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人
观星人
关注数: 2
粉丝数: 390
发帖数: 20,428
关注贴吧数: 8
三思科学站部分图书介绍 西方伪科学种种 下载(377) 马丁·加德纳 著 贝金 译 长正 校 要反对伪科学的传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公众有知识,能够把有声誉的科学家的著作与自欺欺人的无识之徒的作品区别开来。这一点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难以做到。加德纳大叔的经典作品,强烈推荐!寂静的春天 下载(340K) PDF下载(637K) R.卡逊 著 吕瑞兰 译 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名孤独的女子,为了正被毒杀的自然、生命与未来,发出杜鹃啼血般的呼号。这位“大自然的女祭司”,以非凡的警觉与洞察力预言了逼近的危险。这本书、这名女子,与命途多舛的现代环境运动一同到来,她的预言40年来始终在我们的耳边轰响。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家群体透视 下载(1.62M) 张九庆 著 科学家有的是拓荒者,也有的像是侦探;有的是艺术家,有的只是工匠;有的人具有诗人气质,有的人则同时是哲学家,有的人是神秘的精灵,甚至还有的是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怪物。这本书全面讲述他们的故事。布鲁卡的脑 →下载(457K) 卡尔·萨根 著 金吾伦 吴方群 陈松林 译 故事从一个人脑博物馆开始,作者面对着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外科医生保罗·布鲁卡的脑,沉思我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傍徨于歧路的科学文明,展望太空探索的前景,以及天文学的新发现将如何影响对人类在宇宙和宗教等终极问题上的观念。阿基米德的报复 →下载(865K) 保罗·霍夫曼 著 尘土等译 据说阿基米德因为负气提出了一个关于牧牛的极其困难的数学问题,它直到22个世纪之后依靠计算机技术才得到解答。这本书还讨论了其它许多数学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密码、几何、图灵机、国际象棋乃至民主政治。火与冰——核冬天 →下载(89K) 迈克尔·罗文-罗宾森 著 江凌飞等译 我们无法估量这世界欠那个称为TTAPS的五人小组多少——为着核战争还没有发生。核冬天理论向以千万人的生命为赌注的战略家们展示了一种前景:大规模的核战争将毁灭人类,而不仅仅是卷入战争的人。萨根《宇宙》 →下载(791K) 卡尔·萨根 著 周秋麟、吴衣俤等译 在萨根笔下,宇宙的秘密不是守着大型望远镜的天文学家们独享的事物,而是紧密交缠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政治与宗教、命运与梦想之中。这是一首真正的宇宙之史诗。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科普作品能这样恢宏、优美、光彩夺人,像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触及心灵深处。时间简史 →下载(757K) 时间简史续编 下载(90K) 史蒂芬·霍金 著 许明贤、吴忠超译 史蒂芬·霍金,轮椅上的伟大物理学家。他的这本《时间简史》是“可读性极高的有关时间在物理学中作用的通俗读物”,“很难想象其他任何人能将这些数学上令人生畏的主题表述得更加清楚。”地外文明探秘 →下载(499K) 迈克尔·怀特 著 黄群 许小鹏 译 有关外星生命的胡言乱语如今已是太多太多,轻信没有根据的谣言是对梦想的侮辱。作者从宇宙学、生物学、进化论、物理学、航天技术等多个方面对外星人存在及来访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愿意认真思考外星生命问题的人都应当一读。还气功本来面目:擂台风云录 →下载(115K) 张洪林 著 张洪林先生是气功界的专家,但不是人们熟悉的那种气功“大师”,他与伪气功骗子势不两立。张先生在中医研究院的气功“擂台”名动江湖,无数号称有特异功能的大鱼小虾想要挑了这个场子,结果如何呢?数理化通俗演义(部分) →下载 梁衡 著 科学史在这里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英雄传奇。这里有以身殉道的悲壮,有“我发现了”的狂喜,有真理之路上的种种磨难与曲折,和探求真理的人们永不言败的勇气。既是演义,部分细节未必与史实相符,但对非专业的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是极好的科学史入门读物。基因天堂 →下载(196K) 徐天宏 著 在关于基因技术前景的著作中,这是比较易懂、也写得比较认真的一本。它重点不在于对相关生物技术进行科普(也因此存在少量科学事实上的失误),而是对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平等地与读者讨论。
玄之又玄——谈谈弦理论 台大物理系 高涌泉教授-------------------------------------------------------------------------------- 弦论(String Theory)是这十几年来席卷理论物理的一场大风暴,它的威力之强与性质之奇都是前所未见的。相信弦论的人将其视为「最终理论」,认定它涵盖了所有基本物理现象。有这种大气魄的理论不多,其中多数已经「阵亡」。只有弦论生命力强韧,不仅生存下来,还成为学术的主流。今日当红的高能理论物理学家大多是弦论专家,盼望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的学生也一窝蜂地拥抱弦论。在学术市场上,杰出的年轻弦论学者十分抢手。只有在弦论这个领域,才会见到拿了博士学位仅两三年的年轻人,就能当上哈佛、加州理工学院的正教授。 弦论唯一的弱点在於至今还没有任何实验证据的支持。颇违逆传统地,这个理应致命的弱点却没有妨碍弦论的霸业。要了解如此奇特的现象得从弦论的起源讲起。一个标准的故事是这样的:二十世纪物理有两大基石---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前者处理微观世界的现象;从分子、原子以下到最小的基本粒子,其性质与行为,都可以用量子力学方程式精准的描述。在这个架构下,基本粒子是没有大小的点粒子。至目前止,无数的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都还没有相互牴触。因为这些微小粒子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经由电磁作用、弱作用或强作用这三种交互作用,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说,量子力学架构全然足以应付自然界中重力以外的三种基本交互作用。 至於重力,就得依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基本上广义相对论是在回答时空【依据狭义相对论,时间与空间并不相互独立,二者应该结合成为不能分割的「时空」】的性质为何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有个极富创意的答案:时空是动态的,会受到物质的影响而变动(弯曲)。用术语讲,物质决定了弯曲时空的曲率。爱因斯坦方程式就在指明物质分布和时空曲率之间的关系。大致上讲,质量密度大的地方,曲率也就大。一旦知道时空曲率,位处时空中的物体其运动轨迹也就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物体运动得遵循曲率的指示。以地球绕太阳来说,太阳的质量决定它附近时空的曲率,地球受此曲率的影响就会以近乎椭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曲率如果不大,爱因斯坦理论与古典牛顿重力论的结果大致相同。两者若有差异,观测数据都站在广义相对论这一边。尤其是当曲率很大时,牛顿理论就完全不适用。