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散人origin
闲云散人origin
关注数: 28
粉丝数: 648
发帖数: 11,857
关注贴吧数: 17
#闲云乐语# HIFIMAN系列最便宜的ARYA UNVEILED,气质有多亲民? 【引子】 在头戴大耳机领域,提起近两年能吸引整个圈子注意力的器材,HIFIMAN的UNVEILED系列一定排得上号。这一系列所采用的“无格栅设计”让平板大耳机的背部全面开放,单元直接裸露在外,消除了传统平板耳机声波经过百叶窗格栅反射后的不良影响。这种前无古人的设计形态,对于平板耳机的发展来说创新价值不言而喻。 UNVEILED系列问世至今已推出了三款耳机。其中,将近两万元的HE1000 UNVEILED底色饱满、素质扎实、风格圆融,是一款适合大多数烧友作为“参考级器材”使用的耳机;而五万价位的SUSVARA则是更追求极致的存在,它所提供的声音场面规模、音乐信息量、微动态等等水平极高——当然,这样高水准的声音也有比较高的获取门槛,想要把这款超旗舰大耳机真正玩通透,在前端上面投入的精力和费用一定不低。 去年HE1000发布后,我也曾设想如果将无格栅设计“下放”到更多定位相对较低、调音风格更有个性的耳机上,是否能让我们多一个感受旗舰技术的途径?随即,于年底上市、售价9999的ARYA UNVEILED似乎满足了我的期待。在购入近半年后,我也来详细分享对这款耳机的使用感受。
#闲云乐语# HIFIMAN系列最便宜的ARYA UNVEILED,气质有多亲民? 【引子】 在头戴大耳机领域,提起近两年能吸引整个圈子注意力的器材,HIFIMAN的UNVEILED系列一定排得上号。这一系列所采用的“无格栅设计”让平板大耳机的背部全面开放,单元直接裸露在外,消除了传统平板耳机声波经过百叶窗格栅反射后的不良影响。这种前无古人的设计形态,对于平板耳机的发展来说创新价值不言而喻。 UNVEILED系列问世至今已推出了三款耳机。其中,将近两万元的HE1000 UNVEILED底色饱满、素质扎实、风格圆融,是一款适合大多数烧友作为“参考级器材”使用的耳机;而五万价位的SUSVARA则是更追求极致的存在,它所提供的声音场面规模、音乐信息量、微动态等等水平极高——当然,这样高水准的声音也有比较高的获取门槛,想要把这款超旗舰大耳机真正玩通透,在前端上面投入的精力和费用一定不低。 去年HE1000发布后,我也曾设想如果将无格栅设计“下放”到更多定位相对较低、调音风格更有个性的耳机上,是否能让我们多一个感受旗舰技术的途径?随即,于年底上市、售价9999的ARYA UNVEILED似乎满足了我的期待。在购入近半年后,我也来详细分享对这款耳机的使用感受。
#闲云乐语# 何为箱子味?从丽弦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说起 【引子】 曾几何时,烧友们对于耳塞、头戴耳机、音箱声音的表现区分得泾渭分明。“玩随身不如玩大耳,玩大耳不如烧箱子”是刻在一代烧友脑海深处的“鄙视链”。不同的器材形态、不同的使用环境,带来的体验也大相径庭。 之所以大家有“音箱是个人听音的终极解”这样的认知,我认为最核心的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音乐整体空间关系的表达,与“一边耳朵对一个声道”的耳机系统不同,音箱系统左右声道交融后形成完整声场,具有更好的纵深呈现,音乐元素的相对空间关系也因此更加明晰,声音的结像更加真实、饱满;二是低频的“重量感”,在我们能感受到的全部低频信息里,通过鼓膜传递的其实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身体的感知使低频的呈现得以更加完整(这也是近年骨传导单元在高端耳塞领域盛行的原因),在恰当的空间处理下,二声道系统的低频相较于耳机明显更加浑厚、立体。但现在,随着耳机声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些区别逐渐变得模糊,在一些耳机器材上我也开始找到聆听音箱时的感觉。 以往我们如果说某个耳机听起来有“箱子味”,多数时候也是形容头戴大耳,特别是开放式大耳的声音。而在最近两三年,我频频在聆听入耳式耳塞时产生这种突破形态限制的听感,比如早些时候的DITA Perpetua、Campfire Audio Astrolith、Noble K10L等等。或许是因为高端耳塞的强大实力更容易模拟出近似于大系统的效果,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多半是旗舰耳塞,鲜少有中低价位的型号。 今年年初的展会上,我偶然逛到了丽弦的展位,被他们家一排晶莹亮丽的耳塞面板所吸引。“丽弦”是国内老厂TFZ推出的子品牌,旗下SPA系列迄今一共推出了7个型号,单看外观设计和型号命名的话,我在现场一度分不清。在走马观花聆听了一轮之后,今年的新品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身价2998元的它,在SPA全系耳塞中已经是旗舰的存在。
#闲云乐语# 何为箱子味?从丽弦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说起 【引子】 曾几何时,烧友们对于耳塞、头戴耳机、音箱声音的表现区分得泾渭分明。“玩随身不如玩大耳,玩大耳不如烧箱子”是刻在一代烧友脑海深处的“鄙视链”。不同的器材形态、不同的使用环境,带来的体验也大相径庭。 之所以大家有“音箱是个人听音的终极解”这样的认知,我认为最核心的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音乐整体空间关系的表达,与“一边耳朵对一个声道”的耳机系统不同,音箱系统左右声道交融后形成完整声场,具有更好的纵深呈现,音乐元素的相对空间关系也因此更加明晰,声音的结像更加真实、饱满;二是低频的“重量感”,在我们能感受到的全部低频信息里,通过鼓膜传递的其实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身体的感知使低频的呈现得以更加完整(这也是近年骨传导单元在高端耳塞领域盛行的原因),在恰当的空间处理下,二声道系统的低频相较于耳机明显更加浑厚、立体。但现在,随着耳机声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些区别逐渐变得模糊,在一些耳机器材上我也开始找到聆听音箱时的感觉。 以往我们如果说某个耳机听起来有“箱子味”,多数时候也是形容头戴大耳,特别是开放式大耳的声音。而在最近两三年,我频频在聆听入耳式耳塞时产生这种突破形态限制的听感,比如早些时候的DITA Perpetua、Campfire Audio Astrolith、Noble K10L等等。或许是因为高端耳塞的强大实力更容易模拟出近似于大系统的效果,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多半是旗舰耳塞,鲜少有中低价位的型号。 今年年初的展会上,我偶然逛到了丽弦的展位,被他们家一排晶莹亮丽的耳塞面板所吸引。“丽弦”是国内老厂TFZ推出的子品牌,旗下SPA系列迄今一共推出了7个型号,单看外观设计和型号命名的话,我在现场一度分不清。在走马观花聆听了一轮之后,今年的新品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身价2998元的它,在SPA全系耳塞中已经是旗舰的存在。
预告一篇HIFIMAN ARYA UNVEILED~ UNVEILED系列目前的“三小只”里面,相比于旗舰风范十足的SUSVARA UNVEILED、沉稳优雅的HE1000 UNVEILED,定位最亲民的ARYA UNVEILED其实反而是我投入更多时间去把玩的一款。ARYA U比“大哥二哥”听起来更有烟火气一些,它的亲和力也能让我听得足够舒坦。 详细的分享过几天送上~
