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梅花岛主
梁氏梅花岛主
关注数: 64
粉丝数: 106
发帖数: 2,671
关注贴吧数: 8
宋、明有几个梁克家?, 近日读巜中国梁氏文化志,发现有几个梁克家,今列出如下: 1宋,梁克家,雍熙间(984一987),任福州都督府长乐郡威武军。<福州府志> 2宋,梁克家,晋江人,绍兴进士第一。<福州府志> 3宋,梁克家,进士。建康府知府。<江南通志> 4明,梁克家,天启三年贡。<罗定州志>。抄录者注:罗定州,即今广东罗定县。
好 梁吧好
寻找迁至广东电白县西城定居一梁志元后人 梁志元祖上世系如下: 一世祖:讳孟孙、字与子、号朝栋。于元初由广东南海石肯迁广东新兴岗上村定居。 三世成甫, 三世以和, 四世积隹, 五世梁英, 六世梁富, 七世邦才, 八世于耀, 九世梁茂, 十世学孟(兄学圣、学贤), 十一世志元,约于明朝万历间外迁广东电白县西城。 敬请宗亲们协助寻找志元公后人。 如志元公尚有裔孙继世,请于梁吧联系。
梁克家墓 梁克家墓在泉州城东草邦水库南岸,距新浦村约1公里。墓穴坐南朝北,墓上部形似狮子,墓对面山地形似五只虎,称“五虎朝金狮”穴地。抗战时,墓穴被盗毁中文名梁克家墓地理位置泉州城东草邦水库南岸 特 点五虎朝金狮重 现1958年。(录于网上,供参考)
山西法门寺<养生十则> 静坐常思己过,闭谈莫论人非。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海阔,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查找状元季弟克绍公后人 据族谱记载,克绍公仕宋知万安军令,其后人居广城(今广州)西瓮街。此梁氏自称来自福建江黄淡村。请教有关宗贤,广州是否尚存西瓮街?此街坊是否有梁氏群居?(据广东南海石(石肯)梁氏隆庆间所修古谱记载)
游滴水岩记 余自入汀,闻滴水岩旧矣!往来憧憧,慊然怀思。迨壬辰春初,陪侍郎虞东崖于白莲而还,将抵明溪之五里,仆夫告余曰:“此游岩之路也。”兴与心会,遂舁舆而往。时积雨初霁,日犹未晡。乃陟峻坡,拂丛薄,上下乎崇冈曲涧者。又五里,方至岩下。颐神宁息,徐步而上,乃一再玩焉。岩之石尽黝黑色,穹者、垂者、欹者、横者、窍而通者,嶒崚而凹凸者。厥状各异,奇绝特甚,中一洞,上有泉自石罅而下,如雨如露,涓涓不息。左一大洞,傍有石窍二,拍之如鼍鼓声,谾谹震撼,山谷俱应,令人有惧心焉。四顾山水之溜,石壁之文,彩灿陆离,焜燿奇异,其神妙益不可测。洞内又有穹崖巨壑,白日莫睹,乃命步卒列炬而烛之。巉险阴幽,凛乎其不可留也。呜乎!自流峙成形兹岩,实非旦夕之故,而厥名弗显于天下。使在吴越齐鲁之墟,则夸张咏叹,殆将与武夷、雁荡诸名山争奇流布矣。惜其混于深山峻岭之内,不得附丽都邑,今属归化亦始六十余祀。又不迩通衢捷径,骚人宦辙无因而涉迹焉,则其不显也亦宜。然则士君子夙有奇抱,产于遐陬,虽得一命,又无知已为之容引;则其不成名于天下也,亦兹岩哉!山故多状貌,问其名,而古今卒无有名之者。余不揣固陋,即其可喜可愕可为状者,僭为题之。凡有十名:曰天泉石、曰仙桥石、曰虚鸣窍、曰隐鹊岩、曰佛头岩、曰祥云洞、曰跃鲤石、曰狮子岩、曰蜂窝石、曰申阳小洞,见者当自得之,或亦不以余言为诞也。闻洞之内,孔窍相通,可周旋五里。下有流泉出为滚溪。时日将暮,不及穷探,遂命舆而返。岩前旧有小庵,庵有俗僧土像、仓臼之类,杀风景者无虑数事。命县丞钱恒徙之,并以所题之名付焉。其未尽者,尚俟后之君子。(2014-8-6梁成琛点校) 注:分巡漳南道,岭南梁世骠写此记,时为嘉靖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来自焕平空间)
求解释三付对联是什么意思 安定世泽,云露家声。峰岭世泽,云露家声。日霞世泽,云露家声。出于维扬梁氏族谱。请宗亲们解释。
南园后五子(网上粘贴) 明朝中期,君昏臣贪,宦官恶吏横行,赋役繁重。国运衰落,中原诗坛也日渐凋敝,而南粤却诗人词客辈出,嘉靖、隆庆年间又有五位诗人脱颖而出。他们被称为“南园后五子”,分别是欧大任、梁有誉、吴旦、黎民表和李时行,其中三位是佛山人。他们追慕“前五子”的遗风,再度在南园结社吟诗,重振南国诗坛。 梁有誉 当时的南园,在欧大任的《五怀》诗的序中,是这样的景象:“……社(南园诗社)已废而园故在,荒竹滮池,半掩蓬翟,其行谊风流,犹可想见。俯仰异日,爰怀五章。”南园诗社重修的具体时间,根据梁有誉文章中的描述,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复粤山旧社,召邀故人,相与发愤千古之事。作《咏怀》十五,诗社中人自以为不及矣。”——清代的学者普遍认为,梁有誉文章中所谓的“粤山旧社”,就是南园诗社。和“南园前五子”结社时的年少相比,“南园后五子”此时普遍已经接近不惑之年。不过,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彼此相熟,因为他们都是当年知名的大学者黄佐的学生,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到黄佐雄直、恣肆诗风的影响。在当时浓厚的拟古氛围中,能够或多或少地摆脱了“文必秦汉,诗为盛唐”的陋习,比较自觉地继承和发展南园前五先生开创的诗风。也许因为已步入沉稳中年的缘故,他们的诗歌也显得更加成熟和稳健。清人檀萃评说:“岭南称诗曲江而后,莫胜于南园。南园前后十先生,而后五先生为尤盛。”他们的诗歌,在中原地区也是蜚声一时。梁有誉的近体诗,婉约清新,继承了岭南诗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北山访梁思伯诸子不遇》:“竹坞无尘日已曛,数声啼鸟隔花闻。平芜一望凉风起,吹落江城万树云。”6故居布局编辑 梁有誉 梁有誉故居位于北滘镇广教村,为一栋一进七重、20余间厢房的明清木结构建筑。梁有誉故居“三雕荟萃”,大门有《梅里高风》石刻门匾,故居里面木雕门屏、窗屏、撑拱、雀替,比比皆是,均有深浅或缕家木雕图案,尤值一提的是故居内4只木雕雄狮图案,分别为犀牛角、蝙蝠金钱、书和笔,其中寓意为:富贵满堂、福在眼前、书香门第、必定如意。[1]
请广东宗亲帮助查找梁世骠后人 椐资料介绍,梁世骠(进士,官宦,文豪)其子梁有誉(进士,官吏,文豪)。元、明居顺德北滘广教村。世骠考进士时,有一份履历表,某宗贤查找到此件(明朝档案)。图片在我空间。其世系如下:曾祖道佑—祖信—父韶—世骠(子有誉、有贞)。看现在资料(《广东梁氏源流考—源流世系篇》),发现其子有誉、有贞,居住地属居顺德杏坛光华村,与状元梁耀枢同一小宗支。请宗亲们帮助查找,世骠是那个村人?北滘广教村在那里?现在该村有无世骠后人?说不定,有可能能查找到梁耀枢祖上来源(宋代)。请宗亲们参与探讨!
