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折桂☜ 621206hy
四号井已成功挖通至漂亮国
关注数: 18 粉丝数: 2,068 发帖数: 70,551 关注贴吧数: 7
紫砂泥的调配 一:泥配泥 除了通常的单种矿料加工外,为了紫砂器的外观色泽和创作需要或者是一些紫砂矿料品种的缺失等因素,需要借助泥配泥来弥补!泥配泥就是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紫砂泥料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配置。例如绿泥和红泥配比能呈现金黄色调等,泥配泥也可避免单一泥料在烧制中的不足,例如朱泥当中适当的添加一些红泥,可以胎质的收缩和变形,保证烧制的成品率。有些烧成温度较高的泥料配比结晶度高的泥料可以降低烧成温度。 二:氧化物配置 紫砂矿本身的发色自然,一般不随意添加,有时会添加一些天然着色矿料(石黄,石红,土骨等)还有以添加人工制造的着色氧化物配置泥料。通常红色用氧化铁和锰红等,黄色用锑黄与铬钛黄等,绿色用cr2o3等,蓝色用钴铝锌蓝等,棕色用猛,fe2o3,cr2o3等,黑色用fe2o3,mn0等!氧化物在与原料的三氧化二铝及二氧化硅形成着色铝酸盐,硅酸盐与铝硅酸盐,这些都会对紫砂胚体进行着色!(民国就有这样的人工制造着色剂来配制紫砂泥)1958年紫砂厂加工的拼紫泥,俗称(拼紫),就是用球磨机把氧化猛磨细后按一定的比例调入已加工好的紫砂粉料,这样即能降低烧成温度,减少烧成风险,还可以实烧成后的制品颜色加深。天然的紫泥烧成后会呈现一种明润的的紫中泛红的色调,而且颗粒自然清晰,而加了氧化锰的紫泥,烧成后就会呈现一种黑褐色调,并且对胎质表面的颗粒有一定程度的掩盖作用。 紫砂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度以上,高的能达到1250度左右,添加的氧化物在高温烧制中大部分已经挥发,残留的部分和原料中的氧化物形成稳定的固溶体。这样的固溶体100度的水温根本不会析出其他物质。只要严格的配比和严格的控制烧成温度,绝对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评分
转贴: 顾景舟(曼唏陶艺)梅兰竹菊四君子套壶 这是顾景舟大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制作的一套大红袍薄胎紫砂壶精品。铭刻在壶盖上的“曼唏陶艺”是顾景舟常用的款识。一套四件每只壶上分别刻上了梅兰竹菊四君子,与之对应的铭刻是“庭前花韵”、“淡泊明志”、“捧雪关西风”、“一片冰心在玉壶”。图案都是用浮雕技法,刻得刚劲有力,技艺精湛,在紫砂壶中很少见到这种独到的工艺。壶底的“宜兴紫砂”方印繁体楷书,壶内出水孔为网球状,这是当时外销日本的特定要求,说明是当时宜兴紫砂厂出口日本的创汇产品。 宜兴紫砂厂(一长)建厂历史悠久.从1958年直到1997年都是属国有厂,其原料都经过筛选和养土,砂料优秀纯正。以顾景舟为代表的工艺大师们的造型设计和创作,使一厂紫砂的料,型,工,款,成为紫砂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一厂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潮流,已经一去而不能复返!所以收藏圈视一厂紫砂壶为紫砂官窑器,亦很有道理。 本人收藏这么多年紫砂壶,这套是很难见到的极品,泥、形、工都是一流水平。大红袍原矿,色如血、润如丝,真正老经典造型。胎质细薄,色泽鲜丽娇嫩。造型简朴,雅致脱俗,巧而不纤。直式管流,圆环形把,制作精妙,气韵天然。这一套四件小壶,小巧玲珑,式度妍雅,所谓“通体柔情,绰态婵娟,如妃子浴华清池中”,就是最好的诠释。此帖乃鞋油壶最佳示例!