预告一篇丽弦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 前段时间在展会上路过丽弦家的展位,整个SPA系列blingbling的外观实在是吸引人。一轮听下来,定位最高的SPA-Limited Edition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不仅是因为声音的上限足够高,更是因为其调音有着这个价位器材里少见的“箱感”。 过几天带来详细的分享~
#闲云乐语# 借NOBLE K10L,聊聊“超旗舰耳塞”的价值 聊起超旗舰耳塞,Noble Audio一定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品牌。而在Noble家形形色色的耳塞作品里,Prestige序列属于“当家花魁”般的存在。这一系列的作品支持定制外观设计,并且均由Noble创始人Wizard“巫师”操刀调音,代表了Noble在工艺和声音两方面的顶尖水平。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Viking RagnarPrestige时,它素质上的面面俱到、音色上恰到好处的华丽感,让我回味了许久。 今年开年之后,Noble明显加快了新品发布的节奏,三月份耳边事广州聚会上就亮出了三款新耳塞。相比于磅礴浑厚的Shogun“幕府将军”和两千价位上声价比出色的Knight“骑士”,Prestige系列新作——K10L更加吸引我的注意。多年前Noble还未在国内建立起完善的代理渠道的时候,K10L的前身——Kaiser 10就曾在烧友间引发热烈的讨论。而如今的K10L 25800元的价格当然还处在超旗舰的范畴,却远比Prestige系列售价动辄四五万的前辈们实惠得多,甚至比不带尾缀的常规旗舰型号还要便宜。 那时候K10L还仅仅是曝光阶段,我还没来得及好好体验。直到最近,我终于有机会向代理借来K10L的样机,仔细聆听Noble超旗舰对于音乐新的演绎方式。
#闲云乐语# 借NOBLE K10L,聊聊“超旗舰耳塞”的价值 聊起超旗舰耳塞,Noble Audio一定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品牌。而在Noble家形形色色的耳塞作品里,Prestige序列属于“当家花魁”般的存在。这一系列的作品支持定制外观设计,并且均由Noble创始人Wizard“巫师”操刀调音,代表了Noble在工艺和声音两方面的顶尖水平。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Viking RagnarPrestige时,它素质上的面面俱到、音色上恰到好处的华丽感,让我回味了许久。 今年开年之后,Noble明显加快了新品发布的节奏,三月份耳边事广州聚会上就亮出了三款新耳塞。相比于磅礴浑厚的Shogun“幕府将军”和两千价位上声价比出色的Knight“骑士”,Prestige系列新作——K10L更加吸引我的注意。多年前Noble还未在国内建立起完善的代理渠道的时候,K10L的前身——Kaiser 10就曾在烧友间引发热烈的讨论。而如今的K10L 25800元的价格当然还处在超旗舰的范畴,却远比Prestige系列售价动辄四五万的前辈们实惠得多,甚至比不带尾缀的常规旗舰型号还要便宜。 那时候K10L还仅仅是曝光阶段,我还没来得及好好体验。直到最近,我终于有机会向代理借来K10L的样机,仔细聆听Noble超旗舰对于音乐新的演绎方式。
预告一篇Noble K10L~ 前段时间耳边事广州聚会上,Noble Audio一口气公布了三款新耳塞。相较于Shogun与Knight,我对于Kaiser 10 Prestige(K10L)兴趣更高——这款超旗舰耳塞对音乐的演绎方式与Noble过往的耳塞作品多少都有些不同,但又殊途同归。 过几天再和大家详聊~
#闲云乐语# 藉NiPO A100,谈手机解码耳放的“终极方案” 【引子】 提起NiPO(莱珀)这个品牌,大部分发烧友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从成立至今几年时间,NiPO一共也才推出了3款产品,在当下各家新品迭出的大潮里显得十分另类;除了偶尔亮相线下展会之外,他们也几乎没有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 如此“低产”且“低调”的品牌,拿出手的也不是入门级的亲民器材——此前,NiPO两代便携播放器N1和N2都定位于万元旗舰级,而它们的素质水平放在各自上市同期万元级播放器新品里都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准。特别是2023年底发布的N2,其宽松舒展的空间感、扎实的密度、丰富的细节,给了整个圈子不小的惊艳。但相对于素质,我更欣赏的是它们沉稳老成的调音方式。依然拿N2来说,漆黑干净的声音背景、张弛有度的能量控制力、均衡底子上稍加点缀的音色,沉稳平和又不失鲜活度的声音很容易把人投入音乐之中。我周围一些聆听过N2的朋友,对它的评价最多的也是“听着舒服”。 这一两年,手机解码耳放这个品类似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打便携的产品,内部空间不足以容纳更复杂的电路、达到更强的音质;一些定位高端的器材则彻底放飞自我、打破合理的体型限制,声音提升上去了,却在日常使用中成为手机一个累赘。“声音表现”和“使用体验”,两者往往不可兼得。 去年年底,NiPO在展会上正式发布了新品手机解码耳放A100。2880的售价,放在市面一众“手机尾巴”里也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但它不算太大的体积、和手机融合度极高的设计形态,似乎针对手机解码耳放两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闲云乐语# 藉NiPO A100,谈手机解码耳放的“终极方案” 【引子】 提起NiPO(莱珀)这个品牌,大部分发烧友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从成立至今几年时间,NiPO一共也才推出了3款产品,在当下各家新品迭出的大潮里显得十分另类;除了偶尔亮相线下展会之外,他们也几乎没有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 如此“低产”且“低调”的品牌,拿出手的也不是入门级的亲民器材——此前,NiPO两代便携播放器N1和N2都定位于万元旗舰级,而它们的素质水平放在各自上市同期万元级播放器新品里都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准。特别是2023年底发布的N2,其宽松舒展的空间感、扎实的密度、丰富的细节,给了整个圈子不小的惊艳。但相对于素质,我更欣赏的是它们沉稳老成的调音方式。依然拿N2来说,漆黑干净的声音背景、张弛有度的能量控制力、均衡底子上稍加点缀的音色,沉稳平和又不失鲜活度的声音很容易把人投入音乐之中。我周围一些聆听过N2的朋友,对它的评价最多的也是“听着舒服”。 这一两年,手机解码耳放这个品类似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打便携的产品,内部空间不足以容纳更复杂的电路、达到更强的音质;一些定位高端的器材则彻底放飞自我、打破合理的体型限制,声音提升上去了,却在日常使用中成为手机一个累赘。“声音表现”和“使用体验”,两者往往不可兼得。 去年年底,NiPO在展会上正式发布了新品手机解码耳放A100。2880的售价,放在市面一众“手机尾巴”里也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但它不算太大的体积、和手机融合度极高的设计形态,似乎针对手机解码耳放两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预告一篇NiPO的A100解码耳放~ 去年年底NiPO发布了磁吸解码耳放A100,现场把玩过后,我对它的造型设计和声音表现都很感兴趣。最近经过深度体验,它几乎成了我随身前端里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详细的分享过些天送上~
