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有人爱√ 笨笨有人爱√
关注数: 253 粉丝数: 190 发帖数: 14,387 关注贴吧数: 9
主动出击 抢占市场 星马汽车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稳步增长 本报讯(记者 后成龙 通讯员 孙红军) 面对日益激烈的重卡市场竞争形势,安徽星马汽车集团公司携手商家、主动出击,努力抢占重卡市场制高点,确保了企业产销稳步攀升的良好态势。截至9月底,共产销华菱重卡汽车10511辆,实现销售收入22.3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位居中国重卡行业前列。 据了解,进入今年三季度以来,国内重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针对这一新的市场形势变化,星马汽车集团公司携手商家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施主动出击,全力打好国家三级标准市场应对战。全公司营销和技术服务部人员兵分数路深入全国各地市场一线,携手经销商拓展市场,一方面倾听经销商的意见和建议,并与经销商沟通华菱重卡商务政策,如在国家三级新标准上,华菱重卡公告全部在国家汽车目录上上全,完全满足市场各种需求,抓住了市场先机,确立了早卖国家三级标准的市场优势地位。同时,在对经销商的政策上,华菱采取了与经销商共赢共发展的“同体共荣”战略,即保证经销商一分投入就有一分收获,让经销商的利益最大化,让经销商与华菱一道发展。这一切极大地调动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绩。华菱重卡河北同力公司今年前9个月销售达158辆,增长58%,像同力公司这样的经销商在北方市场不下10家,进一步打开了华北市场大门。同样,华菱重卡过去较弱的市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四川、重庆等地都有了快速的增长,基本实现了老市场稳定发展、新兴市场迅速崛起的局面。 与此同时,星马汽车集团携手上海日野和康明斯及中国重汽(香港)发动机公司等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在进一步巩固扩大俄罗斯、北非等国外市场的基础上,新近拓展了南美巴西、东南亚泰国等市场,仅今年三季度就先后取得了南美巴西及东南亚泰国等地出口认证,并实现新增出口这两个国外市场538辆重卡的佳绩,有力地支撑了星马汽车集团公司的稳定生产和发展。
推进项目建设 改善服务质量 我市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本报讯(记者 宫建华 通讯员 潘良廷) 10月17日,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为确保今年我市利用外资任务顺利完成,当前,我市以提高外资到位率和推进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根据对各招商引资主体单位的摸排,预计9—12月全市到位外资为1.7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过5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13个,总投资4.6亿美元,合同外资总额3.3亿美元。 为顺利完成全年利用外资的目标任务,当前,市商务局首先在做好对外资企业服务和项目报批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各招商引资主体单位利用外资的督查力度和对外资项目的监管力度。各招商主体单位要加强对已批外资企业的服务,对于合同外资不能按期到位的企业定期进行督促跟踪,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外资项目资金到位率。 针对今年外资项目和合同外资额下降的局面,各招商引资主体单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据核心产业定位,依托资源区位优势,重在产业招商、以商招商,诚信热忱、锲而不舍地跟踪洽谈,收集信息,改善招商方式。特别是针对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则采取主动接触、拜访总部或驻华机构、邀请参观考察等方式加强与500强企业的密切接触和高层对话,加深500强企业对我市的了解,推进项目对接和跟踪服务,不断提升外资规模。
早开工 早投产 早出效益 当涂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 本报讯(记者 王文生 通讯员 贾朵红) 落户当涂经济开发区的吡啶生产企业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今年4月份投产以来,到目前实现销售额2.04亿元,实现税收2020万元。今年以来,当涂经济开发区采取多项举措,加快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极大推动了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 当涂经济开发区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年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强化领导挂钩帮扶负责制,继续实行“三定四包”责任制,强化时间节点控制和加压倒逼机制,把所有项目分解为具体推进目标、量化为硬性考核指标,建立项目进度台账。将现有在建项目倒排工期,明确责任,加强项目调度,及时解决项目施工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强化履约督促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强化服务到位、跟踪问效到位,全力推进“签约项目早动工、动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出效益”。同时督促投资方加快项目推进速度。 据了解,截至9月底,当涂经济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8262万元,同比增长94.77%;工业总产值470145万元,同比增长94.73%,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392582万元,同比增长65.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884万元,同比增长274.04%,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9605万元,同比增长350.14%。招商引资内资到位资金405687万元,同比增长356.99%,其中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45170万元,同比增长604.42%。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 社会保障支出大幅提升 前三季度全市国民经济 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9.3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917.79亿元,同比增长54.4%,比上年同期加快16.9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前8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51.21亿元,增速为1.4倍,比上年同期提升139.