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药仓 灵魂吸食者
关注数: 29 粉丝数: 11 发帖数: 1,457 关注贴吧数: 31
嚼茴香籽助消化 1.喝小苏打水治尿道炎。尿道感染疼痛难忍,如果身边没有医生,不妨喝杯小苏打水,也许能马上缓解。《女性健康的自然选择》一书的作者、自然疗法医师劳里·司提尔史密斯解释说,“小苏打水让膀胱环境呈弱碱性,破坏细菌的繁殖能力。”建议:一杯水加一匙小苏打,如果疼痛没有消失,10个小时后再喝。他还提醒,因为细菌没有被杀死,所以仍需就医;频繁喝小苏打水容易导致体内钾元素流失,所以不适合老年人。    2.蜂蜜愈合伤口。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皮肤研究所主任亚当·弗里德曼说:“蜂蜜可以抑制大约60种细菌,同时产生较低浓度的过氧化氢,这种自由基对细菌是致命的毒药,对人类细胞却绝对安全。”蜂蜜涂在伤口表面,用敷料轻轻包扎,每天换药1—2次。    3.马蜂蜇了擦芦荟。《澳大利亚医学杂志》2012年6月发表一篇研究文章表明,芦荟凝胶具有抗菌性,能够消除蜜蜂刺里的毒素。用法将芦荟凝胶反复涂抹患处,直到皮肤完全吸收为止,一天4次左右为宜。    4.蚊虫叮咬,牙膏止痒。弗莱德曼说:“牙膏含有薄荷油,挥发时产生冷却效应,可以阻断瘙痒通过神经传输的路径。”他还提醒,“某些人可能对牙膏过敏,所以尽量少用,一天不超过两次为宜。”    5.嚼茴香籽或香菜籽助消化。美国康涅狄格州恩菲尔德市自然疗法医生艾米·罗森博格解释说:“两者均富含高矿物质(特别是镁),可以减少气体形成,缓解肠胃痉挛。”如果消化系统一直有问题,一定要查清病因;如果只是偶尔消化不良,餐后或者在两餐之间咀嚼茴香籽(一天一匙)即可,或者一杯水加半勺茴香籽,煮5—10分钟,放凉当茶喝。    6.牛奶敷烧伤皮肤。对于不太严重的烧伤,弗里德曼建议,把干净的纱布蘸上牛奶,敷在灼伤处,每次15分钟。    7.茶包治口唇疱疹。急性口唇疱疹(也称为热水泡)是由传染性病毒引起的单纯性疱疹,往往分布在嘴唇及附近,一旦患病非常痛苦。弗里德曼说,“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因,都已经被证明可以抑制单纯疱疹病毒。”   弗里德曼建议说,把湿茶袋放凉后敷在患处,一小时更换一次;或用冰块敷痛处(初次发作),不仅止疼,还可以消炎;也可以用棉球蘸上牛奶,每天擦拭10—15分钟。    8.巧克力治咳嗽。咳嗽时,药物就着巧克力一起吃,不仅容易下咽,而且止咳效果更好,因为巧克力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美国加州豪格市内科医生丹尼斯称“巧克力里的可可碱对止咳非常有效。”可可碱可以抑制迷走神经的活跃,这对慢性咳嗽很关键。美国实验生物学会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一项报告称,所有巧克力里都含可可碱,黑巧克力含量最高。丹尼斯说:“虽然准确量无法界定,但就黑巧克力而言,成年人吃2盎司(约合57克),小孩吃1盎司(约合28克)就会起效。”
早晨泡脚效果远比吃药好 泡脚是种保健。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种享受。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泡脚就该在晚上睡前时间充裕时。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李跃华教授认为,有时反常规而行,会得到更多好处。正所谓“早晨泡脚,如吃补药”。  中医学认为,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分布着60多个穴位和与人体内脏、器官相连接的反射区,分别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泡脚有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之所以选择早上泡脚,是因为夜间睡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循环不畅,早上泡泡,正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脚掌上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洗脚时用双手在温水中按摩脚心、脚趾间隙,能使大脑感到轻松、舒畅,使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给一天的工作“加满油”。  早上洗脚方法很简单,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分钟左右。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摩双脚涌泉穴各1分钟左右,再按摩两脚脚趾间隙半分钟左右。为保持水温,可分次加入适量热水,重复3—5次。如果时间不充裕,仅进行1次即可,或者仅做按摩,不用热水浸泡。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烫脚,丹田暖和。”一年四季用热水洗脚对人体皆有好处。所以,在平日的早晨不妨试一试。
