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淼淼 湘水淼淼
关注数: 0 粉丝数: 21 发帖数: 2,657 关注贴吧数: 1
其实黄依依不配谈爱 黄依依对安在天其实谈不到爱,尽管她以为那就是爱,但其实那只是一种吸引和占有征服的欲望罢了。她不了解安在天,不尊重他的感受,一味让他满足自己。他甚至也不去理解安在天的痛苦,不去理解他对妻子的深情,一开始就指责他“对自己不如一个死人”。甚至她也不去体谅安在天作为一个领导人的工作压力,有的时候几乎是耍着赖让安在天哄着她陪她玩。她为什么对安在天始终无法忘情,显得那样刻骨铭心?那不过是得不到的东西最好罢了。甚至于她是一种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她看来,她黄依依如此美丽、优秀、风情万种,任何一个男人都应该为她动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爱上哪个男人是那个男人的福分,那个人一定会感到荣幸无比。怎么这世界上居然还有对她黄依依毫不动心的人?这个人居然能在她勾魂摄魄的眼神下无动于衷,能在她如火如荼的示意中冷若冰霜,能在她死缠烂打的攻势下坐怀不乱,这个男人简直是太不正常,太不识趣,也太对不起她了. 我最不认同的就是有的朋友把黄依依和汪林的丑事归罪于安在天,仿佛是安在天逼迫她堕落的,黄依依自己也无耻的说是安在天把自己推到汪林怀里的。这可真没道理,安在天做为一个人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她不接受黄依依的爱没有错误,这是他的权利。就算他此生为小雨守身如玉了别人也无权干涉。而黄依依,你不是不懂事的孩子,你应该明白,这世界不是给你一个人准备的,不是你想要什么都能如愿,人家安在天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都没这个义务非得爱你,而你自己堕落、不自重,只能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黄依依的逻辑成立,那将来那些盗窃犯和拦路抢劫的强盗是不是可以这样为自己辩解:“我之所以犯罪是你们逼的,要是你门早点把我想要的东西给了我,我能走到这一步吗?” 黄依依一开始确实是被汪林蓄谋诱奸的,可以后呢?以后她一次次地主动去找对方又算什么?如果她正告汪林从此一刀两断,汪林天胆也不敢再来招惹她。以后的事情,究竟是汪林诱惑她,还是她纠缠对方?其实汪林一开始固然居心不良,可黄依依要是行为检点也不至于那么容易上钩。已经是三更半夜了,和一个非亲非故的男同事在自己的卧室里下下棋也就罢了,还喝上了酒,让你喝酒你就喝酒呀?况且汪林进门时那一番含意暧昧,带有挑逗性的语言,以黄依依的智商不信她体味不到。她根本就是不拿这当一回事。 他们根本是两类人!他们的个性、气质、价值观都是两个样子的,包括他们对待爱情的方式也是格格不入,怎么可能有爱?个人的观点,黄依依根本配不上安在天,安在天身上的优良品质,纯洁、善良、谦和、忠诚、坚忍都是黄依依不具备的。她要是真的和安在天结合了,决不会给安在天带来幸福,恐怕只是无穷的麻烦。因为她永远不能象小雨那样为丈夫着想,她心里只有自己的感觉。 这两个人的言行举止,个性气质,道德品行给人的感觉截然相反。安在天使人联想到青松明月,高天流云。而黄依依,充其量不过是在鲜花嫩蕊中肆浪狂舞的蜂蝶。 有的时候真受不了黄依依那个劲头,别人对她好一点,比如给她夹个菜,她就以为人家爱她了.见到一个相貌气质出色的男人就浑身长了草一样,不但身子乱扭,五官也在脸上乱跑。自以为是地认定了安在天爱她,她以为她是谁呀,自我感觉未免太好了!而且她的自私霸道更让人恶心!安在天拒绝了她的爱她居然恨人家,好笑不好笑!人家有什么义务非得爱你?看她晚上在安在天的卧室里纠缠他的那一幕,恶心不恶心!好象巴不得马上让安在天和她脱了裤子上床才好。也就是安在天这样有涵养,脾气好的人能迁就她,容忍她。换个人早大嘴巴把她扇出去了!半夜三更赖在人家卧室里不走,就算你不在乎,人家还怕背黑锅呢! 黄依依在业务上是很优秀,但在人品上绝配不上安在天,我希望安在天和妻子小雨能白头偕老,也希望他以后能知道小秦对他的感情,就是不希望他和黄依依结合。
曹氏兄弟的关系 我也看过一些描写曹氏兄弟关系的书,可惜的是总脱不了《三国演义》的框架。比如把曹植争夺世子的失败归结于他的饮酒无度、狂放无礼,不拘小节。甚至于把曹植塑造成只会吟诗作赋的文人,还总是渲染曹植和嫂子甄夫人之间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我觉得这些描写都是不全面和有漏洞的。首先,曹植的文学才华出众这不假,但他的才能不应该仅局限于诗赋文章。否则,曹操当初不会那样看重他。要知道,曹操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选择自己的接班人,不会光注意文学才干。而曹丕在继承魏王进一步又当了皇帝后,对自己的弟弟那样猜忌防范,可能也和曹植的能力威望不无关系。否则,他用得着那么提心吊胆?李后主、陈后主,谁担心他们能掀得起风浪来? 曹操本人就是个“细行不修”的人,大概不会在意自己的儿子有同样的毛病。况且,在那个天下纷争的乱世,温良恭俭让的人怎么站得住脚? 至于曹植和嫂子甄夫人之间的所谓爱情,那更是民间杜撰了。我记得小时侯还看过根据这个题材拍摄的电视剧好象名字叫《曹植与甄宓》,更是说他们从击败袁绍父子第一次见面时就一见钟情了。