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剑客冰河 独孤剑客冰河
“有”字
关注数: 157 粉丝数: 315 发帖数: 9,098 关注贴吧数: 32
包儿汉 新疆五十年 关于新疆的变迁,大事件,这是一本最好的材料。 即使有不详细或者有误的地方,读者从相关资料都能了解到,我关心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维吾尔如何从族群变迁为民族。民族的概念是伴随资本主义革命而兴起的,最先在荷兰,之后法兰西等等,之前在中国,只有“民”和“族”的概念,而没有民族的概念。起先独立民族意识还未形成,要有也只有文化意味上的族群存在,书中82页关于维族人同乡概念的描述,与苏南、苏北,河南四川何其相似。新疆进入20世纪,思想潮来袭。1921年,新疆穆斯林在苏联 中亚塔什干开会,统一名称。什么人参加了这次会议?1935年,依靠苏联稳固政权的盛世才通告改“缠回”为“维吾尔”。独立民族意识正式确定。有意思的是,包尔汉在此之间入狱了,因何入狱,因言、因政治观点,书中没有解说。  二是包尔汉思想的变迁。是民族主义者不足为奇。值得探讨的是如何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包从小伙计成长为中产,再到政府官员。去过苏联,苏联的气象绝对是当时一等吸引人的,代表着先进,让出于黑暗地区的人看到希望。但是他一直到解放前,没有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外部条件不允许,应该不是,身边共产党有啊,苏联领事也总是接触,为什么??去过德国,呆了很久,对资本主义的一套也应有所了解。从书中,不难看出包对张治中新政的推崇。解放后,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呢,这转变太快,在书中没有看出端倪。  看完此书,觉得包尔汉绝对是一个大牛的人物(从杨增新后期开始),但是作者却完全没有丝毫抬高自己的意思在里面,给人一种特别特别低调的谦虚,但是这种谦虚背后是对其为人处世圆滑的佩服。曾听人说,其实看看大局,包尔汉的选择是正确的,让新疆免于生灵涂炭。遗憾之处在于这本书没有对新疆解放后的兵团建制做描述。
左宗棠收复新疆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新疆因为政府的不重视和统治的失控,大部分地区都在阿古柏的铁蹄之下。伊利谷地区域,则被沙俄军地占领。面对新疆国土的失去,老将左宗棠力主收复失地,而朝中一些大臣则认为收复新疆没有必要,反而是在浪费国家财政。好在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廷最终开动了收复新疆的战争。否则今日的中国版图,可能要缩小很大一部分。   1875年,左宗棠受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挥兵出关,收复新疆。刘锦棠便是当时左宗棠部下,一位非常受重用的将领。早在回民叛乱之时,左宗棠就对刘锦棠的才能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所以此次收复新疆的在战役中,左宗棠也不吝啬对刘锦棠才能的使用。   当时三十一岁的刘锦棠以湘军统领的身份总理了西征各军的营务,事实上担任了收复新疆的重任。他按照左宗棠关于先取北路后收南路的作战方针,率领湘军及其他各军,逐个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北疆各城。后来又挥师南下,攻克南疆各城,逼得占领新疆领土的阿古柏在库尔勒服毒自尽。   获得了对新疆战役的胜利之后,刘锦棠被任命为署理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开始了新疆的善后工作。他召集离乡子民,发放作物种子,兴建渠道、坎儿井等基础灌溉措施,积极恢复新疆的农业生产。最终使得新疆官无衙署,民无居室,渠道淹废,田园荒芜的破落景象得到改善,新疆人民的生活渐趋安定。   1890年,为清廷效忠了一生的刘锦棠,没有了升官进爵之心,最终选择了辞官归故,赡养老祖母,此后一直都在家乡生活。1894年4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刘锦棠被清军起复。在前往任职的途中,刘锦棠突发中风,最终在任职途中去世
