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英雄項羽 盖世英雄項羽
关注数: 0 粉丝数: 49 发帖数: 2,983 关注贴吧数: 17
【转】历史上的周瑜生平 -- 完美的化身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是当时盘踞江淮的大军阀袁术的老巢,袁术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借故离开寿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吴郡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当时孙策本身也只是个将军身份,这个中郎将是孙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军。当时周瑜为24岁。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为周瑜是庐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庐江郡驻守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当涂县北,又名采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县西南)县长。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得到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接着又攻下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两郡,周瑜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峡江县)。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转】项羽,男人的楷模!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每每读到项羽的这首《垓下歌》时我总是百感交集,为项羽这旷世英雄壮志未酬却又回天无力而伤感,也为项羽这生死关头仍挂牵至爱而赞叹!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兮虞兮奈若何”这短短的一句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项羽对虞姬是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一个人,如果在其生死关头,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担心自己至爱的人的生死和前途,这种是可敬的,这种爱是真正伟大的,无私的爱!抛开项羽的千秋功过不论,单就项羽对虞姬的这份真情,这份至爱,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歌可泣的!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着对项羽是又爱又恨的!她敬其英雄气魄,又恨其无法接受失败的结果而不肯东山再起!项羽乌江自刎身亡成了千古撼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恨其“不肯过江东”,可是他们哪里知道项羽此时早已心如灯灭,万念俱灰?其时,他最最深爱的虞姬已死,他如何存生于世?他是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是个真正“没有你,赢了天下又如何?”的千古情痴!他的自刎并非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更不是无法接受失败的挫折,他的死是因为爱人已逝,万念俱灰,生有何欢,死有何惧? 在项羽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一般男人皆有三妻四妾,皇帝更是妻妾成群,后宫佳丽三千,而项羽也算是一代王侯将相,却一生只爱虞姬一个爱人,而且一生对虞姬痴情不悔,至死不渝,此等男儿,怎不让我等为他高声叫好,心生敬佩?
爱情之千古之绝唱:项羽和虞的旷世之爱 他是一个英雄,盖世无双的英雄,中国的历史历来是“成则为王,败则为贼”来评论历史人物的,但项羽是例外,他败得那么惨烈,但依然是世代让人传颂的英雄。而他和虞的爱,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极天绝地。 四面楚歌,弹丸之地的垓下,曾经领军驰骋中原,纵横大河上下,以破釜沉舟的胆略所向无敌,叱咤风云的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秣,外无援兵。他24岁起兵,身经百仗,他是个军事天才,他失败的原因毛主席在一首诗里提到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他灭秦后已经平定了天下。他要做皇帝早做上了,当然他的理念是要学武王册封天下诸侯,要留一世英名,无论这种理念对与错,但他一直为这种理想而努力。他也知道刘邦的不轨。所以封他去汉中,永远不要涉足中原,他是个军事上的天才,但政治上的失误,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夜深了,他睡不着。他知道这一仗的结局,他坐在统帅帐中,大碗的饮酒,想用朦胧的醉意来消除心中的烦闷。他心爱的虞坐在他旁边,他处在一种极度的烦恼和兴奋的情绪中,项羽不是诗人,诗是什么他也许从没在意过。但诗是情感的外化,情感抑制不住,冲决心的堤防,发而为诗,不是专业诗人,也没做过诗的项羽,冲口而出了一篇绝世华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几句诗有很多解释,但细细感觉,都是他对虞的爱。他的意思也是:我勇武盖世的时候,你(借马指虞)跟着我我还能让你幸福。但现在这样了(真的很危机,生死时刻),马你怎么不私自走掉啊,我可不想让我的马死啊,虞啊,你想想办法吧? 他想告诉虞,现在真的是山穷水尽了。而冷兵器时代的统帅,马都是第二生命的。而马也是忠诚的,而项羽的绝世乌骓马,相信别人骑不走,但马的灵性绝对知道,项羽和虞的关系,马也绝对会让虞骑,说不准虞过去也骑过多次。项羽想对虞说:你骑着马走吧,以后看见马就像看见我一样。他想让虞走条活路,但他又怕虞伤心啊。只能借活马之名,只能婉转的借高歌来向虞诉说衷肠。