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散人origin 闲云散人origin
关注数: 28 粉丝数: 651 发帖数: 12,055 关注贴吧数: 17
#闲云乐语# 在SP4000身上,我听到属于Astell&Kern的宏大叙事 【引子】 在技术井喷式发展的时代,HiFi器材,特别是随身器材,“保质期”似乎越来越短,层出不穷的后来者不断利用技术迭代的优势将古早的型号拍打上岸。不过,在便携播放器这个领域,哪怕中低端器材的市场已经杀得天昏地暗,高端的圈子里却依然一片祥和。毕竟,当下便携播放器在DAC、SoC等核心元器件上的选择并不多,这反而让各家播放器品牌下了更多的功夫,在旗舰机型上打磨独特的调音风味与设计气韵——比如Astell&Kern,就稳定地每三年带来一代新旗舰。 在我心中,除了当年惊艳四座开创了一个时代的AK380外,A&ultima系列上一代的旗舰SP3000算是这个品牌最重要的产品节点。在它之前,Astell&Kern的旗舰往往是兼具素质和韵味的选择,但也有部分严苛的烧友认为它们在推力、声音质感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SP3000在延续过往听感优势的同时也努力顺应老烧们的意见作出调整,综合表现几乎无可指摘,堪称一代全能旗舰;后续的SP3000T又在它的基础上派生出丰富的玩法。 SP3000如此成功,Astell&Kern今年发布售价29888新旗舰SP4000就更让人好奇了。它搭载4*AK4191EQ+4*AK4499EX的解码芯片矩阵,这也是AKM“4+4”架构首次应用在便携播放器领域,SP4000的问世没准会给以后使用同架构解码的器材“打样”。而在Astell&Kern不断调整声音取向的时期,SP4000或许可以让我们读到品牌当下关于声音美学的理念。
#闲云乐语# 在SP4000身上,我听到属于Astell&Kern的宏大叙事 【引子】 在技术井喷式发展的时代,HiFi器材,特别是随身器材,“保质期”似乎越来越短,层出不穷的后来者不断利用技术迭代的优势将古早的型号拍打上岸。不过,在便携播放器这个领域,哪怕中低端器材的市场已经杀得天昏地暗,高端的圈子里却依然一片祥和。毕竟,当下便携播放器在DAC、SoC等核心元器件上的选择并不多,这反而让各家播放器品牌下了更多的功夫,在旗舰机型上打磨独特的调音风味与设计气韵——比如Astell&Kern,就稳定地每三年带来一代新旗舰。 在我心中,除了当年惊艳四座开创了一个时代的AK380外,A&ultima系列上一代的旗舰SP3000算是这个品牌最重要的产品节点。在它之前,Astell&Kern的旗舰往往是兼具素质和韵味的选择,但也有部分严苛的烧友认为它们在推力、声音质感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SP3000在延续过往听感优势的同时也努力顺应老烧们的意见作出调整,综合表现几乎无可指摘,堪称一代全能旗舰;后续的SP3000T又在它的基础上派生出丰富的玩法。 SP3000如此成功,Astell&Kern今年发布售价29888新旗舰SP4000就更让人好奇了。它搭载4*AK4191EQ+4*AK4499EX的解码芯片矩阵,这也是AKM“4+4”架构首次应用在便携播放器领域,SP4000的问世没准会给以后使用同架构解码的器材“打样”。而在Astell&Kern不断调整声音取向的时期,SP4000或许可以让我们读到品牌当下关于声音美学的理念。
#闲云乐语# 山灵M7T,重塑“音乐味” 这两年的便携前端领域,电子管这种具有强烈复古意味的元器件频频与新问世的器材结伴亮相。在解决了供电、抗震抗干扰封装等核心问题之后,电子管在声学电路上的应用日趋成熟,同时给各家厂商留下了足够大的声音打磨空间。在温暖和煦的背景之上,我们看到了纷繁绚烂、毫不单调的声音色彩。 要说近期哪个品牌在电子管领域动作频繁,或许山灵是“出镜率”比较高的一家。尽管在台机领域山灵是不折不扣的电子管大户,可在便携领域,山灵一直到去年年底才推出首款电子管便携播放器M8T,“入行”并不早。M8T播放器以及山灵今年上半年推出的CD播放器EC Zero T都与市面主流方案一样围绕两枚雷神JAN6418真空五极管构建电子管电路,以我实际听下来的感受而言,其电子管味道浓烈而不泛滥、平衡度把控得很不错,让人从便携“小器材”上面,听到了山灵自家台式电子管CD机的风采。 近期,山灵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一款电子管便携新品M7T播放器,售价6998。早在2022年初,它的前代型号M7就凭着无明显短板的素质表现和良好的日常使用体验获誉无数,我也曾给一些既要高水平音质又不想牺牲便携性的烧友推荐过这款机器。借M7T问世的契机,我将它和M7作仔细对比,看看如今的山灵对声音理解和调校的方式如何演变。