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测就是时空曲率的振动会造成重力波的存在,牛顿理论就没有这项概念。 至目前为止,自然界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归根结蒂都可以分别收纳到量子力学或广义相对论的架构里。微观粒子质量小,可以忽略重力/曲率效应。而质量大,重力/曲率效应也大的物体,都是巨观物体,就可以忽略量子效应。因此以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为理论架构的物理学,暂时可以游刃有馀。我们可以这麼说,二十世纪物理的成就在於能够创造出这麼一个局面。可是这一番荣景背後隐藏了危机,因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有深刻的矛盾之处。简略地讲,广义相对论违反了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所以我们得要修理广义相对论以适应量子力学,或反过来,或两者都得修理。总之,必然得有一门称为量子重力论的学问,能够完美地包容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寻找量子重力论极端困难,主因之一是欠缺实验的引导,因为没有又小又重的粒子,可以拿来实验。 最被看好可以夺取量子重力论头衔的理论就是弦论,其它竞争者都有更明显的缺点。弦论的基本假设是:一切基本粒子其实都是极小一段,类似弦一样的物体。这一段弦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弦有各式各样的振动模式,每一种模式就代表一种粒子。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形成重力波的重力子也是振动模式之一。一旦我们将量子力学法则施用到弦上头,就会得到包含重力子的量子论。进一步的数学推导可以证明爱因斯坦理论是弦论的一部份,其它三种基本交互作用也可以很容易地融入弦论里。 由於没有实验可以证明,弦论的野心就是要把宇宙的一切给算出来,才能令人信服。偏偏弦论就有一些特色让人不知如何对待。特别是时空维度必须是十,就是说有九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如果不是如此,数学矛盾就会出现,弦论就没有存在的馀地。一般认为这多出来的六维空间非常之小,平常尺度的实验侦测不出这些多出来的维度。不过弦论也还没成熟到能够讲清楚为什麼只有六维空间会缩小,它们具体的模样又是什麼。总的来说,弦论还有很多难关要过。过去几年的发展显示,它的确是一个没有矛盾的量子重力论,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成就,也是它热翻天的原因,但究竟是不是这个宇宙的量子重力论就还不得而知了。很多人相信正确的量子重力论一定非常美,只要一看见,就知道它是对的。我自己难免有时怀疑弦论终究还不够疯狂,所以不够美,所以还不是正道。 两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葛林(B. Greene)写了一本《优美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对大众宣扬弦论,居然成为畅销书,也获选为科普好书。我还不甚了解,这些玄之又玄的理论对一般人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科学技术源于需要 王梓坤 科学研究必须深深扎根于社会生产斗争的需要,扎根于群众社会实践中。恩格斯说得好: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和17世纪调节意大利山洪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能应用于技术上以后,我们才知道一些合理的东西。在德国,可惜人们写科学史时已惯于把科学看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一段话是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必须时时记住,否则就可能迷失前进的方向。 有价值的科学成果是不会湮没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受到教会的摧残,结果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奥地利博物学者孟德尔(1822~1884),对植物遗传作了88年实验,发现了生物的遗传定律。他的成果发表在1865年《博物学》杂志上,但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他死后16年,即1900年春,在几个星期内,接连出现了得弗里斯、科伦斯和丘歇马克三人的论文,他们都根据实验重新发现了孟德尔所发现的定律。这样,孟德尔的工作便又活跃在人们的心中。19世纪初,一些数学家认为连续函数至少在某些点上可以微分。然而,1860年德国的魏尔斯特拉斯(1815~1897)作出了一个处处不可微分的连续函数,这在数学中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其实早在1830年,捷克的波尔查诺(1781~1848)就已作出了类似的例子,但他的原稿在1920年才找到,1930年发表,从写出到发表经历了一个世纪。 恰当地选择研究题目,正确地决定主攻方向和路线,是带有战略性的重大措施。选题不当,就可能浪费毕生精力,一事无成。 科学中有一些重大进展,几乎同时地为几个人所独立完成,例如: 微积分学:牛顿、莱布尼茨; 进化论:达尔文、华莱士; 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高斯、鲍耶、史威卡特、塔乌里努斯; 发现海王星:勒威耶、亚当斯; 热功当量:罗伯·迈尔、焦耳、亥姆霍兹; 相对论:爱因斯坦、彭加勒。 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呢? 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一套挑战性的题目,它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在生产斗争、社会斗争或科学本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中必然产生的。这些问题大都经过许多人长时期的努力钻研。然而,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一定的条件。等到条件成熟时,一个问题同时被几个人突破,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选择研究主题时,主要应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以及本学科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此外,还要适当注意是否可能解决的主、客观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我国的科学工作具有这方面的优秀传统,指南针、纸、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以及张衡的地动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都是和社会实践的需要紧密相结合的。 巴斯德由于实际需要而研究啤酒变酸和蚕生病的原因,发现这主要是细菌活动的结果,由此建立了细菌致病的学说。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越是抽象的学科,就越要努力从实际中吸取营养和力量。瑞士的欧勒(1707~1783)是18世纪卓越的数学、力学工作者,也是最多产的作家,他的科学著作多达756项(一说为88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像一条红线贯穿在他的全部工作中。为了制造海船,需要力学根据,他就研究力学,成为分析力学创始人之一;为了用天文方法决定船只在海洋中的位置,他就研究月球运动,1753年他出版了《月球运动理论》。为了观察星球的运动,他又研究光学和天体变色镜、显微镜。他从实际需要中选择研究对象,并以实际为师。正因为如果此,他的立足点高,活动面广,路也越走越宽。这样,他就能走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而不把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琐碎问题里,从而使他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实际的承认,具有较长时期的生命力,而不是转瞬即逝的过眼风云。
