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x7171
ddx7171
关注数: 402
粉丝数: 228
发帖数: 17,944
关注贴吧数: 167
请教关于黑洞和光线的关系
光的本质之争 波也可以有粒子的特性 不仅仅是光波 至今仍有吧友认为光是高速旋转的粒子,粒子的转速是光的频率,粒子每转一圈运动的距离是它的运动轨迹的波长。 实际上不光粒子可以有波的性质,波也可以有粒子的特性,例如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速度不变的特性----注意不一定是该波的波速,而是任意速度。
探讨:黑洞照片是怎么拍的?
为什么恒星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外行看量子是神马东东 量子跟颗粒、分子甚至电子根本不能比较其大小,因为它就是一个数学概念。正如“6”是一个数字而已,“6个苹果”就是是一个实物,“苹果6”是另外一个东东了。 6,6个苹果,苹果6不是同一类东西,无法比较。
道、器、艺、统 本来有科学界(搞学科、定律、理论的)、学术界(搞论文课题的)、工程界(应用的)、系统界(搞融合的),以前呢,叫道、器、艺、统。 现在。。。。。。
建议 1、尽量不要发与本吧主题无关的内容。 2、禁止以任何形式造谣、诽谤、诋毁任何人。 3、禁止发与本吧无关的广告贴,发现一律删除。 4、请尽量注册登陆再发贴,方便大家相互认识及进一步交流沟通。 5、重要通知要由吧主和管理组的人通知,不要随便相信别人发的,以防欺骗。 6、支持原创。多发一些有意义的精品贴。若引用别人的东西请注明出处。 7、根据情况制定发贴格式,明确告知吧友删贴封IP的尺度。 8、尽量少删帖,明确删帖尺度。
新年祝福 祥风阵阵,福来运转,猪年新春,普天同庆,恭喜发财,吉祥如意,尽享欢乐,健康幸福,团团圆圆,开心快乐,新春好运,万事顺利!
几级可以发帖 几级可以发帖
关于以太拖拽问题反过来考虑就明白了,-----以太是否拖动物体? 参考GP-B实验 frame dragging的测量结论为和地球自转同方向假设以太存在且地球附近的以太完全被地球拖动 运动的以太同样必须拖带物体,这时的GP-B实验的frame dragging的测量结论应该是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简单说就是和地球像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时一样,自转方向应该相反。
关于以太拖拽问题反过来考虑就明白了,-----以太是否拖动物体。 参考GP-B实验 frame dragging的测量结论为和地球自转同方向假设以太存在且地球附近的以太完全被地球拖动 运动的以太同样必须拖带物体,这时的GP-B实验的frame dragging的测量结论应该是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简单说就是和地球像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时一样,自转方向应该相反。
时间是因果,因果的顺序是绝对的=同时性有其绝对属性 1、时间是因果,是顺序。 2、顺序有其绝对属性,因果不能颠倒。 3、光锥,时空中的面,在上面标出光通过一给定事件的可能方向。 4、过去光锥是确定的无法改变的因,将来光锥中的事件是不确定的果。 5、时钟是纪录时间的。 6、时钟的快慢可以在不同参考系不同,且其测量值永远是看对方慢。 7、用一般时钟(光子钟,原子钟)纪录的同时有对时时间差----其同时是相对的。 8、滚筒钟(以光束为刻度的旋转滚筒),纪录的同时没有对时时间差----其同时是绝对的。
新来个吧主,提问一个具体问题----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实验测定单程光速是C+-U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推导出洛伦兹变换 一、1997年,国外有科学家首次测量到单程光速为300-400公里每秒。 二、利用该实验,我们同样可以推导出洛伦兹变换,而不是否认它。 正文 一、1997年,国外有科学家首次测量到单程光速为C+-300到400公里每秒。设备如图:图片来自:ddx7171的百度相册 设备两边的小孔可以看成是快门---整个滚筒是匀速转动----这保证了快门的绝对同时开关。激光通过快门进入光电转换器----从而测量通过两个快门光子的数量在统计上的差异。 计算:图片来自:ddx7171的百度相册 以上计算再乘以快门开关次数就可以得到通过快门A和快门B的光程差。这时通过光电转换部分就可以得到通过快门A和快门B的光子的数量在统计上的差异,从而计算到两个方向上的光速之差为300-400公里每秒。 质疑:1、如果快门只有一个,这时是否能测到通过快门的光子的数量在统计上的差异----当然不能。原因是这是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由于多普勒效应----通过同一快门的光速度虽然不同,但光子数量是一样的。 2、如果用光对时两个快门(或用搬钟法对准确两快门的时间),是否能测到快门的光子的数量在统计上的差异---当然不能。