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哇伊的男孩子 卡哇伊的男孩子
0
关注数: 23 粉丝数: 209 发帖数: 14,687 关注贴吧数: 5
让我们来讨论下毫无牌面的太阳神可好? 太阳神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玩意了。各种作品里一大堆。每家神话都缺不了。 正好快到2.5了。。。。想起来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还有太阳马车的事。 希腊的太阳神一直都是赫利俄斯,太阳马车和法厄同的故事也都了解。马和车加起来就是太阳。赫利饿斯本身不是太阳。虽然不是12神,但牌面还是有的,毕竟太阳神雕像就是赫利俄斯。 印度苏力耶也不错。自己被黑的少,孩子还都挺**的。上司也没几个。就算没有个主神牌面,估计也很接近了。 苏美尔的太阳神还用介绍么。 本子的天照可是太阳神里的头牌儿。宣传力度快赶上希腊了。妥妥的主神。放fate里也是得罪不起。 羽蛇神就别说了。都快被单刷了。本来是牌面。横向该有天照的水平。但可惜在fate的世界里。也就那么回事了。论知名度,也是很高的。起码比苏美尔那边的高好几个等级。jpg 埃及的拉。。。。。。。。。。。。的翼神龙。索累哇多卡纳。。。说正经的。拉的牌面够大。九柱神之首。可惜脑中形象就是个小黄鸡。jpg 天朝的好多种。什么羲和,东皇,炎帝,东君,金乌。论牌面。炎帝和帝俊面子大点。但是炎帝太阳神不咋主流。俊生日月也是主干天帝。羲和就更适合太阳神。。。。可惜羲和的牌面虽然有,但面子就很差,生十个金乌放fate吧里也就幻想种水平。死了九个娃也没把羿怎么招。。。。。。就很菜。御日 本质就是哄孩子。。。。。 至于北欧啊斯拉夫啊凯尔特啊。就先不打了。 那么到底谁家的比较惨呢。。。我提名北欧天朝和玛雅。jpg
【水】石峁遗址核心区建造年代,确定了。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科技人员通过对陕西石峁遗址的遗存物取样并进行碳14年代测定,目前初步确定了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年-1900年之间。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南缘。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经在这里发现了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垣,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史前城址。   其中,皇城台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在4000年前,这座石头城中的高等级贵族就居住在这座高台之上,并可能在这里从事宗教祭祀等活动。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介绍,从2016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皇城台的门址、东护墙北段上部和大台基三个区域进行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玉器、骨器、陶器、石雕及纺织品残片。   为了进一步准确确定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北京大学教授吴小红与科研团队一起,从皇城台遗址的多个位置取了紝木、壁画草拌泥、骨、白灰面、木炭等82个样品,进行碳14年代测定。   在石峁遗址用石块砌成的皇城高台建筑的护墙里,4000年前的“建筑师”们在墙体中插进大量紝木作为固定支撑之用,其功能类似于现今建筑物中的钢筋。这些紝木树冠向内、树根向外,有的部分露在石墙外,整体保存情况较好,成为解决皇城台建造年代问题很好的测年样本。   经过大量实验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除个别数据较早或略晚,绝大部分数据在时间上呈现出一致性。吴小红说,将相关遗迹样品的测年数据全部列出,可以看到,皇城台建造和早期使用的年代在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900年这一时间范围。 (原文刊于:新华网) 稳住4000年。jpg
[喜讯]专家确认郑州青台遗址北斗九星为5000多年前天文遗迹 专家确认郑州青台遗址“北斗九星”为5000多年前天文遗迹 发布时间:2019-06-25文章出处:新华网作者:桂娟 李文哲   郑州青台遗址发掘出的“北斗九星”,20日被专家确认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遗迹,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 郑州青台遗址出土的器物(资料图片)。 图片来自郑州市文物局   20日,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青台遗址天文遗迹专家鉴定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30多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与会。   