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代RUBY 小代RUBY
关注数: 207 粉丝数: 1,007 发帖数: 34,914 关注贴吧数: 29
情报爆料——JVC木振膜耳塞新品 FW001/002/003即将发布 开始听台机起,基本就是偶尔过来冒个泡~ 最近耳机圈新东西不少,尤其是随身领域,还是挺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的。而今年动作不小的JVC,即SW01/02发售后,一直以来出镜率较高、颇受欢迎的木振膜耳塞系列又迎来了重大更新!并将新系列更名为FW,细分为FW001/002/003,和SW01/02的命名方式对其,看来是要整合旗下的木振膜系列了?对于非常欣赏FX850和FX1200的本人来说还是相当的期待的。 实际上一段时间前日本本土就已经发布FW系列了,但贴吧里却没有什么动静,仅有一两篇简单爆料,更别提开箱了....据说国行很快就要发布了?这次动作倒是蛮快,所以更要赶紧爆(水)料(水)一(经)下(验)~ 仔细想想,FX850/750/650的更新已经是两三年前的事情了,而现在正好是便携耳塞(尤其是动圈)新一波井喷的时间段,JVC选择此时更新拳头产品,想必也是想在新一波的浪潮当中抢占先机。 算起来,才发现FW系列已经是木振膜产品的第六代了。从最早的木振膜音响,到FX500,FX700,FX800,FX1200/850/750/650,确实刚好已经过去了五代。多年来JVC一直在坚持更新、完善木振膜技术及应用,真实的很拼...不愧是以黑科技著称的日本厂家。 废话不多说(已经说了不少了喂),来看看我搞到手的消息吧 先上图~实际上找图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国际版是叫FW01/02/03...每次都要把国行单独命名的节奏呀 根据得到的消息,FW001/002/003分别对应的是FX850/750/650的定位,这就意味着FX1200仍旧会是旗舰定位,至少短时间内是不会有替换型号出现。 FW001继承了FX850的定位,是FW系列里目前的旗舰(仍低于FX1200),配备了同系列里最大尺寸的动圈和腔体,以及可换线设计。 相比起旧系列,这次的改变主要出现在振膜、腔体结构、金属抑制环(屁股)和木质稳定器: 这次FW系列上采用的木振膜相比起FX850/750/650上采用的更加轻薄,从80微米缩减到了50微米,讲道理应当是比较惊人的成就。木振膜因工艺问题,相对很难做薄,而木振膜耳塞瞬态、高频延伸、煲机时间上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就是振膜略厚造成的。SW01/02实际上也因为振膜偏厚存在着一些问题,而相对的,FX系列的声音则要完善的多。而此次更轻薄、尺寸更大的振膜(从10mm增大到11mm),理论上来说应当能给声音带来很多正面的变化。 除了振膜外,单元结构、磁体上也有着一些改进,但本代并不太懂....略过略过 FW系列的腔体结构,基本是承袭了第五代FX系列上黄铜共振腔+木质外壳+金属抑制后腔的结构,并在结构上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据称此次FW001上使用了多达四种异性混合部件(木、钢、铝、铜等)来抑制多余谐振,提高整体的解析度。 新式的木+黄铜屁股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使用的新设计,虽然个人觉得没有原来的黄铜屁股好看呢.... 这次的前腔貌似也采用了新的技术,谁能帮我翻译下...耳机套同样更新了样式,变成了灰色半透明,看上去材质略有不同,是否有不同的变化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不过依旧是凹点设计相比起最高阶的FW001,更加平民化的FW002/003在结构上有着简化: FW002仍保留了可换线设计,FW003则像FX650一样并没有采用这个设计; FW002/003的振膜尺寸为10mm,比FW001上的要小1mm FW002有着更大的腔体; FW002有着三种混合部件,FW003则是两种。 OK,手头的料差不多就是这样了这次新设计的振膜+新的腔体设计能给声音上带来多少的改变,是我最期待的地方。近期的国行发布会,会有更详尽的介绍,拭目以待吧~
