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散人origin 闲云散人origin
关注数: 28 粉丝数: 648 发帖数: 11,857 关注贴吧数: 17
#闲云乐语# 何为箱子味?从丽弦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说起 【引子】 曾几何时,烧友们对于耳塞、头戴耳机、音箱声音的表现区分得泾渭分明。“玩随身不如玩大耳,玩大耳不如烧箱子”是刻在一代烧友脑海深处的“鄙视链”。不同的器材形态、不同的使用环境,带来的体验也大相径庭。 之所以大家有“音箱是个人听音的终极解”这样的认知,我认为最核心的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音乐整体空间关系的表达,与“一边耳朵对一个声道”的耳机系统不同,音箱系统左右声道交融后形成完整声场,具有更好的纵深呈现,音乐元素的相对空间关系也因此更加明晰,声音的结像更加真实、饱满;二是低频的“重量感”,在我们能感受到的全部低频信息里,通过鼓膜传递的其实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身体的感知使低频的呈现得以更加完整(这也是近年骨传导单元在高端耳塞领域盛行的原因),在恰当的空间处理下,二声道系统的低频相较于耳机明显更加浑厚、立体。但现在,随着耳机声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些区别逐渐变得模糊,在一些耳机器材上我也开始找到聆听音箱时的感觉。 以往我们如果说某个耳机听起来有“箱子味”,多数时候也是形容头戴大耳,特别是开放式大耳的声音。而在最近两三年,我频频在聆听入耳式耳塞时产生这种突破形态限制的听感,比如早些时候的DITA Perpetua、Campfire Audio Astrolith、Noble K10L等等。或许是因为高端耳塞的强大实力更容易模拟出近似于大系统的效果,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多半是旗舰耳塞,鲜少有中低价位的型号。 今年年初的展会上,我偶然逛到了丽弦的展位,被他们家一排晶莹亮丽的耳塞面板所吸引。“丽弦”是国内老厂TFZ推出的子品牌,旗下SPA系列迄今一共推出了7个型号,单看外观设计和型号命名的话,我在现场一度分不清。在走马观花聆听了一轮之后,今年的新品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身价2998元的它,在SPA全系耳塞中已经是旗舰的存在。
#闲云乐语# 何为箱子味?从丽弦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说起 【引子】 曾几何时,烧友们对于耳塞、头戴耳机、音箱声音的表现区分得泾渭分明。“玩随身不如玩大耳,玩大耳不如烧箱子”是刻在一代烧友脑海深处的“鄙视链”。不同的器材形态、不同的使用环境,带来的体验也大相径庭。 之所以大家有“音箱是个人听音的终极解”这样的认知,我认为最核心的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音乐整体空间关系的表达,与“一边耳朵对一个声道”的耳机系统不同,音箱系统左右声道交融后形成完整声场,具有更好的纵深呈现,音乐元素的相对空间关系也因此更加明晰,声音的结像更加真实、饱满;二是低频的“重量感”,在我们能感受到的全部低频信息里,通过鼓膜传递的其实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身体的感知使低频的呈现得以更加完整(这也是近年骨传导单元在高端耳塞领域盛行的原因),在恰当的空间处理下,二声道系统的低频相较于耳机明显更加浑厚、立体。但现在,随着耳机声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些区别逐渐变得模糊,在一些耳机器材上我也开始找到聆听音箱时的感觉。 以往我们如果说某个耳机听起来有“箱子味”,多数时候也是形容头戴大耳,特别是开放式大耳的声音。而在最近两三年,我频频在聆听入耳式耳塞时产生这种突破形态限制的听感,比如早些时候的DITA Perpetua、Campfire Audio Astrolith、Noble K10L等等。或许是因为高端耳塞的强大实力更容易模拟出近似于大系统的效果,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多半是旗舰耳塞,鲜少有中低价位的型号。 今年年初的展会上,我偶然逛到了丽弦的展位,被他们家一排晶莹亮丽的耳塞面板所吸引。“丽弦”是国内老厂TFZ推出的子品牌,旗下SPA系列迄今一共推出了7个型号,单看外观设计和型号命名的话,我在现场一度分不清。在走马观花聆听了一轮之后,今年的新品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身价2998元的它,在SPA全系耳塞中已经是旗舰的存在。
