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露沾我衣 朝露沾我衣
未完待续
关注数: 59 粉丝数: 186 发帖数: 19,961 关注贴吧数: 15
#耳边评测#听了一个月水月雨和鸣Harmon,我有几个建议 前言 从十几年前刚开始玩耳塞到现在,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随身产品上是一个“技术流”的坚定追随者。从上学时每天把玩的单动铁代表杰士X10和ER4,攒钱半年入手的初代圈铁皇帝K3003,再到近两年把玩静电+动铁结构的Noble Ronin,圈+骨传导结构的flipears圣盔,市面上的各种单元技术全都积极尝鲜。但尝归尝,如果让我在日常工作结束后从架子上随便拿起一条塞子听,我多半还是会挑一条纯动圈吧。我收藏了一些单动圈的塞子,远一点的有森海的IE800,近一点的有水月雨的爱之悲,但是多动圈的塞子却还没有遇到很喜欢的。 倒不是因为这种技术多么新潮小众,实际上在大部分两声道音箱里,单声道发声都不是由一个动圈完成的。哪怕是入门级的产品,也会做两分频设计,比如用一个纸盆单元负责中低频,然后用一个软球顶单元负责高频。而在高端箱子上,为多单元配套的材料技术、独立腔体隔离和分频方法则更为登峰造极。作为发声原理最像音箱的动圈耳塞,多动圈本应是一种最易参考,最直觉的发展道路才对。 但塞子毕竟空间有限,多单元动圈对尺寸的依赖、对音腔的需求都让其在塞子上实现困难重重。上大学时我玩过地外科技JVC FXZ系列的一票多圈塞子,整体而言它们虽然设计上有所回应,但是在分频和相位方面都没能解决得很好,反映在声音上就是低频过多,定位模糊。不过即便并非主流,行业内也一直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厂商在尝试着多动圈耳塞这条技术路线。近期,水月雨发布了复杂技术实验室(XTM)系列的新品和鸣Harmon,首发定价1499元,在技术上则选择了三动圈架构。和鸣隶属的XTM系列本就是水家主打分频技术创新的新系列,其首款作品流星也在玩家中有不错的反响,这次推出多动圈结构的和鸣也算是情理之中。
#耳边评测#听了一个月水月雨和鸣Harmon,我有几个建议 前言 从十几年前刚开始玩耳塞到现在,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随身产品上是一个“技术流”的坚定追随者。从上学时每天把玩的单动铁代表杰士X10和ER4,攒钱半年入手的初代圈铁皇帝K3003,再到近两年把玩静电+动铁结构的Noble Ronin,圈+骨传导结构的flipears圣盔,市面上的各种单元技术全都积极尝鲜。但尝归尝,如果让我在日常工作结束后从架子上随便拿起一条塞子听,我多半还是会挑一条纯动圈吧。我收藏了一些单动圈的塞子,远一点的有森海的IE800,近一点的有水月雨的爱之悲,但是多动圈的塞子却还没有遇到很喜欢的。 倒不是因为这种技术多么新潮小众,实际上在大部分两声道音箱里,单声道发声都不是由一个动圈完成的。哪怕是入门级的产品,也会做两分频设计,比如用一个纸盆单元负责中低频,然后用一个软球顶单元负责高频。而在高端箱子上,为多单元配套的材料技术、独立腔体隔离和分频方法则更为登峰造极。作为发声原理最像音箱的动圈耳塞,多动圈本应是一种最易参考,最直觉的发展道路才对。 但塞子毕竟空间有限,多单元动圈对尺寸的依赖、对音腔的需求都让其在塞子上实现困难重重。上大学时我玩过地外科技JVC FXZ系列的一票多圈塞子,整体而言它们虽然设计上有所回应,但是在分频和相位方面都没能解决得很好,反映在声音上就是低频过多,定位模糊。不过即便并非主流,行业内也一直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厂商在尝试着多动圈耳塞这条技术路线。近期,水月雨发布了复杂技术实验室(XTM)系列的新品和鸣Harmon,首发定价1499元,在技术上则选择了三动圈架构。和鸣隶属的XTM系列本就是水家主打分频技术创新的新系列,其首款作品流星也在玩家中有不错的反响,这次推出多动圈结构的和鸣也算是情理之中。
谈谈MEZE Poet,也谈谈调音的魅力 前言 来自罗马尼亚的MEZE Audio有着十几年的历史,放在耳机圈已不能算是新锐厂牌了。不过较之森海、拜雅这些欧系品牌,MEZE家产品在国内的讨论热度没那么高。我在2021年一次耳机展上初识MEZE,当时他们的展台远没有现在热闹。犹记得拿起Empyrean时,我本来只说随便试试,一耳朵却被其不俗的声音密度与优异的氛围感所吸引,佩戴也格外地舒适,不自觉间就听了很久。 后面几年我陆续听了MEZE家Liric 2、105 AER、Elite等一众大耳,接触越多,越能明白这个品牌在国内小众却口碑稳固的原因。就拿他家最入门的塞子Alba和旗舰大耳Elite来说,这两款产品虽然价位和使用场景差异极大,但是无论是精美的外观还是稳定调音风格都如出一辙,并没有因为定位作人为区隔。尤其是Elite这款MEZE的当家旗舰,更是在短暂试用中给我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今年3月,我正通过更换运放润色自己系统中的主力耳放Burson Soloist Voyager,恰好借到了一副Elite。在与手头大耳轮番对比之中,Elite依靠其优异的做工、出色的使用体验和恰如其分的声音表现牢牢占据了我听音的C位。之所以用“恰如其分”形容Elite的声音,是因为我当时调试系统的目标是让素质感更凸显,同时不牺牲耐听度,而Elite完美符合我的需求。作为一款超旗舰,它的解析力、信息量都远超我手头其他的大耳,动态更是优异到不像个戴在头上的回放设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在强横的素质之上给出全频段细腻、润泽的听感,没有任何刺激的声音元素。在试听Elite的时间里,我只有两个遗憾。其一是要挖掘它的全部潜力绝非易事,尽管我手头的Voyager已经是旗舰级的耳放,但当我在展会上听到更高阶系统驱动的Elite时,还是有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如果换用万元级左右的台式一体机,密度和声场方面更是会明显打折扣;其二是其价格也和声音水准一样高企,除了认可和喜爱之外,像我这样的普通玩家很难有买下它的念头。于是当我看到MEZE的新品Poet时,这款定价只有Elite一半,但技术一脉相承、主打直推的大耳机便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
