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y299 zdy299
关注数: 45 粉丝数: 50 发帖数: 1,518 关注贴吧数: 8
【散文随笔】花的联想 我素喜“拈花”,且野花尤甚,却不好“惹草”,闲暇时常去道路边,溪涧旁,山坡上摘上一枝鲜活娇嫩的花,闻其香气,观其形态,吻其肌肤,探其粉蜜,自然心畅神逸,纵有千般烦恼,都荡然无存。 去过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内有多个国家的国花,省花、市花,色彩斑斓,争奇斗艳,可惜都是温室里栽培出来的,没有那种自然的清香,少了一点野趣,很难引起兴致。 曾经几次去洛阳,从没有赶上过轰动一时的牡丹花会,在中山住过,也没有去观赏过闻名遐迩的小揽菊展,倒觉得没有什么好遗憾的,牡丹是贵妇,女皇五则天她都敢得罪才被眨到洛阳的,我等何许人也,何必受这冷眼。至于菊花,一付妩媚娇艳的长相,是金枝玉叶娇生惯养的格格,是一级女星,价值六位数的饭局,既然有那么多老板阔少在宠她,也无须我们去讨好她。让她在缸里、盆里极尽妖娆,勾人魂魄去吧,反正我不理就是了。 晚秋临霜,山野中、溪流边开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金黄色 的花,如拇指般大小,象微缩的向阳癸,这就是野菊花。她是流浪儿,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她昂首向上的刚毅性格,忍辱负重,为人类福祉不惜舍身奉献,扬花则泌蜜吐粉,入药则清热解毒。 年少时,看到过一篇文章,说荔枝开花时,摇动树枝,花蜜便从树上如雨似露地滴落下来。哎呀,这还了得,不是一个天然蜜库吗,多年来,心一直向往。今年春分时节,在中山市的郊外如愿以偿看到了盛开的荔枝花,这是一种比米粒稍大的小白花,蘑菇状的树冠张开足有一间房大,无数的白花点缀在枝叶间,成千上万的蜜蜂在花间飞来飞去,嗡嗡作响,如同奏起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因这小白花而有了名果荔枝,却鲜为人知的是这小白花能分泌出成千吨的荔枝蜜。 荷花是从山沟沟里进城的姑娘,出落得淡雅清秀,亭亭玉立,是进得了厅堂的,一个花期,她能给一群蜜蜂捐献五公斤花粉。 油菜花虽是大户闺秀,满身金饰,珠光宝气,耀眼眩目,倒是谦恭如常人,总是一付笑脸却不失文静,偶然点头弯腰也不失高贵,论起对人类的贡献来,蜜、粉、油三项,本小姐应戴上大红花。 野桂花是农家女,经得起坎坷、耐得了贫穷,忍得住寂寞,开在荒沟野岭,开在腊月寒天,一身缟素,大小如米粒,一般人是看不上眼的,虽常经风霜,仍肌如凝脂,蕊房芳香。野桂花蜜却是蜂蜜中的上品。 禾花、玉米花,是女工是农妇,朴实无华,很难激起文人墨客的灵感来题词赋诗的。她一出世就默默关注人类的生存,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同样,国家高层和亿万农民都在关注她扬花结果,无以数计的蜜蜂在为她授粉辛劳。 我想,如果世上没有这些能作奉献的花,就不会有人类存在,应该在花的种植和改良上加大投入,使之更好地造福人类。没有那些只能供观赏的花,人类也会生存下去的,不应鼓励发展,尤其是倡导低碳经济的今天。
【诗词曲赋】七律(新韵)游碧云寺兼答闲人老师 七律(新韵)游碧云寺兼答闲人老师 三面青山作屏藩  几泓清水汇前潭 鸟鸣古柏林犹静  岚起深溪手觉寒 唯有丰功垂宝刹  更无圣地掩凶顽 时随雨打风流去  伟迹长留天地间碧云寺牌楼大雄宝殿,明代建筑,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佛像,左右胁侍为文殊、普贤菩萨及佛的两位弟子迦叶、阿难尊者。两侧有十八罗汉和悬 山云海。背生塑观音菩萨,左右胁竺为善财龙女,立于海岛中央。罗汉堂建于清乾 隆13 年(1748年),内奉508尊木质金漆塑像,每尊高约 1、5米,老少俊丑俱全,喜怒哀乐极尽人之常情,是碧云寺的镇寺之宝。魏忠贤没有坟墓,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当年的十一月,就安置魏忠贤于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畏罪自缢死。于是在公元1628年正月,崇祯皇帝下令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西山碧云寺为魏忠贤生前自己营建的坟墓。