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tree gftree
关注数: 32 粉丝数: 84 发帖数: 11,828 关注贴吧数: 8
如何避免歧路 大家基本都是缺乏明师指导,大多是野路子,虽也有根利之人,但也非彻悟彻证,难免走上歧路。莲花生大士的松岭宝藏中禅修教言殊胜金鬘中最后一段开示很好,可以作为大家的指导: 你对见地自性的了悟也许有如海洋,   但仍应守护最细微的世俗因果。   你可能已了解法性自性的大海,   但仍应保持不散乱的禅修,有如黄金打造的柱子。   你可能已经了悟广阔心的本然状态,   但仍要守护你的三昧耶与戒律,让它们稳定且无有损坏。   你可能已经获得如海般法性自性的了证,   但仍要敬重崇高的上师众,有如你头上的冠冕。   你慈爱的心也许没有偏私,   但仍应满足你的伴侣与所有法友的愿望。   你也许已经看见佛与一切众生的平等性,   但仍应避免如毒药般的十不善业与其果报。   你可能已经了悟佛即是你的自心,   但仍应视庄严的本尊挚爱如一己之心。   你可能已了解苦的本身即是最大的乐,   但仍应避免制造一切的苦因、苦行和苦业。   你可能已经转化情绪为本觉,   但仍应避免以三毒和五毒之火烧灼你的心。   你可能已经体验到无为是最大的自在,   但仍应以最大的精进致力扬善。   未来世、自称为禅修者的你们,   如果你抱持高尚的见地,但行为依旧低劣,   你便有受制于享乐主义的危险。   如果你宣称信仰空性却相信空无,   你便有落入断见之边的危险。   如果你的修练是将自心禁固在无念的昏沉之中,   你便有落入声闻寂灭的危险。   如果你宣称万法唯心而行为轻浮,   你便有落入下三道的危险。   如果你攀执最高见地而嘲笑其他佛法的修持,   你便有落入无尽痛苦地狱状态的危险。   如果你无法攻占无造作了知的碉堡,   你便有落入六道轮回的危险。   如果你进行禅修却相信心是恒常的,   你便有落入常见之边的危险。   如果你假装禅修却尚未了知心性,   死亡时,你便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若在进入佛法之门——珍贵的明灯——之后,   你无法在一生之中努力求取无上的成就,   反而继续追求如此毫无意义与累扰人们的世俗目的,   你便有落入佛法与自心分离的危险。   不要用不平衡而愚蠢的修行来蒙骗自己,   应赋予你自己真实闻、思、修的一切财富。   上师如此教导。
虚云老和尚关于定中有无知觉的开示 当年,他老人家六十七岁,在终南山住茅蓬。戒尘法师,是一位讲大部经的法师,听说老和尚在高旻寺开了悟,便到终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辩论禅宗的机锋语。老和尚听他把话说得很大,便对他说:“你的机锋辩论虽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阎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不要再多辩了,咱们俩坐坐看吧。”于是他们两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动。而戒尘法师只坐了半天,双腿已痛得不得了,心里的妄想更是烦躁不安。    戒尘法师每天都绕着老和尚走几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终于出定了。他问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觉知,还是没有觉知呢?若是有觉知的话,就不名为入定;如果没有觉知的话,那岂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谓的死水不藏龙吗?”老和尚说:“要知道禅宗这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心见性。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然清净。由于疑情不断,所以不是无知;也因没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虽然没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绕着我走几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别而已。虽然不起分别,因为有疑情在,功用不断,所以不是枯定。虽然不是枯定,这亦只不过是功用路途中事,并非就是究竟的。所以过去这七天,我只是觉得好像一弹指间就过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别心,便会出定了。参禅办道的人,必须将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旦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无生啊!”自此以后,戒尘法师就一直跟随着老和尚,对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禅宗的“教外别传” 禅宗的教外别传纯是出离言说的自觉圣智境界,直明人心中本来有离言说的真觉,确有而且恒常遍有,乃至睡梦里亦有,二六时中无一刻不有。