#闲云乐语# 山灵M7T,重塑“音乐味” 这两年的便携前端领域,电子管这种具有强烈复古意味的元器件频频与新问世的器材结伴亮相。在解决了供电、抗震抗干扰封装等核心问题之后,电子管在声学电路上的应用日趋成熟,同时给各家厂商留下了足够大的声音打磨空间。在温暖和煦的背景之上,我们看到了纷繁绚烂、毫不单调的声音色彩。 要说近期哪个品牌在电子管领域动作频繁,或许山灵是“出镜率”比较高的一家。尽管在台机领域山灵是不折不扣的电子管大户,可在便携领域,山灵一直到去年年底才推出首款电子管便携播放器M8T,“入行”并不早。M8T播放器以及山灵今年上半年推出的CD播放器EC Zero T都与市面主流方案一样围绕两枚雷神JAN6418真空五极管构建电子管电路,以我实际听下来的感受而言,其电子管味道浓烈而不泛滥、平衡度把控得很不错,让人从便携“小器材”上面,听到了山灵自家台式电子管CD机的风采。 近期,山灵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一款电子管便携新品M7T播放器,售价6998。早在2022年初,它的前代型号M7就凭着无明显短板的素质表现和良好的日常使用体验获誉无数,我也曾给一些既要高水平音质又不想牺牲便携性的烧友推荐过这款机器。借M7T问世的契机,我将它和M7作仔细对比,看看如今的山灵对声音理解和调校的方式如何演变。
#闲云乐语# HIFIMAN Edition XV,不止于“直推神器” 【引子:直推平板】 2015年底,HIFIMAN发布了Edition X平板耳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系列。Edition X上市时售价达到万元出头,以当时耳机行业的物价情况来看,这价格实在是高昂;但如果放在平板大耳机品类里,说它便宜可一点也不过分——曾经“平板耳机”几乎就和“高端”“昂贵”划上了等号,比起当时HIFIMAN自家的平板旗舰HE1000,Edition X就“亲民”了不少。 Edition X系列并不简单地定位于旗舰的下位替代品,而是打出了“直推平板”的旗号——要知道当年平板大耳机的技术远不如现在这么先进、多元,市面上主流的型号基本上都是灵敏度低、驱动门槛高,极其难伺候的主儿;同时期便携播放器也还没有点出“大推力”的技能树,驱动普通的动圈大耳机尚且不容易,更遑论平板耳机了。然而Edition X在搭配便携设备甚至手机电脑的情况下,着实将平板耳机厚重、雄浑的独特优势显露了出来,一经上市,就成为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发烧友津津乐道的话题器材。 时光飞逝,如今的平板大耳机已是今非昔比。日益成熟的声学技术不仅让平板耳机声音更完善,也让它们的价格不再“高高在上”,当年面对售价心存犹豫的我,也在后来的电商活动中果断入手了该系列上一个型号Edition XS。问世于2021年的它,也算得上耳机圈里的常青树了,碰到一些想要尝试平板大耳机的烧友,我总会推荐从Edition XS开始“入坑”——毕竟,它的把玩门槛的确足够低,很适合新玩家上手。 前不久,HIFIMAN终于发布了它的继任者——Edition XV。这款售价2499的新耳机和老型号从外观设计到声音表现都完全不一样,但它的骨子里,依然有EditionX系列那股亲切感。
#闲云乐语# HIFIMAN Edition XV,不止于“直推神器” 【引子:直推平板】 2015年底,HIFIMAN发布了Edition X平板耳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系列。Edition X上市时售价达到万元出头,以当时耳机行业的物价情况来看,这价格实在是高昂;但如果放在平板大耳机品类里,说它便宜可一点也不过分——曾经“平板耳机”几乎就和“高端”“昂贵”划上了等号,比起当时HIFIMAN自家的平板旗舰HE1000,Edition X就“亲民”了不少。 Edition X系列并不简单地定位于旗舰的下位替代品,而是打出了“直推平板”的旗号——要知道当年平板大耳机的技术远不如现在这么先进、多元,市面上主流的型号基本上都是灵敏度低、驱动门槛高,极其难伺候的主儿;同时期便携播放器也还没有点出“大推力”的技能树,驱动普通的动圈大耳机尚且不容易,更遑论平板耳机了。然而Edition X在搭配便携设备甚至手机电脑的情况下,着实将平板耳机厚重、雄浑的独特优势显露了出来,一经上市,就成为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发烧友津津乐道的话题器材。 时光飞逝,如今的平板大耳机已是今非昔比。日益成熟的声学技术不仅让平板耳机声音更完善,也让它们的价格不再“高高在上”,当年面对售价心存犹豫的我,也在后来的电商活动中果断入手了该系列上一个型号Edition XS。问世于2021年的它,也算得上耳机圈里的常青树了,碰到一些想要尝试平板大耳机的烧友,我总会推荐从Edition XS开始“入坑”——毕竟,它的把玩门槛的确足够低,很适合新玩家上手。 前不久,HIFIMAN终于发布了它的继任者——Edition XV。这款售价2499的新耳机和老型号从外观设计到声音表现都完全不一样,但它的骨子里,依然有EditionX系列那股亲切感。