【木耳评测团27】说说冷门解码放——ALO Continental Dual-Mono 好长的名字啊,接下来简称CDM好了ALO CDM刚发布的时候受关注程度还是蛮高的,毕竟带电子管的随身放(实为胆结石)不得不说是个很不错的噱头,毕竟和随身耳放普遍的傻大黑形象比起来,CDM面板开窗并露出两根电子管的设计简直不要好看太多;再加上自带解码和10000RMB左右的定价,也很容易将CDM和较火的HUGO联系在一块。不过事实上,CDM上市这么久,曝光率和持有人数怎么看都少得可怜,和HUGO完全无法比,所以我也想找朋友借来CDM,听听看到底水准如何。说不定下次还能同时借到HUGO来,做一个对比测评什么的。 ALO CDM其实是相当大的,别被宣传图和精致的外观骗到,事实上这玩意儿和L3比起来,虽然厚度和重量上(我的L3mod了锂电池进去)更有优势,但CDM更长更宽,并不会比L3小...正面开的窗,就像之前说的,十分的骚气,开机后则更加迷人——玻璃窗和侧面的散热口透出电子管和指示灯橘红色的微光,再结合极简风格的黑色拉丝金属外壳、精准不突兀的孔位、精致的拨杆和电位器,CDM的颜值在随身解码放里简直就是犯规似的存在,和前三代的Continental比起来完全就是脱胎换骨一般。CDM的接口不算少,分为Line in、Phone out、Line out和USB in,前两者都分为了3.5mm和2.5mm平衡两个制式,很明显和AK有着合作关系。前拨杆控制增益,后拨杆控制音频输入方式,并不复杂。但是,没有同轴输入实在是有些可惜,而2.5mm的输入方式也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举动,这里让我卖个关子,放在后面再说。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CDM了,之前朋友用AK240做解码(2.5mm平衡输入)的时候就曾听过一次,后来又用自己solo-r当解码听过一次,虽然时间都不长,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没觉得有特别的韵味,没觉得哪里很有亮点,简单来说就是看着两个骚气的电子管却开不起来脑放。一度让我对CDM很没有感觉,除了觉得我和它之间的相性不好外,也对CDM留下了高价卖噱头卖颜值的不良印象。 后来让我重新对CDM燃起兴趣的契机,来自于软神的一篇帖子,具体内容已经不太记得了,大概是提到了DPX1与一堆耳放的搭配,其中提到了CDM和其“鸡肋解码”,被NC强势吐槽。NC提到了CDM的解码实际上相当的重要,和耳放搭配才是完全体,这让我来了兴趣,毕竟借到CDM很简单,一直对便携耳放有好感的我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个改善我对CDM印象的机会。 虽然不是纯胆,听CDM前热热机也是好的,毕竟严格来说都是要热的。然而CDM热的...简直亦可赛艇,热机二十分钟,即使对皮糙肉厚的我来说都是比较烫手的了,而且不仅仅是面板玻璃和散热处烫熟,连金属制的电位器也热的一逼,这货的发热量在我把玩过的随身放中毫无疑问是第一的。 为了确认NC的说法,我使用了PMD661MKII做DAC来对比CDM的自带DAC,前者用晶彩REF的对录连到CDM的3.5mm Line in,后者用一根标准USB线连到CDM的USB in,电脑和661同时播同一个文件,通过菊花的拨杆来切换输入方式,得以进行AB。比较恼人的问题是即使是标准电平的Line Out,到CDM上都明显要比自带DAC的音量小25%的样子,所以一旦切换输入方式,就要随时调节音量,还好这并不是太影响。测试的曲目都是平时听得很熟的歌,Keep The Beats! 的23:50和一番の宝物,Back In Black的Shoot To Thrill和Back In Black,和自己对话 的不为谁而做的歌和Too Bad,还有些别的零零散散的一些歌。 