在现场考察和认真研讨后,专家们一致认为,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为天文遗迹无疑。“北斗九星”与周围祭祀遗迹构成整体,与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斗建”和“冬至祭天”相符,对研究中国早期天文学和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指出,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有“北斗七星”和“北斗九星”之说,在“北斗七星”的基础上增加两星形成“北斗九星”。“北斗九星”遗迹的发现,表明青台先民已具备一定天文知识,对北斗天体的崇拜可能已形成一套隆重祭祀仪式,用以观察节气、祈祷丰收。郑州青台遗址出土的器物(资料图片)。 图片来自郑州市文物局   《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有专家认为,青台遗址“北斗九星”斗柄西南的一颗星,可能就是与这一记载有关的“景星”,如果“景星”的发现与古文献记载相互验证,将是中国天文学史的重要发现。   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青台遗址是近年新发现的一处仰韶文化时期大型环壕聚落,已发现有三重环壕,总面积约31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九个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斗柄向北,九星罐东部有黄土圜丘,周边分布有同时期瓮棺以及不同时期的墓葬、臼类遗存及祭祀坑等相关遗迹。   距今约4200年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观象台,是近年来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最重要的发现,青台遗址天文遗迹的发现是中国天文历法研究的又一突破。专家认为,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和地层关系,它的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已非常精确。 (图文转自:新华网)
【分享一下】叙述角度与历史事实 嘛。在看论文的时候看到的。觉得很好的一段话,分享一下。 面对纷繁的史料 ,对其研究尤其是校勘 的人 ,发现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的 记载 ,往往各有不同。 对此 ,校勘者们常常罗列异文 , 共存其说。但我们深知 , 历史真相只有一个 ,面对如此多的抵牾 ,我们不禁然 。 历史文本呈现出来的史实 ,如果可靠,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抵牾 ,这些抵牾究竟如何发生?如果不可靠 ,那盛行于我国上千年传统考据学究竟如何立身? 历史就是过去 ,我们对于过去的认识主要通过史料来进行。 关于史料 ,按照梁启超的观点 ,可以分为文字记录和非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主要包括档案 、 起居注、实录、史书、碑帖、诗文等;非文字记录主要包括遗物、遗址、遗迹 、口述史料、 非物质史料等。 一、 飘忽的历史事实 关于史料与历史事实的关系, 我国传统考据学主要是通过排列对比、分析史料 ,从而确定历史事实 ,因此,在他们心中,历史事实就存在史料之中。德国历史学家兰克 (Leopold von Ranke)亦持此观 , 他认为只要如实的排列这些史料,就能反映历史事实 。对于这些客观主义史学观,周祥森先生评价日: “把历史客体等同于历史存在本身。让 ‘事实 ’自己说话 , 就是要排除历史认 识主体在历史客体 中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说 ,历史主体在书写客体时, 其主观能动性不可避免的渗入历史客体。以此来审视我国的正史修撰, 其大多完 整经历了起居注、实录 、 正史的过程,起居注、实录为当朝人所述,我们一般称之为元史料, 其记载的真实性传统史学家认为一般是不可撼动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 省略。。。。 因此,历史纂述本身无论宏大叙事,还是个案揭示,相对于史实永远是一种缺憾,而纂述文本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是渗透着纂述者思维的史料,我们无法面对过去,所接触到的永远不是真实的历史。透其现象,可以发现,这是从认识论的范畴来看待历史,从而忽略了客体与本体的区别。客观上来说, 历史事实是存在叙述角度与历史事实的, 它不因我们是否认识而可以否定其存在性 。 若事件未留下任何史料记载 ,埃尔顿亦只能曰:“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实历史 。把现 实历史转化为史料, 无形中渗透着转化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念历史。” 