中药材- 一炷香 拼音名】Yí Zhù Xiānɡ 【英文名】All grass of Capituligrerae 【别名】新草耳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一柱香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otis ingrata (wall.) Hook. F.[Neanotis yngrata(Wall.ex Hook .f,)W.H.Lewi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收采全草,除尽泥土、杂物,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木,高达1m。茎不分枝或有少数分枝,直立或下部卧地。叶对生;叶柄短;托叶下部近三角形,连合,着生于两叶柄之间,边缘具细绒毛;叶片薄纸质,卵圆形或长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约1.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被短柔毛。二歧聚伞花序顶生,总花梗和分枝均有狭翅状棱角;花白色,无梗或有短梗;花萼4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长约5mm,冠管稍宽,内生柔毛;雄蕊4,花药露出花冠外;子房下位,2室,柱头2裂。蒴果近球形,稍侧扁,宽约2mm。种子小而多数,平凸,有小疣点。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林下荫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各地。 【性味】味辛;性凉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肝泻火。主无名肿毒;目赤红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附方】 1.治眼红肿:一柱香一两,煎水熏患眼。 2.治无名肿毒:一柱香适量,捣绒敷患处。(《贵州草药》)
中药材价格走向 要搞清楚中药材价格走向,必须搞清楚影响中药材价格的因素。就因素而言有:   1、稀缺性资源:不能人工大规模种植养殖的动物资源如:麝香、虫草、犀角、僵蚕、大将军等,这些品种目前都在高位运行,如果出现大量可生产替代产品价格下跌风险加大。   2、改良品种:这个因素应该放在稀缺性里面,目前常用中药材3400多个品种,大部分都是直接引种,这些品种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品种退化,有效成分含量低,新研发品种很少,改良品种具有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高、品相好等优点,如:改良白术、改良丹参、改良金银花、改良枸杞,迎合了市场上高品高价规律。   3、高劳动密集型:劳动力成本制约因素使得一些品种不能大规模种植或者弃种,如旱半夏、天南星等等,这些品种不适合机械化操作。如玄参、桔梗后期加工复杂,工艺难度大。适合机械化种收加工的品种价格会像“多少三五斗”那样量高价跌。   4、治疗功能性:特效性:在中药新功能开发,新配方应用,治疗保健兼用方面,如:旱半夏、僵蚕、白花蛇舌草、夏枯球、等保健、抗癌、抗流行病、抗药性方面有特殊功效的类别。   5、季节性流行性:季节性流行病和季节性进补保健是市场活跃一大因素,如参、茸、阿胶。瘟疫病毒活跃具有周期性,不排除再来一次“非典”,这些投机倒把的药材商又能赚一笔。
今年啥中药材行情看好 012年中药材市场总体表现平淡,但价格趋势仍是小涨为主。2013年市场行情如何?发展什么药材品种好?现综合市场产地行情和品种进行分析,以期为药农提供些参考。   趋势看好,价格稳定或上涨的品种有:   射干、党参、旱半夏、天南星、红花、防风、柴胡、桔梗、黄芪、黄芩、白术、白芷、荆芥、麦冬、瓜蒌、牛夕、大力子、菊花、北沙参、南沙参、苦参、当归、远志、川芎、白芍、三七、胆草、猪苓、贝母类等。   价格趋势比较稳定,可适量发展的品种:   知母、山药、金银花、紫苏、蒲公英、鸡冠花、玄参、丹参、板蓝根、大黄、穿山龙、黄连、甘草、王不留、沙苑子、藿香、白芥子、生地、玫瑰花、锦灯笼、车前子、连翘、紫草、白花菜子、天麻、茯苓、半枝莲、地丁、芦巴子、花粉、决明子、夏枯球、辛夷花、薏米、杜仲、山萸肉、茜草、冬花、薄荷、徐长卿、丹皮等。   野生类药材货源紧张价格持续上涨,价格高昂,野生变家种可长期发展的品种:   关防风、羌活、川松贝、白芨、重楼、猫爪草等。   不建议大面积发展的品种:   北五味子、何首乌等。   市场弱势品种:王不留、薏米,2012年跌幅较大,本来价不高,后期种植关注度将更弱,只适合次地种了。   动物类药材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养殖成功少,供不应求,价格多是稳中上涨,有的翻番走高。   中药材种植要根据药农自己土地的条件,因地制宜选好品种,并紧密关注市场信息,确保销路,以获利润。