#耳边一分钟# Kinera ThorKing 对于Kinera新近推出的全金属耳机ThorKing,我从去年下半年展会上曝光的样机开始,几乎是看着它从一块铁疙瘩渐渐“进化”到如今正式上市的模样。当初的样机把玩下来,ThorKing里里外外都给人一种不太像过往Kinera耳塞作品的感觉,而它最终的形态也果然没让人失望。 ThorKing打开包装盒子的过程如同摊开一本厚厚的书籍,非常具有仪式感。作为一款全金属腔体耳机,它所采用的加工工艺很有意思:白铜腔体采用CNC工艺制造,面板选择精度比较高的电沉积冶金工艺,制备镍合金面盖成型,在复杂的凸面图案各个角落,光暗对比的效果非常精妙地凸显出金属独特的质感来。过往,Kinera家耳塞主要靠树脂腔体下五彩缤纷的面板设计来打动人,从耳塞制造工艺的角度来说,树脂腔体和全金属腔体加工难度本就不是一个级别,加上精妙的面板雕刻设计,整个外观显得相当惹眼。
#闲云乐语# 通过飞傲FX17聊聊静电耳塞之“破局” 【引子】 丹麦声扬公司推出静电耳塞单元迄今已有七年了,我们也都已经见过了多如牛毛的静电耳塞。 不同于静电大耳机的单元工作原理,声扬的静电单元能够负责的频段仅限于高频到极高频这一小部分,故而需要与动圈、动铁等其他单元一起组成复合架构。但静电单元的灵敏度比其他单元低得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同样推力作用下静电单元所发出的声压和声音密度远低于其他单元;加上低频、中频对高频所产生的掩蔽效应,静电单元的作用就更显现不出来了。而如果强行把动圈、动铁的驱动门槛拉到和静电一样的标准,“静电味”是有了,塞子的前端适应性则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静电耳机虽多,调校得比较出彩的却实在如凤毛麟角;加之静电单元本身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类耳机也就难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审美疲劳。 在静电耳机爆火的年头,也有一些品牌并没有急切跟风入局。国内HiFi大厂飞傲,直到2023年才推出旗下首款静电耳塞FX15。这款一圈一铁四静电耳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设置了一个静电单元开关,打开开关时声音高亢、嘹亮,关闭开关则更显自然平顺,两种风格所适应的音乐类型也有所不同。飞傲对FX15的调校明显是不甘于把静电单元的作用局限于一种点缀效果,而是试图让其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 “一塞两用”的FX15让烧友们能够直观对比感受静电单元的风味,后续的耳塞作品又将如何把静电单元的特性充分且圆融地添加进耳塞声音当中,并进一步完成声音更高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猜很多烧友也和我一样等着飞傲新的答案。 直到2024年末,更高一档的FX17才在展会上露脸,并在2025年春季上市。它单边搭载一圈四铁八静电——我头回见到一款耳塞会塞进这么多静电单元;售价达到9999元,这也是飞傲耳塞第一次挑战万元级的高度。无论哪个方面,这款新耳塞都十分吊人胃口。
#闲云乐语# 通过飞傲FX17聊聊静电耳塞之“破局” 【引子】 丹麦声扬公司推出静电耳塞单元迄今已有七年了,我们也都已经见过了多如牛毛的静电耳塞。 不同于静电大耳机的单元工作原理,声扬的静电单元能够负责的频段仅限于高频到极高频这一小部分,故而需要与动圈、动铁等其他单元一起组成复合架构。但静电单元的灵敏度比其他单元低得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同样推力作用下静电单元所发出的声压和声音密度远低于其他单元;加上低频、中频对高频所产生的掩蔽效应,静电单元的作用就更显现不出来了。而如果强行把动圈、动铁的驱动门槛拉到和静电一样的标准,“静电味”是有了,塞子的前端适应性则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静电耳机虽多,调校得比较出彩的却实在如凤毛麟角;加之静电单元本身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类耳机也就难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审美疲劳。 在静电耳机爆火的年头,也有一些品牌并没有急切跟风入局。国内HiFi大厂飞傲,直到2023年才推出旗下首款静电耳塞FX15。这款一圈一铁四静电耳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设置了一个静电单元开关,打开开关时声音高亢、嘹亮,关闭开关则更显自然平顺,两种风格所适应的音乐类型也有所不同。飞傲对FX15的调校明显是不甘于把静电单元的作用局限于一种点缀效果,而是试图让其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 “一塞两用”的FX15让烧友们能够直观对比感受静电单元的风味,后续的耳塞作品又将如何把静电单元的特性充分且圆融地添加进耳塞声音当中,并进一步完成声音更高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猜很多烧友也和我一样等着飞傲新的答案。 直到2024年末,更高一档的FX17才在展会上露脸,并在2025年春季上市。它单边搭载一圈四铁八静电——我头回见到一款耳塞会塞进这么多静电单元;售价达到9999元,这也是飞傲耳塞第一次挑战万元级的高度。无论哪个方面,这款新耳塞都十分吊人胃口。
Kinera THORKING,浮雕面板真是不错 开春之后有好几款从去年年底曝光时就很感兴趣的塞子正式上市,Kinera的THORKING就是其中一款。 开箱过程像是把一本大部头书籍打开,很有仪式感。作为Kinera首款全金属耳机,THORKING的面板采用的浮雕工艺精细而且有层次感,颜值确实高。
预告一篇飞傲FX17~ “静电耳塞”出现至今有好几年的时间了,市面上常见的二单元、四单元静电配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我们对于这类塞子的表现多少心里也有预期。而飞傲新品FX17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架构——一圈四铁八静电。
#耳边一分钟# 飞傲K19+MEZE AUDIO 109 PRO MEZE AUDIO这个来自罗马尼亚的耳机品牌,对比一众欧洲传统老牌而言算是“后起之秀”,却给了很多烧友以意料之外的成熟感。他们家产品的设计颇具美感,我特别喜欢其头戴耳机产品线对木头材料的深度加工;声音表现也不拘泥于单一路线,旗舰EMPYREAN的宽松扎实、LIRIC系列的细腻,都是我的心头好。 这两年MEZE AUDIO推出的新款头戴大耳型号不少,109 PRO算是我听得比较多的一款。它的驱动门槛并不算很高,用一些推力比较大的便携播放器驱动也可以发挥出不俗的水准;而如果接驳上飞傲K19这种中高端的台式一体机,它的巨大潜力立刻就发挥出来了。 109 PRO的声底经过一定的锐化处理,这让它的音色略显锋芒。它的三频架构对上盘的着墨明显多于中下盘,高频非常通透明亮,光彩夺目,信息量十分丰富,极高频的延展性很好。与此同时,它的中低频保持在一个稳稳当当的状态,低频无论量感还是力度都是点到即止,中频密度不错、不刻意堆叠厚度。这种调音方式,让109 PRO在演绎古典乐,尤其是以小提琴、黑管、双簧管等乐器为主音乐器的管弦乐曲时,表现力相当优秀。
#耳边一分钟# 飞傲K19+铁三角R70X 最近的两三年,头戴大耳机领域迎来了一轮大爆发,不少新推出的产品不仅在素质上比以前同价位器材有了大幅提升,还有着很鲜明的声音个性,品鉴的空间相当大。 新品市场繁荣的光景外,也有一些堪称是常青树的老型号依然在发光发热。在两千元价位上,铁三角的监听耳机ATH-R70X就一直是我的心头好。论素质,它和更新的、更高价位的耳机相比或许没有太多突出的地方,但胜在各方面表现均衡,且声底凝聚力极强、扎实有力,在同价位耳机里始终独树一帜。作为监听耳机,R70X的音色中正直白,三频也相当均衡,无论是用在人声监听还是舞台监听场合都是很合适的。
