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fjwz rjfjwz
中学高级教师,冯德全儿童潜能研究所研究员。
关注数: 21 粉丝数: 24 发帖数: 494 关注贴吧数: 161
早教专家冯德全教授简介 冯德全,中国当代著名早期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中国0~6岁优教工程及实施方案(简称“0岁方案” )创始人,中国第一个儿童潜能开发·早期教育研究所创办者。 1935年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诸暨。1953年毕业于湖北实验师范学校。1954~1971年,历任湖北省实验小学教师、教导主任、业务校长。1971~1988年,曾任武汉市和广州市数所中学主任、校长。1980~1984年,任武汉市教育局和武汉市教科所教研员。1984~1991年任湖北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创办我国第一所早期教育家长函授学校。1991-2001年,任武汉大学智力技术开发中心顾问、客座教授。2001年,创办湖北冯德全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任所长。现兼任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计生委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早教示范区”项目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早教专家,中国科学家论坛副理亊长、中国教育发展联盟副主席等职。 早在37年前,冯教授就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从1978年开始,在全国妇联、教育部初教司、国家计生委、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会等部门支持和著名学者费孝通、于光远、钱学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等人士的大力扶植下,对早期教育·儿童潜能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主要著作有: 《神童之谜》(1985年湖北科技出版社) 《天才的摇篮》(1991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0岁方案》3卷(2000年北京科技出版社) 《怎样培养早慧儿》(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岁缔造一生》(2005年中国妇女出版社) 《阅读点燃智慧》(同上) 《假期重于学期》(同上) 《两个生命的养育》(光盘,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视觉语言的发展》(光盘,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性格品质的培养》(同上)及许多论文等,其中《论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相似发展》、《高素质人才摇篮》等篇已被收入《中华文库》 《新编0岁方案》5册(2007年广西科技出版社) 《早教革命》3册8个光碟(北方妇女出版社)等30卷著作。 《冯德全早教全书》(2013年元月中国妇女出版社)。 冯德全及其“0岁方案”历年来荣获全国12大奖项: 全国首届优生优育优教展览会优秀奖, 中国首届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银奖, 国家著名重点高校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 中国人口文化博览会金奖, 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幼教创新奖, 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全国“21世纪之星”评选活动伯乐奖, 中国当代思想成就奖, 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早期教育功勋奖等, 又获中国早期教育自主创新最具影响力品牌,冯氏同时荣获中国著名品牌建设杰出企业家称号;
冯德全:让三四岁宝宝不知不觉脱盲阅读 作者:冯德全让每个宝宝不知不觉三四岁脱盲阅读﹙一﹚ 这不是伪科学,也不是天方夜谭的神话:三四岁的孩子能不知不觉识字2000以上,轻轻松松脱盲阅读,并且从此酷爱读书,逐渐学会自学,还培养起许多良好性格。这是事实,是千正万确的真理。它就是“视觉语言”理论花树开出的奇葩,是“O-6 岁优教工程及实施方案” 即“0岁方案”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 人的潜能是可以掌握多种语言形式的,如听觉语言(听话说话)、视觉语言(识字阅读)、手势语言( 哑语 ) 、触觉语言 ( 盲文 ) 等,外语也一样。而婴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的能力都是非常惊人的。听觉语言是作用于耳朵的听觉信号组合起来代表一定的意义和思想的语言,这种有意义的声音按程序和规律连接,孩子在情境、语气和表情中听熟了,就能领悟、记住、模仿、发音,并连贯地说出,这样听语(也就是口语)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学得那样微妙,那样逼真,直到方言母语的细微音节丝毫不差,每一个正常孩子都不会说错和走调。 视觉语言是作用于眼睛的视觉图象一一文字 , 按规律组合起来代表一定的意义和思想的语言。这种有意义的字符,孩子看惯了也能领悟、记住 , 并配合听觉 语言读出来。这样,识字、阅读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细细想来毫不奇怪。 但是几千年来,人们都认为听觉语言容易学,人人都会,不学也会,天生就会;而视觉语言呢,费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学好。你看很多中小学生学语文多年,仍然厂错别字连篇,不会流利阅读,而大学生还不会自学、研究,写不好文章呢!至于成年文盲,让他阅读、作文和自学,更是难于上青天。 真的听觉语言易学吗 ? 成年人要重新学一口方言或外语的 “听语”,经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修炼仍说不好,说不标准,这是普遍的事实。因为学“听语,一要看准口形,二要听清语音,三要理解词汇,四要掌握语法,五要发准语音; 仅仅发准语音就需要人体 8 个器官 ( 胸腔、喉头、声带、舌头、牙齿、嘴唇、鼻腔、口腔 ) 和数十块肌肉的高度协调,其中如有一个器官或数块肌肉稍一配合不当必然走音走调,语不连贯。所以如广东人讲普通话多年,说的 仍是一口“广东普通话”!而北方的成年人怎么也说不好广东话、上海话的。 但是世上只有婴幼儿不怕难,孩子一生下来,学任何一种语言,2年左右就学得惟妙惟肖,说得天衣无缝,以致给成人社会一个大错觉:听话说话是最易学的,不学也会,天生就会。