首先我单独拿661的Po口和Lo到CDM的Po进行了AB,发现相比起661已经是较淡的Po,其带些味道的Lo经过了胆结石的CDM(别忘了晶彩也有味道),出来的声音却并没有太大的音色差距。确实,CDM用661做DAC出来的声音是比661自己的Po是要浓郁一些饱满一些,乐感更好一些,但是讲真,这样对比下来,8920+Muse02的Aroma A10都比CDM的耳放部分更加浓郁,所以有些用AK240接CDM(残废的平衡Lo,绕过CDM的自带解码)玩的人说这是浓浓的胆味,我实在是理解不能,同时这也是我前两次并没有CDM惊艳到的主要原因,因为别说胆味了,压根谈不上浓郁… 确认了我的耳朵没问题、CDM的耳放部分真的没有所谓胆味后,我开始了正式的AB,播放同样的测试歌曲,切换输入方式来AB。 可以确定的是,相比起661,CDM的DAC实在是要有味道的多——是的,单说味道的话,自带DAC的贡献比耳放要大得多,很明显的感觉到味道出来了,看来8741的功劳还是蛮大的。主要的变化呢还是向比较浓郁的方向走的。整体的结象变得丰满了起来,音色更加饱满,形体感更大,残响更多而且收速度有所变慢,营造了一股子蓬松的质感;人声变得宽松,略有提前,感情上有着明显的提升,不论是男声女声都变得很有感染力,热情,饱含活力,而且依旧保持了适量的细腻和透明度,不会觉得糊;器乐方面,染上的音色居然也比较合适,没有明显的变味,而是更像一种适当的润色,音乐味和耐听度均有所提升,但相应的分离度、瞬态响应和锐度则仍有不足。 低频量感有明显的提升,适当的宽松使得低频变得更加雄厚,但层次感和速度感则稍有牺牲;高频上相比起661的DAC略有压制,不过倒是无可厚非,虽然高频延伸和量感略有损失,但是换来更好的氛围感和耐听度,同时更加顺滑细腻(不知道是不是晶彩对录的锅,661下CDM的高频稍有些毛刺和不和谐),而且依旧保留了不错的亮度和透明度,使得声音上整体保留了不错的平衡性,不会过度的偏于中下盘。不清楚是不是归功于胆结石结构,CDM的声音硬度还是不错的,不会出现软、慢、拖拉的问题,对整体的鲜活性也是有帮助的。 CDM自带的DAC在解析水准上与661相差不多,虽然层次感、透明度、力度上相比661稍有劣势,但胜在乐感十足,同时整体能够明显好于Solo-R的解码水准已经让我比较满意了,作为自带的DAC来说。 推力上,CDM优势并不大,推推塞子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大耳还是明显的吃力,驱动RS1i还可以,但换上LCD3后则明显能够感觉到密度与动态的缺失。我很欣赏CDM的做法——达到了耳放和解码相当的平衡与互补,并不会出现哪一边的鸡肋的情况(点名Hugo和Mojo的渣放大)。不得不说,这样的态度给我留下了蛮好的印象。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优秀的、我欣赏的地方说完了,接下来说说我觉得有问题的地方。 虽然CDM这个东西的声音我是认可的,但作为10000定位的随身解码耳放,我的期望值事实上更高。尤其是在对于大耳机的驱动上,CDM甚至是让我有些失望的。倒不是说我期待CDM驱动大耳机能有多好的表现,而是购入了一个随身解码放的人,大多都会有驱动大耳机的需求吧?CDM应该要做到更好。 发热问题,CDM实在是有些热过头了,和同样热开了的B1比明显要更热,带出去蛮不方便的。 产品定位上我也有不认可的地方。如上文提到的,CDM自身的解码和耳放的结合才是其精髓,而且随身也少有能够超过CDM自带解码的DAP。但ALO却在机身上加入了2.5mm平衡Line in和Phone out。与现在大红大紫的AK的合作,这当然没啥问题,但是ALO这种将抱大腿建立在损失产品本身表现的基础上,这就让人有些看不懂了。更何况,先不说味道搭配与否,AK机型的Line out连标准电平都达不到....再加上ALO自己有误导性的宣传,用AK机子捆绑CDM的人,我是见多了.....相当于直接埋没了这只解码放,也难怪CDM始终没有火起来。 同时,在CDM上使用自带解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USB输入这唯一一种方式,那这他妈就很尴尬了....本来体积就不小,这下可好,干脆完完全全变成了小台机,不然你捆绑Surface出门?