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遍北平城 秋風吹遍北平城
关注数: 1 粉丝数: 220 发帖数: 2,000 关注贴吧数: 10
大家好 大家吉祥 淺談釵黛與寶玉 毫無疑問 曹雪芹先生是偏愛林黛玉女士的 我也比較喜歡林黛玉女士 但 在我的心目中 釵黛二人 大相逕庭 卻並無高下之分 她倆代表了不同的價值觀 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 同樣的是 男士不管得到她倆之中誰的愛 都會在幸福之外 感到壓力 林黛玉女士是任情任性 超然塵外的 更是詩情畫意的 她和賈寶玉的緣分 得曹雪芹先生偏愛 始自前世的木石前盟 他倆的情緣 體現在林黛玉女士要用一世的眼淚報君恩 賈寶玉由原來想要好多人的眼淚 轉變為只要她一人的眼淚 他倆契合度高 心性相投 但 一大矛盾之處在於 他倆長期享受功名利祿帶來的好處 兩人卻都不屑於世俗之道 想來曹雪芹先生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對世俗慾望 早就看淡看破了吧 薛寶釵女士算是林黛玉女士的對立面 她極符合封建世家大族對女性的期望 她安分隨時 進退有度 她長期服用製作靡費的冷香丸以壓制體內熱毒 對賈寶玉又有仕途方面的規勸 好多人批判她 嫌她世故功利 但我並不這麼想 如若這樣的批判成立 那 當今好多世人也要被批判了 薛寶釵女士長期自我壓抑 犧牲很大的 她世故功利 很大程度上 也是為家族前途考量 她遠比林黛玉、賈寶玉更成熟懂事 更融入社會 從入世的層面來看 薛寶釵女士更有格局 更有志氣 從出世層面來看 自然是賈寶玉 林黛玉更勝一籌 但他倆所作所為 對家族無益呀 曹雪芹先生對這兩位寄予的厚望 如今看來 依然很有些超前 當今時代 人們結婚 要有世俗功利方面的考量 我表示完完全全理解 我不知薛寶釵女士是否深愛賈寶玉 我清楚的是 相較於愛情 她肯定更看重功名利祿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曹雪芹先生寫得多好啊 短短二十字判詞 概括出釵黛兩大女主角的特徵 似乎也暗示了她倆的結局
大家好 大家吉祥 今天是夏達(达)姐姐的生日 我十多年前好喜歡夏達姐姐 純粹就是因為她才貌俱佳 古典和時尚美感在她的形象上得到極好呈現 她兼具佳人之美麗與才女之氣質 如今 我已人到中年 依然挺喜歡夏達姐姐 追加了三個原因 其一 她駐顏有術 花期長 其二 她也是一名堅定的單身主義者 其三 她的古典風格服飾收藏 數量與質量兼備 我初讀夏達作品 是在學生時代 通過別的學校的書友的藏書 偶然讀到古風短篇繪本故事《煢兔》 當時就覺得挺好的 後來 意外得知夏達姐姐的形象 我頓感驚為天人 和她的作品很貼合 《煢兔》後來收錄於她的古風繪本故事書《遊園驚夢》 很遺憾的是 我年輕時搜到此書有台版 傻乎乎沒收 如今是收不到台版的了 我沒有收她的《長歌行》和《步天歌》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她挖坑不填的做法 2020年秋 我收了她的《子不語》盒裝典藏版一套三本 人到中年 光陰飛逝 那時距今已有四年多了 該版規格很高 每本硬精裝 每本都有書盒 每本16開 每本都有贈品 內頁全部採用銅版紙 應是國漫出版界最高規格了 這部佳作 確實是值得的 很治癒 很精彩 並且 令人回味無窮 她出道多年 畫集才一本《初夏》 我也收了《長歌行》《子不語》cosplay寫真集 合計三本 還有一本《拾遺錄》 夏達姐姐是一位風格獨樹一幟的才貌佳人吧 2011 我本命年 她成為那年春晚神秘女觀眾 她畫的兔子得以在那年春晚舞臺上展示 可真好呢 那也是我生平最後一次用電視機看春晚 那年春晚 美人多 青春啊 終究是一去不復返