#闲云乐语# 借ONIX Zenith转盘解码套装,聊聊高端器材共性与个性 【引子】 从ONIX发布Horizon器材序列以来,这家曾以二声道系统大器材闻名的老牌厂商逐渐在随身HiFi领域发力。Horizon序列几款器材形态各异,但在设计和声音风格方面有着非常统一的风格。我本人是Overture播放器以及Alpha小尾巴的用户,也频频在线下展会上看到烧友们拿着ONIX前端搭配试听各路新品耳机。 但如果要问我对Horizon序列哪款器材印象最深,那可能还得是序列的“开山之作”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它涵盖桌面系统、音响系统、便携终端三种使用场景的设计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大部分时间里,我将它置于桌面场景下使用:它不算太大的投影面积、智能便捷的操作,以及纯净的声底、充沛的驱动力,解决了我日常使用时的诸多痛点;而在我要出行时,将智能终端取下来说走就走,这种桌面和便携“无缝衔接”的体验也特别丝滑。在使用Miracle的那段日子里,它所提供的使用体验是我在过往任何HiFi器材上都没有遇到过的。 话说回来,Miracle终归是一套集成度比较高的方案,对于传统的桌面HiFi玩家来说,如果要追求更极致的声音表现的话,可能分体式大尺寸的器材会是更适合的选择。 今年,ONIX在Horizon系列下又推出了一个套装产品——Zenith(从名字来说应该是定位于Horizon系列的旗舰了)。在Zenith已经公布的“四件套”里,目前已经上市的有XST20 SACD/CD转盘以及XDA20解码耳放一体机(售价分别为¥11980和¥14980)。在深度体验了这两款器材之后,我在熟悉的ONIX风格里,发现了不少新鲜有趣的地方。
#闲云乐语# 借ONIX Zenith转盘解码套装,聊聊高端器材共性与个性 【引子】 从ONIX发布Horizon器材序列以来,这家曾以二声道系统大器材闻名的老牌厂商逐渐在随身HiFi领域发力。Horizon序列几款器材形态各异,但在设计和声音风格方面有着非常统一的风格。我本人是Overture播放器以及Alpha小尾巴的用户,也频频在线下展会上看到烧友们拿着ONIX前端搭配试听各路新品耳机。 但如果要问我对Horizon序列哪款器材印象最深,那可能还得是序列的“开山之作”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它涵盖桌面系统、音响系统、便携终端三种使用场景的设计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大部分时间里,我将它置于桌面场景下使用:它不算太大的投影面积、智能便捷的操作,以及纯净的声底、充沛的驱动力,解决了我日常使用时的诸多痛点;而在我要出行时,将智能终端取下来说走就走,这种桌面和便携“无缝衔接”的体验也特别丝滑。在使用Miracle的那段日子里,它所提供的使用体验是我在过往任何HiFi器材上都没有遇到过的。 话说回来,Miracle终归是一套集成度比较高的方案,对于传统的桌面HiFi玩家来说,如果要追求更极致的声音表现的话,可能分体式大尺寸的器材会是更适合的选择。 今年,ONIX在Horizon系列下又推出了一个套装产品——Zenith(从名字来说应该是定位于Horizon系列的旗舰了)。在Zenith已经公布的“四件套”里,目前已经上市的有XST20 SACD/CD转盘以及XDA20解码耳放一体机(售价分别为¥11980和¥14980)。在深度体验了这两款器材之后,我在熟悉的ONIX风格里,发现了不少新鲜有趣的地方。
#闲云乐语# 通向万元旗舰之路,拓品D900解码器是怎么走的? 【引子:姗姗来迟的真旗舰】 从前几年疫情居家的时代开始,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有不少原本主玩随身器材的发烧友前来找我推荐台机。也正是在这几年,台机领域如同焕发新春,各个价位佳作层出不穷,满足了大家日渐复杂的口味。 而在这么多的选择当中,拓品算是我推荐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品牌。从入门级的DX系列解码耳放一体机,再到DX9解码耳放一体机、D90III+A90D分体套装,最早以高还原、低失真、大推力而出名的拓品近些年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产品品类和声音审美风格。我自己尤其喜欢D90III+A90D这对组合,它们花费的预算并不算很多,但能够给到相当出色的解析水平和驱动力,对搭配的耳机也并不挑剔,在万元级这个门槛上,这套器材可以说相当能打。 2023年的一次展会,在拓品的展位上,我看到了一对素未谋面的分体解码耳放套装。拓品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套装是他们家接下来的“大手笔”,定位将会比拓品在售器材都要高。以当时现场试听工程样机的效果来看,这套D900解码和A900耳放套装在解析、声场等方面的表现都显著强于拓品其他台机。彼时聆听完样机之后我以为机器很快会上市,没想到这两年我在线下展会见到它们一版又一版的工程方案,却始终等不到最终定版,这属实吊人胃口。直到今年六月份,D900才突然官宣上市,售价11999元,我也在它上市后第一时间拿到了样机。