#耳边评测#谈谈MEZE Poet,也谈谈调音的魅力 前言 来自罗马尼亚的MEZE Audio有着十几年的历史,放在耳机圈已不能算是新锐厂牌了。不过较之森海、拜雅这些欧系品牌,MEZE家产品在国内的讨论热度没那么高。我在2021年一次耳机展上初识MEZE,当时他们的展台远没有现在热闹。犹记得拿起Empyrean时,我本来只说随便试试,一耳朵却被其不俗的声音密度与优异的氛围感所吸引,佩戴也格外地舒适,不自觉间就听了很久。 后面几年我陆续听了MEZE家Liric 2、105 AER、Elite等一众大耳,接触越多,越能明白这个品牌在国内小众却口碑稳固的原因。就拿他家最入门的塞子Alba和旗舰大耳Elite来说,这两款产品虽然价位和使用场景差异极大,但是无论是精美的外观还是稳定调音风格都如出一辙,并没有因为定位作人为区隔。尤其是Elite这款MEZE的当家旗舰,更是在短暂试用中给我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今年3月,我正通过更换运放润色自己系统中的主力耳放Burson Soloist Voyager,恰好借到了一副Elite。在与手头大耳轮番对比之中,Elite依靠其优异的做工、出色的使用体验和恰如其分的声音表现牢牢占据了我听音的C位。之所以用“恰如其分”形容Elite的声音,是因为我当时调试系统的目标是让素质感更凸显,同时不牺牲耐听度,而Elite完美符合我的需求。作为一款超旗舰,它的解析力、信息量都远超我手头其他的大耳,动态更是优异到不像个戴在头上的回放设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在强横的素质之上给出全频段细腻、润泽的听感,没有任何刺激的声音元素。在试听Elite的时间里,我只有两个遗憾。其一是要挖掘它的全部潜力绝非易事,尽管我手头的Voyager已经是旗舰级的耳放,但当我在展会上听到更高阶系统驱动的Elite时,还是有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如果换用万元级左右的台式一体机,密度和声场方面更是会明显打折扣;其二是其价格也和声音水准一样高企,除了认可和喜爱之外,像我这样的普通玩家很难有买下它的念头。于是当我看到MEZE的新品Poet时,这款定价只有Elite一半,但技术一脉相承、主打直推的大耳机便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
#耳边评测#拜雅beyerdynamic DT 70/71/72/73 IE对比评测 前言 在拜雅还不叫拜雅的2012年,我攒了一支DT 990 PRO。它坚固的金属头梁,结实的“电话线”和柔软的天鹅绒耳罩构成了我对于专业监听耳机的第一印象。最近折腾台式系统时,我又把这支老家伙翻出来抖灰。虽然已是十几年时光过去,但它的工况依旧良好,只有淡黄色的耳罩染上了点儿岁月的印子。DT 990 PRO的地位是时间赋予的,它也是我认识拜雅beyerdynamic DT系列监听耳机的引路人。但回想起学生时代使用iPod的自己,在面对这样一支阻抗高达250欧的大耳时,单单要把它推响就已经要全力以赴,那根粗壮的线材在应付外出场景时也是无法可想。这段“拼尽全力无法战胜”的经历也让我对浩如烟海、久负盛名的DT系列大耳长期保持观望。 作为一个热爱动圈的烧友,与DT系列的疏离总让我感到遗憾。去年在逛展时,我看到拜雅beyerdynamic更新了DT 1990 PRO MK2/DT 1770 PRO MK2两款监听耳机,把它们的阻抗降到了30欧。当时我试着用随身听直推,发现声音的素质意外地不错,这种低阻抗设计也让我察觉到了DT系列的悄然改变。而2025开年时拜雅beyerdynamic发布了售价5899元的DT IE系列入耳式监听耳塞,则彻底让我这个随身党坐不住了。我抓住机会将它们全部借来聆听对比,以此弥补那些想象中用DT系列出街的时光。
#耳边评测#拜雅beyerdynamic DT 70/71/72/73 IE对比评测 前言 在拜雅还不叫拜雅的2012年,我攒了一支DT 990 PRO。它坚固的金属头梁,结实的“电话线”和柔软的天鹅绒耳罩构成了我对于专业监听耳机的第一印象。最近折腾台式系统时,我又把这支老家伙翻出来抖灰。虽然已是十几年时光过去,但它的工况依旧良好,只有淡黄色的耳罩染上了点儿岁月的印子。DT 990 PRO的地位是时间赋予的,它也是我认识拜雅beyerdynamic DT系列监听耳机的引路人。但回想起学生时代使用iPod的自己,在面对这样一支阻抗高达250欧的大耳时,单单要把它推响就已经要全力以赴,那根粗壮的线材在应付外出场景时也是无法可想。这段“拼尽全力无法战胜”的经历也让我对浩如烟海、久负盛名的DT系列大耳长期保持观望。 作为一个热爱动圈的烧友,与DT系列的疏离总让我感到遗憾。去年在逛展时,我看到拜雅beyerdynamic更新了DT 1990 PRO MK2/DT 1770 PRO MK2两款监听耳机,把它们的阻抗降到了30欧。当时我试着用随身听直推,发现声音的素质意外地不错,这种低阻抗设计也让我察觉到了DT系列的悄然改变。而2025开年时拜雅beyerdynamic发布了售价5899元的DT IE系列入耳式监听耳塞,则彻底让我这个随身党坐不住了。我抓住机会将它们全部借来聆听对比,以此弥补那些想象中用DT系列出街的时光。
【巡回向】谈从R6 Pro II到R6 Pro Max的继承与变化 前言 每次参加线下展会,海贝的展台都是我一定会驻足的。至于原因,多半是因为海贝这两年的产品设计多有亮色,颇为惹眼。放下耳塞产品上风格各异的面板设计不谈,哪怕在被全面屏风潮压缩了设计空间的播放器上,海贝也总能变着花样满足颜控的需求。从R8 II的不锈钢加ALCANTARA植绒皮设计到R6 Pro II的性感腰线,每一台产品都能在声音之外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2025年开年之际,海贝推出了R6 Pro II的后继机型R6 Pro Max并且和国砖吧策划了两代双机巡回活动,这个机会我自然不会错过。毕竟对于一台播放器来说,床边案头的真实使用体会远强于展会上的一耳朵,更别说还能够双机同持,细细对比了。包装与配件 在此次巡回之前,R6 Pro II我曾在许多场合把玩过,但见到包装却是首次。R6 Pro II和R6 Pro Max的包装风格类似,均用产品的局部特写标示出机器的设计亮点。R6 Pro Max的包装体积较前代更紧凑,设计语言也贯彻得更好-贯穿机背的槽线不仅印在了外盒上,也浮现在纯白的内盒上,平添了一份开箱的高级感。除了常规的内容物之外,R6 Pro Max包装内随附了一个精致的皮套和一枚65W的氮化镓快充头。前者配色克制沉稳,手感细腻;后者体积小巧,功率充足。在这个旗舰手机纷纷取消充电器的2025年,见到这样慷慨实用的配件让人颇为恍惚。去年我曾专门为手头的电子产品补购氮化镓快充头,因为材料的高频工作特性,这种充电头在小体积里拥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尤其适配便携播放器这种需要外带产品的需求。外观部分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R6 Pro II的场景,当我把桌面上的机器拿起时,其背面弯曲的槽线设计成功欺骗了我的视觉。得益于这个经典的设计,R6 Pro II虽有15mm的厚度,但是体感上却很纤薄。