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澈 云霄澈
以丹青洞鉴古今,以笔墨直抒胸臆,以修行格物致知。
关注数: 208 粉丝数: 1,128 发帖数: 56,448 关注贴吧数: 13
《亮剑》原著读书笔记 好长时间不怎么看书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终于发现读书是消磨时光充实自己最好的方法。计划于一二年内搞定宋朝四大部书,期间掺杂其它书作为换脑子用。 电子书的便携性是任何纸质书比不了的,随时随地拿起来就看,揣兜里就走。买了很多书,书架已蒙尘,却依旧在读电子书。有用微信读书的朋友,可以组团。 两天刷了一本都梁的《亮剑》,以及部分部分吴东峰《开国战将》。大概是在08年左右就读过吴东峰的《开国将军轶事》连读了两遍,有些深刻内容至今犹记。其它的关于我国抗战前后两个阵营将领的书也都有涉及。战火烽烟里轮着鬼头刀不怕死的将军,到监狱批斗大会上的阶下囚。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李云龙用楚云飞送的枪饮弹自尽,两人各为其主斗了一辈子,却依旧能互相敬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令对手尊重的将军百战归来,却殒身庙堂,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疯狂的年代大背景下,人性之恶,思想之狂,愚昧之极,令人发指。有气节,有傲气的人,在压迫中是不会活着走出那个年代的,之所以不会是因为有人不会放过他们,他们也不会放弃人格尊严。那个年代,甘肃武汉两大军区司令,还有一些省长都能被打倒,连李的上级福州军区司令皮日休都无可奈何,更何况李云龙一个少将军衔的军长。敢带着卫兵伙夫在大别山野战医院为依靠,警告红小兵敢冲击司令部就格杀勿论的只有一个许世友。为什么许世友敢,因为背后有人撑腰。 读完《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过后,便是世事苍凉。这些有气节有尊严的人要是会明哲保身,国难当头他们根本就不会揭竿而起。当这些人九死一生收拾完旧山河的时候,发现一批没有经过战火的人开始大肆挥霍烈士取得成果时,等待他们的也必然是命运凄凉。 小说建立在真实之上比真实还要真实。大背景下,不怕死的硬骨头只是一小部分,上窜下跳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自保默默地跟着滚滚红尘而去。
不经岁月,何解杜诗。深夜每读夜雨剪春韭,热泪盈眶。诗词歌赋, 不经岁月,何解杜诗。深夜每读夜雨剪春韭,热泪盈眶。 诗词歌赋,读的最多的就是宋词,从婉约到豪放,从少年的青壮。词,抑扬顿挫,韵律回旋。诗,宛转动人,气象万千。相比词,我读诗比词就少了一半,晋诗,宋诗,明清诗比例略少,唐诗还是占到主体。 年少喜岑参,王昌龄,边塞诗雄浑奇绝,不身临其境,难见大漠沙如雪。李白想象力之丰富,诗如天成,天塑之材,想象如同大海汪洋恣肆,不可望其项背。 时间流逝,个人经历越来越多,生死离别越来越丰富。不经历岁月,是读不懂杜诗的。杜甫再也不是曾经脑海里幼稚的酸苦老头形象,渐渐饱满,除了吾国吾民,他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乾坤日夜浮的胸襟。文学才情的他是自负的,诗是吾家事,他的先辈杜审言也是一位大诗人,他这么说倒是没有问题,他家里有写诗的传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种话,一般人说那就狷狂,不说破不破万卷,就是有东西也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好诗有一首便不得了,张若虚凭借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流传千古,李杜这种唐代顶级的大诗人流传的名诗更是非止一首。杜甫诗与李白更接地气,更有人间烟火。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这种事情,我这个岁数只能听听,我家老爷子建国那一代人,百十里地去找老朋友,到了村里一打听,友人故去一年多了,几年来陆陆续续的玩伴也都驾鹤西去了。这种孤寂,落寞,心理落差,想想都觉得令人神伤。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来了,感情并未因此稀疏,家里有什么拿出来待客,这种喜悦感今天已荡然无存,因为今天信息通讯很发达,多年不见的朋友联系方便,再相见也没有了这种一壶浊酒喜相逢的情感。杜甫对朋友的情感跟普通人一样,既简单又真挚。深夜一人每读赠卫八处士,便热泪盈眶,慷慨不已,朋友就是多年不见,相见如前。 以前跟朋友没有这么多复杂的事儿,在学校可以喝酒望月,非常简单。成家立业了,有条条框框的束缚,长恨此身非我有,聚聚散散再也不会能一起喝酒无忧无虑的看皎洁的月光了。过了那个岁数,便没有了那个心境。 人生就是如此,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年侠气,到中庸世故。今天我怀念飞扬的少年,或许当我老的时候,又会很怀念现在。书读的越多,越觉得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因情感丰富。 读杜甫的诗,站在唐朝,看如今。
邯郸周围风景 早上出发时天朗气清,过朝阳沟走189乡道两侧山崖如刀削斧砍,路旁河道乱石排列时见山上滚落的巨石横卧河道大有投石断流之势。乡路狭窄,两车刚好能擦肩而过。难得遇见可以停车的宽阔河岸住脚休息,便停靠河岸乱石堆积的平地上离开公路而下车观望。宽阔的河岸在乱石缝隙中不见波涛汹涌的河水,却有数不清的花草。因为枯水,只要清澈见底的溪流时断时续的在石缝中流淌。掬水而饮溪水冰凉清冽。山崖亦有渗透的水流,向下滴淌。水流两侧苔藓青黑,蓝天上白云慢的几乎不飘动,白云仿佛对苔藓述说着千载悠长的岁月。 驻足罢,继续前行,渐上盘山路山势陡峭,弯道 甚急。左侧人开石壁,右侧万丈深渊。山谷沟壑纵横,数不清的绿色植物覆盖半山以下,谷底亦不可估测。再前行,但见远峰一分为二又似互为勾连,正思索间车已绕山而至。再观眼前风景正是公路将此峰一分为二,车在千峰万壑过,人在太行古村游。 经历了千峰万壑,曲曲折折,终于来到了七步沟景区。刚刚进大门,乌云随后而至。凉风顿起,黑云压城城欲摧。再前行,黄豆大的雨滴倾泻而下。突然想起来了东坡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千年前苏东坡正是竹杖芒鞋出游遇雨有感而发,遂留下千古名句。今天同样是山中遇雨发现东坡先生诚不欺我也。 前路纵有千峰万壑,亦有峰回路转。倘若有峰无路,便是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时刻,无须惧哉。不管是江南烟雨,还是北国瓢泼大雨,蓑衣并不重要,竹杖芒鞋才是心底的信念,亦无忧哉。目的地是吾所至,非吾唯一,人在旅途时间更长,故唯愿旅途比目的地景色更好。 林语溪.四月二十九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