冯德全: 婴幼儿数学启蒙导引 作者:冯德全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不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学习社会科学,都离不开数的基础,当然日常生活也是须臾不能离开数学的。 数学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中,又能极大地提高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是智力开发的又一把钥匙,也能培养好奇、专注、爱钻研的性格品质。 总之,数学对孩子日后的充分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人在了解世界、研究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活动中,要认识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而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都是可以数的,可以量的,可以分割的,可以合并的,可以计算的,所以必须学数和计算。华罗庚曾说过:在数学家眼里,世界都是数和形组成的,无处没有数和形。所以认识世界当然不能不认识数和形,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能不让他们逐步了解它。 数是抽象的,我们说“3”,看不见“3”是什么,摸不着“3”是什么,它是指世界上所有“3个”各式各样的事物,是抽象出来的概念。所以有人说婴幼儿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发展起来是不能学数和计算的。 早期教育承认数的抽象性,也认为婴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或发展极差,但却认为仍要早期识数和计算。因为: 第一,抽象的东西都是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多接触具体事物的数和量,就能认识抽象的数。例如人不断地认识3个苹果、3个皮球、3支笔、3本书、3间房子、3盆花、3双鞋、3次拍手、3只小羊在吃奶……他自然就会慢慢认识“3”了。早期数教育就是让婴幼儿从具体事物开始,逐步认识抽象事物的,婴幼儿能够接受也应该受到数的基础教育,不然就晚了。
释迦牟尼佛在离世时的预言 释迦牟尼佛离世时的预言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rjfjwz%2Fblog%2Fitem%2Fc6f09f82aebffca80cf4d2b3.html&urlrefer=86bac88843de169ac8e693fda5bdadcc         在佛教大藏经涅盘部中有一篇《佛说法灭尽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涅盘离世时对他身后将发生的事的预言。   其时,释迦牟尼居古印度的拘夷那竭国,无数信徒信众聚于佛的周围,但他一任“无央数众”“稽首于地”却静默无所言,“光明不现”。想其时,释迦牟尼早已是在菩提树下觉悟并宣讲佛法49年,他的弟子早已习惯聆听他的宣讲,而且也习惯了他宣讲佛法时的显现出的佛光。后人在寺庙中树立的佛像周围均有一个笼罩周身的光圈,当是对他所现光明的形象表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有所不解,向佛询问原由,佛开始时默而不应,三次之后,佛终于开示了这《佛说法灭尽经》中的内容。这番开示令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   那么,释迦牟尼当时对阿难等信众说了些什么呢?   他明确告诉阿难等在场的诸弟子和信众,他离世多少年之后,也就是在未法未劫之时,他所传的佛法将会坏灭。作为一个大智大慧的觉者,和历史上的其他先知一样,释迦十分清楚他所传的法的命运。他将这时的人类社会称之为“五逆浊世”,“魔道兴盛”。此时,“魔作沙门坏乱吾道”。即魔转世出家到寺院里专门破坏他的法。怎么败坏呢?“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对于仍信奉其法、依法修持的“菩萨辟支罗汉”,这些“众魔比丘”则“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他们“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劮浊乱男女不别。” 释迦牟尼说“令道薄淡皆由斯辈。”这些披着袈裟的内部乱法者“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谘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
