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晓亮KING 诸葛晓亮KING
关注数: 60 粉丝数: 494 发帖数: 7,567 关注贴吧数: 180
蜀汉吧、杨仪吧关于魏延事件的结论 一、说明 由于前些年个别无良“专家”鼓吹和近些年一些营销号歪曲,在网络上形成了一股对早已有历史定论的事件翻案的不正之风。为了在可控范围内遏制这种风气,蜀汉吧、杨仪吧关于魏延事件(诸葛亮病逝后,汉高层内部发生的内乱事件)作出结论,本结论以正史《三国志》为依据。今后在吧内交流讨论时,如有吧友违反本结论的基本原则,则视为违反吧规,将给予相应处理。 二、《三国志·魏延传》关于魏延事件的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魏延传》 三、《三国志》其他关于魏延事件的有关记载 秋八月,亮卒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三国志·后主传》 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三国志·杨仪传》 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三国志·王平传》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季汉辅臣赞》(汉·杨戏) 四、魏延事件全过程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原文记载,并结合《三国志》其他相关内容,现对魏延事件全过程概述如下: 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病重,于是秘密向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交代后事,令杨仪等率领大军撤退、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不必理会他。诸葛亮病逝后,杨仪令费祎到魏延营中传达诸葛亮军令并试探他的意见,魏延以要继续北伐为由,而且不服杨仪,拒绝执行诸葛亮军令。杨仪于是遵照诸葛亮的军令,准备率领大军依次撤回。魏延抢先率领本部撤退,并且烧毁了所经过的栈道。同时,魏延上表成都诬陷杨仪谋反,杨仪也上表状告魏延谋反,在成都的蒋琬、董允都认为杨仪不会谋反,而魏延值得怀疑。杨仪率领大军砍树开辟山路,昼夜赶路,终于赶上了魏延。魏延又截住谷口,攻打大军。杨仪令王平去抵挡魏延,王平到后用言语劝说魏延的士兵不要跟随其造反,士兵们知道这件事情是魏延的错误,所以就纷纷散去了。魏延带着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回汉中。杨仪派遣马岱率军去追赶并杀了魏延,又诛杀了他的三族。 五、魏延事件结论 关于魏延事件,综上得出结论如下: 1.魏延事件。魏延事件是魏延发动的,目的是夺取汉军最高指挥权的一次未遂军事政变,或者说谋反行为,并非冤案。 2.魏延。魏延抗命不遵,自行撤军,烧毁栈道,截住谷口攻打大军,又上表诬陷杨仪。因此,魏延谋反铁证如山,被杀是罪有应得。 3.杨仪。杨仪完全在执行诸葛亮的军令,在大军受到魏延攻击时,被迫还击是无奈之举,追杀魏延也是确保其不再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因此,杨仪在平定魏延谋反一事中是有大功的。 4.诸葛亮。诸葛亮临终做出的撤军部署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连魏延抗命不遵都预判到了。 六、基本原则 1.魏延事件不是冤案。 2.魏延谋反被杀罪有应得。 3.杨仪、王平、马岱等平乱有功。 4.魏延之前为大汉做得贡献不能否定。 5.诸葛亮不为此事负任何责任。 蜀汉吧 杨仪吧 2022年1月13日
蜀汉吧、杨仪吧关于魏延事件的结论 一、说明 由于前些年个别无良“专家”鼓吹和近些年一些营销号歪曲,在网络上形成了一股对早已有历史定论的事件翻案的不正之风。为了在可控范围内遏制这种风气,蜀汉吧、杨仪吧关于魏延事件(诸葛亮病逝后,汉高层内部发生的内乱事件)作出结论,本结论以正史《三国志》为依据。今后在吧内交流讨论时,如有吧友违反本结论的基本原则,则视为违反吧规,将给予相应处理。 二、《三国志·魏延传》关于魏延事件的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魏延传》 三、《三国志》其他关于魏延事件的有关记载 秋八月,亮卒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三国志·后主传》 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三国志·杨仪传》 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三国志·王平传》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季汉辅臣赞》(汉·杨戏) 四、魏延事件全过程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原文记载,并结合《三国志》其他相关内容,现对魏延事件全过程概述如下: 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病重,于是秘密向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交代后事,令杨仪等率领大军撤退、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不必理会他。诸葛亮病逝后,杨仪令费祎到魏延营中传达诸葛亮军令并试探他的意见,魏延以要继续北伐为由,而且不服杨仪,拒绝执行诸葛亮军令。