观念历史 , 准确的来说 ,并不是过去忠实的再现。面对观念历史,历史事实似乎有一种飘忽性。 二、叙述角度下历史事实的可确定性 省略一大堆。。。。。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 以确定事件、人物的存在性; 其次,同一事件或人物需要通过不同的史料叙述者呈现,而不同的史料叙述者又有不同的角度, 这其中亦包含二重角度 , 一为叙述 者主观角度 , 二为文体角度 , 如碑传体 , 要求撰者以颂赞为主, 后世之史传则较能 客观全面揭示, 至此, 创造出史料的差异性便由然而生; 第三,后世修史者对史料再加工, 此史料便经过二次 、 三次甚至四次转述, 期间叙述者观点不同, 对材料的删选便必然不同,甚或修史者对材料的理解讹误。 到此 , 历史抵牾便不可避免的出现 了。因此 ,以叙述角度来解构此种现象则极为合理 ,即揭示出撰者的主体因 素 , 又揭示了史料本身的客体因素。 三、 叙述角度在史学中的运用 省略一些问题。。。。 以中国的传统考据学为例 ,其主要分为史源 、书法 、考证 、校勘等。首先从史源角度看, 史源学主要是探讨史书史料的来源情况, 如《旧唐书》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国史《唐书》及实录、 起居注等, 而《新唐书》则以《旧唐书》为蓝本,参照了碑志 、 传状、 杂史 、 笔记小说等 , 或增或补。 总体来说,搞清史书史料来源情况, 可以更好的透析史书, 揭示历史事实。 那如何辨析《旧唐书》采用实录、起居注, 这便需要从叙述角度人手,因实录、起居注叙述的角度与正史不同, 而《旧唐书》在 采用的时候, 留下了大量实录、起居注痕迹,藉此亦可 以反映《旧唐书》制作的粗糙性 陈尚君先生在做《(旧五代史 >新辑会证》中亦采用了此方法 ,他说 :“其一,实录是编年体的史书,⋯⋯《旧五代史》是纪传体史书,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其二 ,除《周世宗实录》编成于入宋以后,多数实录修成于五代各个时期,又可进一步区分为本朝所修和易代所修两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修史当时特定的立场和态度,梁 、 唐对垒时期的几部史书对立尤为明显。《旧五代史》编修时持相对超然于五代纷争的叙述态度 , 与实录有明显不同, 不难发现彼此的 轨迹。” 陈先生尽管没有明确提 出叙述角度的问题 , 但他实际上运用的正是此 方法。 再看书法学,其主要分为史料选择、篇目增补及先后顺序的安排 、属词章句等。史官面对纷繁的史料,必定要按照 自己主观意愿加以选择, 材料选择的不同 , 往往会导致事件的评价不同, 如上文所举张皇后与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宫 廷争斗之例。 与此同时 , 每一部史书, 都要选择篇目及对其顺序进行安排 , 而这里便体现修撰者的史学视角, 如《新唐书》增《卓行》、《逆 臣》二传 , 此举便反映 了宋祁的《春秋》褒贬思想。属词章句更为如此,《晋书》文风华丽, 尽管与文人视角有关, 亦与唐初思想开放之风相关,至《 新唐书》修撰, 儒学大盛,因此, 修史者便严格以《春秋》笔法要求自己。 考证是我国传统考据学的核心,主要是对史实进行考证,从叙述角度看, 绝大部分的事实抵牾是由其引起的。 史实抵牾可分为两类,一类再生性抵牾,比如修史, 沿袭前代的抵牾。一类是原始性抵牾, 正如上文所说 ,这类抵牾可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作者 的错误理解造成的讹误 , 一部分是叙述角度不同, 二次叙述 、三次叙述 , 在角度的不同转换 中便形成 了讹误 。 最后看校勘, 其目的是恢复古籍之笔下原貌, 当然包括作者笔下之误字。我 们在做史书校勘的时候,亦要注意撰者 的角度,如史书中叙述某人代理某官于官名前加“权”字, 但在一些史书中, 史官出于某种原 因, 就把“权”字去掉,史籍校勘者在对比其它史料的时候 , 很容易加上“权”字 。在此 ,我们要从史官的角度 分析其去“权”字之原因。 其实 , 在很多时候, 面对史料 , 我们自然会考虑史料制造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制造 , 制造的角度是什么,这是无意识的运用叙述角度在分析史料。一般来说 , 搞清史料制造者的叙述角度 , 再结合史料 , 就可以对历史事实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 在具体操作上 , 面对一个人或一件事 , 我们必须尽最大可能去搜集各种史料 对其记载, 这样我们便获得了不同的叙述角度去审视史料 , 然后再仔细分析每一个叙述角度 与历史事实各个角度所提供的历史细节。若发生抵牾 , 尽量分析出是流传原因所致,还是角度 不同导致记载不同,如上文所提到“奏到之 日”就为一例 ,最后根据各个不同的 史料发现隐藏在叙述角度后的历史真相 。再以上文张皇后宫廷争斗为例,我们 通过罗列史料, 在不同的角度后最终得出这只是一次纯粹为个人利益 的宫廷争斗事件。而通过叙述角度的分析 , 我们也更好的理解了史料 中的一些造假行为,如碑文中张九龄、 高力士之谱系造假, 《新唐书 ·刘季述传》中史官为巴结权臣 李振而妄造史料。因此 , 叙述角度在史学研究中意义很大 ,尚值得深究 。 下面是我自己看完感想。不论是考据啊还是研究讨论啊,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是偏颇的。一直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是愚蠢的。
