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niffer AISniffer
关注数: 21 粉丝数: 486 发帖数: 8,081 关注贴吧数: 4
虽然不是很懂,但至少知道狭义相对论和”光源距离“完全两回事 看到有些人将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和多普勒效应混为一谈,认为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只是运动物体与观察者存在距离,造成的一种观测上的结果 多普勒效应是一种观测上的结果,但狭义相对论绝对不仅仅是一种观测结果,运动时钟变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理过程 关于爱因斯坦“车厢”思想实验我的几点理解: 1.因为垂直方向没有运动,所以垂直方向和地面上的观察者同属于一个惯性系,因而以车厢为参考系的垂直方向长度(车厢高度)和以地面为参考系的垂直方向长度相同 2.车厢静止时,火车上发生的任何一个物理过程(比如该过程是一个时钟的秒针从第1格运动到第2格),总可以设计一个具有特定高度车厢,当该物理过程发生的同时将垂直于车厢地板方向向上的手电筒的开关打开,光线通过车顶的反射镜再反射回地板时,该物理过程恰好完成 3.狭义相对论基于的两个基本假设: 光速不变原理(光在真空中速度大小恒定为C,方向不变),即光在真空中速度大小为C方向不变是一种物理学定律 狭义相对性原理(任何物理学定律在不同的惯性系中表现出相同的效果) 车厢运动时,以地面为参考系,光经过的路程比第2点的路程要长(两条斜边),而光速大小为C方向不变是一种定律(第一条假设),这种定律必然在不同的惯性系中表现出相同效果(第二条假设),所以车厢运动时,光虽然路程被拉长,但是速度大小依然为C,在两段真空中(反射之前和反射之后),方向不变 4.由此可见,以地面为参考系,车厢在运动时光经历的路程比车厢静止时要长,而光速不变,所以前者花费的时间也比后者长。根据第2点,与此“绑定”的一个物理事件(秒针从1运动到2),在车厢运动时,以地面为参考系,花费的时间,比车厢静止时要长,即车厢内时钟走得慢。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运动时钟变慢效应,这种时钟延缓效应不是观察者与光源的距离引起的,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钟变慢是指时间流逝速度变慢,即从第5秒到第6秒比从第3秒到第4秒花的时间(地面时钟)更长,而不是光源距离造成的时钟延缓(时间流逝速度没变,只是时刻“整体性平移”) 同样的,这样也应该不难理解多普勒效应也是一种观察效应,即在牛顿力学框架下,先将AB两个时钟校准到同一时刻,你手持A,B放在5米之外,当B静止时,你看到B的秒针比你“整体推迟”(因为光从B传播到你眼睛需要时间),当B向你靠近,你发现B的秒针运动地针越来越快,和你相遇时时钟吻合 多普勒效应只是光源与观察者存在距离造成的一种观测结果 狭义相对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中时间流逝速度变慢 至于说车厢内运动后再停下来与地面上时钟的时刻相比,必须结合广义相对论,因为车厢要启动和停下来涉及加减速过程(类似双生子佯谬)
床前明月光,漆黑 疑似地上霜,夏天 举头望明月,阴天 低头思故乡,有点 好像有段时间没写日志了,借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些东西 最近看了部片子,其实是几年前也看过,但突然又想再看一次了,片名《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他还有个上部《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前者是后者的重剪辑版。还有个翻译《关于世界,你知道个X》,不晓得是哪位翻译的这么雷人 这是部专题片,讲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量子物理,意识与物质关系,N维空间等等,全都是一些难以捉摸又有意思的话题。