寻找明朝迁徙高州白鹤寨梁氏同宗兄弟 梁璿官任高州白沙塞守备(游击),任满徙白鹤寨定居。璿原籍广东新兴县人,居冈上村。祖上是南海县石(石肯)天秀公十二代孙,即冈上开基祖孟孙公十三代孙。敬请网上宗亲帮助查找。先谢谢大家!其世系如下: 始迁祖:孟孙(讳与子,字朝栋)—成甫—以和—积住—英公—盛公—金公—凤公—大化—渐 升—向极—学光—璿公? 注:以上世系抄录自本村旧族谱。
关于晋江古代范公、逸公、济公、政公的记载, 梁逸、唐代人,汉族,出生地河南光州,生于唐宪宗大中五年(852年)。为官。 梁范,唐代人,汉族,出生地河南光州,生于唐禧宗乾符四年(878年)。为官。 梁济,南唐人,汉族,又名文宣,乳名富郎,出生地福建晋江,生于南唐升元元年(902年)为官。 梁政,南唐人,汉族,又名梁实,乳名阿荣,出生地福建晋江,生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卒于995年,即宋太宗至道元年。为官。鹤发童颜,与夫人柏氏,奉母至孝,传为美谈。 2013年9月16日抄录自「唐」吧。作者江苏人:cfscn。 以上记载没有说明出处,与晋旧谱记载有些出入,仅供参阅。
关于嬴康伯梁国几个问题 1康伯统治下的梁国当时有多少户籍?总人囗有多少? 2全国民众都是嬴氏吗? 3公元前641年梁国破灭之时,只是嬴氏人外逃改为姓梁吗? 4梁国民应该有其它姓氏组成吧?国破之时非嬴姓者是不是也改姓梁? 请宗亲们参与研讨!
梁带村考古发现与梁国 作者:渭南日报《龙门特刊》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7-8-24 9:46:51 发布人:admin3 6月9日,央视直播了梁带村考古发掘。随着直播地进行,韩城西周时是梁国还是芮国成为一大疑问。 梁国始末 梁国与秦同祖,本姓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并将襄公的叔父嬴康封于梁山脚下,名曰梁伯国。嬴康即以封地为姓,改姓梁,称梁康。梁康也成为中国梁姓的始祖。 梁国是韩城春秋时的封国。从公元前770年封国,到公元前641年为秦所灭,存在时间共130年。 梁国的地盘在今芝川镇一代。梁国的国君喜欢筑城,其城池范围北至今西少村北,南至魏长城以北,西至堡安村东,东到东少原顶,大约二十平方公里。当时以城为国,梁国所筑城池即为梁国的地盘。 梁带村考古发现 对梁带村的考古发现,根据专家解读,有以下两点可以基本确定: 1、梁带村古墓群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即公元前770年以前。专家认为其28号墓的木俑较秦始皇兵马俑早500年即为证明。 2、梁带村古墓群属芮国国君墓。对此结论青铜铭文为最好证据。 梁带村古墓与梁国 梁带村古墓与梁国应该说没有多大关系,其主要理由是: 1、梁带村古墓的时向早于梁国。梁国公元前770年才立国,梁带村古墓公元前770年以前已有,说明梁带村所在地当时有一芮国,它的立国较梁国为早。 2、梁带村古墓地盘与梁国无关。梁国是今芝川所属地为基本范围的一个小诸侯国,它的国土范围很小,没有达到今市区以北。 3、梁国与芮国的关系。现在史学界认为,芮国在今大荔县,那就说明韩城北原西周时有一北芮国。至于梁伯与芮伯共同朝秦,《史记》记载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677年(德公元年),一次是公元前663年(成公元年),这两次梁伯芮伯共同朝秦,较梁带村古墓所葬芮国国君晚了100年。因此,两次朝秦的芮伯与梁带村古墓所葬芮国国君无关。 梁国与少梁 梁国与少梁相关联但不是同一概念。 1、少梁与梁国是继承关系。对于少梁的来历,《史记索隐》是这样记载的:“少梁,古梁国也,秦灭之,改曰少梁,后名夏阳。”说明少梁一名是在公元前641年秦灭梁国以后才有的。《史记》最早出现少梁是在公元前617年,“晋伐秦,拢少梁。”(《十二诸侯年表》)也即印证了《史记索隐》的说法。 2、少梁与梁国所指为同一地域。也就是说两者是渊源关系。《韩城古城》一书说少梁为梁国都城,显然有误。少梁之名是梁国灭亡后才有的,怎能是梁国的都城? 3、少梁与大梁无关。关于少梁一名的来历有人认为魏国的国都是大梁(今开封),所以秦灭梁后改称少梁。这里又有一个时间上的错误。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公元前453年,列为诸侯是公元前403年。魏国的都城先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39年才迁至大梁。魏以大梁为首都较少梁之得名至少晚300年,说明少梁之名与大梁并无关联。(薛万田)
梁带村考古发现与梁国 梁国始末。梁与秦国同祖,本姓嬴。公元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并将襄公的叔父嬴康封于梁山脚下,名曰梁伯国。嬴康以封地为姓,改姓梁称梁康。梁康也成为中国梁姓始祖。梁国是韩城春秋时的封国,从公元770年封国,到公元641年为秦所灭,存在时间共130年。梁国地盘在今芝川镇一带。梁国的国君喜欢筑城,其城池范围北至少梁村北,南至魏长城以北,西至堡安村东,东至少梁原顶,大约二十平方公里。当时以城为国。梁国所筑城池,即为梁国地盘。(待续)2007年6月9日央视直播,梁带村考古发掘,韩城西周时是梁国还是芮国成为一大疑问。作者谓南日报「龙门特刋」,发布时间2007年8月24日。大家先讨论下,上述报道各要点是否正确。有时间再续考古发现什么?(抄录网上)
梁冀大将军后人今何在? 看了《唐梁基墓》,志曰:君讳基,字知本,安定乌氏人也,即汉大将军冀之后胤。…祖憘…父达…。《唐梁表墓志》,志曰:洎后汉冀为大将军,即东京之外戚也;移家帝里,仍为洛阳著族。…曾祖璿梁任太子洗马。父粲,齐任清江郡守…。父隋任许昌县令。…。看上文可见,冀公子孙,尚有避过大难,并未被斩尽杀绝,尚有后人繁衍生息,而且还有不少远孙为官。但不知其后人,居于何方,人丁是否兴旺。请知者介绍实情,请冀公后人出来说话。
图片
图片