#闲云乐语# “浓缩”胆机:iBasso Nunchaku对比DC-Elite 【引子:再叙电子管】 随着这几年上市的电子管随身播放器、便携解码耳放越来越多,曾经专属于音响系统、桌面大耳机系统的胆管韵味也渐渐弥漫到随身玩家身边。 但在小尾巴这个发展已经十分繁盛的领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难得一见“电子管小尾巴”这种器材。原因也不难理解:便携电子管器材需要解决功耗、体积、避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体型较大并且自带电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问题相对好解决;换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顾此失彼了。 就在今年年初,iBasso推出了市面首款电子管小尾巴Nunchaku。 在Nunchaku之前,iBasso已经推出过非常多款小尾巴,上至三千元档的DC-Elite,下至入门价位的马卡龙,几乎覆盖了这个品类所有的价位档次。这么多型号里也不乏“代表作”,比如现役旗舰DC-Elite,就是一款素质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十分出挑,且兼具搭配广泛性的器材,颇有中高端播放器的风采。上市一年多以来,它都是烧友们考虑购买高端小尾巴时一个重要的选择。珠玉在前,我对iBasso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并不惊讶。 售价2199元的Nunchaku已经迈入了“高档小尾巴”之列,但它比2999元的DC-Elite还是便宜了不少。新的器材形态自然吸引眼球,我也感兴趣于它与DC-Elite之间的差别,于是在体验新品之余,我也将它们仔细对比了一番。
#闲云乐语# “浓缩”胆机:iBasso Nunchaku对比DC-Elite 【引子:再叙电子管】 随着这几年上市的电子管随身播放器、便携解码耳放越来越多,曾经专属于音响系统、桌面大耳机系统的胆管韵味也渐渐弥漫到随身玩家身边。 但在小尾巴这个发展已经十分繁盛的领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难得一见“电子管小尾巴”这种器材。原因也不难理解:便携电子管器材需要解决功耗、体积、避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体型较大并且自带电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问题相对好解决;换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顾此失彼了。 就在今年年初,iBasso推出了市面首款电子管小尾巴Nunchaku。 在Nunchaku之前,iBasso已经推出过非常多款小尾巴,上至三千元档的DC-Elite,下至入门价位的马卡龙,几乎覆盖了这个品类所有的价位档次。这么多型号里也不乏“代表作”,比如现役旗舰DC-Elite,就是一款素质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十分出挑,且兼具搭配广泛性的器材,颇有中高端播放器的风采。上市一年多以来,它都是烧友们考虑购买高端小尾巴时一个重要的选择。珠玉在前,我对iBasso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并不惊讶。 售价2199元的Nunchaku已经迈入了“高档小尾巴”之列,但它比2999元的DC-Elite还是便宜了不少。新的器材形态自然吸引眼球,我也感兴趣于它与DC-Elite之间的差别,于是在体验新品之余,我也将它们仔细对比了一番。
预告一篇iBasso Nunchaku~ 我对于便携领域带有电子管的器材有一种特别的喜爱。之前小尾巴这一品类一直没有电子管器材出现,而年初上市的iBasso Nunchaku简直是让人期待值拉满。这段时间我也拿它和旗舰DC-Elite对比了一下,过几天跟大家仔细分享~
#耳边一分钟# 飞傲K19+HIFIMAN ARYA UNVEILED 在前段时间HIFIMAN推出的几款无格栅架构头戴大耳机中,ARYA UNVEILED是我聆听下来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款。它的声音纯净、通透,力量柔和、体态宽松,听感较为舒适;同时,开放式的设计也让ARYA UNVEILED拥有宽广、自然、层次感明晰的声场表现,尤其是横向的延伸上没有明显的边界限制。聆听ARYA UNVEILED时,我很容易将自己投进其所塑造的音乐空间之中。 ARYA UNVEILED三频架构大体趋于均衡。它的低频质感松软,残响不太多;中频有一定的厚度,重视人声和乐器的规整度,而不是刻意堆得很肥大抓耳;高频清亮顺滑而不刺激,细节丰富,极高频的延展不错。各个频段的能量整体上比较轻盈,不带侵略性。应该说,ARYA UNVEILED本身的风格是比较耐听的。
#耳边一分钟# 海贝音乐R6 III 2025版 刚刚过去的2024年,海贝音乐新品迭出,甚至到了年底还接连发布了五六款特色鲜明的新器材,让人眼花缭乱。 这么频繁的节奏也延续到了2025年。刚过完春节,海贝音乐就来了一个“小动作”:两年前上市的R6 III便携播放器更新了2025版。新版的R6 III对比原版,主要有两处地方作了调整: 在外观方面,新版R6 III的背板采用切割纹理设计,在不同倾斜角度下能够折射出明暗相间的光线效果,比原版整块单一颜色的设计要亮眼得多。 而内部的变化则在于解码部分的重构,芯片由双ES9038Q2M改成了4片CS43198。尽管整套解码电路模块更换了门庭,但实际表现在声音上,两版R6 III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声音差距。它们的素质表现大致相仿,声底都有着比较高的密度,诸如绵密的解析、具有立体感的结像这些声音特性也几乎是如出一辙。稍微有区别的是新版的结像较为精致、分离度变大,声场排列更规整,尤其纵向的层次感会更清晰一些。整体而言,新版R6 III的素质水平在原版不错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闲云乐语# 借水月雨旗舰耳塞Psyche灵魂,聊聊如今的“水式调音 【引子】 一转眼,水月雨这个品牌已经成立了十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推出新品的节奏一直保持得很快,时至今日已是枝繁叶茂。 大概七八年前,以“花洒”爱之悲为代表的水月雨耳机刚刚在烧友中间声名鹊起时,那种三频显著倾向中上盘、音色偏锐利,听起来“轻飘飘”的风格,一度被一些烧友戏称为“水式调音”。我自己接触水月雨的塞子比较早,陆陆续续把玩过爱之悲、光、blessing系列、KATO等等不同时期的知名作品;回顾这些耳塞的声音,便发现水月雨这些年来调音风格一直在改变——比如爱之悲清瘦骨感、纤薄透亮的风格,在现今水月雨新品中已经难得一见;曾经被一些烧友评论“低频缺失”的调音方式,如今也只剩一句过时的调侃。烧友们的喜好在变,水月雨的审美也不断发生微妙的改变。 刚进入2025年,水月雨便发布了全新的旗舰耳塞Psyche,这也是水月雨又一款售价达到万元级的超旗舰产品。乍一看塞子的介绍,从外观设计到单元配置都相当吸睛。借着体验新旗舰的机会,我一边回溯往日的聆听经历,一边探寻当下的“水式调音”。