转贴: 关于冲浆料的大致解释 冲浆料的意思,是将泥料打成泥片,入窑烧低温。取出后,将泥片粉碎,过筛目,然后调配到100目甚至更细的纯泥浆里。为之“冲浆”。这种做法清末已有,其目的是降低收缩比,因为之前烧过的颗粒已经收缩过了一次,调入纯浆再烧则会降低整体成品的收缩比。说白了就是为了增加成品率,是非常投机取巧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在民国之前紫砂作品上仅限于朱泥壶,因为朱泥壶收缩比太大,更难做中大品,冲浆做骨,一如水泥中的钢筋。而近现代类似做法多数应用在朱泥壶和本山泥壶上,因为这些材质泥性嫩,烧容易变形窑裂,尤其是本绿粉料,要烧高温才不吐黑,冲浆属常规做法。而将冲浆做法应用在紫泥上,绝大多数是对泥性了解不到位、不认真做壶、基本功差或乡下陶坊大批量生产的紫砂器才用的方式。冲浆料制作的成品,因为泥桨收缩比更大,烧过的颗粒不会再大幅收缩,被粉碎过的颗粒边缘都是比较尖锐的,会有凸起刮毛的手感,质感暴躁。绝大多数不会烧太高温,若稍有温度高一点,则砂浆分离,砂凸起,浆下沉。泡养出贼光,不温润。冲浆料在现代一个更明显的目的,是为了充当纯手工壶卖。因为纯手工打片,泥门会很紧,窑烧后,颗粒在被拍打后向外挤压出不均匀的凸起,外观转动看不规则成波浪纹,拍打痕等特征。但优质原矿制作的纯手工壶作,因砂浆结合的很好,颗粒经过陈腐导致边缘圆润,故手触感觉非常温润,看似有砂,手感却无砂。而冲浆料挡胚成型的壶,则是均匀的尖锐凸起,并无温润质感。只要掌握窍门,多看几把壶,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冲浆料模子壶什么是纯手工了。
转贴 什么才是【底槽青】? 传统定义底槽青的文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在紫泥矿中均匀含有本山绿泥颗粒,是伴生矿类。 很多人都说,底槽青就是清水泥的一种。这个概念在当今泥料详细拆分种类之后,似乎概念有了不小的变更。 清水泥有鸡眼吗?好像也有一些是有的,但很分散,不均匀。而底槽青的矿,鸡眼是成对的,分布甚密且均匀。清水泥中均匀含有本山绿泥吗?这个是否定的,清水泥里面是没有本绿的,除非后期调配,而后期调配了本绿,烧成后本绿颗粒很多都外溢,并不是紫泥包着本绿的概念。 底槽青也有分类的,以前最常用的是四号井的,现在四号井已经很少见了,就用台西的矿(五号井底槽青)。从我手里的一些实物观察来看,台西矿的成品发色比较嫩水,不够古朴,发色达不到四号井高温的那种沉色质感。 作者以为,底槽青的烧成品,在泥胚厚度一致的前提下,要比清水泥的重一些。原因是紫泥里面含有了本绿,含铁量较清水泥大,所以底槽青比清水泥重一些. 底槽青和清水泥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底槽青泥胚粉碎后,直接做成品很难成型,需要陈腐的时间比清水泥长。底槽青是呈砂性的,砂性极强,颗粒之间的黏性比紫泥低很多,就算粉碎到100目,成品看起来也是呈明显砂性的。如果不调配一定数量的嫩泥,新的底槽青粉碎后,是很难直接打片成型的。 一上丁山的时候了解到一个概念,在同等陈腐时间的前提下,底槽青比清水泥耐火温度要高一些。具体原因不祥。正因为耐火度高,所以底槽青比清水泥烧成的泥色变化要多,要漂亮。正统的底槽青的发色,可以在紫中带红,色沉古朴。而清水泥是无法达不到这样的发色的。 发几个我自己认为是底槽青的泥料标本给大家看看
绝对好贴!转贴:论紫砂原料配方—4剧毒Baco3的使用 现在很多紫砂玩家都追求原矿 对原矿要求高点的 就追求陈腐老料了。今天说说陈腐老料,泥料经真空练泥或者手工练泥(手工的现在很少了)以后需堆放至阴凉处存放进行陈腐,(陈腐的作用我前面第一节已经讲过了)泥料一般堆放在地窖车库之类的场所,比较阴暗潮湿,时间一久,泥料表面出现白霜,像发霉一样。大家都明白 无机物是不会发霉的,就好比路边的一块石头是永远不会发霉的一样。那泥料是怎么发霉的呢,在泥料陈腐的漫长期间泥料中的水份会慢慢挥发,而泥料中的硫酸盐随着水分的带动逐渐也被蒸发到了泥料的表面,慢慢的积累 形成了白霜。这层白霜就是硫酸盐,硫酸盐是带有硫酸根的各种金属盐类的总称。经过烧成以后 依然附在泥料表面,也依然是白色的,硬度也很高,十分顽固无法去除。那么怎么去除这层白霜的呢?很多练泥人知道是加Baco3。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碳酸钡是剧毒白色粉末,吃下去就挂了,操作也需要十分注意,加入适量的碳酸钡以后,碳酸钡与硫酸盐进行CO3和SO4的置换,碳酸钡变成了硫酸钡,依旧是白色粉末,但已经没有毒了。(医院里做胃镜之前需要喝的白色液体,就是硫酸钡)硫酸钡是重金属,不会轻易挥发到表面,而且烧成温度较高,对紫砂泥料发色影响很小。而硫酸盐变成了碳酸盐,碳酸盐在烧成过程中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金属离子,二氧化碳挥发掉了,只剩金属了。但是呢,如果加的碳酸钡过量,没有完全反应,这个就坑爹了。今天不传壶啦 传一张带白霜的 红色样砖棱角处就是硫酸盐烧成后的状况,手机拍摄的,不算清楚,请诸位谅解。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