科学与幻想 [法]让·加泰尼奥 科学与幻想 [法]让·加泰尼奥 第一个问题要弄清楚,科幻小说是否能真正预测到未来的科学发现。无疑,许多科幻作家对此是深信不疑的,儒勒·凡尔纳也许是第一位。也肯定存在一些丰富的轶事来证明某个科幻故事的走在科学或技术革新的前面。在此领域内,由此产生出期待科幻进行预言的普遍倾向。罗伯特·海因莱因在一篇评论中,很好地解释了现实中的真实情况:一方面,“科幻作家们‘预言了’如此多的事情,预示了那么多将来存在的可能性,以至于其中的一些预言必须能得到实现,有时,其精确程度甚至令人目瞪口呆”;而另一方面,这些所谓的预言从总体上来说乃作家们依照科学运动的潮流、仅仅是通过推论而得出的结果。儒勒·凡尔钠在写作他小说中最“科学的”那些作品时,比如《从地球到月球》,他也并未进行同其他作家不一样的活动。雅克·贝尔热埃强调,出色的科幻必须以其广泛的知识面为前提来帮助作者们,他这样认为没有错。雨果·根斯巴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的《Ralph 124C41+》直接来自于他在电力方面的知识:在他这情况下,人们可以使用“预言”这个词。 科学或技术与虚构(该词对于大部分的科幻作者来说是恰当的)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恒定的相互关系并不排斥那些与现实中的科学完全脱节的故事。其他的,比如现代史诗中的那些科学成见显得十分绝对化。在此,我们接触到了第二个问题,即有关作者对科学的态度问题。从儒勒·凡尔纳时代起,在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内,它就是历史的原动力和崇拜的对象。对它给我们所带来的好处的范围产生质疑是很自然的事情;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仍然对人类因为有了科学从而得以实现的一切津津乐道。但是,20年代,在科幻领域内,已经流露出了对科学进步的反抗倾向,这以下的问题形式:人在期间能够实现一切的宇宙是什么?阿西莫夫经常谈论的“坎贝尔式革命”、“社会的”科学幻想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这样的:哪怕是不言而喻的惊人的科学或技术发现的可能必开然性,都有待于研究,甚至有待于确定它们所属的界限。 这样,此后成为问题所在的人文科学不断增强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在此,必须再提及扎米亚京和赫胥黎的影响。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成为科幻领域的尖端科学——如同在很多方面它们在集体精神状态中所表现的那样。又因为,在这个领域,真实性和核实的可能性并不是作为绝对要求被提出来的,所以,在人们心中占据优势的印象是,今天的科幻故事和以前的科幻故事相比,与科学显得较为吻合些……现实的情况是:作家们所维系的与科学世界的联系,在精确的学科中,则要松散得多;而且,特别是新一代作者们(至少在美国如此,但是,也许还有其他作家,比如波兰人斯塔尼斯拉斯·勒姆即可为证)更为关心的是拓展科幻领域,而不是保持对其科学来源的忠诚;因此,科学不再是作者兴趣的一个中心点,通常属于外围,对一位作者来说,最基本的是提出一个宇宙观,而不是停留在与现代世界的接触上。因此,科学曾以在科幻文学中所占据的位置的确已经衰落了;难以肯定是否必须为此感到悲哀。
Memory Memory题记——曾经的一切已经飞逝而去,空留下记忆中的碎片,权且写下,为了过去。仿佛抓住了那根稻草尽头却是芒一滴血 溅落摔成一片殷红郁积于心中的事,慢慢变成了些难名的感觉……每天的生活,不过就这样。时间是个小环,过去的事现在仍在上演。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只是那种感觉,一次次同样的袭来。闭上眼,我总是想起过去,那些疯狂的日子。对我来说,这可能是个双关语。曾经的同学、“战友”、兄弟……现在,我们已经离开得太远,竟真像那一条条飞逝的曲线,在黑暗中变幻,飞行,撞出火花,也许会有交点,但永远不再重合。我不信。我相信有的事情可以超越空间,但我很难不顾这宇宙的第四个维度。要是有什么能不因时间而变,那我想也只能是Chaos,并非是什么……曾经有的感觉已经不在,以后会再来吗?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毕竟那已经不是我的感觉。我已记忆回到过去。但是,不可能回去了。当我已经从那里走过,我就永远地离开了。无论我多少次回首,那里已经变了,变得我不再认识。不论我的记忆中,还是现实中。当我离开的瞬间,一切就已注定,我走了,永远离开了。也许在睡梦中,在臆想的幻象里,我还隐约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子,但当我伸手抓住,奋力想在我曾留下印记的地方再找回过去时,我发现时光的河已经流过,记忆中的一切也早已发酵,再积压中融合,灰尘一团难以辨识的符号。我又一次徘徊在树下时,没有了松针酿出的香气;我回到渴望的过去,却发现一切都只是有形无意……真正变了的,是心,而非物吧。时时回忆的事物,也许永远只能继续留在心中回忆。你走过的过去,永远不再回来。不是时光。不是射向未来的箭……我所经历的一切,构筑了我,只是当我再回身,寻找失去的自我时,早已物是人非。思其反,吾不知其是心也。我真想融入无边的夜色与灯火之中。当我凭窗而立,所有的灯,善者,亮着。黑暗的夜色似乎包纳一切,也冲淡了一切,把所有都吸入其中,全变成一片祥和。于是我总有一种香滑入这夜色之中的冲动,希望自己也得到执一份安宁。然而我得不到。外面的世界依然喧嚣,扰攘芜杂。置身其中,才感到这并非我想要的夜。地上的光照亮了云,掩着的星已经消失掉——天空只有一片黑色的孤独。远处的一排灯,闪耀着黄色的光,似乎天地的界限也有个定处了。忽明忽暗的亮着,又一盏一盏地都熄了。夜半时分,怕也只有我在窗前独坐了吧。风似乎吹起来了,昏黄的灯光并没有让我温暖,青蓝色的灯又令我更感到这夜的清冷。树叶又开始飒飒作响。怕是这树上的叶子还有什么未了的愿望吧?风又催它上路了。我忽然想起,也许这便是我想要的宁静。有些事情已经成了不过是个习惯,这世界的确没有永恒。当我还与朋友们在一起时,我曾经想到过,迟早大家要分开……但是,我们现在在一起,快乐地在一起。这就足够了。我能为等待改变自己的习惯,能天天面对一件曾令我生厌的事物,甚至别的。可这些有什么用?我们永远得擦肩而过了。或许,我们并不是对方的渐近线,甚至……什么都不是,我只是在过去与你留下过一个交点。而这个节点,在过去的光锥里存在着,不会变化,不会消失。同样,它也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只是随着无数瞬间的飞逝,逐渐剥蚀,剩下的早已变成了含义不明的符号。或许在睡梦中,这些过去的印记还能……我的梦中没有了过去,但相似的梦境也许会再出现,那些事情深深烙在了过去。再也不会看到火花了……那时,秋日的阳光照耀着我,风在空中舞动,我望着蓝色的无边的天。仿佛一切都值得我为之追寻,我沉迷于一切值得与不值得的事物,我阅读所有我可以与不可以阅读的内容……然而,我手中空空如也,我得昨日如一切疯狂的梦幻,我奋斗着,跃动着,而又遗失着。昨天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泪水,快意的呐喊,失落的颓废,全都熔化在一起,化成了炽热的铁水,却没有把我铸就成型……我依然还是我自己,成天在夜空下寻找自我的观星人,看不到真正的现在,也开不到未来。秋日的叶子又一片片落下,转瞬间我仿佛穿越了盛夏之门,经历过无数风雪的旅人,想给自己找个宿处。其实,这天地间的一切都看着你。无数的星旋转着,压向我……天空仿佛燃烧起来,散发出幽蓝的火光。
帖吧:观星人 欢迎各位!! 帖吧:观星人 欢迎各位!! http://post.baidu.com/f?kw=%B9%DB%D0%C7%C8%CB
常用资源: 欢迎朋友们一起共享!!