这就更不可能,要知道,按年龄计算那时侯的甄宓二十多岁,曹植只有十三岁!至于曹丕当皇帝后,这两个人安分守己犹恐不及,那里还会干这明显出格的事? 查阅了一些资料,我对曹氏兄弟的关系产生很多疑问。当初争夺世子的斗争究竟在他们弟兄之间留下了怎样的阴影?曹丕继位后对自己的弟弟,对曹氏宗亲那样压制,不是没有原因的吧?也许是心有余悸?顺便说一句,在对待亲族方面,曹丕可比他老爸爸差远了!曹操打天下的过程中曹氏、和夏侯氏的兄弟子侄给他出了多大力呀! 曹植的很多诗赋文章,“怨望”之意十分明显。如《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那么他就不怕这些东西传到他哥哥耳朵里会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反感和嫉恨么?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那他又为何在“文帝”、“明帝”两朝屡次上表要求给自己为国效力的机会呢? 而曹丕,他对自己的弟弟既然那样猜忌和防范,对这些明显流露出怨恨不平心理的文章不会视而不见,一笑置之吧?他也是个极有文学才华的人,不会领会不到其中的含义。如果他要用这些文章来罗织曹植的罪名的话,也办得到。以他的水平如果要断章取义、引经据典、欲加之罪并不困难,为什么没这么做? 我读过曹丕一些诗如《杂诗》《燕歌行》《芙蓉池上行》等,心里常有这样的疑问,曹丕的诗为何大都写得十分悲凉?汉末建安诗人因为历经悲欢离合、目睹战乱流离,大都诗作感伤气重。而曹丕诗作的感伤悲凉气似乎尤其深切,总象一个潦倒失意的文人、一个遇人不姝的怨女在抒发他的悲苦之情。诗中的他似乎时刻处在痛苦、孤独、悲凉的环境中,这可和他政治上春风得意的处境太不一致了。并且,一个有着如此细腻、敏锐的审美感悟力的人,一个有着如此深切、丰富的感情的人,在面对手足相煎的悲剧时应该不会是铁石心肠、无动于衷的吧?这一对政治上是对手,文学艺术上却又有共同爱好的兄弟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下是否也隐藏着亲情?
曹氏兄弟的关系 我也看过一些描写曹氏兄弟关系的书,可惜的是总脱不了《三国演义》的框架。比如把曹植争夺世子的失败归结于他的饮酒无度、狂放无礼,不拘小节。甚至于把曹植塑造成只会吟诗作赋的文人,还总是渲染曹植和嫂子甄夫人之间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我觉得这些描写都是不全面和有漏洞的。首先,曹植的文学才华出众这不假,但他的才能不应该仅局限于诗赋文章。否则,曹操当初不会那样看重他。要知道,曹操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选择自己的接班人,不会光注意文学才干。而曹丕在继承魏王进一步又当了皇帝后,对自己的弟弟那样猜忌防范,可能也和曹植的能力威望不无关系。否则,他用得着那么提心吊胆?李后主、陈后主,谁担心他们能掀得起风浪来? 曹操本人就是个“细行不修”的人,大概不会在意自己的儿子有同样的毛病。况且,在那个天下纷争的乱世,温良恭俭让的人怎么站得住脚? 至于曹植和嫂子甄夫人之间的所谓爱情,那更是民间杜撰了。我记得小时侯还看过根据这个题材拍摄的电视剧好象名字叫《曹植与甄宓》,更是说他们从击败袁绍父子第一次见面时就一见钟情了。这就更不可能,要知道,按年龄计算那时侯的甄宓二十多岁,曹植只有十三岁!至于曹丕当皇帝后,这两个人安分守己犹恐不及,那里还会干这明显出格的事? 查阅了一些资料,我对曹氏兄弟的关系产生很多疑问。当初争夺世子的斗争究竟在他们弟兄之间留下了怎样的阴影?曹丕继位后对自己的弟弟,对曹氏宗亲那样压制,不是没有原因的吧?也许是心有余悸?顺便说一句,在对待亲族方面,曹丕可比他老爸爸差远了!曹操打天下的过程中曹氏、和夏侯氏的兄弟子侄给他出了多大力呀! 曹植的很多诗赋文章,“怨望”之意十分明显。如《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那么他就不怕这些东西传到他哥哥耳朵里会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反感和嫉恨么?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那他又为何在“文帝”、“明帝”两朝屡次上表要求给自己为国效力的机会呢? 而曹丕,他对自己的弟弟既然那样猜忌和防范,对这些明显流露出怨恨不平心理的文章不会视而不见,一笑置之吧?他也是个极有文学才华的人,不会领会不到其中的含义。如果他要用这些文章来罗织曹植的罪名的话,也办得到。以他的水平如果要断章取义、引经据典、欲加之罪并不困难,为什么没这么做? 我读过曹丕一些诗如《杂诗》《燕歌行》《芙蓉池上行》等,心里常有这样的疑问,曹丕的诗为何大都写得十分悲凉?汉末建安诗人因为历经悲欢离合、目睹战乱流离,大都诗作感伤气重。而曹丕诗作的感伤悲凉气似乎尤其深切,总象一个潦倒失意的文人、一个遇人不姝的怨女在抒发他的悲苦之情。诗中的他似乎时刻处在痛苦、孤独、悲凉的环境中,这可和他政治上春风得意的处境太不一致了。并且,一个有着如此细腻、敏锐的审美感悟力的人,一个有着如此深切、丰富的感情的人,在面对手足相煎的悲剧时应该不会是铁石心肠、无动于衷的吧?这一对政治上是对手,文学艺术上却又有共同爱好的兄弟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下是否也隐藏着亲情?