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 这则故事出典于宋代方勺所著《泊宅编》,又见于明代李梴编纂的《医学入门》。略有不同的是:《泊宅编》说“至晚乃觉满”,《医学入门》则说:“连进三服胸满”,但主要问题的关键是小柴胡散与小柴胡汤的不同。病家当时自作主张,改煎剂为散,但朱肱当时没交待清楚,也有责任。 还应该做交待的是,煎剂除取其“速效”之外,还有通过煎煮而去柴胡之刚燥的用意。后世陈修园深得其要,在所著《长沙方歌括》中强调小柴胡之用:“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斤,三两黄芩参姜草,去渣再煎有奇能。”一定要“去渣再煎”。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益气扶正的名方。用于伤寒邪在少阳,汗吐下三法俱不能用之时,故又称“三禁汤”。此方临证应用很广,可用于治疗各种情况下的寒热往来及原因不明的周期性发热,还可以通过加减收推陈致新之效以治疗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及由寒热邪气所致的胁痛、心下痞等病。近世有人用以治肝炎眩晕、糖尿病腹胀等。 用小柴胡汤,除“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外,“休作有时”四字也是辨证的眼目,不仅往来寒热的休作有时可用小柴胡,其他情况如瘾疹、头痛、关节痛、痛风乃至腹痛等病证,只要有“休作有时”的情况,都可用小柴胡汤治之。例如,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而成的“过敏煎”治疗荨麻疹很有效,只不过是以银柴胡易柴胡,加上活血的紫草等即是。 小柴胡汤适应证很广,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日本医家吉益东洞氏因善用此方而有“东洞柴胡”之绰号。但越是应用范围广的方剂,就越不可滥用,蒲辅周先生有“和而勿泛”之训,颇为中的。 朱肱用小柴胡汤为医林留下思接千载的佳话,而朱肱其人其学,也以其颖异不凡而盛负重名。探讨《伤寒论》六经也好,研究命门学说也罢,都绕不过朱肱。 朱肱字翼中,号大隐翁,人称大隐先生,又号无求子,浙江吴兴人。宋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进士,官授奉议郎医学博士。在历代儒医中,科举成功进士及第者不过凡几。朱肱是宋代以前研究《伤寒论》诸家中第一个成为一家之言的大家,在他以前如王叔和、孙思邈、林亿等人,或撰次或校证或注释,惟有朱肱,既阐发己意,又补仲景之未备。他从元佑己巳年(1089年)开始,以20年的功夫完成《伤寒百问》三卷。之后在杭州西湖与武夷人张蒇相识,将其书改名为《南阳活人书》,厘为二十卷。除具实用性外,在理论上,以六条经络阐述仲景伤寒六经之本,这也是伤寒学中探索六经本质的首举。朱肱对《内外二景图》的注文《内境论》,堪为明代命门学说的先声,他指出“肾虽有二,其一曰命门,与脐相对”,明代孙一奎就是在朱肱两肾之一为命门的基础上,创立了动气命门理论的。 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扬厉于世,达到“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评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其友人张蒇将华佗赞扬仲景“活人”之语,用以名朱肱之书,正是名至实归。
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不宜滥补八种中药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抗甲型H1N1流感药方,专家同时提醒,未生病少吃中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很多人误以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但事实远非如此,专家指出,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目前我国滥补中药的现象严重,一些**更是成为重灾区。   重灾区1   板蓝根有病没病泡着喝   甲型H1N1流感逼近,市民们纷纷绷紧神经,一些感冒药因此热卖。