R6 Pro Max完整地继承了前代的背部设计,但作为Max款式,陡增到21.8mm的厚度和客观的425g重量削弱了这种视觉欺骗感,残存的多是属于弧线的那份流畅。作为后继机型,R6 Pro Max把前代一些设计上的小问题也保留了,R6 Pro II区分度极低的左右侧细长条按键被它原样继承,原本在R6 Pro II上,纤长的设计或是为了配合机身厚度,但在R6 Pro Max上是完全可以做得更宽,更具盲操辨识度的。最终没能落实,非常遗憾。较之延续传统设计,新的R6 Pro Max在设计上最打动我的是配色。蓝色的R6 Pro Max调色非常淡雅,这种类似于天青的色泽与曾在iPhone 13Pro上出现的“远峰蓝”完全一致,那是一种美到能够让手机溢价半年之久的颜色,也是一种能够让机主迟迟不愿换机的颜色。R6 Pro Max的色彩稀释了变厚附加的沉重感,也让产品的气质较之前代更加内敛高级。 在设计之外的硬件部分,定价七千档的R6 Pro Max较之五千档的R6 Pro II自然有稳步提升。其存储规格从4G+64提升到了6G+128G,带来了更流畅的操作响应速度和更宽裕的音乐存储空间。其实就我实际体验而言,R6 Pro II哪怕到了今天依旧是一台响应较为流畅的播放器,但是随着安卓手机疯狂的军备竞赛,各类流媒体音乐App对内存的掠夺越发不加节制。以我常用的网易云音乐App而言,R6 Pro Max确实能够凭借硬件带来更加流畅的操作体验。另外在视觉层面,R6 Pro Max这块屏幕虽然尺寸上并没有扩大,但是刷新率似乎较之前代有所提升,各类触控响应在对比之下能明显感觉更为跟手。整体而言,面对R6 Pro Max这样一台变丰满的便携设备,稳定发挥是我给到外观部分的最终评价。它仍旧是悦目的,但是R6 Pro II身上的那份精致感只能去声音部分搜寻了。 软件部分 海贝的OS用起来一向顺手。系统反应快,菜单逻辑清晰,无论点按、滑动都很跟手。海贝音乐App一如既往地发挥稳定,属于那种不用看说明书就能轻松上手的播放器。UI方面,海贝音乐环状的播放进度设计深得我心,尤其在持握R6 Pro Max这较为厚实的机身时,这种转着圈调进度条的设计能够大大提升握持的稳定感。R6 Pro Max在声音设置部分延续了R6 Pro II上我很喜欢的一个巧思,那就是通过冷暖,厚度,人声等模块的直接调节来改变声音,这样的设计显然对于缺乏EQ经验的用户更为亲和、易用。声音部分 如果从硬件部分窥探声音的话,R6 Pro Max从R6 Pro II的双AK4499EX+AK4191的方案升级到了双ESS 9039MS PRO,后者是一枚旗舰级的台式DAC。虽然我常戏称音质以换芯为本,但换用台式DAC意味着R6 Pro Max周边电路的整体更新。无论是DAC、I/V、LPF和输出部分的独立供电,还是8路独立I/V(OPA1612)的设计,都是为了把硬件的木桶板长提升的操作。可以说R6 Pro II身材的隆起,除了那块8200mAh的大电池外,将空间全部都给了更加复杂的声学元件了。从技术思路上讲,R6 Pro II是在随身听上追求声音多样性的设计思路,采用AK4499EX+AK4191这套数模分开的DAC方案使得电路设计更加灵活,同时放置了A类和AB类两套放大电路;而R6 Pro Max则是转而在随身的体积里构建一套追求更高素质的台式电路,这也更加符合其进阶的定位。R6 Pro Max的声音较为忠实地反映了硬件设计。较之R6 Pro II,这台后继机型在声场、解析、密度和控制力上都有一定提升,但是也没有超越价位的飞跃,比如其声底透明度虽有进步,但与R8 II这样的旗舰比还是有客观的差距。好在海贝对于R6系列的机型定位一向精准,R6 Pro Max的素质虽然不算登峰造极,但是对于其调音风格来说确实已经够用了。 我一向认为R6 Pro II在A类放大下的调音是非常抓耳的,声底温暖、低频丰润、人声有厚度,在流行歌曲上有上佳的表现。而R6 Pro Max的风格与R6 Pro II可谓一脉相承。这款上位机型三频整体均衡,稍微把能量感向中频倾斜。低频方面,R6 Pro Max维持了与R6 Pro II相似的量感,都拥有足够热情的表达。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力道更强,形体更凝聚,下潜更好。R6 Pro II相比之下会更显蓬松,速度也会更慢。如果听电影原声R6 Pro II还能占些优势。但是如果进一步探究细节、或者聆听注重节奏的曲目,我就会倒向R6 Pro Max的表达方式。如上所述,中频依旧是R6 Pro Max声音的表现重心。或许是因为声场的外扩,其人声的位置较之R6 Pro II稍远,但是依旧是处于近人的位置,结像也相当饱满。在中频的把握上,R6 Pro Max显然是更老练的那个。我在用R6 Pro II听歌时偶尔会觉得能量过强,有些唱词稍显刺激,而R6 Pro Max则能够控制在一个突出却不刺激的程度。它的中频并非绝对的还原走向,而是修饰微染,依旧延续了浓郁的听感。对于流行人声的表达,R6 Pro Max依旧是情感浓郁的;如果拿来听乐器的话,会觉得音色比惯常更圆润、丝滑,钢琴这样的乐器会更显悦耳,而弦乐器则会少了一些质感。无论是R6 Pro II还是R6 Pro Max,他们的高频和一些古典取向的前端比都不算明亮,属于细腻耐听的风格。相较之下,R6 Pro Max高频结像会更加精致细腻一些,细节表达得也更加充分。作为一个热爱古典音乐的还原控、高频控,我不太推荐和我有同样听音喜好的朋友用R6 Pro Max伺候古典音乐,流行人声才是这台机将遇良才的主战场。 当我看到一款播放器身材膨胀时,往往会直觉地以为它的声音要往大力出奇迹的方向努力一下,但实际听下来R6 Pro Max没这么简单粗暴。整体而言它提供了比R6 Pro II更加中正、安定和更具层次感的声音,但是仍旧服务于喜爱R6 Pro II声音风格的群体,从这个角度讲其 Pro Max的后缀是恰如其分的。 其他体验 在声音之外,R6 Pro Max把体验也做得更加水桶了。虽然较之R6 Pro II有着容量几乎翻倍的电池,但是在PD快充的加持下,实测15分钟就可以充入25%电量,只需要1小时四十分钟就可以充到95%,这个速度与R6 Pro II相差无几。得益于更大的电池,R6 Pro Max能够让我无压力待机放上好几天,而同样的使用状况下R6 Pro II早已没电关机了。在推力方面,687mW的平衡口能够让我不假思索地把各种塞子插上去,很少需要考虑推不推得动的问题。 我自己是iPhone用户,近年来在普通iPhone和Pro Max版本中都会选择购买后者,原因不外乎Pro Max能够带来视觉、续航方面更极致,更不妥协的体验。从R6 Pro II到R6 Pro Max的变迁也大抵相似,所有的变与不变,都是献给那些热爱R6 Pro 调音特色,亦追求极致声音和续航体验的用户的。而作为一个随身产品,体积的增大也是这些体验的代价。此间或无关完美,只有取舍与选择而已。