即使ALO不肯做同轴输入,弄个光纤也不错啊…对AK用户来说也很方便。CDM上MicroUSB的接口也比较尴尬,无法使用绝大多数Type B的USB线材,还好自带了一根。Hugo在这方面则做的很好,最起码接口齐全。 CDM这个东西实在是让人又爱又恨。声音上确实是好——好听耐听、乐感尤其优秀,但使用起来却并不方便——过大过热、产品定位有问题。CDM噱头赚足,声音挺好,细节善后却是大问题(这么说起来有些国砖的即视感?),再加上10000左右的售价,有些钱花的不值的感觉(虽然不是我花的钱)。至于推不推荐这个问题,我相信会考虑CDM的人一般是不会嫌它贵的,所以如果你觉得可以接受拿CDM当个桌面机、推推塞子什么的,我倒是觉得可行,声音上来说是没啥问题的。说实在的凭借印象,我觉得CDM推塞子比Hugo来的好听。当然啦,我依旧建议,先试听 再决定。PS:如果后面能借到Hugo的话,可以考虑做一个对比测评。FLC8s的文在路上了,846、E5的对比测评也在计划中了,希望很快能够出文啦。谢谢大家。
木耳测评团终结篇 编号No.23 AcousticResearch-M20情报 嗯是的,这将是木耳测评团在耳机吧的最终篇 以下是正文: 好久没发帖了哈哈,正好由我这个ARM2用户发一个AR新品的情报好啦 AR即将在三月上市的新品,型号为AR-M20,系ARM2的平民版,官方称为“more affordable addition to the AR High Res portable range”,造型上基本保持了ARM2的设计语言,但依然有一些改变。最明显的一点,ARM20取消了ARM2右上角的模拟音量滚轮,变成了数字音量控制(虽然说模拟音量控制在声音上更具优势,但M2的滚轮因阻尼感不够导致在口袋中容易受摩擦而转动导致爆音的问题,也确实是头疼);这样也解释了为何右侧的按键排布产生了变更——如此一下,就会顺理成章的会被定义为锁屏/解锁,+和—了,定义和按键数量与ARM2都有差别。 另外,官方和Headfi上的第三方用户也都宣称,新机子会更轻薄(Sliimmer lighter ),并且拥有更长的电池续航。ARM2其实还是有些厚度的,播放wav续航也仅在8-9小时左右。 既然是ARM2的“more affordable”版本,硬件上一定是有缩水的,除了音量控制从模拟变为了数字,官方给出了解答: Here's a CES preview photo of the forthcoming M20 Hi-Res Player. . Uses the Qualcomm Quad Core base platform from M2 (与ARM2使用同样的高通四核处理器,dont care,肯定够用) . Plays Hi-Res format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FLAC, ALAC, WAV, AIFF, DSD (重点是Hi-Res和DSD,但后者是否硬解并不清楚,印象中ARM2就是软解) . Premium class BurrBrown PCM5242 DAC (DAC进行了更换!与ARM2的PCM1794A肯定没的比,作为平民版在DAC上缩水貌似也是无可厚非,不过这块DAC的具体表现仍然有待进一步的体验报告) - Built-in TPA6120 headphone amplifier (母鸡) - 10 hours of PCM Playback (必须比ARM2要好) –Dual crystal NATIVE clock source: Zero PLL jitter (双时钟,这个貌似是个大卖点,虽然不知道有啥用) -Gapless Music Playback (这个还是有些用的,比如一张现场专辑,ARM2的断开实在是有些恼人)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公布的信息有限,尚不知道ARM20表现如何,不过根据AR一贯优秀的表现(仅在声音上...咳),我们有十足的理由对ARM20抱有适当的期望。