帖吧:观星人 欢迎各位!! http://post.baidu.com/f?kw=%B9%DB%D0%C7%C8%CB
《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沙滩上建房子的人 《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沙滩上建房子的人 [编者按]用“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个名字来指代文中所述的这样一群人,容易发生误会,不利于科学普及事业,无益于团结科创爱好者。本站建议另择词汇。 在我们身边,有相当数量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他们一般并非供职于科研机构,而多为公务员、教师、工人甚至农民;他们往往选择具有轰动性的大题目,有人试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黎曼猜想,有人致力 于推翻相对论或量子力学,有人热中于研制永动机,有人试图构造新的宇宙论或进化论体系;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常常受到媒体的注意,不时成为报道的对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各式评论。 近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刚刚加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田松博士的《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一书,对“民科”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分析。该书也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这个话题的专门著作。 记者:田松博士,首先我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会选择“民科”现象作为研究题目呢? 田松:作为学者,我多少有点儿“出身不正”,在到北大做博士后工作之前,做过物理教师、文学编辑,读了两个博士学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才正式进入学术领域。从秉性来说,可能我不是书斋式学者,我很敬佩从文献到文献皓首穷经的学问,读博士以来也一直在补这一课,但我总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关注。对于引起困惑的问题,我总是要进行解释,不然就觉得心里不舒服。比如我看到地上有一块光斑跳动,我本能地会寻找光源,去解释它的来源。“民科”也是这样,那么多人,费那么大的劲儿在“沙滩上盖房子”,这事儿让人困惑,就忍不住想要解释它。对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我想这个研究是有价值的。对于医生来说,一个健康人的价值可能不如一个病症特殊的病人。我觉得“民科”问题缠结着科学与公众、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这个特殊病症的解剖,其价值不亚于分析正常社会人群。 我觉得我这个工作挺像社会学。搜集“民科”的文本,媒体对“民科”的报道,以及直接与“民科”打交道,很像田野调查。像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生活,江村是他的田野。“民科”这个特殊人群,就是我的田野对象。 对于一个特殊的现象,如果简单地说人家荒谬,是伪科学,那是我不能满意的,我需要进行解释。当然,最初仅仅要进行解释,但是在解释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些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的结论。 记者:你如何定义“民间科学爱好者”? 田松:我对“民科”的定义也是逐渐明确的。现在的文本是这样: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在定义“民科”的同时,我还定义了另一个群体:业余科学爱好者,比如业余天文爱好者,他们能够和科学共同体达成交流。这个补充是必要的。从理论上说,一个“民科”如果能够和科学共同体达成交流,就不再是“民科”,而变成了业余科学爱好者。这种定义方式遭到了批评,认为我的理论不能证伪。我的辩护是:我是在对症状进行定义,不是在对特定的人进行定义。正如一个人在感冒结束之后,就不能再说他是感冒患者。 记者:以你的观点,认为“民科”绝无可能做出惊世大发现。而支持“民科”的人认为,“民科”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漠视甚至压制,有可能导致他们的重大发现被埋没。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田松:确实,并不是所有“民科”的“研究”犯的都是低级错误,容易识别。有些人的文章看起来也挺高深的。有些似乎还很专业,普通人乃至普通专家都不容易判断它是否正确。但如果因此说主流科学界压制他们,或者说科学共同体存在严重的体制问题,我不能同意。科研成果的发表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渠道,那就是向科学期刊投寄论文,经过同行评议,如果发表,就进入了公共知识流通领域。论文的价值则通过正常的引用、同行的评价来确认。比如蒋春暄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已经在美国一家名为《代数群几何》的杂志上发表,这很好。但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研究员发现,《代数群几何》并没有被列为SCI,也不是一个数学界认同的专业杂志,那位高赞蒋春暄为未来学科领袖的杂志主编桑蒂利本身也不是专业数学家。其实早在1978年,在当时中科院院长方毅的过问下,中科院数学所就为蒋春暄开过论证会,认为蒋春暄所做的只是“无谓的探索”。
这是对科学的野蛮践踏 这是对科学的野蛮践踏 --北京公布的居庸关长城遭雷击原因应该用荒唐形容本社调查员 [科新社 7月28日通稿] 今年7月23日北京居庸关长城遭到雷击,正在一个烽火台避雨的包含一名外国游客在内的十余名游客受到不同程度伤害。7月25日,北京部分知名媒体公布了对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认定这次雷击是由于一老者打手机引雷所致。北京某报转述专家的意见: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的朱培介绍说,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电磁波在潮湿大气中会形成一个导电性磁场,极易吸引刚形成的闪电雷击。《京华时报》报道说专家们根据现场防雷设施的安置,以及高于和低于遭雷击游客当时所处的烽火台区域的游客均未遭受雷击情况,与事发时有游客使用手机等情况进行各方面的勘查分析论证后,专家们认为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是雷电袭击游客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这个看似逻辑严密的结论其实严重缺乏科学依据,有的解释已经达到荒唐的地步。凡是具备雷电常识的人都明白,感应雷是雷电的二次效应。闪电发生时,放电通道上有上万安培的电流通过,而且电流的持续时间极短,变化速度极快。这种迅速变化的电流将产生频率范围很宽的电磁波。感应雷中常见的电磁感应雷正是由于闪电产生的磁场和电磁波在附近导体中感生出很高的电压而形成的。居庸关长城遭受的雷击,《京华时报》形容为一道闪电直扑烽火台,属于闪电直接击中,并且电流伤害内部人员。用防雷专业术语,这叫直击雷。这次雷击,与感应雷风马牛不相及。说感应雷袭击游客更是没有科学依据。如果报道引用的是专家原话,那么专家在基本概念问题上就发生了非常不应该的错误。 北京理工大学的专家声称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也没有科学依据。中学文化水平的人就应该明白,空气通常是绝缘的。雷电是大气放电,是因为极高的电压超过了空气的耐受能力,使空气击穿产生放电的。电磁波本身不是一种介质,根本不能用导电还是不导电来加以形容。专家说手机电磁波是导体,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犯了令人羞愧的概念错误。退一步,如果认为是电磁波促使空气发生电离而导电,是不是结论就能成立呢?物理学告诉我们,一种电磁波能否使一种气体发生电离,关键看这种电磁波的能量是否足够高。高中物理就重点强调,电磁波的能量与它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能量越大。众所周知,光波也是电磁波,只是频率远远高于无线电波。如果手机辐射的无线电波能够促使空气电离,那么,光波也就能够引起雷击。这就会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另外,即使手机辐射的无线电波会引起空气电离,由于它的功率极小(不超过数瓦),电离的量是很低的,同样不足以引起导电。而现在已经实验成功的激光引雷,是基于激光加热空气形成的等离子体导电,不是简单的电离。 如果像北京媒体报道的那样,电磁波导电,相当于避雷针,那么电视发射塔、雷达、移动基站等等高高架起,频率高,功率大的设备,岂不是每雷必中?长城管理处采取的每个岗哨将配备担架和对讲机以应对突发事件这个应急措施中,对讲机比手机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还强,难道就不怕引雷伤生?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解释见诸报端,为互联网广为传播,将起到什么作用,对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会有多大帮助,则无从查起。 有报道说,北京长城管理处认为长城上何处安装避雷针是经过专家论证的,居庸关长城共安装了13个避雷针,今年4月12日年检合格。出事的8号敌楼的位置并不是处于最高端,所有没有安装。(《新京报》)是否设置避雷装置,通常是根据被保护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和重要程度考虑。比如雷击概率低于100年一遇的民房在条件困难时可以不设防,而弹药库就必须设防。一般来说,高度大,棱角锋利,接地良好的物体雷击概率高,反之则较低。但是较低不代表不会遭受雷击。墨菲定律表明,事件只要有可能发生,就总有一天会发生。言外之意即是小概率的事件也有可能发生。在城市有时发生的闪电击中高塔中部(学名叫闪电绕击)就是一个例子。众所周知,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其下的一个类似伞形的区域。发生意外的8号敌楼不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虽然地势不高,但是雷击概率绝不等于0,有遭受雷击的可能。这次发生的雷击意外,就是一种正常天气现象,与老者用手机通话没有任何联系。如果要说谁有错的话,显然是避雷设计标准考虑得不够,没有安装避雷设施。倘若8号敌楼不安装避雷设施是符合相关规定的,那么大家都没有过错,只不过长城经营者承担无过错责任而已。 由于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以及撰稿者知识面有限等因素,解释往往不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精确,科学也不是不允许合理的推理。但是对长城雷击事件的解释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错误,而且出自专家之口,不能不令人汗颜。更严重的是,由于这次意外的社会影响重大,宣传报道面广量多,错误的解释在部分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其影响相当恶劣。作为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在大学中还担负教育任务的科学工作者,严谨求实是最基本的品格。不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正确答案还是受到某方面压力,都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主动维护科学的尊严。以专家的头衔散布谎言,不像亩产十五万斤那样易于被戳穿,更是误人子弟。
