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丛主🍀 草儒辩经
关注数: 32 粉丝数: 68 发帖数: 6,442 关注贴吧数: 93
全面战争三国粮草系统猜测 新介绍的曹操派系特性明确指出曹操的屯田制使得他在粮草方面比其他派系有优势 这引发了我的想象,结合历代全战出现过的粮草系统,我进行了以下合理猜测 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粮草上限,以及各自的粮草补充速率,这两项可以通过建筑与科技改变。每年秋季时粮草粮会增长,到达上限时停止补充粮仓。 军队在己方领地时消耗少量的粮草,在敌对势力行军时会根据补给线情况增加粮草消耗量。补给线情况根据主将属性、势力科技以及地理状况来定。 比如诸葛出北伐,诸葛亮本人的补给线属性是优良的,他任用了“合格”的运粮官。可是山路崎岖,影响了运粮效率,这加大了粮草损耗,直到蜀汉势力开发出了派系技术——木牛流马,使得山地运粮损耗减小一些。 诸葛的北伐军就这样持续在敌境消耗着蜀汉的粮草,眼看国库要空了,好在陇西的小麦刚好熟了,诸葛亮便在曹操势力的陇西农业资源点割了一波麦,解了燃眉之急。 在北伐僵持不下时,魏延提出从难以运粮的险路奇袭长安的策略。诸葛知道这样会加大军队的补给负担,蜀汉经受不起更大的粮草补给损耗了。一旦奇袭失败,这支奇袭部队的补给将是个大难题,要么选择放弃补给,让这支部队在敌境慢慢饿死,要么翻山越岭进行损耗惊人的补给——而这样的补给会使得蜀汉粮库迅速见底,最终导致蜀汉军的全面崩溃。而就算奇袭成功,如果曹操军坚壁清野,把长安的粮草一把火烧掉,那么局势将是这样的——长安以西的曹操军丧失了东部的粮草补给,而魏延军也仅能从险峻山路获得损耗巨大的补给。那么这场战争便成了比谁的粮草先耗尽的博弈。 如果坚守在长安以西的曹操军先耗尽了兵粮并被击溃,魏延军便可获得正常补给损耗的粮草,减缓蜀汉的粮草危机。 按这样的设定,粮草将成为主导战争走势的重要因素,成为颇有可玩点的部分。 而且这样的设定并非是我的空想,前几代战锤已经有雏形了。 比方战锤全战鼠人势力的粮草系统,鼠人有粮草上限,根据城镇粮草产量补充,军队会缓慢消耗粮草,建城能够一次性大量使用粮草。 再比方不列颠全战的补给线系统,我没玩过不列颠全战,但似乎类似于中世纪2全战的易北河之鹰mod的补给线设定。军队在己方领地站街可以改善补给线,出境征战会损耗补给线。 把这两样粮草系统整合,再加以改善,便成了我猜想的补给系统。所以实现起来并不太难。 如果真有这样的粮草系统,这代将成为神作。就算这代没达到这样的期望,也希望以后能加入这个粮草系统。
商业社会,明码标价,有何可喷? 开发游戏的成本,目标市场规模,加上商家目标盈利,决定了一款游戏的定价。 游戏本体做出来后,价格差不多定了。 厂家在游戏正式上线前做了个DLC,觉得算到本体价格里,有点亏,决定预购送,以后卖。 商家真要把DLC算本体里,直接提高本体售价就行了,单独拆出来不是能减少游戏本体成本,增加玩家选择吗? 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你给多少钱,别人给你多少服务。真要高端喷,就找出CA开发游戏的成本表,算出游戏利润率,看是不是暴利。别没事瞎找茬。 你去理个发,洗个脚,别人还把各项服务拆开了卖呢,洗剪吹30,光减20,白水洗脚多少,药水洗脚多少(没洗过不知道价) 这你怎么不去喷? 游戏是产品,给你做游戏是提供服务。价格是市场博弈出来的,嫌贵不买,买的少他就降价了。喷人是自降身价。 随着经济的好转,国力的增强,中国人应该追忆汉唐,逐渐建立大国心态。大国心态不是民粹主义,不是杠精,而是包容。 汉唐时外国来朝,国人都是厚待回礼,外国产的东西,用起来好,就拿来用,不吝溢美之词。这叫大国心态。 现在外国人做出了我们想要但是暂时做不出的东西,应当予以鼓励,给出正面回馈,而不是加入外国喷子的行列。 没钱,我去挣,但我的精神绝不贫苦!