魏文侯家庭、世系 家庭[编辑] 父亲 魏桓子魏驹 兄弟 魏成子季成(文侯弟) 儿子 魏武侯魏击 中山君魏挚(文侯少子) 公子倾(文侯之女,《中山策》章一) 公叔痤(或为族子) 纪年[编辑] 魏文侯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西元前424年前423年前422年前421年前420年前419年前418年前417年前416年前415年 干支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 魏文侯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 西元前414年前413年前412年前411年前410年前409年前408年前407年前406年前405年 干支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 魏文侯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 西元前404年前403年前402年前401年前400年前399年前398年前397年前396年 干支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 参考[编辑] 韩兆琦,《新译史记读本》,台湾,三民书局,2008年2月初版 杨宽,《战国史》,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初版 注解[编辑] ^ 《史记·魏世家第十四》: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参见[编辑] 魏国 李悝 三家分晋 前任: 赵无恤晋国正卿 前425年-前403年继任: 无 前任: 父魏桓子魏国第一代君主 前445年-前396年继任: 子魏武侯 [隐藏] 查 论 编 魏国君主 魏氏宗主 毕万 → 芒季 → 魏武子魏犨 → 魏悼子 → 魏庄子魏绛 → 魏献子魏舒 → 魏简子魏取 → 魏襄子魏曼多 → 魏桓子魏驹 魏国君主 魏文侯 → 魏武侯 → 魏惠王 → 魏襄王 → 魏昭王 → 魏安僖王 → 魏景闵王 → 魏王假 周 → 秦 – 吴 – 姜齐 → 田齐 – 鲁 – 燕 – 蔡 – 曹 – 陈 – 杞 – 卫 – 宋 – 晋 → 赵 / 魏 / 韩 – 楚 – 越 – 郑 分类:生年不详前396年逝世魏国君主姬姓 (转录)怎样才能由武侯生出都公?政公?克家公?
为侯(文侯—武侯) 为侯 晋幽公十年(前424年),文侯自行称侯,并以该年为文侯元年。 晋烈公十一年(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田会在廪丘(今山东鄄城县)反叛,并向三晋求援。文侯任命翟角为主帅,带领赵、韩两国的军队,一路攻打到齐长城。齐国君主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主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 晋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九鼎声响,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即由这一年正式进入战国时代。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就从该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文侯二十九年(前396年),文侯病重,临死前,召见吴起、西门豹、北门可等人,将太子魏击托付给他们。文侯去世,由太子继任为君主,是为魏武侯。 (转录)
魏文侯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汉族,魏国人。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中文名魏文侯 别 名魏斯,魏都 国 籍中国(东周魏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魏国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前396年 职 业诸侯国君主 主要成就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继任者魏武侯 在位时间前445年-前396年 (转录)
求解答 遐公之子为梁廉,廉公生梁琨,琨公有二子:德仁、德义。有谁知道,遐公之三代子孙他们是在钱塘居住?或是或者从遐公始,就己经世居福建三山里了。本人资料不多,所不知道也未见过有那家族有明确的记载,请知晓者提供信息。目前只见到记载文仲,梁宗来自河南固始,再之是梁选南安令,梁逸闽县令,也记载是来自固始云云。
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氏。
请研究几篇谱序 1:X「开基象运梁氏谱序」:谨按鼻祖讳选公,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奉官武学知州,节义可嘉,甘棠遗爱。唯时唐末,王审知为闽王,我公奉官(?)其子讳除赴任,后居闽省义城北隅,未终年移泉州南安二十t八都象运乡,至文仲公开基象运。生二子:长进章公,次直辉公,同往前山。••••• 2,「桃园蓬莱巷梁氏族谱」:自遐十三世曰选者,为南安令,因居焉,子孙又为南安人。次曰逸闽县令,移居莆之下林,次子范讳福者折居惠之黄淡村。范三子济,济子政,始卜居于行春门外,遂为晋江梁,其后子孙散居各处者••••••, X
玄栗世系 ,玄粟字敬实,唐为金紫光禄大夫,右金吾大将军,进爵宜春公,妣周氏夫人,生五子:诣、谔、讯、喜(言喜)。谔公籍陆浑,为朝散大夫。喜公妣裴氏夫人,为礼部尚书裴公献之女。生五子曰君福、君禄、君保、君兆,君ぽ。君福妣李氏夫人,生厉公,为大理寺丞,乃予之高祖,曾王父,太子舎人讳闰己降,洎王父南京推官讳超,通义大夫府君讳约(又名越)。两世之墓在北邙之原。予君仲派分吾支:一居光州,一居豫章,一居吴地,一守茔居之••••••。此梁肃世系列先祖。文仲和选、逸说是毗公后人,玄侃,玄修、玄粟的世系已发上网了,看看选、逸、儒,究竟承接那一位先祖?请大家讨论!传说选,逸,由光州固始入闽,选、逸有无可能是粟公后人?,
敬真世系 ,玄修字敬真,隋,尙永乐公主,生昨城令某龙川司马,以避(唐)中宗(684年,李显在位)之讳,谱牒作某(显)以述。显子皎,皎生七子,曰焕、炜、重耳、(余失录)。重耳生幼儒,幼儒生梁昕、梁荣。据唐焕、皎的墓志整理。供研究文仲世系参考。,
文仲何年代入闽?, 据某宗亲考证的<世界梁氏家族世系(代)排列表>的排列,文仲世系如下:, 梁桥24世•••••毗公44世,生于公元527年(一说529),毗公子玄侃,侃生诞、生于陈宣帝太建13年(581),诞一玖 一超一护一文仲51世。文仲是毗公六代孙,如按30年左右为一代计算,文仲公约生于公元700年之前后。王审知于公元885年入闽,此时,文仲公己作古100年了,他是如何随王氏入闽?不知道文仲是唐中生人?还是唐末五代时生人?其中必然有一种记录是错误的。供文仲先公后人参考。,
<泉州志>简本•人口源流 小关于入闽姓氏,泉州志记录如下: 1,西之前,江姓氏无考;2,唐有周、袁、王、孙等18姓迁入。无梁姓记录。3,五代有曾、方、潭等6姓迁入。无梁氏记录。4,宋代有苏、安、洪、崔、韩、刘、梁等60姓迁入。5,明代有44姓迁入。无梁姓迁入记录。6,元朝有4姓迁入,无梁录载;7,清又有20姓迁入,未见有梁姓在册。以上是泉州志的记载,重复录于此,供研究梁姓宗亲参阅。小
政公是那朝进士? 地方志史载政公宋举进士.是北宋还是南宋?族谱记载政公唐进士.查找不到政是唐进士的的依据.可能都是口头代代相传.其实都是子虚乌有.
