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伊豆 温馨伊豆
关注数: 316 粉丝数: 167 发帖数: 22,107 关注贴吧数: 42
家是一种感觉 ——Z 家是一种感觉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要将其送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那是我的房子。”富翁唉声叹气地回答。 家是什么?这位醉卧街头的富翁以刻骨铭心的感受为其作了绝好的注脚。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被称为人类社会最高深的学问。而哲学家诺瓦利斯却说:“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寻求,是千百年来人类思想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家是心灵休憩的港湾,如同天边的那一弯宁静的新月;家是闹市人流心中涌动的淡淡感动,如同三月春风轻轻拂动杨柳;家是远足游子的魂牵梦萦,如同久旱的农作物渴盼甘霖。 正如清代张朝所说的“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不可以无藤萝”那样,家不可以无温馨。无温馨,纵高屋华堂亦形同虚设;有温馨,纵蓬窗陋户一样可邀清风明月。家的内容,更多的是房子以外的东西。孟光对梁鸿的“举案齐眉”,李清照与赵明诚的“饮酒联诗”,李白笔下的“相看两不厌”,辛弃疾笑下的“白发谁家翁媪”,沈复的《浮生六记》更是将家庭之乐渲染的酣畅淋漓。这些文字读来令人油然而生美好情感,心灵不染纤尘。有情如斯,一生何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幸福的家庭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怡人的真情足以温暖一切。享受不到家庭温暖的人是十分不幸的,美国有家饭馆的老板说过这样一句幽默而又发人深省的话:“每晚来这儿喝醉的男人要么是家里没有老婆,要么家里已经有了一个老婆。” 好风如水,月华如梦,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窗前。一杯苦茶,一卷古书,倚窗夜读,坐拥静谧,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红袖添香夜读书,家的感觉真好。
夜凉如水,说一个寂寞的鬼故事(每日一集) 小时候夏夜纳凉,最喜欢听人说鬼故事,说到夜深人静,吓得要命,不敢一个人回家。这些年来,早已没有了纳凉的习惯,但还是常常会把鬼故事当作理想的消夏读物。 中国古代说鬼读物,最为著名的是《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我个人偏爱后者。《聊斋》完全是小说家笔法,细致曲折,摹绘如生;《阅微》却是上乘的散文笔调,雍容淡雅,天趣盎然。知堂老人说《阅微》“假狐鬼说教,不足为训”,这确实是《阅微》的短处,但鲁迅先生说的“隽思妙语,时足解颐”,毕竟是《聊斋》所不及的。 《阅微》故事中,我最喜欢这一则:话说有个书生,夏夜步月纳凉,走到湖边一酒肆,遇见数人,沽酒小饮,相与说鬼。其中一人说,以前住在丰台花匠家时,邂逅一士共谈。这人说,此间花事殊胜,只是墓地里多鬼可憎。士人说,鬼也有雅俗,不可一概而论。并讲了一个故事,昔日曾在西山遇见一人谈诗,那人自诵所作,如“钟声散墟落,灯火见人家”,皆楚楚有致。两人谈得投机,刚想问那人住在何处,忽听铃驮琅琅,那人一下不见了,原来是一个鬼。这样的鬼不可憎吧?士人爱其洒脱,请他一同回家喝一杯,谁知那人振衣而起,说:“能让阁下不憎,已为大幸,怎么还敢去府上喝酒?”说完一笑而隐。原来说鬼的士人本身也是鬼。那书生听完故事后开玩笑地说:“这故事有趣,幻中出幻,古所未闻。很难说讲这故事的人,会不会也是鬼呢?”酒肆中数人一下子脸色大变,微风飒起,灯光黯然,并化为薄雾轻烟,蒙蒙四散。 这个故事最精彩的是最后几句,寥寥数语,如同一幕电影画面;就文字而言,也是可圈可点。另一则也妙:有两人同在佛寺读书,一人灯下装吊死鬼状吓唬同伴,一见同伴惊怖欲绝,忙说:“是我。你不要怕!”同伴说:“我知道是你。但你背后是什么东西?”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