#闲云乐语# 借水月雨旗舰耳塞Psyche灵魂,聊聊如今的“水式调音 【引子】 一转眼,水月雨这个品牌已经成立了十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推出新品的节奏一直保持得很快,时至今日已是枝繁叶茂。 大概七八年前,以“花洒”爱之悲为代表的水月雨耳机刚刚在烧友中间声名鹊起时,那种三频显著倾向中上盘、音色偏锐利,听起来“轻飘飘”的风格,一度被一些烧友戏称为“水式调音”。我自己接触水月雨的塞子比较早,陆陆续续把玩过爱之悲、光、blessing系列、KATO等等不同时期的知名作品;回顾这些耳塞的声音,便发现水月雨这些年来调音风格一直在改变——比如爱之悲清瘦骨感、纤薄透亮的风格,在现今水月雨新品中已经难得一见;曾经被一些烧友评论“低频缺失”的调音方式,如今也只剩一句过时的调侃。烧友们的喜好在变,水月雨的审美也不断发生微妙的改变。 刚进入2025年,水月雨便发布了全新的旗舰耳塞Psyche,这也是水月雨又一款售价达到万元级的超旗舰产品。乍一看塞子的介绍,从外观设计到单元配置都相当吸睛。借着体验新旗舰的机会,我一边回溯往日的聆听经历,一边探寻当下的“水式调音”。
预告一篇水月雨Psyche~ “错金银”,这种中国青铜时代开始就流传下来的工艺,居然能在现代的耳塞产品上复现;用这种工艺设计的“水月友希”二次元形象,称得上是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了。
#耳边一分钟# #闲云乐语# 飞傲K17解码耳放一体机 去年下半年,我在逛展会时看到飞傲带来了一款形象颇为复古的器材——K17解码耳放一体机。作为一个使用K19大半年的用户,在刚看到K17这台体积比K19更大、功能也一点不落下,售价仅为5499的机器时,我也非常好奇它能够达到K19的几成功力。然而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月,直到日历翻到2025年,K17才终于正式面世。
#闲云乐语# 成熟音乐味:海贝音乐R6PRO MAX对比R6PRO II、RS6 【引子】 在手机数码圈中,“MAX”这个名称后缀指代的不仅是同系列体型最大,通常也意味着性能最强。而在器材研发节奏相对较慢的HiFi圈,以“MAX”命名的情况并不常见,为数不多的几个例子中,那些“MAX器材”壮硕的体格之下,往往还凝聚着HiFi厂商长期的技术积淀与创新,与常规的系列旗舰型号不能相提并论。 2024年底,海贝音乐一口气公布了五六款新器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R6PRO MAX这款便携播放器。 从初代目发布至今,R6已经衍生、迭代了接近十个型号。器材虽然多,却时时能带来新鲜感。比如去年发布的R6PRO II,背面的曲线波浪纹+碳纤维面板设计可谓天马行空,声音上A类和AB类两大模式特点鲜明,几乎可以说是从外观到声音都有十足的创意。 新问世的R6PRO MAX保留了R6PRO II那极具标志性的外观设计,配色上换成更耐看的黑色与蓝色。如果只看机身背面,似乎两款机器区别并不大。但它的价格从4998一下子提高到6998,如此高的增幅几乎“明示”了两款器材之间的差距。在详细聆听了它的声音之后,我也更愿意将其作为一款独立于过往的型号来看待。
#闲云乐语# 成熟音乐味:海贝音乐R6PRO MAX对比R6PRO II、RS6 【引子】 在手机数码圈中,“MAX”这个名称后缀指代的不仅是同系列体型最大,通常也意味着性能最强。而在器材研发节奏相对较慢的HiFi圈,以“MAX”命名的情况并不常见,为数不多的几个例子中,那些“MAX器材”壮硕的体格之下,往往还凝聚着HiFi厂商长期的技术积淀与创新,与常规的系列旗舰型号不能相提并论。 2024年底,海贝音乐一口气公布了五六款新器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R6PRO MAX这款便携播放器。 从初代目发布至今,R6已经衍生、迭代了接近十个型号。器材虽然多,却时时能带来新鲜感。比如去年发布的R6PRO II,背面的曲线波浪纹+碳纤维面板设计可谓天马行空,声音上A类和AB类两大模式特点鲜明,几乎可以说是从外观到声音都有十足的创意。 新问世的R6PRO MAX保留了R6PRO II那极具标志性的外观设计,配色上换成更耐看的黑色与蓝色。如果只看机身背面,似乎两款机器区别并不大。但它的价格从4998一下子提高到6998,如此高的增幅几乎“明示”了两款器材之间的差距。在详细聆听了它的声音之后,我也更愿意将其作为一款独立于过往的型号来看待。
预告一篇海贝音乐的R6PRO MAX~ 月中的时候,海贝突然公布了几款新品的消息,其中R6PRO MAX是我格外感兴趣的一部机器~
#耳边一分钟# #闲云乐语# 飞傲K19+aune SR7000(双线材) 这两年,头戴大耳机领域出现了不少表现不俗的新器材。我在试听这些新耳机的时候,用飞傲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测试声音底子,再打开它的31段无损PEQ功能模拟不同前端风格以测试耳机的搭配广度,这已经成为一套娴熟的玩法。 前不久出现的aune SR7000是一款可玩性很强的耳机。它有着五千元价位里相当优异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空间感方面,它所营造出来的宽广声场让人丝毫察觉不出这是一款封闭式耳机。它的音色偏向于还原,音染不明显,有不错的润泽度。这样的声底特征让它得到了较强的声音可塑性,搭配不同风格的前端时,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前端的走向。
#闲云乐语# 以DITA MECHA,诠释音乐之“热情” 【楔子:HiFi的“感染力”】 我们聆听音乐、并从中汲取的精神能量,源于音乐自身的感染力。一首音乐作品,从词曲作者在旋律与唱词中埋下的情绪伏笔,到乐手和歌者演绎时所施加的感情,会在某一时刻给人触动与共鸣。 而当音乐作品经过录制、又在音频设备中回放出来时,影响我们感受的又增加了器材这一环。音频系统或大气磅礴,或缠绵悱恻,总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演出时的声音,形成“二次演绎”——我们玩HiFi,尝试不同的声音表现,乐趣也在其中。 关于HiFi器材的“感染力”,发烧友们往往有着不同的偏好:有的人崇尚“原汁原味”,力求精准表达出音乐原貌;有的人喜欢“浓墨重彩”,借由对声音的修饰来找到声音美感。似乎“还原”与“修饰”变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如水火般不能共存。 不过,DITA近期发布的“梦想双星”之一——MECHA,声音却有别于寻常的体验。它的声音有着复杂的修饰、感染力很强,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让人觉得声音更“接近真实”——这样的声音,堪称个性十足。
#闲云乐语# 以DITA MECHA,诠释音乐之“热情” 【楔子:HiFi的“感染力”】 我们聆听音乐、并从中汲取的精神能量,源于音乐自身的感染力。一首音乐作品,从词曲作者在旋律与唱词中埋下的情绪伏笔,到乐手和歌者演绎时所施加的感情,会在某一时刻给人触动与共鸣。 而当音乐作品经过录制、又在音频设备中回放出来时,影响我们感受的又增加了器材这一环。音频系统或大气磅礴,或缠绵悱恻,总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演出时的声音,形成“二次演绎”——我们玩HiFi,尝试不同的声音表现,乐趣也在其中。 关于HiFi器材的“感染力”,发烧友们往往有着不同的偏好:有的人崇尚“原汁原味”,力求精准表达出音乐原貌;有的人喜欢“浓墨重彩”,借由对声音的修饰来找到声音美感。似乎“还原”与“修饰”变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如水火般不能共存。 不过,DITA近期发布的“梦想双星”之一——MECHA,声音却有别于寻常的体验。它的声音有着复杂的修饰、感染力很强,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让人觉得声音更“接近真实”——这样的声音,堪称个性十足。
预告一个DITA的MECHA~ DITA最新的梦想双星耳塞大家都听了吗?