查找梁南一、梁度夫的裔孙 据族谱记载:熙志公有二子,长子梁南一,次子梁度夫。"南一字少行绍兴十八(1148年)进士,戊戌科王佐榜。晋江人,南省第三。居乡讲授,从游者甚众,有「六经辩议]行世”。(录自泉州志:(儒林))。如此看来熙志公后人,仍然居于泉州的可能性很大。请江梁氏兄弟,帮助查找,看看南一、度夫二公后人在那里。
寻找梁克明后人 有资载:克明,乡进士,任南康县令。查资料得知:南康古名南垫、南安,晋太康元年(280年)始名南康。今江西省南康市(县级市)。我曾试图上南康县志查找克明县令有关内容,志书查到了,打不开。因本人电脑操作水平是未入门之类水准,无法进入查找了。因此在此,只好请高人出山助陈了。恳请锦溪真人,费力帮助,查找古南康县志,看看能否查找到克明这位先袓否!谢谢了!
武进士廷一公后人今何在? ,公同治甲子年生,从信公至廷一,公约23一24世了,从廷一公至今不过150年之间,其后代应为五世至六世左右。廷一公为蓝翎侍卫(四品武官),不知其后人是否尚居兰石地方,后人应该不少,如果其子孙出来述说其家族世系就更加好了。,
寻梁.克明.梁克定后人 寻梁.克明.梁克定后人.克明乡进士.任南康县令.梁克定晋江人.解元.任广西博白县令.寻上述先祖后人.请众宗支持.
南海县令梁.熙志 在梁廷一资料中,另我惊喜看到熙志任南海县令.不知是何年上任?敬请塘头老野宗长出马,查找核实.先谢谢!
你好 你好
我发的贴子为何不见了? ???
福建晋江梁,宋代,是否真实存在三范同墓地? 曾经有多家谱序载有三范同墓地之说,一是欣号范;二是稫范;三是逸公之子号范。如果是史实,那么高姓所生之子欣的后人在那里?仅供讨论,也许是子虚乌有。
请问福建邵武县有无进士梁熙志后人? 熙志崇宁五年进士及第,子南一,志公曾在邵武县任县丞。请问邵武县今时有无其子孙?若有其后人在此生活,请回帖。本人乃志公之胞兄熙载公后人,载公后人大部分都生活在广东子孙甚众。明朝太师梁储即其后人。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1-2]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1]。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1-2]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代学者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并非成书于一人一时。[1-3]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仅供参考)
立嫡 指确立嫡子。嫡子将继承父位,故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 指确立嫡子。嫡子将继承父位,故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即:都是正妻之子,则立其年长者,不论其贤能与否;如都是庶子,则看谁的生母身分高贵就立谁,而不论年龄,这叫“子以母贵”。以上原则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但随着时代不同略有变化。《唐律》规定,“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据《唐律疏议》,如果嫡妻之长子已死,则“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比起春秋时略有变动。立嫡的原则虽是如此,但也有例外。据《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父“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孟尝君是贱妾所生,但由于他“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另外,还有请神选嫡之法,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和《昭公十三年》。尽管对立嫡有种种规定,但由于嫡子所具有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在历史上还是导致层出不穷的兄弟相杀,骨肉相残的夺嫡之争。 (此贴子录于网上,仅供参考)
网上引用古人说立子和继子 立子 编辑 [lì zǐ] lì zǐ 1.立庶子为太子或世子。《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何休 注:“子,谓左右媵及侄娣之子,位有贵贱,又防其同时而生,故以贵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春秋》之义,立子以贵。”参见“ 立嫡 ”。 2.《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谓成年之子为立子。 隋 郑子信 《韦略墓志》:“家无立子,妻女孤茕。” 释义:过继之子。 【出处】:《淮南子·缪称训》:“继子得食,肥而不泽,情不相与往来也。” 高诱 注:“继子有假母也。” 【示例】: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为人后者不入》:“此与丧服所言为人后者不同,犹言为他人子耳。以今言之,乃养子,非继子也。”
中 华 上 古 帝 王 年 表 三皇、五帝时期(依次列出名号、在位年数、元年公历年、元年甲子、备注) 盘古氏 天皇氏 18000 约6—4.5万年前 地皇氏 18000 约4.5—3万年前 人皇氏 15600 约3—1.5万年前 (又称泰皇氏、居方氏) 五龙氏 约1.5万年前 巨灵氏 句疆氏 谯明氏 涿光氏 钩陈氏 距神氏 黄神氏 犁灵氏 大騩氏 弇兹氏 泰逢氏 冉相氏 益盈氏 大敦氏 灵阳氏 巫常氏 泰壹氏 空桑氏 神民氏 猗帝氏 次民氏 辰放氏 (传四世) 蜀山氏 騩豗氏 浑沌氏 (传十一世) 东户氏 (传十七世) 皇覃氏 启统氏 吉夷氏 几籧氏 稀书氏 (一说稀韦氏) 有巢氏 (传二世) 燧人氏 约7000年前(传八世) 庸成氏 伏羲氏 115 约6500年前 女娲氏 130 柏皇氏 中央氏 大庭氏 栗陆氏 浑沌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炎帝 140 前3228 癸酉 临魁 80 前3088 癸巳 承 60 前3008 癸丑 明 49 前2948 癸丑 宜 45 前2899 壬寅 来 48 前2854 丁亥 里 43 前2806 乙亥 榆罔 55 前2763 戊午 黄帝 110 前2708 癸丑 已质 84 前2598 癸卯 (又称少昊金天氏) 颛顼 78 前2514 丁卯 喾 70 前2436 乙酉 子挚 9 前2366 乙未 尧 100 前2357 甲辰 舜 52 前2257 甲申 (含避让2年) 注:三皇五帝,三皇通常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炎皇)或者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公元前2205—前1764,共442年) 禹 10 前2205 丙子 启 9 前2195 丙戌 太康 29 前2186 乙未 仲康 13 前2157 甲子 相(含羿、浞篡位) 68 前2144 丁丑 少康 22 前2076 乙酉 杼 17 前2054 丁未 槐 26 前2037 甲子 芒 18 前2011 庚寅 泄 16 前1993 戊申 不降 59 前1977 甲子 扃 21 前1918 癸亥 廑 21 前1897 甲申 孔甲 31 前1876 乙巳 皋 11 前1845 丙子 发 19 前1834 丁亥 舛 52 前1815 丙午 商(公元前1763—前1123,共641年) 汤 13 前1763 戊戌 (一说汤之后另有外丙、仲壬二帝) 太甲 33 前1750 辛亥 沃丁 29 前1717 甲申 太庚 25 前1688 癸丑 小甲 17 前1663 戊寅 雍己 12 前1646 乙未 太戊 75 前1634 丁未 仲丁 13 前1559 壬戌 外壬 15 前1546 乙亥 