他不像一般的专题片那么刻板,就几个人在那说来说去,他有情节,对话很有意思,很有启发意义,你们要是有兴趣可以看看 片中以“平面世界”为例的那段给我感触很深,大概说假如存在一个二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前后左右,没有上下,没有“厚度”的概念,更没有“立方体”的概念,当然就没有你和我们这些三维生物存在形式的概念了。这个平面世界上有许多“二维生物”,都是一些没有厚度的小圆片,也长着眼睛,可以看,长着嘴巴,可以说……他们和我们一样,为工作奔命,为感情忧郁,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有一个“三维老人”,他到了这个二维世界的上方,这些圆片的视野仅仅在这个平面大陆上,所以当然不可能看到这个三维老人。三维老人把一只手指按在平面大陆上的一个十字路口,这些过路的圆片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他们不知道这个“障碍物”从何而来,因为他们看不到手指的上面——连着老人的手掌、手臂、整个人体。他们的恐惧来源于没有这个“障碍物”的认知,把它看做了一个神秘的物体。 接着这个三维老人到达了一个圆片的家上方,当然这个家的主人对此不可能察觉,老人先大方了和圆片打了个招呼,圆片四处张望,不知道这个声音从哪里来,因为他四处张望只能环顾平面上的四周。然后他问,谁在说话。老人很自然地回答了,圆片问“你在哪”,老人回答“我在三维空间,比你多一个维度,我在你上面”,圆片很害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上面”“三维”这些是禁语,他们认为谈论这些会遭受厄运。老人紧接着安慰他,“别害怕,我和你们一样普通,只是比你们多一个维度”“从我的角度看,我可以看到你们世界的内在”,这个圆片没那么害怕了,和“这个声音”打起了交道,圆片好奇地问“是吗,那你说说我的保险箱里有什么”,老人从上面看当然一目了然,“你的箱子里有几枚硬币……”圆片说“你怎么知道,你是鬼吗”“你是上帝吗”,老人说“不,我和你一样普通”。当圆片的恐惧心理基本消失,老人就准备开始“渡化”他,老人又问“如果我想碰你的胃壁,我该怎么做”,圆片不屑地说“你当然要切开我”,结果老人又从上方触摸圆片的胃壁,圆片痒得不行。最后老人说“你期待更多么”“另一个维度”“三维的世界”,圆片先是“不要”,然后是“多一维”“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样子”,老人没说话了,把圆片从平面大陆中提起来,圆片“超脱”了,看着眼下的平面世界,恍然大悟,最后自言自语I never know...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在于灌输我们可能存在比我们维数更高的生物,不过我还是想说下自己的想法,虽说相对论以来物理学承认我们生活在四维的空间,由三维的空间位置和一维的时间分量构成,但是我们的认知仅仅是在三维空间,我们只有在空间上可以自由移动,在时间上不可能(至少目前)。我们受到时间的约束,我们只能记住过去,却不能洞察未来。可是试想生活在“四维空间”的生物们,当他们观察我们的世界时,就像我们观察那些平面大陆的圆片,这些思维生物可以从第四维来观察我们,怎么理解呢,我们看到东西的状态,必须加个修辞词“某一刻”,我们只能同时感知“某一刻”的世界,但是思维生物感知的却是“所有时刻”的世界状态,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一条时间轴,回到过去,通向未来,时间轴上有无限的世界,是无限个世界的集合。当四维生物观察我们时,他们从第四维——时间轴的观察角度,因此可以看见我们的过去和未来,他们也可以干涉我们的过去和未来,他们不受时间的约束,能够自由自在地贯穿时空。比方说,就像你问那些圆片一样,当四维生物相看你的保险箱里有什么,他不一定要打开保险箱,他可以直接去观察你关上保险箱之前或者打开之后里面的情况。 说这些不是为了说四维生物是不是真有,更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帮“圆片”超脱,“圆片”能不能自己超脱呢,我们的思想如何打破我们认知的束缚?我们是否不能想象,或者可以想象,或者可以做到自我的超脱,“到四维空间去”,我们到了四维空间,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必恐惧,我们还是我们,只是我们知道的更多,我们能看到三维世界的本质。 今天先写到这了,你有什么感悟吗?或者我是疯子?