在天文吧的几个讨论
silver47通知,您漆刷得真快……帮我转几篇好文来吧!!化学吧的也 谢谢
弥天大谎:“96.7%诺贝尔奖获得者信教” 弥天大谎:“96.7%诺贝尔奖获得者信教” ·方舟子· 我最近在搜狐打假专栏批评中国科大校长宣扬迷信,又澄清了关于爱因斯坦信神的谣言。有几名佛教徒因此恼羞成怒,几乎每天都跟在我的文章后面张贴传教资料,对我横加攻击。其中一位一个多月来反反复复张贴一篇宣称"96.7%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信教"的文章,质问我"为什么近一百年来的最杰出的科学家们,几乎都是各种宗教信仰者?方舟子这厮为什么不去打这600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假?"这篇题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宗教信仰》的文章没有署名,据张贴者说发表于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中国宗教》2003第2期第63页,听上去颇为"权威",其实是个谣言: "从1901年到1996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除外),共评出诺贝尔奖各项得主639人。在639名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者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他们主要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国家。而信仰各种宗教的有618人。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596人,信仰犹太教的8人,信仰佛教的8人,信仰伊斯兰教的4人,信仰印度教的2人。……95年来选出的639名诺贝尔奖得主,分别来自世界上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大学。其中美国13所,德国、法国各4所,英国3所。这些大学大多有宗教背景或者就是教会办的大学,如剑桥大学,就是基督新教中的圣公堂。" 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和学校分布有点印象的人,看到最后几句话,就可以知道这些吓人的数字都是捏造出来的,而且捏造得颇为拙劣、离谱。去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去查一下,就可以发现,截止1996年,六百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绝非只来自世界上12个国家和地区,而是来自多达50个国家和地区(http://www.nobel.se/search/nationalities.html),更不是只来自32所大学,而是来自多达200多个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http://www.nobel.se/search/universities.html)。其中,光是美国,就有40个大学(不包括其他研究机构)的教授获得诺贝尔奖,这些大学没有一所是教会办的大学或有宗教背景(极其个别的老牌私立学校可能在历史上有点宗教背景)。 "不信仰宗教或者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他们主要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国家"的说法更是个弥天大谎,非常容易证伪。根据其著作、访谈和报道,我可以确定下面这22个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时间都在1996年之前)都不信仰任何宗教,而且没有一个是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 物理奖获得者: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又获化学奖)、爱因斯坦、费曼、温伯格、杨振宁、丁肇中(按:估计李政道也不信教,不过我没有见到他明确这么说,先不列入) 化学奖获得者:朗缪尔(Irving Langmuir,表面化学创建者)、鲍林(又获和平奖)、普里高津、李远哲 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缪勒(Hermann Muller,美国遗传学家,基因诱变发现者)、克里克(Francis Crick,英国分子生物学家,DNA结构发现者)、沃森(JamesWatson,美国分子生物学家,DNA结构发现者)、米达瓦(Peter Brian Medawar,英国免疫学家)、莫诺(Jacques Monod,法国分子生物学家) 文学奖获得者:罗素、海明威、萨特、加缪(Albert Camus)、西蒙(ClaudeSimon)(后两位为法国小说家) 经济学奖获得者:海耶克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不信宗教者肯定远远不止此数。究竟有多少,没有人做过全面的调查,估计也难以做调查,因为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并非公众人物,并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信仰问题。不过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绝大多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不信教。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原教旨基督教势力最强大的一个,然而调查表明,美国杰出的科学家中不相信神的存在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在20世纪的三次调查中这个比例是逐步上升的:191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穆斯·H·路巴(James H. Leuba)的调查发现,400名美国大科学家中,接近70%的人不信神;20年后,路巴重复了调查,发现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5%;1998年,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公布了对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调查结果,发现以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几乎都不信神,信神的比例只有大约7%。其中,数学家具有最高的信仰比例(14.3%信神,15.0%信永生)。生物学家具有最低的信仰比例(5.5%信神,7.1%信永生),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则稍微多了一些(7.5%信神,7.5%信永生)。 《中国宗教》的这篇造谣文章不知是何人炮制出来的,但是从它胡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绝大多数(高达93%!)都信基督教这一点看,当是某个基督教传教士的"杰作"。造谣的动机很明显,就是想让读者误以为伟大的科学家几乎都信教,而且几乎都信基督教,不信教也是由于在苏联、东欧这些国家受政治因素影响的缘故,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不仅不与科学相冲突,而且还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呢。这种论调我们已无数次听到过。国内某些"人文学者"、"青年导师"更是对此津津乐道。但是它是完全构建在谎言基础之上的。事实恰恰相反,现、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几乎都不信教。路巴把大科学家不信神或疑神的比例高的原因,归于他们具有"超级知识、理解和经验"。牛津大学科学家彼特·阿金斯(Peter Atkins)在评论《自然》的调查时也说,"你很显然能够是一个科学家,并具有宗教信仰。但是由于科学和宗教的知识范畴是如此不合,我不认为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你能够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共同发现者詹姆斯·沃森在1996年接受采访,被问及他是否认识许多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科学家时,回答得更干脆:"实际上没有。偶尔我会遇到他们,而感到有点难堪,因为我无法相信会有人接受神启的真理。"
