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XJS3XM 九劫难
关注数: 143 粉丝数: 612 发帖数: 47,795 关注贴吧数: 25
埃萨吉尔—金—阿普里与古代 两河流域的医学传统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延绵三千余年医学发展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或许不是什么医生或医学专家,而是一位医学文献的编辑者。他的名字叫做埃萨吉尔—金—阿普里,大约生活于公元前 11 世纪的两河流域南部地区 (巴比伦尼亚)。他编辑的《诊断手册》,成为两河流域医学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医学体系。埃萨吉尔—金—阿普里 (Esagil-kin-apli),又称埃什古孜—根阿 (苏美尔语作 m e 3 -gu 2 -zi-gi-in-a,①其中 m 是指示符,代表人名),其名字来源于苏美尔语 m e 2 -sag-gil 2 -ki-in-ap-li,出生于公元前 11 世纪两河流域南部的波尔西帕城,是中巴比伦时期 (伊新第二王朝,公元前 1155 年—公元前1024 年) 国王阿达德—阿普拉—伊丁那 (Adad-apla-iddina,公元前 1066年—公元前 1044 年在位) 统治时期所任命的第一位 “首席学者” (阿卡德语 ummnū),死于其任期内 ② ,死后其 “首席学者”职位被萨吉尔—吉南—乌比卜 (Saggil-kinam-ubbib) 继任。③他的名字出现在后来塞琉古时期乌鲁克的 《圣贤与学者表》(List of Sages and Scholars) 中。④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波尔西帕城的 “杰出公民”。据传,他是古巴比伦著名国王汉谟拉比 (公元前 1792 年—公元前 1750 年在位) 的圣贤 (苏美尔语 NUN. ME,阿卡德语 apkallu) 阿萨卢希—曼苏姆 (Asalluhi-mansum)的后裔。
吉尔伽美什与胡瓦瓦,版本A的最新复合翻译 耶利米·彼得森(Jeremiah Peterson)在19年11月新出的翻译版本,包含了作者在2011年出版的尼普尔的其他片段和2019年处理的乌尔的手稿中获得的看法。 1. The lord resolved to go to the mountain that keeps a man alive 2. Lord Gilgamesh resolved to go to the mountain that keeps a man alive 3. He was speaking to his servant, Enkidu: 4. “Enkidu, The strength by which young man lives does not reach the utmost extremity, 5. I want to enter the mountain, I want to establish my name, 6. Where a name does stand (in an inscription), I shall establish my name, 7. Where a name does not stand, I shall establish the name of the gods!” 8. His servant, Enkidu, was answering: 9. “My master, if you are to enter the mountain, (the sun god) Utu must know! 10. Utu, the youth Utu, must know! 11. The decisions involving the mountain belong to Utu 12. The decisions involving the mountain of the cut eren tree belong to Utu. Utu must know!” 13. Gilgamesh selected a white male goat 14. He held a brown male goat to his chest as a gift 15. He held a pure scepter up to his nose 16. He was speaking to Utu of the heavens: 17. “Utu, if I am to enter the mountain, then you must be my helper! 18. If I am to enter the mountain of the cut eren tree, then you must be my helper!” 19. Utu replied from the heavens 20. “If you yourself are a youth, a native (of the floodplain), what of the mountain is relevant to you?” 21. “Utu, I want to speak to you, your ear (should hear) my word 22. I want to raise a matter with you,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23. In my city, someone dies, and there is grief 24. Someone is (subsequently) forgotten: my heart is pained (about this) 25. I have extended my neck over the city wall 26. And noticed a corpse floating in the water in the river 27. But I should not be acted upon like this! Is this how I must be? 28. A tall man cannot stretch all the way to heaven 29. A broad man cannot encompass (all the way to) the netherworld 30. The strength by which young man lives does not reach the utmost extremity 31. I want to enter the mountain, I want to establish my name 32. Where a name does stand (in an inscription), I shall establish my name, 33. Where a name does not stand, I shall establish the name of the gods!” 34. Utu accepted his tears as an audience gift 35. He acted with compassion, as someone who has compassion 36. They were seven heroes, the sons of the same mother 37. The first, who was the eldest brother, foremost of youth, with paws of a lion and claws of an eagle (The second was radiating light(?) … at the base of the mountain range …, an overpowering šatur snake … The third was … with its head(?) set/open towards the homeland, a dragon, a … snake …
民国初年取材于巴比伦尼亚史的传奇剧 吴承烜《桃花剑传奇》受北村三郎《亚西利亚巴比伦史》启发,写亚西利亚与巴比伦两国的兴衰史。《桃花剑传奇》载于《友声日报》民国七年十月三日至二十三日(1918年10月3日—23日),署“东园”,每出之后均有许碧霞的评注。仅见五出:《弹铗歌》《虬髯窟》《燕支寨》《兰蕙叹》《瓜豆分》,第五出后标“未完”。革里底岛公主亚兰尼以【阑干万里心】开场:“桃花红上百层楼,椿茂萱荣了不愁。谁个教侬血饮枕,脱吴钩。一剑光寒五大洲。” 本剧取材于《亚西里亚巴比伦史》([日]北村三郎编述,[清]赵必振译《亚西里亚巴比伦史》,广智书局,1902年)中的相关史实,写亚西里亚与巴比伦两国的历史。刚愎自用的革里底岛国王西里力山氏见军队得胜而归,下令各将领同赴太平宴,却在唱【驻马听】曲时提及“后庭花”等象征亡国之语,引起公主亚兰尼的担忧。押队大臣劝告国王不宜太直,应当险诈奸刁,但国王认为只有爽直才能换来如今国家的强盛。加尔里亚边域大臣希马克、部上大夫戈里尼奉命禁止亚洲人入境,但听了西方一颇有见识的儒者之言后,认识到原有闭关自守政策的荒谬性,决定面见幼主,阐明利弊,以实现通商互市。幼主虽然将东北、西南等边疆悉数托付给二人,但他的荒淫无度、不问政事、盲目自信必然成为国破家亡的导火索。当一妃子提醒他革里底国王之女智勇兼备,必是加尔里亚的大患时,幼主置之不理,继续沉浸在温柔乡中。巴比伦独立之后,大兴土木,国力强盛,四处出击,其疆土已与革里底岛相邻,引起了亚兰尼的担忧。更让亚兰尼担心的是,沉湎于酒色的父亲年事已高,又刚愎自用,根本未曾注意到邻国的动向。她决定,如果巴比伦发动侵略,她必将以满腔热血,勇赴国难。一日,一毕业于陆军武备学堂的埃及商人、一毕业于海军大学堂的波斯商人经过尼尼微城时,目睹了巴比伦军队与尼尼微城守军激战的场面。当他们看到英勇善战的巴比伦王子渥布加尼沙打败尼尼微城主沙陆达斯拍路,遂要亲赴战场与之比试。 由于未见其后报纸,已无法窥见其全貌。但通过首出的一段交代,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后的情节及主旨:“吾闻有大盗者,先移国,后称王,光明磊落,则革里底岛王是也;有小盗者,先扮官,后劫库,奸淫掳掠,则沙耶西列斯是也;有避盗者,先破国,后亡家,迁徙流离,则亚里西亚王孙是也;有从盗者,先忍辱,后含羞,刑驱势迫,则尼尼微城小百姓是也。” 本剧一改常见的副末开场模式,而是让旦角饰演的亚兰尼首先登场,唱【阑干万里心】及【桂殿秋】二曲,表明心迹,挥剑后离场,再由外角捻笛而上,说明本事出处,评点历史,认为“赴盟的不智,劫盟的不武,见几的生逃,昧几的死虏”,“能媚仇的即能报仇,能杀人者即能救人,能用武者即能偃武,能劳民者即能安民”。但话未说完,“那一班脚色,偏欲登场”,外角捻笛而下。正如许碧霞为第一出所作的评点,云:“独开生面,不落恒蹊,一部《桃花剑》,已于此挈领提纲矣。”与常见的传奇体例在首出交代故事情节与主旨不同的是,作者有意留下悬念,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并运用具有哲理意味的议论方式,推动了民国传奇向理性化方向拓展。此外,在布景与舞台提示方面,作者交代甚详,与同时期的其他传奇剧作颇为不同。 本剧深刻地反思了巴比伦与亚里西亚的盛衰,高度颂扬了甘赴国难的革里底岛公主亚兰尼,对避盗、从盗的亚西里亚王孙、尼尼微城子民予以深切的同情。作者实际上是以新的视角观察中华民族的命运,告诫中国要吸取历史教训,切不可重蹈历史覆辙。这对于初造的民国政府而言,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姚大怀.新见民初报载传奇九种考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9(04))
两河流域文献记载中的传说中的人物巴兹(bazi) 一、历史名单中的巴兹 在古巴比伦时期文献中,埃马尔(emar)出土的《早期统治者的叙事曲》和Leilan土丘出土版的苏美尔王表中,均记载了身为马里(mari)城邦国王的巴兹,而在名单中其均有代表神身份的D字符,表明了其身为神化国王的角色形象。巴兹(Bazi)是唯一一位被赋予神圣符号的马里国王,即使他本人也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位马里国王。 《早期统治者的叙事曲》该作品最初是苏美尔语写成,后来传播到埃马尔和乌伽里特,在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的图书馆里也有抄本保存下来。在其中,Bazi和Zizi仅在埃马尔版本中被提及。它们在乌伽里特版本(先提及Enkidu,然后直接跳至了第17行)和苏美尔语版本中都没有被提及。埃马尔版本的《早期统治者的叙事曲》中的名单(The list of the early rulers in the Ballad) (obv.) 11 Where is Alulu [who reigned for 36,000 years]? 12 Where is Entena who went up to [heaven]? 13 Where is Gil[games w]ho [sought] (eternal) li[fe] like (that of) [Zius]udra? 14 Where is Hufwawa who... ]? (rev.) 15 Where is Enkidu who \proclaimed\ (his) strength throughout the land? 16 Where is Bazi? Where is Zizi? 17 Where are the great kings of which (the like) from then to now 18 are not (anymore) engendered, are not bo[rn]? 11[那位统治了三万六千年]的阿鲁鲁在哪里呢? 12那位上到[天空]的埃塔纳在哪里呢? 13[寻求]像[吉乌]苏德拉一样(永恒)的生[命]的吉尔[伽美什在]哪里呢? 14胡瓦瓦又在哪里呢? 15那位在整片土地上宣扬(他的)力量的恩奇都又在哪里呢? 16巴兹在哪里?兹兹在哪里? 17从那时到现在,这样伟大的国王又在哪里呢? 18已经(不再)产生了,不是吗?