浅论,个人对贴吧关于神话人物评价的双重标准感悟 摘要:双重标准是只对同一性质的事物,赞成符合个人利益的判断或行动,反对或限制任何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或行动。对于同一性质的事物,根据个人喜好和利益去向等个人因素,对其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贴吧关于神话人物评价的双重标准体现为对不同地区的神话人物在相同的评价条件下,表达出有倾向性个人性的情感态度,导致其评判出现误导性,不公正性和偏见性。通过将两套简单的神话人物模型对比,可以提供一种双重标准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整合出贴吧讨论的双重标准的简单模型。即中国神话和印度神话以第三方参考系为标准,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明确讨论中双重标准的形成机制与形成原因。就理论意义而言,有助于对传统神话故事和历史内容稍有兴趣的萌新认清双标形成的原因,并树立正确且具有公正精神的价值观念。对明白原因却无从下口反驳的有正确理念的萌新提供一定指导。 总所周知,fate吧里杂学者很多,且对历史与神话传说故事有着极大偏好。贴吧讨论往往成为设定大战,考据撕B,热点话题也会随着fate各种作品更新而变动。从近半年的帖子来看,贴吧撕B的关键点除去持续数年日日夜夜的轮靶,其他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撕B关键点有二,一是正史和野史,传统神话故事和后代文学作品中冲突及矛盾点,和历史人物事物是否存在的疑点。二是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和历史人物与国外同类型历史神话人物的比较。本帖通过对一些考据及考古实例和对比模型构建来初步分析撕B形成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回帖建议。
【久违的考古喜讯】洛阳二里头遗址发掘保存最完整的最早宫室室 为深入揭示“华夏第一都”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室营建制度,考古人员连续数年对遗址内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5号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基本厘清其布局、构成和年代变迁等问题,近日获“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5号基址至少由4进院落组成,这是我国后世多院落宫室建筑的源头,将‘多进院落’建筑模式的源头上溯到3700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说。 “庭院深深深几许”。由于中国土木建筑难以高耸,宫室建筑不得不向“纵深”发展。自二里头5号基址开始,此后3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多进院落成为古代宫室建筑主流建筑模式。 发掘显示,5号基址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米,由至少4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有主殿和贵族墓葬。“这种外围无围墙、多进院落、院内有贵族墓葬的建筑格局和内涵,构成了二里头文化早期宫室建筑、宫殿区布局的独特特征。” 5号基址的修建、使用和废弃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二期(约公元前1680—前1610年)。对比此前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基址得知,约公元前1600年前后,二里头文化晚期宫室建筑发生了较大变化,“外围有围墙、廊庑”的四合院式建筑成为二里头文化晚期主要特征,院内已无同时期的贵族墓葬。 二里头遗址首次在宫殿区发现成组贵族墓葬,5号基址的发掘使这一特征再次得到确认,为解读殷商时期“妇好墓”等同类遗存提供重要线索。 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最早的王朝文明——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正在兴建,预计明年10月建成开放。 文章出处:新华网
