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y299 zdy299
关注数: 45 粉丝数: 50 发帖数: 1,518 关注贴吧数: 8
蝴蝶、蜜蜂、养蜂人 蝴蝶、蜜蜂、养蜂人 朱达尧 从无以数计的吟咏蝴蝶的诗作到庄周梦蝶、梁祝化蝶,蝴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圣”者,欧阳修在讴歌蝴蝶时毫无掩饰地把蝴蝶放荡、轻浮的本性说了出来:“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它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摆姿弄色,故作扭泥,简直有点儿挑逗。 与蝴蝶同为掠花采香的蜜蜂,却鲜有颂者,以至贬甚于褒,与蛇蝎共列,同恶毒齐名。唐.五代罗隐独具慧眼,对蜜蜂的赞赏、怜爱溢于言表:“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你看它在花间奔忙,穿红线、当媒人,规规矩矩一朵花一朵花地去传粉。研究发现一只工蜂一天能飞遍7000朵花,蜜蜂同时用它直通体内贮蜜囊的长吻吸取花朵分泌出来的蜜汁,再送回蜂巢酝成蜂蜜。它行动机敏,体态端庄,专心专意地工作,没有丝毫怠倦。 蜜蜂的产品主要有蜂蜜、蜂乳、蜂花粉、蜂胶、蜂毒、蜂蜡、蜂蛹等,这些都是蜜蜂赖以生存和种群延续的产物,是人们健康需要的理想的营养全面的食疗佳品。蜂乳是工蜂舌腺分泌的用以饲喂蜂王的浆状物质。同样是蜂王产下的受精卵,一个是幼虫期都喂蜂乳,就发育成蜂王;另一个是幼虫期前三天喂蜂乳而后喂蜂蜜、花粉,则发育成工蜂,蜂王一生食蜂乳,寿命长达5—6年,工蜂只能活2—3个月,蜂乳的营养价值可见一斑。花粉是植物的精子,被誉为“浓缩的营养库”。其他的也就不多说了。 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世界上没有蜜蜂,人类最多只能活动4年”,生态效应注定了人类对蜜蜂的依存关系。 蜜蜂对农业的增值远较百倍于它本身的产物。在人类现在利用的1300种植物中,靠授粉的占百分之七十。据统计,经蜜蜂授粉的农作物增产每年能给我国农业带来150在亿元的收入,全国不同规模的蜂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产值80多亿元。 蜜蜂蛰人,使人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唐张《咏蜂子》:“问蜂子,蜂子太无情,飞来蹈人面,欲似意相轻。”把蜜蜂当成了恶人,元稹将蜂与蛇并论,“害心俱毒螫,妖焰两吹嘘”。我们不能责怪古人,因有其认知的局限性,而今人欲还以蜂为毒、为恶,则是一种无知一种悲哀。其实蜜蜂是很温顺的,你不扰它,它也不会无故攻击你,(养蜂人检查蜂群时一般都不用带面具)即使被蛰了,也不过当时痛一下,反而因祸得福——一定数量的蜂毒在人体内的好处实在太多了,能抗癌,可治疗或辅助治疗数十种疾病。利用蜂蛰治疗疾病叫蜂疗,目前全国蜂疗从业人员已经上万,蜂疗事业正在发展中。 蜜蜂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大家庭,一群蜂有四千到四万只蜜蜂。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事:有站岗巡逻、安全保卫的;有通风散热、调节气温的;有清洁卫生、修补房舍的;有伺候蜂王、哺乳婴儿的;有采蜜采粉、酿造蜂蜜蜂粮的。当有外蜂及其它动物侵入蜂巢时,则群起而攻之,不惜同归于尽。蜂群中绝大部份的蜂是工作蜂,也就是做工的蜂,叫工蜂,工蜂的寿命在采花酿蜜的的繁忙季节,一般为二个月,闲时则可达半年,至死都要死到蜂巢外面。可见工蜂大多是辛劳至死的。 蜜蜂如此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全是养蜂人创造出来的。养蜂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脑力和体力并用的工作,要掌握蜜蜂的生物学习性,因群、因时、因地进行科学管理,娴熟操作技巧。一个50—100群蜂的家庭蜂场,要求的知识面以及投入的精力不亚于一个年产值200—500万元的小工厂。我国地域辽阔,蜜源植物花期先后不一,油菜十二月在广东开花,经湖南一直往北到八月内蒙古才始花。