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默 陈之默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16 发帖数: 6,333 关注贴吧数: 86
金镇宅 捡回有伤痕的木头 2012/08/23 00:00:00 来源: 作者:… 金镇宅 捡回有伤痕的木头 2012/08/23 00:00:00 来源: 作者: 分享到: MSN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更多 本文导读:   编辑/李净 文/ 李净 图片提供/白盒子空间 美编/ 曹亮 责校/ 张翼飞   金镇宅是个韩国人,初到北京时也被这个城市的高速发展惊讶到了。站在国贸,看着这么多摩肩接踵的高楼,这代表着城市自尊心的建筑在炫耀着世界大都会的地位。金镇宅踏踏脚下,却准备去寻找这片土地的前世主人,那些已经被拆毁的老房子,那些带着伤痕的老木头。   金镇宅对于木头的喜爱可以从童年时说起了,他出生在一个木匠世家。外公一辈子做木匠活,是盖传统家屋的,舅舅到现在为止也做了三十多年的木匠工作,哥哥现在是国家传统文物修复师。在这种环境里,金镇宅也受到他们的影响,不允许“差不多”的态度。“舅舅的木工房离我家没多远。木工房就是我最好的游乐场”,那时候一般小朋友都爱放风筝,踢毽子,抽陀螺, 但他却看着陀螺不停地旋转,想的是用木头做一个陀螺;拿着木筷子吃饭,就自己也想去做双筷子;跟爸爸妈妈去爬山看到了老山庄,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该如何盖?“我从小就如此对待木头。对我来说,选择木材作为创作的材质是很自然的环节,是必然性的选择”   一开始的作品,金镇宅选用的都是材质最佳的木头,但他第一次来到北京后,却被拆迁的场面触动了。那些曾经是一个家中的“顶梁柱”、“必需品”如今却被胡乱地扔在路边,他蹲在路边摸着这些木头,觉得自己应该替它们说点什么,这才有了 Rehabilitation计划,中文名字为《功能修复》,主要是希望   给予那些被抛弃、被遮蔽的对象一种治疗和帮助,赋予一种新的力量,使得它们持续其生命力。   所以初来北京的金镇宅看得最多的就是拆迁现场,并且到处咨询那些从房子里拆下来的木材所在,跑到郊区甚至河北这些废料集中地,在废墟中东扒拉西扒拉,有时候只能刨出一个凳子腿,桌子面,而且现在家中的木头家具在逐渐减少,现代人更倾向于使用轻便好拆卸的家具,木头的笨重好像已经过时了,“所以能找到中国家庭原来使用的大衣柜就会非常惊喜”,找到这些木柴后就会运到工作室并进行加工。其实现在回头想,这整个过程都存在很大的冒险。   金镇宅没有赶上韩国建筑业的繁荣期,却在北京感受到了繁华背后的许   多无奈,即使是那些没有名字的破房子,但与老百姓一起生存延续了不少年,   仅仅这一事实,可以想到,它到底记住多少故事,记录着多少的历史。“我   想为它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些没人注目,被遗弃的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   木材,经过我的双手,变成艺术作品,然后可以重新回到家,持续自己的生   命力”。   Tips:从家具到“家具”   家具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很接近于我们,是很亲切、不陌生的东西。但金镇宅没有把这些木材百分之百的恢复原有功能。他把桌子和椅子靠背交叉起来,把小板凳垒成一个四方梯子,看起来是件家具但就是用不了。第一次接触这种家具的偏离,不可避免地会让人心里产生困惑和不安。金镇宅希望这种带有“功能障碍”的家具让人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是不是扔掉的东西就一定是无用的呢?从家具到“家具”,其实是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如果拿“碗”来比喻的话,更重要的是“碗”的外观,还是里面装的是什么?即其中的内涵。