释迦牟尼佛离世时的预言 释迦牟尼佛离世时的预言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rjfjwz%2Fblog%2Fitem%2Fc6f09f82aebffca80cf4d2b3.html&urlrefer=86bac88843de169ac8e693fda5bdadcc         在佛教大藏经涅盘部中有一篇《佛说法灭尽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涅盘离世时对他身后将发生的事的预言。   其时,释迦牟尼居古印度的拘夷那竭国,无数信徒信众聚于佛的周围,但他一任“无央数众”“稽首于地”却静默无所言,“光明不现”。想其时,释迦牟尼早已是在菩提树下觉悟并宣讲佛法49年,他的弟子早已习惯聆听他的宣讲,而且也习惯了他宣讲佛法时的显现出的佛光。后人在寺庙中树立的佛像周围均有一个笼罩周身的光圈,当是对他所现光明的形象表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有所不解,向佛询问原由,佛开始时默而不应,三次之后,佛终于开示了这《佛说法灭尽经》中的内容。这番开示令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   那么,释迦牟尼当时对阿难等信众说了些什么呢?   他明确告诉阿难等在场的诸弟子和信众,他离世多少年之后,也就是在未法未劫之时,他所传的佛法将会坏灭。作为一个大智大慧的觉者,和历史上的其他先知一样,释迦十分清楚他所传的法的命运。他将这时的人类社会称之为“五逆浊世”,“魔道兴盛”。此时,“魔作沙门坏乱吾道”。即魔转世出家到寺院里专门破坏他的法。怎么败坏呢?“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对于仍信奉其法、依法修持的“菩萨辟支罗汉”,这些“众魔比丘”则“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他们“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劮浊乱男女不别。” 释迦牟尼说“令道薄淡皆由斯辈。”这些披着袈裟的内部乱法者“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谘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
生活百科:处事禁忌大全(2) 生活百科:处事禁忌大全(2)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5862fa25d862d539c99559c6.html&urlrefer=d42eb5def81ed5023ab8998e739fffa5 ============================================================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页 第3节:第一章 处世禁忌(3)  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 “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 大家知道,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我们不难看出,相声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语言这种交流工具,巧妙地调动听者的情绪,让听者兴奋起来,大声笑出来,它足以说明善说与不善说的区别,很难想像一个人想什么就直接说什么会演好相声。话说得合适,不仅能体现出自身修养的高雅,也能够让别人很舒服地接受你的观点或意见,使人愿意接近你,没有谁喜欢那种经常用恶语伤人的人。 有一位老年顾客,拿着一只酒瓶请营业员打黄酒,在营业员接酒瓶时,酒瓶忽然掉下来摔破了。那位营业员马上道歉说:“老同志,对不起!是我没有接好,这是我的过失。”说完,他立即掏出钱来要赔偿。老年顾客见营业员连声赔礼,不但没有发火,反而自责说:“不要紧,是我没有递好!我回去重新拿一只来就是了。”就这样,一件很容易引发争吵的事,比较圆满地解决了。 还有一个事例。 有一位业务素质很好的同事,因为与某位上司意见不合,在公司改组过程中,被精减到车间。他很消沉。许多人劝他说:“这样对你不公平,还是跳槽吧。”在别人怂恿下,他打好辞职报告,准备递交。但是,有一位老友却对他说:“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我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这句话对他帮助很大,他觉得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在公司里还有机会。他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车间里仍然好评如潮。过了一年,那位上司调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他理所当然地被抽调到公司经营部门。现在,他已是公司的副总经理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以这位营业员为例,他主动道歉,短短几句话便使顾客心里暖烘烘的。这并不表示他比顾客低一等,相反,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中,体现出他的讲话的智慧,化解了可能的纠纷。而那位同事的老友则用鼓励的语言化解了他内心的疙瘩。这就提醒我们说话时要注意分寸,多讲良言。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时至黄昏,住处还没着落,忽见前面来了一老农,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旅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向前驰去。结果一跑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真可恶!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并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 猛然,他醒悟过来,这“五里”不是“无理”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路边等候,他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年轻的朋友,如果你要接通情感的热线,使交际畅通无阻,就应得体地运用礼貌语、称呼语。谈话中,习惯用礼貌语言,就会让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感情顿时亲切融洽起来。说话要分场合、要看“人头”、要有分寸,最关键的是要得体。不卑不亢的说话态度,优雅的肢体语言,活泼俏皮的幽默语言……这些都属于语言的艺术。娴熟地使用这些语言艺术,你的人生会更成功!