我个人对关于Zion真假观点派别的简单总结 几乎从我关注黑客帝国开始,就到处可见这个问题,至今也争论不休,并且各方似乎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并且也有推翻对方的理由,我把个人看到过的派别分为三类: 第1类是Zion真实论,这类认为Zion是处于现实世界地表以下的一座城市,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以及后来的机器城,则是地表某处,如果联系动画版,好像是中东的某个位置。Zion是母体中不稳定份子放逐的地方。 第2类是Zion程序论,这类认为Zion是机器虚拟出的一个程序,虽然和第1类观点一样认为是母体中不稳定份子的去向,但是Zion是机器主机的一部分,所有的都是机器虚拟的程序。Zion程序论最喜欢采用的证据则是“Neo空手挡章鱼”等等。母体是虚拟中的虚拟。 第3类是上帝创始论,这类也认为Matrix Within a Matrix,但和第2类不同的是,不认为Zion是机器虚拟的程序,而是由比我们认知范围更高的“某种生命”“神灵”创造的,Zion和机器城属于“上帝”的创造,试图给“Neo空手挡章鱼”以宗教解读。 我现在说个人观点,今天不谈剧情,从其他角度来分析下。 我个人是支持第1种观点的,其次我对“上帝创始论”保持中立,反对“Zion程序论”。 第一种观点,个人认为是最容易从电影的对白等内容中找到实证的,个人的假设最少,尽量从剧情本身的角度去挖掘信息。这个就 不展开说了,如果想看详细可以看我这篇帖子: http://tieba.baidu.com/f?kz=749703918 现在说下“上帝创始论”,我保持中立也不反对,就是因为我认为这类观点不是基于剧情做出的判断,而是看黑客帝国的一种角度,是从宗教的角度切入来看这个电影。上帝创始论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因为作为观众的我们,认知层次和电影中机器是一致的,或者换个说法,导演从剧情中给我们的信息,就是电影中机器包含的认知。换言之,机器在电影中导演表现的机器对Zion和母体的理解,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理解。电影中认知层次最低的是母体中的人类,其次是Zion的人类,然后是机器。机器知道“在这个世界层次”下的真相。所以“上帝创始论”关心的不是本身的剧情,而是解析电影的一种宗教角度。 这是不反对“上帝创始论”的原因,因为我自己说不清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我也没有宗教信仰。同时我不支持它的原因,因为我相信在我之类的大多数人,看完黑客帝国,或者没看,第一感觉是科幻片,这也是对黑客帝国的第一分类,这种分类不一定全面,黑客帝国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分成哲学片,宗教片,剧情片都行,但是黑客帝国的基调确实是科幻的。既然基调科幻,我想我们应该还是先站在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挖掘剧情。这就是我不喜欢从宗教角度看黑客帝国的原因,也是我喜欢从电影本身的对白,结合自然科学的手段,来理解剧情的原因。 现在说下我反对的Zion程序论,此种派别我认为是理解电影剧情产生的偏差,也是例证最少(我记忆中看到的每一种攻击“Zion现实论”的反例,我都可以用电影本身的对白来解释清楚)。Zion程序论的脆弱在于个人认为此种派别不是在促进对电影剧情的理解,而是用自我的假设把自己从剧情深处拉回到表面的状态。具体不展开说了,那篇帖子中有相关的东西。此派别也是个人认为在剧情逻辑上最站不住脚的。 你是哪一派?
作为一个阿凡达迷,刚看完拆弹部队的感受 昨天看了,720P清晰度,画质和音效是可以保证的 总体感觉是部不错的电影,确实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整个影片的开篇那句话应该是电影要表达的主题,没有过多的配乐,没有绚丽的画面,但是就在这种平静和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中,把主题表现到位了。虽然网评有不少说这部电影表现拆弹部队够不够真实的问题,但是我作为一个不专业的观影人,深刻感到了他表达的东西,就是对战争的无奈与战争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无线伤痛。 真个影片给我的感觉,气氛比较恐怖,特别是在拆第一颗炸弹时,心情确实非常紧张,有一种不敢看下去的感觉。看的过程中,那种灰蒙蒙的画面,那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摄像方式(说不出来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在特写一样东西的时候,其他事物运动很缓慢),那种楼房上人们奇异的表情,让我不时庆幸自己出生在没有战乱的地方。 影片中有两处确实引起了我心灵的深度共鸣,一处是发现叫“贝克汉姆”的小孩子被杀的时候,一处是那个全身被绑着炸弹的伊斯兰人来求助而主角除了“I am sorry"束手无策的时候。战争就像一片迷雾,置于其中的人,对前面,后面,左边,右边都是一片茫然,前面是什么,是刀山火海,是火坑,完全不知道,只能默默地向前,只能伴随生活的无奈感觉,消耗着时间和生命。 