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新疆因为政府的不重视和统治的失控,大部分地区都在阿古柏的铁蹄之下。伊利谷地区域,则被沙俄军地占领。面对新疆国土的失去,老将左宗棠力主收复失地,而朝中一些大臣则认为收复新疆没有必要,反而是在浪费国家财政。好在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廷最终开动了收复新疆的战争。否则今日的中国版图,可能要缩小很大一部分。   1875年,左宗棠受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挥兵出关,收复新疆。刘锦棠便是当时左宗棠部下,一位非常受重用的将领。早在回民叛乱之时,左宗棠就对刘锦棠的才能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所以此次收复新疆的在战役中,左宗棠也不吝啬对刘锦棠才能的使用。   当时三十一岁的刘锦棠以湘军统领的身份总理了西征各军的营务,事实上担任了收复新疆的重任。他按照左宗棠关于先取北路后收南路的作战方针,率领湘军及其他各军,逐个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北疆各城。后来又挥师南下,攻克南疆各城,逼得占领新疆领土的阿古柏在库尔勒服毒自尽。   获得了对新疆战役的胜利之后,刘锦棠被任命为署理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开始了新疆的善后工作。他召集离乡子民,发放作物种子,兴建渠道、坎儿井等基础灌溉措施,积极恢复新疆的农业生产。最终使得新疆官无衙署,民无居室,渠道淹废,田园荒芜的破落景象得到改善,新疆人民的生活渐趋安定。   1890年,为清廷效忠了一生的刘锦棠,没有了升官进爵之心,最终选择了辞官归故,赡养老祖母,此后一直都在家乡生活。1894年4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刘锦棠被清军起复。在前往任职的途中,刘锦棠突发中风,最终在任职途中去世
听喜马拉雅 斯文赫定西域探险记挺好,有不少段落有关杨增新将军的 民国元年,新疆首任省长兼督军杨增新亮相舞台。他不爱戎装,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着布长袍,脚蹬一双铮亮的皮鞋。这种新旧混合搭配的装束,使人们很难相信他是一省之省长。不仅如此,他还有能力把省城唯一的一支穆斯林武装变成维护拥护自己施政的工具。正是这个朴素的老人,在北洋政府实力难于顾及边疆的时刻,为我们苦苦守卫新疆十七年。  杨增新装束:戴瓜皮帽,脚穿皮鞋 杨增新(1864—1928),字鼎臣,汉族,云南蒙自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甘肃中卫知事、天水知事、河州知州、甘肃陆军学堂总办。晚清末期来到新疆担任镇迪道道台,民国元年成为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主政期间,为保全边疆领土,殚精竭虑,以超人的智慧带领新疆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他以微弱且有限的兵力,多次击溃外蒙军,保全了阿勒泰地区,从而使新疆的三山实现一统,构成了今日新疆的地理格局。新疆的三山,是指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天山,南部的昆仑山。  杨增新戎装照 杨增新遵孔,也崇尚道家。在财产方面,他不起贪念,看得很透。节俭的生活是他的一大特点,不喜欢铺张浪费,厌恶部下讲排场。这一点,与北洋时期军阀的穷奢极欲形成了鲜明对照。他不修边幅,有一件棉布长袍穿了十几年,没有第二件。他见不得奢侈,手下的人穿戴朴素一些,即便有钱,他也会委以重任。但是,那些穿着华美的服饰,摆着阔气的人,他总看着不顺眼。这样的人去求他派个好差事,他总会说:“哎呀!缓两天嘛!不着急。”总之,就是不给衣着华美的人的委以重要的职务。 新疆天山 每次遇新官员上任,这位省长都要带着官员到孔庙去。他要新上任的官员跪在孔夫子的塑像前,发誓勤政爱民,不贪不腐。杨增新以身作则,他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卧室,也是他的餐厅。有人去拜访,看见这位省主席的正在处理书桌上的文件,饭碗就放在边上,胡须上还沾一颗米粒。人们确信,杨增新所有的梦想是竭力维护新疆这片土地的安宁祥和。 杨增新在民国初期收复了阿勒泰地区 瑞典人斯文赫定,与杨增新是同龄人。这位著名探险家,心向新疆,没有过结婚,一生沉醉在新疆冰山的怀抱中。1928年3月,斯文赫定带着考察团来到了乌鲁木齐,与省长杨增新频频往来。斯文赫定的私人医生,治好了杨增新女婿的病,这让杨增新很高兴。