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什么 阿西莫夫 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无机物是不会有的,而有些活的有机体也因为缺乏好奇心而显得全无生气。 一棵树无法以我们所能辨认的方式对它的环境表示好奇;海绵或牡蛎也同样不能。风、雨或海流带给它们所需要的物质,而它们也能够从中获取。假如遇到的是火、毒品、猎食动物或寄生物,它们也会安安静静地死去,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无声无息。 早在生命诞生的初期,某些有机体就己发展出一种独立运动的能力。这对它们控制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会动的有机体已不再是消极地等待食物,而是主动地去寻找食物。 于是世界上出现了冒险与好奇心。一个有机体如果在寻找食物的竞争中犹豫不前,过度保守,必然会惨遭挨饿的命运。因此,在早期,为了求生存,必须加强对环境的好奇心。 以蠕动方式寻找食物的单细胞草履虫,不可能像人类那样有自觉的意识和愿望,不过,它具有一种动力(即使只是“简单”的物理-化学的动力),使它好像是要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食物或安全。这种由“好奇心”引起的动作我们最容易辨认,因为这种动作是与人类生命最为相近的那种生命所必不可少的。 当有机体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它的感觉器官也更加多样化,而且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有关外界环境的更多的信息被接收进来。与此同时,它也发展出(是因是果我们无法分辨)日趋复杂的神经系统,以储存或转译由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信息。求知欲 有时候,接收、储存、转译外界环境信息的能力超过了所必需。一个有机体吃得很饱而又无所事事,眼前又没有危险,它又会怎样呢? 或许它会像牡蛎一样陷入麻木的状态。但是高等有机体仍有探测环境的强烈本能,我们可以称之为“闲暇的好奇心”,虽然我们对此可以不予理会,但是我们可以以此来判断动物的智力。譬如,狗没事干的时候,会到处闻来闻去,听到人类不能听到的声音时,又会突然竖起耳朵;而猫有空闲时,不是在舔自己,就是安静地伸着懒腰睡大觉,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狗比猫聪明。脑子越发达就越有兴趣探险,闲暇的好奇心也就越旺盛。猴子以它的好奇心闻名,它那忙碌的小脑瓜儿随时随地不断地在动,在这一点上,以及在其他很多方面,人类可说是超猴。 人脑是迄今已知的宇宙中最精巧组织的一团物质,它接收、组织、储存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生活的需要。据估计,在一生中一个人可以学到15×10^12个信息。 由于人脑的潜力如此巨大,所以人很容易被无聊所折磨。当一个人被限制在没有机会施展自己脑力(除了基本生存所必需之外)的情况下,会逐渐产生不愉快的症状,包括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事实上,任何正常人的好奇心都很强,如果这种好奇心不能在正常情况下得到满足的话,它只好另找出路,甚至做出令人悔恨的行为。人们不是常说“好管闲事”和“少管闲事”吗? 即使要受到惩罚,人类也一向难以克制他们的好奇心,这从传之已久的神话或传说中可见一斑。希腊有个潘多拉及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潘多拉是世间第一个女人,宙斯给了她一个禁止打开的盒子。可想而知她很快就把盒子打开了,发现盒内全是疾病、饥荒、仇恨及各种邪恶的精灵,这些精灵全都跑了出来,从此危害人间。 圣经故事中夏娃被蛇诱惑的那一段,在我看来,蛇的工作简直易如反掌,而且我认为它甚至可以不必说那一段引诱夏娃的话,因为即使没有外界的引诱,夏娃的好奇心一定会驱使她尝一尝禁果的滋味。如果你想用比喻的方法解释圣经的话,你可以把蛇设想为人类这种内在冲动的代表。在传统的漫画中,夏娃手拿禁果站在树下,至于蜷在树枝上的蛇,只要再标个“好奇心”就可以了。 即使好奇心跟其他人类的冲动一样用在最不名誉的事情——刺探别人的私生活上,它仍然是人类精神中最高贵的天性,因为好奇心最基本的定义是“求知欲”。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I. 阿西莫夫 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很明显就是科学工作者在从事某项科学发现时所采用的方法。但是。这个过于简单的说明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能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更详细的说明呢? 好吧!我们可以描述一下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答案。 (1)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当首先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首先应当注意到物体为什么会像它所发生的那样进行运动,亦即物体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会运动得越来越快(加速运动),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会运行得越来越慢(减速运动)。 (2)要把问题的非本质方面找出来,加以剔除。例如,一个物体的味道对物体的运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3)要把你能够找到的、同这个问题有关的全部数据都收集起来。在古代和中世纪,这一点仅仅意味着如实地对自然现象进行敏锐观察。但是进入近代以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因为人们从那时起已经学会去模仿各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已经能够有意地设计出种种不同的条件来迫使物体按一定的方式运动,以便取得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数据。例如,可以有意地让一些球从一些斜面上滚下来;这样做时,既可以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球,也可以改变球的表面性质或者改变斜面的倾斜度,等等。这种有意设计出来的情况就是实验,而实验对近代科学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致人们常常把它称为“实验科学”,以区别于古希腊的科学。 (4)有了这些收集起来的数据,就可以作出某种初步的概括,以便尽可能简明地对它们加以说明,亦即用某种简明扼要的语言或者某种数学关系式来加以概括。这也就是假设或假说。 (5)有了假说以后,你就可以对你以前未打算进行的实验的结果作出推测。下一步,你便可以着手进行这些实验,看看你的假说是否成立。 (6)如果实验获得了预期的结果,那么,你的假说便得到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并可能成为一种理论,甚至成为一条“自然定律”。 当然,任何理论或自然定律都不是最后定论。这一过程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下去。新的数据,新的观察和新的实验结果将不断出现,旧的自然定律将不断为更普遍的自然定律所替代,因为这些新的定律不但能说明旧定律所能解释的各种现象,而且还能说明旧定律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 以上这些,正如我已经说过的,是一种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像做一套柔软体操那样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而且他们通常也不这样做。 比起旁的事情来,像直觉、洞察力甚至运气这一类因素常常更起作用。在整部科学史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有不少科学家仅仅根据很不充分的数据和很少一点实验结果(有时甚至一点实验结果也没有),便突然灵机一动,得出了有用的、合乎事实的论断。这样的论断,如果按部就班地通过上述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就可能要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 例如,凯库勒就是在邮车上打瞌睡的时候,突然领悟到苯的化学结构的。洛维则在半夜醒来的时候,突然得到了关于神经刺激的化学传导问题的答案。格拉泽却由于无聊地凝视着一杯啤酒,才得到了气泡室的想法。 然而这是不是说,一切都是凭好运气得来的,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思考呢?不,绝对不是的。这样的“好运气”只有那些具有最好领悟力的人才会碰上,换句话说,有些人之所以会碰上这样的“好运气”,只是因为他们具有十分敏锐的直觉,而这种敏锐的直觉则是依靠他们丰富的经验、深刻的理解力和平时爱动脑筋换来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欢迎喜欢自然科学的朋友来讨论。 如题
这东西很有趣:水冲压式发动机 "水冲压式发动机"(Water ramjet):它采用"涡流燃烧室"(Vortex Combustor),其流程是把铝粉馈入"涡流燃烧室"内的海水涡流中,飞速旋转的海水使铝粒子旋聚并相互磨擦,既磨去铝粒子外面的惰性氧化铝薄膜,又磨擦产生高温,这就使铝粒子与海水产生了强烈的放热反应,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火箭喷管喷出产生推力,或驱动涡轮机带动超空泡螺旋桨推动超空泡水下武器。
后天开学,本人撤退 RT
同诸位道个别!·····我以后要一周才能来一次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要开学了~~~我们后天开始补课,明天整理整理……以后来的就少了
次氧化碳C3O2 结构式为O=C=C=C=O 这玩意罕见
方程式配平软件。 程序 http://www.mines.edu/academic/chemistry/chembal/chembl32.zip使用说明 http://www.mirror.ac.cn/biosoft/down/chemblhp.zip
推荐2个方程式配平软件 1 http://home.planet.nl/~pvsanten/mmp/crs.zip2 http://www.mines.edu/academic/chemistry/chembal/chembl32.zip2的使用说明http://www.mirror.ac.cn/biosoft/down/chemblhp.zip
极品生活之——水煮鱼·!~ 有大量图~~ http://post.baidu.com/f?kz=9843873
化学谜语 来猜猜。答案未来公布 有些挺弱的 以下谜语均打一化学名词 1、学而时习之2、丰衣足食3、完壁归赵~~4、引火烧身5、火上加油~~6、手工作坊7、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8、药方照旧9、怒发冲冠~~10、六十秒11、原形毕露~12、空谷回音13、考卷~~~~~14、腾飞吧,中国15、轻而易举算方程 (谐音格)16、杞人忧天。(谐音格)17、三天~~~~~18、吹胡子瞪眼 以下谜语各打一化学物质 19、 似雪没有雪花,叫冰没有冰渣, 无冰可以制冷,细菌休想安家。20、 生来刚直不曲,不怕碰破头皮, 为了光明温暖,宁愿牺牲自己。 21、 来自海洋地下,炼得洁白无暇, 长期为人服务,调味离不开它。 22、 大哥平易近人,表面明朗似镜; 二哥喜欢高温,常在空间飞腾; 三弟生在冬天,性情比较生硬; 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属一家人。 (一物三态) 23、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间。 24、 一个软来一个硬, 两个结成一家人, 不怕酸来不怕碱, 烈火烧来只等闲。 25、 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糖 第一节 二糖 二糖是由两分子单糖脱水而成的化合物,也可以看成是苷,不过是苷元部分是另外一分子的单糖。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和乳糖,它们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 二糖的物理性质类似于单糖。易溶于水,多数具有甜味。 一、二糖的结构和性质 二糖既然是苷,则形成苷键的两个羟基中,必有一个是半缩醛羟基,另一个可以是半缩醛羟基或醇羟基。这样,两上单糖分子以苷键结合成二糖时,就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两个单糖分子都 以其半缩醛羟基脱水形成二糖,如蔗糖。这样的二糖,分子中不再含半缩醛羟基,不能开环再出现醛基,无变旋现象,也无还原性,称为非还原性二糖。 另一种是一个单糖分子以半缩醛羟基和另一个单糖的醇羟基之间脱水形成二糖。这样的二糖分子中还有一个半缩醛羟基未参与形成苷键,在溶液中可以开环,因此有变旋现象,有还原性,称为还原性二糖。重要的还原性二糖有麦糖、纤维二糖和乳糖。 单糖的环状结构有α-和β-两种构型,因此由α型的半缩醛羟基形成的苷键,称为α-苷键;由β型半缩醛羟基形成的苷键,称为β-苷键。麦芽糖和纤维二糖就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通过不同的苷键组成的二糖。
