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梅花岛主
梁氏梅花岛主
关注数: 64
粉丝数: 106
发帖数: 2,671
关注贴吧数: 8
明太师梁储〈致政南还自述〉诗一首 一封天上别龙颜,不尽江山昼锦还。圣主万年双鬓绿、小臣千里寸心丹。 短蓬细雨听春浪,瘦马寒梅渡晓关。此去风好为月主,一竿长伴白鸥闲。 注:此诗抄录于家谱,供宗亲们研讨。
宣宗皇帝御笔 淇园湘水万年枝,不似君皇笔下奇。 高者拂云低拂地,相应重雨凤来仪。 注: 宣宗皇帝御笔,昼在竹扇面上书有:“宣德六年”字。
广西参议永斋挽厚斋兄诗 七十七年在世间, 秉钧黄阁早知还。 人皇入继曾迎驾, 先帝南征亦犯颜。 醉里矜怀真洒落, 老来文学更波澜。 一生容忍尤难及, 留得芳标万古看。 ①储公者,明朝太师梁储也,公讳储,字叔厚,号厚斋,别字郁州,谥文康。 ②亿公者,乃储公之胞弟也,公讳亿,字叔永,号永斋。
广东新兴县梁氏为第一大姓 南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0),永寿公第三子顺浚公从广东恩平圣堂迁入新州(今新兴县)丰洞村(今枫洞)定居。此为该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姓梁人定居新兴,之后永寿公九世孙德元公、德用公兄弟二人以及永寿公十世孙法坚公,由恩平分别迁入迁新兴低村、并山村、高台村,永保公五世孙郭用公由广东开平迁新兴上沙村,永保公之孙北溪公之子遗成公迁入三挺村,永保二十世孙秉杰公迁入白水坑村,爱民公九世孙梁勇公迁入桥亭村,广东南海石肯天秀公长子的曾孙朝元公迁入寨边村,天秀公次子孟孙公于元初迁入冈上村,第十一个梁姓迁入新兴定居是孟康公。以上十一位梁姓宗亲徙居本县开基,迁入时间是宋末明初,自其迁入新兴至此,他们的后人落地生根,开技散叶,虽然以务农为主,生活艰辛,但倒也人丁兴旺,经历几百年开族村梁氏依然吉祥隆庆,人丁多了,就迁移扩散开拓新村寨,到今天大的村庄几乎无村不姓梁。 据人口统计数据说,新兴总人口46万人,其中梁姓7.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7%,为新兴姓氏中第一大姓。本人写此文目的是:古代有十一位梁姓人迁徙到新兴开基衍生后代,历七百年之久,虽然其间有极少人迁出新兴境外,但百分之九十多都在本生息,目前才只有八万人左右,即平均每位先祖后人只有7000人多一点。但从网上看一些资料,说某某入粤先祖(一人)其名下子孙后代有二十余万,三十余万,有人甚至说某某入粤先祖(一人),其子孙有百万之众。如此吓人数据,是真的吗?是不是因为某公是历史大人物,一不小心挂靠上去了?否则如此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 其实简单化计算一下人口增长也可以,家有详细族谱,自己也可算算。有一研究人口专家说,一对25—30岁夫妇生有四个孩子,要想人口翻倍要历50年,他说有生有死,男女对半(其本规律)…。是否如此,大家可思考一下。
夸诞而不足徵者—莫如家乘 广东〈崇桂堂〉梁氏重修通族谱,请莫淩进士写序文。此处节选两段序文供宗亲们阅读:(批评某些谱牒)“…予尝纵观天下之谱,每叹夸诞而不足徵者,莫如家乘,或虚张勲绩,而考诸史竟无其名;或徒撰头衔,而稽诸职志竟无其官;或扳附文人,而质诸文集竟无其序。踵讹袭谬,恬不知怪。”(赞赏某部谱牒)“今阅斯谱,详世系,溯本源也;凛祖训,遵先德也;志功绩,重才猷也;列门弟,纪衣冠也,其他仁寿之徵,柏舟之节,以及词章宸翰,莫不编列详明。…” 赐进士出身 兵部职方司主事加二级纪录一次东邑莫淩顿首拜撰
真中有假假也真 全国梁氏安定系孝子贤孙中,有不少积极分子努力寻找自康伯公以来,历朝历代祖先其真实名讳,源流传承,迁徙路线。经历了近十年,而且使用了现代最先进电子技术,应当肯定收到了可喜丰硕成果,梁氏族聚落人口多省、市、县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版了不少研究梁源流世系,梁姓人文社科论文等大部头。使普天下之梁姓后人,有兴趣相寻根问祖一介平民,有机会读取历代祖先一代接一代,克服困难开基创业精神,了解到先祖们是怎生生不息,历2800余年蕃衍至今。总之研究梁氏文化演绎其源流,凡做了此工作学者、专家、文化工作者,普通一兵,我认为,他们所作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都值得称颂,他们芳名将永载史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世系源流有待商榷问题还少,谁写的谱牒才权威?同朝同代,生辰八字一样,官爵禄位相同,出生地址无异的某某状元、进士、承相、大将军究竟是同一个人?或另有其人?等等。“犹如雾里看花,真中有假假也真,假中有真真也假”