河亶甲 9 前1531 庚寅 祖乙 16 前1522 己亥 祖辛 16 前1506 乙卯 沃甲 25 前1490 辛未 祖丁 32 前1465 丙申 南庚 25 前1433 戊辰 阳甲 7 前1408 癸巳 盘庚 28 前1401 庚子 小辛 21 前1373 戊辰 小乙 28 前1352 己丑 武丁 59 前1324 丁巳 祖庚 7 前1265 丙辰 祖甲 33 前1258 癸亥 廪辛 6 前1225 丙申 康丁 21 前1219 壬寅 武乙 4 前1198 癸亥 太丁(文丁) 3 前1194 丁卯 帝乙 37 前1191 庚午 纣(辛) 32 前1154 丁未 (史书记载在位33年) 西周(公元前1122—前771,共352年) 武王(姬发) 7 前1122 己卯 成王(姬诵) 37 前1115 丙戌 康王(姬钊) 26 前1078 癸亥 昭王(姬瑕) 51 前1052 己丑 穆王(姬满) 55 前1001 庚辰 共王(姬繄扈) 12 前946 乙亥 懿王(姬艰) 25 前934 丁亥 孝王(姬辟方) 15 前909 壬子 夷王(姬燮) 16 前894 丁卯 厉王(姬胡) 37 前878 癸未 共和 14 前841 庚申 (公认确切纪年开始时间) 宣王(姬静) 46 前827 甲戌 幽王(姬宫湦) 11 前781 庚申 (供大考证参考,录于网上)
急就篇原序 急就篇者,其源出於小学家。昔任周宣粤有史籒(音胄),演畅古文。初著大篆,秦兼天下,罢黜异书。丞相李斯,又撰苍颉。中车府令赵髙,继造爰历。太史令胡毋(音无),敬作博学篇。皆所以启导青衿,垂法锦带也。 逮至炎汉司马相如,作凡将篇。俾效书写,多所载述,务适时要。史游景慕,拟而广之。元成之间,列於秘府。虽复文非清靡,义阙经纶。至於包括品类,错综古今。详其意趣(七句反),实有可观者焉。然而时代迁革,亟经丧乱。传写湮讹,避讳改易。渐就芜舛,莫能厘正。少者阙而不备,多者妄有增益。人用己私,流宕(徒浪反)忘返至如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逓相承禀,犹竞习之。既无良师,只增僻谬。若夫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於窥渉,遂使博闻之说,废而弗明。备物之方於兹,寝滞师古家传,苍雅广综,流畧尤精,训故待问。质疑事非。稽考不妄。谈说必则古,昔信而有徴先君(师古父思鲁)。常欲注释急就以贻后学。雅志未申,昊天不吊。奉遵遗范,永怀罔极。旧得皇象、锺繇、衞夫人、王羲之等所书篇本备加详核足以审定。凡三十二章。究其真实。又见崔浩及刘芳所注(后魏太宗元年敕崔浩解刘芳续注音义证三卷)。人心不同。未云善也。遂因暇日为之,解训皆据经籍遗文。先达旧旨。非率愚管斐然妄作字有难识随而音之。别理兼通。亦即并载。可以祛发未寤。矫正前失。振幽翳之学。摅制述之意。庶将来君子。裁其衷焉。颜师古序。(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急就篇原序) (供宗们参阅)
版本 这套晋朝时整理好的《竹书纪年》,经五代战乱散佚,北宋官修《崇文总目》竟无《纪年》之目[11]。清代学者朱右曾搜辑西晋以来诸多书籍和注疏文字中引用的《竹书纪年》文字,搜辑的成果称为《古本竹书纪年》,这个“古本”称谓是相对于“今本”而言,其引书皆断自北宋,靖康之后,则弃而不取。 明代嘉靖以后,出现二卷本的所谓《竹书纪年》,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水经注》、《史记》三家注等古籍所引《纪年》文与今本颇有异同,例如《史记·周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今本则云“共二百八十一年”。由于来路不明以及体例与历来所引《竹书纪年》有所不同,《今本竹书纪年》历来被斥为元明时人之伪作[12],姚振宗称:“作伪者乃郭人范钦也”。今本《纪年》有注,一说是梁沈约作,钱大昕认为今本“附注多采《宋书·符瑞志》,《宋书》,约所撰,故注亦托名休文,作伪者用心如此”[13]。 也有学者肯定《今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例如美国学者夏含夷认为《今本竹书纪年》和清代学者辑录的《古本竹书纪年》,在体例文字等方面有诸多差异,是因为两者分别为西晋时代两次竹简整理工作的产物,刘恕《通鉴外记》卷三引此文后云:“《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通东周适合七百年之数。”。 金履祥撰《通鉴前编》多引《纪年》之文。陈梦家、杨宽等重定“战国年表”,多根据《竹书纪年》。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辑《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是目前最完善的古文《竹书纪年》辑佚本。 (复制粘贴,让大家看看《竹书纪年》究竟有什么版本。)
梁 梁 姓氏源流:梁姓来源有二支。1、出自黄帝之苗裔。春秋时,周宣王命大夫秦仲征讨西戎立功,周宣王论功行赏,封秦仲次子在夏阳梁山建立梁国,其后人遂以“梁”为姓;2、郑樵《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晋之梁益、梁弘、梁由靡诸梁姓,系以晋之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以邑命氏者。 依史学家郑樵考证:梁姓发源于陕西,又分为:解梁、高梁、曲梁三支派。一支派为晋南解梁,尊康伯的玄孙梁益耳为派系始祖;一支派为晋南高梁,尊康伯的六代孙梁弘为派系始祖;一支派为晋邑曲梁,尊康伯曾孙、梁弘之父梁由靡为派系始祖。随后,又分一支为“河乐扶风梁”,另一支为“安定梁”。梁益耳从解梁迁河东,为河东梁始祖;益耳裔孙梁桥,从河东扶风迁安定,尊其父梁裙为安定梁始祖,入闽梁姓多属安定梁,堂号称安定。 梁姓入闽在西晋末,安定梁的梁芳,官卫将军大司徒,随愍帝渡江,择钱塘定居。其孙梁遐,官安固令,东晋元兴二年(403),弃官避乱入闽。梁遐十三世孙梁选,唐嗣圣元年(684)官南安令,其孙梁文仲率儿子梁进章、梁直辉,在南安开族,子孙播衍各地。南宋,泉州梁氏家族出状元梁克家,立族谱,以梁范为始迁祖,又因梁克家晋见潮州知府陈表时,镜中现梅花一株,陈表以女妻之,故这一派称“梅镜堂”。 莆田梁姓约在明代由泉晋迁入。莆田梁姓首登科第者为梁璋,字允培,城郊霞林人,明成化十三年,考取举人,官授天台县教谕,迁教授、国子助教;梁士通,合浦里霞林人,由吏员擢为宁国县县丞。明嘉靖年间,梁文融,由卫学岁贡,官长沙训导;梁大伦,明隆庆年间岁贡;梁崇,明顺治年间岁贡;清代,梁标,字明仲,雍正二年乡试考取举人;梁眩,清康熙八年,以武艺科擢英。 清代,福建梁姓族人逐渐向台湾迁徙,现多分布在台湾的彰化福兴、秀水、高雄市小港区、前镇区、中坜市及台北市、台北县、桃园县等地区。 梁姓人口数全台湾排序第44位,莆田市1万余人,排序第48位,全国排序第22位。 郡望:安定 门额题匾:安定世家 (转贴:梁姓——莆田百科)
莆田涵江——姓氏来源考 梁姓——宋丞相梁克家后裔,由泉州入莆田,居梧唐镇漏头村,后又由漏头村迁居涵江上林村等地。清康熙截界时,又有梁姓从界外内迁江西波(今巷林村),后度村(今涵东村)等村。(此贴子由莆田人,多多0205所写。)
梁 氏 族 谱 序 山必祖于昆仑之险,千岩万岫皆其枝也,水必祖于天一之精,千崖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始,千子万孙皆其裔也,予观梁氏谱,姓出伯益之后,秦仲为有功于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是谓梁伯。其后以国为氏,传至春秋时,孔门弟子,讳鳣字叔鱼,封千乘侯。汉时有讳统者,封义侯,其子松为中郎将。疏授大将军。有逸民鸿者,有高节。又有高、商、冀、芳等。四世仕汉,皆其派也。世代渐远,兵燹播迁,系多遗失。今谱以超公为艺祖。嗣继十余世,昭穆辩,嫡庶正,亲疏别,长幼序,俾后人一披图而如见也。使凡非族者,得以黜而不载,流落者,得以考而收之,庶几不失敦本睦族之道,云尔。 宋淳熙巳酉年(1189年) 月壳旦 新安朱晦庵敬序 (转帖,供参考)
请教老野院长 南海奇石梁氏是那个宗支后人?丹崖公祠的丹崖公是谁?听说是熙学公,是否?请教于您,先谢谢您!