禅在当代 禅在当代 ------- 怎么样来界定禅这个法门,或者说这个法门它有些什么境界、什么内容,这是在每一次讲禅的时候都会涉及到的一个题目和内容。讲到究竟的时候,禅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不可思议,是无有言说。如果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来做今天下午这个讲座,大家就只能在这里静坐两个小时。我想如果能够坐得下来,每个人都能回光返照,都能观照此时此刻的心念,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不过今天这个大热天,大家从四方八面走到这里来,还是要在无言说中说几句话。   首先,如何来界定禅的内容。这几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这么四句话,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可以把它用来界定禅的境界、禅的内容。这四句话是怎么说呢,说禅“绝对清凉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①,禅到了离言绝虑的时候,就是这个境界。也可以说,佛教的一些修行法门到最究竟的境界就是这四句话所表述的那种离言说、离思虑、离热恼,超越了一切对立面,解除了一切枷锁的一种境界。所以说,禅的境界就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就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是禅的境界的一个方面。 ...........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5d8446180fa6614c42a9ad24.html&urlrefer=47c4e8d1040ae133933312261a533a2c ================
为什麼要修禅 为什麼要修禅? ===============   『禅』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智慧,是生活的指南。因为人自懂事以后,始终就为生活而忙忙碌碌,身心都被这些外来的人事束缚得紧紧的,造成自己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忙到身不由已,到最后又是一无所成,这就是人生的苦海。    我们如何找回自己呢?只有在禅坐中,当你的身心静下来,那份安详、宁静,属於你自己意识的空间,才能真正找到自己。虽然它是一片空白,但也只有在这空白的意识中,才能珍惜自己存在的可贵;当你有这样的开悟,智慧就在此成长,你才能放下人世间一切束缚,找回自己的生活空间,这就是你已经找到了幸福。   我们从禅修中,身心会达到平衡点,也就是身体和心理会产生变化,从内分泌的协调到身体及精神体的清净,会使我们很自在,不会再为人世的俗念而执著,也就是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会很固执的当作是自己所拥有的,心不会再受到五官六识的引诱而迷失自己。当你有这样的开悟,一切会放得开,就能活得自在;不管在哪个环境中,都能以平常心去圆融,心中时时充满知足与法喜。所以禅修者说,吃饭、睡觉、工作、洒水、扫地即是『禅』,也就是说他们心中无所求,任何环境都是出自於自然的情况而作的,那种安详和满足的心境,叫做『禅』。 ......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fa9a2412a57d540b5baf530e.html&urlrefer=32886f339f7b01da0d2663149a915b04 =================================
死亡一瞬间的感觉 死亡一瞬的感觉 =====================      科学界许多人认为:人意识的研究是科学最后的难题,而意识是如何消失的,特别是“濒死体验”,则是谜中之谜。于是,死亡的发生,也即“濒死体验”成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哲学单独相对或协同研究的热点。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罹患重疾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所叙述的死亡正在来临时深刻的主观体验。国外早已把其列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在各民族间普遍存在。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位名叫查维·亚艾那的24岁青年工人,不幸被一只装有机器的大箱子压伤,成为一个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亚艾那突然清醒过来,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钟,却向人们叙述了他长眠不醒时的奇遇:“我变回一个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妈领着。她带着我,走进一条发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她对我说:‘你要我找的永恒的平静,在另一个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双眼,但玛丽亚姨妈轻轻地把我的手拉了回来。”10多分钟过后,亚艾那又长睡不醒。     ............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0e5347b691c0e1fd30add15b.html&urlrefer=d11c10086745b2ae7ee77010ec0d511b ============================
死亡一瞬的感觉 死亡一瞬的感觉 =====================      科学界许多人认为:人意识的研究是科学最后的难题,而意识是如何消失的,特别是“濒死体验”,则是谜中之谜。于是,死亡的发生,也即“濒死体验”成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哲学单独相对或协同研究的热点。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罹患重疾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所叙述的死亡正在来临时深刻的主观体验。国外早已把其列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在各民族间普遍存在。