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tree gftree
关注数: 32 粉丝数: 84 发帖数: 11,828 关注贴吧数: 8
观所缘缘论释记问答释疑 观所缘缘论释记   陈那菩萨造论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菩萨造释 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明蜀沙门明昱录记 问。何缘造此所缘缘论。答。为明内外色故。何名外色。曰。他宗以极微和合为五识境。 及世人见根身器界。皆执境在心外。故名外色。何以得知。曰。释论云。由诸世俗。共许于 境。在外而住。所以得知。问。极微和合。从心变现。皆不离心。何名心外。答。彼执境在 心外。各别实有。故名心外。本论云。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 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是执外义。问。何名内色。曰。即 前五识。缘现量境。及第六识。不作解时。名为内色。问。彼之外色。以极微和合。及根身 器界为体。汝立内色。以何为体。答。即彼世人所见根身器界为体。世人见山。即起坚持想 相。安立山名。见水。即起流动想相。安立水名。此皆意识妄计器界为心外有。根身亦然。 若前五识。缘山河等。决定不起山河等想。虽有物对。不起对想。明证众境。不起证想。取 境清明。无清明想。诸想不起。心境不分。故名内色。释论云。此中内声。为显不离于识。 而有所缘。又云。此中内声。言不离识。本无其外。望谁为内。故知色无内外。由能缘识。 有差别故。立内外名。谓前五识。缘山河等。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即山河等。名为内色。 若第六识。缘山河时。从彼变起山河等相。执为外有。即山河等名为外色。问。何名观所缘 缘。曰。观是见分。即能缘之心。所义是相分。即所缘之境。缘是相分中发识功能。名胜义 根。本论云。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应知五胜义根。遍一切 法。不同浮尘。局一形体。既名胜义。体即真如。故说真如。遍一切法。此即大乘万法唯识。 问。既名万法。何曰唯识。答。谓缘境时。无分别想。心境一如。即一切法。本自寂灭。岂 非当体唯心乎。问。观所缘缘论。
楞严精华 楞严经可以说是佛经里面对佛法的理论和方法说的最清楚的,文殊拣选圆通偈可以说是楞严经的浓缩版,没看全文的,可以看看这个。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牛头禅师《心铭》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尔,胡假推穷。生无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目前无物,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玄。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不生,前念自绝。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较乖常,求真背正。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暗室不移。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象常真,森罗一相。去来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无合无散,不迟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浮沉。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见在无住,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一心无妄,万缘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无心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即觉无觉。得失两边,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知心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本无可取,今何用弃。谓有魔兴,言空象备。莫灭凡情,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宠辱不变,不择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嚣,内心虚真。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通达一切,未尝不遍。思维转昏,迷乱精魂。将心止动,转止转奔。万法无所,唯有一门。不入不出,非静非喧。声闻缘觉,智不能论。实无一物,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正觉无觉,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无相苑,朗涅盘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不起法座,安眠虚室。乐道恬然,优游真实。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心若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