闽人梁氏迁流球国探源 梁姓 久米村三十六姓之梁姓按久米村家谱所载源 自闽长乐一带。据《吴江梁氏族家谱序》所记载 吾宗乃闽吴航江田人也,系宋南渡相臣梁克 家之后。……圣旨迁于琉球而三十六姓之中称首 云。适察度王备礼厚待而卜地于唐荣,遂家吴江。 考唐荣吴江非中山旧名,盖三十六姓自中华而荣, 故曰唐荣。因梁氏由吴航始迁,故曰吴江,皆不 忘其祖而称也。……一日考至公旧案内得,有始 祖讳添者,于洪武末自长乐而奉迁于琉球,数传 繁衍湘祖等四十五公……幸遇碧山寺释讳廷瑞者, 余族叔也。备述前朝梁氏奉迁始末,且出族谱为 据。始知以嵩公为球阳一世之祖,在吴田已三十 世矣…… 〔5〕 由这段记载可以推知:第一,梁氏祖梁嵩, 出自福建长乐县江田地区;第二,梁嵩为梁克家 之后;第三,久米村梁氏之堂号“吴江”由祖源 吴航之地名而来;第四,梁氏在闽已久,梁嵩以 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梁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最早的梁姓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而后不断又有中原士族 以及少数民族改姓为梁。据福建《泉州仕曹里梁 氏世谱》所载,福建之梁氏源于晋安帝时一名为 “梁遐”之人入闽居住,遂在福建定居繁衍,后子 孙迁徙福建莆田、晋江、泉州等处,其十三世孙 梁逸为闽县令,移居莆田,称“下梁房”,而梁克 家则为梁逸之九世孙,为梁遐之二十一世孙。那 么,福建长乐地区的梁氏又源于何时?据 《南安 诗山凤坡梁氏族谱》载,凤坡之梁氏始祖为梁克 家之九世孙妈保,妈保次子养赴福州长乐服兵役, 其子孙遂于长乐定居,而后养的侄孙辈中亦有梁 治、梁凤等承其军役赴长乐。因此可以推断,长 乐之梁氏当从梁克家之十世孙梁养始。不仅如此, 在长乐《华夏梁氏宗族谱》中亦可以找到多处与 久米村梁氏家谱相对应之处。 从久米村梁氏家谱以及长乐梁氏家谱的对比 中不难发现,梁氏不止一次奉迁琉球,也就是说, 始祖梁嵩之后,亦有长乐梁氏子孙奉迁往琉球, 而琉球久米村之梁姓后裔亦曾往福建长乐之梁氏 祖地进行寻根访祖。久米村《吴江梁氏家谱》载: “有始祖讳添者,于洪武末自长乐而奉迁于琉球。” 〔6〕 于长乐梁氏族谱中亦有关于梁添之记载:“三世 祖讳添字天禄,元知公之长子也,娶江南林氏, 生三子,生卒葬未详。” 〔7〕 长乐 《华夏梁氏宗族 谱》中与久米村家谱记载相符的,还有久米村梁 氏始祖梁嵩及其四世孙梁顕。所载:“十四世嵩 公,字于江,天顺四年举才干中山王府。”又“顕 公字环峰,中山王府,十八年功加正议大夫。” 〔8〕 为何长乐梁氏会将久米村梁氏子孙的情况知道的 如此详细,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久米村之梁氏后裔 曾回访福建长乐寻根,并且已经认祖归宗,列入 长乐梁氏一支,故长乐梁氏便将久米村梁氏子嗣 编入族谱之中。长乐梁氏家谱有记载为证:“二 十世讳道宣,字公义,行二,周世公次子,娶湖 东刘龙峰之女,流荡外省,不知何时入琉球国, 有后裔寻问,回来拜祖。” 〔9〕 故久米村梁氏出自福 建长乐梁氏一支,早已被久米村梁氏后裔所证实, 并且于清代前后便已认宗亲,故两地之梁氏族谱 方多有互通之处。(供宗亲讨论)
梁廷一金榜三甲武进士 梁廷一,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武殿试金榜进士,三甲,时二十八岁。一甲三名,二甲20名,三甲132名。
朱卷为三个部份所组成: 一、履 历:登本人姓名、字号、排行、出生年月、藉贯、撰述、行谊,并载本族谱系,最简为祖妣三代。亦有上自始祖下至子女、同族尊长、兄弟侄辈以及母系、妻系无不载入。凡有科名、官阶、封典,著作亦注入名下。再录师承传授, 如受业师、问业师、受知师之姓名、字号、科名、官阶以示学问渊源有自。 二、科 份 页:载本科科份、中式名次、主考官姓名官阶与批语等。 三、试卷与文章:八股本身是一种骈散文菁华的文学体裁,追求修辞技巧形式的完美,是 研究八股文的第一手材料。在考官的评语中,可辨别清代取士的标准,及清代教育状况。本书集科举文献、传记档案、文学、教育资料之大成。(抄录供参考)
北朝胡姓考 六〇 (4) 梁氏 拔列氏应 官氏志:「拔列氏后改为梁氏。」按广韵十三末引志,氏族略六,姓解一,及 作拔列兰 辨证三十七引志,皆作拔列兰氏。今志文「拔列」下当夺一「兰」字。 氏 按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六郭淮传云: 本匈奴休 「凉州休屠胡梁元碧等率种落二千余家附雍州,淮奏请使居安定之高平, 屠种 为民保障。」 又晋书卷一一八姚兴载记下云: 「时西胡梁国儿前后征伐,屡有大功。兴以为镇北将军,封平舆男。」 据此,则安定高平之梁氏,本凉州西胡,匈奴休屠种之降人也。疑拔列兰氏乃休 屠种类之部落,原居凉州界,其一部於曹魏时来归,已改姓梁氏。如乌洛兰氏归 汉时已改兰,须卜氏归晋时已改卜之例。(注一)其随拓跋徙代者,仍本旧称,至孝 文始改为梁氏。 周梁御 周书卷十七梁御传云:—————————(c)cinason,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page060————————— 「梁御字善通,其先安定人也。后因官北边,遂家於武川,改姓为纥豆陵 氏。(注二)高祖俟力提从魏太祖征讨,位至扬武将军,定阳侯。」 观御传家世,其为胡族无疑。籍称安定,殆曹魏时来归之休屠,入北魏后,又徙 居武川也。 后魏梁盖 传云「御高祖俟力提从魏太祖征讨,」是魏初卽有此族。魏书太祖纪之大人梁 盆 盖盆,(注三)殆亦安定西胡之归魏者。 又周书卷二十七梁椿传云: 周梁椿 「梁桩字千年,代人也。祖屈朱,魏昌平镇将。父提,内正郎。椿初以统 军从尔朱荣入洛。」 ———————— (注一)参看本书兰氏条及卜氏条。 周书之譌 (注二)按此处纥豆陵氏当系拔列兰氏之譌。盖改姓之例有二:一赐新姓, 误 一复旧姓。详检周书列传,凡赐姓者皆径书「赐姓某某氏」,兹云「改姓」, 当系复旧。胡姓之梁,复旧为拔列兰氏,而纥豆陵则系改窦,故知此纥豆陵, 当系拔列兰之譌。 (注三)魏书卷二太祖纪云:「太祖九年(登国前一年,西三八五年),刘 显谋逆,故大人梁盖盆子六眷为显谋主,尽知其计。密使部人穆崇驰告。」梁 六眷,穆崇传作梁眷。(仅供讨论之参阅 岛主)