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位名叫查维·亚艾那的24岁青年工人,不幸被一只装有机器的大箱子压伤,成为一个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亚艾那突然清醒过来,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钟,却向人们叙述了他长眠不醒时的奇遇:“我变回一个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妈领着。她带着我,走进一条发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她对我说:‘你要我找的永恒的平静,在另一个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双眼,但玛丽亚姨妈轻轻地把我的手拉了回来。”10多分钟过后,亚艾那又长睡不醒。     ............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0e5347b691c0e1fd30add15b.html&urlrefer=d11c10086745b2ae7ee77010ec0d511b ============================
前生后世 铁证如山—关于两个回忆前世事例的采访笔记 前生后世 铁证如山——关于两个回忆前世事例的采访笔记 =======================================================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有关前世今生的话题进行一些探讨。其必要是什么呢?因为,如果人们不知道前世今生的存在,就不会为自己的来生,做任何思想上的准备和行动上的努力,就会把整个生命都浪费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为了得到今生的幸福,就势必会作出杀生、偷盗等各种恶劣行为,从而导致自己和他人身心的痛苦。如果仅仅为了衣食住行而将整个生命浪费,我们生存的意义,就与牛羊没有什么区别了。反之,如果知道前生后世的存在,人们就不会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仅仅寄托于今生的快乐幸福,就会对来世也抱着同样的希望,并会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改过迁善,精勤修持。因此,能否清楚地知道前世与今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问题,了知前世今生的存在之后,人的内心世界将会变得无限广阔。就能以长远的眼光,树立起准确的人生目标。从此,每个人的生命就开始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因此,首先知道前生与后世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前生后世呢?所谓前生后世是指,所有的生命,包括蚂蚁之类,都有生命延续的现象,生生世世不间断地循环,从幼儿、青年、老年、死亡、投生,之后又幼儿、青年、老年、死亡、投生,如此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轮转不息,没有一个生命可以逃脱。 人在濒死之际,眼识、耳识等粗大的意识逐渐消失,之后就出现昏迷状态,当从昏迷中清醒时,由细微的意识开始,逐渐产生整个心识,以及这一世的死亡中阴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会因前世的因缘,而显现出各种苦乐现象,行善者会有快乐的现象,作恶者会有痛苦的现象。之后,又因前世各自的因缘而投生到各处。这一切的显现,既不是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偶然,都是由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前世因缘(也即各自所造的业力)所主宰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因果不爽的真理。 怎么可以证明前世今生的存在呢?虽然证明前世今生的存在可以有很多证据,但其中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前世的记忆。 关于人能够记忆自己前世的事例,早在两、三千年前就有记载,现在也在陆续地产生,未来也会不间断地发生。对此,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已宣说过。在我们所处的当今世界,无论东西方都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发生在藏地。而且,在某些根本不承认前生后世的人群当中,也有这样确凿的事例发生。因为,前后世的存在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承认与否,都无法抹杀这个事实。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教授史蒂文生博士,就收集了两千多个儿童记忆前世的例子,现在正在研究当中。 既然有人能记忆自己的前世,那么说明前世一定是存在的。如果不是经历了前世,那些记忆前世的儿童,就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说出自己前世生活过的地点、亲人以及很多成人生活的细节,包括很多复杂的亲缘关系与社会关系。因为,这些儿童都是在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在没有任何人教过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证明当事人经历过前世之外,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根据这一现象,就能得出前生与后世存在的结论。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rjfjwz%2Fblog%2Fitem%2Fe9c69caf717fbef2faed505b.html&urlrefer=f5bc7541cb6e90dc3de6512b0fa46729 ==============================