大家好 大家吉祥 我出生於1987.1.29 正月初一 迷上二次元是在1993年 還是1994年來著 現在已經記不清了 就是記得和迷上瓊瑤劇是差不多的時間 如今 我奔四 因為喜歡二次元等等 深感 還是青春年少好啊 很遺憾的是 自己年輕時 完完全全沒有這種感覺 年輕 就意味著 還有大把的未來 還沒完全被定性 我如今 差不多可以算是實現了自己未成年時所有的比較切合實際的夢想 但 坦白說 我並不幸福快樂 我最幸福快樂的時候似乎已經過去了 那年月 影視作品 我最常看的就是瓊瑤劇《梅花三弄》裡的第一部《梅花烙》 德容姐姐我初戀 那時的我 萬萬想不到 三十年後 會得到瓊瑤阿姨兩度回話 如今 故人已去 佳作長存 那時的我 幾乎沒接觸過漫畫書 都是通過鳳凰衛視中文台看一些TV動畫 有《櫻桃小丸子》《福星小子》《我是小甜甜》等等 那時的我 也萬萬想不到 自己如今會藏有多得看不完的港台出版的漫畫書 我看漫畫的興致卻大不如前了 我還有不少日版書 我能看得懂繁體字 完完全全就是那時看動漫打下的基礎 那時 每週一到週五傍晚 好像是五點到六點半 三集動漫連播 算是我每天最快樂的時光 我那時若能坐擁大量漫畫 那是多大的幸福啊 現在的自己 上年紀就是上年紀了 好像是小學三年級之後 家裡就收不到那電視台了 我開始接觸漫畫書 應該是在小學五年級時 一位轉來的女同學借我看祖國版《天是紅河岸》 印象中是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 我沒能看完這部漫畫 覺得很好看 時至今日 這部也是我最喜歡看的漫畫 期待今年的台版愛藏版 初中三年 我又是通過鳳凰台看動漫 有《clamp學園偵探團》等等 高一到高中結束 我看了不少漫畫 都是從女同學那借來的四拼一 女同學都挺樂意借漫畫給我看 四拼一 如今看來 是很low 但 那是我看漫畫最快樂的時光了 一星期可以輕輕鬆鬆看掉兩本四拼一漫畫 如今 一星期 我都不知能不能看完一本單行本 高中三年 我因為那些好心的女同學 看了好多挺不錯的少女漫畫 筱原千繪女士的 齋藤千穗女士的 吉住涉女士的等等 那年月 看四拼一 我現在反倒覺得是真愛 近些年 關於漫畫的投入 我是金錢遠遠多於時間和精力 那種熱愛漫畫的心 真的是好像只屬於青少年 我人到中年 看漫畫的熱情 早已減退了 但我總體上 還是幾乎只看少女漫畫 因為我喜歡長得好看的人 我收的少年漫 很少很少 有若干高橋留美子女士的作品 還有clamp女士們的《翼年代記》 兩位 她們的《chobits》《xxxholic》算是青年漫畫嗎? 我高中三年就是收了少得可憐的四拼一漫畫 有齋藤千穗女士的《花音》 吉住涉女士的《橘子醬男孩》 高橋牙未女士的《春江月花嫁曲》 後來 高考之後的暑假 從女同學您收了赤松健的《純情房東俏房客》 這部絕對不是少女漫畫 還有兩本《惡魔的新娘》 我現在是真心覺得 那年月我缺錢 但 也就那年月 我對漫畫才是真愛 大專三年 我收了大量四拼一漫畫 這三年 我對漫畫也算挺愛的吧 但明顯感覺遠不如中學時了 結束學生時代之後 我依然持續收書 2011年3月開始收台版書 但那時比較零散 2011年深秋 我開始收日版書 時至今日 我收的日版漫畫也並不多 畫集還好 畢竟我不懂日文 也懶得學 我真正開始有版權意識 比較注重收港台版中文漫畫 是在2015年 一直到2018年 我都不知道台版書也有618 雙十一 那些年 我都是日常買書 花了不少冤枉錢 近些年 有年輕女同志每年用我的錢幫我充淘寶88VIP 還教我如何湊滿減 又給我省了不少錢 隨著年齡增長 我看書的視野也越發開闊 我在古典類、近代史類圖書上投入不少 也收穫不少 漫畫 也依然堅持收藏 但 渴讀之心 早已沒了 人到中年 真不好啊 我還算是現實生活中比較公認的保有童心的人 我有好多漫畫都還沒怎麼看 甚至還沒拆封 不知餘生能否看完 估計是看不完了 而我高中時則是想 家裡怎麼可能會有還沒看過的漫畫 那時 有漫畫看 之於我 已是無上的幸福了 那樣的心態 餘生 我恐怕是再也不會有了 感覺損失很大 我近些年 關於漫畫 會費心思去想 如何收入家中 至於收了之後 大都“冷藏”了 感覺本末倒置了 唉 年輕真好!