原理:一些其他实验测量到的单程光速为c不变,而该实验却测到光速为c+-300-400公里每秒。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时----因为一个匀速旋转的滚筒天然就是时钟,他不需要对时就可以进行速度测量。如图:图片来自:ddx7171的百度相册 如果用光对时两个快门(或用搬钟法对准确两快门的时间),则通过两个快门的光子量和通过同一个快门就没有区别了。 可以验证:在测到速度c+-v中的v后,在同一方向上将A的小孔角度做一个微调-----就是人为的将A的快门调慢vl/cc。这时的测量结果变回零。转180度后,测量结果变为原来的2倍。 利用原理可以利用2台相控阵雷达进行如下实验改进。 如果您怀疑这设备的精确度,只有用两个相控阵雷达了。这时如果测90度1000米上的标记物有L米的位移,则v=Lc/1000.就这样简单。图片来自:ddx7171的百度相册 我们将S1和S2看成两个雷达(例如相距20米)----再测他们的主干涉线A5、A4、A3、A2、A1。 将A1认为是标记物的所在点----它距离雷达1000米。 这时如果S1和S2有对时时间差(也就是符合同时的相对性),A5、A4、A3、A2、A1所在直线一定是符合相对论的-----在随地球一起运动。也就是y轴的速度u。----主干涉线一定在两雷达连线的90度方向。 但如果将S1、S2用滚筒钟调整相位,则主干涉点走的就不是双曲线了---而是真正的绝对系的直线。 这时,在A1的下方(例如1米处才能测到主干涉波)(雷达的成像应该也有相对移动---但这一点我没有十足把握,所以一直没讲。) 我们讲有把握的:例如在A1的下方1米处才能测到主干涉波。A1距离雷达1000米。 则绝对速度大约为:U/c=1/1000。 这时的计算值为:u=300公里每秒。 二、利用该实验,我们同样可以推导出洛伦兹变换,而不是否认它。 1 利用上面实验证明绝对尺短 ----尺在运动方向绝对缩小为1/R(R=1/(1—v^2 /C^2)^ 1/2)图片来自:ddx7171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ddx7171的百度相册 2 利用已经被大家认可的钟慢实验----运动的钟的计时周期变长 R 3、利用数学方法处理钟慢效应得到的对时时间差----在运动的方向上,时间随距离加大而有一个必然的减小值。因为应用一点高等数学变换我们能知道钟长效应是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在x’系中钟从原点出发到达一定的距离是需要速度的。这样钟就比在x’系原点的钟更慢了。并且我们通过计算可以得知这一钟慢的值只和两点有关------1 、与钟在x’系运动的距离成正比, 2、与x’系的速度u成正比。例如:在运动方向上前进距离x’ 时间差为ux’/c2 (地球赤道绝对速度乘以时钟移动的距离,再除光速的平方)。---实际就是对钟长的积分。如图:图片来自:ddx7171的百度相册 用这3个实验可以在否认光速不变,否认相对性的基础上重建洛伦兹变换。 推导如下 x’系相对于静止的x以速度u匀速直线运动 x’=R(x-ut) --- (1) ----------实验1尺短因为量长度的尺短了,长度的测量值就大了 y’=y --- (2) z’=z --- (3) t’=t/R +时间差 ---(4) -----------实验2 钟长 t’=t/R + ux’/c2 -----(5) -----------实验3 时间差 再引用一次-实验1尺短 x’=R(x-x0) -----------x0 指x’系的原点在x系的坐标 t’= t/R + R u(x-x0)/c2-----------(6) 将(6)通分 t’=R<t – uut/c2 -u(x-x0)/c2>----(7) 其中ut=x0 带入(7) --------即x’系以速度u运动了t时间后x’系的原点在x系的x0处 t’=R< t-ux/c2 > -------(8) ----------即得到洛伦兹变换的时间式 所以,测量到单程光速不是否认了洛伦兹变换,而是为用假设推导的洛伦兹变换找到了真正的实验基础。 (本人匿名发表观点,就是请大家随意引用发表的。) 谢谢
能不能由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出光速不变? 1、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推导出真空中电磁波速是常数c=sqrt(1/μ0ε0)。 2、但能不能由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出光速不变呢? 分析如下: 一、在任意惯性系平权的假设下,麦克斯韦方程本身可以进行洛伦兹变换:如图二、经过洛伦兹变换的麦克斯韦方程,其可以计算出在X’系真空中电磁波速也是常数c。 三、但是,不要忘记这样的推导是建立在在任意惯性系平权的假设之下的。 结论。在任意惯性系平权的假设下,能由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出光速对于符合洛伦兹坐标变换的任意惯性系光速不变,而不是对于任意笛卡尔坐标下的惯性系光速不变。