梁氏南北朝族谱序梁氏南北朝族谱序 太史氏曰:予按南北史三国六朝诸书,见梁氏诸公曰睿、曰览、曰毗、曰昕、曰士彦、曰彦光者,俱为安定乌氏人。先后一时,荣显当世,要之皆子都之后也。 梁氏在晋,世居河东。哀、平之末,子都自河东徙居北地,后归安定,遂为乌氏人。九代至冀,遘祸巳灭。 当魏周之时,曾未百年,又皆显著。考之御官北地,遂家武川(今内蒙乌兰察布盟武川县东北),改姓为纥豆陵氏,高祖名俟力提者,从魏太祖位定阳侯,而览居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云葢其先,出自安定,避难西走,世为部落酋帅,此其为冀之后无疑也。 重耳因官徙居京兆之盩厔,毗与彦光、士彦,著姓关中最久。关中固多大姓,而梁氏品次为甲乙,诸梁又独出於乌氏,何邪?去今滋远,征古为难,不敢强为牵合附会,以乱其真。今维考其世代,次其先后,附在谱中,以见我梁氏之盛,所由来远矣。然皆的有根据,非依附引讬,以为高也。 自是以后,又为濮州之鄄城县人。后唐长兴中,曰维忠者,又自鄄城来居东平,故其世兆铭系,悉云出自安定。然安定之徙濮州,固未详也。或与避难而窜北地,因官而家盩厔者同欤。 顾予稽古未力,兹乃考前史核,故实搜隐,辑遗次序,以传其无。所按据者,亦姑缺之,以示不敢诬也。古人有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昔庄叔鼎铭,祖考著后世之休;韦孟邹诗,子孙述先人之志。况世兆昭明,史册炳如,有可纪述者乎?庶几籍此,以谱世德、示后昆,尚冀来哲,裨予之未备云。梁氏南北朝族谱叙第二。(供稿:山东济宁梁奉亭,qq176096089,2013-10-5-19:59:27。梁焕平点校)代焕平宗亲发帖 岛主
难以善终的北周猛将梁士彦 梁士彦(515—586),字相如,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北)人。自幼个性分明,刚直果断,好侠仗义。喜好经史,知兵法。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他因建功拜官仪同三司。当时,北周政权正积蓄力量,准备发动攻打北齐的战争,周武帝听说梁士彦骁勇善战,便由扶风郡守提升为九曲镇将,拜爵上开仪,封为建威县公。 士彦跟随周武帝攻克北齐属地晋州(今山西临汾),进位柱国,升使持节、晋绛二州诸军事、晋州刺史。晋州是周齐二国边境之地,秩序混乱,常遭北齐骚扰。齐后主高纬趁周武帝回京之机,领军前来围攻。驻守晋州的周军兵力单薄,又无外援部队,军心浮动,形势相当紧张。士彦临危不乱,慷慨自若,指挥军队沉着应战。在情势最危险的时刻,梁士彦对将士振臂高呼:“死在今日,吾为尔先!”在梁士彦的感召下,将士们无不勇烈齐奋,以一当百,终于使北齐军队逼迫退却。梁士彦利用战争间隙,动员城中百姓和全体将士,抢修城墙,加强防御。此时,武帝率六军驰援,北齐军队撤退。梁士彦见到武帝,十分激动,“捋帝须共泣。”周武帝鉴于将士疲倦,且晋州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想撤走军队,放弃晋州。而梁士彦叩首劝谏:“今齐军逃遁,士气动摇,他们必定为鼓舞士气而进行反攻。”并主张趁势攻击齐军,扩大地盘。周武帝高兴地执其手说:“余之有晋州,为平齐之基。若不固守,则事不谐矣。胶无前虑,唯恐后变,善为我守之。”北齐平定后,梁士彦被封为郕国公,进位上柱国。 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梁士彦曾经任东南道行台、使持节、徐州总管、三十二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参与了攻陈的战争,与王轨击擒陈名将吴明彻、裴忌于吕梁,大破黄陵,略定淮南之地。 北周外戚杨坚监国时,转任梁士彦为亳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尉迟迥反叛时,杨坚任梁士彦为行军总管,随韦孝宽攻打。至河阳,与尉迟迥军相对。梁士彦亲为前锋,命家僮梁默等数人为前锋,自己带领精锐兵马继之,所向披靡。乘胜追击到草桥,大破叛军。后围攻叛军驻地邺城,梁士彦首先攻破北门而入,驰马打开西门,收降了宇文忻部,立下首功。士彦代开为相州刺史。杨坚对文武通才的梁士彦甚为疑忌,不久就把他召还京师,削去兵权,终日闲居无事。梁士彦自恃功高,有不满情绪,遂与宇文忻、刘昉等人密谋叛乱。他们策划了两套方案,一是在皇帝祭祀之际,率领僮仆,寻机起事;二是打算于蒲州起事,略取河北,占黎阳关,塞河阳路,劫朝廷物资以为牟甲,募盗贼土匪以为战士。其外甥裴通得知消息,密报朝廷。杨坚把这件事先掩盖下来,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打算观察他的意向。梁士彦非常高兴,对刘昉等人得意地说:“天也!”他又奏请朝廷任命仪同三司薛摩儿为晋州长史,杨坚也答应了他。就在赴任之前,梁士彦等人与公卿大臣一起朝谒,杨坚命令左右侍卫人员在朝拜行列中拿下梁士彦、宇文忻、刘昉三人,责问他们:“尔等欲反,何敢发此意?”开始他们拒不认罪。杨坚命人带薛摩儿上殿,悉数招供了梁士彦等三人谋反的始末,并说“梁士彦的第二子梁刚垂泣苦谏,第三子梁叔谐怂恿他父亲作猛兽就要作有斑纹的兽中之王。”梁士彦大惊失色,对薛摩儿说:“汝杀我!”于是伏诛,时年72。数日后,杨坚身穿白色服装亲临射殿,命令百官大臣用箭射梁士彦等三家的东西,以使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士彦有五子。梁操字孟德,过继给伯父,官至上开府、义乡县公、长宁王府骠骑,早卒。梁刚字永固,弱冠授仪同,以平尉迥勋,加开府。击突厥有功,进位上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梁士彦被诛时,因谏获免,流放瓜州。梁叔谐官至上仪同、广平县公、车骑将军。梁志远为安定伯,务为建威伯,皆受父罪而被杀。
