”   “广西分公司已协调,做好起飞准备!”   “吉林分公司已做好准备!”   16时许,于先生接到机场方面的电话,经过长春、桂林、武汉、广州四地的协调联动,CZ3987次航班可以提前起飞,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延误飞机提前起飞了   16时14分,CZ3987次航班从武汉起飞,比原来延误时间提前2个小时。   18时51分,航班抵达长春,见到飞机那一刻,于先生长出一口气。   在飞机落地前,吉林分公司协调空管部门,将该航班落地后安排到靠廊桥的机位,启动了航班快速保障流程,开通了绿色通道,专人负责协调,专人引导,专人跟踪,保证于先生顺利登机。   19时53分,于先生和助手携带造血干细胞乘坐的CZ3988航班在长春龙嘉机场起飞。登机时,于会长激动地说:“刚好来得及,谢谢你们!”   22时44分,CZ3988航班在武汉天河机场降落,终于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武汉,让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患者。   南航吉林分公司工作人员说,运送造血干细胞最好提前与航空公司联系,同时公司与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建立有效联系,确保日后运送任务时能够提早得到信息,提前做好服务保障。
对比世界各国献血量,大多数都比中国高 中国对献血年龄和每次献血量定的标准是年龄18-55周岁(既往多次参加过无偿献血且未发生过献血反应,符合血站健康检查要求且主动申请献血的前提下,献血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献血量200~400毫升,那么,是不是每个国家的的标准都和咱们一样呢? 答案是否定的▼ 采集血液的最大量,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世界卫生组织和红十字会建议采集血液的最大量每次不超过600毫升,每年最多不超过15升,每个国家根据该国的血源情况和临床用血情况对献血年龄和每次献血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一个献血者采集的血量与他的血容量有关。科学分析表明:人体平均每公斤体重含血液约70毫升,采血的安全指数是不能超出全身血量的12%。因此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不应当要求他献出超过420毫升的血。一个体重70公斤或更重的人献血时最多不超过500毫升。 下面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每次献血量的规定(单位:毫升) 每人每次献血量 美国 450±45 德国 500 英国 450 加拿大 450 澳大利亚 430 瑞士 450 南斯拉夫 250~450 韩国 320~400 日本 320~400 中国香港 300~430 中国澳门 350~450 中国台湾 250~500从上述数字看,欧美国家公民由于身高体大,每次献血量略多于亚洲公民。就亚洲人而论,每次献血量400毫升也只占全身血量的10%左右。对于用血的患者来说,血液来自同一个人就比来自两个人的血液更安全。 关于献血年龄的确定,很多国家都做过科学的论证。青年男女在青春期以后身体发育比较迅速,身体对铁的需求量也大,由于献血而使青年人身体缺乏足够量的铁是不应该的,所以规定献血年龄的下限不应低于1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尤其中老年更为明显,并且血红蛋白水平从65岁以后逐渐下降。下面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献血年龄的规定 献血年龄规定 美国 ≥16 德国 18~65 英国 18~65 加拿大 18~65 澳大利亚 16~65 瑞士 18~60 南斯拉夫 18~65 韩国 18~69 日本 16~65 中国香港 17~65 中国澳门 ≥16 中国台湾 17~69
如何看懂献血证 如何看懂献血量 当我们翻开一本献血证的时候,在献血记录那一页,我们会看到 200ml (毫升)、300ML、400ML的字样。这个不难理解,这记载了这位献血者的何时何地的捐献记录是全血***毫升ML图一:60年代献血证 天津市中心血站,盖章单位 “天津市人民医院献血队”——“献血队”居然还是人民医院的献血队,现在还存在吗?这是个什么队伍、组织?图二:上个世纪,90年后期献血法实施前上海使用的老式献血证,献血证具有了编号,也有身份证号码对应献血者信息了。 这些献血证的沿革、变化,猫哥和诸位后文再展开探讨研究,几句话还真说不完…… 21世纪的献血证到来了,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离我们最近的献血证图三:无锡的一位献血者于2004.03.16 献血200毫升、2005.08.07 献血200毫升,于2006.09.18 献血400毫升,献血地点附后。 采集人 一栏缺失,这也是常见现象——填写完毕更规范图四 这本是江苏徐州的一位献血者记录。 他在2010.09.24献血200毫升,2011.04.12献血200毫升, 2011.11.01献血400毫升 与图三不同的是,图三多了三个条形码,这些条形码和血袋、献血者的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血型、献血证编号都是一一对应的,不会错,具有可追溯性,50年以内不会出现编号重复的现象,确保了献血者、输血者的安全。 全血,医学术语。将人体内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全血,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 我国以200毫升为1单位,也分有300毫升和400毫升包装。
如何看懂献血证、献血量 如何看懂献血量 当我们翻开一本献血证的时候,在献血记录那一页,我们会看到 200ml (毫升)、300ML、400ML的字样。这个不难理解。这就是说明这位献血者的捐献记录是全血图一:60年代献血证 天津市中心血站,盖章单位 “天津市人民医院献血队”——“献血队”居然还是人民医院的献血队,现在还存在吗?这是个什么队伍、组织?图二:上个世纪,90年后期献血法实施前上海使用的老式献血证,献血证具有了编号,也有身份证号码对应献血者信息了。 这些献血证的沿革、变化,猫哥和诸位后文再展开探讨研究,几句话还真说不完…… 21世纪的献血证到来了图三:无锡的一位献血者于2004.03.16 献血200毫升、2005.08.07 献血200毫升,于2006.09.18 献血400毫升,献血地点附后。图四 这本是江苏徐州的一位献血者记录。 他在2010.09.24献血200毫升,2011.04.12献血200毫升, 2011.11.01献血400毫升 与图三不同的是, 图三多了三个条形码,这些条形码和血袋、献血者的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献血证编号都是一一对应的,不会错,具有可追溯性,50年以内不会出现编号重复的现象,确保了献血者、输血者的安全。 全血,医学术语。将人体内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全血,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 我国以200毫升为1单位,也分有300毫升和400毫升包装。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