分享下吸血鬼派系玩法 看有人说吸血鬼派系难玩,兵各种废。来介绍下我个人摸索出的吸血鬼攻略吧 因为战锤2难度不是很高,所以本人只玩传奇难度。 刚玩吸血鬼的时候,也是各种被虐,拿玩高精的思路,妄图组建无敌兵团,结果发现吸血鬼最高级的兵也是炮灰。。消耗品 当然,谁叫吸血鬼可以随地招兵呢? 可是没有无敌兵团实在没安全感。经过摸索,发现了吸血鬼派系的终极配兵——满编吸血鬼小姐姐,除了领主和一个幽灵一个骷髅王,其他全部无马小姐姐。 开战所有人站一块,锁阵型,敌人靠近了朝着一队冲上去,有魔法放放魔法,敌人就一队队崩溃了。。小姐姐能回血,是真硬气,虽然有回血上限,可小姐姐多了根本打不到残血。 比较麻烦的是巨兽,其实也能打,巨兽冲倒一个,其他的在一边输出,很快就能放倒。战斗时要注意把跑散或冲散的小姐姐尽量往回拉,越聚团越安全 特别提醒——千万别骑坐骑,任何坐骑都不要骑,领主如果想跟小姐姐一起冲,也放弃坐骑吧。 战锤的坐骑各种脆,近战防御属性对骑乘单位来说,简直没用。。被围了几下就空血了,而步战半天打不掉血。。各种闪躲腾挪 玩了吸血鬼,再玩蜥蜴人都各种不适应。。蜥蜴人是必须有巨兽坐骑才强,不过就算是巨兽坐骑,掉血也是很快的,没步战小姐姐硬朗。 还有个后遗症是玩啥派系都想组事务官无双队。。不过并不是所有派系都行。。像老鼠的事务官简直了。。两个档的老鼠人甚至都没完成大漩涡任务。。实在玩不下去。。因为老鼠人弃档,我都至少两个月没碰战锤了。。 以为玩小姐姐,所以玩的女吸血鬼派系。当小姐姐有十个左右的时候,已经可以在大陆横着走了,战前随便招点兵当炮灰,所向无敌。(不招也行) 虽然说最强配兵是满编小姐姐,不过我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二十多个小姐姐被我分成两队了,半编就横着走了,全放一起实在浪费。 祝大家吸血鬼派系玩得愉快
道德教化绝不是一句口号 有人说,政府“五讲四美”的口号说了多少年了,有几个人民道德提高了?所以人民是卑贱的。 真说法真逗,仿佛道德教化光凭几句口号就完事了。。。 今天就讲讲,儒家教化人的方式之一——礼乐。 孔子向来主张复周礼,以礼乐化民。这一直受到人们的嘲笑,现代的国人自然更是无法理解。 礼乐能教化人吗?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你我,就都受过礼乐的教化—— 升国旗,奏国歌。 是的,这就是一种礼乐。 礼乐,其实就是仪式。而好的仪式,是能够感化,震慑人心的。 别告诉我升旗仪式没激发过你丝毫爱国热情。或许你不觉得那是爱国热情?是的,首先仪式带来的是种神圣感,庄严感,然后这感觉可以被引导诠释成别的东西——升旗仪式自然是要让你爱国,而孔子的周之礼乐,便是要让你克己。 克己有着丰富的意涵——谦卑,有仁心等等,这些以后再谈。 孔子从小喜欢自己行周礼,而且他是不言鬼神的。所以可以说孔子是很清楚仪式本身的力量的。 仪式还有一样重要的构成因素。 我们走进教堂,会被其宏伟震慑;我们走进寺庙,会为其庄重所感化。这些感觉是由建筑,雕塑,石碑,树木等等所带来的,这些东西在孔子的仪式中也有。 那便是礼器。 礼器是仪式中建立庄严肃穆神秘的物质环境所必须的,在周礼中,礼器便是诸如铜鼎,钟等等。但是我想把礼器的定义广义化——仪式中建立必要氛围的所有实体物质。 那么基督的教堂,佛教的寺庙,十字架,佛像和木鱼,甚至礼服,便都能算是礼器了,这样也许能方便大家理解。(似乎用礼器定义这一切有些不妥,不过我见识浅陋,姑且这么叫着,大家能理解就好。欢迎指正) 这样一来仪式便全了——礼器,音乐,人的参与。 我之前曾谈过情境化人,这仪式,便也是一种情境。 那么孔子的周之礼乐究竟是如何的呢?我无幸得见,得闻。只能猜测了。 如果是国礼,硕大的青铜器加上高高的台,定然能让人看一眼便觉庄重,而那音乐,绝非靡靡之音,而是编钟组成的典雅之乐。 但孔子少时只用普通的礼器便能行礼,且后来他教化城里的民众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时定然不能全用国礼那么庞大的仪式。那么能行乡里,并能感化民心的礼,其实所花费并不需多,不用世纪坛的庞大,不用奥运开幕式的昂贵。 但那礼终是不得见闻了,如有考据高人能复原一二还原于世人,功德无量。 然虽不得见闻先贤的礼,但至少能辨什么不是先贤的礼。 近日见颇多拜孔子拜先贤的仪式,如果你去看了,感觉不到庄严,感觉不到神圣,甚至感到滑稽,而且行那礼时不知在心里要修炼什么,没人告诉你要克己,要仁,那么那便是扯淡的礼,不是孔子的礼。 ---------------------- 几年前的文章了,大家看个大意就好。