#耳边一分钟#谈谈乂度的TA-32解码耳放一体机 TA-32我听了一周多了,作为乂度新推出的旗舰级桌面解码耳放一体机,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无疑是前胆后石的架构与双模块化设计理念。 这台机器采用了横置设计,枪灰色喷砂的金属机身搭配红色旋钮与暖黄色电子管灯光,既保留了乂度产品一贯的硬核质感,又融入了一些源于胆管的复古元素。31.2cm×41.7cm的尺寸较为紧凑,而超过5公斤的重量使其摆放于桌面时相当牢固-这对胆管稳定工作无疑是有帮助的。TA-32正面的3.12英寸OLED显示屏相当敞亮,能够直观呈现当前选装的DAC、输入模式、增益等关键信息。这台机器外观设计上比较巧妙的是机顶环绕着电子管的两个金属件,一方面能起到保护作用,又能在用户搬动这台机器的时候充当提手,辨识度很高。 硬件配置上,TA-32原配搭载来自于罗姆的BD34301EKV解码芯片,支持DSD512、PCM768kHz及MQA八倍展开。放大架构则延续了系列经典的前胆后石设计,前级部分由定制的5U4G整流管与两枚APOS的12AU7电子管构成,后级部分则为晶体管扩流电路,最大输出功率达3W@32Ω,可谓是音色和推力全都要了。 TA-32无疑是一台现代化胆机,其接口配置全面覆盖了时下的音频需求:除了配备USB、同轴、光纤及平衡输入之外,也通过蓝牙5.1支持LDAC/aptX HD高清格式,对于多音源使用场景较为受用。在输出端,TA-32提供了较为实用的4.4mm平衡、卡农平衡与6.35mm单端三种接口,让我手头的HW600和HD650都能接驳使用。在实际使用时,我会将TA-32放置在远人位,一方面其整流管高出保护金属件不少,有被磕碰损坏的风险。另一方面其胆管工作温度非常高,如果运行状态中用手摸到,还是会挺烫手。 声音表现上,TA-32的前级部分对声音的染色是比较显著的,而且强调中频的细节和密度,整体呈现出温暖而不失解析力的状况。在我使用TA-32和HW600这对组合时,其呈现出了极为蓬松的低频质感。其低频毫无侵略性,能够很好地衬托中频的表现,却也不会让人觉得量感上有什么缺失。得益于晶体管扩流的设计,TA-32的声音具备与石机相若的速度感和动态,并不会因为胆味的加入而过于温吞。就原配组合来看,我认为拿它听流行歌曲是比较好的选择,而在人声适配方面,其男声表现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可塑性也是TA-32很吸引人的地方,它的双模块化设计允许用户自由更换解码芯片与电子管。只需要一把螺丝刀就可以打开机身底部,在标配的BD34301EKV之外换装ESS9039PRO、AK4499EX及双WM8741三种各具特色的芯片,而可更换电子管的前级部分则能够通过换管对声音底色产生影响。给这台机器更换DAC和电子管并不困难:采用专门外壳封装的DAC配件只要对准槽位便可轻松安装,而电子管的插座则都做了精确的对位设计,即便没有更换经验的用户也能轻松上手。 在诸多搭配之中,我最终选择了双WM8741搭配原装电子管的组合。在我刚入烧的2010年前后,双WM8741是很多高端播放器常用的组合。这个以现在眼光看来稍微有点“糊”的芯片却在人声尤其是女声表现上韵味十足,很是耐听。这种搭配并非着意追求极限的参数性能或极致纯净的听感,而是寻求声音韵味与个人审美的适配性。可以说TA-32以一体机的形态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分体式桌面系统的折腾乐趣,既可以通过搭配作为用户听音的主力机,也可以剑走偏锋在主力系统之外提供给用户多一种声音的选择,具备极高的可玩度。
#巡回向#麦景图MHA200巡回听感分享 一 前言 作为消费数码和Hi-Fi产品的双料爱好者,我经常和朋友打趣说,有两个“Mac”都是让我心痒痒但又买不起的存在-一个是Macintosh电脑,另一个则是McIntosh麦景图。虽然分属科技领域和音频世界,但这两个名字却有种奇妙的关联感。毕竟苹果本准备用McIntosh(一种苹果名)命名它的电脑,可惜在它发布电脑的1984年,McIntosh麦景图已经是成立35年的知名音频设备制造商了,苹果只好生造了个平替单词。说到麦景图,这家老牌美国公司除了商标之外,在某些地方和苹果也有点相似。就像苹果靠着Mac和iPhone常年更新维系核心用户一样,麦景图旗下的高功率立体声功放同样靠着多年发展积累了大批拥趸。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MC系列,MC275更是持续生产了六十多年的常青树。我第一次见到MC275是在一篇介绍胆机的文章里,其主要描述了这台真空管后级在上世纪60年代发布时的多项技术创新,还有它如何在胆机的回潮性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MC275独特的复古外观,尤其是那一排绿莹莹的真空管完全长在我的审美上,可惜看过价格之后我被直接劝退。 本以为这一瞥后,我与这台机器应该不会有什么交集了。但随着2024年麦景图借理顺代理渠道之机发力国内市场,我竟在数场耳机展上看到了一台外观特别像MC275的机器。经询问展台工作人员得知,这是一台发布于2021年的真空管耳机放大器,型号为MHA200。我牢牢记住了这款产品,随后在国砖吧的巡回活动中申请到了一试之机。 二 外观 作为一款售价24800元的旗舰级耳机放大器,MHA200的身材袖珍得让人难以置信,这台机器的底面投影面积仅为15.6cm(宽)*23.2cm(深),摆放在桌面的占地还不及一张A4纸,我很轻松地在并不宽裕的工作台上为它找到了一席之地,并满脑子都是把它放去床头柜的想法。在精致的身材之下,MHA200几乎将MC275身上所有标志性设计都复现了出来。这台纯手工打造的机器拥有定制成型的抛光不锈钢底座,其上的统一耦合电路变压器和四枚真空管,与侧面的复古的压铸铝McIntosh名称装饰件一起昭示着这台耳放纯正的家族血统。当机身通电启动时,真空管底座里的绿色Led灯光会在闪烁后亮起,给聆听增添了一种独特的仪式感。MHA200是我使用过外观最为撩人的耳机放大器,与许多仍在设计与做工上苦苦挣扎的Hi-Fi产品不同,系出名门的它仅凭颜值便能轻易占据桌面的一席之地,不得不让人感叹其遗传基因的强大。三 功能 较之专注于两声道和家庭影院的其他麦景图产品,作为耳放的MHA200因使用场景的变迁进行了功能定制。在它的机身前面板上有一枚负载切换旋钮,可用于在32-100、100-250、250-600和600-1,000欧姆4种常见的耳机阻抗范围内进行切换。这枚旋钮功能的实现全仰赖统一耦合电路阻抗自适应的特性,确保了MHA200在各种耳机负载下都能实现500mW的最大输出功率,同时将失真保持在最低。在使用这台耳放的时候,我并不需要像使用一些带有增益挡位的耳放那样“低、中、高”逐一尝试,而是根据搭配耳机的阻抗直接调节旋钮开听,使用体验相当简洁。与负载切换旋钮对称的位置是一枚音量旋钮,当将其卡口旋至12点钟方向时能感受到一个明确的段落感,此处便是MHA200的另一独特设定-统一增益中心点。当音量旋钮调至此处时,音量的增益为0db,换句话说此时整套听音系统的音量交由其他可变音量输出的组件来把控,MHA200则不会因调节音量在系统中引入更多的失真。