【考古速递】北斗主死的话,是不是可以吹个大祭司出来 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发现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 发布时间:2018-04-02 文章出处:新华网  发现中原地区史前最早土坯房屋和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的“荥阳青台遗址发掘”项目,29日当选“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青台遗址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遗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进行的“青台遗址丝绸起源”考古发掘项目,经过近3年努力,发现仰韶时期环壕3条,聚落内各类遗迹丰富,功能区布局明显。 遗址拥有三重环壕,出入口形制不一,为研究仰韶时期防御体系、工程技术和利用水资源等提供了重要新材料。 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在遗址东部、内环壕外侧。九个陶罐组成疑似北斗九星图案,九星罐东部有圆形祭土台,祭土台东部有大、中、小3个瓮棺,南部有一个祭祀坑,内置一个非正常死亡骨架,整个祭祀区周围有较多疑似地臼遗存。 “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的发现,说明5000年前的先民们已具备一定天文知识,对北斗天体的崇拜可能形成一套隆重祭祀仪式。”该项目负责人魏青利介绍说,“北斗九星历史上有两种排列方式,新的发现将为此项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新素材。” 青台遗址居住区已清理长方形房址43处,这些房屋有着多种形制和多种建造方法、建筑结构,为揭示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家庭形态、生产力水平等提供了多向思维方式。 “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中原地区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这间只残存底部的房屋,由土坯砌筑而成,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们已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建筑材料。”魏青利说。 遗址内还发掘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189座,较为普遍地使用了木棺,遗体也多疑似经过缠裹,对研究仰韶时期的葬俗、葬制有重大意义。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魏兴涛说,青台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的发现,揭示了文明因素在郑州地区仰韶晚期遗址中的孕育,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成就等问题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国内多民族创世神话类型分享 按创世主体划分的类型体系 1.无主体的创世。基诺族《阿嫫晓白》说,远古只有水,炸开两片冰,重的冰下沉为地,轻的上升为天。拉祜族《天地日月的来历》说,混沌世界,一团烟火飞来燃烧世界,气上升为天,灰尘下降为地,红石头变日月。这种类型一般以世界自然产生的形式出现,尽管有时会连带说明外力的影响,但对创造世界的具体主体是忽略的。 2.神的创世。哈萨克族《神牛支撑大地》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天,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地。布朗族《顾米亚》说,神巨人顾米亚和他的十二个孩子,开天辟地。傣族《因帕雅普》说,天王因帕雅普创造万物与人类。我国少数民族关于神的创世以母神居多,女神创世神话较注重女性 “生”和“孕”的本能。 3.宗教人物创世。撒拉族《胡大吹出天地》说,古时候天地不分,胡大吹了一口气,吹开了天地。裕固族《阿斯哈斯》说,释迦牟尼请青龙、白象在天的四角立四根柱子,出现了地面,形成山川河流。有的民族对于宗教人物与“神”的概念并没有严格区别,如鄂温克族《天神用泥土造人》关于尼桑萨满射神龟,神龟四脚变成柱子分开天地的叙事,显然是把萨满作为“神”看待的。 4.文化英雄创世。朝鲜族《创世纪》说,盘古氏分天地。哈尼族《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说,巨石里面炸出一个汉子射天,射下万物。珞巴族《乌佑三兄弟》说,乌佑三兄弟从锅里搅出了太阳、月亮和北斗星。该类型中出现的文化英雄或神性人物一般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个性。 5.祖先创世。普米族《吉赛叽》说,简剑祖征服雾海火海之后开辟大地,杀鹿创造了日月星辰和万物。彝族《阿卜多莫石》说,先祖阿卜多莫死后,头皮变云雾,眼睛变星星,气变风云。该类神话在叙事中一般都交代了创世者的先祖身份。 6.一般人创世。哈萨克族《天是怎么升高的》说,有个叫玛拉依的干活的女人,使天空越升越高。布依族《阿祖犁土》说,后生阿祖用大水牛犁出河流、高山、平地等。该类神话的叙事中创世者只是一般人,并没有任何特殊身份。 7.动物的创世。