#闲云乐语# 经典“胆味”的魅力:麦景图MHA200耳放搭配分享 【引子】 在传统二声道领域发烧友群中,McIntosh麦景图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品牌。作为一个成立时间长达七十五年的老牌厂商,麦景图为发烧友们带来了众多经典的模拟放大类设备,行业地位简直无可撼动。尤其是在真空管放大器领域,麦景图不仅拥有全电路设计的“独门方案”,还坐拥着能够全流程生产加工HiFi器材的工厂车间,出品质量稳定性极高——毫不夸张地说,麦景图就是胆机乃至高保真音响领域“顶尖”的代表。 前段时间的展会上,刚刚梳理通中国大陆销售代理渠道的麦景图带着五花八门的器材亮相现场。在一群“大家伙”中间,一款身材小巧却居于“C位”的器材显得多少有点惹眼。 这款名为MHA200的真空管耳放是麦景图面向耳机系统领域推出的首款器材,售价高达24800元。在短暂的试听体验中,我觉得MHA200和我过往听到的许多国产胆机风格并不雷同,颇有标志性。说起来,从去年开始,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头戴大耳领域骤然井喷式出新,把玩这些耳机的时候,我也不断去尝试找一些新的耳放搭配方案,而MHA200就这样走进我的视野中。于是,我干脆向代理商润影音借来一台样机详细把玩。
#闲云乐语# 经典“胆味”的魅力:麦景图MHA200耳放搭配分享 【引子】 在传统二声道领域发烧友群中,McIntosh麦景图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品牌。作为一个成立时间长达七十五年的老牌厂商,麦景图为发烧友们带来了众多经典的模拟放大类设备,行业地位简直无可撼动。尤其是在真空管放大器领域,麦景图不仅拥有全电路设计的“独门方案”,还坐拥着能够全流程生产加工HiFi器材的工厂车间,出品质量稳定性极高——毫不夸张地说,麦景图就是胆机乃至高保真音响领域“顶尖”的代表。 前段时间的展会上,刚刚梳理通中国大陆销售代理渠道的麦景图带着五花八门的器材亮相现场。在一群“大家伙”中间,一款身材小巧却居于“C位”的器材显得多少有点惹眼。 这款名为MHA200的真空管耳放是麦景图面向耳机系统领域推出的首款器材,售价高达24800元。在短暂的试听体验中,我觉得MHA200和我过往听到的许多国产胆机风格并不雷同,颇有标志性。说起来,从去年开始,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头戴大耳领域骤然井喷式出新,把玩这些耳机的时候,我也不断去尝试找一些新的耳放搭配方案,而MHA200就这样走进我的视野中。于是,我干脆向代理商润影音借来一台样机详细把玩。
晒一波DITA新品ES耳塞~ DITA和耳边事联名款耳塞ES终于正式发布了~ 我拿到ES已经有几天时间了。这款塞子的设计在同价位的产品中相当出色,曼妙的流线造型、极为精细的金属加工工艺,令人爱不释手。
预告一篇麦景图McIntosh的MHA200~ 仔细算了一下,今年到现在上市的头戴大耳还挺多。 而说到大耳,与之搭配的耳放也是不可或缺的。最近在把玩的是麦景图McIntosh的MHA200,体积小巧,声音也和传统胆机有一些微妙的不同。过些天送上详细的分享~
#耳边一分钟# 飞傲ESTICK迷你移动电源+KA17便携解码耳放 早在飞傲发布KA17便携解码耳放的时候,它身侧那个标注了“POWER IN”的Type-C接口就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细节——在接入移动电源之后、开启D.MODE桌面模式之后,KA17从手机/电脑供电改为电源供电,驱动力和声音表现均得到明显提升。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为手机“外挂”的小尾巴如果再挂一个大电池,用起来终究不方便。 估计是为了“榨干”KA17的潜能,飞傲最近给KA17量身打造了一个配套电源ESTICK。这个电源的尺寸仅比KA17本体宽度略小一点,侧面凸出来的一个Type-C插头可以直接匹配KA17的POWER IN口,将其变成一个“大尾巴”来使用,便利性大幅提升。飞傲甚至给合体后的“大尾巴”设计了一体式的皮套,用起来倒也挺和谐。
#闲云乐语#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闲云乐语#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闲云乐语#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说起aune,大部分烧友可能首先联想到的还是他们家形态和功能都非常丰富的前端器材。十多年来,像X1解码耳放一体机、M1s便携播放器、b1便携耳放等等,都曾是烧友们长期热议的焦点。在众多的产品线里,台机的两大系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定位于入门级别的X系列,体积小巧,但功能齐全、声音也扎实,风格均衡、搭配门槛低,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迭代升级,像X1系列到现在就已经更新到第八代X1s GT,不光声音更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堪称入门级“性价比神器”;定位中高端的S系列则功能更全面、配置更硬核,可玩性也较高,比如分体音频时钟SC1就是一款通用性非常强、控制抖动效果精准的机器,可以在很多数字系统搭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的几年,aune开始跨界推出一些新品类,耳塞、小尾巴、头戴大耳机接连上市。这些器材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aune首款大耳机AR5000。它的风格宽松细腻,有着非常高的鲜活度,素质在千元档大耳中也算得上优秀,佩戴体验舒适,整副耳机的产品完成度相当出色;此外,AR5000的售价和aune X系列的台机基本处于同一个价位,不少刚接触台机的烧友直接把X系列台机+AR5000的组合当作“西装套”。 而就在近期,aune又推出了第二款大耳机SR7000。它售价4699,和S系列台机相近,猜测它和S系列台机在定位上也有所关联。考虑到去年以来面世的五千元档头戴大耳着实是不少,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SR7000的表现就非常让人好奇了。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说起aune,大部分烧友可能首先联想到的还是他们家形态和功能都非常丰富的前端器材。十多年来,像X1解码耳放一体机、M1s便携播放器、b1便携耳放等等,都曾是烧友们长期热议的焦点。在众多的产品线里,台机的两大系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定位于入门级别的X系列,体积小巧,但功能齐全、声音也扎实,风格均衡、搭配门槛低,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迭代升级,像X1系列到现在就已经更新到第八代X1s GT,不光声音更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堪称入门级“性价比神器”;定位中高端的S系列则功能更全面、配置更硬核,可玩性也较高,比如分体音频时钟SC1就是一款通用性非常强、控制抖动效果精准的机器,可以在很多数字系统搭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的几年,aune开始跨界推出一些新品类,耳塞、小尾巴、头戴大耳机接连上市。这些器材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aune首款大耳机AR5000。它的风格宽松细腻,有着非常高的鲜活度,素质在千元档大耳中也算得上优秀,佩戴体验舒适,整副耳机的产品完成度相当出色;此外,AR5000的售价和aune X系列的台机基本处于同一个价位,不少刚接触台机的烧友直接把X系列台机+AR5000的组合当作“西装套”。 而就在近期,aune又推出了第二款大耳机SR7000。它售价4699,和S系列台机相近,猜测它和S系列台机在定位上也有所关联。考虑到去年以来面世的五千元档头戴大耳着实是不少,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SR7000的表现就非常让人好奇了。
预告一个aune的SR7000~ aune第二款大耳SR7000前段时间上市,最近我也终于有时间精力好好把玩一下。五千左右的价位现在有不少大耳可以选择,而SR7000属于有独特优势的一个选择。 过几天再和大家详细分享~