#闲云乐语# 通向万元旗舰之路,拓品D900解码器是怎么走的? 【引子:姗姗来迟的真旗舰】 从前几年疫情居家的时代开始,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有不少原本主玩随身器材的发烧友前来找我推荐台机。也正是在这几年,台机领域如同焕发新春,各个价位佳作层出不穷,满足了大家日渐复杂的口味。 而在这么多的选择当中,拓品算是我推荐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品牌。从入门级的DX系列解码耳放一体机,再到DX9解码耳放一体机、D90III+A90D分体套装,最早以高还原、低失真、大推力而出名的拓品近些年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产品品类和声音审美风格。我自己尤其喜欢D90III+A90D这对组合,它们花费的预算并不算很多,但能够给到相当出色的解析水平和驱动力,对搭配的耳机也并不挑剔,在万元级这个门槛上,这套器材可以说相当能打。 2023年的一次展会,在拓品的展位上,我看到了一对素未谋面的分体解码耳放套装。拓品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套装是他们家接下来的“大手笔”,定位将会比拓品在售器材都要高。以当时现场试听工程样机的效果来看,这套D900解码和A900耳放套装在解析、声场等方面的表现都显著强于拓品其他台机。彼时聆听完样机之后我以为机器很快会上市,没想到这两年我在线下展会见到它们一版又一版的工程方案,却始终等不到最终定版,这属实吊人胃口。直到今年六月份,D900才突然官宣上市,售价11999元,我也在它上市后第一时间拿到了样机。
借Cayin N6iii和UM Stardust星尘,聊聊“西装套”的深度玩法 【引子:另类的“西装套”】 这两年,当烧友们围绕手里的某件器材找我推荐系统搭建方案时,如果器材有官方“西装套”的选项,在预算合适的情况下,我越来越倾向于选西装套——这种代表官方推荐的搭配不仅大幅降低决策难度,还能够将调音团队对声音的理解进一步具象化,让手里的器材特点更精准有效地发挥出来。这么多年以来,我自己也用过许多西装套,像Cayin凯音的“66套”分体式解码耳放套装、SONY的WM1Z“金砖一代”和IER-Z1R耳塞等,都是我和身边朋友公认的“黄金搭配”。 “西装套”通常存在于同一品牌产品体系下,毕竟同一个调音团队的作品更容易产生审美统一、风格一以贯之的搭配效果。不过,今年Cayin和UM这两个来自珠海的品牌上演了一次打破常规的操作:售价7999元的N6iii便携播放器(C201主板或E203主板),和售价5699的Stardust“星尘”耳塞,组成了“珠海之声”随身套装。 这并不是Cayin和UM的第一次合作,在Cayin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两家品牌便联合推出过N30LE播放器×Amber Pearl耳塞的限量套装。毕竟是限量发售、售价近十万的超旗舰器材,我也只能每次在逛展会的时候到Cayin的展位过把瘾。N30LE本身就达到“全能六边形战士”的水平,声音的解析、动态、声场都居于市面便携播放器的超一线水准,声底风格也达到高度均衡的状态;晶体管+两种电子管工作模式所形成的三种音色特点十分鲜明,在强大的硬素质支撑下可玩性极强。而AmberPearl耳塞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套装搭配的效果,两者的组合声音热情、张扬,声音密度和信息量特别亮眼。虽然玩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个套装的声音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与Cayin三十周年套装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珠海之声”套装在官宣以前,两款器材就已经各自上市,相互间原本不是专属搭档的关系——这也是这个西装套显得有点另类的原因。今年年初星尘问世后,我身边有不少烧友测试它的搭配特性时,就发现它在N6iii两款音频主板驱动下声音效果都能达到很高的水准。只是未曾想,烧友的推荐方案最终会升格成官方“CP”。我从去年年底N6iii推出第二块音频主板之后,就开始深度把玩这款播放器,而“珠海之声”套装的发布,也给我提供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角度来品赏这两件器材。
借Cayin N6iii和UM Stardust星尘,聊聊“西装套”的深度玩法 【引子:另类的“西装套”】 这两年,当烧友们围绕手里的某件器材找我推荐系统搭建方案时,如果器材有官方“西装套”的选项,在预算合适的情况下,我越来越倾向于选西装套——这种代表官方推荐的搭配不仅大幅降低决策难度,还能够将调音团队对声音的理解进一步具象化,让手里的器材特点更精准有效地发挥出来。这么多年以来,我自己也用过许多西装套,像Cayin凯音的“66套”分体式解码耳放套装、SONY的WM1Z“金砖一代”和IER-Z1R耳塞等,都是我和身边朋友公认的“黄金搭配”。 “西装套”通常存在于同一品牌产品体系下,毕竟同一个调音团队的作品更容易产生审美统一、风格一以贯之的搭配效果。不过,今年Cayin和UM这两个来自珠海的品牌上演了一次打破常规的操作:售价7999元的N6iii便携播放器(C201主板或E203主板),和售价5699的Stardust“星尘”耳塞,组成了“珠海之声”随身套装。 这并不是Cayin和UM的第一次合作,在Cayin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两家品牌便联合推出过N30LE播放器×Amber Pearl耳塞的限量套装。毕竟是限量发售、售价近十万的超旗舰器材,我也只能每次在逛展会的时候到Cayin的展位过把瘾。