#闲云乐语# 藉NiPO A100,谈手机解码耳放的“终极方案” 【引子】 提起NiPO(莱珀)这个品牌,大部分发烧友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从成立至今几年时间,NiPO一共也才推出了3款产品,在当下各家新品迭出的大潮里显得十分另类;除了偶尔亮相线下展会之外,他们也几乎没有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 如此“低产”且“低调”的品牌,拿出手的也不是入门级的亲民器材——此前,NiPO两代便携播放器N1和N2都定位于万元旗舰级,而它们的素质水平放在各自上市同期万元级播放器新品里都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准。特别是2023年底发布的N2,其宽松舒展的空间感、扎实的密度、丰富的细节,给了整个圈子不小的惊艳。但相对于素质,我更欣赏的是它们沉稳老成的调音方式。依然拿N2来说,漆黑干净的声音背景、张弛有度的能量控制力、均衡底子上稍加点缀的音色,沉稳平和又不失鲜活度的声音很容易把人投入音乐之中。我周围一些聆听过N2的朋友,对它的评价最多的也是“听着舒服”。 这一两年,手机解码耳放这个品类似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打便携的产品,内部空间不足以容纳更复杂的电路、达到更强的音质;一些定位高端的器材则彻底放飞自我、打破合理的体型限制,声音提升上去了,却在日常使用中成为手机一个累赘。“声音表现”和“使用体验”,两者往往不可兼得。 去年年底,NiPO在展会上正式发布了新品手机解码耳放A100。2880的售价,放在市面一众“手机尾巴”里也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但它不算太大的体积、和手机融合度极高的设计形态,似乎针对手机解码耳放两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闲云乐语# 藉NiPO A100,谈手机解码耳放的“终极方案” 【引子】 提起NiPO(莱珀)这个品牌,大部分发烧友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从成立至今几年时间,NiPO一共也才推出了3款产品,在当下各家新品迭出的大潮里显得十分另类;除了偶尔亮相线下展会之外,他们也几乎没有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 如此“低产”且“低调”的品牌,拿出手的也不是入门级的亲民器材——此前,NiPO两代便携播放器N1和N2都定位于万元旗舰级,而它们的素质水平放在各自上市同期万元级播放器新品里都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准。特别是2023年底发布的N2,其宽松舒展的空间感、扎实的密度、丰富的细节,给了整个圈子不小的惊艳。但相对于素质,我更欣赏的是它们沉稳老成的调音方式。依然拿N2来说,漆黑干净的声音背景、张弛有度的能量控制力、均衡底子上稍加点缀的音色,沉稳平和又不失鲜活度的声音很容易把人投入音乐之中。我周围一些聆听过N2的朋友,对它的评价最多的也是“听着舒服”。 这一两年,手机解码耳放这个品类似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打便携的产品,内部空间不足以容纳更复杂的电路、达到更强的音质;一些定位高端的器材则彻底放飞自我、打破合理的体型限制,声音提升上去了,却在日常使用中成为手机一个累赘。“声音表现”和“使用体验”,两者往往不可兼得。 去年年底,NiPO在展会上正式发布了新品手机解码耳放A100。2880的售价,放在市面一众“手机尾巴”里也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但它不算太大的体积、和手机融合度极高的设计形态,似乎针对手机解码耳放两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闲云乐语# 通过飞傲FX17聊聊静电耳塞之“破局” 【引子】 丹麦声扬公司推出静电耳塞单元迄今已有七年了,我们也都已经见过了多如牛毛的静电耳塞。 不同于静电大耳机的单元工作原理,声扬的静电单元能够负责的频段仅限于高频到极高频这一小部分,故而需要与动圈、动铁等其他单元一起组成复合架构。但静电单元的灵敏度比其他单元低得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同样推力作用下静电单元所发出的声压和声音密度远低于其他单元;加上低频、中频对高频所产生的掩蔽效应,静电单元的作用就更显现不出来了。而如果强行把动圈、动铁的驱动门槛拉到和静电一样的标准,“静电味”是有了,塞子的前端适应性则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静电耳机虽多,调校得比较出彩的却实在如凤毛麟角;加之静电单元本身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类耳机也就难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审美疲劳。 在静电耳机爆火的年头,也有一些品牌并没有急切跟风入局。国内HiFi大厂飞傲,直到2023年才推出旗下首款静电耳塞FX15。这款一圈一铁四静电耳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设置了一个静电单元开关,打开开关时声音高亢、嘹亮,关闭开关则更显自然平顺,两种风格所适应的音乐类型也有所不同。飞傲对FX15的调校明显是不甘于把静电单元的作用局限于一种点缀效果,而是试图让其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 “一塞两用”的FX15让烧友们能够直观对比感受静电单元的风味,后续的耳塞作品又将如何把静电单元的特性充分且圆融地添加进耳塞声音当中,并进一步完成声音更高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猜很多烧友也和我一样等着飞傲新的答案。 直到2024年末,更高一档的FX17才在展会上露脸,并在2025年春季上市。它单边搭载一圈四铁八静电——我头回见到一款耳塞会塞进这么多静电单元;售价达到9999元,这也是飞傲耳塞第一次挑战万元级的高度。无论哪个方面,这款新耳塞都十分吊人胃口。