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稍有成就的男人,那一个不拥有成群结队的女人,而项羽是例外。他曾经拥有过整个天下的辉煌,可是他只有虞。他们是感情深挚,战争中形影不离的伴侣,爱是他们间永恒的主题。 虞是项羽的同乡,比项羽小很多。项羽在家操枪弄棒时,她还是个未成年的小丫头。也许童稚的心,那时就爱上了项羽。项羽逐鹿中原时,她,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女,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毅然背着家人,只身跑到百里外项羽的大营,用万千柔情,去陪伴,辅佐这个铮铮铁汉。看看后来项羽对虞的恩爱,能想像出项羽看到虞出现在他营帐时的心情。 他们是那样的恩爱,虞也是个聪慧的女子。她也知道,这一次项羽是在劫难逃,汉军提得项羽首级的,赏格很高,“金千斤,封万户侯”。她也懂得项羽的心,据一些资料看,她还懂点武功,如果再骑上稀世珍马,乌骓的话。又是夜间,在那种冷兵器的时代,机会还是很大的。但她不走,也许从她爱上项羽的那一刻起,她就许下了生死相依的宏愿,没有了心爱的人相伴。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但项羽的败局已定,他们都清楚。她不能再让他分心。她拔出佩剑,随着项羽的歌声起舞,一个高歌,一个酣舞。歌的壮烈,悲凉;舞的柔曼,凄怆;他的歌,只唱给她一个人听,她的舞,只让他一个人看,歌住了,舞毕了。虞觉得该走了。她用剑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抹,锋利的吴越薄钢锻剑,就那么轻轻一飘,便带走了虞的万千柔情,丽魂倩魄。 流血不流泪的盖世英雄,万感交际,抱着虞的尸体,泪如泉涌,悲声大恸。 战争是惨酷的,虞去了,但首级不能落到汉军手里,让他们邀功请赏,(估计赏格也是很高的)那对虞是种侮辱。无尽的联想又让人伤怀,现在有一些专家做过验证,自刎的人是无法割下自己的头颅的,最多砍到椎骨上,但虞的头颅要被割下,谁来割?虞是项羽的至爱。以项羽的性格,别人他是不让碰的。只有他自己动手了。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普通人的爱是也许有血泪,而英雄的爱,多了刀和剑,用自己刀,割下已经死去的最心爱的人的头颅,在这一刻,也许不是高尚所能形容的。也许比砍自己的头还要艰难百倍啊。 项羽割下了虞的首级,埋葬了虞的尸体,他怀里揣着心爱的虞的头颅,要突围了。他宁可战死也不能让虞的首级落入敌手。由于一个农人的诳骗,残存的队伍,又陷入了沼泽。到达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骑,他知道,再带着虞的首级,就很有可能会落入敌手了。在战斗的空隙,他用剑挖了一个坑,把带有自己体温的虞的头埋了下去。最后的一次哭别。然后带着仅有的二十八勇士来到乌江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远征与新世界的发现   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re·le·Grand,公元前356-前323)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亚历山大远征亚洲作为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永远载入了史册,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地理学的发展亦因此而受益匪浅。如果说毕提亚斯的远航,在大西洋欧洲从纬度上扩展了有人居住世界的范围,那么亚历山大的远征则与此遥相呼应,又从经度上向东方亚洲扩展了它的幅员。于是,一个新世界展现在地理学的面前。从此,将世界作为一个大陆的看法,完全取代了将世界局限于地中海区域的传统观念,为古代西方地理学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伟大、英明的帝王   亚历山大少年受过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著名学者亚理士多德曾当过他的家庭教师。这位百科全书式博学的先生,无疑对他的学生知识面的开拓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智慧超群,思想开阔敏锐,重才纳贤,富有强烈的求知和进取精神。在他的司令部里人才济济,云集着哲学家、历史学家、自然学家和工程师,组成了他的“智囊团”。随从亚历山大远征的学者中,不乏杰出的人物。远征的科学成就是同他们分不开的。其中贡献最大的学者有四人:卡利斯提尼(Callisthene)、亚里斯托布鲁(Aristobule)和奥内西克里特(Onescrite),在这三位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地理学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尼阿库斯(Nearque或Nearcnos),亚历山大的年轻副官,航海家,他对阿曼海和波斯湾沿海岸的地理考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此外,亚历山大的军队中配备有一支路程测量队。他们的使命是测量行军里程,连同沿途的地理特点记入《行军测量日记》。这项工作不但为地理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而且是描述地理学与数理地理学相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尝试。   亚历山大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占有欲驱使他热衷于地理考察。在远征的过程中,他非常注重地理调查。在对将要采取军事行动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决不轻易冒险。此外,他还派遣人员进行了多次与远征军事行动并无直接联系的、名符其实的地理考察。例如,他派遣尼阿库斯和奥内西克里特率领舰队,从印度河河口出发,沿阿曼海和波斯湾海岸考察,直到幼发拉底河河口。他还派遣航海家佩拉的阿尔齐亚斯(Archias de Pella)、塔索斯的安德罗斯提尼(Androsthene de Thasos)和索内瓦的希埃隆(Hieron de Soloi)等再度考察波斯湾海岸。另一位航海家阿那克西克拉特(Anaxicrates)受命到红海去考察,从亚喀巴湾一直航行到也门。此外,亚历山大还有许多宏伟的考察计划。