养蜂人紧抓大自然给予的机遇,追花夺蜜,车运肩挑,跋山涉水,或寄居于农家,或蓬栖于山野,一年辛劳下来,他们的收入有多少呢,椐《蜜蜂杂志》载:江苏的一位丰产典型,夫妇俩去年的全部收入10、5万元,扣除开支4、5万元,俩人包括工资全年共得6万元。一个成功经营者仅相当一个普通打工者的所得。“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但得蜜成众甘口,一身虽苦又何妨”,宋姚勉对蜜蜂的赞美何尝不是对养蜂人恰如其份的评价。 蝴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无非是它有一个华丽的外表,一种婀娜娇媚的体态,舞姿翩翩。至于能为人类直接提供多少经济效益则无从谈起。抑蜂扬蝶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蝴蝶和蜜蜂再较之于养蜂人,很多问题不值得思考吗。蝴蝶或许是什么“星”一级的,出场费上万,吹喇叭抬轿子的更是不计其数。养蜂人则是“蜜蜂”了,只有奉献。 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人类生存靠的是蜜蜂,社会发展更是需要蜜蜂和蜜蜂一般辛劳的养蜂人。 一只小小的蜜蜂尚且为生存而奋力拚搏,为群体而承担责任,难道我们不为自己虚度韶华无所事事而而感到羞愧吗? 一只小小的蜜蜂能在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香甜留给人类的敬业和奉献精神,难道我们不为自己工作的飘浮和私欲澎涨而深深自责吗? 蜜蜂是一位吉祥使者,给人们送来甜蜜、健康和幸福; 蜜蜂是一位财神,庇佑并富了千万农家; 蜜蜂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们心灵上的污垢。 我爱蜜蜂,愿祖国大地蜂繁花艳,春光常在。
【散文随笔】詹园游记 早就听说中山有个以孝为主题叫詹园的私家园林,心一直向往之。一元复始之日,儿陪往。车沿105国道南行至中山市南区北台村,便看到了一座宏伟典雅的建筑,入得园来,一条约百来米宽的小河横穿园中,河上一座古朴描彩施画的廊桥连接两岸,桥头柱上联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阁。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及看对联,便有了兴致,详看侧面碑文,始知詹园建于1998年,占地百亩,由詹园主人黄远新亲自设计,并从苏州征调百名园林能工巧匠历时五年共同建成的。其建园初衷出于为母亲建造一处淡雅精致、颐养天年的静心居所,特以母亲的姓氏命名为詹园,后母亲感慰儿子的孝心,更为了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来感受其儿子的孝行,建议主人把园区对外开放。   沿河往左,但见水榭台亭飞檐斗拱倒映河中,尽管是冬天,两岸依然翠柳轻拂,高处红花点缀,河中两只木船,虽无船员倒是浆橹垂挂齐全,俨然置身于苏杭水乡。河边另辟一处专置明清古董、千年盆栽、钟乳奇石,使人目不暇接。 过廊桥,迈步五六十米长的走廊,尽是雕梁画栋,宅门漏窗。虽与北京皇家园林之走廊不是一个层次,与苏州园林比倒也难分仲伯。 相依亭是园主感念妻子相扶相持而建,双亭相连,状夫妻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慰勉,相濡以沫。故老少夫妻男女恋人都喜欢到这里留影。 椐评,詹园为岭南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我们是节假日去的,游人都廖若晨星,世上为油盐柴米操心者还是多数,60元一张的门票把人们一睹为快的好奇心冲刷得没有了踪影。 “孝”也罢,“爱”也罢,“仁”也罢。商人,还是商人。
【散文随笔】碧桂园散记 碧桂园散记 时逾大雪,北京残雪未化,阳光明媚,只是懒慵无力,公园已是残荷衰柳,相较一个月前显得清冷多了。及到广州,仿佛梦幻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厚厚的冬装忙不迭换了下来,眼前一遍青山绿水姹紫嫣红。 广州女儿的家在番禺的华南碧桂园,这是一个有两万多人的小区,小区内绿树成阴,繁花似锦,有亭台楼榭,池塘碧荷,假山飞瀑,小桥流水,状若花园。珠三角的小区相较京津唐的小区,装扮不同,各具特色,一个如浓妆艳抹的少妇,一个似素雅大方的村姑;一个如精雕细琢的碧玉,一个似淡墨浅画的丹青。 小区前后长逾千米,背后是一座山,山顶上建有广州市的一个气象雷达站,从小区的后门到山顶不到800M,约呈15度坡,有水泥路直通山顶。