给一些人的一篇好文——你真的是在科学研究吗? ——《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沙滩上建房子的人 [编者按]用“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个名字来指代文中所述的这样一群人,容易发生误会,不利于科学普及事业,无益于团结科创爱好者。本站建议另择词汇。 在我们身边,有相当数量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他们一般并非供职于科研机构,而多为公务员、教师、工人甚至农民;他们往往选择具有轰动性的大题目,有人试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黎曼猜想,有人致力 于推翻相对论或量子力学,有人热中于研制永动机,有人试图构造新的宇宙论或进化论体系;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常常受到媒体的注意,不时成为报道的对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各式评论。 近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刚刚加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田松博士的《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一书,对“民科”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分析。该书也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这个话题的专门著作。 记者:田松博士,首先我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会选择“民科”现象作为研究题目呢? 田松:作为学者,我多少有点儿“出身不正”,在到北大做博士后工作之前,做过物理教师、文学编辑,读了两个博士学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才正式进入学术领域。从秉性来说,可能我不是书斋式学者,我很敬佩从文献到文献皓首穷经的学问,读博士以来也一直在补这一课,但我总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关注。对于引起困惑的问题,我总是要进行解释,不然就觉得心里不舒服。比如我看到地上有一块光斑跳动,我本能地会寻找光源,去解释它的来源。“民科”也是这样,那么多人,费那么大的劲儿在“沙滩上盖房子”,这事儿让人困惑,就忍不住想要解释它。对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我想这个研究是有价值的。对于医生来说,一个健康人的价值可能不如一个病症特殊的病人。我觉得“民科”问题缠结着科学与公众、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这个特殊病症的解剖,其价值不亚于分析正常社会人群。 我觉得我这个工作挺像社会学。搜集“民科”的文本,媒体对“民科”的报道,以及直接与“民科”打交道,很像田野调查。像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生活,江村是他的田野。“民科”这个特殊人群,就是我的田野对象。 对于一个特殊的现象,如果简单地说人家荒谬,是伪科学,那是我不能满意的,我需要进行解释。当然,最初仅仅要进行解释,但是在解释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些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的结论。 记者:你如何定义“民间科学爱好者”? 田松:我对“民科”的定义也是逐渐明确的。现在的文本是这样: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在定义“民科”的同时,我还定义了另一个群体:业余科学爱好者,比如业余天文爱好者,他们能够和科学共同体达成交流。这个补充是必要的。从理论上说,一个“民科”如果能够和科学共同体达成交流,就不再是“民科”,而变成了业余科学爱好者。这种定义方式遭到了批评,认为我的理论不能证伪。我的辩护是:我是在对症状进行定义,不是在对特定的人进行定义。正如一个人在感冒结束之后,就不能再说他是感冒患者。 记者:以你的观点,认为“民科”绝无可能做出惊世大发现。而支持“民科”的人认为,“民科”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漠视甚至压制,有可能导致他们的重大发现被埋没。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田松:确实,并不是所有“民科”的“研究”犯的都是低级错误,容易识别。有些人的文章看起来也挺高深的。有些似乎还很专业,普通人乃至普通专家都不容易判断它是否正确。但如果因此说主流科学界压制他们,或者说科学共同体存在严重的体制问题,我不能同意。科研成果的发表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渠道,那就是向科学期刊投寄论文,经过同行评议,如果发表,就进入了公共知识流通领域。论文的价值则通过正常的引用、同行的评价来确认。比如蒋春暄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已经在美国一家名为《代数群几何》的杂志上发表,这很好。但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研究员发现,《代数群几何》并没有被列为SCI,也不是一个数学界认同的专业杂志,那位高赞蒋春暄为未来学科领袖的杂志主编桑蒂利本身也不是专业数学家。其实早在1978年,在当时中科院院长方毅的过问下,中科院数学所就为蒋春暄开过论证会,认为蒋春暄所做的只是“无谓的探索”。
贴张实验室 1
化 学 武 器~ 第二篇 化学武器损伤第十一章 概论第一节 化学武器 一、定义 战争中使用毒物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对方军事行动的有毒物质统称为化学战剂(chemical warfare agents,CWA)或简称毒剂。装填有CWA的弹药称化学弹药(chemical ,munitions)。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因此,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合称为化学武器。而CWA则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 二、历史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WWⅠ)。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首次用空军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的1~4月间,中毒伤亡即达到1.5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战(WWⅡ)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从WWⅡ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美侵朝战争、美侵越战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武器虽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以及前不久(1993)联大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消毁化学武器公约等。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格恪守《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化学武器的战斗效能 化学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的发展已趋于多样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并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能适用于各类战争、不同战斗的各种时机和场合,其战斗效能与敌方使用目的和袭击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杀伤性化学袭击 企图使50%以上人员失去战斗力而进行的化学袭击。如沙林弹,在进攻、防御、退却等各种战斗中都可用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在30秒到1分钟的袭击时间内造成半数致死以上的浓度。此种袭击方法,可使无防护中防护条件差、训练水平低的部队,在短时间内发生大批中毒伤员;使作战双方兵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迅速改变作战态势,影响作战进程。 (二)迟滞性化学袭击 削弱对方有生力量(能使20%人员失去战斗力)、妨碍对方机动、阻止与限制对方利用地形、桥梁、道路和装备时采用此种袭击方式。此种袭击通常用VX、芥子气、路易氏剂、微粉状CS及植物杀伤剂造成地面长期染毒。袭击的时间美军规定为10~15分钟,原苏军规定为3~5分钟。首次布毒以后,常根据气象及地形条件进行补充射击,以保持既定的染毒密度。 在现代战争中,机动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为了阻碍或迟滞对方机动,车站、码头、桥梁、渡口、隘路、交通枢纽及重要干线等都可能成为敌持久性毒剂袭击的目标。其中,化学武器对空军基地和机场地勤人员危害很大。防护状态下地勤人员易于疲劳、工作效能下降、飞机不能准时维修和起飞,从而影响飞机出航能力。 (三)扰乱性化学袭击 为扰乱、疲惫对方常采用此种袭击方式。即在发射普通弹的同时,配合发射少量速效性毒剂弹,迫使对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以妨碍其正常行动,削弱战斗力。 敌人还可能乘有利风向进行毒烟攻击,迫使对方人员长时间佩戴面具,疲惫有生力量;或使无防护人员离开隐蔽工事,扰乱战斗队形,以利于使用其它火力进行杀伤。
哈勃主页,绝对原版图片!! 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newsdesk/archive/releases/2005/
祝大家新春快乐!! 如题~!