大家好 大家吉祥 來自古人的深情問候 如今也得以體現在法式襯衫的袖釦上 方寸之間 古典雅致 腕間點睛之筆 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下圖所示是我今天入手的兩對袖釦 也是我今年初次入手的袖釦 第一圖所示袖釦用圖 出自五代十國畫家顧閎中先生的《韓熙載夜宴圖》 此圖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的場面 分為五段 原圖已佚 現存宋摹本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對袖釦 我今已拆封使用 第二圖所示袖釦用圖出自宋徽宗的《瑞鶴圖》 此圖描繪的是公元1112年 正月十六 群鶴出現在宮殿上空的景象 原圖附有宋徽宗的瘦金體跋文 此圖是清末代皇帝最後攜帶的至珍之一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關於這對袖釦 我打算後天 白色情人節再拆封使用 我有一把傘 傘面用圖也是《瑞鶴圖》局部 也很美 這兩幅絹本設色古中國傳世名畫的一大共通之處是 它們都是王朝末世之作 不同的是 前者明顯表現出主人公的凝重愁緒 後者則被寄予了作者美好的癡心妄想 我許久以前就設想 如若袖釦上能用上中國經典古畫做裝飾 多好 何其美哉! 今 算是夙願得償了 我認為 人 心靈的豐富與美好 一是需要精神文化藝術的長期浸潤薰陶 二是 需要優質純粹情感的長期滋養 因為袖釦關乎服飾 我今晚想起了奧黛麗赫本女士和紀梵希先生 他們之間的優質友情持續了長達四十餘年的漫長光陰 像這種超越愛情的優質友情 是現今的我最渴望的 除了需要才貌支撐 對當事人的心靈也提出了更高更高的要求 我的自我感覺是 我恐怕還不配 唯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大家好 大家吉祥 春華(华)三月讀書(读书)天這個(个)三月 我收書還算好吧 今年上半年應該再不會有這方面更大的動作了 如若順利 那我爭取雙十一收一套故宮出版社和安徽美術出版社強強聯手推出的《趙孟頫書畫全集》十本全 三月我收書裡的好物有台版 瓊瑤阿姨的《我的故事》完整修訂雪花飄落精裝版 歐麗娟女士的《<紅樓夢>公開課》三本全 田玉彬先生的《<清明上河圖> 宋朝的一天》 港版《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 陸版《驚破霓裳羽衣曲 戴敦邦繪<長恨歌>賞析》(這本到現在還沒發貨) 另外 陸版 白落梅女士的《願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離》似乎也大有可觀 我打算下週五白色情人節拆封這本 下圖所示這本 則是我三月新書裡的重中之重 也幸虧我之前因種種緣故一直都沒收台版常見版本《宋徽宗》 我收到的這版才是至尊王道版本 姑且算是配得上我男神千古第一藝術家帝王的身份 台版《宋徽宗:從文青到亡國君的悲劇之路》 該版不僅是16開布面精裝燙金版 還有伊沛霞女士的親筆簽名! 