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最高记录,上升为325.58,比上年同期提升80.4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84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市级完成投资54.21亿元,同比增长30%;县区完成投资189.17亿元,同比增长81.8%;马钢完成投资57.47亿元。工业性投资完成176.26亿元,增长12%,是拉动全市投资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0.67亿元,同比增长1.1倍。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前三季度,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0.86亿元,占投资总量的46.8%,同比增长13.4%,比上半年加快7.4个百分点;“861”项目一举突破百亿元,完成投资115.38亿元,同比增长5.3%。 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93.25亿元,同比增长42.9%,比上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5.03亿元,同比增长22.4%;中央财政收入为58.22亿元,同比增长59%。 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支出33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8亿元,比上年增长37.4%,比上年同期提高17.5个百分点。 在招商引资方面: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75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46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内资达177.22亿元,增幅达55.6%,比上年同期加快5.4个百分点。 在外贸进出口方面:1—8月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56.4%,比上年同期加快60.7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完成6.46亿美元,增长29.9%;外贸进口完成15.3亿美元,增长71.1%。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4亿元,同比增长22.8%,同比加快6.3个百分点。 9月份全市金融运行健康平稳。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23.16亿元,比年初增加86.66亿元。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为159.83亿元,比年初增加17.5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53.28亿元,比年初增加43.06亿元。 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44.84亿元,比年初增加40.8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较多,比年初增加36.11亿元。 前三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10元,同比增长15.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401元,同比增长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较快,为3443元,同比增速达28.1%。 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697元,同比增长14.8%。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6.4%,涨幅比前8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 9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涨幅为今年以来最低。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企业效益显著提升 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 本报讯(记者 后成龙 通讯员 赵兴胜)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奋力发展,使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9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17.79亿元,同比增长54.4%;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99.31亿元,同比增长27.8%。 据统计分析,全市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前三季度运行呈现两大特点,即,一是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显著提升。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17.79亿元,其中市级工业完成总产值187.08亿元,同比增长30.5%;县区工业完成206.43亿元,同比增长57%。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99.31亿元,同比增长27.8%。据统计局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910.79亿元,同比增长72.7%;实现利润达51.21亿元,增速为1.4倍。二是市经委重点监控的全市60户重点骨干企业保持了健康稳步发展态势。前三季度,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市60户重点骨干企业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市场,在应对竞争中积极调整经济策略,确保了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1—9月份,60户重点骨干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61.4亿元,同比增长67.6%,比8月末增加销售94.2亿元,增长12.3%;完成工业增加值172.8亿元,同比增长41.1%。