N30LE本身就达到“全能六边形战士”的水平,声音的解析、动态、声场都居于市面便携播放器的超一线水准,声底风格也达到高度均衡的状态;晶体管+两种电子管工作模式所形成的三种音色特点十分鲜明,在强大的硬素质支撑下可玩性极强。而AmberPearl耳塞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套装搭配的效果,两者的组合声音热情、张扬,声音密度和信息量特别亮眼。虽然玩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个套装的声音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与Cayin三十周年套装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珠海之声”套装在官宣以前,两款器材就已经各自上市,相互间原本不是专属搭档的关系——这也是这个西装套显得有点另类的原因。今年年初星尘问世后,我身边有不少烧友测试它的搭配特性时,就发现它在N6iii两款音频主板驱动下声音效果都能达到很高的水准。只是未曾想,烧友的推荐方案最终会升格成官方“CP”。我从去年年底N6iii推出第二块音频主板之后,就开始深度把玩这款播放器,而“珠海之声”套装的发布,也给我提供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角度来品赏这两件器材。
达音科TITAN S2新配色 在天气逐渐步入炎热的时候,达音科入门级耳塞TITAN S2也更新了三款新的配色,其中“海湾蓝”“薄荷奶”这两款色彩与盛夏时节倒是非常契合。前者是非常经典的“海天一色”,青春有活力;后者则将颜色的饱和度压得非常低,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视觉感受。 我是TITAN系列的老用户了。从前面几代的TITAN 1、3、5、6到后来的TITAN S、S2,在各自上市的年代里,它们都是我非常推崇的“入门优选”之一。过往的TITAN系列包括原版S2在内,外观设计是比较“硬核”了一点,如今的新配色无疑吸引力更大;除了颜色之外,新版本和原版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论及声音,放在500元以内价位的入耳式耳塞中,TITAN S2的密度和声场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声音的能量很足,低频的弹性良好、有不错的下潜深度,中频厚度扎实,整体调音风格鲜活有劲,演绎泛流行乐的时候非常出彩。和达音科其他耳塞类似,TITAN S2依然标配了多达4种耳套,其出厂预装的氛围增强套我认为是比较契合耳塞声底风格的一款;另外个人也比较推荐色彩鲜艳的Candy Eartips耳套,它对人声的质感有一定的加强,适合用来欣赏歌手的唱腔。 说起来,去年看到原版的时候,我就对一款价格不满500的耳塞标配Q-Lock Mini可换插头线材这事儿感到惊讶——毕竟单独的一个4.4平衡接口往往就要卖到几十块钱甚至更贵。实际听下来,装上4.4mm插头、用一些进阶到中端价位播放器的平衡口来驱动,的确让TITAN S2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纵向声场的规模、结像立体度、声音分离度等方面都明显比单端口驱动时要强。
#闲云乐语# 何为箱子味?从丽弦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说起 【引子】 曾几何时,烧友们对于耳塞、头戴耳机、音箱声音的表现区分得泾渭分明。“玩随身不如玩大耳,玩大耳不如烧箱子”是刻在一代烧友脑海深处的“鄙视链”。不同的器材形态、不同的使用环境,带来的体验也大相径庭。 之所以大家有“音箱是个人听音的终极解”这样的认知,我认为最核心的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音乐整体空间关系的表达,与“一边耳朵对一个声道”的耳机系统不同,音箱系统左右声道交融后形成完整声场,具有更好的纵深呈现,音乐元素的相对空间关系也因此更加明晰,声音的结像更加真实、饱满;二是低频的“重量感”,在我们能感受到的全部低频信息里,通过鼓膜传递的其实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身体的感知使低频的呈现得以更加完整(这也是近年骨传导单元在高端耳塞领域盛行的原因),在恰当的空间处理下,二声道系统的低频相较于耳机明显更加浑厚、立体。但现在,随着耳机声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些区别逐渐变得模糊,在一些耳机器材上我也开始找到聆听音箱时的感觉。 以往我们如果说某个耳机听起来有“箱子味”,多数时候也是形容头戴大耳,特别是开放式大耳的声音。而在最近两三年,我频频在聆听入耳式耳塞时产生这种突破形态限制的听感,比如早些时候的DITA Perpetua、Campfire Audio Astrolith、Noble K10L等等。或许是因为高端耳塞的强大实力更容易模拟出近似于大系统的效果,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多半是旗舰耳塞,鲜少有中低价位的型号。 今年年初的展会上,我偶然逛到了丽弦的展位,被他们家一排晶莹亮丽的耳塞面板所吸引。“丽弦”是国内老厂TFZ推出的子品牌,旗下SPA系列迄今一共推出了7个型号,单看外观设计和型号命名的话,我在现场一度分不清。在走马观花聆听了一轮之后,今年的新品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身价2998元的它,在SPA全系耳塞中已经是旗舰的存在。
