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tree
gftree
关注数: 32
粉丝数: 84
发帖数: 11,828
关注贴吧数: 8
选自最上乘论 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稀有一人。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 选自五祖最上乘论
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刀不自割 眼不自见 心不自见吗?
观所缘缘论释记问答释疑 观所缘缘论释记 陈那菩萨造论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菩萨造释 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明蜀沙门明昱录记 问。何缘造此所缘缘论。答。为明内外色故。何名外色。曰。他宗以极微和合为五识境。 及世人见根身器界。皆执境在心外。故名外色。何以得知。曰。释论云。由诸世俗。共许于 境。在外而住。所以得知。问。极微和合。从心变现。皆不离心。何名心外。答。彼执境在 心外。各别实有。故名心外。本论云。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 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是执外义。问。何名内色。曰。即 前五识。缘现量境。及第六识。不作解时。名为内色。问。彼之外色。以极微和合。及根身 器界为体。汝立内色。以何为体。答。即彼世人所见根身器界为体。世人见山。即起坚持想 相。安立山名。见水。即起流动想相。安立水名。此皆意识妄计器界为心外有。根身亦然。 若前五识。缘山河等。决定不起山河等想。虽有物对。不起对想。明证众境。不起证想。取 境清明。无清明想。诸想不起。心境不分。故名内色。释论云。此中内声。为显不离于识。 而有所缘。又云。此中内声。言不离识。本无其外。望谁为内。故知色无内外。由能缘识。 有差别故。立内外名。谓前五识。缘山河等。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即山河等。名为内色。 若第六识。缘山河时。从彼变起山河等相。执为外有。即山河等名为外色。问。何名观所缘 缘。曰。观是见分。即能缘之心。所义是相分。即所缘之境。缘是相分中发识功能。名胜义 根。本论云。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应知五胜义根。遍一切 法。不同浮尘。局一形体。既名胜义。体即真如。故说真如。遍一切法。此即大乘万法唯识。 问。既名万法。何曰唯识。答。谓缘境时。无分别想。心境一如。即一切法。本自寂灭。岂 非当体唯心乎。问。观所缘缘论。
二种根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l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唯识学是如何说明六根产生的?
八识简表
梦里器世界和现实的器世界有何差别?
悟后起修 赵州道。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处。香林四十年方成一 片。涌泉四十年尚自走作。南泉十八上解作活计。信知从上古人。无 不皆如此密密履践。 -----圆悟克勤禅师
末法众生烦恼重,即使悟了也很难解脱 因为要解脱必须至少断见思烦恼,这个不容易,故佛劝人念佛往生极乐,没断见思烦恼也能解脱。
诸佛活在现量中,凡夫活在比量和非量里 诸佛与凡夫现量没有区别,故说凡夫本来是佛。
请吧主凡见诽谤楞严贴立刻删除 这种贴会让学人落下恶种子 不能亲近楞严经 断人法身慧命 比杀人罪业大的多的多 故删除有无量功德!
楞严精华 楞严经可以说是佛经里面对佛法的理论和方法说的最清楚的,文殊拣选圆通偈可以说是楞严经的浓缩版,没看全文的,可以看看这个。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楞严经就是禅宗的理论和方法 推翻楞严,就是推翻禅宗,就是诽谤禅宗也不是佛法,可笑之极,发那些言论的人都是不会禅宗的人,不会佛法的人,只是研究文字的
华严狮子章第十 【入涅槃第十】 见狮子与金,二相俱尽;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梅格仁 二相俱尽,可见此金是指阿莱耶,可见相非永恒存在。
心到底是动还是不动? 心到底是动还是不动?
推荐一部楞严经注解 交光大师的楞严经正脉疏
达摩血脉论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 皆作得菩萨相㒵。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 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 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 是禅。
涅槃经节选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名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善男子!菩萨摩诃 萨观于生死则名为喜,见大涅槃名之为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离世共法名之为喜,得不 共法名之为乐。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轻、若尝、若 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隐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 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萨清净持戒, 非世间戒。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 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离五见故。心无疑网,离五疑故:一者疑 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萨尔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 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槃,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 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舍识用根 根的作用就觉察,觉察那个声音引发的觉用就是耳根圆通法门。
无染觉性自行解脱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
禅宗已经失传了吗? 藏人说汉地禅宗已经失传了,也有道理,现在禅宗只有形无神了,形容易记载,神却很难传递,神只能靠人来传,但众生根性越来越差,传人也自然越来越少了,失传也不奇怪了,所以学禅很难了。
业障重能见性吗?
修行人是习惯于依觉性 凡夫是习惯于用意识。
常寂光和无量光一样吗?
圆照清净觉相 圆照清净觉相是本相,凡夫因意根和意识对其解码译码变成了染污相。
什么是圆照清净觉相? 广义上一切相皆是圆照清净觉相,狭义上一切修行相皆是圆照清净觉相。
以楔出楔
什么是圆照清净觉相?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什么是圆照清净觉相?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迷者意识做主 悟者觉性做主
见性就是体验到自己的根本觉性 就是这样简单直接,不用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拐弯抹角,弯弯绕绕
意根是悟道最大的障碍
无量光是指什么?
随业流转,强者先牵 不能做到不随业流转,还是要念佛才行。
哪位吧友能不随业流转了?
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这个吧里的吧友绝大多数没有正见 主要是没有善知识指导 所以学佛还是要依善知识 这样才不容易走偏
什么是智慧?
微尘是什么?
明心见性的标准 很多人误会自己见性了 因为标准错误 我说一个标准照见五蕴皆空 请多指教。
禅宗靠什么解脱? 是智慧,那智慧是什么?
修行原理 形成一个反馈系统
如何见性? 一切法门皆是放下,见性也是如此。
什么是道 德?
有却是空的 有却是空的
本来就在终点 到处乱跑乱找,瞎折腾,反而不知道了
以为有其实无
人为什么看不见存在的东西? 我找了两种原因 一是没注意到那个东西 二是被别的东西挡住了 还有别的吗?
禅宗与楞严经 禅宗是让你直见本心 见本心后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由于禅宗基本上不说教理 靠师承,悟性与机缘 直见本心只有上上根人能做到。楞严经说出了禅宗法门的原理 让非上根人也能明白心法 找到方向和方法 从而见到本心 性成无上道 即是禅宗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故可以说楞严经可以做为宗门的导引 故为禅宗七经之一 倍受历代大德的重视。
见性与开悟 见性是小火星,开悟是大火炬
论道咋最后都变吵架了
如何开悟? 行深般若密多
牛头禅师《心铭》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尔,胡假推穷。生无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目前无物,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玄。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不生,前念自绝。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较乖常,求真背正。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暗室不移。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象常真,森罗一相。去来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无合无散,不迟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浮沉。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见在无住,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一心无妄,万缘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无心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即觉无觉。得失两边,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知心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本无可取,今何用弃。谓有魔兴,言空象备。莫灭凡情,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宠辱不变,不择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嚣,内心虚真。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通达一切,未尝不遍。思维转昏,迷乱精魂。将心止动,转止转奔。万法无所,唯有一门。不入不出,非静非喧。声闻缘觉,智不能论。实无一物,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正觉无觉,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无相苑,朗涅盘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不起法座,安眠虚室。乐道恬然,优游真实。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心若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为啥慧可、僧璨、道信能开悟? 这三位祖师都是通过觅心而开悟的, 为何我们不行?问题在哪里?
观 一切法门皆不离观 禅宗也不例外
禅是啥 最简单究竟的法
如何不着相?
如何化解你俩矛盾? 你俩也对也不对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