全民创业带动民营经济大发展 今年已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880户 本报讯(记者 杨正文 通讯员 孙家金) 我市全民创业氛围日渐浓厚,截至9月底,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880户,新发展私营企业1332户,新增注册资本23.88亿元,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今年以来,市工商局积极推进和服务全民创业。制定了《马鞍山市工商局服务全民创业补充意见》,进一步降低了创业门槛,放宽了企业名称核准标准,凡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名称中可不冠行业,而冠“实业”;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限制,有条件允许住宅改为经营用房;对前置许可项目的经营期限不作具体限定,只注明“在许可的期限内经营”字样,减少了企业频繁换照的麻烦等。为提高办事效率,按照“两集中、三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授权中心窗口受理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一切工商行政审批事项。 这些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创业门槛,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为创业主体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截至9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新发展数已超全年目标6000户,私营企业新发展数已近1600户,接近全年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40672户、私营企业8911户,注册资本184.51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4户,其中亿元以上的13户、集团公司29户、股份制企业28户。
大力建设创业基地 本报记者 后成龙 2007年6月,向山硫铁矿下岗工人钱红英带着仅有的3000元人民币在雨山路西段的创业一条街开办了一家个体复印打字社,从此走上了自己创业的光明大道,如今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每当说起这些,钱红英女士都感激地说,应该感谢政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条件良好的创业平台。钱红英女士创业成功是众多入驻市创业基地人员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 据市创业办介绍,自2005年我市提出全民创业以来,就大力推进各类创业基地建设,积极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帮助。经过三年多建设,我市已形成园区创业基地为主体,创业街、创业市场、创业楼宇、农民(返乡)创业园全面繁荣的创业基地框架。已建设高新技术创业园、花山创业园等创业基地21个,其中省级创业基地12个;建成创业基地标准厂房30余万平方米,入驻创业实体近700个,吸纳就业13000余名。在全省首创农民创业园,建成博望、丹阳、太白3个农民创业园,总面积1151亩,吸纳农民创业实体81个,带动2500名农民就地就业。同时,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立创业,建设就业再就业基地13个,总面积21万平方米,吸纳创业实体1317家,带动下岗失业人员就业4967人。仅今年1—9月份,全市就新建设标准创业厂房7.6万平方米,新吸纳3000余人就业创业。特别是位于市开发区的市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006年建成的1.5万平方米综合孵化楼,以孵化、催生高新技术企业为宗旨,吸引了国内外多名高级知识分子入驻创办企业,取得显著效果,被国家科技部批准认定为国家级创业中心。花山区工业集中区建成的5.7万平方米创业园被省经委认定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受到省专项资金奖励。各类创业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全民创业工作,并成为全民创业的一个重要支撑。 下一步,我市将着力加强和规范创业载体建设。即支持各类创业园、创业街、创业市场、创业楼宇等载体规范管理、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和实力;开展市级创业基地认定工作,对管理规范、发展得好的创业基地进行认定并给予重点扶持,增强创业基地的整体实力,鼓励形成特色和培植优势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新建设各类创业基地,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支持和奖励,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促进全市创业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创业者提供更优的创业载体平台。 相关链接 2007年,花山区创业基地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启用的同时,其中区政副回购出租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首批吸纳入驻31家企业。 结合实际,市政副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农业旅游园、科技产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创业载体建设,以服务各类创业主体。 市政副鼓励社会资本、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创业基地,并对社会资本建设创业基地予以适当补助,使创业载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促进了全民创业工作的开展。
当涂地方税收名列全省县(区)榜首 截至9月底收入39031万元 同比增长 本报讯(记者 王文生 通讯员 贾友亮) 截至9月底,当涂县地税局累计组织入库地方税收3903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13444万元,增长52.6%,地方税收总量在全省74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同时,共征收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保费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总量达到上年全年征收实绩。 据了解,该县地方税收取得如此好成绩,主要是县地税部门首先加强重点税源管理,按月对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和年纳地方税2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统计分析,实施重点监控。同时,抓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共受理申报203人,申报年所得额5323万元,补缴个人所得税291万元。申报人数和补征税款分别是上年的8.8倍和10.8倍。按照新的车船税暂行条例要求,主动与各财产保险公司联系,认真做好车船税代扣代缴工作,全县5家财产保险公司共扣缴车船税122万元。结合该县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和等级范围调整,认真做好税源普查和税款入库工作,到目前共征收土地使用税18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倍。此外,该县地税部门还坚持税费并重,将基金(费)征管与税收征管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积极推行“一票多费”和“五费”捆绑式征收,全面推行灵活就业人员持卡到银行缴费,实行社保费双基数管理.