#闲云乐语# 通过飞傲FX17聊聊静电耳塞之“破局” 【引子】 丹麦声扬公司推出静电耳塞单元迄今已有七年了,我们也都已经见过了多如牛毛的静电耳塞。 不同于静电大耳机的单元工作原理,声扬的静电单元能够负责的频段仅限于高频到极高频这一小部分,故而需要与动圈、动铁等其他单元一起组成复合架构。但静电单元的灵敏度比其他单元低得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同样推力作用下静电单元所发出的声压和声音密度远低于其他单元;加上低频、中频对高频所产生的掩蔽效应,静电单元的作用就更显现不出来了。而如果强行把动圈、动铁的驱动门槛拉到和静电一样的标准,“静电味”是有了,塞子的前端适应性则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静电耳机虽多,调校得比较出彩的却实在如凤毛麟角;加之静电单元本身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类耳机也就难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审美疲劳。 在静电耳机爆火的年头,也有一些品牌并没有急切跟风入局。国内HiFi大厂飞傲,直到2023年才推出旗下首款静电耳塞FX15。这款一圈一铁四静电耳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设置了一个静电单元开关,打开开关时声音高亢、嘹亮,关闭开关则更显自然平顺,两种风格所适应的音乐类型也有所不同。飞傲对FX15的调校明显是不甘于把静电单元的作用局限于一种点缀效果,而是试图让其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 “一塞两用”的FX15让烧友们能够直观对比感受静电单元的风味,后续的耳塞作品又将如何把静电单元的特性充分且圆融地添加进耳塞声音当中,并进一步完成声音更高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猜很多烧友也和我一样等着飞傲新的答案。 直到2024年末,更高一档的FX17才在展会上露脸,并在2025年春季上市。它单边搭载一圈四铁八静电——我头回见到一款耳塞会塞进这么多静电单元;售价达到9999元,这也是飞傲耳塞第一次挑战万元级的高度。无论哪个方面,这款新耳塞都十分吊人胃口。
#闲云乐语# “浓缩”胆机:iBasso Nunchaku对比DC-Elite 【引子:再叙电子管】 随着这几年上市的电子管随身播放器、便携解码耳放越来越多,曾经专属于音响系统、桌面大耳机系统的胆管韵味也渐渐弥漫到随身玩家身边。 但在小尾巴这个发展已经十分繁盛的领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难得一见“电子管小尾巴”这种器材。原因也不难理解:便携电子管器材需要解决功耗、体积、避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体型较大并且自带电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问题相对好解决;换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顾此失彼了。 就在今年年初,iBasso推出了市面首款电子管小尾巴Nunchaku。 在Nunchaku之前,iBasso已经推出过非常多款小尾巴,上至三千元档的DC-Elite,下至入门价位的马卡龙,几乎覆盖了这个品类所有的价位档次。这么多型号里也不乏“代表作”,比如现役旗舰DC-Elite,就是一款素质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十分出挑,且兼具搭配广泛性的器材,颇有中高端播放器的风采。上市一年多以来,它都是烧友们考虑购买高端小尾巴时一个重要的选择。珠玉在前,我对iBasso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并不惊讶。 售价2199元的Nunchaku已经迈入了“高档小尾巴”之列,但它比2999元的DC-Elite还是便宜了不少。新的器材形态自然吸引眼球,我也感兴趣于它与DC-Elite之间的差别,于是在体验新品之余,我也将它们仔细对比了一番。