崇拜木头,是一种情节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2-03-09 18:38:1… 崇拜木头,是一种情节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2-03-09 18:38:11) 转载▼ 标签: 明清 历史 木头 沉香 杂谈 自明成祖朱棣决定营建北京故宫时起,修建故宫就注定成为一场浩大的工程载入史册,为此而消耗的人力物力无以计数。由于故宫是木结构建筑,因此,故宫的营建需要大量的木材。在收集木材的过程中,有很多巨大的木料被发掘和采伐,这些木料的巨大程度足以使人望而生畏,因畏生敬,最后竟然得到了人们的崇拜?人们为什么对大木头如此执著的崇拜,难道只是因为木料很大吗? 古老的东方神魔文化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风貌,人们对万事万物都有着十分敬畏的心理,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每个事物的背后都有灵性的光晕。正是由于人们对万物的崇拜,所以人们才会如此审慎的看待太过不同寻常的事物,例如太大的,或是太小的,都足以诱发人强烈的崇拜情结。故宫里的巨木崇拜应该就源自人们的这种情感依托。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考虑诸多因素,决定迁都,将原在南京的都城迁往北京,并开始着手营建北京。将北京营建成首都的规格并非易事,虽然北京从金代起一直作为首都行使职能,但原来的宫殿早已在战争中损毁,此次修建的工程量极大,仅是材料的准备就工程浩大。修建庙坛、宫殿、门阙等建筑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北京周围难以解决,因此,明永乐四年朱棣皇帝遣派大批官员,以监督采运木材身份,分赴江浙、湖广、四川、云贵等盛产木材的省份采伐,采木之役自此开始。从备料的阵容上看,此次采伐是全国性的:工部尚书宋礼负责四川;刑部右侍郎金纯、吏部侍郎师奎负责湖广;户部右侍郎古朴负责江西;右付都御史刘观负责浙江;右佥都御史仲成负责山西;江西参议柴车负责福建。这些官员全部都是中央⑥部及督察院一级的政府要员,出职各地,犹如钦差大臣,权力在各地方政府官员之上,可见中央对采伐工作的重视。 明清皇帝为何崇拜故宫的木头? 百官上朝 采伐工作供用了巨大的人力,整个过程艰苦异常。根据《明史·宋礼传》中的记载:“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更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由是,楠、杉、松之属出三峡,道江汉涉淮泗,以输于北者先后相属。”由此可知,政府在组织更戍之民采伐木材是强行征招的;所选的木材是有严格的标准,木材按照长短和围长分成不同的等级,围长一尺以上者为⑥等,二尺以上者为五等,以此类推,四尺以上者为头等,五尺以上的,就是罕有的巨大了,称为“神木”,所有这些符(hé)等级标准的木材全部砍伐;由于好的木材都是产于人烟稀少的“险绝之地”,披荆斩棘,找到它们已经非常困难了,采伐以后,再辟出道路,经由水路辗转运到北京,整个运输过程非常艰难。天然长成的巨大木材本身就令人神往,而采伐的艰苦更是给巨木的出世平添了几分惊世骇俗的意味。 当然,巨木神格的诞生总是离不了各种各样离奇的传说。相传,当年,工部尚书宋礼在蜀地马湖府一带,发现了大片的原始森林,木材丰富,甚为幸事。但是,一想到此地幽险僻绝,山石峥嵘,人迹不到,虎豹出没的恶劣环境,一定会使木材外运成为艰难之事,宋礼的脸上也不禁愁云满布。忽然一日傍晚,大木顺水自行漂浮,顺流而下,一路之上,木借水势声吼如雷,水助木威,巨石为开。这样的奇事再次为巨木加蒙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后来,皇帝听说了此事,认为此乃神助,便诏封其山为神木山。 采于各地的木材运到北京后,工部随即设立神木厂、大木厂、台基厂、黑窑厂和琉璃厂等五大厂,以作为贮藏材料之所。其中神木厂和大木厂是专门存放木材的地方,而神木厂就是因存放巨木而得名。也许是由于这些木材实在太过巨大,非常罕见,所以,发现巨木的工部尚书宋礼不忍将它们破开,在修建紫禁城的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一直将其存放于神木厂。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清代,清代的统治者满族人进一步深化了巨木的神格色彩。满族原本就有自己的民族宗教——萨满教,而萨满教的教义就是原始的多神崇拜。斗转星移,世事变换,巨大的木头依然静静的停卧,尽管枝干剥落,面目全非,但庞大的身躯依然让人望而生畏。结(hé)萨满教万物皆有神性的教义,可以想象当看到巨大木头时的震撼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块巨大的木头可以得到人们的崇拜了。 清代乾隆皇帝对巨木的崇拜是相当明显的,甚至写诗大加赞颂。