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i3000 hii3000
关注数: 13 粉丝数: 201 发帖数: 1,126 关注贴吧数: 3
中华武术擂台格斗术理论、规则、护具体系(V2.5版) 中华武术擂台格斗术 什么是中华武术擂台格斗术?      中华武术擂台格斗术,又称中国武术擂台格斗术,简称“擂台格斗术”,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武术技法为主体内容,兼容现代各种格斗技法,以现代体育运动原则、规范的体育运动形式,最大限度的保留中华传统武术的特点以及技法内容,在公平的竞技平台上,验证技法成功实施的有效性,以技法取胜为追求的徒手格斗运动。 擂台格斗的特点:快、灵、准、狠      快:动作快、速度快或频率快      灵:技法多样、灵巧      准:击中有效部位的动作要明显可辨;实施摔法时,动作干脆利落;实施擒拿技法时,快速锁定。      狠:实施技法击打产生的位移效果显著,摔法所产生的站立与倒地效果对比明显,擒拿所产生的停顿效果明显。 擂台格斗的表现形式:站立格斗与摔拿合一、组合攻击与快摔快拿。      站立格斗与摔拿合一:武术擂台格斗提倡的是快打、快摔、快拿技术;站立时的快打与打摔结合、站立时的巧拿与摔结合时的摔拿合一、以及倒地后的快速锁定或者快速脱离。依据是中国武术格斗所产生的环境是基于中国人快速灵巧的人种特点,以巧打拙、借力打力、刚柔并济,行云流水式的一气呵成,“招式”,或称“技法”,是承载中国传统武术格斗技术的最直接形式,因此,继承和发扬这些承载中国传统武术所产生出来的招式,在实施时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是擂台格斗技法所要表现的内容。      组合攻击与快摔快拿: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招式效果发挥到极致,把招式的组合效果发挥到极致,就是快打、快摔、快拿、摔拿合一的技术体系,这种技术体系是以追求完美极致的速度和技法效果为目的。所以不把摔法与拿法扩展到单独的摔或拿的领域,而是把站立格斗的组合技法与摔拿组合技法一气呵成的技术体系。这也是一种对踢、打、摔、拿技术极限完美组合的诠释。 擂台格斗术的产生历史与背景      中华传统武术产生于生活化的博杀与战争,由于中国人快速灵巧的特点以及区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千变万化,为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得到传承与发展,生死博杀所产生的技法最大限度的在现代竞技平台上得到重现,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就要适应社会文明、体育竞技、商业规律的需求。必需制定出一套以能体现传统武术技法优势,又能以现代体育运动规范进行公平竞赛的规则。 技法激励的依据      传统武术格斗所产生的技法(招式)往往是以一次性达到效果为目的,而这种方式无法为现代体育竞技规范和现代文明所容许。      1,现代体育竞技规范要求运动形式是“可重复的”、“可持续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有良好社会影响的”,很多在真实格斗中的 “连消带打”、“摔拿合一”、“一招制胜”的招式要在现代体育竞技规范中得到重复使用、持续使用、正常情况下不造成严重伤害,就要把有代表性的、正常情况下不造成严重伤害的招式作为“标准招式”进行加分鼓励;把可以“一招制胜”的招式大幅度加分,以避免这样的招式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可重复”规范而造成的不合理失利现象,成功实施了招式却由于裁判中止因而变得处于在体力上和技法被破解上的不利境地。      2,现代文明需要的是有利于人体健康、有利于社会影响、有利于商业规律的运动,所以,对这些招式技法的成功实施进行比赛加分鼓励,就可以既达到传承这些招式的目的,又可以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 规则上如何体现“以技法取胜”?      技法得分取胜与击倒取胜合一      1,以技法成功实施得分可以达到体育运动中”可重复”“可持续”的要求
康戈武:迎接传统武术的腾飞(转贴) 康戈武:迎接传统武术的腾飞      人类强调发展,同样重视传统。没有发展,社会将停滞不前。丢掉传统,发展将失去根基。在全球化趋势下,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体育传统,对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体育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致是出于这一考虑,在武术进入现代体育运动场后,尤其是在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口号后,人们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的传统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文章担心,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和武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还担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沦为武舞,或者演变成中国式的自由体操,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反思传统武术的现状,探讨传统武术发展的走向。本文着眼于寻求传统武术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拟从传统武术的魅力、对“传统武术”含义的再认识、传统武术的时代特色与武术传统的发展趋势三个标题着笔,展开讨论。      一、传统武术的魅力      传统武术的魅力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传统武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而且对练习场地和运动器械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个性、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从中选择到适合个人练习的项目;——有着历经数千载实践验证的防身、强身和修身功能,习者可以按照各自的需要去追求锻炼的目的;——有着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习者可以从中体悟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等等。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已无须赘述。这里只结合传统武术理念的出现和传统武术一词的盛行,来看看传统武术的魅力。      传统武术的理念,大致在上个世纪初叶才出现。当时位居济南卫戍司令官、济南镇守使的马良(1878-1947)邀集一些武术名家,以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西方的体操和兵操的形式,新编成适于集体操练的武术套路教材,命名为《中华新武术》(简称“新武术”)。并且,一边开设“武术传习所”进行推广,一边通过教育部将其列为学校体操(体育)教材。与此同一时期,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平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的提案《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      未过多少时日,马良的“新武术”夭折了。“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却一直流传至今。马良“新武术”夭折的原因非只一种,笔者将另文分析。本文仅以此例说明当时公文和言谈中的“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应是通过以“旧有”和“新编”对应。所谓“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传统武术”。马良“新武术”的夭折,从一个角度反证出了传统武术的魅力。      何时在武术一词的前面冠上传统二字,构成“传统武术”这一复合词,现在还难论定。在记忆中,到了上个世纪末叶,“传统武术”一词,才引起人们注意,并逐渐成为使用率极高的武术用语之一。      1979年1月,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同年5月举办“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展示“武术遗产”中的运动内容。此后,每年或隔年举办一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共连办了7次。大会规程明确规定,“凡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项拳术的基本功,内容健康,均可参加表演。”于是,“武术遗产”中的运动内容等同于“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项拳术的基本功”。简言之,这里的“遗产”与“传统”有同等含义。据此,凡国家体育(武术)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训练单位,为教学、竞赛和普及需要而新编的各类拳、械套路等武术项目,不属于挖掘整理内容,也不能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把“武术遗产”与“传统武术”交替使用的情况,时有所见。显然,这种提法的基点在于以“传统”对应“新编”,而将流传至当时的“旧有武术”内容统称之为“传统武术”。这一认识与20世纪初以“旧有” 对应“新编”相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旧有”即“传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