#闲云乐语# “浓缩”胆机:iBasso Nunchaku对比DC-Elite 【引子:再叙电子管】 随着这几年上市的电子管随身播放器、便携解码耳放越来越多,曾经专属于音响系统、桌面大耳机系统的胆管韵味也渐渐弥漫到随身玩家身边。 但在小尾巴这个发展已经十分繁盛的领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难得一见“电子管小尾巴”这种器材。原因也不难理解:便携电子管器材需要解决功耗、体积、避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体型较大并且自带电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问题相对好解决;换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顾此失彼了。 就在今年年初,iBasso推出了市面首款电子管小尾巴Nunchaku。 在Nunchaku之前,iBasso已经推出过非常多款小尾巴,上至三千元档的DC-Elite,下至入门价位的马卡龙,几乎覆盖了这个品类所有的价位档次。这么多型号里也不乏“代表作”,比如现役旗舰DC-Elite,就是一款素质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十分出挑,且兼具搭配广泛性的器材,颇有中高端播放器的风采。上市一年多以来,它都是烧友们考虑购买高端小尾巴时一个重要的选择。珠玉在前,我对iBasso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并不惊讶。 售价2199元的Nunchaku已经迈入了“高档小尾巴”之列,但它比2999元的DC-Elite还是便宜了不少。新的器材形态自然吸引眼球,我也感兴趣于它与DC-Elite之间的差别,于是在体验新品之余,我也将它们仔细对比了一番。
#闲云乐语#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闲云乐语# 重拾个性:final S5000 & S4000首发评测 散人按: 日本HiFi品牌final曾出品过多款风格特征鲜明的耳塞,但近年几个新系列的个性趋于平淡。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final推出了新的S系列耳塞,首发新品——售价分别为3280和2780元的S5000和S4000,几乎再现了多年前极为浓郁的音色韵味,同时素质表现取得了明显进步,称得上用“现代”的方式重构“经典”。 【引子】 十几年前,国内的HiFi领域远没有今天这样器材繁多。烧友们接触到的品牌有限,能选择的器材也算不上丰富。但回想起来,我们丝毫没有因为选项少而感觉发烧历程枯燥乏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器材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或端庄大气,或细腻柔和;或直白淡雅,或妖冶动人……就风格多样性而言,那时的HiFi器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当年的品牌中,要说有哪几家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那一定有final。这个来自日本的品牌,旗下的天堂、FI-BA-SS、LAB等等各大系列耳机不仅外观形态各不相同,声音走向也是五花八门。而其中被烧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无疑是Piano Forte,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夜壶”的那个系列——其造型过于另类、佩戴体验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声音则有着“浓油赤酱”般的色彩,味道独特而浓郁。估计这种个性特别强烈的耳塞也不是奔着“满足多数人口味”的方向去设计的,但无论喜欢与否,它们的确给了烧友不可多得的声音体验。 最近几年,final几个新的系列,像B、E、A等等,素质上不断升级,但过往那种特征鲜明的风格倒是逐渐淡化,开始求“稳”了。某种程度上说,“稳”意味着要开始照顾大多数烧友的喜好,比如让音色趋于中正来提高音乐曲风兼容度,又比如锐化声音线条以向当下年轻烧友间流行的审美靠拢……这个阶段的final也的确出品了不少值得长期把玩的器材,像B1、A5000等都是我的心头好,但final过往那种独立、先锋的气质,也弱了不少。 今年是final成立五十周年。在近期final公布的几款周年新品中,全新的S系列两款塞子S5000和S4000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它们身上,我听到了多年后久违的、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闲云乐语#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说起aune,大部分烧友可能首先联想到的还是他们家形态和功能都非常丰富的前端器材。十多年来,像X1解码耳放一体机、M1s便携播放器、b1便携耳放等等,都曾是烧友们长期热议的焦点。在众多的产品线里,台机的两大系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定位于入门级别的X系列,体积小巧,但功能齐全、声音也扎实,风格均衡、搭配门槛低,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迭代升级,像X1系列到现在就已经更新到第八代X1s GT,不光声音更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堪称入门级“性价比神器”;定位中高端的S系列则功能更全面、配置更硬核,可玩性也较高,比如分体音频时钟SC1就是一款通用性非常强、控制抖动效果精准的机器,可以在很多数字系统搭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的几年,aune开始跨界推出一些新品类,耳塞、小尾巴、头戴大耳机接连上市。