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962940284 q1962940284
快捷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省级,国家级,各专业均可!QQ:1962940284
关注数: 1 粉丝数: 77 发帖数: 1,698 关注贴吧数: 4
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中是否是有学习到知识 自主阅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的功能各不一样,它们只能相互补充却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的关系类似数学课中的习题与例题,虽不十分妥帖,却说明了两者关系的依赖性。假如说讲读课文在强调认识,注重吸收,那么自主阅读课文则在强调巩固,注重运用;讲读课文在导航、示范,则自主阅读课文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实践的主阵地。 自主阅读课文如此重要,但在平日的教学中老师只注重了讲读课文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初一、初二年级的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将它们布置成课外阅读只让学生看一下;初三年级的自主阅读课文,连课外阅读的日程都排不上。而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不能很好锻炼学生的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进一步加强,根本不能实现新课标对自主阅读课文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目的。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光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还远远不够,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要重视自主阅读课文教学,精心搞好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以期真正发挥自主阅读课文对讲读课文的补充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呢?首先,做好课前预习是搞好自主阅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必要前提。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同时又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经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的知识有所了解,发现一些疑点、难点,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关于有效的预习方法,各有各的高见。而教育论文发表编者在使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中,觉得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课前,教师设计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和学习内容,然后以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导学案完成对教材内容的预习。通过使用导学案,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同时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有序,教学更高效。 不过,在课堂上一定要巧妙使用导学案。由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根据课本、教学参考书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对导学案上自己能够理解的题目进行了作答,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导学案内容逐个再讲一遍,结果不仅让学生对上课、文本失去了兴趣,而且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没有激情,没有生成,没有思维的碰撞,更没有知识的拓展延伸,又何谈高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巧妙使用导学案,合理使用导学案,也是上好自主阅读课文的重要保障。 其次,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自主阅读课文教学高效的关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应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专家们对自主阅读课文教学的定位,为我们的教学探索指明了方向。如果把讲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比喻成工笔画,那么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就是粗线勾勒的山水画。故而自主阅读课文教学设计的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是整体中求“略”,部分中求“精”,是“教”略而“学”丰。这个“略”应该介于精读与独立阅读之间,不是随意翻阅,不是细致琢磨,更不是大包大揽牵着学生走。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还有教师有效地引导,沉浸在文本中的时候,还能运用读书方法,不仅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总之,初中自主阅读课文是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素材,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敲门砖。
探骊得珠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鸡鸣狗盗的故事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势如破竹的故事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 哨兵飞马来报: ”司马懿引大军15 万, 往西城蜂拥而来! ” 这时, 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 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 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 果然尘土冲天, 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道: ”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 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 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 杀! 大开四个城门, 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 扮作百姓, 打扫街道。魏兵到时, 不可乱动, 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 诸葛亮披鹤氅, 戴纶巾, 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 来到城头上,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 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 笑容可掬, 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少年, 手捧宝剑, 右面也有一个少年, 手执麈尾。城门内外, 仅有二十余名百姓, 低头打扫, 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 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 ”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 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 ”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 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 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 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 ”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 今统率15 万精兵来到这里, 见了丞相, 慌忙撤退,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平生谨慎, 从不冒险, 见我们这样镇定, 怀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 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 大家敬佩地说: ”丞相的计谋, 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 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 ”我们只有2500 人, 如果弃城而走, 必定走不远, 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