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跤手 拳跤手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 发帖数: 3,833 关注贴吧数: 1
来吧,大家谈谈传统武术和现代格斗 我引言。 武术单从技击性来说,没什么可褒可贬的,它就是一种民间各类格斗智慧的结晶。它有它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于传授方式和格斗思路。 我最开始学习的就是武术,但我不会用,就像一个笑话里说的:有个人练了武术,和别人打架输了,他告诉师傅,那个人不按套套打,后来师傅给他拆招才赢了。 我的思路的改变是因为接触了截拳道,李小龙的格斗思路让我耳目一新,把格斗分为体系,防守技术,进攻技术,等等。我觉得这很灵活易于掌握。但我个人认为,截拳道过于强调腿的威力,尤其是侧踹。所以,李小龙的格斗水平不管如何,他的理念在那个时代还是很进步的。就像你现在说出地球是园的没什么,在古代那就是创新。 后来我接触了练习八极拳的朋友,重新对武术有了一个定位: 1如果是一个成天练习套路的人,他的实战水平会很低。 2武术实战能力高的人,首先他练功的时间大于练武的时间,就拿八极拳还说,拧竹捆,提泥壶,靠树,拍沙袋这些练力的训练充斥大量时间,其次是得有陪练喂招,武术里的好东西是摔跤和擒拿,击打方面欠缺。 就像拳击,跆拳道,泰拳,散打等,都有局限性,只不过有的格斗局限性小些。比如mma,相对来说实用面更大,在现代科学的推动下较完善。但它依然有局限性,不是纯粹的生死格斗技术。还记得上甘岭那个嘴里含着敌人耳朵牺牲的战士么,文明的社会,不会产生绝对的格斗术。 我看过吴连枝的专访,有人说他打败过韩国跆拳道高手,其实那是一个韩国留学生,并且上门过招时,吴已经50多岁,对方只是友好的比划几下,不是比赛。这些都是吴本人说的,其实他很谦逊,至少那次专访中给我的感觉是。 我们鄙视的不是某种格斗,而是某些所谓的大师。
写一点感言 最近每天在贴吧的时间少了,要忙到明年的8月份,主要是在工作上下功夫。 先做到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其次才能谈自己更好的发展。 感言如下: 1 我相信只要是自言自语不口吃的人都有彻底治愈口吃的可能。 2 尽管我相信1是对的,但我同时认为,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彻底的治愈口吃, 就像减肥的方法很简单,可是世上依然有很多胖子。 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口吃也这样。 就象锻炼力量,只要坚持,肌肉就会越来越强壮,毋庸置疑。 在口吃吧的两年多时间里,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对抗口吃 不像锻炼身体,只要努力就会看到成效,但口吃不会,努力甚至还会倒退。 我觉得,这是因为不得法,努力并不等于用力,控制并不等于抑制。 就像什么是面对,有人认为不逃避就是面对。面对的意义太广泛,当你有一个必须 要打的电话,你去打了,你勇敢的控制自己的手指拨通了号码,这是勇敢面对吗, 不是。面对,指你能够从容的体会你最恐惧的那部分。真正让你恐惧的并不是 手指的动作。蹦极时,当你抱头闭眼的跳下去的时候,并不是真正的面对, 当你张开双臂去感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面对。 理论和成功之间还有一个纽带,就是行动,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心态靠想是不会改变的,想和理论只能提供方向,最终改变自己心态的是行动。每天的所有的让你情绪波动的事情都是锻炼的机会,想挑战自己,它就是机会,想波澜不惊的生活,那么它就是打击,在于你怎么看。
论基因、论心理、论生理。 手机快没流量了,发个贴解解闷。 先说口吃是不是基因遗传,这个从开始我就没怀疑过,一直坚定的认为:不是。 口吃者大脑区域和不口吃者不同?这个可以有。 练单杠的、写字多的,手部都会和常人有异。 长期处于紧张的人,肾上腺分泌会增多,总是看黑白色的人和总是长期看彩色的人, 大脑某区域也会不同,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对语言的恐惧、口吃时的挣扎, 试问,大脑此时会否接到刺激信号而产生水滴石穿的改变?大脑的功能除了支配还需要 接受反馈,错误的支配导致了不良的反馈。 口吃是人的基因链特殊?这个真没有。 也许,基因决定某些人的体质适合搞体育、或适合谈钢琴,请注意,是”适合“,不适合 的人并不是不能搞,并不是搞不好,而是相比基因好的人,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 效果可能要差点。注意,这里又是个可能,因为智商和情商没有被考虑进去。 假设,基因决定某个人容易口吃,那么,这只说明他要流利说话可能需要的努力多些, 仅此而已。自言自语不口吃,和真人交流就口吃,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基因并不能 有效的控制人的口吃,它需要配合环境(即心态)的变化才能实现,那么,基因的能力就大打折扣,小样,原来你还需要帮手啊!所以,基因是个啥?沙也博士!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