#耳边一分钟# final S系列新品:S5000 & S4000 一些烧龄比较长的朋友,可能对final当年丰富的耳塞型号记忆犹新——天堂、FI-BA-SS、LAB等等系列不光形态各异,声音也有着全然不同的个性。在我印象中,这些塞子被讨论得最多的当数Piano Forte系列。其独特的造型被国内烧友冠以“夜壶”之名,声音方面则堪称是“浓墨重彩”,由内而外都极具辨识度。 但到了最近这几年,当B、A、E等等新系列塞子逐渐冒头时,我和很多烧友都发现,final开始变得“端庄”了:过往个性与锋芒的调音方式,逐渐向普适性更高的方向靠拢,像B1、A8000等等塞子,锐利也好,柔和也罢,整体口味都“素”了很多。就在我以为未来final将会在这条道上一直走下去时,新问世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与S4000却让大家重温了一把过去的时光。
#闲云乐语# 从“好听”到“好玩”:飞傲KA15首发评测&玩法全解 【引子:PEQ功能“继承者”】 最近两年,小尾巴这个品类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的时候,除了想方设法压榨硬件性能、把声音做到更极致之外,有的厂商也会另辟蹊径,给器材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借此提升附加值。 在这些各显神通的厂商之中,飞傲算是比较稳扎稳打的。飞傲推出小尾巴在行业里比较晚,但针对小尾巴产品的“技术下放”一向做得相当到位,比如D.MODE台机模式,从旗舰播放器M17、便携台放Q7开始,一步步下放到KA13、KA17,大幅提升小尾巴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在飞傲推出了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台并一直用到现在。它的专业无损PEQ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这个功能,一套耳机系统就可以玩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效果。在K19发布的时候,飞傲就曾经预告,会在相对入门的器材上也实装PEQ功能。后来的KA17在和飞傲自研APP配合使用的时候,也确实可以进行调节。 但真要说把PEQ功能玩开了的,还得看新近发布的KA15。与K19类似,KA15内置发烧级DSP芯片,有高速数字音频硬件加持,PEQ玩起来更加精确流畅。然而,KA15的售价仅为699,连K19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K19的首批用户,我带着被“背刺”的纠结感对KA15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体验~
#闲云乐语# 从“好听”到“好玩”:飞傲KA15首发评测&玩法全解 【引子:PEQ功能“继承者”】 最近两年,小尾巴这个品类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的时候,除了想方设法压榨硬件性能、把声音做到更极致之外,有的厂商也会另辟蹊径,给器材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借此提升附加值。 在这些各显神通的厂商之中,飞傲算是比较稳扎稳打的。飞傲推出小尾巴在行业里比较晚,但针对小尾巴产品的“技术下放”一向做得相当到位,比如D.MODE台机模式,从旗舰播放器M17、便携台放Q7开始,一步步下放到KA13、KA17,大幅提升小尾巴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在飞傲推出了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台并一直用到现在。它的专业无损PEQ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这个功能,一套耳机系统就可以玩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效果。(回顾我的飞傲K19评测,请点击:人人都是“调音师”!飞傲K19解码耳放一体机评测)。在K19发布的时候,飞傲就曾经预告,会在相对入门的器材上也实装PEQ功能。后来的KA17在和飞傲自研APP配合使用的时候,也确实可以进行调节。 但真要说把PEQ功能玩开了的,还得看新近发布的KA15。与K19类似,KA15内置发烧级DSP芯片,有高速数字音频硬件加持,PEQ玩起来更加精确流畅。然而,KA15的售价仅为699,连K19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K19的首批用户,我带着被“背刺”的纠结感对KA15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体验~
#飞傲怀旧时光# 磁带机里的记忆:飞傲CP13 算起来,我也属于见证磁带“落日余晖”的一代人。在我小时候,亲戚折腾的音响系统里,磁带机上面总放着小几十盘带子,这两年,亲戚还会把他闲暇时自己动手修复的老磁带机拿出来,插上一盘老磁带,几十年间音乐的味道似乎就没变过;一直到我初中上完,九年间所有英语课本配的听力材料也都是录在磁带里,我当年也常常用家长买来给我听英语的复读机播放流行乐。去年飞傲公布磁带播放器CP13的时候,我其实对这种复古操作颇为惊讶,但少年时的回忆又让我对其很感兴趣。最近,我终于有机会仔细体验这款磁带机。
预告一个飞傲KA15小尾巴~ 国庆期间出门玩,带在身上的除了好心情,还有这个“潮玩”~
山灵CD-T35巡赏深圳站:用百万级Hi-End系统,探讨CD存在的意义 对于山灵CD-T35这台售价十万元的全平衡电子管CD播放一体器,我并不陌生——去年的广州音响展上,山灵发布这台35周年纪念机器时,我有幸在现场第一时间聆听,只是受限于展示环境,它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后来我陆陆续续又有几次机会接触它,不过都是拿它以播放一体机或者转盘外接耳放的形式组成耳机系统,还没能见识到它搭配高级音响系统所带来的魅力。 国庆节前,山灵和耳边事联合举办的T35“殿堂巡赏”品鉴活动,继武汉、上海站之后又来到了深圳,给了身在广东的我一个绝佳的试听机会。
#闲云乐语# “温润”的不同诠释:谈谈ONIX Horizon系列四款作品 【引子】 2023年春,英国老牌HiFi厂商ONIX发布了全新的器材序列“Horizon”,以及新系列的开山作品——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我在发布会现场试听了这款器材,只觉得它声音扎实、自然,很有亲和力,对展台上搭配的耳机包容度也比较高,初体验而言还不错;加上它那前所未见的“全能型”器材形态,这个系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草。此后一年间,Miracle和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弟弟”Mystic在小圈子里收获了一些讨论,不过受限于定位原因,它们一直未曾进入最广泛烧友的视野中,我对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也仅限于展会和试听会上的浅尝辄止。 直到今年,Overture在春天爆火,一如既往的优秀做工、声音和下探到5000内的售价毒倒了不少人,我也在五月份下单了一台。借由这个机会,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体会ONIX这一品牌的产品特质。 尽管品牌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个人音频领域,ONIX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生”,所推出的几款器材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探索性质。不过,ONIX长年开发音响系统所积累下来的声学底蕴倒是在新系列器材身上得到了延续,一些鲜明的声音特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除了我手上的Overture和最便宜的小尾巴Alpha外,我为了准备这篇分享,还借来了20998元的Miracle和7998元的Mystic,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几款器材的把玩心得。