尼罗河洪水原因一直使古代人困惑不解,亚历山大曾决定派人去调查这个问题,但未获结果。在他逝世前不久,他还给希拉克利德(Heraclide)一项使命,去考察里海海岸,以便弄清它是否同好客海(黑海)相通,或者它仅是北方大洋的一个海湾。亚历山大总是向着远方未知世界征发,去发现新土地,去探寻新海域,去解决地理学之谜。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时刻在亚历山大的头脑中萦绕,直到他短暂一生的晚年。   多彩的新世界   亚历山大远征开拓了希腊人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为描述地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从地理学角度看,亚历山大远征最直接和最巨大的结果是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给有人居住的世界以新的幅员,并使希腊人对宇宙空间有了新的概念。远征带来的东方见闻,已不再是古代远航记那类的一条海岸线,也不是希罗多德笔下埃及那样的一条河谷,而是一片广袤的陆地,有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景观和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   亚历山大远征所开拓的新世界,在陆地上是指位于底格里斯河和波斯湾以东,直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在海洋中,主要指阿曼海、红海和波斯湾。亚历山大还收集了印度恒河地区的某些资料,并曾听说过塔普罗巴连岛(Taprobane,今斯里兰卡)的存在,但未涉足过这些地区
项羽 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 虞姬,是项羽的唯一,也是他的挚爱。到后来,虞姬在项羽的帐内,听到四面楚歌,以为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为了不拖累项羽,自刎于帐内。记得一位姐姐对我说过,如果他是霸王,绝不会让自己深爱的女人为他而死。可历史总是残酷的,我想,就算当时能杀出重围,双双到乌江边上,必也会双双殉情。虞姬又怎么割舍得对项羽得情和一份承诺?有人说虞姬是幸福的女人,因为项羽不是皇,所以,她不用与后宫三千争宠,不会在年老色衰之际感叹“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说,不会得,因为,项羽是当不上皇帝的,就算他现在登上了皇位,以他的秉性,必然不会怀疑他的臣子会有作乱之心,万一乱臣贼子在外皇袍加身,他想来也是不信,必定会稀里糊涂的丢了皇位。错就错在他不应该生在乱世。 最后一幕,就好像放电影那样清晰。项羽的乌骓马被擒住,忠心如它,不甘事二主,跃入乌江。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喷薄而出的鲜血映红了乌江。至今似乎还能听见项羽苍凉的唱道:时不利于兮,骓不失,骓不失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时不利于兮……” 项羽的辉煌四战 巨鹿之战,以4 万击败秦主力40万(击杀20万,降20万); (太史公——司马迁最得意之笔,项羽最得意之仗) 彭城之战,以3 万击败汉五国联军56 万; (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垓下之战,以10(其实只有几千)万疲军与汉60 万战,虽败尤荣; (刘邦韩信出而反而张良小人卑鄙之极) 东城之战,以28骑兵击败汉5000追兵:(这是什么概念自己慢慢研究去) 项籍(字羽)项籍可能觉得项羽好听顺口所以他自改为项羽 项羽一生打过七十余战只败了一次,而且那失败的一次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惊天动地的一个时刻,英雄离我们远去了,可是我们会永远会记得他。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谁说他不是英雄? 问世间西楚霸王谁人能敌? 垓下一役—— 项羽、刘邦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已相持两年多(参见成皋之战)。项羽与刘邦订立和约,以鸿沟(古运河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既(楚河汉界)的由来 九月,项羽按约东归,项羽班师后退而守盟。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出而反而将项羽十面埋伏,张良小人卑鄙之极,将楚人老弱妇孺押解到霸王军寨四面,命其高唱楚歌。使其项军士气消弭,虞姬(项羽的至爱)拔剑自刎以励项王之志;孰料霸王是何等重情重义的汉子!命八千江东子弟各自逃生,但将士们誓死不降,直至全军覆没。 垓下一战后,霸王来到乌江边,有一位老渔夫愿意冒死送他过江,以便他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但项羽他不肯,说江东子弟尽命陨于己手,再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也!安葬虞姬后,他震臂一呼:“时不我待!”随折断手中跟他叱咤疆场多年方天画戟,放走心爱的乌骓宝马,拔剑自刎!乌骓马见此惨烈之景,悲鸣不已,绝食而亡!自此千百年后乌江边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为其哀娩叹息! 垓下一役,项羽失败,但虽败犹荣!刘邦虽胜,胜之不武! 项羽和刘邦完全是两种人物,他的确鲁莽的,但他是天生的英雄式的人物,独一无二的,空前绝后的。如果你真的认真的读过那段历史,你就会被他的勇猛所折服,很多战争,都是他一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敌人,与之搏斗;有时徒步与数百敌兵激战。在通鉴上,有据可查的在战场上,他独自一人就杀死过上万的敌兵(当然是累积,但我相信总数实际远远不止这些),不论是后来的东汉末年的吕布,还是张飞、赵子龙,都无法与之抗衡。但是他的确不是一个好的帝王,当然生活就是这样,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勇敢无畏的人通常缺少智谋,有智谋的人,通常都不勇敢,所以这是毫无损他英雄般的形象,他永远是历史上一个悲剧中的英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