马鞍山市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按照“主动融入、优势互补、互惠发展、共同提高”的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力度,加速与长三角地区在观念、规划、人才、产业、市场、交通、旅游等方面的无缝对接。据统计,今年8月马鞍山市利用市外资金20.63亿元,同比增长52.8%,其中苏浙沪地区占到56.57%。  马鞍山市紧邻南京,是安徽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排头兵。为推动与长三角地区全方位融合,该市先后组织代表团和项目小组赴长三角地区举办招商项目推介会,并签订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在发展规划方面,马鞍山市与南京市签订了“宁马两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和8个方面的专项合作协议。在道路建设方面,继宁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连接苏南的313、314省道和当高大桥(当涂至高淳)相继建成。正在建设中的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及接线高速公路与宁杭、宁高、宁常、南京至太仓、溧马公路相连接,马鞍山与长三角实现多点连通的路网正在日趋完善。在科技教育和人才方面,马鞍山加强与上海、南京、无锡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并与南京市、上海普陀区建立了人才信息政策交流渠道。  多年来,马鞍山市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上海大华、农工商、浙江万马、海外海、南京雨润等一批知名企业在马鞍山发展势头良好。同时,该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马钢、十七冶、中冶华天、山鹰、星马等当地企业向长三角地区发展。目前,马鞍山企业在长三角的投资额度已达70亿元,企业产品通过长三角的出口额达到7.8亿美元。(白海星、梁发年)
“江东诗歌名城”呼之欲出 本报讯 10月12日召开的马鞍山市“文化发展年”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后一个时期,该市将以建设和谐文化为目标,通过建设诗歌博物馆、创作影视剧、建设诗歌文化广场等,早日将马鞍山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江东诗歌名城”。 据了解,马鞍山市将在该市博物馆内建设诗歌专题博物馆,运用实物、图片、雕塑、科技等手段,充分展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展示马鞍山人民对诗歌文化的崇尚之情,展示历届吟诗节和中国诗歌节的盛况,并在城市中心地带建设诗歌文化广场,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以雕塑的形式展示出来。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将整合各方面力量,以李白为原型,创作能够充分展示盛唐气象的电影、电视剧和戏曲艺术片;以在马鞍山留有足迹的历代著名诗人为原型,创作一部能反映地方诗歌文化特色的情景歌舞剧。 今后,马鞍山市将大力发展诗歌文化产业。以太白楼为基地,打造“李白胜地游”项目;创作李白诗意书画作品,让书画作品走进普通百姓家;制作李白、李之仪、周兴嗣等雕像,让当代人熟悉这些诗人形象。 马鞍山市还将大力传承当涂的民歌文化。该市文化局正在编制当涂民歌保护规划,着重在收集、整理和创作民歌,保护老歌手、培养新歌手和传承人,建设民歌基地等工作上加大力度。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开始,马鞍山市在加快城市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把诗歌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该市通过举办吟诗节、诗歌节,推动诗歌理论研究,保护太白墓和太白楼建筑群,建设林散之先生纪念馆等,为传承诗歌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马鞍山市文化发展年新闻发布会举行 “文化发展年”工作卓有成效 本报讯(记者 后成龙) 10月12日上午,市委外宣办、市政副新闻办在梦都雨山湖饭店举行马鞍山市文化发展年新闻发布会,向出席2008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采访的国内外新闻媒体记者全面介绍马鞍山市文化发展年开展情况。 新闻发布会上,市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局、市文联、市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负责人就文化发展年工作开展情况作了新闻发布。据介绍,马鞍山市把2008年确定为文化发展年以来,全市文化发展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掀起了发展高潮,完成了既定任务,实现了“五个有所”的目标,即: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的目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在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上有所贡献;建成和加快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有所突破;出作品、出人才,在推动文化繁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所出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使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指数有所提升;在深化文化体制改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有所作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即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筑牢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重点,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核心,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坚持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为标准,体现了共建共享特色,推进了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以推进文化体制改格为契机,提高了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了文化发展动力。 新闻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办主任梁发年主持。