【书评】欧阳晓莉评《从“上海”到下海》从周边贸易看两河流域 从“上海”到下海:早期两河流域商路初探 刘昌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7月出版 187页 文︱欧阳晓莉 两河流域地处素有“人类文明摇篮”之称的新月沃地,更凭借着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在古代诸文明中率先迈入历史时代。与古埃及相比,它缺乏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这一不利因素在两河流域南部的冲积平原(即苏美尔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也解释了为什么粘土制成的泥板成为该文明特有的书写材料,泥砖则成为其常用的建筑材料。 为突破资源缺乏的困境,两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起就与周边地区开展贸易活动,以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主要是大麦、椰枣、羊毛织物和陶器,来换取金属(金、银、铜、锡等)、宝石(青金石、红玉髓等)、石料(如闪长岩)和上等木材(尤其是雪松)等资源型产品。例如,原产阿富汗并经由伊朗高原输入的青金石,以其独有的蓝色和金色交相辉映的光泽成为两河流域最尊崇的原料,其价值高过黄金。此外,作为两河流域文明代名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刻写在从波斯湾沿岸进口的闪长岩加工而成的石柱上。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昌玉博士的新著《从“上海”到下海:早期两河流域商路初探》是一部两河流域早期(史前到公元前两千纪)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作品,也是国内探讨该地区贸易和商路的开山之作。全书长十六万字,除引言和结尾外,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早期两河流域概况”,介绍了两河流域的地理及公元前三千纪到两千纪的历史发展状况。第二章“东路——伊朗高原商路”,详述了从两河流域到阿富汗地区的两条商路:陆路从两河流域经伊朗高原到达阿富汗,海路从波斯湾—印度洋到达印度河流域,再到阿富汗。两条商路运输的主要商品都是青金石和锡。第三章以楔形文字文献中的三个地名,狄勒蒙(今巴林)、马干(今安曼)和麦鲁哈(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分析了两河流域与波斯湾贸易的兴起与衰落。第四章“西路——地中海商路”,总结了两河流域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贸易以及后者与埃及、塞浦路斯和希腊世界的贸易。第五章概述了两河流域北部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贸易。
冥界女王的婚礼——艾蕾与涅伽尔的神话 按照出土地域分,故事分为三个版本,分别是阿玛尔那,苏尔坦和乌鲁克版, 1、阿玛尔那版,起因在于众神举行的一场宴会,冥府女王埃列不能亲自到场,派遣她的信使纳姆塔尔到天上领取宴会中属于自己的份额。所有的安努那基(一类神的统称)都谦卑的在纳姆塔尔面前跪拜,唯独涅伽尔没有这样做。涅伽尔的无礼行为侵犯了女王的尊严与荣誉,女王要求这位傲慢的神亲自到冥府道歉。涅伽尔在埃阿(ea)的指示下,做好精心准备,携带一把精心准备的椅子,还有十四位魔怪和他一起到达冥府。涅伽尔用暴力的手段胁迫女王屈服,埃列怕被杀了,就用自己嫁给涅伽尔作为交换条件换取保全性命,最终涅伽尔和女王结婚。 2、苏尔坦泥板和乌鲁克泥板内容相似,互为参照,内容而言可以当成是同一版本的不同抄本。按时间分可以把阿玛尔那版本称之为中巴比伦版,后两者称为新亚述版。 泥板的一开始和之前一样,讲了一场宴会引发的争端,埃列怒气的由来。第二栏是埃阿对涅伽尔临行前的指示,包括那把椅子。第三栏记载了涅伽尔在埃阿的指示下,独自成功进入冥府,并拒绝了埃列的款待。第四栏则记载了涅伽尔与女王相拥,在六天亲密的性之后,逃离冥府,使女王感到悲伤。第五栏中,女王派遣信使前往天界,寻找爱人。最后一栏泥板记载了故事的结局,涅伽尔最终返回冥府,分别单挑秒了7个门的门卫,同女王结为夫妻,共同执掌冥府的秩序。 中巴比伦版和新亚述版相比,二者有着相同的起因,即涅伽尔对埃列的无礼,使埃列感到颜面扫地。在涅伽尔去往冥府之后的经历则上,两个版本有所不同。中巴比伦版泥板记载了涅伽尔通过暴力迫使女王屈服并获得了女王的权力。 新亚述版泥板中涅伽尔最初拒绝了女王的种种款待,但是最终没有抵御诱惑,与女王发生亲密行为。此后经历相爱、逃离与重聚,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再入冥府。新亚述泥板比中巴比伦泥板多了二人相见后的细节描述,诸如女王的款待、女王对涅伽尔的诱惑、二人亲密行为以及涅伽尔第一次离开后的情景等。故事最终以同样的结尾收场,即涅伽尔和埃列两人结为夫妻,共同拥有冥府的统治权。
巴兹之歌 The Song of Bazi (from CUSAS 10, 1) 1 He who dwells in . . . [ ...... ,] 2 ram, son of Enki [ . . . ;] 3 the god who surveys the human race, 4 who knows the minds of the wicked and the just! 5 In the midst of the Apsû his name was chosen, 6 Enki elevated him to be a king of the gods: 7 "Grow old, so that you may be a king among the very gods, 8 prosecutor of the land, both above and below!" 9 After his arms had filled out into manly stature, 10 he spoke to his father, Enki: 11 "Father, where shall I set up my cult-center? 11a Where shall I rear ram (and) ewe? 12 The cult-daises are occupied and taken, 12a where [reside] the Anunnaki, the great gods." 13 He spoke to him, the sage of the gods, his father, 14 who dwells in the Apsû, the lord of destinies. 15 To Bazi his father Enki talked in songs of revelation: 16 "I hereby give you the mountain Šaššar and Bašār. 17 Someone(?) whom you love, only he knew, i8 at Šaššar a cult-dais rose forth for <your abode(?)>. Send messengers up to make it known to the king, 19 (and) the pure queen, the daughter of Anum." 20 He kept circling the mountain as (if around) queens, 21 he viewed the city, the parts that were not fallow. 22 The city itself, it was not too distant for him, 23 he smote the mountain, opened wide the terrain. 24 A house was created, waters flowed forth, 25 in the midst of its waters was created his house. 26 The bricks were lapis lazuli, the doorleaves golden, 27 the thresholds were of gold, pythons were the door poles. 28 Its cone(?) was . . . , copper its twin panels, 29 a dead god was retaining the bolt, the door-keepers were death. 29a In the midst of his house waters were crossing, half were life, half were death. 30 The house was full of joy, 31 the sun was in the cella, Sakkan in the house. 32 Slain is Sakkan of witchcraft, 33 O Šamaš of blood, O great Divine River of sorcery! 34 He rules the sacred people, 35 the ram, monarch of his city. 36 Behold the king, lord of the throne-dais, 37 sharp of horn, gorer of his enemies! 38 With his horns he gored the enemy princes, 38a two (of them) bow down at his feet. 39 Is his dwelling not large (and) well stocked, 40 are (not) the eunuchs of the sea his eunuchs? 41 Is his brink not high, a rival to the mountain? 42 It pierced the netherworld and abutted the heavens. 43 Observe its fortifications, on high it is exalted(?), 44 the one that knows not will . . and go down. 45 Is the interior not deep, the brink abutted? 46 . . . he has built his . . . 47 To the rear....... 48 from the water........ the brink recedes. 49 The god...... to him, 50 a sea-monster...... 51 ........, 52 to the well-spring of...... he brings. 53 The quayside.......... 54 the god......... ninefold(?). 55 For the lord of . . . [he determined] a destiny, 56 and a destiny....... him. 57 Let(?)........ subscript 58 The [song(?) of] Bazi, which is sung when the people 59 go up [on] the day of [...]