斐索流水实验拖拽的不是光本身,而是次波点源的相位差。 1859年,斐索做了一个流水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介质的运动对在其中传播的光速有何影响,从而判断以太是否被拖曳。 光束由光源发出后,经过半透镜后分为两束,一束光与水流方向一致,另一束光则与水流方向相反,两束光在观察者处产生干涉条纹。 斐索实验的条纹变化将随着透明物质的折射率变化而变化,折射率越高,观察到的条纹变化越大。 但是,光线是一种几何的抽象。在实际当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光传播途中每一点都是一个次波点源,发射的是球面波,对光源面(一个有限半径的面积)发出的所有球面波积分,当光源面远大于波长时结果近似为等面积、同方向的柱体,即表现为直线传播,实际上也有发散(理想激光除外)。 1、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推导出真空中电磁波速是常数c=sqrt(1/μ0ε0)。 2、进一步电磁波波速度是c=1/sqrt(εμ)。ε=ε0εr 3、由于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洛变如图所以,运动介质中的光速为c=1/sqrt(ε‘μ’)
斐索流水实验拖拽的不是光本身,而是次波点源的相位差。 1859年,斐索做了一个流水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介质的运动对在其中传播的光速有何影响,从而判断以太是否被拖曳。 光束由光源发出后,经过半透镜后分为两束,一束光与水流方向一致,另一束光则与水流方向相反,两束光在观察者处产生干涉条纹。 斐索实验的条纹变化将随着透明物质的折射率变化而变化,折射率越高,观察到的条纹变化越大。 但是,光线是一种几何的抽象。在实际当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光传播途中每一点都是一个次波点源,发射的是球面波,对光源面(一个有限半径的面积)发出的所有球面波积分,当光源面远大于波长时结果近似为等面积、同方向的柱体,即表现为直线传播,实际上也有发散(理想激光除外)。 1、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推导出真空中电磁波速是常数c=sqrt(1/μ0ε0)。 2、进一步电磁波波速度是c=1/sqrt(εμ)。ε=ε0εr 3、由于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洛变如图所以,运动介质中的光速为c=1/sqrt(ε‘μ’) 再由:洛伦兹变化可以拆分为尺缩,钟慢,对时时间差(相位差) 结论:在运动介质中的次波源点的相位差是随介质的运动速度而改变的。这就是菲索实验观测到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它和以太的拖拽没有半毛钱关系。
斐索流水实验拖拽的不是光本身,而是次波点源的相位差。 1859年,斐索做了一个流水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介质的运动对在其中传播的光速有何影响,从而判断以太是否被拖曳。 光束由光源发出后,经过半透镜后分为两束,一束光与水流方向一致,另一束光则与水流方向相反,两束光在观察者处产生干涉条纹。 斐索实验的条纹变化将随着透明物质的折射率变化而变化,折射率越高,观察到的条纹变化越大。
由于次波点源之间有相位差,所以光线的方向可以洛变 光线是一种几何的抽象。在实际当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光传播途中每一点都是一个次波点源,发射的是球面波,对光源面(一个有限半径的面积)发出的所有球面波积分,当光源面远大于波长时结果近似为等面积、同方向的柱体,即表现为直线传播,实际上也有发散(理想激光除外)。 由于次波点源之间有相位差ul/c,所以光线的方向可以洛变
回答:反相光喊口号是没用的,必须要做到两点 1、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尺缩钟慢等狭义相对论效应,这是物理真实,闭眼不承认毫无用处。 2、解释引力红移、光线偏折等广义相对论效应,这是观测事实,你不承认这些也是存在的。
大家认为光走那条线路
大家认为光走那条路线
请画出下图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
探索及争鸣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索及争鸣之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同时性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一般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但请看下面的例子: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