诸位,新春快乐!!! 鸡年要来啦
大家看这个楼主的论调是不是挺眼熟。http://post.baidu.com/f?kz=45 http://post.baidu.com/f?kz=4505080
昨天晚上看电视,原来化学漂白草帽是南开人发明的!~ 我更加向往了
有人知道生物谷(中国生命科学论坛)为什么上不去了吗? 如题
请问谁知道卡尔萨根的《宇宙》哪里有下载? RT
一对打着爱科学旗号实际又在宣传伪科学的家伙。 有些论调似乎把什么都说成不可知、不可研究才是科学,不否认任何东西才是科学——问题是你们真懂什么叫科学吗看了有些人的帖子有感。
好消息!“洛杉矶”出事啦,哈哈哈 在关岛附近出的事~~~
哈!!找到大部队了!! 喜欢科幻的朋友们,大家好啊
各位现在都用什么观测星空? 肉眼?双筒?或者天文望远镜?我用的8*30的熊猫 双筒
为死难者默哀吧! 如题。请让爱和同情抹平仇恨与伤痛吧
一次灾难,让我看清了人类。 有的人伸出援手有的人盲目猜测有的人幸灾乐祸有的人宣扬迷信还是清醒清醒吧!!
呵呵……圣诞了……听听WinterBells~ Winter Bells白い雪景色 幸せを数える ベルの音が响くよ 今宵こそは 君を诱い 二人だけのとき いつも言えないから 小さなKISS 时间を止めて このまま Need your love tonight 探していた运命の瞬间を 出逢った君と 二人 思い出す 雪のホーム 君の影が 小さくなる ずっと あなたにあげるよ ウィンター・ベル 窓に积もる雪が 二人を近付けるよ Day by day 今 抱きしめて... 通り过ぎる风に 臆病になってたよ 大切な君だから 今でも Need your love tonight ライトが光る瞬间 未来を 信じていたい 二人 揺れている キャンドルが 眩しく このときを 照らす ずっと ずっと待っていた ウィンター・ベル 静かに降る雪が 二人を优しくする Day and night 今 抱きしめて... 冬が过ぎ 新しい 季节が来る 君を连れて Oh yes 夜空に届くよ ウィンター・ベル 煌めく 星空に この想いを叶える Sweet Starlight 星降る夜に そういつまでも... Winter Bells La La La La Stay Forever I'll be with you Winter Bells La La La La Stay Forever Forever with you shiroi yukigeshiki shiawase o kazoeru BERU no oto ga hibiku yo koyoi koso wa kimi o sasoi futari dake no toki itsumo ienai kara chiisa na KISS toki o tomete kono mama Need your love tonight sagashiteita unmei no shunkan o deatta kimi to futari omoidasu yuki no HOOMU kimi no kage ga chiisaku naru zutto anata ni ageru yo WINTER BELL mado ni tsumoru yuki ga futari o chikazukeru yo Day by day ima dakishimete... toori sugiru kaze ni okubyou ni natteta yo taisetsu na kimi dakara ima demo Need your love tonight RAITO ga hikaru shunkan mirai o shinjite itai futari yurete iru KYANDORU ga mabushiku kono toki o terasu zutto zutto matteita WINTER BELL shizuka ni furu yuki ga futari o yasashiku suru Day and night ima dakishimete... fuyu ga sugi atarashii kisetsu ga kuru kimi o tsurete Oh yes yozora ni todoku yo WINTER BELL kirameku hoshi zora ni kono omoi o kanaeru Sweet starlight hoshi furu yoru ni sou itsumademo... Winter Bells La... Stay Forever I'll be with you Winter Bells La... Stay Forever Forever with you白色的雪景细数著幸福 连铃声都响彻云霄喔正逢今宵 邀请你因为总是在俩人独处的时光里说不出话来 小小的亲吻让时间就这样 停止吧Need your love tonight 与在探寻命运的瞬间相遇的你 俩人回想起 雪的家你的身影 逐渐变小我会永远 献给你喔 Winter Bells窗边堆积的白雪 让我俩更加接近喔Day by day此时 请紧紧地抱著我……迎著呼啸而过的风 我变得胆小怯弱了啊就因为是重要的你 即使现在也是Need your love tonight在光芒闪耀的瞬间相信著未来的 俩人光影摇摆的 蜡烛炫目耀眼 绚烂的照耀著这个时候我一直 一直的等待著 Winter Bells静静飘落的白雪 轻柔的对待我俩Day and night此时 请紧紧地抱著我……冬天过去 新的季节来临 带著你Oh yes 响彻星空喔 Winter Bells闪耀的星空里 实现这个心愿Sweet Starlight在星星降临的夜晚 如此地永永远远……
大家好哈~~~~~~打个招呼,看样子人很多嘛 如题啊
嘿,吧主呢?? 删帖来!!http://post.baidu.com/f?kz=6300217http://post.baidu.com/f?kz=6116366
刚才忘登陆了)(!%&$!_$ IP: 61.51.33.* 汗~~~~
你在电视上的表现非常好,不要灰心!!一定会成功的~~ 期待在能看到你的专辑~~加油喔~~~
2001演唱会到99%没种了!!哭啊!!郁闷!! 哪位行行好!~~~~~
谁下载5Q地带那个3G的衣衣全集了??有事相求啊…… 我下到88%了,但是一直只有1~2个连接……而且我见过最多的还差30多个块……拜托哪位大哥做几天种子好吗?拜托………………………………
北京的朋友多吗?? 我是丰台的
求平安神宫演唱会BT或者别的下载的有效连接!! 找一天了……555……拜托大家帮忙啊……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