有假也有真 梁氏安定系孝子贤孙中,有不少积极分子努力寻找自康伯公以来,历朝历代祖先其真实名讳,源流传承,迁徙路线。经历了近十年,而且使用了现代最先进电子技术,应当肯定收到了可喜丰硕成果,梁氏族聚落人口多的省、市、县梁氏团队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版了不少研究梁源流世系,梁姓人文社科论文等大部头。使普天下之梁姓后人,有兴趣寻根问祖一介平民,有机会读取历代祖先一代接一代,克服困难开基创业精神,了解到先祖们是怎生生不息,历2800余年蕃衍至今。总之研究梁氏文化演绎其源流,凡做了此工作学者、专家、文化工作者,普通一兵,我认为,他们所作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都值得称颂,他们芳名将永载史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世系源流有待商榷问题还少,谁写的谱牒才权威?同朝同代,生辰八字一样,官爵禄位相同,出生地址无异的某某状元、进士、承相、大将军究竟是同一个人?或另有其人?等等。“犹如雾里看花,真中有假假也真,假中有真真也假”。看来目标尚未达到,宗亲们还需努力奋斗,力争使谱牒完美。
热烈祝贺《梁氏通俗史话》隆重推出 听说光荣教授的力作《梁氏通俗史话》已出版发行,这是安定梁氏的一件大喜事,我表示热烈祝贺!我计划购买十本,赠送本宗亲,让它传递后人。《史话》实乃传家之宝也! 请问光荣教授,《通史》如何购买?望在网上发布信息。
查询晋江后唐廉访史—梁政公简历 克家公在世其间,曾经主持修订晋江梁氏族谱,并断定晋江鸾歌里梁氏范公为始迁祖。其世系如下:范公—济—政—文有(周干)—格(构、杞、榆、桧、栻)—熙学(熙志、熙载、熙嘏…)。熙字派兄弟,除熙志后人之外,其余三位先公的子孙后代大部分在粤生息繁衍。我们作为政公后人,对其生辰八字,功名官爵,工作经历,卒后葬地,知之甚少,只知道政公曾任过后唐时代泉州廉访史。为完善新修谱牒,请同宗兄弟知情者,提供信息。即使是点滴信息,我们深表谢意! 熙载公后人 广东南海石肯天秀公二十世孙梁荃拜托 于广州
寻找泉州晋江北宋进士梁熙志公后人 熙志公于北宋熙宁五年(1073)进士第,其胞兄熙载公于宋大观三年(1109)也高中进士。熙载公初任广东归善县令(今广东惠州),后升节度使。其后人多在广东,例如被皇帝誉为“五岭名家”一族,即今广东南海石肯梁氏,就是其后人。明太师梁储即是其嫡系裔胄。我们虽然是其后人,但是对太祖的一生知之甚少,现考虑到熙志公后人,可能繁衍生息在晋江等地方,所以发此贴,恳请熙志公后人,或同宗兄弟提供一些线索,便于我们完善谱牒。谢谢! 其源流是:范公—济—政(后唐进士)—文有(周干)—榆—熙载(兄弟熙志)—拱(徙粤,祥留晋江)—克己(弟克仁)—安世(安西)—之材—石溪(自牧,迁徙南海县)—天秀(天字派六兄弟)。 熙载兄弟与晋江熙嘏、熙学是文有公三世孙。
请福建晋梁氏宗亲—查询熙载号禹能—家族资料 宋史记载,熙载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二甲第一名。曾任广东归善县令(今广东惠州市),后升节度使。其嫡系子孙,几经迁徙,定居今广东省南海石肯中村,古代被皇帝誉为“五岭名家”即指石肯一族梁氏。明朝太师梁储就是熙载公嫡传裔孙。但我们作为公之后人,对其生卒年龄,历史记录,个人资料知之甚少。熙载、熙志为同胞兄弟,且都中进士,与熙学、熙嘏是堂兄弟。敬请晋江宗亲及外迁同宗支兄弟,提供有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朝列大夫、容州路总管——梁勇 梁勇,乃康伯公61世孙梁绍公之子爱民公9世孙也。勇字起荘号九五、又号壁山,初籍新会县人,生於南宋淳佑丁未(1247)。原为区氏子,幼失怙恃,依姑父梁可用家。性至孝,富勇略。元初,以梁勇名应募从军。所至有功。累官新州知州,历升至朝列大夫,容州路总管。显赫一时,乃为区氏争归。兴讼,卒由朝廷钦定归梁氏。并赐平安郡。以纪区梁氏之渊源。公生九子:国字排,宝、诏、宜、安、英、雄、豪、杰、栋。散居新会、台山、鹤山、阳江、恩平、新兴诸邑。据族族记载,勇公与国绍、国宝三父子迁新州(今广东云浮市新兴县),择居距离州治五里,接官亭傍筑堡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一大自然村。此村今称桥亭村,村人梁姓为主,问梁氏祖上何来,自称来自新会,始祖梁勇。勇公卒于斯葬于斯。后来也有子孙后代向外迁徙。今天此族梁氏人丁兴旺,俊杰辈出,子孙已衍生至95代。以上是依据有关族谱,编辑而成文,事实是否正确,未经史学家考证,仅供爱民公后人参阅。
圣谕《十六条》示祠堂以为规条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陋,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足民意,训弟子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缉盗贼,解讐忿以重身命。 此《十六条》规条,古时,刻于广东南海石肯,梁氏拱公宗祠之内,以训诫勉励族人。虽然往事已越近千年,于今尚有教育意义,故抄录下来,供族人自勉。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