華夏文明 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引來國際友人的青睞目光 是自然而然的好事 中國文明 源於中國 更是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我許久以前收的港版《宋徽宗趙佶》也很不錯 我隨著年歲漸長 物質方面 勉強算是有點寬裕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沒很多錢 甚至算是比較貧窮的 主要就是堅持享受單身 所以 經濟 時間 精力 相對都還好 有了這樣勉強還過得去的經濟基礎 藏書自然得以高質量持續下去 但 一大問題是 也正是隨著我年歲漸長 渴讀之心 早已一去不復返 看書 還是可以沉醉其中 但 越發龜速 家藏好書 早已是多得看不完了 我卻不得不持續藏書 好書 窮盡我此生 也是看不完、收不完的 青春苦短 早已遠去 人生 也苦短啊 人 物質上的富足 很重要 但 這 只能是幸福人生的基礎保障而已 人的幸福 我認為 主要還是在於心靈上的富足 何謂心靈上的富足 在我看來 這分為兩方面 一是 精神文化上的長期優質追求 二是 各種各樣 具備積極意義的愛 我如若沒有經年累月的藏書、讀書習慣 沒有優秀文化的長期浸潤滋養 那我肯定是一個徒有其表的枯燥乏味的人 對不起我還算可以的外在 我今年藏書恐怕不會花太多錢了 三月收了不少好書 然而總價也並不很多 618我的開支大項目 估計就是漢服了 謝謝諸君代我取件 不然 我大半條命恐怕都要沒了
大家好 大家吉祥 今天元宵 偏巧是2月12日 詩聖 杜甫先生的生日 古文人具備諸般高華之境 高潔之志 在年少時的王定源看來 是理應如此的 但 近些年 王定源得知西漢鑿壁偷光 長大後卻貪婪斂財的匡衡先生 北宋滿腹才學 書法不俗的奸臣蔡京先生 他們都深諳官場世故之道 甘於腐朽墮落 由此 王定源對杜甫先生之輩 愈發敬重 很多最基本的事理、是非準則 說起來容易 但 若 真要長期貫徹起來 卻是不太容易的 甚至是不太可能的 古今人事 無關仕宦 常見如此 是故 王定源覺得 還是多讀書 少交際 比較好 不管是在什麼年代 什麼地方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 王定源認為 更好的生活方式 就是長期保有閱讀習慣 如此 才更趨近真與美的高華之境 不易被濁世萬象蠶食、腐蝕 事實如此 沒有閱讀習慣的成年人 就是比較容易走向腐朽 平庸 墮落之境 太多太多人對此 習以為常 多麼可怕! 相較於東晉詩人陶淵明先生 北宋詩人林和靖先生的超然塵外 杜甫先生是相對入世的 胸懷家國天下 但 此類人無疑歷來易為世所傷 難以顧得周全 特別是像杜甫先生這樣經歷了安史之亂歷史重創的文人墨客 後世人往往只看到他們的文學成就 對於他們的人生輾轉及思想煎熬 是不太可能感同身受的 相較於常人 文人的精神世界更豐富 內涵更深遠 自然也就更為敏感多思 杜甫先生的家國情懷 也不是絕大多數市井中人可以體會的 位於成都的杜甫草堂 不僅能讓今人得以一窺唐風遺韻 還能切身感受不俗的文化底蘊 愛讀書、有內涵的人 心靈有所追求寄託 人生 勢必會大不一樣 杜甫先生健在時 文學成就並不曾受到多大重視 而在他謝世後 詩名遠播 千年流芳 這樣的人 似乎並沒遠去 以下杜甫肖像出自王定源以前看的《故宮畫譜.高士》 作者是元朝大才子趙孟頫先生 “頫”音、义皆同“俯”
【紅樓】大家好 大家吉祥 又夢紅樓 在正月十二這天入手帶書腰和德珍姐姐親筆簽名的台版《紅樓金釵》畫集(內容以金陵十二釵為主) 我有一種夢回青春的感覺 德珍姐姐芳華早逝時 我還是二十五周歲 我收台灣出版的書(书)始於(于)2011年3月 那年偏巧是我本命年 期待台灣早日回歸祖國懷抱 那年3月 我一次性入手三本德珍姐姐的佳作 《御香縹緲》(德珍姐姐負責所有圖文創作)《紅樓金釵》(德珍姐姐畫圖 創作裡面部分文字)和《艷歌行》(“畫圖”就是“画图”) 今天 我再度入手她的《紅樓金釵》 真的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不禁想感歎:“今夕是何年!” 