伊什库尔与四英雄 Iškur and the Four Heroes CBS 15142 o1’) eg 2 pa 5 -re x [...] The dike and ditch ... o2’) gana 2 zid-de 3 še x [...] The fertile field ... grain ... o3’) ur-saĝ gal-gal-l[a ...] The great heroes ... o4’) e 4 -ne-ne-ne [...] They ... o5’) šag 4 -ta kalag-ga [...] From the womb (i.e., since birth) strong ... o6’) sul a 2 pad 3 -da […] The youth having discovered his strength ... o7’) d Iškur-re an niĝ 2 -[daĝal-la?…] Iškur … [broad?] heaven o8’) limmu x (4×DIŠ)-me-eš 2 u 4 imin [...] They were four, the seven storms ... r1) diš-ra u 4 šeg 12 gi 4 -gi 4 -da x [...] For/to the first, a storm that is to scream … r2) min-kam-bi-ir u 4 du 7 -du 7 -du 7 -da x [...] For/to the second, a storm that is to thrash … VS 17 40 min-[kam]-ma tum9 u 18 -lu tum9 mir mir-ra-da m[u-…] (For/to?) the seco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winds(?) that are to rage(?) … r3) eš 5 -kam-bi-ir gana 2 niĝ 2 -hul-ĝal 2 [...] For the third the field … with(?) malevolence VS 17 40 eš 5 -kam-ma-ra tum 9 hul an-na-ke 4 gaba gi 4 -bi n[u?-tuku? …] For/to the third, a destructive wind of the sky, unopposed(? …) r4) limmu x (4×DIŠ)-kam šeĝ x (IM.A) an-na-ke 4 ĝi[r 3 … ra-ra?] The fourth [devastates with(?)] the rain of heaven VS 17 40 limmu-kam-ma dungu sir 2 an-na-ke 4 gu 3 im-ma-an-d[e 2 ?] The fourth, who shouts at the thick clouds of heaven(?) … r5) gana 2 zid ab-si-in du 6 -du 6 x [...] The fertile field ... the furrows and heaps ... r6) he 2 -ĝal 2 -bi-še 3 d Ašna[n ...] By means of/on behalf of its abundance Ašnan … VS 17 40 r7) u 4 he 2 -ĝal 2 -ba bal-bi [...] In the day of abundance(?) … its reign/change? … r8) x x ki-mah-a x [...] ... the supreme place …
导致恩奇都死亡的不是伊斯塔尔——地球的传说中“恩奇都之死” 关于恩奇都的死亡原因,之前有不少言论认为同女神伊斯塔尔或者伊南娜有直接关系,然而在查阅资料之后,我并没有发现恩奇都是因为女神的要求而死的。因此想就这点说些事。 一、恩奇都死亡原因的直接描述 迄今为止,对恩奇都死亡理由【唯一】详细描述是来自赫梯出土的CTH 341.III,泥板编号KUB 8.48 [Aa]。(因此也没必要扯什么版本不同,这就是已知的唯一详述版本。) 内容如下: (Gary Beckman.The Hittite Gilgamesh.)§1 “[ … ] we were sleeping.” It dawned, [and] Enkidu said to Gilgamesh, “O my brothe—the dream that [I saw] last night! Anu, Enlil, Ea, and the Sun-god of Heaven [were seated (in council)]. And Anu spoke before Enlil, ‘Because they have killed the Bull of Heaven, [and because] they have killed Huwawa, who [made] the mountains thick with cedars’—so said Anu—‘between them [one must die]!’ And Enlil said, ‘Enkidu shall die, but Gilgamesh shall not die!’ 阿努(Anu),恩里勒(Enlil),埃阿(Ea)和天上的太阳神[(在会议)中就座]。阿努在恩里勒面前说:“因为他们杀死了天之公牛,(因为)他们杀死了用雪松使得山峦繁盛茂密的胡瓦瓦”。因此阿努说,“他们之间[必死一个]!” 恩里勒说:“恩奇都会死,但吉尔伽美什不会死!” (赵乐甡先生1981年翻译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虽然有这段,但内容是从日本学者矢岛文夫 1965 年日文译本的《吉尔伽美什叙事诗》翻译而来,年代已久无法反映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能再现作品的原貌。) 由此可见,根据赫梯板恩奇都的死亡原因是因为杀死了天牛和胡瓦瓦这两件事,是由四位男性神明:阿努,恩里勒,埃阿和沙马什(太阳神)开会最终决定的,就坐的并没有女神,之前的其他泥板也未有提及是女神促使这场会议展开的。另外,泥板的死亡原因中第六行并列提及了天牛和胡瓦瓦,而第七行用了整整一行来修饰“胡瓦瓦”存在的意义,而天牛只是简略的在第六行中提到了名字。可见二者中胡瓦瓦的死亡更加受到重视。
古亚述国际长途贸易如火如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史孝文 我国汉代的“丝绸之路”打通了横亘欧亚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连接了上古时期的传统商路。丝路西端的安纳托利亚半岛是沟通欧亚的桥梁,从西亚的亚述通往此地的古代商路跨越上千公里,早在古亚述时期(约前2000—前1750年),这一商路的国际长途贸易就已如火如荼。亚述人以卡尼什为枢纽,在安纳托利亚建立了发达的商业网络,主要商品有羊毛和纺织品,锡、铜、铁和锑等金属,青金石和玉髓等宝石,以及粮食等日用品。   以羊毛和纺织品为大宗   安纳托利亚对毛纺织品有着旺盛需求,不仅消耗了亚述商人运来的大量毛纺织品,而且羊毛贸易十分兴盛。研究显示,安纳托利亚西部的普如什哈杜姆地区出产大量羊毛。安纳托利亚本地有一些专门从事羊毛贸易的“职业羊毛商人”,而且当地行政部门有官职名为“牧人之首”,可见畜牧业比较发达。虽然亚述商人凭借其成熟的商业网络在安纳托利亚羊毛贸易中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权,但是羊毛贸易对他们来说只是偶尔为之的副业,很少有亚述商人专门从事羊毛买卖。羊毛贸易与铜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种产品通常都在安纳托利亚内部流转,而且经常一起运送。亚述商人有时也用羊毛换取铜,卖掉后换取金银,运回国内。   古亚述贸易中的纺织品绝大多数是羊毛制品,此外还有少量亚麻制品。