说良知 因为我大四肄业了,本专业的自动化学得七零八落,无可用者。到了社会上果真百无一用了,一个人窝在家里就想,我到底能做什么呢?后来看到柏拉图说,知识都在自己身体里,只要探求自己就能得到知识。我想如果我有了能用的知识,不就能找份工作了吗?正如蜘蛛探求自己便会织网,鸟探求自己便能飞,鳄鱼探求自己便会了致命旋转,猫探求自己便能来去无声......我探求自己能学会哪门技巧呢?估计能做出失传已久的传统手工艺吧? 这自然是笑谈,就算找生物学家把我基因都解析了,我这笨手也不会自己编出花篮来。 柏拉图的知识似乎指的是灵魂的审美,懂得这知识便是美,不懂这知识便是丑。这话说得我云山雾罩,居然妄想能编出美丽的蛛网来。 后来我信了儒家,发现还是中国自己人的思维好懂些——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是孟子的话,这里先天的便不是只有“知识”了,而是分为了能与知。像蜘蛛织网什么的,属于良能。人先天而能的,也不过手抓足行,口呼鼻闻等等,再怎么发掘自己,也发现不了别的什么技能了。至于良知,我却怎么也想不通是什么,却又跟大部分国人一样又好像明白他讲的是什么。 后来我用现代人的思想理解了仁,理解了中庸,理解了礼乐,却怎么也理解不了良知。可昨夜至今风雨交加,气象台挂了八号风球,这样的天气灵感格外多,我竟茅塞顿开,自认理解良知为何物了,并且把仁、中庸、儒的审美等一切成体系地串联了起来。写此文以求证于诸位。 ----------------------------------------------------- 以上都是废话,下面开始正题------------------------------------------- 痛他人之痛,乐他人之乐,这便是仁。人与牛马狗畜皆有仁。用现代的解释,便是同理心。 草原上一群野牛在吃草,这时其中一头被狮子咬了,其他的牛会跑开——如果他们感受不到同伴的痛,再由那痛感激发逃跑的反应,仍旧麻木地站着,那么牛便早灭绝了;有一头大象偶然吃了一个以前从没吃过的果子,甜美多汁令他心旷神怡,其他大象感到他的快乐也来吃,那果子便加进了种群的食谱。你对婴儿笑,他也会看着你笑,你对婴儿做个痛苦的鬼脸,婴儿很有可能会大哭起来;一个孩子,看到别人吃雪糕很开心,他首先也会开心,然后也渴望尝试;你看到父母跌倒,你会感到痛;看到别人的裆部被踢,男人都会感到自己的蛋疼……这是动物的仁。 见义勇为,助他人之困,成他人之乐,保护他人,不伤害他人,则是良知,其他生物少有,而人所独具。 如果同伴被狮子咬,人会上前救助,就算斗不过狮子,也会想办法在以后将其制服;如果自己家的果子多了,人会分享与他人,与人同乐。这些便是良知的体现。 良知是由仁而生的,是相对于他人痛乐的人性化的反应。 良知是人类以团队对抗外力的人格基础,也是后天知识技能被发现后得以储存延续的根据。在那最初的,人类面对自然仍极端脆弱的时候,良知保护了团队中的弱者,也保住了难得的知识与技能。良知,更是人类构建社会,互利互惠的基础,信任、帮助、扶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凝聚在一起。 再有用的后天知识技能也不及良知的万分之一。鸟飞蛛织网,人能手抓足行,这是良能,而,先天能力人与众生灵不相高下,而人独因有良知而为人。 仁是与痛乐相关的,而痛乐是与欲望相关的。性欲令生灵繁衍;食欲令个体生存;生存的欲望令生物面对困境而有所作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欲望与仁,便引导着适者生存之路,这里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胜者。 人因有良知而从动物中脱颖而出。而良知,则是一种灵性上的审美。 良知与欲望共生于人身,共同引导着人类的脚步。然而他们却常有相抵触之处——人类从来都是个矛盾体,这矛盾便是阴阳,他们相生相克、缺一不可。处理得好则共生共赢,处理得不好则玉石俱焚。 如今社会良知泯灭,在世界则如华尔街,在中国则如毒奶粉。 