感受幸福(原创) 感受幸福(原创) 法圆/文 =========================    什么是幸福?这是值得每个人关心的话题。   你关心幸福,幸福就会自然而然来到你的身边,你若不关心,自然就与它无缘。   幸福,本无严格定义,也无客观标准。说穿了,它只是一种感受,一种心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个世界,人人都是幸福的,所谓“不幸福”,只不过是一种错觉。   幸福是需要你去感受的。你去感受它,它就和你亲近,你不去感受它,它就和你疏远。一旦你和幸福疏远,痛苦、怨恨、困惑、烦恼、失落、惆怅等等就会像魔鬼一样缠绕着你,让你难得有片刻的舒心。   感受幸福,与照镜子有点类似。照镜子,严格讲你不是在关照自己,而是换了一个角度关照“镜子中人”。镜中人与你自己自然有必然的联系,但镜子中人毕竟不是你自己,只不过是你的一个影象罢了。但是,你能够通过这个影象感受到自己的容貌或形态。而有时也会产生错觉,比如:镜子不洁净,蒙上灰尘的时候,你看到的影象就很模糊;如果镜子面上有斑点,又恰好映在你的脸上,你如果不留心,很容易误认为自己脸上有问题。当你把镜子擦拭干净再照,你的误解自然就会消除。感受幸福也需要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不是玻璃所作,而是自己的心态。   而心态这个东西,严格说它简直就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怪物”。它经常与你开些莫名其妙的大玩笑,甚至有意捉弄你,让你哭笑不得,或者痛苦不堪,甚至迫使你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因此,心态的调整就犹如我们搽去镜子面上的灰尘一样,只有把灰尘擦拭干净了,才能够看清我们的“本来面目”。 ......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e9d89e629caef0690d33fa03.html&urlrefer=9a8d75d0b7e5dc6c77ec0089eef06ecc ===================
开心生活经典禅语大汇萃 开心生活经典禅语汇萃 =====================        1.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21d8be37327fb8d4a2cc2bc9.html&urlrefer=8a9ff74a5603216fb054fc68af03a50f ==================
开心生活经典禅语汇萃 开心生活经典禅语汇萃 =====================        1.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21d8be37327fb8d4a2cc2bc9.html&urlrefer=8a9ff74a5603216fb054fc68af03a50f ==================
漫话“人生”(原创) 漫话“人生”(原创) ============= 法圆/文    从生到死,是人生。   出生,就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这就是人生。   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这也是人生。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往复循环,这也是人生。   能够看破生死,你就不会面临死亡而感到恐惧了。   人生是一个舞台,不同的人,只是作为这个舞台中的演员,扮演一定的角色,最后到焚尸炉里卸装,还原其本来面目,这还是人生。   在这个舞台上你所扮演的角色是由谁安排的?谁是导演?   很简单,主导演是你自己,副导演是命运(或者叫机遇),而你的命运归根到底还是你自己在把握,因此,人生舞台上你的角色还是你自己决定的,怪不得天地与他人。明白此理,你就不会再计较你是扮演王公贵族还是扮演平民百姓了。   求生,是人的本能,怕死,是人的共性,为求生避死,便导演出千奇百怪的人间悲喜剧,于是,生死便成了人生的第一主题。这些悲喜剧串连起来,就形成人类社会、历史。因此,人类社会,就是围绕生死主题导演出来的人间悲喜剧的大集合。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的肉体与灵魂之间究竟是何关系?这些话题,既玄妙,又敏感,大家都只好闭而不言。   人活在世间,不外两个目的,一是为自己,二是为他人。两者相辅相成。只为自己,或者只为他人,都无法生存下去。   为他人而活,意义很明显;为自己而活,却难寻实际价值。   自己是谁?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表面看来,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深究起来,则玄之又玄。   比如你种地,绝不会是你个人享用,至少还有你的妻儿、家人。即便你是单身,种出的粮食完全个人享用,但你总得拉屎拉尿,屎尿将成为养分而被别的作物吸收,或转化为牧草,树木,牧草被牛羊所吃,树木为他人所用。因此,别人同样在沾你的光。再则,假如有人到你的田边地头拍张照片,你的庄稼地就成了他的照片的背景。你地里庄稼产生的氧气,你总不能够控制起来只给自己享用吧!   即使你吃是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三尺之躯,但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得另有消耗,你得到布店买布,或者到服装店买衣物,就这个意义来讲,你的活着也就是为布店或服装店增加一个顾客。穿衣保暖表面上是为你自己,实际上还是为各种商店增加一个长期性的顾客。因此,一个人根本无法只为自己而活着!这也是人生! ......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54eaaeb44cfc85c736d3ca97.html&urlrefer=0a42fb63942d43a1a58bdd56473b5640 --------------------
我真的好怕死 我真的好怕死(原创) ======================== 法缘/文      今天在网络上浏览,偶然发现下面的网友提问:     百度网友提的问题:     我真的好怕死     我害怕我快死的时候我会有多么的害怕啊! 死亡那个后就再也看不见了, 什么都忘记了, 我才14岁啊我知道我的人生很漫长 但是就算多远还是会来临啊 我知道很多道理 我也知道每个人都会死 但是就是会怕怕完后就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了, 不管怎么样, 不管多努力, 都会死亡, 现在此刻的幸福就会在死的瞬间消失, 我怕我死, 我怕我的家人死, 我更怕老死. -------     见到上面的文字,第一个感觉是:这位网友非常坦城,竟然把自己心底的秘密公诸网络;第二个感觉是很奇怪:仅仅才14岁的他怎么会去思考死亡的问题,并且被这个问题紧紧困绕而不能自拔?   于是我便想看看下面的网友是如何为他解除困绕的,下面有七八条答案,很明显,不解决问题。因为提问者已经声称:“我知道很多道理我也知道每个人都会死但是就是会怕 ”。看来,这个问题到此已经成了难解的“死结”。   我想看看其他地方是否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更想看看“生命—死亡”学高手们是怎样来解答这个问题的。于是,我用几个常用的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哇——塞——!!!真是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数百条怕死的目录索引唰一吓就跳了出来!!还不仅于此,从下至几岁的小孩,到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从身体健康的少壮,到身遭绝症的患者;从豆蔻年华的花季,到饱尝人生经历的父母......