在古亚述文献中,所见最多的纺织品叫库塔奴,这应该是一种羊毛制品的通称,通常尺寸约为4.5米长、4米宽,在阿舒尔购买的纺织品的价格大约3.5—6舍克勒银,更贵的可能达到10舍克勒银。有些特殊的名称很可能指某种衣物,通常数量很少且价格昂贵。但也有价格较为低廉的纺织物,例如一种叫舒如姆的深色织物,是用来给货物打包的。   两河流域的纺织品在古代近东地区久负盛名,之所以能够成为亚述国际长途贸易的重要商品,并远销安纳托利亚,凭借的是优越的质量和高超的工艺。从名称可知,亚述贸易中的纺织品种类有很多,通常以质量、产地或类型来区分,但也有少数纺织品以颜色来命名。按照产品质量从优到劣,纺织品等级依次为:王家级、特优级、优级、中级、次级、普通级、粗劣级。有些纺织品的名称体现了产品的状态,例如薄的、四层的、完成的、轻软的等。有些纺织品来自阿舒尔城,是亚述商人们留守在那里的妻眷和女奴们生产的纺织品,但大多数纺织品来自两河流域其他地方。有些纺织品的名称则反映了其产地或特色,比如阿卡德的、苏巴尔图的。   纺织品在安纳托利亚很畅销且贸易利润很高,可以卖到进货价的三四倍,但是,纺织品占据的空间比较大,每头驴荷载的织物通常比锡的价值要低。另外,羊毛制品运输和储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透气通风,以防止虫蛀,这就加大了经营的风险。    青铜及制成品以本地贸易为主   古代安纳托利亚有丰富的金属矿藏,其中包括金、银、铜、铅等,但缺乏冶炼青铜所需的锡。因此,安纳托利亚的青铜生产需要大量进口锡。荷兰莱顿大学的学者K. R.韦恩豪夫对古亚述商人埃兰马档案进行了大致统计,其中涉及锡的数量约为46塔兰特(约合1.4吨)。M. T. 拉尔森曾经认为,这些锡的原产地可能是扎格罗斯山和伊朗北部。最新的研究则认为,这些锡可能是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经伊朗高原和苏萨运来的。基于马瑞文献中的相关数据,早期学者们猜测长途贸易中的锡应是块状或片状。后来,这一猜测在新发现的古亚述文献中得到了证实,标准的锡锭重约10马那。   古亚述时期,铜在亚述和安纳托利亚都已广泛用于制造生活器皿、生产工具和武器。安纳托利亚有着丰富的铜矿,卡尼什北方的一个城市杜尔胡米特与当时的铜生产具有密切关系。但是,卡尼什出土的文献显示,当地并没有大宗的铜输出到亚述,文献中涉及的铜贸易大多流转于安纳托利亚内部,而亚述需要的铜也可以在其周边更近的地区(叙利亚、巴比伦、伊朗等)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例如,亚述王伊鲁舒马的铭文记载,他曾从巴比伦的商路获取铜。   有了铜和亚述人运来的锡,安纳托利亚就可以制造青铜。因此,这里自然存在青铜和青铜制品贸易。从大量进口锡这一点,可以看出青铜生产对安纳托利亚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古亚述文献鲜有亚述人参与青铜贸易的记载。这说明,安纳托利亚的青铜和青铜制成品在很大程度上被本地市场所消耗。另外,长途运输的高成本也使得青铜及其制成品贸易无利可图。因此,青铜及其制成品并非国际长途贸易的重要商品。
震惊!大帝居然是马来人的祖先,大帝故事在东南亚如此之勇。 主要内容来自《马来古典文学史》,略微加笔和修改,添加注释。 马来语文本《亚历山大(即伊斯坎达尔)·左勒盖尔奈英传(Hikayat Iskandar Zulkar-nain)》其成书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马来地区最著名的史传《马来纪年》( Sejarah Melayu)的第一个故事便取材于“这部最有名的传记”,即《亚历山大·左勒盖尔奈英传》。在《马来纪年》中故事开始就讲亚历山大大帝进攻印度国(Negeri Hindi)。印度国吉达国王(Ra jaKida)战败后,把女儿莎鲁尔·巴莉亚公主(Putri Syahrul Bariah)献给了亚历山大国王( Raja Iskandar)。后来,莎鲁尔·巴莉亚生下一子。这个开篇故事从亚历山大国王开始讲到苏兰王( Raja Suran)结束,描述了大量衍生家谱。在之后的第三篇故事里,正式开始提及马来了。大帝的三个后裔手持神剑、神矛等从海中登陆,之后被各地马来人各自奉为国王。未来的各位马来国王都是这三位王子的后代。 在另外一部马来地区的史传《马来米萨》(Misa Melayu)中,那个从新加坡逃出来的王子,后来建立马六甲王朝的新加坡国王的名字叫做罗阇·伊斯坎达( Raja Iskandar),由于继承了祖先的名号,所以他以后的封号叫苏丹伊斯坎达·左勒盖尔奈英(双角王)( Sultan Iskandar Dzulkarnain ),因为“那位王子出生的时候,头被产婆碰了一下,头顶正中间陷下一个左右距离和深度都相等的坑”。 《马来纪年》中说,亚历山大的后代来到希坤塘山( Bukit Si Gun-tang),成为巨港(Palembang)的国王。这些巨港国王便是后来的马来国王的祖先。至今,霹雳州(Perak)的国王还拥有一把据说是从亚历山大的后裔桑·苏巴尔帕(Sang Sapurba)王传下来的剑“斯马棠吉尼(Cura Si Manjakini)”和印章。后来桑·苏巴尔帕的手下战士贝尔马斯古·曼邦(Permasku Mambang)曾经手持此剑杀死了大蛇“沙克迪莫那(Saktimuna)”。另外,在当地对小王子唱的催眠曲中还说,霹雳州国王是亚历山大的后代。 《伊斯坎达尔传》在马来地区有两个版本的文本,即苏门答腊文本和马来亚文本。这两个文本有所不同。苏门答腊文本以“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开始。然后讲,安拉向阿丹明示了他的后代,说阿丹的后代就是以巴哈曼(Bahaman,源自波斯,列王记中的一位国王)为祖先的家族。马来亚文本开始讲述的是巴哈曼与自己的女儿结婚。但是故事更长。苏门答腊文本以亚历山大与努拉尼(Nurani)结婚为结局。在马来亚文本中还有其他故事。例如,亚历山大与黑德尔国王的公主结婚,亚历山大潜人大海的故事,亚历山大寻求生命之水未果、而被黑德尔先知轻易获得的故事等。
马来地区《亚历山大传(伊斯坎达尔传)》文本梗概 主要内容来自《马来古典文学史》,略微加笔和修改,添加注释。 马来语文本《亚历山大(即伊斯坎达尔)·左勒盖尔奈英传(Hikayat Iskandar Zulkar-nain)》其成书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马来地区最著名的史传《马来纪年》( Sejarah Melayu)的第一个故事便取材于“这部最有名的传记”,即《亚历山大·左勒盖尔奈英传》。在《马来纪年》中故事开始就讲亚历山大大帝进攻印度国(Negeri Hindi)。印度国吉达国王(Ra jaKida)战败后,把女儿莎鲁尔·巴莉亚公主(Putri Syahrul Bariah)献给了亚历山大国王( Raja Iskandar)。后来,莎鲁尔·巴莉亚生下一子。这个开篇故事从亚历山大国王开始讲到苏兰王( Raja Suran)结束,描述了大量衍生家谱。 在另外一部马来地区的史传《马来米萨》(Misa Melayu)中,那个从新加坡逃出来的王子,后来建立马六甲王朝的新加坡国王的名字叫做罗阇·伊斯坎达( Raja Iskandar),由于继承了祖先的名号,所以他以后的封号叫苏丹伊斯坎达·左勒盖尔奈英(双角王)( Sultan Iskandar Dzulkarnain ),因为“那位王子出生的时候,头被产婆碰了一下,头顶正中间陷下一个左右距离和深度都相等的坑”。 《马来纪年》中说,亚历山大的后代来到希坤塘山( Bukit Si Gun-tang),成为巨港(Palembang)的国王。这些巨港国王便是后来的马来国王的祖先。至今,霹雳州(Perak)的国王还拥有一把据说是从亚历山大的后裔桑·苏巴尔帕(Sang Sapurba)王传下来的剑“斯马棠吉尼(Cura Si Manjakini)”和印章。后来桑·苏巴尔帕的手下战士贝尔马斯古·曼邦(Permasku Mambang)曾经手持此剑杀死了大蛇“沙克迪莫那(Saktimuna)”。另外,在当地对小王子唱的催眠曲中还说,霹雳州国王是亚历山大的后代。 《伊斯坎达尔传》在马来地区有两个版本的文本,即苏门答腊文本和马来亚文本。这两个文本有所不同。苏门答腊文本以“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开始。然后讲,安拉向阿丹明示了他的后代,说阿丹的后代就是以巴哈曼(Bahaman,源自波斯,列王记中的一位国王)为祖先的家族。马来亚文本开始讲述的是巴哈曼与自己的女儿结婚。但是故事更长。苏门答腊文本以亚历山大与努拉尼(Nurani)结婚为结局。在马来亚文本中还有其他故事。例如,亚历山大与黑德尔国王的公主结婚,亚历山大潜人大海的故事,亚历山大寻求生命之水未果、而被黑德尔先知轻易获得的故事等。
