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224 詹姆斯224
NBA
关注数: 231 粉丝数: 806 发帖数: 8,297 关注贴吧数: 90
走出校门找工作 本科毕业指南: 去大城市。至少是省会。 原谅我没有见过特别好的工作。毕业几年后目前还算满意的有医院药房,外企销售。千万别瞧不起销售,小瞧销售。外企销售值得去做,目前本科同学里还在做外企销售的只有三四个了,刚毕业的时候可是有三四十个,销售很需要能力。不过现在带量采购,4加7谈判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企业都开始裁撤医药代表,更多的走学术医药代表,医学顾问路线,渐渐的也在研究所化,正规化。如果能去阿斯利康,礼来,施贵宝,诺和诺德,默克,强生,罗氏,葛兰素史克,拜耳,诺华,辉瑞,赛诺菲,杨森,卫材,强留推荐去。勇敢的去尝试。 好的医院,比如省会的医院,如果是三甲医院那就更好了,能托关系进去,那真的是好事,医院是肥差,别看没啥含金量,工资不低,在本科级别里面算高的了。我有个几个研究生同学去的省里前三的医院,各个省的都有,经常吐槽说想跳槽,干了好几年,就是抓药,一点含金量都没有,但是工资不低,研究生的话在9000到12000之间,税后。本科不详,是一个没啥技术含量,钱不少拿,想走又不愿意走的地方。当然县城的就看你个人意愿了,我觉得没啥前途。 CRC(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即临床协调员,是指经主要研究者授权在临床试验中协助研究者进行非医学判断的相关事务性工作,是临床试验的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是我最推荐大家去尝试的工作,超过医药代表。因为医药代表虽然很锻炼人,但是有点没落,而且要求的能力太稀缺,大部分人做不了。CRC刚好相反,处于行业黄金期初期,要求的能力就是有药学背景即可,吃苦耐劳脾气好,你就一本科,应该要做好吃苦耐劳脾气好的准备,所以我觉得大家都能够做。工资待遇好,别看初期很多比较第,也就3000到6000之间,但是有经验后,工作个三年后,达到八九千不是梦。远胜于实验室普通操作员,药厂QA,QC,药房等。成长性很强的一个岗位,唯一的缺点是比较累,处于临床实验方向的最底层,受气。不过喝汤也要看方向,CRC喝的是临床研究的汤,这汤够浓。之所以没有推荐CRA,是因为现在CRA基本上不招本科了,除非你本科是在大城市,北上广深,自己能力有突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一定去,给你个二本三本的研究所都别读,直接去。 别做QA,QC,真的没有前途啊,浑浑噩噩的人生。早晚会辞职,你会的那点实验操作技巧跟富士康拧螺丝的操作工没啥区别,没有一点稀缺性,可取代性太强了,基本上就废了。 任何跟你说是研发员,研究员,中药研究员,新药研究员的都别信,都是骗人的,其实就是实验员,同5. 考公务员。反正优于5.6,低于2,4。也就那样。不过本科你还想咋样。 工资待遇一定问清楚。我举个离子。年薪6万,听起来很多,年底绩效占3成,平时发七成,扣完五险一金,税后每个月到手2600元。中途辞职年底的那部分就没了。再举一个例子,工资5000,包括公司给你缴纳的那部分五险一金,大概就是19个点,扣除一下,到手肯定不到3000了。 莫贪心,去省会城市,找个大公司。什么是大公司?至少本省医药综合前五名吧,至少的了。工资待遇可以暂时差点,别看那点钱,反正也不会多到哪去。干个三五年,看能不能成为核心骨干,不过大概率的是要自我心理调节预期与现实的差距。 最重要的来了:最重要的是关系,关系,关系,人脉,人脉,人脉。跟同学处好关系,几年后一定会有稍微发达点的同学,万一要换工作,有同学推荐要方便许多。
中医药重大事件回顾系列---银杏叶事件 此次事件共有90家使用银杏叶提取物作为制药原料的药品生产企业被责令自检,报告检出不合格产品(包括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片、胶囊)的企业55家,不合格产品2335批次;203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被排查(其中129家在生产含有银杏叶提取物的保健食品),其中12家企业购进使用不合格银杏叶提取物原料,查出涉嫌不合格保健食品30.864吨。可以说中药提取产业、中成药产业、保健食品产业,无一幸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超过9家是上市企业;规模约45亿元的银杏叶制剂市场受到影响。问题药品(保健食品)的流向复杂,全国26个省市两万多家医院被波及。 背景资料: 2015年5月,监管部门在飞行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擅自改变提取工艺,使用3%盐酸代替稀乙醇制备银杏叶提取物,而按国家生产标准应使用稀乙醇提取。国家食药总局称,擅自改变提取工艺存在“分解药品有效成分,影响药品疗效”风险。 随后,按照原料生产商、药企、保健食品企业这样一条线索,综合飞行检查、曝光;自查、曝光;重点抽查、再曝光等手段,国家食药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针对“问题”银杏叶提取物安全性风险的彻查风暴。 至2015年7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银杏叶事件”发布公告20余篇,最多的一天内发布了4次公告。不合格企业涉及桂林兴达、宁波立华等原料药提供商,哈药、扬子江、康恩贝等知名药企,以及汤臣倍健、深圳海王星辰等知名保健食品生产商。 从稀乙醇改成盐酸,到底能够为企业节约多少成本?涉事企业和业内人士都避而不谈,也有专业人士称,能够减少大约1/4到1/3的成本。 有媒体公开指出,如果改用3%盐酸提取,每吨能够节约4000元成本;另外,使用盐酸提取更提高效率。用稀乙醇生产一吨银杏叶提取物,需要约一周时间,一年也就几吨的产量。改用盐酸提取,可以缩短基础工艺流程时间,桂林兴达药业借此特殊工艺年生产银杏叶提取物50吨,是其他企业的10倍产能。 特点: 与2012年毒胶囊事件不同,银杏叶事件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产品有效成分和杂质等的检测完全合格,只是采用了未经许可的生产工艺,不符合GMP规定。(摘自医药经理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