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有网评指出这部电影有点为伊战开脱的意思,我看完后丝毫没有感觉到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感到的全部是战争的邪恶。有人说细节上美化了美国大兵,突显了美国士兵的人性和能力,但是我觉得,在整部影片的主旋律下,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 美国去伊拉克,做了什么?给伊拉克带来的民主?!十分搞笑!美国掠夺了石油,垄断了别人的经济命脉,而这种巨额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都是用无数年轻人的生命来换取的。无论对于哪一方的人民,都是一种深深的伤害。这个世界某些层面的逻辑就是如此的荒诞,创造利益的人在不断地牺牲着,掌握利益的人冠冕堂皇地发表着各种演说。 愿世界和平…… BTW:经常看到,特别是在奥斯卡之后,人们把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作比较,现在看来,还真没什么可比性,完全不是一种风格,我确实不是业内人士也无法用专业的眼睛去看待,但个人感觉两个都是非常不错的影片。如果非要比,那我觉得拆弹部队不如去年的贫民富翁,两者差不多类型相似。
理性淡定 —— 我对昨天奥斯卡的看法 我承认,我是阿凡达的粉丝,但是请大家认真看完我写的,我自认为还是很客观的 目前我没看过拆弹部队,不知道拆弹部队到底好不好看,但奥斯卡的最后结果却是出乎我的意料,感到遗憾 先不说两部电影究竟如何,就仅仅从概率上讲,在票房和影评(国内国外)的双重标志下,说 拆弹部队 有绝对的实力 以6:3,并且拿下最重要的两大奖项 击败阿凡达,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不拿阿凡达和其他电影作比较,仅仅将最佳艺术,最佳视觉,最佳摄影给阿凡达,是没有体现出阿凡达本身的质量 又换句话说,奥斯卡这次给阿凡达的颁奖,也就是想告诉大家,具有“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电影 不如 具有“最佳视觉”“最佳艺术”“最佳摄影”有吸引力 上面最后一句可能有些过激,可以说票房不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但票房和影评,一定可以作为一部电影的重要参考指标,要知道,再好的宣传和演员导演名气,如果电影本身质量差,那么在首映或者前几天之后,票房增长率就会严重下降(比如三枪拍案惊奇,如果这里有得罪其粉丝,先说声对不起),票房是一种扎堆效应,持续的火爆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良好的口碑来支撑的。因为拆弹部队和阿凡达比,人气差距巨大,不得不怀疑,注意我并不是说拆弹部队没有阿凡达好看,就是说奥斯卡的这个评选结果不符合人们看待事物的经验,也就是 拆弹部队 有绝对的实力 以6:3,并且拿下最重要的两大奖项 击败阿凡达 这个并没有真正反映两部电影的真正质量。当然,奥斯卡好像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最值得参考的电影评选机构吧,至于为什么这么受关注我不清楚,但我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我这贴的中心既不是在褒扬阿凡达,也不是批评拆弹部队,更不是批评奥斯卡评选,而是 不同意 那些拿奥斯卡评选结果说阿凡达不是的人 反对 那些说阿凡达除了画面什么都没有的人 鄙视 那些根本就没有看过以上两部电影,就无端地跟风,攻击和诽谤电影本身以及导演的人
【近日观新版感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水帘洞 新版西游,撇开改动不谈,从情节上说,比起老西游是丰富的。 新版西游记的前两集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灵猴成长的故事。花果山,就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猴子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灵猴被接纳后很快融入了这样的集体中。可是越完美的东西毁灭得越彻底,顷刻间天翻地覆,大水淹没了他们的家园,天雷夺走了许多猴子的生命,每当想起灵猴面对熊熊烈火却欲哭无泪的情景,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伤感。 后来这群猴子被迫离开家园,寻找新生的土地,终于找到了水帘洞。水帘洞的恢弘的瀑布,除了灵猴外没有人敢靠近。灵猴抱着尝试的心态,为猴子猴孙开辟了新的世外桃源。水帘洞的内外反差,充分反映了表面险恶的东西,可能有着美好的本质,而表面华丽的事物,可能有着邪恶的心的思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水帘洞,这是一种心境,世界确实是两面的,水帘洞就是人们对世界阴暗面无奈,而又相信能够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正因为我们有心中的天上的街市,有自己的水帘洞,我们才处在光明与黑暗的十字路口,不会因太过感伤而丧气,因为西游记高速我们,我们不屈服于世俗的规则,我们就像灵猴,有着爱和温暖的心,默默努力在寻找我们心中水帘洞的道路上。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