据媒体报道,广东板蓝根冲剂等**脱销。不少消费者把一袋袋的板蓝根搬回家,不管有病没病,全家老小每天一起喝。这个场景并不陌生,2003年非典期间,很多人同样是在家里囤积了大堆的板蓝根。   板蓝根对于预防甲型H1N1流感是否有效,目前专家并无定论。不过,在此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5个抗甲型H1N1流感药方中,并未见到板蓝根的身影。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智告诉记者,预防流感关键在于自身调理,如果吃药一定要对症,板蓝根药性苦寒,是清热解毒的**,对于体质较强、爱上火的人群疗效较好,但如果患者本身属于虚寒体质,面色发黄且经常拉肚子,则不适合吃板蓝根。   另外,人在健康状态下服用板蓝根过多,会伤及脾胃,反而容易引发其他疾病。如果体质偏虚寒的人,多喝板蓝根冲剂就会因其苦寒伤胃,会带来一系列胃肠道反应,以至于感冒没治好,反而引起胃痛、畏寒、食欲不振等症。尤其是小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多服板蓝根,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药材陈皮: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 橘子皮,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陈皮”,橘皮入药,以色红、陈久者为佳,故有“陈皮”、“红皮”之名。陈皮性温,味辛、苦,入脾经、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治胸腹胀满、气逆不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咳嗽多痰等症。《本草纲目》中记载陈皮可以“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咳疟,大便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百花镜》一书中有一个制作“青盐陈皮”的方子:“陈皮二斤,河水浸一日,竹刀轻刮去浮白,贮竹筐内,沸汤淋三、四次,用冷水洗净,不苦为度,晒至半干,可得净皮一斤。初次用甘草、乌梅肉各四两,煎浓汁,拌晒夜露,俟酥捻碎如豆大。再用川贝母去心四两,(豆豆中医保健养生)青盐三两,研为细末,拌匀晒霹,干收贮。”这“青盐陈皮”可以消痰降气、生津开郁、运脾调胃、解毒安神。   平日里有闲时,不妨做做陈皮的药膳。可取小米50克、绿豆100克、冰糖30克、鲜橘皮适量。先将小米和绿豆洗净,一起放入沙锅中,加清水1000毫升。先用猛水煮滚后,改慢火煲一小时,等煮至绿豆开花、米花尽碎,在停火前加入几片橘皮,加入适量冰糖搅匀,即成一款清热消炎、化痰开胃的健康美食,何况这粥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橘香绿豆粥。再给大家介绍一款姜橘椒鱼羹,原料为生姜30克、陈皮10克、胡椒3克、鲜鲫鱼1尾(250克)、食盐适量。将鲜鲫鱼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将生姜洗净,切片,与陈皮、胡椒同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填入鱼腹中。在锅中加水适量,放入鲫鱼,用小火煨熟即成。这道药膳能够温胃散寒,特别适用于胃寒疼痛、虚弱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蛔虫性腹痛等症。   作为芸香科植物的橘,可谓是生长在南方这片热土上的清新佳木。有药用价值的不单单是橘皮,从橘叶到橘花、橘瓣、橘核,乃至橘络,其实样样是宝,都能为我们带来健康与安宁。比如橘叶,味苦,性平,有疏肝行气、化 痰之功,可降逆止呃;柑橘花苞性温和,经常失眠的人可以喝柑橘花苞茶,加些牛奶可以让镇定效果更佳;橘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绝佳的美容圣品,除可直接食用外,还可以榨汁涂在脸上,有除 斑、控油的效果;橘核味苦,性平,归肝经、肾经,可以理 气散结止痛,适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肿痛等症;还有橘络,性平,味甘、苦,入肝经、肺经,具有宣通经络、行气化痰的功效,主治痰滞经络、咳嗽、胸肋作痛等症。   因为“橘”就是“桔”,而“桔”就是“吉”,所谓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咱中国老百姓的护身符,成了祈求福祉的一个精神寄托。红红的橘子,满载着浓浓的情、重重的意,吉祥、安康、幸福、甜美,这是橘子为我们带来的福祉,也是我们对生活永恒的希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