戳骨攘灰了就不会有什么坟墓。追随者在这里建造了衣冠冢,清朝康熙年间被毁。在西山碧云寺发现的“四不像”镇墓兽经确认,为魏忠贤的遗物。我们没有看到四不像镇墓 兽。这里是门前的石狮。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亭,建于清乾隆13年(1748 ),南北各一座,亭为重檐 八角攒尖,檐 下装饰石雕 斗拱,亭内为穹窿顶,顶部有龙头藻井,置 有乾隆重御制金刚塔 碑。孙中山纪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停灵于此,后辟为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内陈列前苏联政府赠送的玻璃盖钢棺和孙中山先生的遗墨遗物。前苏联政府赠送的玻璃盖钢棺孙中山先生衣冠 冢
【散文随笔】杜鹃花 杜鹃花也叫映山红,有一种传说:古蜀国有个叫杜宇的国王,非常勤勉,每到开春,怕误农时,总要到各地催人们耕播,久之,积劳成疾,死后变成杜鹃鸟,日夜啼叫“快快布谷”,叫得啼血,血化成杜鹃花。有诗为证:“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子归即杜鹃。 儿时家乡的山上有一丛丛的映山红,夹杂于其他灌木林中,春分时节,万绿群中一簇簇红花格外灿烂,象一团团火。孩子们摘上几朵,放在嘴里嚼起来,还有点甜甜的味儿。如今家乡变化大,多年没有看到过这种花了。 这次到中山,孙文纪念公园里有一杜鹃园,,三月初,阳光和煦,花开得轰轰烈烈,红了半面山坡,此时恐怕世上没有第二种花能与之争妍斗艳的了,难怪白居易深情赞叹:“回望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赏花的人成群结队,要找个停车位都很难,真是扶老携幼。此刻此景人们无不心情激荡,憧憬着未来,憧憬着希望,纷纷用相机在花丛中留下这温馨灿烂的时光。 与杜鹃园相望的是孙中山全身塑像,用“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对这位伟大的爱国先驱者是一语中的的,他为拯救中华民族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此刻,当他看到了当年的遗愿正逐一被后继者实现而应感欣慰。从孙中山联想到文天祥的诗“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古今爱国志士无一不是为国家为民族慷慨激昂,舍生取义的。杜鹃血入土,孕育出了映山红,成了一幅天然的壮美风景画;入诗,凝练出千古绝唱,迸发出人类心灵的火花。 从杜鹃园到山顶,放眼望去,郁郁葱葱,远处高楼林立,马路上车来人往。近处几株四五米高的不知名的乔木,枝繁叶茂,葱翠欲滴。树上开满比米粒稍大一点的小白花,没有人注意它,然而却有成千上万只蜜蜂在光顾它,它无私地分泌花蜜,供蜜蜂酿造成蜂蜜以馈赠人类。 杜鹃花不能泌蜜,蜜蜂不会光顾,也不成材,只能作柴薪,但能以大红大紫给人以美的享受,提供精神食粮,如同星光大道上的歌星、影星。能泌花蜜、能作用材的不就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建房屋、种地的人吗。两者的社会地位和所得相距却何其遥远。 我们既要有精神食粮的杜鹃花,更需要物资食粮的泌蜜树,让社会多一点公平,多一分和谐。
【诗词歌赋】内蒙游 成吉思汗陵 天骄陵寝何方在?   芳草萋萋万顷平。 神马无心得至敬,   驼鬃有幸附英灵。 力穷万里山河壮,   横扫千军社稷兴。 展拜伟人心尚记 , 雄师蹈海气吞东。 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成吉思汗御封的转世神马被膜拜它的人公认为活着的圣物。它的一生除去每年举行的查干苏鲁克祭祀活动外,剩下的时间都是悠闲地漫步在陵园的每个角落。神马平时不被喂养,不被役使,它只是自由地生活在陵园里,自己觅食园中的水草 ,在鄂尔多斯人们不论在哪儿碰到神马都会虔诚地加以膜拜,神马不论走近谁家,人们总是喜出望外地用鲜奶来进行祭撒,以表示感激神马带来的好运。 蒙古民族的习惯,祭奠先人主要是祭奠灵魂,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 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认为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上,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上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曾经打开过银棺,发现了这团驼毛。 椐传成吉思汗曾东进征日本,因台风遇阻,此天不亡日也。  