我们每天早晚都去爬山。 爬山是很惬意的,行走在小区的路上,浓郁的桂花香气不时飘来,两旁种类繁多的观赏树木翠绿得令人陶醉,人家院子里树上的杨桃伸出墙外,浅黄泛绿,煞是水灵,一路上观赏各家千奇百样的饰以假山小桥的鱼池,听潺潺流泉,看金鱼戏水。出了小区后门,进入茂密挺拔的桉树林中,离开了城里的喧嚣,抛开了利欲的烦躁,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更觉步履轻盈心胸开阔,自然心旷神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于是联想起大兴安岭的白桦林,朦朦然能说得清南北,究竟出大小吗? 前两年的冬天,也是在这里爬山,雷达站块石砌成的墙脚空洞里有一群蜜蜂,它们在洞穴外面的块石缝隙飞出飞进,为了生存,辛勤地采集花蜜花粉,繁衍生息。又是一年没见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现在还好吗?我迫不及侍想去一看究竟,及到跟前,全无了踪影,蜜蜂出进的石缝已被水泥糊满了,万千生命就这样屈死窝中。一路下来,心里总是愤愤不平,蜜蜂为农作物授粉,为人类贡献香甜,在这山顶上静处一处,也无纷争,又招惹了谁,如此狠心。 此后,我宁愿绕着走,再也不想看到这个使人伤感的地方了。
【散文随笔】冬游陶然亭 每到京总喜欢去游陶然亭公园,以往都是夏秋,草木葱茏,花团锦簇,燕舞莺歌。密林幽径,华夏名亭点缀其间,,如历巴山楚水,吴地越域,纵横八千里河山;湖光潋滟,四海游人泛舟其上。路边遍竖诗词碑刻,饱赏唐宋,尽沐楚风,浏览二千年文明。也是“近朱者赤”的缘故,连我这样一个务工经农的人也被这里的文化气氛所感染,所吸引,为这里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所梦萦。 冬天怎么样了?决定去探个究竟来。时近冬至,气温零下八度,虽然阳光明媚,寒气依然逼人。见我一定要去,妻也欣然同往。 林中阴冷,雪深路滑,探幽揽胜的人少了,李杜的粉丝们也只能远远对着“谪仙祠”“少陵草堂”默默凭吊。“独醒亭”顶上积雪盈尺,前后尽是枯藤衰柳,路上倒是扫得干净,游人踏雪迎风来缅怀这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先贤,“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昭示后人,为官要清廉,为人要清白,常以警示。 草木凋零,面目全非,但仍能看到陶然亭特有的文化元素。桃花源的桃树被雪掩埋了一小截,诗碑却露在外面,红色的隶书字体在雪地里格外起眼:“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何处去,不知转入此中来”。此刻寻春俨然是缘木求鱼,然而一幅花去春常在的画面却在眼前:以往湖面上众多的游船如今锁在港湾,湖面结了厚厚的冰,冰面上盖着近十厘米厚的雪,东西两处各有一个足球场大的地方把雪铲开后成了滑冰场,人们在上面飞速飘逸,如雄鹰展翅,似天仙驾云,身手非凡。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也在滑走,个个身轻如燕,怡然自乐。 湖畔,有几处人群聚集成堆的地方,是一处处露天音乐会,他们是自发组织的,有的弹唱演奏,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伴舞,大多是退休后的老年人,外面的观众围了一层又一层,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还有耍弄花棍花毽的,耍的神出鬼没,看的眼花缭乱,要想学的话还能免费学呢。 北门不远处的路边,有几处刻有诗句的象翻开的书本状的石雕,中有一诗: 看山宜伴不宜独 如有奇书须共读 家有贤妻薄名利 拙不能诗亦不俗 作者是无名氏,虽不甚合律,却能刻石流传于。我揣测他在游陶然亭时,即兴写下的,他很满足,有一个贤慧的妻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写诗诵句,好在不刻意他仕途争名,市井遂利,关心他,扶持他,也算难能可贵了。与友人品书共读,游山玩水,人能有这种衣食无忧的生存条件,夫唱妇随的和谐家庭,乐得逍遥的识足境界,又何复他求。那一堆堆的一处处的唱呀跳呀的,不就是千千万万无名氏快乐人生的复制者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