柯尔克孜族《野鸭鲁弗尔》说,远古洪荒一片,野鸭鲁弗尔从胸脯上啄下一些羽毛,筑窝,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了陆地。独龙族《大蚂蚁分开天地》说,古时候天地相连,蚂蚁把通天地的九道土台扒倒,天地分开。哈尼族《烟本霍本》说,大金鱼扇动鱼鳍,扇出了天和地。动物作为创造世界的主体,不同的民族情况不一,有的与动物图腾有关,有的源于对某些动物的崇拜,有的则可能是类比联想的结果。 8.植物创世。傣族《开天辟地》说,葫芦籽长出亿万种花草和树木,变出无数的飞禽走兽、昆虫和鱼虾。苗族《杨亚射日月》说,大桃树上结大桃子,熟透落下来,烂后,桃水变成江河、大海,蛆虫变成龙、虎、马、牛、羊、猪、狗、鸡、鸭和飞鸟。该类神话一般以植物变形为叙事核心内容。 9.无生命物的创世。白族《劳谷与劳泰》说,巨浪分开天地。哈尼族《天与地》说,古时,天和地是水塘。水变水气升高成了天。剩下的成了地。天吐两团白气,一团是太阳,一团是月亮。傣族《巴塔麻戛捧尚罗》说,亿年前,三种气体合为地球,剩余的气体、烟雾、大风变成最早的天神英叭。 按创世过程划分的类型体系 1.自然创世。土族《天地形成》说,天地自然分开,然后出现日月。壮族《布碌陀》说,大岩石裂成两片,上升为天,下沉为地。该类型主要以混沌母题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续分为气态、液态、固态。有的神话还直接用卵生的方式、清浊二气升降的方式说明天地形成。 2.化生创世。蒙古族《天地之形成》说,太古,宇宙生出了黑白和清浊,清的变天,浊的变地。白族《人类是从哪里来》说,很早以前,两个太阳碰撞,一个掉进大海的水眼洞里生肉团,肉团化成万物。这类神话在叙事中,无论是身体化为日月,还是石卵化生盘古,都强调了“化”的重要性。 3.变形创世。满族《日月峰》说,天帝的小女儿,挖出了自己双眼,变成太阳和月亮。珞巴族《三个神牛》说,铁牛死后,毛变树木和百草,骨头变石头和山脉,血液变河流,内脏变动物和虫子。这类神话中虽然强调了神在创世中的重要作用,但从过程上看,主要是根据“变形物”与“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似而产生的变形。 4.卵生创世。又称为蛋生创世。塔吉克族《造人神话》说,真主将卵一分为二,一半作为大地,一半作为天空。侗族《古老和盘古》说,天地混沌像鸡蛋,鸡蛋里的古老把天地顶开。卵生中的“卵”常常与“混沌”的概念相联系。卵生的主要特征是叙事中强调世界或万物从卵中起源的主体地位。 5.制造创世。这种类型是目前见到的创世神话中数量最多的。布朗族《帕雅英与十二瓦席》说,地球之外有西双瓦席(十二行星),把光和热投射到地球上,宇宙大神的儿子帕雅英,把光和热集中在自己的左眼上,然后挖出左眼,挂在天空变太阳,并在地上造出了山川、河流。畲族《高辛与龙王》说,高辛出生后用松枝编太阳,柳枝编月亮。有时神话中还会出现修补型制造过程,一般是在天地形成的基础上加上进一步修补的情节,如侗族《天地的形成》说,颠光、柱谊造天在先,赐广、乐尉造地在后,大力士报亥揉挤大地,形成高山、深谷平川大坝、大江大河。这种情况与人类早期的生产状况有关,折射出当时的生产方式。 6.婚生创世。独龙族《卡窝卡蒲分万物》说,远古之时,日月交配生万物。珞巴族《斯金金巴巴娜达明和金尼麦包》说,天和地结婚,生大地、太阳和月亮,还生出树木和花草、鸟兽和虫鱼。这种类型体现出原始人类对阴阳概念的初步认识。 7.孕生创世。哈尼族《那突德取厄玛》说,神奇的祖先金鱼娘生出天和地,生出有、无、黄、红、绿、白、黑、花、生、死、大、小、半等。藏族《化世之龟》说,巨龟分为元素生、气温生、胎生和卵生四种,它们孕育时辰、昼夜。这种类型一般没有出现婚姻关系,属于自然有孕而生。 8.感生创世型。满族的《天宫大战》说,生育神多阔霍居于雪山下石头之中,天神阿布卡赫赫拿石头充饥后,身体溶化,眼睛变日月,头发变森林,汗水则成了江河。维吾尔族《女天神创世》说,古时,无日月大地,一个女天神吸气吐出日月地球。这类神话的创世主体一般是因为感应了外部的某些物体而创生出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会受到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产生的结论也只能是一定研究背景下的产物。无论是怎样一种类型划分方法都具有相对性。创造世界是一个过程,只能根据其中的主要元素或母题来判断,特别是创世神话中关于万物起源一些大型的作品,叙事内容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些神话在产生之初只是一些单个的神话,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各自单独存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相互间的交流,才由那些具有个人或某些团体(如宗教团体、部落首领等)有意识地进行加工组合,使之逐步联缀起来,形成为一个整体。其中的叙事也就出现一些交叉杂糅的情况,如动物创世可分为动物靠本能创造世界和动物垂死化身。该类神话一般有许多天神或人作为铺垫,并且动物与造万物的某些情节有关,发挥出动物的某些特殊功能。即使同一则化生型创世神话,也可能包括“整体化生”和“局部化生”、“肢体化生”和“尸体化生”等更小层级的类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