当然若使用固定音量输出的音源时,这个旋钮依旧可以用最传统的方式左减右加地进行音量控制(但音量增加的幅度有些非线性,需要小心调节)。这显然是又一个鲜见于民用耳放的设定,除了遵循录音室规范之外,长久以来在胆机玩家中存在着一种玩法-通过给合并式胆放加前级的方式去推箱子,来追求更极限的声音表现。而具备此种设定的MHA200完全适配这种用途,可谓给发烧友多一种选择。在上述独特功能之外,为适应数字音源时代的耳机聆听需求,MHA200也在输入和输出方式上做了调整。输出方面,MHA200具有一对3针平衡XLR接口,用于专业耳机设备的平衡输出;一个4针平衡XLR接口,用于烧友最常用的平衡立体声输出;以及一个6.35mm的耳机插孔。虽然欠缺了时下越来越常见于大耳上的4.4.mm耳机插孔,但也足以应对大多数耳机的连接需求了。输入方面它拥有一对非平衡的RCA、和一对3Pin XLR平衡输入,已经能够满足时下大多数字音源的连接需求。MHA200在功能上的一个遗憾是抗干扰能力不够优秀。耳放多用于桌面环境,这就对产品的抗干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发现MHA200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面对各种电磁辐射的挑战,当桌面上设备复杂时,它时常会因为干扰发出不规则的噪音。我建议这款产品的用户在使用时不要在其周边摆放太多电子产品。 四 声音素质 我用来搭配MHA200试听的音源是自用的飞傲R7。R7的解码部分是一颗ES9068AS,虽然是单DAC设计,但这颗DAC是原生双通道,可以提供完整的平衡电路,解码性能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而且就我聆听的经验来说,R7在作为解码时并不会往系统中添加很多风格化的东西,很适合拿来反映耳放的声音特点。而用于聆听的耳机则主要是森海塞尔的HD800S,这款经典的旗舰级动圈耳机遇强则强,同样是“前端分析器”一般的存在。在与晶体管耳放的比较中,胆机的声音特色往往源于其谐波失真特性。胆机以偶次谐波失真为主,这种偶次谐波赋予了声音温暖、饱满的特质,恰似为音乐披一件毛绒外衣,不但毫无生硬的失真感,反而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烧友本身就是较之参数更重视听感的人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2025年的今天,胆机依旧被大家探讨和把玩着。 过去几年里我尝试过一些胆机,其间有一台在声音上将“胆味”做到浓墨重彩的产品。在聆听它时,我只觉得每一个音符都裹上了毛茸茸的晕边儿,每一段旋律里都藏着松木窗框漏进堂屋的叹息,唱片录音里的电流声仿佛都成了柴火噼啪-味道确实浓重,但也确实挑曲子,非得深夜拧开暗黄台灯,听古典老碟里传出半世纪前的咳嗽声才够味。对于这台机器我经历了一耳朵惊艳到冷静的过程,深感对于“胆味”的适度拿捏是此类产品的必修功课。 较之于其他胆机的“拿捏”,MHA200身为麦景图的作品,其声音表达显然已在更高的层面上。得益于极高质量的元件选择与电路设计,MHA200初开声时那结实的低频、明朗的高频还有优秀的动态与瞬态,都让我觉得自己正在听一台旗舰级晶体管放大器。可以说在20Hz至20000H的频响范围、0.5%总谐波失真的参数基础上,MHA200已经将困扰低端真空管放大器诸如“糊慢”等声音问题一并解决,完全有与同档晶体管放大器一较高下的水准。 以我自己使用的Burson Soloist Voyager这台放大器为例,这台大致与MHA200处于同一价位的晶体管耳放声音大气磅礴,背景更是极为深邃黑沉。部分胆耳放在与Voyager的比较中,很容易在声音的气势和声底两方面显现出明显的差距,但MHA200却在对话Voyager时显得从容不迫。首先是蓬勃的动态和瞬态。哪怕比较的对象是一台旗舰石机,MHA200呈现出的音乐能量感也不遑多让。无论是激昂如德九第四乐章般的管弦齐奏,还是婉约如舒曼童年梦幻曲的钢琴轻弹,它都能妥帖地将蕴含在音符中的情绪表现出来。我能明确地从这些或低沉、或激越的音符中听出这台机器没有对声音做刻意滚降。这种大开大合、挥洒自如的表现,除了让我感叹麦景图在胆机调教上的底蕴之外,也打碎了心中胆机动态与瞬态一定不如同档石机的刻板印象。 其次是极致静谧的声底。当我从许多设备切换回Voyager使用时,常有一种倦鸟归巢的安定感,这种感觉来源于对其黑沉的,绸缎般的声底之眷恋。这种质地的声底并非每一台驱动力强劲的耳放都能实现,然而MHA200的声音背景却能够使我拿起耳机后,在它与Voyager之间举棋不定。不同于部分胆机让声底变得温暖或粘稠,MHA200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澄澈的声底,在音符之外鲜有矫揉修饰。在大多数时间里,我难以分辨出手头的两台耳放谁在声底纯净度上更胜一筹,而当我使用低阻抗、高灵敏度的耳机时,MHA200甚至比Voyager表现得更加静谧。 五 风格特色 虽说对于顶级耳放而言高素质是应有之义,但我仍有一份困惑未解-一台真空管耳放,其声音表现的顶点是如顶级晶体管放大器一般吗?随着对MHA200聆听的深入,来自器材的回答逐步在真空管明灭间浮现。 MHA200选用了12AT7、12BH7A真空管的组合,这四枚管子生产于俄罗斯,上面均印有麦景图的定制LOGO,其中12AT7双三极管用于驱动级,12BH7A用于输出级。12AT7和12BH7A皆是常被麦景图经典产品选用的型号,其中前者更是在MC275上作为驱动级推动大名鼎鼎的KT88功率管。麦景图在一款耳放产品上选用这两个型号的真空管显然经过仔细考虑:12AT7属于小信号放大管,其增益适中、线性度优秀的同时失真也比较低,音色中性透明;12BH7A拥有同样优秀的线性度和低失真,同时电流输出能力比12AT7更高,音色中性偏暖,更适合作为输出级管来负责信号放大与电流驱动。这样的组合反映在实际听感上,最突出的便是MHA200那细腻温暖的中频表现。较之在全频段大事染色的胆机,MHA200几乎将“胆味”浸润到自然不着痕迹,唯有中频表现让人能够察觉到真空管对声音的加成。作为一台声底纯净的耳放,无论是流行乐中歌手的发声细节,还是古典乐中弦乐演奏的技巧,都能够被MHA200详尽准确地还原。在此基础上偶次谐波发挥得恰到好处,使得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都在密实之余略微加了些温暖的泛音。声音的光泽感由此提升,音符之间的连缀也变得更加紧密、流畅。 只要听过MHA200的中频表现,便很容易明白这台机器声音的诸多特质都是为提升中频表现力服务的:它的低频凝聚结实,回弹迅速;它的高频细节丰富,明亮润泽;它规整的声场虽不以广阔见长,但各个声音元素依旧层次分明,同时具备很强的包围感。这些风格特质使得MHA200的声音在整体清爽透气的同时,中频的醇美氛围又凸显得自然而然。