所谓“朝朝还共起,夜夜抱佛眠”是。要之,勿须向别处寻求,即吾人平常见闻觉知中,念念现成,不过向来被无明映蔽,不能相应罢了。故云:“悟则即是佛性,不悟便弄精魂。”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平常一切言思动作,也都是从这离言说的本有真觉中缘起的。古德云:“要识佛性义,即此语声是。”从此缘起根源上的本有真心觉性,只要当下一念相应,就是本来自性天真佛。   这本来的清净觉性,在其余的教理上,未尝不以方便言说来显示这离言妙心,如前说到的清净现量等。其实只有二量,现量和比量,圣教量是可摄取在二量中的。现量在一般平常人也有。在言说上,只得比量的假说,真正的现量是离于言说的。若依诸识的分别假说,谓前六识与第八识皆现量,而且不必要得到禅定的才有,从人类以至蚊虻蚂蚁都有,这犹是从意识比量上说。若出离名言比量的现量心,则遍虚空无有差别。而有差别的,即由基本的第七识非量及第六识的比、非量而起。第七识纯为非量,只是心病。所以云:平等性智心无病。   无病可以说是第七识是本来无的。因为凡夫的心上有病,故即说此微细的非量名第七识,由此而第六识的现、比量也往往离不了非量。因有此非量的缘故,于是就有种种虚妄分别不能成为真比量,而本有的清净现量心也难显现了。若离此非量,的确,平常人也无不有现量心的。根本识和前六识的现量心,即是无差别的本有现量。此本有的现量心,在见闻觉知未落到第二刹那的独头意识分别上去的时候,若一刹那相应,即是离言说的现量真觉。所以禅宗法门,就是要与这本有离言说的觉心顿得相应法。顿得相应法,在乎不落言诠义解。如神光谒见达摩,立雪断臂曰:“我心不安,乞师为我安心!”达摩云:“将心来,与汝安。”终不为他说些什么安心的道理,但使自觅自悟不可得不落言诠的法。   禅宗参究的方法,从达摩以来乃至历代的祖师,都是用此。唐、宋以下,如沩山激发香严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话头等,顿得相应法,大概可有三种:(一)即是从最根本的妄执非量里面去死心参究。如探究父母未生以前是什么?死了被火烧了以后是什么?走路的是谁?乃至举止动静的是谁?念佛的是谁?假使说是心,心又是什么?不断向己躬下追究,务要真知灼见,不能以言说的解释为满足,要生起很深刻很坚强的疑情。这不同念佛或诵咒久而久之所成的禅定。虽然参究到深切的疑情起来,其余杂念都没有了,纯归到疑情里去,也似入定,但因此疑情是要爆发的,有推动力量的,所以不同平常的念佛、持咒一样。有了疑的推动力,所有一切身心世界都归到一念,成为一个大黑漆桶。此时,行住坐卧一切都不知道了。但疑情是不能安立而必要破裂的,所以终必彻底的打破开来。把一切归之于疑情的疑团打破了,即时打破黑漆桶,顿入大光明界。(二)即后来宗下祖师,一棒一喝,以人的见闻觉知刚发动的时候,即为之切断,不使落到独头意识的心境去,使一刹那顷顿与现量心相应。所谓“见色闻声,只可一度。”睹桃花、闻击竹而触悟,都是这种的顿得相应法。(三)即因其所执著所侧重处,深锥痛拶,或于日常视听言动的只语片象中点发,例如鸟窠禅师吹布毛悟侍者等。   这三种顿得相应的法门,就是顿悟。从闻思修则是渐悟的。   无论何人皆可以顿悟,不必要由渐修,这才显示出禅宗顿门的特点。此所谓顿悟的,正是本有的,一刹那相应当下便是,不落阶位,不落功勋。   这种顿悟法门,究竟可能不可能呢?若依于通常的教理,似乎是不可能的。然在禅宗所提倡的及所成就的事实,又非是不可能。依平常教理,虽然解释不通,而从平常的教理上去假设推论,也有可解的道理。比如二乘仅得一分妙观察智的生空智,虽说不上转得平等性智,然有消极的一方面,末那相应的无明我见,确能伏或断的。又如二乘入灭受想定,在定心时能消极的使第七识的人我执相应四惑不起。菩萨入灭尽定,则人我执、法我执的恒行烦恼都可不起现行。二乘圣者虽没有大乘圣者那样的平等性智,可是也能伏断恒行的烦恼不起。禅宗以参究的方法用功,用到得力的时候,一方面不落到独头意识的名言境界,一方面以这种深厚的疑情,专去参究到第七识的无明根上,认真的去参究他打破他。用功用到绝顶的时候,忘生舍命的非常恳切得力。虽此时福慧资粮未曾具足,不能即刻达到初地的自觉圣智境界,可是在一刹那间,能够使独头意识完全不起,第七识恒审思量的我见也得一刹那的暂伏。这时,六、七二识的非量完全止息,不落昏沉、散乱、无记、惟是明明了了的现量心现起。在此刹那的相应时,岂非本有的离言清净觉心顿得相应?不过此仿佛满空黑云中忽然露了一下明月,虽是透露一下,因无始时来的分别熏习浓厚,如虚空明月倏忽又被云雾遮起来一样。但是,这总比从来未见过的大大不同,因为已真知灼见过了。   在一刹那间一念相应,自己确实了知有此向上事。从来真实用功,又分两途:一、顿悟顿修,直由此顿悟妙慧念念现前,更不立渐次。二、顿悟渐修,令无始习气伏除。故禅宗有破本参、破重关、透末后关的分别。破本能即刹那间透露一下而已,所以还要破重关,即把所悟到的作为本钱,凭自己悟到的作为修习上的根本,由此伏断无始的虚妄习气。了知修行不离本觉,本觉不离修行,则不滞悟境而透出重关了。工夫进步,用到修悟相应一致,无功可用,所谓“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就透末后牢关了。就此法门,虽未先修,也有顿悟的可能,也就个个可顿得自觉圣智了。这是禅宗顿悟法门的特点,在平常教理上不能指示出来。而专在这顿悟相应上去用功的,即所谓中国的禅宗法门,也就是最直捷的现性实觉。   ——以上摘自太虚大师《真现实论》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