杨仪于是遵照诸葛亮的军令,准备率领大军依次撤回。魏延抢先率领本部撤退,并且烧毁了所经过的栈道。同时,魏延上表成都诬陷杨仪谋反,杨仪也上表状告魏延谋反,在成都的蒋琬、董允都认为杨仪不会谋反,而魏延值得怀疑。杨仪率领大军砍树开辟山路,昼夜赶路,终于赶上了魏延。魏延又截住谷口,攻打大军。杨仪令王平去抵挡魏延,王平到后用言语劝说魏延的士兵不要跟随其造反,士兵们知道这件事情是魏延的错误,所以就纷纷散去了。魏延带着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回汉中。杨仪派遣马岱率军去追赶并杀了魏延,又诛杀了他的三族。 五、魏延事件结论 关于魏延事件,综上得出结论如下: 1.魏延事件。魏延事件是魏延发动的,目的是夺取汉军最高指挥权的一次未遂军事政变,或者说谋反行为,并非冤案。 2.魏延。魏延抗命不遵,自行撤军,烧毁栈道,截住谷口攻打大军,又上表诬陷杨仪。因此,魏延谋反铁证如山,被杀是罪有应得。 3.杨仪。杨仪完全在执行诸葛亮的军令,在大军受到魏延攻击时,被迫还击是无奈之举,追杀魏延也是确保其不再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因此,杨仪在平定魏延谋反一事中是有大功的。 4.诸葛亮。诸葛亮临终做出的撤军部署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连魏延抗命不遵都预判到了。 六、基本原则 1.魏延事件不是冤案。 2.魏延谋反被杀罪有应得。 3.杨仪、王平、马岱等平乱有功。 4.魏延之前为大汉做得贡献不能否定。 5.诸葛亮不为此事负任何责任。 蜀汉吧 杨仪吧 2022年1月13日
关于某小吧所谓的“道歉” 首先,对于这名小吧,我的印象一直还算不错,因为他积极参与吧内交流讨论,多个帖子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且善于活跃吧内气氛。对于这名小吧近来的一些所作所为,已引起广大吧友公愤,实在令人感到震惊。昨天大吧也发帖表示这名小吧已向其承认错误,并愿意在今天向全体吧友道歉。我和一些吧友也发帖表示支持吧务团队决定,对他的道歉也是有所期待,毕竟经过一个晚上的反省,他要郑重道歉,这也体现了他知错能改的决心。但是今天看了他的所谓“道歉”,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失望。全体吧友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把全体吧友当傻子?对于所谓的“道歉”,我个人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概括:避重就轻、毫无诚意、不知悔改。与其说是“道歉”,不如说是“宣战”。 这名小吧在“道歉”中把自己错误仅仅归结为“言语表达上非常不正确,有过激行为。”显然这是不能让大家信服的,这也表明他根本没有认清自己的错误本质,所谓的“道歉”也不过是搪塞敷衍而已。做做表面文章,绝口不提真正的错误,这就想糊弄过去? 鉴于他个人不愿意深挖自身错误本质,我们吧友可以帮助他,对于他的错误行为,个人认为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特权思想 贴吧赋予大吧、小吧吧务管理权限,是用以对贴吧进行管理,更好服务于吧友的,是权力更是责任。绝不是让你公器私用、作威作福的。这名小吧多次在吧内拉偏架、选择性执行吧规、大搞双重标准、打击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吧友,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早已引起广大吧友不满。甚至在“道歉”中还大放厥词,将贴吧吧友以“好坏”进行划分,我搞不清你这种吧友划分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自己犯错误不反省自己,还怪别人抓住自己把柄。既然你觉得吧友有“好坏”,那吧务有没有“好坏”呢?你扪心自问,自己是个“好吧务”吗? 二、履职不尽责 牡佳客专吧应是高铁沿线所有县市铁路爱好者共同的家园,不是某一个地方独有的空间。吧务的职责应是维护贴吧秩序,保证贴吧正常发言交流。而这名小吧却带头制造对立、激化矛盾,拉一帮打一帮,把一些吧友置于另一些吧友的对立面。整天明里暗里带节奏攻击某地级市,造成吧内严重争执。甚至在所谓的“道歉”中,还选择性抨击一些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一级小号,对于那些和自己观点一致却攻击其他吧友的一级小号视而不见。我不信你这么高的存在感,会看不到那些地域黑的言论,或者说对他们的放纵,本身就体现了你的支持。一个支持地域黑的人,适合做吧务吗? 三、不遵守吧规 以上两点是从吧务的角度对其错误的分析,而遵守吧规这一点则是每一名吧友都应该做到的。吧规由吧务团队制定,身为小吧更应该带头执行吧规、捍卫吧规尊严、维护吧务团队良好形象。对于这名小吧在发言中辱骂其他吧友的行为,已有吧友发帖指出,这已经严重违反了吧规第三条第一款“严禁以不文明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谩骂,或者进行负面评价”的规定。换言之,这名小吧不仅做吧务不合格,甚至做一名普通吧友都不合格。 个人认为这名小吧在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并愿改正之前,不宜继续承担吧务工作。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看法,请吧务团队慎重考虑,请广大吧友积极发表意见。
《三国志·魏延传》赏析 【原文】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