大力弘扬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不少市民认为弘扬历史文化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正在大学就读的学生周倩认为,马鞍山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如南宋文臣虞允文以一万八千人大破完颜亮金兵六十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诗人李白更是在马鞍山留下了不少传诵千古的诗文。周倩建议定期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介绍马鞍山的历史文化,或者请一些专家学者去学校、社区或单位开展讲座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 周倩表示,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从而树立起城市荣誉感,从而自觉维护城市形象,人人争做文明市民,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仅仅靠宣传还不够,还应该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市民曹先生表示,我们应该大力开发这些文化资源,这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曹先生特别提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李白诗歌节。他认为,要让更多的外地人知道,马鞍山不只是工业城市,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名副其实的“诗城”。 此外,还有市民认为,要继续发掘民间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只有文化品位上来了,城市才会被赋予更深的精神内涵,从而为文明创建工作提供更多精神上的支持。 见习记者汪清 整理 皖江晚报
马鞍山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结束近一个月时间的军训,又到了高校新学期开课的日子。10月8日下午,河海大学文天学院1000多名新生坐进了崭新的教室。他们是这所高校的首批学生。与此同时,数万名新生从外地千里迢迢奔向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鞍山新城东区又开始热闹起来。有网友拍手称赞:越来越多的学生来马鞍山就读,有利于该市高等教育事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招商引资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从大量的外省市学生来就读深造不难看出,马鞍山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即便是刚建成的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也是报名者踊跃。 但大学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仅意味着这些。有专家认为,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事关经济文化发展大局。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当中,大学在不断地向这个过程作出贡献:创新知识和思想,而这又会成为今后的创新以及创业精神的基础。它为城市吸引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成为城市的文化知识和智力的源泉,使城市更具活力,从而获得持续发展。 马鞍山市委、市政副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河海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张长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选择在马鞍山举办文天学院,有点偶然性。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初的决定是很正确的,因为马鞍山的领导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很到位。正因为马鞍山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才使得河海大学这所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与马鞍山“结缘”。 引进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是马鞍山市首次引进全国重点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该市市长周春雨对此指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的建成开学,标志着该市又新增了一所知名的品牌院校,必将进一步完善提升该市教育现代化体系,有力推动该市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为加速实现“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他表示,马鞍山市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马鞍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把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已呈现出省属高校、地方高校、高职院校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为城市带来越来越多的活力。 安徽工业大学刚刚庆祝完自己的50周年华诞。这个从“马鞍山钢铁学校”走到今天的大学,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它正努力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基地。 在安徽工业大学不断做强做大的同时,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校、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鞍山技师学院等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也迅速崛起,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使该市的教育培训资源成为吸引企业投资并为企业配套的关键要素资源。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特色的马鞍山网络大学,已成为该市构建终身教育基地的重要途径,并且该市政副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联合创办的北京大学软件技术人才实训基地也落户在这里,致力于把该市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实用型软件人才输送基地。 在《马鞍山教育事业2007年发展目标及2012年发展规划》中,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有这样一段描述:加快大学城建设,建立由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成人教育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地方高教体系。……基本形成各梯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将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本报记者 谷雨 皖江晚报