【游记散文】松苑 从万里兴安第一城的加格达奇往北乘八小时的火车,便到了祖国的北陲边城漠河。 漠河地处大兴安岭,是一个人口不足二万的县城,也是一九八七年世界罕见森林大火焚烧后在焦土上兴建的一座新城。 夏日,下午七点的时候,南方水乡正是落日余晖,北陲林海却是天高云淡,要到晚上近十时,天才渐渐暗下来。我们倘佯在漠河街头,看到这里的建筑有穆斯林教堂式样的圆拱形,也有俄罗斯式的尖顶,高楼也不过是二三层的,一般是平房,中外合壁,蒙汉相融,错落有致。街道宽敞,非常整洁,没有南方城镇的喧嚣和熙攘,也时有小汽车在街上来往。天蓝得像镀了一层膜而格外透亮,白云恍如半干半湿的画笔在蓝缎上浓淡相宜地抹了几处似的。 街道旁有一处街心公园,书曰:“松苑”,进得门来,有一块大理石镌刻的碑文:“……大火摧城池,毁生灵,漠河顷刻之间被吞噬于火海之中,然涂炭之余,县城内外满目焦土,惟松苑、清真寺、茅厕、坟地等处安然。此何故?民间传曰:松苑不烧,因吉祥之地,火魔不忍也。清真寺不烧,因真主威仪,火魔不敢也,茅厕不烧,因污秽之所,火魔不屑也。坟地不烧,因鬼魅同宗,火魔不犯也。此四不烧,世人称奇……” 我们满怀好奇,迈步在松苑的林间小道上,这是一个占地五公顷的地方,全是密密的原始松林,没有一株杂树,最大的直径约50厘米,最小的10多厘米,高二、三十米。棵棵笔直挺拔,直指蓝天,没有盘根虬枝,直到树的顶端,枝叶才张开。阳光从相互交错的针叶缝隙中透过来,洒到林中,仿佛过滤器把紫外线全滤掉了,感到丝丝清凉。树干上班驳的松皮,显得久经风霜的苍老而又有傲物向上的风姿,记录着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沧桑。 松苑中静得出奇,没有风,看不到枝影婆娑,以至于松涛了;没有鸟,听不到莺啼婉转。记得六朝时王籍 诗:“蝉噪 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绝唱,宋王安石诗则为“茅檐相对坐终曰,一鸟不鸣山更幽”,后袁枚评此,讥王为“点金成铁手”。而此时的松苑却确如后者所说,一鸟不鸣山更幽,宁静、恬淡、宠 辱不惊,然而棵棵松树却以它的刚毅、果敢、奋发向上的个性,争一束阳光,争一席土地,争一份生机。 我们尽情呼吸着大自然的赐予——天然氧吧的空气,总想体出个味来,吮到嘴里不觉得甜,闻到鼻里不觉得香,然而却是那么清新,沁人心脾,使人神怡,也产生很多遐想:松苑尺幅之地,只是万里兴安的一帧影像,浩瀚的林海是不是蓄积了有如三峡库区的水,平和了西伯利亚的风?于是有了黑龙江的鲫鲤,三江平原的豆棉,有了群星璀璨的都市,芸芸众生的追求。在历史的时空里,林海中孕育出来的鄂伦春达斡尔人,弯刀跃马,纵横千里,入主中原…… 同伴中有人问:“原始森林中的树为什么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三五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众人皆茫然。 带着迷茫和悬念,翌日,我们离开了漠河,在火车上和我们同坐一个包厢的是当地边防**的一位姓刘的政委。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的树是不用人工栽培和飞机播种的,全是自然生长的。那年大火以后,有专家说,火烧过的树要全部砍光,否则可能发生毁灭性的病虫害,于是砍了很多。其实不然,一些没有砍的,三五年后由活过来了。俄罗斯那边的森林,年年烧,烧了又长。” “大兴安岭的土层一般只有15公分左右厚,底下是堤砂石层,树根植入很浅。年气温温差达90℃,最高33℃,最低零下57℃,年无霜期仅80天。” 从车窗向外远眺,一个个翠绿的、逶迤起伏的山峦像万顷碧波前推后涌;近处,铁路开挖和水流冲刷过的山体断面清晰地看到约15公分左右厚度的黑黢黢的枯枝落叶千万年来堆积腐变而成的土层。 刘政委的话是给我们的迷茫和悬念以诠释吗?