这些器材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aune首款大耳机AR5000。它的风格宽松细腻,有着非常高的鲜活度,素质在千元档大耳中也算得上优秀,佩戴体验舒适,整副耳机的产品完成度相当出色;此外,AR5000的售价和aune X系列的台机基本处于同一个价位,不少刚接触台机的烧友直接把X系列台机+AR5000的组合当作“西装套”。 而就在近期,aune又推出了第二款大耳机SR7000。它售价4699,和S系列台机相近,猜测它和S系列台机在定位上也有所关联。考虑到去年以来面世的五千元档头戴大耳着实是不少,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SR7000的表现就非常让人好奇了。
打破“空气墙”:aune SR7000深度解析&搭配推荐 说起aune,大部分烧友可能首先联想到的还是他们家形态和功能都非常丰富的前端器材。十多年来,像X1解码耳放一体机、M1s便携播放器、b1便携耳放等等,都曾是烧友们长期热议的焦点。在众多的产品线里,台机的两大系列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定位于入门级别的X系列,体积小巧,但功能齐全、声音也扎实,风格均衡、搭配门槛低,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迭代升级,像X1系列到现在就已经更新到第八代X1s GT,不光声音更好,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堪称入门级“性价比神器”;定位中高端的S系列则功能更全面、配置更硬核,可玩性也较高,比如分体音频时钟SC1就是一款通用性非常强、控制抖动效果精准的机器,可以在很多数字系统搭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的几年,aune开始跨界推出一些新品类,耳塞、小尾巴、头戴大耳机接连上市。这些器材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aune首款大耳机AR5000。它的风格宽松细腻,有着非常高的鲜活度,素质在千元档大耳中也算得上优秀,佩戴体验舒适,整副耳机的产品完成度相当出色;此外,AR5000的售价和aune X系列的台机基本处于同一个价位,不少刚接触台机的烧友直接把X系列台机+AR5000的组合当作“西装套”。 而就在近期,aune又推出了第二款大耳机SR7000。它售价4699,和S系列台机相近,猜测它和S系列台机在定位上也有所关联。考虑到去年以来面世的五千元档头戴大耳着实是不少,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SR7000的表现就非常让人好奇了。
#闲云乐语# 从“好听”到“好玩”:飞傲KA15首发评测&玩法全解 【引子:PEQ功能“继承者”】 最近两年,小尾巴这个品类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的时候,除了想方设法压榨硬件性能、把声音做到更极致之外,有的厂商也会另辟蹊径,给器材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借此提升附加值。 在这些各显神通的厂商之中,飞傲算是比较稳扎稳打的。飞傲推出小尾巴在行业里比较晚,但针对小尾巴产品的“技术下放”一向做得相当到位,比如D.MODE台机模式,从旗舰播放器M17、便携台放Q7开始,一步步下放到KA13、KA17,大幅提升小尾巴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在飞傲推出了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台并一直用到现在。它的专业无损PEQ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这个功能,一套耳机系统就可以玩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效果。在K19发布的时候,飞傲就曾经预告,会在相对入门的器材上也实装PEQ功能。后来的KA17在和飞傲自研APP配合使用的时候,也确实可以进行调节。 但真要说把PEQ功能玩开了的,还得看新近发布的KA15。与K19类似,KA15内置发烧级DSP芯片,有高速数字音频硬件加持,PEQ玩起来更加精确流畅。然而,KA15的售价仅为699,连K19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K19的首批用户,我带着被“背刺”的纠结感对KA15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体验~