“得中频者得天下”,比起高参考性,用高可欣赏性形容MHA200更为贴切。它回放的小编制音乐令人难忘,对提琴的演绎更是恰到好处。弓弦运作起来后旋律便连绵不绝,优美的泛音让琴的形体在耳中具化-如果有人不清楚什么是琴音里的“油润感”和“松香味”,那么使用这台机器聆听《Gala Stradivarius Concert》便一定可以找到答案。除此之外,MHA200在人声回放中也有上佳表现。许多注重细节还原的耳放在演绎人声时会因忠实放大瑕疵,偶尔陷入“分析感”重的尴尬境地,但MHA200却并不存在这种问题。其中频的些微点染使得每一句唱词都余音袅袅,不但歌手演唱时唇齿间微妙的变化清晰可闻,更是连气息的变化、情感的起伏都能被呈现出来,这就使回放跨越了“准确”和“鲜活”的分野,抵达了以情动人的彼岸。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人声的用家,但在使用MHA200时,却常在不经意间听完整张流行专辑,其人声回放的感染力可见一斑。 独特的中频之美让MHA200的声音不必拘泥于素质之辨,在旗舰级桌面耳放中占据了独特的生态位。我推荐对于中频细腻度与活生感有较高追求的烧友找机会尝试一下MHA200,相信一定可以于聆听中获得别样的收获。 六 尾巴 在诸多旗舰级设备中,MHA200是如此特别的存在。作为一款发布于2021年的器材,它的外观与技术仿佛从历史中走来,却依旧如此光彩夺目;作为一款耳机放大器,它的功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创新,却因深厚的积淀实现得信手拈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声音表现,那些从真空管中流淌出的音符温暖而不失细腻,醇厚而不失灵动。从客厅到书房,麦景图的产品总是能用它独特的方式,在一切音乐可能响起之处诠释其中的情感。正如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一样,无论历经何种时光洗礼,依然能触动听者的心弦。
【众测】有颜又好玩的ArpegEar Hane羽众测分享 一、引子 2024年末我参加了国砖吧的众测活动,也因此听到了为这一年收官的音频产品Hane羽。羽是拓品子系列ArpegEar的首作,ArpegEar这个名称应源于音乐术语“arpeggio(琶音)”,它指的是一种将和弦的组成音从低到高连续奏出的技巧,化用作耳塞所属的序列名倒是相当合适。 作为一款上市价799元的耳塞,羽显然定位于入门市场。而经过多年的竞争与沉淀,500到1000元的价格区间已然成了各厂商的必争之地-卷堆料、卷价格、卷声音,卷出了许多烧友耳熟能详的口碑之作扎堆在怪物房里。一向以“高性价比的科学HiFi”为标签的拓品,此次以身入局的手法是让羽搭载四组拨码开关,带着理论上最多十六种调音风格与用户见面。二、拨码开关 拨码开关的工作原理基于机械接触和电气连接,开关内部由一组金属接触片组成,每个接触片对应一个开关位置。当开关的拨片被移动到某个位置时,相应的接触片会被按下或释放,从而改变电路的连接状态。用拨码开关搭配电路,就能在音频产品上实现对于声音的微调。 拨码开关这种东西出现在耳塞上称不上什么新鲜事,我自己使用过的山灵ME900和飞傲FA19两款旗舰耳塞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而在各大展会上采用开关调音的产品更是不胜枚举。在我看来,使用开关调音这种设计的取舍明确:一方面,这种最大程度提供调音自由的设计极具可玩性,对于不喜欢使用软件EQ,又喜欢折腾的烧友是件好事。但毕竟众口难调,几种调音如何设计、搭配都是很考验厂家功力的,如果调得不好那么多种调音就会从增量变为冗余,甚至让部分用户感到无所适从。记得我学生时期接触的某款耳机竟然预设了足足36种调音方案,当时我就如堕云里雾里。 为了降低选择的困难,有的厂家采用的策略是预先确定几组拨码方案后,再为他们起个通俗的名字-比如“人声”和“古典”,让用户根据不同歌曲类型参照调节。有的则化繁为简只留一组开关,用兼容性最广的两个风格去涵盖大多数用户的口味。比起这些做法,羽在调音开关的使用上则极具拓品的“科学”精神:它一方面提供了数量拉满的四组开关,丝毫不妥协调整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虽在说明书里预列了四种开关调整方案,但并不谈这些方案适合听什么歌曲,只用数据说明它们对频响曲线的影响。 三、小清新&硬核 这种“科学”的硬核设定和羽的外观形成了极大反差。刚开箱这条耳塞时,它简约文艺的包装风格和像孔雀翎一样美妙的面板图案给了我一种文艺小清新的错觉,让我几乎以为拓品想在ArpegEar这个系列另辟蹊径了。然而这硬核的拨片调音方案和朴素的黑色编织线让我一秒回到现实,甚至怀疑这条具备80Ω@1kHz阻抗的耳塞一开始就是奔着专业监听用途去的。但话说回来,专业监听的设定对于业余把玩未必是件坏事,只要优点落实到位,那么普通用户也能从其中受益。就拿羽的腔体来说,这对树脂公模的人体工学设计显然考虑过监听工作长期佩戴的需求,单边3.5g的重量确有几分轻如鸿毛的意思。这枚“羽量级”腔体佩戴舒适度极佳,有一天我戴着它坐了十几站的地铁,连续听了几个小时的歌也不感疲劳。随身携带方面羽是一个几乎没有重量感的存在,我不习惯将塞子装进收纳包存放,但看到羽美丽面板上的划痕又总让我心生纠结。若以工具标准来审视的话,其透明树脂包裹的面板确实难以保养,也是这款耳塞外观设计上唯一让我感觉纠结的地方。很多时候一提起“监听声”,部分烧友便会兴味索然,但其实监听二字体现的只是专业音频工作者对于耳机高保真、宽频响范围、低音染和舒适耐用的诉求而已。“监听声”未必都是“冷”或“枯燥”的,换句话说“监听声”本身亦有素质高下、风格之别。有一些监听耳机在胜任工作之余也能在音乐欣赏上有所建树,比如拜雅DT系列的多款监听型号长期以来在发烧友中就颇受欢迎。以声音素质来讲,搭载了10mmDLC动圈单元、THD总谐波失真小于0.05%、拥有5Hz-35kHz频响范围的羽完全能够胜任监听工作的需求:它的解析力足以呈现声音中细小的变化、各声音元素还原自然、三频能量分布均衡不偏废、声场横向宽阔不拥挤。而如果站在音乐欣赏的角度,我认为对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和录音良好的小编制乐器演奏来说,羽都能凭借这种素质把音乐中的点滴细节还原,呈现出较为充实的听觉体验。 当然在监听用途之外,耳塞在用于音乐欣赏时还要考量素质之外的因素。羽的声音走的是中性自然的路子,基本没有什么音染,但也并非不加修饰的直白。它的低频有添加量感,但是并不算热情;它的高频段有比较显著的打磨,顺滑但亮度稍暗-这两处较为克制的调音大抵是为兼顾监听工作所需,但是对于音乐欣赏只能算是喜忧参半。用战双帕弥什的原声《碧落幽山寺》为例,这首歌曲前段主要用了笛、瑶琴两种乐器,去描摹山风弥漫的避世清幽之境,而中后段随着低频乐器鼓的加入,编曲也逐步变得复杂,高潮处疾风暴雨般的齐声奏鸣象征着烽烟燃烧下的兵刃交加。