【散文随笔】雨的另一种滋味 雨的另一种滋味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一书中,施蜇存先生在“雨的滋味”一文中浓笔重彩地把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态的雨,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人墨客,士大夫们赏雨如同赏山、赏水、赏月、赏花,即便是亡国之君的李后主也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感怀,还在那里唱着“**花”呢,颠沛流离的易安居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也不过是离愁别恨的一种忧伤。文人都是多愁善感,多愁者,多情也。“秋夜香闺思寂寥,”寻不见心上人,“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一种情意绵绵的相思,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 普通民众、劳动者对雨的感受就是另一种滋味。“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雨把床被都淋得湿透,只能坐等天明再想办法。这种苦恼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如此娓娓道来,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对此刻的雨是怨还是恨,对弱势民众不需要更多的同情和关爱吗。“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风雨中渔民的安危牵动着伟人的心。 湘中一位养蜂的农户,正常年景,一届油菜花期可产5000斤蜂蜜,偏偏这一年三十天的花期,雨下了二十多天,蜂群不但采不到蜜,还要倒贴1000把斤蜜做饲料,望着满垅黄花,霏霏霪雨,不由得吟出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此恨谁同”,把欧阳修“知与谁同”改成“此恨谁同”了,这“恨”,是一种损失生活来源的痛,今年如此,明年又将如何。 说到骤雨,天低了,风狂了,雨滴如万马奔腾,于是一些人神采飞扬,诗兴大发“如同欣赏一曲美妙激昂的音乐”,殊不知这种雨下得久了,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摘抄1924年张家口的一次水灾贴: “7月13日下午(农历六月十二),雨下得更大,山洪呼啸奔涌而下,由于通桥孔道被堵,洪水很快就漫过桥面,冲向两岸,13日凌晨3点多,300多年的通桥终于抵御不了疯狂的大水而毁于一旦。桥东瞬间成了汪洋一片,东岸边的“三太爷庙”整个被洪水推着前行,撞在对面的大戏台上,躲在庙顶和戏台上的人们纷纷落水,房屋店铺在大水中一溜烟似的塌陷下去。无助的人们在大水中扑腾挣扎,哭爹喊娘,惨不忍睹”。 “下午,另一股洪水从大境门和平门外沿明德街和新华街奔腾而下,在武城街和至善街口汇合后,冲倒沿途的建筑,直奔清水河。此时,除堡子里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外,桥东桥西全部淹没在滔滔浑浪之中。至14日晨,雨停云散,洪水渐退,昔日城区面貌已经荡然无存,唯有沉沙和污泥高及屋顶,断墙残壁露于泥沙之外,溺死者尸横遍地,其状惨不忍睹”。 好在如今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党和政府重民生,人民生命财产得到有力保证,三峡大坝就能阻断百年一遇的洪水,但是局部大雨引发的山洪暴发造成损失还是有的,我们能对雨放歌,掉以轻心吗。 上面我说了下得久和下得多的雨,久不下雨的感觉又是怎样呢?《水浒》卷白日鼠白胜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心里如煮汤,这是何等的煎熬,何等的痛苦。 但愿“好雨识时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读书札记】换了人间其乐陶陶——读张恨水先生散文《陶然亭》 换了人间其乐陶陶 ­——读张恨水先生散文《陶然亭》 张恨水先生于六十一岁时所作《陶然亭》,通过三十五年前两次游陶然亭的不同感受,满怀深情地抒发对新北京的爱,对新社会的爱。开篇即先声夺人:“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人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名声仅仅是采用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也仅仅是因为有点野趣“水近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也就成了百姓和士大夫游览聚会的地方。然而旧时代的陶然亭却是名与实违、事与愿违,一片芦苇,半段城墙,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到处还有乱坟埋葬,飞虫乱扑,蚊子乱钻,作者甚至怀疑“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 三十五年后的1955年作者携妻女去游陶然亭,简直换了一幅天地:青山、绿水、花木、半岛、凉亭、香冢遗址… 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上了云绘楼,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往西一拐,露出了两层游廊,游廊尽处,又是一层,题日清音阁。阁后有石梯,可以登楼。这楼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作者笔下,面目一新的陶然亭尽现静、幽、曲、奇、巧之美,连从小住在附近好多年的妻都怀疑“这就是陶然亭吗?” 先生是著名作家,其名应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生前无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用现时话说粉丝遍是,连鲁迅先生的母亲也是张恨水迷,凡新作必看。可惜先生于1967年辞世,没有看到陶然亭公园于1985年修建的华厦名亭园。 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谪仙祠”、“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今年又建起了仿长沙岳麓山的爱晚亭。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给陶然亭公园增色不少。景点之间的路上,遍竖诗词碑刻,尽书唐宋楚风,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实不为过。倘若先生健在能看到,更会文采飞扬,定有传世华章。嗟乎!