我再入此書 原是因2011年那時自己年輕不懂事 把那麼美的書腰扔了 根本就沒有收藏書腰的意識 印象中這本的書腰特別美 “芳魂艷魄”什麼的 之前看到淘寶裡漫爵家有全新的這本 售價500元 清貧人士王定源表示不能接受 沒想到本週看到閒魚有熟識的店家賣有書腰的這本 才260元 還帶簽名!簡直不要太驚喜 德珍姐姐的這本畫集應是青春向《紅樓夢》主題畫作的最佳範本 數年前 我錯失65的台版帶德珍姐姐親筆簽名的《霓裳》畫集 我至今想來 仍很是悔恨 一大原因是自己早已有兩幅德珍姐姐親筆簽名卷軸畫《香妃》和《仙袂飄舉》 但 女神簽名 何妨多! 台版書有一點很合我胃口的是 都是採用繁體字的 所幸我一上小學就開始看鳳凰衛視中文台 從六歲就開始接觸繁體字 所以 長大後看港台出版的書 對於繁體字 可以無障礙閱讀 德珍姐姐作品 就是要收台版的 才原汁原味 受德珍姐姐的人生閱歷和《紅樓金釵》篇幅所限 她這本書 不可能很好地展現紅樓世界 我早在2007年9月初看她的《漢莊瀲滟》 就被狠狠驚艷到了 那時 我就預計 這位作者 肯定會為《紅樓夢》作圖 結果 真的在2011年3月得觀德珍姐姐的紅樓綺夢 她的佳作 算是對得起我的期待 年輕時關於《紅樓夢》 我主要想到人物感情觀什麼的 現在關於《紅樓夢》 我進一步感受到它裡面包含的人世百態 還有 很神奇的是 曹雪芹先生刻畫了人物感情的流動性 很多人都知道湯顯祖先生在《牡丹亭》裡寫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但 並不知道 “情不知所終,一往而殆” 曹雪芹先生也是寫人物感情的高手 很遺憾的是 巨著殘缺 愛情是最令人難以捉摸的 並且 沒有階層之分 它的起落 往往沒有道理可講 來了就是來了 走了也就是走了 回望自己多年生活 真心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 還是比較適合未成年學生——愛書 保持單身 煙酒賭博等不良嗜好不沾 不和人多來往 年輕時這樣 我覺得還挺好 挺享受的 但我現在想法已改變了 我收的好多紙片類圖書 真的只是收而已 都懶得拆封了 青春年少時我如若入手那麼高規格的版本 我一定會拆封 並且興致勃勃地細細看完 如今 畢竟是人到中年 倦怠了 跟看書相比 我對“現充”生活 有了年輕時所沒有的期待 可 我所處的現實人文環境又不具備讓我成為幸福“現充”的條件 2010年秋 有一段時間 我很迷徐熙媛姐姐主演的《泡沫之夏》電視劇 那裡面小夏沫有大致這樣的台詞:“看什麼電影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共度的時光。” 那時我畢竟年輕 不太能明白這台詞的意味 如今想來 這孩子說的 真的是太有理 太暖心了 我並不很想涉足愛情 但 論及長期友情 現實生活中 似乎也不存在可長期深交的對象 我近日迷上薛寶琴女士 《紅樓夢》裡關於她的描寫 有提及仇英先生 所以我今天趁著入手了德珍姐姐的《紅樓金釵》畫集 拆封了一本以下最後一圖所示的仇英畫集 這本畫集 硬皮面精裝 帶函套 銅版紙全彩印 大8開 挺好的 我會買這本畫集 純粹是因為很喜歡他的《桃源仙境圖》 相形之下 德珍姐姐的《紅樓金釵》畫集 開本小 且薄 但 內容已足夠好 裡面文字部分出現了引子和十二釵判詞 還有德珍姐姐寫的一些話 畫中人物主要是警幻仙姑、賈寶玉、十二釵、賈母和王夫人 封底拿扇子那位女士不知是誰 書中沒有出現 如若德珍姐姐能有瓊瑤阿姨的壽數 多好!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