【同设·王军补完·百战女王】Lancer布伦杜赫特 虽然大概没人看,不过还是发下,图源少前。【职阶】Lancer 【真名】布伦杜赫特/ボーラーンドゥフト( Burān dukht) 【出典】《达拉布之书(Darab-nama)》 【性别】女 【属性】混沌·中庸 【喜好】酒、军争、沐浴 【厌恶】二五仔、胡说八道 【天敌】伊斯坎达尔 【武装】 棍棒 金铁打造的棍棒,在传承记载中拥有极其惊异的重量,但实际上……。其历史原型被认为可追溯到波斯先祖的英雄王法里顿(Fereydūn)所持有的的牛头大棒。虽然外形朴素,不过由于布伦自身的特性,可以自由的改变棒头前端的形状,切换成枪、斧、锤、戈等多种多样的武器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战斗条件。 盾 金铁浇铸的大盾,虽然来源不明,但内中已被判明存在着波斯贤王贾姆希德(Jamshid)留下的魔力痕迹。虽然样式简洁,不过由于布伦自身的特性,能够自由的改变盾牌的形状和大小,以达成最优的战斗效率。像是根据战斗的实时进展而调整盾面的倾角,最大化的降低敌人招数的冲击力之类的行为是可以轻易办到的。 【能力】 筋力:A+ 敏捷:D++ 耐久:A 魔力:C 幸运:B 宝具:A 【职阶技能】 对魔力:A+ 最高等级的对魔力,即使是大魔术、仪礼咒法,只要在A以下就能够完全的无效化。 生前的她曾经直面过印度的妖术师、食人族的神官、魔域的邪法师和地狱的恶魔,并以强健的身躯迎难而上,毫不畏惧的击溃了这些敌人。 另外,由于她身上受到了水、火、风的加护,所以在面对以五元素之“水、火、风”这三者为基础而发动的魔术时,会额外获得更高的抗性。 【保有技能】 重整旗鼓:B 脱离战斗中的战场的能力。能让情况不利的战斗回到初始回合,让技能的条件回到初始值。 无论是生前面临伊斯坎达尔的大军围困,还是被印度王公俘虏,在多次陷入危机之时,能够全身而退,安然逃脱,想必也是托了这个技能的福吧。 辉光之冠((farr-i izad):A++ 燃烧着灵光(farr)之焰的大王冠,其纯度不下于胡山(husang)的灵光。 融合了领导力、军略、美的显现,以及其他的包括艺术鉴赏等技能在内的复合技能。 此技能是布伦杜赫特其一生的浓缩。象征着她持有的包括艺术、格斗、骑马在内的一切“对王子有用的技艺”;获得了领导整个伊朗王国的波斯女王之位;能够与征服王互角的军事指挥艺术;足以同亚里士多德、海德尔(Khidr)、卢克曼(Luqman)、希波克拉底等贤者坐而论道的学识……这一切的荣耀均被展现在了她那辉煌夺目的灵光之火中。 水的礼赞(aban dokt):A 布伦杜赫特的力量基底,被认为是来自古老伊朗女神阿娜希塔(Anahita)的神秘残留。具体表现为波斯四大元素之一的水之力的所有权。能够以意念控制水的流动,瞬发与水相关的魔术,把水作为质量兵器来进行战斗,操控水治疗伤口,命令水审判背叛自己的人,随意命令水生生物,甚至达成广域的天候干涉都是可行的。余谈,其所持武器展现出的可变性和自身战斗风格的多样性也被认为是她自身“水”的不定性质的体现。 aban dokt是她母亲的名字,意为“水的女儿”。aban dokt是达拉布二世的王后,但她在见到了伊斯坎达尔的第一面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她私自放走了被困的征服王,导致了达拉布二世的最终失败。这个行为致使布伦对于“背叛”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并为她以后利用河流来审判间谍,淹死自己的背叛者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布伦杜赫特从母亲那继承了来自水的祝福,并在将来通过亲手裁决了背叛了父亲、自己和国家的母亲而得到了完整的水之力。
【王军补完计划·百战的女杰】Lancer布伦杜赫特 【职阶】Lancer 【真名】布伦杜赫特/ボーラーンドゥフト( Burān dukht) 【出典】《达拉布之书(Darab-nama)》 【性别】女 【属性】混沌·中庸 【喜好】酒、军争、沐浴 【厌恶】二五仔、胡说八道 【天敌】伊斯坎达尔 【武装】 棍棒 金铁打造的棍棒,在传承记载中拥有极其惊异的重量,但实际上……。其历史原型被认为可追述到波斯先祖的英雄王法里顿所持有的的牛头大棒。虽然外形朴素,不过由于布伦自身的特性,可以自由的改变棒头前端的形状,切换成枪、斧、锤、戈等多种多样的武器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战斗条件。 盾 金铁浇铸的大盾,虽然来源不明,但内中已被判明存在着波斯贤王贾姆希德留下的魔力痕迹。虽然样式简洁,不过由于布伦自身的特性,能够自由的改变盾牌的形状和大小,以达成最优的战斗效率。像是根据战斗的实时进展而调整盾面的倾角,最大化的降低敌人招数的冲击力之类的行为是可以轻易办到的。 【能力】 筋力:A+ 敏捷:D++ 耐久:A 魔力:C 幸运:B 宝具:A 【职阶技能】 对魔力:A+ 最高等级的对魔力,即使是大魔术、仪礼咒法,只要在A以下就能够完全的无效化。 生前的她曾经直面过印度的妖术师、食人族的神官、魔域的邪法师和地狱的恶魔,并以强健的身躯迎难而上,毫不畏惧的击溃了这些敌人。 另外,由于她身上受到了水、火、风的加护,所以在面对以五元素之“水、火、风”这三者为基础而发动的魔术时,会额外获得更高的抗性。 【保有技能】 重整旗鼓:B 脱离战斗中的战场的能力。能让情况不利的战斗回到初始回合,让技能的条件回到初始值。 无论是生前面临伊斯坎达尔的大军围困,还是被印度王公俘虏,在多次陷入危机之时,能够全身而退,安然逃脱,想必也是托了这个技能的福吧。 辉光之冠((farr-i izad):A++ 燃烧着灵光(farr)之焰的大王冠。 融合了领导力、军略、美的显现,以及其他的包括艺术鉴赏等技能在内的复合技能。 此技能是ビューラン其一生的浓缩。象征着她持有的包括艺术、格斗、骑马在内的一切“对王子有用的技艺”;获得了领导整个伊朗王国的波斯女王之位;能够与征服王互角的军事指挥艺术;足以同亚里士多德、海德尔(Khidr)、卢克曼(Luqman)、希波克拉底等贤者坐而论道的学识……这一切的荣耀均被展现在了她那辉煌夺目的灵光之火中。 水的礼赞(aban dokt):A ビューラン的力量基底,被认为是来自古老伊朗女神阿娜希塔(Anahita)的神秘残留。具体表现为波斯四大元素之一的水之力的所有权。能够以意念控制水的流动,瞬发与水相关的魔术,把水作为质量兵器来进行战斗,操控水治疗伤口,命令水审判背叛自己的人,随意命令水生生物,甚至达成广域的天候干涉都是可行的。余谈,其所持武器展现出的可变性和自身战斗风格的多样性也被认为是她自身“水”的不定性质的体现。 aban dokt是她母亲的名字,意为“水的女儿”。aban dokt是达拉布二世的王后,但她在见到了伊斯坎达尔的第一面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她私自放走了被困的征服王,导致了达拉布二世的最终失败。这个行为导致了布伦对于“背叛”的厌恶,并为她以后利用河流来审判间谍,淹死自己的背叛者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布伦杜赫特从母亲那继承了来自水的祝福,并在将来通过亲手裁决了背叛了父亲、自己和国家的母亲而得到了完整的水之力。