好多的人,都时不时莫名其妙地关注着死亡话题,并因此而感到莫名的恐惧。其中最醒目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怕死”。先略引数则如下,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我的(得)了癌症到了晚(期)了,还有一个月的命了,但是我真的好怕好怕死,我从小到大就胆小怕事,我真的怕死啊,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zhidao.baidu.com%2Fquestion%2F69136463.html&urlrefer=9d1582613fbd2e3e03f2662cb4a69baf   这是绝症患者的恐慌与呼喊!当我看到这不多的文字时,耳边好象已经听到了他的声音,眼前便浮现出他憔悴的身影与绝望的神情,似乎让我也感染了一种“死亡”的恐惧!(原来我也怕死!)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8159213e87162acb7c1e713a.html&urlrefer=a78e5f25518d303f789fd304cb89947a ==================
“大而化之”—自在人生的秘诀 (原创) “大而化之”—自在人生的秘诀 (原创)  作者:法缘 ====================================      古人郑板桥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我有一个创建自在人生的秘方,就叫“大而化之”。       孙行者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真大!什么大?本事大。可是最终还是未能打过如来佛的手掌心,看来孙行者的本事再大,还是比不过如来佛。在当今社会,要想活得比较自在,没有大一点的本事,只能是妄想。眼高手低,望尘莫及,就是自己的本事不大,假如你有如来佛那样的本事,若再退一步讲,有济公活佛那点本事,哪有不心想事成的道理。       但是,如来、济公的本事凡人是学不到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去学那些超乎常人的本事,人生非常短暂,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也相当有限,自然能力也很有限。只要我们能够把眼前自己应该办,而且也能够办的事情办好,到一定时间,你一定是这个方面的强者,当你成为这个方面的强者和高手时,你就是这个圈子中如来、济公,其他人是无法与你抗衡的。       人最大的弱点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很难得欣赏自我,很难得珍惜当下,放下自己应该办而又能够办好的事,去追求梦中的美景,太不值得!人生好多烦恼、好多困惑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因此,一个人要生活得自在一点,第一秘诀是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应该办什么,什么是自己应该办,而且能够办好的事。确定之后,尽全力干去,没错!绝对没错。       作为一个凡人,无论你怎么操本事,但总还是会有解不开的结的,因此,单单操本事是远远不够的。你本事再大,哪怕你已经成了世界名人,世界首富,当上了世界的霸主,也不一定能够时时自在,事事自在。历史上的秦始皇,在他统一六国、富有天下以后,老想着长生不死,派人到处寻找长生不死之药,并因此而伤心,困惑,还想千秋帝业永不倒,哪得自在?因此,要真正得到自在,不单是要有超乎常人的本事,更重要的是,要有超乎常人的心量,扩大自己的心量,你绝对没有化解不开的结。  ......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54eaaeb4414b98c737d3ca1a.html&urlrefer=025c7c48e36b3275bc42f5c778f95caf ============================
话说“自在”(原创) 话说“自在”(原创) 法圆/文     一、自在最为难得   人世间最为难得的不是金钱、权势、地位,最为难得的是自在。   钱越多,就越不自在,比如:存银行吗,感觉自己又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放在家里吗,又担心不保险;炒股吗,风险更大;于是,有人选择追时尚和高消费,但钱多到时尚消费都还不够味时,便选择赌博、冒险等等。总之,钱多的人往往被钱太多所累,钱少的人又为钱太少而所累,钱,实在是太折磨人的东西,世间被金钱折磨的人总不下于90%吧。   权势、地位是不少人所极力追求的,而一旦拥有,往往受其所累。一是担心它会失去,二是担心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作废”。这两种担心便是大多数拥有权势、地位者的通病。   相对而言,恐怕要数腰无分文的乞丐算是比较自在的,真正的乞丐,要求极低,只要能够讨点饭来填饱肚皮就满足了,至于金融风暴、特大地震、疯狂的流行瘟疫,都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至于股票涨落、货币是否贬值、生态是否平衡、社会是否和谐,大战是否爆发等等,似乎更不与他们相干。因此,在丐邦中流行着这样一种信条:“沟死够埋、路死路埋,被老虎吃了还得到一口肉棺材。”世间除了真正的乞丐之外,恐怕还没有人能潇洒自在到如此地步。     千万别误解,认为这是在鼓吹“乞丐至上”,鼓励人人都去学习乞丐。但乞丐也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对物质条件的要求极低。现实社会的诸多弊端都是由于物欲横流、欲壑难填而造成的。如果社会强力倡导、人人真切奉行过简朴的生活,许多社会弊端都能够自然避免。   不少现代人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活得太累”。累就已经不自在了,太累就更不自在了。再加无穷的烦恼,莫名的压力, 就更是难得舒心了!   这是为什么,究其根本,都与“物欲横流、欲壑难填”这八个字密切相关。其中“物欲横流”是一种社会潮流,是因社会的倡导而造成的。文件、媒体鼓吹时尚、提倡高消费,“心潮”、“现代”,而“勤俭”、“传统”、“满足”、“安贫乐道”等则大受冷落或被鄙视。试图以高消费刺激生产、以时尚激发时代激情,推动社会发展。其结果,生产果真发展了,科技也进步了,社会也伴随而前进了,然而,自然资源日渐匮乏,能源危机越见加剧,生态明显失衡,人的贪欲恶性膨胀,对金钱、财物的占有欲望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社会的弊端也日趋严重。人们被绞进一种无穷欲望的旋涡之中,寻求短暂的心安尚且难得,谈何自在?!古人言:“知足者常乐”,“无求品自高”,现在有多少人知足,有多少人“无求”?相反,“贪得无厌”倒成了一种“时尚”。累、烦恼、压力太大,都不是别人强加的,都是心中那个“贪”字在作怪。在现实社会中,要得到几分心安,自在,首先就得从降“贪”作起。   二、见识“另类自在”   此处所言的“另类自在”,在典籍中称为究竟自在。   在《华严经》中讲了有十种自在: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dzzkj%2Fblog%2Fitem%2Fbc1542447211092fcefca3f1.html&urlrefer=0cb2cb7c2e32e3cf6d03ff5cbfaf263f ==========================