【散文随笔】花的联想 我素喜“拈花”,且野花尤甚,却不好“惹草”,闲暇时常去道路边,溪涧旁,山坡上摘上一枝鲜活娇嫩的花,闻其香气,观其形态,吻其肌肤,探其粉蜜,自然心畅神逸,纵有千般烦恼,都荡然无存。 去过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内有多个国家的国花,省花、市花,色彩斑斓,争奇斗艳,可惜都是温室里栽培出来的,没有那种自然的清香,少了一点野趣,很难引起兴致。 曾经几次去洛阳,从没有赶上过轰动一时的牡丹花会,在中山住过,也没有去观赏过闻名遐迩的小揽菊展,倒觉得没有什么好遗憾的,牡丹是贵妇,女皇五则天她都敢得罪才被眨到洛阳的,我等何许人也,何必受这冷眼。至于菊花,一付妩媚娇艳的长相,是金枝玉叶娇生惯养的格格,是一级女星,价值六位数的饭局,既然有那么多老板阔少在宠她,也无须我们去讨好她。让她在缸里、盆里极尽妖娆,勾人魂魄去吧,反正我不理就是了。 晚秋临霜,山野中、溪流边开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金黄色 的花,如拇指般大小,象微缩的向阳癸,这就是野菊花。她是流浪儿,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她昂首向上的刚毅性格,忍辱负重,为人类福祉不惜舍身奉献,扬花则泌蜜吐粉,入药则清热解毒。 年少时,看到过一篇文章,说荔枝开花时,摇动树枝,花蜜便从树上如雨似露地滴落下来。哎呀,这还了得,不是一个天然蜜库吗,多年来,心一直向往。今年春分时节,在中山市的郊外如愿以偿看到了盛开的荔枝花,这是一种比米粒稍大的小白花,蘑菇状的树冠张开足有一间房大,无数的白花点缀在枝叶间,成千上万的蜜蜂在花间飞来飞去,嗡嗡作响,如同奏起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因这小白花而有了名果荔枝,却鲜为人知的是这小白花能分泌出成千吨的荔枝蜜。 荷花是从山沟沟里进城的姑娘,出落得淡雅清秀,亭亭玉立,是进得了厅堂的,一个花期,她能给一群蜜蜂捐献五公斤花粉。 油菜花虽是大户闺秀,满身金饰,珠光宝气,耀眼眩目,倒是谦恭如常人,总是一付笑脸却不失文静,偶然点头弯腰也不失高贵,论起对人类的贡献来,蜜、粉、油三项,本小姐应戴上大红花。 野桂花是农家女,经得起坎坷、耐得了贫穷,忍得住寂寞,开在荒沟野岭,开在腊月寒天,一身缟素,大小如米粒,一般人是看不上眼的,虽常经风霜,仍肌如凝脂,蕊房芳香。野桂花蜜却是蜂蜜中的上品。 禾花、玉米花,是女工是农妇,朴实无华,很难激起文人墨客的灵感来题词赋诗的。她一出世就默默关注人类的生存,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同样,国家高层和亿万农民都在关注她扬花结果,无以数计的蜜蜂在为她授粉辛劳。 我想,如果世上没有这些能作奉献的花,就不会有人类存在,应该在花的种植和改良上加大投入,使之更好地造福人类。没有那些只能供观赏的花,人类也会生存下去的,不应鼓励发展,尤其是倡导低碳经济的今天。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