转一张帖子: ◆你的祖先叫炎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星星草》中的刘铭传 《星星草》我是从小学5、6年级时开始看的。当时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现代作家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一开头,我就被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磅礴气势和浩然正气吸引住了。虽然是一场败仗,虽然是全军覆没,幸存者表现出来的,不是悲观、失望、迷茫而是奋进、拼搏。作品张弛有度,大开大阖。一会是金戈铁马的疆场冲杀,一会是闲庭信步的漫游。刚才还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转眼间就到了小桥流水的江南。作品的包容量也很大,他写了朝廷王公,文武百官、下到市井草民,穷秀才,甚至妓女,优伶。不但有朝廷的决策,沙场的征战,也写了亲朋的交游拜会,友人之间的闲谈雅趣。还有市井民俗,集会游乐。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许多《星星草》的评论文章都说反面角色比正面角色更生动,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我是认同这个看法的。在我看那些正面人物描写时,打动我的往往是那些气势磅礴的词句。而那些反面人物,则更多地被生动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尤其是刘铭传的形象,我曾经说过,我觉得凌力老师对此人有些偏爱,在许多的清营宿将中,惟独写出了他身上的一些“英雄气”。面对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宠将陈国瑞的仗势欺人、寻衅滋事,许多人选择的是回避、忍气吞声,惟独他敢奋起抗争。并且在愤怒之中不失理智,没有把陈国瑞当场击毙。在事情结束后又能取得陈国瑞的口供,使的自己在以后处于有利地位。“济宁火并”一场中,刘铭传不过一个茶馆露面的特写镜头和短短几句话,就把一个刚毅、果决、虑时周全、治军有方、同时又残酷,凶狠的形象刻画出来了。“济宁火并”后,济宁知洲程绳武来调解此事,和程绳武的一席谈话,从服饰相貌、言谈各个方面来表现刘铭传的个性特点:“清高、孤傲、倔强、沉稳” “敌营劝降”一段中,刘铭传一开始被捻军的英雄气概所震慑,显得紧张,慌乱。但在配殿大厅里,面对一列列作为捻军战利品的,已经阵亡了的昔日同僚的顶戴,他敢于公然跪下表示哀悼。要知道,这时候他身在敌营,捻军尽管穷途末路,杀他和苏子云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他的性命正攥在对方手中,敢于这么做是需要胆量的。对他的行为,与他谈判的罗立海也表现出了赞赏。曾国藩、李鸿章考察淮军队诸将时,刘铭传的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和其他将领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尤其善于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人物。曾国藩李鸿章来到刘铭传住所后,对院中幽雅静谧环境的描写,极好衬托出地主人公高雅的情趣。而刘铭传的仆人见到两位主人的上级、朝廷的逢疆大吏时,不慌不忙,从容应对,也和周盛波、潘鼎新的手下一个前倨后恭、一个张皇失措形成了对照。有什么样的将领就有什么样的士兵。从仆人的表现,就可看出主人的水平。他和潘鼎新都是有文化修养的儒将,风度翩翩,有羽扇纶巾之相。潘鼎新温文尔雅,中正和平,刘铭传则桀骜不驯,锋芒毕露。相比起潘鼎新有些做作的儒雅有礼,刘铭传更显的真诚一些。总之在《星星草》中,刘铭传是唯一一个我比较有好感的清营将领。“劝降” 一节的结尾,刘铭传面对身临绝境依然斗志昂扬,威武不屈的捻军将领,心中也感到了由衷的钦佩。以前看这一段,没有别的想法,看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中收养刘淑婷的情节时,曾在某一资料上查到刘铭传辞官回乡后,曾对自己早年镇压太平军,捻军的生涯有所反省。那么我大胆猜测“劝降” 结尾刘铭传的这一段心理活动是否表明凌力老师也赞同以后刘铭传会对自己的行为反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