一个孩子看到别人在玩乐,他会开心地上去参与,如果那人将玩具分享于他,他日后便会是个乐于分享的人;那人若自私地不与分享,那刺激有可能造就另一个自私者。 一个义士下河救人,上岸来自己的包却被偷去,义士或许侠义不改,观者却不知有多少要变得自私狭隘。 用地沟油烧着菜的人,自己的孩子喝着毒奶粉。 良知在一个欲望主导的时代如骨牌般倒下,一个长长地链条将所有人锁住。要扭转这趋势,不知要多大的力量。 丧失良知者仍有仁心,能感他人之痛与乐,却做着伤人之事;更可怕的是见到他人惨痛而毫无感觉者,麻木不仁地害人与被害。 有坑害他人,见他人之痛苦而快乐者,这些人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却因这痛苦而兴奋喜悦,就如同吃辣椒上瘾一样,依赖着那由苦痛而刺激分泌的身体激素,这种人叫丧尽天良;有见他人痛苦毫无感觉者,无视他人被害,更对自己的加害他人毫无知觉,这种人叫麻木不仁。 无良者可恨,不仁者可悲。 最近又看到又有人讨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无论否认个人的集体还是脱离社会的个人都太过极端。人因欲望而个人,因良知而集体,欲望与良知缺一不可,集体与个人也相辅相成。 将这本相矛盾、却又密不可分的阴阳调和,便是古人所追求的道。 中庸之道,便是儒的答案。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中最重要的话,看起来晦涩不明,又喜怒哀乐,又天地万物,玄乎其玄。我初时也不明白,后来了解了点《周易》,恍然大悟。 《周易》经过孔子及后儒注解作传,从来都是儒学体系中重要的经典,苏洵说:“圣人之道,得《礼》而信,得《易》而尊。”周易可以算是儒家理论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科学基础。孔子五十而读《易》,而中庸是其孙子思所做,其中思想为孔子晚年大成时的,因此必然有《易》的影响了。 《周易》以宇宙象人类,以自然法则类比人世。“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便是《易》式的造句。 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与欲望相关,与人心相关,喜怒哀乐之未发,便是那颗可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并包含着欲望的谓心。发而中节则是说喜怒哀乐的情绪发泄,以及欲望的实现都要有所节制,不能泛滥无边。 人心的系统导致了喜怒哀乐,以自然比人世,风雨雷电、春夏秋冬,皆为自然系统的喜怒哀乐。 那天生包含着欲望与良知的人心与自然的心——或谓之道,是天下的根本。人的喜怒哀乐与自然的风雨雷电、春夏秋冬,都合乎节制,便是“天下达道”。 这是因为自然力量强大,如果他的风雨雷电,春夏秋冬以及其他自然现象毫无节制,挂他百日风,下他百日雨,来他几年寒冬或者几年炎夏,那天下万物便无法生存。 可如今自然运行四时有序,风雨适度,万物便得以滋养。 人的喜怒哀乐就如同自然的春夏秋冬,都是必然之事物,春夏秋冬合乎节制地轮换,绝不过度,喜怒哀乐也应如此,合乎节制,既不过度,也不过量。 我知道一些长寿的长辈,并非是完全不生气的,可是他们在生气时就在私下里骂了出来,作为一种代价最小的发泄,使得内心得到平衡。而在心里憋着怒火的人则容易生出各种疾病。这算是人的度的一个小例子吧。 度量的问题很难把握,但是儒绝不是要求人做个不喜不怒不哀不乐的庸人。 中庸是中和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内心与外物的周全与平衡。 这便是对良知与欲望这对矛盾体最好的把握——承认他们的存在,一阴一阳。不否定,不贬损,相生相抑。 这是理论上的答案,但要如何做到发良知而又不否定欲望? 前面说过良知是一种灵性上的审美,柏拉图在遥远的地球那边也有这样的见解。 儒做的便是教人审美——礼乐仪式,君子如玉,仁义礼智信……儒用世俗中能够触及之美,去阐释灵性的美,将对难以言说事物的审美,变成可以实际操作的教化流程。将人教成“诚”、“明”之人。 现在中国便缺那普及的,真实而又灵性的审美教育。苏醒麻木、重识良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