像这类通过演奏乐器的多元化与节奏变化表达主旨的乐曲,默认状态下的羽表现得就有些平铺直叙,顾此失彼了。此时的羽,可以说是一个什么都可以听的稳妥调音,但也难听出兴奋的感觉。 但是羽还有四组调音开关。四、“PTC” 在长久听过默认状态下的羽之后,欲求不满的我对这四组调音开关萌生了使用的兴趣。拓品将羽搭载的调音技术称为PTC(PrecisionToneControl),意为精密音调控制。根据说明书所述,四组开关的作用如下:拨动1号开关时可以让低音增强2db、拨动2号开关时可以让低音增强4db、拨动3时能够使高音衰减、拨动4时可以使高音增强。除了说明四组开关各自用途之外,拓品还专门说明了两种调整组合,分别是1号和2号开关同时打开的低音增强6db,以及3号和4号开关同时打开的仅衰减3-7kHz(涵盖了6kHz这个人声齿音的频段)。很多耳塞的说明书属于不用读系列,而羽的还真要多读几遍。上述内容与其说标注了PTC技术下的各种预设组合,不如说在传递一种清晰的调整逻辑:1号与2号关乎低频,正正相加;3号与4号关乎高频,负正相抵。在记住了调整逻辑后,用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默认调音之上进行针对性调节了。 我是一个对低频细节要求多于量感,喜欢明亮顺滑高频的清淡口味。以我用飞傲M15S中增益驱动羽的听感而言,调节之前的声音虽然四平八稳,齿音也打磨得好,但是通透度还达不到我的要求。所以我选择让羽停留在单独打开4号开关的状态,因为其他三枚开关的调节方向与喜好相悖,可以完全忽略。如此一来,羽就化作了一枚更趋近于我听音观的耳塞,我已无所谓它有多少组拨片开关,多少种调音方案了。在刚开始了解羽的PTC技术时我还有些困惑,心说明明是整体抬升整体频段的调音方式,怎么能叫作精密音调控制呢。真正上手才发现若是有着明确听音喜好的用户,只要进行一次调节就能够把羽调整到最适耳的状态了,这种基于明确逻辑的调节确实可以称作Precision。不过既然是众测,我还是将几种预设一一听了,并且将听感整理如下: 1. 单独打开1号或2号开关时,低频量感都有增强但是差异并不明显。2号开关的低频下潜较1号显著,且已经能感受到低频对中高频的掩蔽效应,三频走向由相对均衡变为偏向下盘。 2. 同时打开1号和2号开关时,低频量感显著增加,并伴随泛音的增加,低频速度变慢,高频几乎淹没,中频变得遥远。此时羽变成了一枚听感极为偏执的耳塞。 3. 单独打开3号开关时,高频较默认状态暗淡,声音走向中下盘。聆听《百鸟朝凤》时唢呐声不像欢快的鸟鸣了,人声的位置也会变得稍远。 4. 单独打开4号开关时,高频变得清亮爽气,凝实感强,听感通透。而且这个模式下高频增强得比较克制,并不会带来显著的齿音问题,至少梁静茹的歌曲测试是可以顺利通过的。但是遇到王菲《Eyesonme》这样的齿音神曲,打开4号开关就不如默认状态顺耳耐听了。 5. 如果偏爱单独打开4号开关的听感,又喜欢听《Eyesonme》这种难度的歌曲,不妨退而求其次同时打开3号开关,实测压制齿音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 当然除了预设的6种模式之外,理论上羽还有另外10种调音。虽没有时间一一测试,但我能明确的是负责低频的开关与负责高频的开关间存在更复杂的逻辑关系,比如四个开关全开的羽绝不是ProMax状态,反而因为强烈的低频掩蔽效应变成了人声遥远的HuFi耳塞。所以有志于遍尝调音的玩家,还是要一一测试耳听为实。 五、尾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羽的潜力-这款耳塞推出响度并不困难,但是其声音的筋骨水准与前端驱动能力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直推的时候,羽的声音分离度不佳,声音显得毛躁,并不耐听。换到专业播放器上使用中增益聆听时方才展现出中性自然,包容性强的水准来。不过就如前文所述,此时的羽也仅在流行音乐与录音良好的小编制曲目上有所表现,原因是其声场还是比较扁平,前后分得并不是很开;而且较之器乐描绘能力更佳的耳塞来说,羽对于泛音的拿捏还是拘谨,声音也显得有点水分不足。但当我将羽接到我的台式系统上聆听时,它的纵向声场竟显著地拉开了,而且乐器的结像也更加饱满。且因为这80Ω@1kHz的阻抗,羽几乎听不到我手上台式放大器的底噪,可谓是完美适应台式系统聆听的耳塞。考虑到拓品过往的产品多是台式设备,我认为羽的驱动潜力应该是有意为之。整体而言,来自拓品ArpegEar的羽是一枚声音潜力较大,且颇具把玩乐趣的入门级耳塞。这款产品的设计、素质与风格使得它能够胜任专业用途,PTC技术的加入也能够让用户轻易地通过拨动开关获取与喜好相合的调音。我自诩是一个对拨动开关调音不感冒的人,因为我始终认为耳塞就应该带着最好的一种声音面见用户。不过在试用羽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获取好声音的步骤被“精准”地缩短了,我也在因过程中多出的一分主动而获得了意外之趣。所以我能够接受这样的羽,并且愿意向热爱调谐声音的新老玩家推荐它。
说说咱们砖吧自己的耳塞DITA ES 很久没有如此密集使用一条耳塞了,耳鬓厮磨一个月后我决定为它写点什么 2024年12月25日,距我为DITA ES拍下开箱照已过去了整整三十天。这一个月里我辗转四个城市,差旅频仍。每次回家都只能机械地倒行李在沙发上,隔夜出发前摸黑捡几样必需品,合起背包再踏旅途。仓促使我每每丢三落四,只有ES一直陪伴身旁。 很久没有如此密集使用一条耳塞了,耳鬓厮磨一个月后我决定为它写点什么。 一 知道这条耳塞的存在大概是距它正式上市前两个月,我抓着地铁扶手浏览早新闻,偶然间看到了一条DITA参展信息,其中说他们展示了一款与国内媒体“耳边事”的联名作,名为ES(Earside)。那当然是一个思绪万千的早晨了:一个因爱好而起的HiFi社区,一群因交流联结起来的人,一个从羁绊中诞生的中国媒体。作为人到中年的烧友,我与这家媒体耕耘的场域有着深厚的联系,那一刻也难免多了几分悸动。在我想来,一个起于青萍之末的媒体走过十年长路,其间听测耳机沙数,最终与一家异国厂商打磨出一款苦心孤诣的产品-这个故事确有几分属于发烧友的英雄主义与浪漫。二 后来的全心等待与第一时间买到产品是顺理成章之事。我在冬日阳光里打开ES的包装,为它拍下一组开箱图片。当时的心情可谓雀跃—我很久没有在千元级耳塞的开箱过程中有如此感受了:满眼的墨绿、金色与透黑,诸色相谐表达着设计者对质感的理解。墨绿色的外封触感绵绒、黑色内盒表面仿若布艺、表里联名LOGO的烫金字体简洁典雅,抬起盒盖后的感谢信和其下的金属铭牌让仪式感达到顶峰。多年前的一次巡回活动中,我第一次通过Dream XLS认识了DITA,彼时仿若打开礼盒般的开箱始终伴随着皮革和植绒的稠密触感,那张银色金属铭牌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没想到多年后在千元级的ES上这些元素仍旧能够全然保留,较之自家旗舰虽删繁就简但未妥协分毫质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入门级耳塞产品包装愈少有修饰,用材也向“环保”一路奔去。