【小代无脑杂谈】新晋动圈猛将-达音科Titan5评价+横向对比 掐指一算,Titan5(以下简称T5)到手也有近两个月了月了。这次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到手没多久就开始写文,除了拖延症又犯了之外,我也刻意的多品味了一下这只塞子,于是变拖拖拉拉的有了这一篇文 T5着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塞子-我想只要是听过进入状态、搭配正常的T5的人,绝大部分都会给出这样的评价,而事实上目前T5的评价也确实都是相当正面的。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先例,不论是炒作还是脑放,一个东西刚上市时的评价经常处于一边倒的情况,等用户多起来后,质疑、撕逼几次后,才会出现比较客观的评价。但我并不认为T5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这样的声音表现对于799的正式售价来说实在称得上是优秀,有足够听音经验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得到。当然,好归好,全篇的好话和褒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就像往常一样,我会尽量做到客观 做工方面,T5继承了达音科的一贯水准。不锈钢色的金属腔体比较亮骚,腔体无毛刺,接缝处完美,腔体上的通气孔、导管的出音口做工也完全称得上是精良,后腔上5的字样自然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接线处采用了MMCX插针的可换线设计,但是….这个接口与常见的舒尔、Westone等并不通用啊!达音科的MMCX略长一些,导致舒尔MMCX的线插不到底,简单的说就是没法用…我曾经和达音科抱怨过这个不兼容的问题,得到的答复说是有意为之的,说可换线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寿命,可以替换官方准备的原装咸菜而已;不过达音科自己也有准备升级线,虽然更多的是面对更高端、采用同样独特的MMCX制式的DN4001等塞子了。咸菜本身没啥好说的,外皮比T1es的要顺滑很多,不易缠绕,标准的L型插和捆绑带也是一直继承下来的。 首先的首先!一定要说的是,T5是非常需要煲机的一条塞子刚开声的时候挺一般的,刺又薄,主要是干的厉害,不过既然客服说了要狠煲,那就煲吧…同T1es一起插在HiFi-M8上大力开煲,而期间的变化是明显可闻的。本文对于T5的评价基于煲机和使用总计120h以上的工作时间上,大体已经稳定下来。遵照以往的惯例,我先给T5的声音一个一句话简评: “一支同价位中素质优秀、调音也有不错素养的杂食塞,再加上做工、售后的优势,有着突出的的竞争力” 额….好像说的有些枪的感觉但不得不说T5绝对是少数我欣赏的千元内的塞子,GR07也算是一支,都是在有足够的素质基础上,调音也有相当的水准,而我认为Titan5的表现也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GR07的地位了。至于像PR3002 OMX90 OMX95什么的本身调音我是喜欢的,只可惜素质还不够格。 T5有着很“钛振膜”的声音风格-解析好、瞬态好、速度感快、力度强、声音亮,得益于这样的声音特点,T5很适合表现摇滚、金属类的音乐,比如我常听的ACDC和MCR,低频毫不拖沓,声音亮度好够犀利,再加上T5很不错的动态表现,整体十分的淋漓尽致,有一点点极致的感觉。 真的要拿出来说的话,T5本身的所谓“硬素质”是蛮过关的,起码在799这个价位来说,敌手真的不多。其信息量正面肛IE80没有问题,分离度 结象力也都是有着比较高的水准的。声场上T5的表现比较自然,算是比较开阔,不会拥挤,边界感不算很明显,作为单动圈在相位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达音科同时也在密度和厚度上下了写功夫,表现算得上是不错,基本不会出现过薄、声音假的现象,这使得T5的人声表现也有了保障,中频不会因为两端比较抢眼的表现而凹陷,把钛振膜调出这样的声音还是需要一定功力的。而如果使用一些入门级的国砖等产品,如AP100等,密度、厚度也会比起手机直推有着明显的提升。 