乾隆在《神木行》诗中对神木的产地、采伐原因以及阅尽岁月的经历都进行了描述,并引用了《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的典故,对神木之巨给予了盛赞。诗中写道:“天地精英神鬼辅,化为邓林疑夸父。”夸父乃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巨人,为了让人间留住光明,他不顾太阳的炽热,执杖追赶将要西落的太阳,在将要抓住太阳之时,因口渴弃杖而死,身躯化为一座高山,手杖化为高山上的一片树林。而这片树林由于吸收了天地的精英和日月的精华,长得犹如当年夸父所用的手杖那样巨大。在这里,乾隆皇帝将神木比作夸父的手杖,可见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想象。除了写诗赞颂,乾隆对神木的崇拜非常重实务,不但在神木厂建立御制诗碑亭一座,并在周围添砌围墙一道。此外,又命工部于木旁周围的石栏上搭盖罩棚,每年春末时节支搭,秋后拆卸,阴雨遮盖,晴天开启,以此来抵御风雨的侵蚀,可谓修缮有加。乾隆四十九(1784)年,乾隆降旨,命内务府于每年春秋二季致祭神木,届期派总管内务府大臣一员,将所需祭品、香烛等物品备办齐全,前往敬谨行礼,此后形成定制。 清代如此重视神木崇拜,那么,巨木究竟大到何等程度,使得人们对其如此敬畏呢?从清官的档案记载中可有所了解,根据记载,乾隆四十九年,内务府的工匠遵旨前往神木厂,对神木进行查勘。靠北一根似属楠木,长6丈,头径圆周2.55丈。尾径圆周1.65丈。当时计量长度的单位为清营造尺,按一营造尺约等于今32厘米计算,靠北一根最大,长约19.2米,大头直径约2.6米,小头直径约1.7米。这样巨大的木头,在自然界中实属罕见,难怪人们会将其视作神灵而顶礼膜拜了。
佐藤可士和:将思考实体化 上一篇 作者:吕小加 来源:周末画报 … 佐藤可士和:将思考实体化 上一篇 作者:吕小加 来源:周末画报 [591期 C102] 更新日期:2010-06-03 下一篇 和设计师聊设计充满某种妄想,将一个抽象的思考模式形容得具体有形,又要兼具相应的实效功能,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因为很容易就天马行空,丢失重点。还好今天面对的是佐藤可士和,这位在日本被称为“带动营销的设计魔术师”的设计师,以极致的严谨、高效和精准著称,他主张将设计进行“思考模式的实体化探索”,接受忙碌,在持续地工作中激发灵感。 下午四点,佐藤可士和准时出现在访问室。此次上海之行,他的目的是向大家推介由他一手参与建造的位于南京西路的UNIQLO全球旗舰店的设计理念。话题围绕UNIQLO展开,犹如原研哉和MUJI,外界普遍认为是他给了UNIQLO全新形象。2005年,他加盟品牌“纽约旗舰店”的形象设计,当时被委派的任务是让UNIQLO全球化,向全世界推广日本的简单时尚理念。佐藤首先将品牌宣传诉求的“自由”、“民主”更改为“合理性”,这个推广主轴不但更有发挥的空间,也适合无国籍性推广。4年间,从产品外包装的视觉呈现到店铺陈列、系列产品规划,佐藤的设计渗透到方方面面,使UNIQLO“from tokyo to new york”的国际化之路初具规模。 这次上海旗舰店的设计同样出自佐藤的创意。店铺3层竖立的空间激发了他的想象,“我们设计了悬挂式人偶模特,希望大家感兴趣。”措辞严谨的他一再强调UNIQLO并不是一个fast fashion品牌,而是一个贩卖时尚元素的媒介品牌。“我们只是提供一些物件,让顾客自由去组合去创造。它代表的是日本的文化,一种简单、包含快乐的力量。”4年里,UNIQLO的销售业绩从4000亿提升到7000亿(日元),“品牌创始人柳井正脑海里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通过我得到了实现。”佐藤显然对自己和UNIQLO的合作颇为满意。 高效运作 不只一个UNIQLO,佐藤的成功案例还包括日本超人气偶像组合SMAO的整体形象策划,麒麟“极生”啤酒的形象再造,TSUTAYA TOKYO ROPPONGI的VI和空间指导,日本国立新美术馆的识别标志系统……他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追问是否有审美的偏好,他回忆自己的判断力在孩童时就形成。 为和从事建筑师的父亲有区别,从小热衷画画的他从多摩艺术大学毕业后选择广告界。在“博报堂”工作时期,他质疑公司长达数小时的企划会议,“人们专注讨论细节,琢磨文案和视觉,却不去面对问题的核心,站在更客观的角度探讨源头。”