#闲云乐语# 何为箱子味?从丽弦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说起 【引子】 曾几何时,烧友们对于耳塞、头戴耳机、音箱声音的表现区分得泾渭分明。“玩随身不如玩大耳,玩大耳不如烧箱子”是刻在一代烧友脑海深处的“鄙视链”。不同的器材形态、不同的使用环境,带来的体验也大相径庭。 之所以大家有“音箱是个人听音的终极解”这样的认知,我认为最核心的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音乐整体空间关系的表达,与“一边耳朵对一个声道”的耳机系统不同,音箱系统左右声道交融后形成完整声场,具有更好的纵深呈现,音乐元素的相对空间关系也因此更加明晰,声音的结像更加真实、饱满;二是低频的“重量感”,在我们能感受到的全部低频信息里,通过鼓膜传递的其实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身体的感知使低频的呈现得以更加完整(这也是近年骨传导单元在高端耳塞领域盛行的原因),在恰当的空间处理下,二声道系统的低频相较于耳机明显更加浑厚、立体。但现在,随着耳机声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些区别逐渐变得模糊,在一些耳机器材上我也开始找到聆听音箱时的感觉。 以往我们如果说某个耳机听起来有“箱子味”,多数时候也是形容头戴大耳,特别是开放式大耳的声音。而在最近两三年,我频频在聆听入耳式耳塞时产生这种突破形态限制的听感,比如早些时候的DITA Perpetua、Campfire Audio Astrolith、Noble K10L等等。或许是因为高端耳塞的强大实力更容易模拟出近似于大系统的效果,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多半是旗舰耳塞,鲜少有中低价位的型号。 今年年初的展会上,我偶然逛到了丽弦的展位,被他们家一排晶莹亮丽的耳塞面板所吸引。“丽弦”是国内老厂TFZ推出的子品牌,旗下SPA系列迄今一共推出了7个型号,单看外观设计和型号命名的话,我在现场一度分不清。在走马观花聆听了一轮之后,今年的新品银天使SPA-Limited Edition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身价2998元的它,在SPA全系耳塞中已经是旗舰的存在。
#闲云乐语# 藉NiPO A100,谈手机解码耳放的“终极方案” 【引子】 提起NiPO(莱珀)这个品牌,大部分发烧友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从成立至今几年时间,NiPO一共也才推出了3款产品,在当下各家新品迭出的大潮里显得十分另类;除了偶尔亮相线下展会之外,他们也几乎没有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 如此“低产”且“低调”的品牌,拿出手的也不是入门级的亲民器材——此前,NiPO两代便携播放器N1和N2都定位于万元旗舰级,而它们的素质水平放在各自上市同期万元级播放器新品里都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准。特别是2023年底发布的N2,其宽松舒展的空间感、扎实的密度、丰富的细节,给了整个圈子不小的惊艳。但相对于素质,我更欣赏的是它们沉稳老成的调音方式。依然拿N2来说,漆黑干净的声音背景、张弛有度的能量控制力、均衡底子上稍加点缀的音色,沉稳平和又不失鲜活度的声音很容易把人投入音乐之中。我周围一些聆听过N2的朋友,对它的评价最多的也是“听着舒服”。 这一两年,手机解码耳放这个品类似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打便携的产品,内部空间不足以容纳更复杂的电路、达到更强的音质;一些定位高端的器材则彻底放飞自我、打破合理的体型限制,声音提升上去了,却在日常使用中成为手机一个累赘。“声音表现”和“使用体验”,两者往往不可兼得。 去年年底,NiPO在展会上正式发布了新品手机解码耳放A100。