『瞎写写』英国文学早中期内的亚历山大 在开始说英国的亚历山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亚历山大的另一面。亚历山大大帝因为自身的业绩而享有世界级的知名度,然而除了历史性的个人形象,他还有着在神话传奇中的另一种形象。而这类形象的故事集合最终被冠以《亚历山大的罗曼史》(The Romance of Alexander)之名。 亚历山大的罗曼史是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神话传说的集合,其基础底本被称为《伪卡里斯提尼斯(Callisthenes)》。随着时间的增长,亚历山大的传奇故事数量越来越多,影响地域越来越广,成为了一个完全不逊色于“亚瑟王”、“查理曼”等传说系统在内的庞大故事群。例如在欧洲,亚历山大的的故事成为了骑士文学三大系统之一“古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波斯的《列王记》中亚历山大的故事占据了5000行诗句;在东南亚的《马来纪年》中亚历山大更是成为了马来人的祖先……历史和神话在此交织。此种现象引用日本学者山中有理子的话说即为“历史和传说的重层性”。 当然由于其历史形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在17世纪之后“神话传奇里的亚历山大”形象逐渐不为人所熟知,大家更加了解的是古典史学家们所记载的亚历山大的形象,而不是同“怪力乱神”相伴的亚历山大大帝了。关于《亚历山大罗曼史》在其他语言中的传奇故事和版本还有很多,然而因为和主体关系不大,关于这部分的内容不再深入探讨了。在以下的介绍中,将选取10个版本的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文学作品进行介绍。
埃勃拉(Ebla)的诸神们 上周末看的埃勃拉的相关资料。 挖坑,填不填、再说吧。 1、城市神库拉(Kura) 库拉(Kura)是埃勃拉最重要的神明之一,同时也是埃勃拉的城市神。它每年都会收到“1米那(mina)(470克)白银供奉给(他的)银的头”1 ma-na babbar:kù sag babbar:kù d Ku-ra。这些白银用于代替覆盖在皇家宫殿北侧的寺庙中的神像的金属面具。考古发现和文字数据记录了由木制支撑物组成的雕像,其中各种石头(眼睛,美发,胡须,衣服)中的可见部分(面,手,脚)或用金属覆盖。在早王朝III期时,这种象征形式就已经在整个叙利亚北部扩散了。 这个记载开启了整年的记事的事实证明了该仪式的中心地位。这被解释为一年一度的更新仪式。通过这种仪式,雕像保持完整的属性作为神的化身。它标志着一年一度的宗教周期的开始,这是埃勃拉社会的核心事件。 几个泥板还记录了“库拉的银头的3舍客勒(shekel,23.5克)银的第二次交付(mu-ti-II)”,例如TM.75.G.1860 (MEE 10.20; minister I[bbi]-z[ikir] year 1) obv. XXII 1–4; TM.75.G.2428 (MEE 12.35; I.Z. 8) obv. VI 13-16; TM.75.G.2508 (MEE 12.37; I.Z. 9) obv. XXIV 41–XXV 4; TM.75.G.2429 (MEE 12.36; I.Z. 10) rev. XXII 21–24. 库拉的一对金手镯一般每年更换两次,但显然不是与神像的头的更新同时进行的。这些物体(gú-li-lum)重约48克金。 在王室的结婚典礼上,国王和王后需要进入库拉神庙,他们的车队将会通过库拉之门。并对库拉和他的配偶芭拉玛(Barama)进行献祭。“一个新的库拉,一个新的芭拉玛;新国王,新王后“(A§65//B§68)。从国王夫妇“坐在他们父亲的两个宝座上”那一刻开始,这一仪式使国王“充分享有王权”。因此,他是“一个新的国王”(A§§96,97,98//B§§[106],[107],[108])。 2、暴风神哈达(Hadda) 暴风神哈达,他在阿勒颇拥有着崇拜地,同时是该地区的主要神明,大约位于埃勃拉王国的北部。哈达所属的地区大约由Orontes地区(从Hamath到Antioch平原)划分到西部,其中主要的神是哈达巴勒(Hadabal);东部是幼发拉底河谷,是另一位神达贡(Dagan)的地区,他的寺庙位于图图勒(Tuttul)。阿勒颇的哈达的首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他是唯一一个在三月和八月内每年两次获得权杖和两头公牛的角祭祀的神。(iti d AMA-ra 和 iti ì-nun这两个月份的名字,在所谓的“普通闪米特日历(common Semitic calendar)”中使用的对应于“为哈达献祭的月份”,即埃勃拉当地日历中的的iti nídadd'À-da。)这个每年两次的活动与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有关:4月份是大自然的胜利,随着春雨的到来,冬季结束,大地重新唤醒;而九月的节日标志着新的降雨出现,结束了干燥和炎热的季节。 权杖 ŠITA+GIŠ = ḫa-bù,一般为神灵所拥有,体现了哈达被称为战神的特征。这个图像显然同一直延续到新赫梯时期的是一致的。公元前十世纪阿勒颇暴风神的神庙中的一个石板的在阿勒颇城中被发现,上面描绘了一个只穿着短裙的神(埃勃拉文本中为:íb-III-TÚG):在一辆公牛车上,肩上背着权杖。 在他的另一只手臂上方有一个带有球形头部的权杖,上面有“神”的象形文字标记。这是新赫梯王国(Syro-Hittite)传统中的风暴之神、也是公元前2千纪的叙利亚传统的“恐怖之神”的权杖。考古学家们在Tell Chuera发现了一个大致呈青铜色的球形权杖,很可能本属于暴风神的雕像的一部分,证明这种样式可以追溯到早王朝时期(Krasnik and Meyer 2001:388,pl.8a)。哈达的权杖ḫa-bù上装饰着117克银,它的手柄(ar-ra-sù)处则有47克黄金,这样式和Tell Chuera出土的权杖很类似。 通过定期献祭两头公牛的角,完成了神的特质的更新。TM.75.G.2429 (MEE 12.36) obv. VIII 12–18: “20舍客勒银子(157克)用于(4)2头公牛角('5-na-gu si 2 gud)的Circle Covering,献给阿勒颇的哈达(Hadda)王。”gud一词通常意为“公牛;”gud-áb则是“牛”。公牛是暴风神的动物,象征着他喧嚣的力量。 哈达在Lub有第二个宗教中心,国王在此有一个行宫。除了两次定期每年向阿勒颇的哈达“提供”(nídba)之外,Lub的哈达巴尔(Hadabal)也在每年四月收到一次类似的“礼物”(níg-ba)。 2、勒舍夫(Rašap) 勒舍夫就像哈达一样,是唯一一个每年一次接受权杖和四头牛角的神。泥板I.Z AAM 5,TM.75.G.1918(MEE 10.29),中举例说明了这种模式。 A部分,三月:为库拉(kura)提供2条手镯 - 为Hadani的勒舍夫提供4个牛角--1个斧头和给阿勒颇的哈达的4个牛角。 B部分,八月:为阿勒颇的哈达提供1斧头和4个牛角。 C部分,四个:为Lub的哈达巴尔(Hadabal)提供1个斧头和4个牛角的礼物。 与主要崇拜地在阿勒颇的哈达不同,勒舍夫有大约十个崇拜地。其中,Hadanni(在Amuq?)是最主要的一个,接着是在Hama附近的Tunip(th)。勒舍夫,与地中海接壤地区的人气与埃勃拉地区的主神哈达一起持续了数千年。权杖的祭品表明,早在公元前三千纪中,他的形象是“战斗之神”:一个挥舞着武器的男性形象,一种哈达和勒舍夫共同拥有的姿势。他必须是一个战士之神(他在埃及被接受),并且(当时可能已经是)疾病和瘟疫之神(Streck 2006-2008:251-53)。必须指出的是,哈达和勒舍夫的配偶,分别是Barama和Adamma,,以及与埃勃拉王权有关的女神伊沙拉(Išḫara)和伊斯塔尔(Ištar),都被排除在复活仪式之外。 勒舍夫同时也是冥神,然而在丧葬事件并未出现勒舍夫。这个神有时与Ea有关但与太阳女神相关的勒舍夫更常见。 3、哈达巴尔(Hadabal) 哈达神的同位体,其配偶为“夫人”,BAD.MU-NUS,即ba'ltum。其崇拜地在Luban、(L)arugadu 和Landscape等地都存在。 4、女神伽娜娜(Ganana) 女神伽娜娜(d Ga-na-na)是伽纳纳之王(d BAD Ga-na-na-im)的配偶,是来自埃马尔(Emar)和马里(Mari0的人崇拜的神。伽娜娜Ganana可能在NEnaš有一座寺庙,因为她的任务是确定有利的“命运”,同时有人认为她也应该是一位冥神。 懒得再翻了,咸了。有缘再续