马鞍山市“861”项目提前超额完成年计划任务 共有74个项目被列入省今年“861”项目投资计划 本报讯(记者 后成龙 通讯员 冯建敏) 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及市重点办获悉:在刚刚下发的《安徽省人民政副关于下达2008年“861”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中,我市共有74个项目被列入安徽省2008年“861”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达943.56亿元,年计划投资93.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5个,总投资374.33亿元,年计划投资70.5亿元;新开工项目17个,总投资79.4亿元,年计划投资22.6亿元;前期工作项目15个,总投资308.45亿元;储备项目17个,总投资181.38亿元。 在省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副从“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的战略高度,将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继续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市领导亲自挂帅牵头调度重大项目,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市发改委与各县区、园区开发区和重点单位协力合作,狠抓网络节点控制,强化协调调度、督查通报、现场例会、开调度单整改等,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了全市“861”项目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据统计,1—9月份,全市“861”计划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10.2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8.1%,全面提前超额完成年计划任务。其中:续建项目完成投资68.4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5.35%。17个计划新开工项目中,已有马钢大型锻钢支承辊工程、马钢和菱薄板包装材料、达利食品生产线、太阳能级多晶硅锭硅片生产线、科达机电建材节能环保机械设备生产线、天一重工轧辊表面技术工程产业化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6.7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61.5%。17个前期工作项目和17个储备项目中,已有长江港口公共码头项目、福马汽车零部件生产、比伦生活用纸生产、雨润百瑞肉制品加工、西班牙工业园、茂文科技工业园、圣茂广场等8个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完成投资5.08亿元。来源 马鞍山日报
优化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三城区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本报讯(记者 张顺林) 今年以来,我市花山、雨山和金家庄三个城区将振兴区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各自实际提出有效对策,建立健全各种激励和竞争机制,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截至目前,三个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完成产值5亿多元、27亿多元和45亿多元,增长40%、117%和57%。 花山区经济格局在结构调整中逐步彰显,商贸旅游园建设框架全面展开,中惠、市软件园等项目均开工建设,建设面积达1000亩,正努力构建聚集现代服务业的新载体。解放路、花山路、湖东路三条特色商业街改造取得重要进展,已新增营业面积近45万平方米,全国家电连锁前四强齐聚花山区,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超市相继落户,现代商贸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40亿元。工业集中区完成1平方公里起步开发,实现由投入向产出转型,二期2平方公里全面启动,土地征迁取得快速突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年均增长4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近40家。 雨山区工业经济持续高位增长,涌现出鑫洋永磁、双益机械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华科实业、沪宁金属和华诚饲料等企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7家企业进入全省民企100强,近20家工业企业被列为市“专、精、特、新”企业,21家企业跻身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行列,10家企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预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了安民市场、采石矶食品、佳乐粮油和龙飞林业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商贸服务业长足发展,锦华百货、佳达集团、大汗物流、碧海蓝天浴场、联华购物广场、华润苏果等一批企业迅速崛起,成为省、市知名企业。 金家庄区今年以来在致力区域经济发展中,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十分注重把支柱产业放在重点位置,进行强力推进。骨干企业规模扩大,新增企业实力较强。截至目前,该区产值达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42040.7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6%。其中马钢钢材加工配售中心实现工业总产值247973.5万元,同比增长62.7%;中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9784.8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来源 马鞍山日报
2008马鞍山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马鞍山市旅游商品展示会) 2008马鞍山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暨全市旅游商品展示会于10月10日-11日在马鞍山市展览馆举行,这也是2008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的旅游主题活动。 本次盛会由马鞍山市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马鞍山市旅游局等单位承办,当涂县、花山区、雨山区和金家庄区旅游局协办。举办本次盛会,旨在丰富马鞍山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在我市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做大做强马鞍山市旅游业,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将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与旅游商品展示会结合起来是本次盛会的一大亮点,不仅全面展示了马鞍山旅游商品开发设计成果,还促进了大赛成果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其中,参加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的优秀旅游商品达6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旅游商品展示会参展商组织展出独具特色的千余种旅游商品,包括工艺美术品、文化艺术品、土特产品、旅游食品、户外用品、民俗用品、教育益智 、旅游科技产品等类别同,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我市旅游商品已呈现出向精品化及系列化发展的趋势。本次盛会为我市旅游商品展示推介提供重要窗口,为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良好平台,相信通过本次盛会的成功举办定能促进马鞍山旅游商品的发展,这必将大力推动我市旅游商品市场的繁荣。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