2880的售价,放在市面一众“手机尾巴”里也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但它不算太大的体积、和手机融合度极高的设计形态,似乎针对手机解码耳放两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闲云乐语# 藉NiPO A100,谈手机解码耳放的“终极方案” 【引子】 提起NiPO(莱珀)这个品牌,大部分发烧友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从成立至今几年时间,NiPO一共也才推出了3款产品,在当下各家新品迭出的大潮里显得十分另类;除了偶尔亮相线下展会之外,他们也几乎没有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 如此“低产”且“低调”的品牌,拿出手的也不是入门级的亲民器材——此前,NiPO两代便携播放器N1和N2都定位于万元旗舰级,而它们的素质水平放在各自上市同期万元级播放器新品里都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准。特别是2023年底发布的N2,其宽松舒展的空间感、扎实的密度、丰富的细节,给了整个圈子不小的惊艳。但相对于素质,我更欣赏的是它们沉稳老成的调音方式。依然拿N2来说,漆黑干净的声音背景、张弛有度的能量控制力、均衡底子上稍加点缀的音色,沉稳平和又不失鲜活度的声音很容易把人投入音乐之中。我周围一些聆听过N2的朋友,对它的评价最多的也是“听着舒服”。 这一两年,手机解码耳放这个品类似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打便携的产品,内部空间不足以容纳更复杂的电路、达到更强的音质;一些定位高端的器材则彻底放飞自我、打破合理的体型限制,声音提升上去了,却在日常使用中成为手机一个累赘。“声音表现”和“使用体验”,两者往往不可兼得。 去年年底,NiPO在展会上正式发布了新品手机解码耳放A100。2880的售价,放在市面一众“手机尾巴”里也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但它不算太大的体积、和手机融合度极高的设计形态,似乎针对手机解码耳放两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闲云乐语# 通过飞傲FX17聊聊静电耳塞之“破局” 【引子】 丹麦声扬公司推出静电耳塞单元迄今已有七年了,我们也都已经见过了多如牛毛的静电耳塞。 不同于静电大耳机的单元工作原理,声扬的静电单元能够负责的频段仅限于高频到极高频这一小部分,故而需要与动圈、动铁等其他单元一起组成复合架构。但静电单元的灵敏度比其他单元低得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同样推力作用下静电单元所发出的声压和声音密度远低于其他单元;加上低频、中频对高频所产生的掩蔽效应,静电单元的作用就更显现不出来了。而如果强行把动圈、动铁的驱动门槛拉到和静电一样的标准,“静电味”是有了,塞子的前端适应性则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静电耳机虽多,调校得比较出彩的却实在如凤毛麟角;加之静电单元本身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类耳机也就难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审美疲劳。 在静电耳机爆火的年头,也有一些品牌并没有急切跟风入局。国内HiFi大厂飞傲,直到2023年才推出旗下首款静电耳塞FX15。这款一圈一铁四静电耳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设置了一个静电单元开关,打开开关时声音高亢、嘹亮,关闭开关则更显自然平顺,两种风格所适应的音乐类型也有所不同。飞傲对FX15的调校明显是不甘于把静电单元的作用局限于一种点缀效果,而是试图让其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 “一塞两用”的FX15让烧友们能够直观对比感受静电单元的风味,后续的耳塞作品又将如何把静电单元的特性充分且圆融地添加进耳塞声音当中,并进一步完成声音更高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猜很多烧友也和我一样等着飞傲新的答案。 直到2024年末,更高一档的FX17才在展会上露脸,并在2025年春季上市。它单边搭载一圈四铁八静电——我头回见到一款耳塞会塞进这么多静电单元;售价达到9999元,这也是飞傲耳塞第一次挑战万元级的高度。无论哪个方面,这款新耳塞都十分吊人胃口。
#闲云乐语# 通过飞傲FX17聊聊静电耳塞之“破局” 【引子】 丹麦声扬公司推出静电耳塞单元迄今已有七年了,我们也都已经见过了多如牛毛的静电耳塞。 不同于静电大耳机的单元工作原理,声扬的静电单元能够负责的频段仅限于高频到极高频这一小部分,故而需要与动圈、动铁等其他单元一起组成复合架构。但静电单元的灵敏度比其他单元低得多,如果不作特殊处理,同样推力作用下静电单元所发出的声压和声音密度远低于其他单元;加上低频、中频对高频所产生的掩蔽效应,静电单元的作用就更显现不出来了。而如果强行把动圈、动铁的驱动门槛拉到和静电一样的标准,“静电味”是有了,塞子的前端适应性则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静电耳机虽多,调校得比较出彩的却实在如凤毛麟角;加之静电单元本身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类耳机也就难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审美疲劳。 