着名文学家梁肃 着名文学家梁肃 梁肃(753—793)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今甘肃泾川)人。 梁肃幼时随父母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上元年间又随父流寓吴越一带。780年考中文辞清丽科,授太子校书郎。随后,宰相肖复推荐他为右拾遗,并要他编修国史,梁肃以母亲老弱需人照顾为由,没有赴京就任。不久,淮南节度使杜佑请他担任掌书记。789年,朝廷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转任右补阙、翰林学士、太子诸王侍读等职。793年,病逝长安,终年41岁,赠礼部郎中。 梁肃是唐代着名文学家,尤擅古文,《旧唐书·韩愈传》载:“大历、贞元之间,文士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崔元翰说他“有文三十卷”,但今存者仅6卷104篇,以《祭独孤常州文》、《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盐池记》、《过旧园赋序》、《兵箴》和《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等较有名。他主张为文应“宗经辅道,有益教化”,并要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适应,对当时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792年科考时,陆贽为主考官,梁肃、王础协助阅卷,登科者22人,其中8人为梁肃推荐,后来都成为着名人物,韩愈就是其中之一。 录自《平凉人物古代之三》
族史拾贝之二 〈一〉( 宋)福州府—知州事梁岩老,永福人。政和中,金再犯阙,奉使敌军,被幽荒寺。日给以食,食余辄私洒之。复阴清其壁,既而壁坏。挟余粮夜遁昼伏,竞全节归。高宗嘉叹。建炎元年,除直秘阁,知泉州,方欲大用,未几卒。士大夫惜焉。 〈二〉(宋)《晋江县志》(道光版)梁怀仁,字宅之,文靖公克家裔孙。生抱异质,人称神童。周岁识字,三岁通书,四岁善草书。吟诗、经传、子史无不能读。嘉靖乙酉,年十六,与乡试,己丑 进士。奉命归娶。其文章翰墨,人视如玙璠结彩,片言只字,争相珍藏。授南京验封主事。卒二十三。著有《国朝功臣年表》等书。〈三 〉(宋)光绪《邵武府志》孝义之士:梁从光,光泽人。 家素饶,淳熙间岁歉,尽发所积以赈饥,近者饷以黍,远者遣以米,日计数百人。终其身,凡遇歉岁皆如之。州县司监旌赏焉。
族史拾贝之一 《晋江县志》(道光版)载:一,名臣,封爵附封荫梁克家 ,淳熙九年,以右丞相封仪国公,十三年晋封郑国公。二, 儒林 ①梁南一,字力行,绍兴十八年进士。晋江人(查晋〈谱〉为崇宁五年进士熙志之子),南省第三。居乡讲授,从游者甚众。有《六经辩疑》行于世。②梁亿字伯安。晋江人。克家之子。襟度夷粹。母性严,亿奉侍无违。博亲师友,讲学不倦。以父补官,累迁未管西外睦学院,通判福州。尝著《论语集解 》,上之秘府进官一秩。③梁嗣昌,克家五世孙,以世泽授将士郎,累官福州左司理。三,隐士 〔《乾隆泉州府志》载梁公护字阳夫。李邴之婿也。南安人。晦迹韬光,不乐仕进,隐邑之灵秀山。风节甚高,诗翰清美,人多传之。 按:①梁公护,字阳夫,宋朝人,约生于公元1123年,比克家公长四岁。安定族谱多外记载:选公讳护、字阳夫。唐初人。 ②李邴字汉老,山东济宁人,生于1085年。崇宁五年进士(与晋光梁熙志同榜),宋朝高官,寓居泉州 ,绍兴十六(1146)卒。
请教固始网友 传说福建泉州晋江梁氏,在五代十国时,由光州固始梁选、梁逸(原文:逸公奉礼郎,闽县令,因家焉)因官徙晋江县,遂为家。请教网友,固始县目前有无姓梁的?在此先谢过!
梁彦光之子文谦、文让 子文谦嗣,弘雅有父风。以上柱国世子,例授仪同。历上、饶二州刺史,迁鄱阳太守,称为天下之最。徵拜户部侍郎。辽东之役,领武贲郎将,为卢龙道军副。会杨玄感作乱,其弟武贲郎将玄纵先隶文谦,玄感反问未至而玄纵逃走,文谦不之觉。坐是,配防桂林而卒。少子文让,初封阳城县公,后为鹰扬郎将。从卫玄击杨玄感于东都,力战而死,赠通议大夫。子文谦嗣,弘雅有父风。以上柱国世子,例授仪同。历上、饶二州刺史,迁鄱阳太守,称为天下之最。徵拜户部侍郎。辽东之役,领武贲郎将,为卢龙道军副。会杨玄感作乱,其弟武贲郎将玄纵先隶文谦,玄感反问未至而玄纵逃走,文谦不之觉。坐是,配防桂林而卒。少子文让,初封阳城县公,后为鹰扬郎将。从卫玄击杨玄感于东都,力战而死,赠通议大夫。(转自北史)
梁彦光家族世系 “梁彦光(535-594年),字修芝。北周大臣,安定郡乌氏(今宁夏固原市境内)人,出身于官宦人家。祖父梁茂,在北魏朝官至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刺史;父亲梁显,亦官至北周朝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刺史。……”(抄自:宁夏科学研究员吴忠礼所写论文) 注:家谱记载彦光为四十四世,与梁毗公同辈。毗公生于公元529年。上文世系为: 茂—显—彦先—文谦、文让(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