这里提一下T5的套套搭配。原配有两种,透明灰红导管(灰套)和仿SONY哥伦比亚套(哥套;这里点个赞,是我见过最好的仿哥套,和真货几乎没有差距),听感差异还是挺大的。灰套偏中上盘,低频骨架还有但是比较单薄,整体密度不高厚度一般,更加宽广,细节更突出,但是很刺,齿音满天飞,可能还是煲的不够,但是听器乐则不错;哥套则把整体往中下拉,密度和厚度都上来了,以压缩了一些声场作为代价,高频不那么亮了但透明度依旧优秀,氛围感出来了,低频更加优秀,而最重要的是把刺激的齿音压掉了,相对的更加耐听也更杂食。当然这个要看搭配,不过我还是觉得对T5来说,哥套是个更好的选择,本文也基于这个搭配来叙述。T5的低频正是我给予它高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力度可以说是刚刚好,有拳拳到肉的感觉,能量感比较强,弹性和下潜也都是比较优秀的,低频结象清晰,层次感好,鼓点和贝斯清晰可闻且还原比较不错,得益于钛振膜刚性好的特点,瞬态表现优秀,而且低频动态也是很棒的,通俗来说就是很“动感”而非死气沉沉(这也是T5的卖掉之一),低频氛围感不错,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响应良好而且绝不拖泥带水的低频,同时T5的低频量感并不算很大,层次感也比较优秀,所以并不会轰头。T5这样有着不错的速度感的低频,能将金属、摇滚、FUNK等类的音乐当中的那种狂野与刺激表现的比较到位;由于低频量感并不很大,同时泛音也控制的不错,演绎流行音乐时低频也并不会喧宾夺主。使用哥套时极低频的响应也是相对清晰可闻的,比较难的;而灰套下低频则清瘦、收敛了一些,不过基本的骨架还是在的。 因为有PRO900这么一个先例在,我对于钛振膜留下了素质高两头翘-而人声欠妥的深刻印象,不过不得不说,T5的中频表现在我看来至少是让我欣慰的。和535 IE7 FX750等人声塞相比自然是没有那么突出,但在T5上人声也并没有被背景吞没,而是利用较好的分离度、不错的能量感将人声剥离了出来,不仅密度不错厚度过关,同时结象并不像pro900那样那么棱角分明,而是在比较“准确”的情况下带着一点圆滑。比较可惜的则是齿音在手机上依旧是比较明显的,这个可能也只能靠时间去解决,不过一旦上了即使是比较入门级的前端,改善还是比较明显的,表现密度更加真实、齿音被压制很多。乐器表现在哥套下依旧是不错的,亮度上可能会有人觉得有所不足但实际上更耐听,小编制压力不大,大编制也算是能保证不会太失水准;灰套表现则会更好,亮度更好声场更开阔,不过乐器复杂后仍是有些吃力。我比较喜欢灰套下的钢琴和哥套下的吉他,以为会比较好的小提琴则因为结象锐度不够高显得不是很好,不过也有可能是前端搭配所致。 高频段的方面,T5的表现在同价位里是比较出色的,应该是得益于钛振膜本身的特色,同时,高频量感也比较充足(哥套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压制使得声音变得更加的耐听)这是我认为T5比较适合金属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手机上T5的高频会有飘忽的现象,对控制力是有一些需求的,AP100上控制的还可以,而到了PMD661、ARM2上则控制的非常好,亮而不次,收放自如,非常的爽快却有不会失控。随着煲机时间的增加,T5的高频也会变得更加稳健更加耐听。对于T5的声音描述就是这么多了,接下来还会更新与几个价位接近的动圈的对比,以及不同前端上T5的表现。不过要看我拖延到什么程度了希望明晚可以更~
木耳评测团【NF3 X Cardas】编号0004 今天为大家献上,目前为止最有感情,也是最具分量(literally)的NF3 (本来这一贴想写846简评的 但是今天不在状态所以择日再写) 我蛮早就说过,NF3是我很喜欢很欣赏的一支塞子,但NF3本身低频不多、味道清淡的特点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其一,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声音;其二,NF3因此具备了很适合折腾的特点。 