在静电耳机爆火的年头,也有一些品牌并没有急切跟风入局。国内HiFi大厂飞傲,直到2023年才推出旗下首款静电耳塞FX15。这款一圈一铁四静电耳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设置了一个静电单元开关,打开开关时声音高亢、嘹亮,关闭开关则更显自然平顺,两种风格所适应的音乐类型也有所不同。飞傲对FX15的调校明显是不甘于把静电单元的作用局限于一种点缀效果,而是试图让其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 “一塞两用”的FX15让烧友们能够直观对比感受静电单元的风味,后续的耳塞作品又将如何把静电单元的特性充分且圆融地添加进耳塞声音当中,并进一步完成声音更高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猜很多烧友也和我一样等着飞傲新的答案。 直到2024年末,更高一档的FX17才在展会上露脸,并在2025年春季上市。它单边搭载一圈四铁八静电——我头回见到一款耳塞会塞进这么多静电单元;售价达到9999元,这也是飞傲耳塞第一次挑战万元级的高度。无论哪个方面,这款新耳塞都十分吊人胃口。
#闲云乐语# “浓缩”胆机:iBasso Nunchaku对比DC-Elite 【引子:再叙电子管】 随着这几年上市的电子管随身播放器、便携解码耳放越来越多,曾经专属于音响系统、桌面大耳机系统的胆管韵味也渐渐弥漫到随身玩家身边。 但在小尾巴这个发展已经十分繁盛的领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难得一见“电子管小尾巴”这种器材。原因也不难理解:便携电子管器材需要解决功耗、体积、避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体型较大并且自带电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问题相对好解决;换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顾此失彼了。 就在今年年初,iBasso推出了市面首款电子管小尾巴Nunchaku。 在Nunchaku之前,iBasso已经推出过非常多款小尾巴,上至三千元档的DC-Elite,下至入门价位的马卡龙,几乎覆盖了这个品类所有的价位档次。这么多型号里也不乏“代表作”,比如现役旗舰DC-Elite,就是一款素质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十分出挑,且兼具搭配广泛性的器材,颇有中高端播放器的风采。上市一年多以来,它都是烧友们考虑购买高端小尾巴时一个重要的选择。珠玉在前,我对iBasso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并不惊讶。 售价2199元的Nunchaku已经迈入了“高档小尾巴”之列,但它比2999元的DC-Elite还是便宜了不少。新的器材形态自然吸引眼球,我也感兴趣于它与DC-Elite之间的差别,于是在体验新品之余,我也将它们仔细对比了一番。
#闲云乐语# “浓缩”胆机:iBasso Nunchaku对比DC-Elite 【引子:再叙电子管】 随着这几年上市的电子管随身播放器、便携解码耳放越来越多,曾经专属于音响系统、桌面大耳机系统的胆管韵味也渐渐弥漫到随身玩家身边。 但在小尾巴这个发展已经十分繁盛的领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难得一见“电子管小尾巴”这种器材。原因也不难理解:便携电子管器材需要解决功耗、体积、避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体型较大并且自带电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问题相对好解决;换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顾此失彼了。 就在今年年初,iBasso推出了市面首款电子管小尾巴Nunchaku。 在Nunchaku之前,iBasso已经推出过非常多款小尾巴,上至三千元档的DC-Elite,下至入门价位的马卡龙,几乎覆盖了这个品类所有的价位档次。这么多型号里也不乏“代表作”,比如现役旗舰DC-Elite,就是一款素质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十分出挑,且兼具搭配广泛性的器材,颇有中高端播放器的风采。上市一年多以来,它都是烧友们考虑购买高端小尾巴时一个重要的选择。珠玉在前,我对iBasso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并不惊讶。 售价2199元的Nunchaku已经迈入了“高档小尾巴”之列,但它比2999元的DC-Elite还是便宜了不少。新的器材形态自然吸引眼球,我也感兴趣于它与DC-Elite之间的差别,于是在体验新品之余,我也将它们仔细对比了一番。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