在SMAP全新CD的推广企划案中,他放弃传统的电视、杂志销售通路,选择涩谷路边的一辆汽车,罩上特制的防尘套,并向路上发放贴纸,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引发裙带效应,创新手法可见一斑。 2000年成立工作室SAMURAI后,佐藤将自己直接、震撼式行销手法导入到办公室空间设计。在他称为“创意商店”的办公室里,不见纸片杂物,宽敞整洁,并且固定所有的资料物件。“我的工作是帮企业整理各类信息,告诉每个公司在哪一个阶段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保持工作室的整洁对客户来说更有说服力。”将一切干扰减至最低成了高效工作的保证。 相比较许多设计师热衷的灵感、设计字眼,佐藤对设计的理解多了一分平实。他强调背后的逻辑,“只依靠灵感和创意的设计容易不平衡,你需要考虑产品背后的严格逻辑。灵感如果太跳跃性的话就不能够带来太大的发展,但在建立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灵感来扩充想法。” MW=《周末画报》 佐藤可士和=佐藤 MW:你一直强调设计的合理性,具体到某件事情上,怎么操作? 佐藤:像这次上海旗舰店的设计,它需要传递的东西很多,但对我们来说除了创新,对每一个细节的考究尤为重要。每次推出一个新产品,我都会考虑该如何展示给顾客,像我们之前的罐装T恤就是考虑到营业员折叠时可以减少辛苦,顾客也可以有新鲜感受。 MW:除了UNIQLO外,最近还在进行什么新工作? 佐藤:做一个台湾的钓鱼品牌项目,还完成了一个环境方面的画册,我喜欢同时做许多工作,平面、音乐、建筑、书籍,正因为许多工作相互交错,相互刺激,才可以得到许多的灵感。当然,其中UNIQLO比重占得比较多一点。 MW:对于“带动营销的设计魔术师”这个称呼,你怎么看? 佐藤:很多品牌都会遇到销售的瓶颈期,我作为创意总监,能做的工作是帮忙改善这种状况。但有一类商品欠缺价值,爱莫能助;另一些产品本身已经够好,但没有正确地传递出它的优点,这种情况可以调整方向,传达其优点。 MW:做许多不同的案子,怎么保证不思维枯竭,高效热情? 佐藤:很多人问这个问题,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答案不在我的大脑里,而在我的顾客心中,我做的工作只是总结对方的思绪,加以重新创造。另外,我觉得一定要相信设计可以改变世界,它并不只是把东西变漂亮。做设计师
新加坡举办亚洲首个“白色晚餐”活动 2012-08-31 17:04 来源:… 新加坡举办亚洲首个“白色晚餐”活动 2012-08-31 1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0) 当地时间8月30日,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举行“白色晚餐”活动,这是这一活动首次在亚洲城市举行。“白色晚餐”活动24年之前起源于法国巴黎,现在每年在全世界超过20个城市举行。参加这一活动的客人被要求身着白色礼服,自带白色椅子、桌子、餐具、食物以及饮料。当地时间8月30日,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举行“白色晚餐”活动,这是这一活动首次在亚洲城市举行。参加这一活动的客人被要求身着白色礼服,自带白色椅子、桌子、餐具、食物以及饮料。当地时间8月30日,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举行“白色晚餐”活动,这是这一活动首次在亚洲城市举行。参加这一活动的客人被要求身着白色礼服,自带白色椅子、桌子、餐具、食物以及饮料。当地时间8月30日,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举行“白色晚餐”活动,这是这一活动首次在亚洲城市举行。参加这一活动的客人被要求身着白色礼服,自带白色椅子、桌子、餐具、食物以及饮料。当地时间8月30日,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举行“白色晚餐”活动,这是这一活动首次在亚洲城市举行。参加这一活动的客人被要求身着白色礼服,自带白色椅子、桌子、餐具、食物以及饮料。当地时间8月30日,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举行“白色晚餐”活动,这是这一活动首次在亚洲城市举行。参加这一活动的客人被要求身着白色礼服,自带白色椅子、桌子、餐具、食物以及饮料。新加坡举办亚洲首个“白色晚餐”活动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