其实我早就开始试着折腾NF3了,除了用各种DAP和捆绑炸药包(你们懂的)来操外,还用了 冷冻银 晶彩REF和ULTRA 杜兰油浸和万隆金银等对录或3.5torca来调试我的捆绑。 但是一直没有涉及耳机线。 其一,我在墨尔本能听到的线都舍不得买(穷);其二,我也没听到过让我眼前一亮的线。 等到回国前,看到有人出卡达斯的EM5813时,直接冒出了“卧槽这个岂不是太合适了”的念头,毕竟卡达斯的味道我还是略有了解,USB和同轴用的都是。虽然是盲狙,但我直觉上就认为卡达斯的温暖动人和NF3的中正会是一对很好的搭配,对啊我就是如此的随性2333333 正巧那段时间看到 @plnncc 这个土豪的帖子,也是拆了EM5813的线适配上了846,给了非常高的评价,这对我来说更是一种鼓舞。 奉上EM5813刚到手的时候的遗照今天中午到了双宝直接改线嗯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你们以为会有什么大戏?想太多23333 嗯好 等一下更新听感
赶在shure黑科技耳塞就要发布的前夕 引用别人的一句话 “随身耳塞什么的发展到现在 讲究的都是个噱头 已经不是单纯好听就能拿来卖的年代了” 根据应该还算靠谱的消息,舒尔新旗舰(大概吧)的外观图和设计图都已经被公开。 根据爆炸图显示的内容,引用别人的观点,很有可能是采用驻极体单元,这是静电的一种,不需要静电耳机的极化电压,可以使用正常的3.5mm插头(符合舒尔发布的新前端上没有特殊接口的消息) 最近甚至有某厂商发布了平板单元与动圈单元混合的耳塞。 再联想到SE846的低音迷宫,IE800的陶瓷双腔体,再到已经被玩烂的、以K3003为首的圈铁混合结构和以JH24为首的超多动铁单元结构。 这些年所谓的黑科技耳塞,我基本都听的差不多了,就声音来说觉得好的不多,而最后留在身边的更是极少数,事实上手头上留下的、2013年以后才发布的耳机仅有两只,分别是1+2和NF3,其中也只有一只用了所谓的“黑科技”。 说了这么多废话,我也仅仅是想表达“黑科技的使用与声音好坏并没有本质的关系”,在黑科技并不能给声音带来多少优势的同时,又带来了很多传统结构没有的弊端,真正利用黑科技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如果真的是驻极体单元的话,舒尔这次的新品应该是首次把这个技术放在随身耳塞上的厂商,对此我表示并不看好,估计搭配舒尔的西装前端售价上1w5不是梦,当然,声音是最主要的,这个也要等真正听到了才能作出评论。 对于被称为所谓“黑科技”的噱头,还是建议大家观望为好
【小代无脑杂谈】史诗级(笑)NF3 & 前后段对比测评文 算了一下,我发现我的NF3是第一个制作出厂,第二个发开箱,和第三个发测评的,233333我简直是懒癌晚期很多人催我这篇很久了 这次的文之所以称之为史诗级,是因为这篇在【小代无脑杂谈】系列当中前所未有的规模。除了NF3本身的测评外,也包括了与几只比较热门的耳塞与其的对比,以及数个前端与NF3的搭配心得。 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会喜欢这篇凝聚了不少心血的NF3测评文。 七月初我贴出了贴吧上的第一篇NF3私模听感。我用几个前端驱动老羊的私模进行试听,就像大家看到的,我给了NF3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将他列入了我的购物单。后来运气很好的被老羊相中参加私模公测(我绝对没出卖自己的屁股2333),在半个多月的等待后(其实制作周期非常短,前后等材料和跨洋快递比较耗时间),我终于在八月底拿到了这只让我朝思暮想、并只属于我的NF3。 为了方便懒得看长篇大论的朋友,在我开始扯淡之前还是给NF3下一个笼统一点的定义吧:这是一支素质优秀、调音成熟、短板极少、能兼容摇滚金属 Funk 狭义ACG 甚至乐器的流行塞。看上去很矛盾吧?但我仔细斟酌过后得出的就是这样的结论,流行作为NF3的本分表现确实非常的优秀,但对其他音乐类型的兼容性更是出乎我意料的好。对这个结论有兴趣的人,就麻烦你们看看我的无脑杂谈吧哈哈哈。 放几张NF3的无码高清镇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