来自乌迦里特的泥板KTU 1.96:一份对抗邪眼的咒语 之前在下曾经抄了很多关于两河流域魔眼的资料,这次的内容算是后续的其余补充罢。 人们一直认为,对“邪眼”的信仰在古代近东地区很普遍。然而在众多的资料里也可以显示出实际文档的缺乏程度。这同样适用于阿拉姆语的魔术资料,从Naveh-Shaked编写的语料库中可以看出,在阿拉姆语中只包含四个对“邪眼”的引用,但没有具体的咒语。 而在乌伽里特发掘的文献中,KTU 1.96上则记载了一份对抗邪眼(Evil Eye)的咒语。自从Virolleaud于1960年首次出版乌加里特文本KTU 1.96以来,第一个单词“originalnt”(无论是原始的还是可修改的)的阅读被广泛接受,并引发了一系列讨论。尽管对不同词汇的解释一直是冲突提案的对象,但判定该文献是作为对抗“邪眼”的咒语的原则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Tarazi,M.S提出的新解释却有所改变。他保留了原始的 ʕnn,但是将文本解释为一个神话故事,描述了ˁAnatu在Baˁlu(巴卢)生育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打破了以前统一阅读和解释的同源关系。根据这位学者的说法,它涉及ˁAnatu在受精范围内的活动,被描述为Baˁlu身体部分的口交,其喷出雨水,使地球受精。在这个具有不灵活逻辑的主要解释过程之后,作者阅读了乌伽里特神话文本(主要是KTU 1.3 II-III-IV)和史诗的其他部分,同时制作了新的适当的语义选项,并对此进行讨论。然而,关于这部分的讨论并非本文关注的焦点,也并未推翻主流的认为KTU 1.96是对抗“邪眼”咒语的观点。故在此不再提及。 邪眼观点的外语译文如下:渣汉译: 1. 焦躁不安的眼睛也会变形。 2. 其兄弟之美,如此漂亮, 其兄弟,如此帅气, 没有刀子去消耗它的肉, 没有杯子来喝它的血。 扭曲/脸部是做恶事的男人/巫师的眼睛, 做恶事的女人/女巫的眼睛是扭曲/脸部 收税者的眼睛, 制陶工的眼睛, 8.看门人的眼睛。 愿看门人的眼睛回归看门人; 愿制陶工的眼睛回归制陶工; 愿收税者的眼睛回归收税者; 愿这做恶事的男人的眼睛回归做恶事的男人; 愿这做恶事的女人的眼睛回归做恶事的女人; 14. [对抗邪眼/恶行者(?)之咒] 原作者部分注释(原文比下面写的多很多,然而很多凭借在下的英语能力和知识量看不懂,不管了): ʕnn:后缀-n的决定意义就像魔术预兆文本里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乌伽里特语里的词位ʕn具有“邪眼”的含义,这在Sum.-Akk(Sumero-Akkadian,不太了解具体是什么)咒语中很常见。(igi /īnu为苏美尔语的igi ḫul,阿卡德语为īnu lemuttu)。 (ʕn) hlkt:在这种文本中对应于阿卡德语的īnu muttaalliktu的活动分词(参见CT 17,33:5)。 šnwt:再次,一个主动分词,在这种情况下描述了“眼睛”的邪恶行为。在Sum.-Akk咒语中这个动作或“方法”用动词描述,如“伤害”,“束缚”,“诱捕”,“引起疾病”等。 ảḫ-h::“兄弟”,在一般塞姆族语言中“邻居”的意思,也出现在Sum.-Akk中。 mḫr,pḫr,ṯġr:学者们对这些词汇的解释也有很多种。然而,在其语义含义之前,必须强调其辅助性和头韵性,这是这类文本所特有的。在我们看来,他们表示的是“眼睛”受到“邪眼”或“有害的”眼睛影响的受害者 第8-13行:咒语要求每个“眼睛”返回(*ṯb)给它的主人,对抗“邪眼”引起的“变化”(* nnw),经过考虑认为是一种“游荡的恶魔”。 第14行:这行的复原是纯粹的猜想,模仿自泥板 YOS 11, 70 I 14’。
【半夜悄悄发·魔眼】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的邪眼 很久以前看完二世魔眼列车后就想弄出来的玩意,结果摸鱼到了今天。 —————————————————————————————— ——那一瞥彷如毒矢。 游走的邪毒,是夜的精髓。 英雄之恋,大神之死,尽如那眼眸所欲。 魔眼。 这个充满魅力的小道具,装点着型月世界华丽的开幕。人称“只要是活着的就算是神也杀给你看”的直死之魔眼,是《月姬》和《空之境界》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所拥有的异能,同时也“魅惑”了诸多读者。 或许这也是神话的复活吧。 说是人类最古老的魔术也不为过的邪视(Evil Eye),获得新生的瞬间。就连我本人尽管已经在拙作《出租魔法使》中与魔眼打了近十年之久的交道,至今也依旧被其所吸引。 ————by《Lord·埃尔梅罗二世事件簿Ⅳ Case.魔眼搜集列车 上》后记 序言 关于眼睛的崇拜自古有之,最出名的莫过于埃及的荷鲁斯之眼;而论古老,叙利亚地域的布拉克土丘(Tell Brak)出土,古代纳格尔王国(Nagar)的眼庙(Eye Temple)遗迹也毫不逊色。(布拉克土丘(Tell Brak),即古代纳格尔王国(Nagar)的眼庙(Eye Temple)遗迹出土文物)人类认为眼睛具有特殊的力量是毫无疑问的。邪恶的眼睛是一种普遍的民间概念,某些人,神,动物和神话人物的目光可能导致伤害,疾病或死亡。它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其悠久的存在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复杂的信仰体系之一。 而更精确到魔眼这个概念,乃至延伸至古老的,象征着“负面力量”的“邪眼(Evil Eye)”文化符号,在古代的环地中海和近东地区也并不稀有。在近些年出版的集邪眼研究之大成的,由John H. Elliott 撰写的著作《Beware the Evil Eye》的第一卷的副标题即是《The Evil Eye in the Bible and the Ancient World-Introduction, Mesopotamia, and Egypt》,向读者们展现了这个人类最古老的魔眼文化之起源。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都拥有着古老的文化,然而关于邪眼,还是近东地区的起源、文献、后来衍生出的文化现象更为丰富。在近东地区,存在着土耳其的邪眼、伊斯兰教中的“邪恶”与“邪恶之眼”概念、琐罗亚斯德教传统中的恶魔之眼、埃塞俄比亚文化中的邪眼等等。虽然有如此多的,不尽相同的邪眼存在,不过我们还是回到题目,来讲讲美索不达米亚的邪眼吧。 埃利奥特(Elliott)认为,邪恶的眼睛起源于古代近东和环绕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苏美尔文学记录中首次出现它。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中的邪眼早于苏美尔人“对抗邪眼”的咒语,这表明这种信仰或许可以延伸到史前时期。
苏美尔 鲨鱼(kušu 2 ) 文章内容源于 Lorenzo Verderame: The Seven Attendants of Hendursaĝa: A study of animal symbolism in Mesopotamian cultures “就像鲨鱼那样冲浪(etcsl的译文则为“一只鲨鱼在海浪中。”)(7-kam-makušu2ku 6 -am 3 a-ĝi6 im-bu-bu-bu)”。这句话源自赞美诗A hymn to Ḫendursaĝa (Ḫendursaĝa A)的第84行,是诗歌中描述的7种动物中的最后一位。kušu2及其阿卡德语的同源词kušû等同于几种水生动物:海豹,鲨鱼,鳄鱼,螃蟹,海龟。 由于后来与词汇列表中的kud-da(另一种未识别的动物)合一,以及在后面的文本中与标志为Nagar的巨蟹座在识别上混淆起来,鲨鱼这个不确定的认定变得更加复杂。在古阿卡德语和来自吉尔苏(Ĝirsu)的拉伽什二期(Lagaš II)的经济文本中使用这种动物的皮肤(kuš)的提法似乎排除了它是螃蟹或乌龟的识别,而更倾向于其他动物。 鲨鱼,对它们这种动物来说在近东河流中并不少见,它们的鱼皮在几种文化中用于各种目的。以下来自拉伽什地区的的前萨尔贡时代(Pre-Sargonic)谜语(Biggs (1973))可能就提及到了鲨鱼:“这运河是“通往尼娜的(运河)”,它的神是南舍(Nanše),伟大的女士;它的鱼是“食人者”(ux -lu 2 gu 7 - [g] u 7),它的蛇是[...]”(2H-T25 ll.i 1-3)。 