#闲云乐语# “温润”的不同诠释:谈谈ONIX Horizon系列四款作品 【引子】 2023年春,英国老牌HiFi厂商ONIX发布了全新的器材序列“Horizon”,以及新系列的开山作品——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我在发布会现场试听了这款器材,只觉得它声音扎实、自然,很有亲和力,对展台上搭配的耳机包容度也比较高,初体验而言还不错;加上它那前所未见的“全能型”器材形态,这个系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草。此后一年间,Miracle和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弟弟”Mystic在小圈子里收获了一些讨论,不过受限于定位原因,它们一直未曾进入最广泛烧友的视野中,我对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也仅限于展会和试听会上的浅尝辄止。 直到今年,Overture在春天爆火,一如既往的优秀做工、声音和下探到5000内的售价毒倒了不少人,我也在五月份下单了一台。借由这个机会,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体会ONIX这一品牌的产品特质。 尽管品牌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个人音频领域,ONIX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生”,所推出的几款器材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探索性质。不过,ONIX长年开发音响系统所积累下来的声学底蕴倒是在新系列器材身上得到了延续,一些鲜明的声音特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除了我手上的Overture和最便宜的小尾巴Alpha外,我为了准备这篇分享,还借来了20998元的Miracle和7998元的Mystic,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几款器材的把玩心得。
预告一篇ONIX的“四大金刚”~ ONIX Horizon系列发布到现在已经有4款形态完全不同的器材。正好最近有时间把这几款器材都好好玩个遍,过几天再给大家全分享了~
#闲云乐语# #耳边一分钟# 飞傲K19+森海塞尔HD 660S 最近盘点了一下手上的耳机,我又翻出了一些听得比较少的老器材。它们或许是经历过更新换代后“退隐江湖”,或许仅仅是上市多年随着时间慢慢淡出烧友视野,但无不承担了以往那个年代我的发烧乐趣。把耳机接上飞傲K19,在它中正声底和强大驱动力的作用下,不少老型号焕发“第二春”,我也得以用当下的眼光,重温往日的音乐审美。 其中有一款器材稍微有点特别——森海塞尔的HD 660S,自打诞生之初,它明显异于HD6系前作的声音风格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喜欢它的烧友欣赏其整体宽松舒展的特性,而一些从HD600/650时代玩过来的老烧友则觉得它多少有些“离经叛道”。
#闲云乐语# 封闭式从未如此舒张:ZMF Caldera Closed首发评测分 散人按: 两年前,ZMF曾推出旗舰平板耳机Caldera。它拥有三万元档头戴耳机应有的素质实力,并以安定、平衡、纯净的风格,形成独特的音乐审美。今年,和Caldera定价相同、采用封闭式设计的Caldera Closed也随之问世。两款耳机在技术上多有共通之处,但新耳机并不是简单的“旧款封闭式版本”,它保持了非常高的素质水平,尤其在声场方面并不逊色于开放式耳机;风格上则朝柔和的方向转变,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闲云乐语# 封闭式从未如此舒张:ZMF Caldera Closed首发评测分 散人按: 两年前,ZMF曾推出旗舰平板耳机Caldera。它拥有三万元档头戴耳机应有的素质实力,并以安定、平衡、纯净的风格,形成独特的音乐审美。今年,和Caldera定价相同、采用封闭式设计的Caldera Closed也随之问世。两款耳机在技术上多有共通之处,但新耳机并不是简单的“旧款封闭式版本”,它保持了非常高的素质水平,尤其在声场方面并不逊色于开放式耳机;风格上则朝柔和的方向转变,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预告一个ZMF Caldera Closed~ 去年我就试听分享过ZMF平板旗舰Caldera,最近他们家也推出了封闭式版本Caldera Closed。仔细对比发现,它可不仅仅是把开放式的外壳“盖起来”这么简单,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详细的听感过段时间送上~
#闲云乐语# 哪一款是你的菜?HIFIMAN Svanar Wireless系列对比 散人按: 去年,HIFIMAN推出的Svanar Wireless真无线耳机曾凭借完善的客观体验与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高端TWS市场引发热议;此后,价格相对低廉许多的同系列两个型号也随即问世。Svanar Wireless追求全能极致的体验,LE主打更高性价比的出色声音表现,而Jr则旨在满足用户日用功能的刚需。 【引子:向“高端”看齐的TWS系列】 HiFi圈里“技术下放”并不鲜见——本是旗舰专享的技术实装到中低档器材,台机技术“跨界”应用到便携领域,这种带有技术升级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喜闻乐见。 去年年中,HIFIMAN发布了TWS型号Svanar Wireless“天鹅真无线”的消息。这款耳机所采用的“喜马拉雅”R2R DAC架构、拓扑振膜等技术,可以追根溯源到HIFIMAN的台式解码耳放、有线耳塞等器材身上。那会儿,搭载拓扑振膜的HIFIMAN现役旗舰耳塞Svanar天鹅上市还没多长时间,而距离喜马拉雅DAC架构的公布也还没过几个月,原本应用于高端器材的技术短时间内就在TWS产品上成功搭载。在简单试听之后,我发现Svanar Wireless不仅客观体验不错,声音上也和市面上TWS惯用的调音套路完全不同,听感舒展、细腻、顺滑,尤其是在空间感的营造上与Svanar果真有几分神似。 而在此之后,HIFIMAN又推出了价格只有Svanar Wireless一半的Svanar Wireless LE,以及千元内的Svanar Wireless Jr。坦白说,高端的TWS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后面问世、价格相对低廉的型号,与先前推出的款式在声音上有哪些区别?入门、中端型号能达到旗舰的几成功力?这几个月来,我时常在论坛和私信中收到许多朋友的咨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来Svanar Wireless系列三款耳机进行详细体验对比。
#闲云乐语# 哪一款是你的菜?HIFIMAN Svanar Wireless系列对比 散人按: 去年,HIFIMAN推出的Svanar Wireless真无线耳机曾凭借完善的客观体验与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高端TWS市场引发热议;此后,价格相对低廉许多的同系列两个型号也随即问世。Svanar Wireless追求全能极致的体验,LE主打更高性价比的出色声音表现,而Jr则旨在满足用户日用功能的刚需。 【引子:向“高端”看齐的TWS系列】 HiFi圈里“技术下放”并不鲜见——本是旗舰专享的技术实装到中低档器材,台机技术“跨界”应用到便携领域,这种带有技术升级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喜闻乐见。 去年年中,HIFIMAN发布了TWS型号Svanar Wireless“天鹅真无线”的消息。这款耳机所采用的“喜马拉雅”R2R DAC架构、拓扑振膜等技术,可以追根溯源到HIFIMAN的台式解码耳放、有线耳塞等器材身上。那会儿,搭载拓扑振膜的HIFIMAN现役旗舰耳塞Svanar天鹅上市还没多长时间,而距离喜马拉雅DAC架构的公布也还没过几个月,原本应用于高端器材的技术短时间内就在TWS产品上成功搭载。在简单试听之后,我发现Svanar Wireless不仅客观体验不错,声音上也和市面上TWS惯用的调音套路完全不同,听感舒展、细腻、顺滑,尤其是在空间感的营造上与Svanar果真有几分神似。 而在此之后,HIFIMAN又推出了价格只有Svanar Wireless一半的Svanar Wireless LE,以及千元内的Svanar Wireless Jr。坦白说,高端的TWS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后面问世、价格相对低廉的型号,与先前推出的款式在声音上有哪些区别?入门、中端型号能达到旗舰的几成功力?这几个月来,我时常在论坛和私信中收到许多朋友的咨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来Svanar Wireless系列三款耳机进行详细体验对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