#闲云乐语# 从“好听”到“好玩”:飞傲KA15首发评测&玩法全解 【引子:PEQ功能“继承者”】 最近两年,小尾巴这个品类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的时候,除了想方设法压榨硬件性能、把声音做到更极致之外,有的厂商也会另辟蹊径,给器材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借此提升附加值。 在这些各显神通的厂商之中,飞傲算是比较稳扎稳打的。飞傲推出小尾巴在行业里比较晚,但针对小尾巴产品的“技术下放”一向做得相当到位,比如D.MODE台机模式,从旗舰播放器M17、便携台放Q7开始,一步步下放到KA13、KA17,大幅提升小尾巴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在飞傲推出了K19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台并一直用到现在。它的专业无损PEQ功能非常强大,通过这个功能,一套耳机系统就可以玩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效果。(回顾我的飞傲K19评测,请点击:人人都是“调音师”!飞傲K19解码耳放一体机评测)。在K19发布的时候,飞傲就曾经预告,会在相对入门的器材上也实装PEQ功能。后来的KA17在和飞傲自研APP配合使用的时候,也确实可以进行调节。 但真要说把PEQ功能玩开了的,还得看新近发布的KA15。与K19类似,KA15内置发烧级DSP芯片,有高速数字音频硬件加持,PEQ玩起来更加精确流畅。然而,KA15的售价仅为699,连K19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K19的首批用户,我带着被“背刺”的纠结感对KA15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体验~
#闲云乐语# “温润”的不同诠释:谈谈ONIX Horizon系列四款作品 【引子】 2023年春,英国老牌HiFi厂商ONIX发布了全新的器材序列“Horizon”,以及新系列的开山作品——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我在发布会现场试听了这款器材,只觉得它声音扎实、自然,很有亲和力,对展台上搭配的耳机包容度也比较高,初体验而言还不错;加上它那前所未见的“全能型”器材形态,这个系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草。此后一年间,Miracle和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弟弟”Mystic在小圈子里收获了一些讨论,不过受限于定位原因,它们一直未曾进入最广泛烧友的视野中,我对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也仅限于展会和试听会上的浅尝辄止。 直到今年,Overture在春天爆火,一如既往的优秀做工、声音和下探到5000内的售价毒倒了不少人,我也在五月份下单了一台。借由这个机会,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体会ONIX这一品牌的产品特质。 尽管品牌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个人音频领域,ONIX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生”,所推出的几款器材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探索性质。不过,ONIX长年开发音响系统所积累下来的声学底蕴倒是在新系列器材身上得到了延续,一些鲜明的声音特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除了我手上的Overture和最便宜的小尾巴Alpha外,我为了准备这篇分享,还借来了20998元的Miracle和7998元的Mystic,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几款器材的把玩心得。
#闲云乐语# “温润”的不同诠释:谈谈ONIX Horizon系列四款作品 【引子】 2023年春,英国老牌HiFi厂商ONIX发布了全新的器材序列“Horizon”,以及新系列的开山作品——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我在发布会现场试听了这款器材,只觉得它声音扎实、自然,很有亲和力,对展台上搭配的耳机包容度也比较高,初体验而言还不错;加上它那前所未见的“全能型”器材形态,这个系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草。此后一年间,Miracle和它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弟弟”Mystic在小圈子里收获了一些讨论,不过受限于定位原因,它们一直未曾进入最广泛烧友的视野中,我对这两款产品的体验也仅限于展会和试听会上的浅尝辄止。 直到今年,Overture在春天爆火,一如既往的优秀做工、声音和下探到5000内的售价毒倒了不少人,我也在五月份下单了一台。