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这年4月下旬,斯文赫定的考察团要回瑞典。杨增新在乌鲁木齐鉴湖亭设宴,为斯文赫定送行。宴会一开始,斯文赫定滔滔地赞美着杨省长,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而杨增新只说:欢迎你再来!  乌鲁木齐红山,杨增新与斯文赫定话别的地方 宴席即将结束时,杨增新告诉斯文赫定,目前在办理交通运输业。但是,既缺少汽车,又缺少修理汽车的工人,请斯文赫定帮助他打问汽车的价格,聘请外国技师的事情。斯文赫定听完很激动,决定取悦于这位清廉的省长,以便于将来在新疆的考察工作更容易些。  斯文赫定 一个月后,斯文赫定回到瑞典。立即购买到四辆道奇牌汽车,聘请到两位汽车修理技师。四辆汽车和两位技师,是为杨增新准备的礼物。四辆汽车的运输,是拆卸之后,打包装在几只大的木箱子里。除此之外准备了一台电影放映机和很多电影胶片,打算一并送给杨增新。  8月里,几辆卡车运载着接近十吨的行李,从瑞典奔向了乌鲁木齐。9月里,斯文赫定的考察团历经千辛万苦,从新疆塔城进入中国。几辆满载重物的瑞典卡车,载着对杨增新的敬意,谁知刚到塔城就遇到一座桥梁,卡车竟然压碎了大桥。斯文赫定有惊无险,总算达到了杨省长管辖的新疆。而塔城的官员一见面就告诉斯文赫定,65岁的杨省长上个月不幸去世。  杨增新:保境安民,守卫新疆十七年 杨增新守卫的地方,相当于三个瑞典的面积。斯文赫定钦佩的,是杨增新在得不到北洋政府有力支持的前提下,保境安民,守卫了新疆十七年。这时,斯文赫定不知该把四辆汽车交给谁!又说:“杨增新,是过去时代的最后一个代表者,具有高度的中国伟大的旧道德、傲气和爱国心。”
科布多参赞大臣千里求援(转自今日头条-前锋读史¥辛亥革命这场 科布多参赞大臣千里求援 (转自今日头条-前锋读史¥ 辛亥革命这场两千年来未有之大变革,引起了杨增新对西北边疆地区的警觉。1911年1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宣布:外蒙古脱离中华民国,建元共戴,首都设在外蒙古库伦(乌兰巴托)。外蒙古独立这起重大事件,关系到新疆与外蒙古之间的重镇科布多的归属。接着,又是阿勒泰的归属。 阿勒泰 科布多,是清代城市名称,也是清代西北边疆区域名称。科布多幅员辽阔,东接喀尔喀蒙古的札萨克图汗部,西连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南通乌鲁木齐和巴里坤,北邻唐努乌梁海,西北面还与俄罗斯接壤。广袤的科布多,在今天分别属于蒙古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四个国家。 清朝雍正九年时,皇帝命人在布严图河畔修筑科布多城。乾隆二十四年,科布多设置参赞大臣,归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1906年,清政府派出参赞大臣驻科布多,另派办事大臣驻阿勒泰,实现了科布多与阿勒泰的分治。 左宗棠 民国元年,外蒙古宣布独立时,科布多参赞大臣溥锏,紧急向民国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告急。那时,外蒙古骑兵包围科布多,日夜不停寻衅攻城,科布多参赞大臣溥锏坚守城池,派出几拨官员飞驰两千里,翻山越岭,到乌鲁木齐向杨增新求救。 杨增新决定出兵科布多,驰援科布多,但却遭到幕府人士的激烈反对。幕僚认为,此时出兵科布多,徒劳无功,劳民伤财,不仅无法改变科布多的命运,而且还会引祸新疆。 帕勒塔,杨增新的支持者 新疆杨督军演“围魏救赵” 幕僚反对出兵科布多,而杨增新自有主张。 杨增新认为,科布多与新疆唇齿相依,是我国西北门户,如果发生变故,尤其为全国安危之所系。因而,身为新疆省督军决不能置之不理,任由事态的发展。彼时,民国取代了清朝,从东南富庶省份筹集支援新疆的协饷也就断绝了。民国元年,新疆收到的最后一笔协饷是湖南督军谭延闿送来的五万两湘平银,杨增新拿出一半,用作驰援科布多的军费。 右二为帕勒塔 杨增新选贤任能,物色蒙古亲王帕勒塔,任驰援科布多总指挥。帕勒塔(1882—1920),新疆伊犁乌苏人,乃父是土尔扈特东部落六世君王巴雅尔。帕勒塔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精通军事,能打硬仗,拥戴共和,是个很有识见的人。 帕勒塔不敢懈怠,调集20多营兵马飞奔科布多。各营兵马从新疆开拔之际,杨增新特别提醒带兵将领,此次出兵驰援科布多,万不可受外人恫吓与干扰。“吾辈只知以平定内乱,保全领土为宗旨,一切交涉(北洋)政府自能主持。”此时的杨增新,表现出了一个旧式官员的民族气节。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