最后,kušu2/kušû与现代伊拉克术语鲨鱼的相似性,提出了一个关于古代语言的要素仍然在现代当地生存的迷人假设。 文献中提到的kušu2很少。 它的牙齿在Lugal-e中被提及,并且可能在《卢伽尔班达和安祖鸟( Lugalbandaand Anzu bird)》的第47行(l.47)的模糊不清的片段中被提及,其中应该修改为安祖的爪子像是kušu2那样。 通过三重语言形式im-bu-bu-bu,导致对与Hendursaĝa赞美诗片段的解释变得更加困难,该文本过去的编校者没有任何解释。这个动词的词根可能与bu“掠过”或gid 2“拖拽”有关,常常用于在与水有关系的场合(“拖曳或拖曳船只”)。两个动词都可以适应kušu2在水中的运动感:穿越波浪或通过其运动产生波浪。前者的动词(bu)表明了进一步的联想。实际上,bu描述了草原中“存在”的漫游,例如动物,风和鬼魂。这个动词特别常见于lil 2(大风(gale),鬼魂(ghost)或莉莉鲁恶魔(lillu-demon)),据说它在平原上漫游(... -bu-bu- ...)。 这个词根与草原的“存在”的特征的严格关系由苏美尔语的bu的阿卡德语里的等同语所证实。这些通常是迭代形式-tan-,指的是为了追逐受害者而漫游的行为(ḫalālu,našarbuṣ/ṭu,saḫāru,sanāqu),或者是漫游的原因或目的(u3 -bu-bu-ul /bubūtu“饥荒”;ḫabātu“掠夺”)。由于动物或动物身体其中一个部分的连续运动,苏美尔语的 bu 可能等同于可以等同于涉及昆虫产生的声音的动词,蛇的嘶嘶声,或者嘀咕声(ḫabābu,ḫalālu)。关于运动或声音产生的动词已在阿卡德语的词典中分别进入了。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ḫalālu,它们显然是同根的同源词。 第三个的解释是将动词与bu(r)“撕裂,连根拔除,根除”(Akk.nasāḫu)相关联,通常是双重的bu-bu甚至是三重的,根据ePSD(宾夕法尼亚大学苏美尔语词典),可能读作 bur 12或bu7。这种关联的一个关键片段是Lugal-e 254行,其中重叠的词根bu可能与撕裂或咬人的行为有关,并且平行于,与提及kušu2的牙齿的结构的一句(l. 39)相同的一行。因此,Hendursaĝa赞美诗中的段落可能描述了鲨鱼用颚在水中追逐并“咬”波浪。
KAR 6 涅迦尔与蛇(Nergal and the serpent) 巴比伦创世神话-Babylonian Creation Myths By W. G. Lambert KAR 6是一个屠龙故事的一部分。除了背面的几行以外,其余的都不见了,正面保存的第一列也同样糟糕。然而,正面的第二列保存得更好,尽管没有一行是完全的。在还可解读的部分,我们听到一位神的声音,他的名字被损坏了。他召来了一位创造女神阿鲁鲁(Aruru),来询问她赋予66个神中哪一个最有力。涅迦尔被指出来,他被召唤并被要告知杀死怪物,并且给予他详细信息,之后他带着阿鲁鲁的几句话出发了。此时泥板不再保有任何东西。 这个泥板是中亚述时期的,约公元前1200年至1100年。第一个问题是这是否是【杀死拉布(Labbu)】的故事的一部分,也许是另一个版本,或者是同一类型的不同故事。对巨蛇的描述与拉布的描述大体相似,存在某种联系是肯定的。然而,这可能只是依赖于一个共同的传统来描述一条巨大的蛇。正如现在阅读的文字显示着的是亚述方言形式。 涅迦尔(Nergal)经常是另一个宁乌尔塔(Ninurta)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宁乌尔塔(Ninurta)是传统的苏美尔故事里的屠龙者,所以这个故事显然是存在一个古老的传统。尽管这个故事内容相对较新。从类似的故事和典故中,人们会期待Enlil(恩里勒)是被宁乌尔塔帮助的神,但安努(Anu)也是一种可能性。英译如下 5 ... ] ... was not. [ .. . 6 [.. ]was thrown in the water,l [. . . 7 [...]opopened his mouth [to speak], 8 [ Addressing] a word to..[ . ]., 9 “Bring me Aruru, let [Aruru.. ] 10 “Aruru, listen to me, Aruru,.. [...] 11 ... Aruru[. ].. now the god. [...] 12 Among the 66 [sons of your] brothers 13 To whom did you give strength? 14 To whom did you grant a full measure of...[.. ]?" 15 To Nergal I gave strength, 16 To Nergal I granted a full measure of.[ . .. ] 17 [Bring me Nergal, Nergal.[..] 18 I, of Nergal, I will speak the utterance of. [ .. ] 19 Nergal, listen to me, Nergal.[..] 20 Nergal, keep listening to the utterance of [my lips]. 21 A serpent.[ .. ] has been created in the sea, 22 It length is 60 leagues, 23 Its head is 30 leagues high, 24 Its eyelids extend for half (a league), 25 For 20 leagues [its .. ] keep moving, 26 It has devoured fsh, creatures of [the sea], 27 It has devoured birds, creatures of [the sky], 28 It has devoured wild asses, creatures of [the steppe ],. 29 It has devoured humans, for peoples [ ..] 30 [Go, Nergal], kill the serpent with. [. ] .[ .. ] 31 [Aruru] opened her mouth [to speak], 32 Addressing a word [to Nergal], 33 .. ] .... [exalted] might 34 .. 30 minas[ ..9 35 .. ] ... the abundance of the [seas] 36 .. ].. .. .. .. ] 37 .. .. he proceeded] on his way. 自译 5... ] ... 不是. [ .. . 6[.. ]被扔到水里,我… 7[…他张开嘴[说话], 8对…讲话..[ . ]. 9“给我带来阿鲁鲁,让阿鲁鲁……”] 10“阿鲁鲁,听我说,阿鲁鲁……”[…] 11……阿鲁鲁(。). .现在,这个神[…] 12在你兄弟的六十六个儿子中 13你给了谁力量? 14你向谁提供了全面的...... [..]? 15对于涅迦尔,我给了力量, 16 对于涅迦尔,我给出了全部的.[ . .. ] 17把涅迦尔带来,涅迦尔[..] 18我,涅迦尔啊,我将说出 [ .. ]的话语。 19涅迦尔,听我说,涅迦尔。 20 涅迦尔,请继续倾听[我的嘴唇]的话语。 21蛇。[. .在海洋中被创造, 22它的长度是六十里格(长度单位,约等于 3 英里);, 23它的头有三十里格高, 24它的眼睑伸展半里格, 25从二十里格,[它..]持续前进, 26它吞噬了鱼类,海洋生物], 27它吞噬了鸟类,天空的生物, 28它吞噬了野生驴,[草原]的生物。 29它吞噬了人类,因为人们[...] 30去吧,涅迦尔,杀了蛇[…] 31 [阿鲁鲁]张开嘴[说道], 32[对Nergal]说道, 33 . .]....高贵的权威(注:代指涅迦尔,Nergal的名字本就有“伟大权威”之意), 34 . .30米纳斯(minas)[. . 9 35 . .)……富足的大海 36 . .]. . . . . . . .] 37 .. ..他继续前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