借由这个机会,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体会ONIX这一品牌的产品特质。 尽管品牌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在个人音频领域,ONIX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生”,所推出的几款器材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探索性质。不过,ONIX长年开发音响系统所积累下来的声学底蕴倒是在新系列器材身上得到了延续,一些鲜明的声音特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除了我手上的Overture和最便宜的小尾巴Alpha外,我为了准备这篇分享,还借来了20998元的Miracle和7998元的Mystic,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几款器材的把玩心得。
#闲云乐语# 哪一款是你的菜?HIFIMAN Svanar Wireless系列对比 散人按: 去年,HIFIMAN推出的Svanar Wireless真无线耳机曾凭借完善的客观体验与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高端TWS市场引发热议;此后,价格相对低廉许多的同系列两个型号也随即问世。Svanar Wireless追求全能极致的体验,LE主打更高性价比的出色声音表现,而Jr则旨在满足用户日用功能的刚需。 【引子:向“高端”看齐的TWS系列】 HiFi圈里“技术下放”并不鲜见——本是旗舰专享的技术实装到中低档器材,台机技术“跨界”应用到便携领域,这种带有技术升级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喜闻乐见。 去年年中,HIFIMAN发布了TWS型号Svanar Wireless“天鹅真无线”的消息。这款耳机所采用的“喜马拉雅”R2R DAC架构、拓扑振膜等技术,可以追根溯源到HIFIMAN的台式解码耳放、有线耳塞等器材身上。那会儿,搭载拓扑振膜的HIFIMAN现役旗舰耳塞Svanar天鹅上市还没多长时间,而距离喜马拉雅DAC架构的公布也还没过几个月,原本应用于高端器材的技术短时间内就在TWS产品上成功搭载。在简单试听之后,我发现Svanar Wireless不仅客观体验不错,声音上也和市面上TWS惯用的调音套路完全不同,听感舒展、细腻、顺滑,尤其是在空间感的营造上与Svanar果真有几分神似。 而在此之后,HIFIMAN又推出了价格只有Svanar Wireless一半的Svanar Wireless LE,以及千元内的Svanar Wireless Jr。坦白说,高端的TWS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后面问世、价格相对低廉的型号,与先前推出的款式在声音上有哪些区别?入门、中端型号能达到旗舰的几成功力?这几个月来,我时常在论坛和私信中收到许多朋友的咨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来Svanar Wireless系列三款耳机进行详细体验对比。
#闲云乐语# 哪一款是你的菜?HIFIMAN Svanar Wireless系列对比 散人按: 去年,HIFIMAN推出的Svanar Wireless真无线耳机曾凭借完善的客观体验与特色鲜明的声音表现,在高端TWS市场引发热议;此后,价格相对低廉许多的同系列两个型号也随即问世。Svanar Wireless追求全能极致的体验,LE主打更高性价比的出色声音表现,而Jr则旨在满足用户日用功能的刚需。 【引子:向“高端”看齐的TWS系列】 HiFi圈里“技术下放”并不鲜见——本是旗舰专享的技术实装到中低档器材,台机技术“跨界”应用到便携领域,这种带有技术升级的设计理念无疑让人喜闻乐见。 去年年中,HIFIMAN发布了TWS型号Svanar Wireless“天鹅真无线”的消息。这款耳机所采用的“喜马拉雅”R2R DAC架构、拓扑振膜等技术,可以追根溯源到HIFIMAN的台式解码耳放、有线耳塞等器材身上。那会儿,搭载拓扑振膜的HIFIMAN现役旗舰耳塞Svanar天鹅上市还没多长时间,而距离喜马拉雅DAC架构的公布也还没过几个月,原本应用于高端器材的技术短时间内就在TWS产品上成功搭载。在简单试听之后,我发现Svanar Wireless不仅客观体验不错,声音上也和市面上TWS惯用的调音套路完全不同,听感舒展、细腻、顺滑,尤其是在空间感的营造上与Svanar果真有几分神似。 而在此之后,HIFIMAN又推出了价格只有Svanar Wireless一半的Svanar Wireless LE,以及千元内的Svanar Wireless Jr。坦白说,高端的TWS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对象,那么,后面问世、价格相对低廉的型号,与先前推出的款式在声音上有哪些区别?入门、中端型号能达到旗舰的几成功力?这几个月来,我时常在论坛和私信中收到许多朋友的咨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来Svanar Wireless系列三款耳机进行详细体验对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