“解脱歌”白话解,解脱的诀窍 “解脱歌”白话解,解脱的诀窍 ---------------------------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楚,对我们修道很有帮助。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大家可能都已读过,非常好,把整个禅宗的奥义都描绘在里面了,含义丰富,调高和寡。‘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有一位宏德上人恐怕有人看后不能理解,就为“证道歌”作了注解,将其中奥义发挥出来,很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间参我见,作“解脱歌”。’这首“解脱歌”里不光有上两位大德的高见,还有我们大愚师公自己的体悟理解,所以意义更为丰富,对我们修道的帮助也更大。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 平时我们的言行,处处著相都是作梦,梦时以为样样都是真的,及至一醒什么都没有,一点痕迹都不留。我们念佛、参禅、修道开悟之后,就和睡醒一样,明白一切皆空,无可求、无可得,而放舍一切,潇洒自在,安乐无穷。所以修道要明心见性,见到本性就觉悟到一切都是性空缘起:所有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皆是幻影;而我们的本性是妙有真空的实体,是生起一切事物的根本,一切事物都是它随缘显现变化的。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世间诸相都是虚幻,无可执取,不再执著,而潇洒自在了。这觉后快乐是怎样的呢?且听我唱来。 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不仅永嘉禅师可以悟道,我们大家也都能见性悟道,因大家也都具如来佛性。悟道后怎么样呢?不妨把悟的情形写出来,与永嘉大师作的“证道歌”唱和一下,给大家看看。本来悟道是‘妙高峰顶,断绝言思,无话可说’,因为我们的佛性是绝对真空、没有相,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无话可说,一落言诠,就不是了。这叫‘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任何佛也没有办法描绘出来,说与你听。但为了方便众人,提携后进,又何妨从无说当中说几句话,旁敲侧击地描绘一下悟后风光,引导大家入门哩。所以不说之外不妨有说,把所悟的真心、所得的快乐告诉大家。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 佛性是非真非假、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垢不净的无相实性。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净裸裸的言思不能到的妙体,上面不能加一点赞美或是诋毁的东西。 ...... 阅读全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rjfjwz%2Fblog%2Fitem%2F0efccad7c39566d4a044dfe1.html&urlrefer=d6c7e6cc9f2f5b480d6391b2b1c5f7a5 ====================
“证道歌”白话解,指引证到途径 “证道歌”浅释  耕云先生讲述 ======================== 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 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应该是明心见性证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见发抒和心态、境界的叙述,并为免后学解行谬误,慈悲标示出解脱的道路,其珍贵可以想见。有志参学宗门禅者,自应奉为圭臬、南针,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却迂曲,岂不快哉? 浮浅之见,怎敢诠释圣言量?既然不堪怂恿,也只好依浅见作解释了。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穷溯到理未萌、事未生、世界未成的万有本源时,当下顿断无明,还得本心,证入不二法门,融入一真法界,所学、所知、所疑……涣然冰释,当下全体发露,岂有妄想可除?真理可求?既无一理寓于心,亦无一事萦于怀,岂不是个闲道人?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尽管方便门中,不舍一法,然而实际理地却是不受一尘。况且一真法界绝诸相对,宁有无明的不变实体可得?一旦证悟本来面目,不但根尘情识皆是佛性,即此如幻不实的色身,当体就是法身。‘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为实性。’若离色身别觅法身,大悖不二法门。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法唯觉能了;既已觉悟法性,则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实、永恒的存在,全体是自己,除了原本的一切生命的共同属性——原本心态之外,别无一物可得,故曰众生本来是佛。当你回溯到一切生命的源头时,你便亲见佛性了。 说到无一物,这是大须著眼的。六祖大师一句‘本来无一物’,承受了五祖的衣钵,可见这才是澈见法界实相的正见。 来自生命本源的生命的根本属性,当体是佛,不假修持,一如荷泽大师所说‘无念灵知,不从缘有。’纵使起惑、受染,也只不过是‘圣主蒙尘’,佛性不失,若能去其原无,便可彰显本有,能恢复本来面目,便是旧佛新成。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那色、受、想、行、识五种障盖本明的阴霾,原本不有,当体是空,只不过像浮云暂掩日光而已。由五阴派生的贪、嗔、痴毒,就像缘生缘灭的水上泡沫一样,虽有不实,于本源自性上,了不可得。 ...... 本文未完,阅读全文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rjfjwz%2Fblog%2Fitem%2Ffccef64ebaa864c3d0c86ae2.html&urlrefer=d4af0067b93f46b7c6d69bc490487a33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