或许是成本的约束,又或者是忙于出新等不得为产品织一件得体外衣。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我还依稀记得在自己刚放下随身听的配塞,用攒了许久的生活费买下第一支HiFi耳塞时的那份期待:那是被掀起的IE80如书皮般半开窗的上盖,也是创新Air映照着耳机腔体的水晶盒。当我初涉烧路,把对好声音虚无缥缈的想象都寄托在一款力所能及的产品上时,它一开始呈现给我的样子便是我念头具象的地方。包装或许只用得上一次,但有些感受能够转为恒常。并非厌弃简单与划一,只是我更希望仍有愿意用细节和质感表达自己的产品,来为永远年轻的新烧友留下独属于他们的那份记忆。 三 在仪式感之下,ES呈上与使用直接相关的配件有四个:一根原配3.5mm Awesome Plug V2可替换插头的线材,一枚Type-C插头式小尾巴,一个羊皮绒收纳包和四对硅胶耳塞套。 这条原配的TPE外皮耳机线身材圆润,设计独特,我将其称为“双防线材”。其第一防是防滑,这条线材的外皮表面布满致密的槽线,远看浑然墨绿一色,近观光影流动于槽线间。用手拿起时,槽线提供的摩擦力能使线材毫无游移地盘踞股掌。第二防则是防缠绕,这条线所用的TPE外皮弹性极佳,无论ES在旅途中被我塞在哪里,它总能在一抖之间让耳机立刻进入待命状态。虽然大行其道的编织线自有优势,但是每每掏出一盘打结线材时,解套所消耗的时间多少消磨了我听歌的兴致。我自认是个邋遢潦草的人,这条线材使用中的便利性说服了我,唯一需要注意的只是将耳挂尽量调整紧致,不让绕耳处的线材在行走时跃动得太张扬。至于随附的插头式小尾巴,更是一个人在旅途方知受用的配件。这枚专为ES定制的小尾巴不仅有划一的墨绿色,更是在插头大小的身躯内放置了独立DAC芯片,最高可以支持 32bit/384kHz的采样率。大多数时候我会把这枚小尾巴作为ES的默认插头,如此便可在途中无缝使用iPhone、iPad等设备。尤其是在频繁切换赶车模式,途中开会模式和小憩听歌模式之时,这个与线材彻底融为一体的小尾巴成倍地提升着ES的使用率。至此,我再也不用在AirPods和Hi-Fi耳机中做顾此失彼的选择了。其余的两个配件收纳包和耳塞套,可概括为给得恰好。拿这个包来说,初看其貌不扬,但上手就能摸到羊皮绒细腻的手感,体会硬质背板和磁吸面盖为使用者包住的便捷巧思。可惜我一向是个M号套用到底,且塞子随兜揣的懒人,难有更多的体会。整体而言,ES作为一个千元塞在配件方面给得诚恳,且方方面面设计皆与实用关联,算是典型的“成本花在刀刃上”。 四 ES的腔体值得一说。 虽然我手头塞子不多,但是近年也跑了几场展会,其间深刻感知到国内耳塞生产供应链的日渐强大。对于一款千元价位的耳塞来说,假如选择树脂公模腔体为基础稍加修饰,不仅方案成熟可靠,成本上也能更具优势,但ES却选择使用全金属腔体,并在其上做了一个独特的“双峰”设计。所谓“双峰”,实指通过对铝合金腔体的加工使之形成的曲线造型,ES上的这两道曲线起于腔体面盖中部,视觉上平行延伸汇入导管。我认为这种设计除考验金属加工工艺外,对组装水准亦有要求。ES的腔体是两个零件拼合的,这道双峰曲线需要横穿合模线,接缝紧密与否决定了视觉上曲线的连贯程度。从我手上这只ES情况来看,DITA深厚的金属加工经验为这种设计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腔体组装严丝合缝、曲面观感连贯,各零件之间也没有可见的色差。基于“双峰”的腔体曲线让ES通体少有直愣的边角,这种圆润的设计带来了较好的佩戴舒适度。我曾使用过拥有类似人体工学设计的DITA PROJECT M,这种腔体在使用时只需要将近导管侧的凸起(也就是ES上的双峰)朝前戴入,然后向里旋转使腔体贴合耳甲就能佩戴到位,便捷且稳定性佳。我试戴几次后便无需刻意区分左右,可谓将设计与功能结合得很巧妙。在我逾月的随意使用后,ES的腔体上没有留下任何划痕,可见其做工的坚实。其间我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金属制成的ES在腔体相撞时发出的声音与卵石类似,清脆悦耳。五 该如何准确描述ES的声音呢?我脑中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庄重,我已经很少有机会用这个词去形容一款千元耳塞了。要细究的话,这种庄重感或许来源于它的低频表现、声场规整度及对于声音整体感的拿捏。 ES的低频量感充足,质感结实,下潜和弹性俱佳,兼具较为完整的泛音-我认为这便是足以成为千元档耳机参考级的低频表现。诚然对低频的调教无定法,但一定有足以参照的标准,而“符合标准”这件事在由入门向进阶过渡的千元档产品身上弥足珍贵。虽然我现在已经逐渐偏向对高频表现的欣赏,但在我入烧的年月里,每次更换设备时首先关注的便是其低频的表现。标准的低频表现可以还原音乐被创造出来时的模样,让鼓皮真正被敲下去,也让钢琴拥有完整的琴箱。ES回放的钢琴是真实的,曾几何时我认为回放钢琴一定要飘逸空灵才好听,却忽略了这尊横跨A0到C8音域的乐器之王对低频的诉求。后面渐渐听了许多钢琴独奏音乐会后,才知道这尊乐器的灵魂除了空灵之外还有瞬间爆发的力量,还有低沉的忧郁徘徊,那是一种从浑厚的深渊到清亮的苍穹般无边无际的遐想。以我使用ES聆听坂本龙一《Opus》这张原声专辑时的感受为例,作为坂本龙一最后一次钢琴演奏会的录音,这张碟无论从曲目的选择还是演奏的氛围都透露着一种曲终人散的无奈。在《The Sheltering Sky》曲目的中段,随着弹奏者每一次触键,ES都能把钢琴低音区的沉郁共鸣真切表达出来,在音符与音符的喘息之间,只有呜咽般的踏板声弥漫在泛音里。从聆听的角度来讲,ES是完全能够让钢琴和许多乐器具有“形体感”的,那是一种仅凭声音还原的准确程度就足以构建的听觉图景,无须我做额外的想象。与庄重感相关的第二个因素便是ES可称优秀的声场规整度。我时常使用ES聆听各类大编制音乐,这绝不是没苦硬吃的测试,而是它演绎古典确实在行。ES的横向声场宽阔不拥挤,这对于还原古典音乐的场面感当然有助益。不过对于大编制曲目来说,只有横向声场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在空间的纵深上尽量交代清楚,毕竟大编制乐队都是舞台自内而外分排列队,如果声音远近不辨的话确实听不明白。就我听过的千元塞来说,最末流的产品毫无纵向可言,全部声音叠压在一条横线上难辨你我。第二档则是能够将纵向声场构筑出来,但所有声音不分主次地一律远离聆听者,满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这种耳塞的听感固然开阔许多,但是依旧与还原现场相距甚远。最上流的纵向声场则主次分明,能精确地根据录音中的声音进行还原,让近处乐器和远处乐器都有着合理的响度,如此则场面还原有序,听感真切丰富。 纵向能跻身最上流且产品形态为耳塞的,基本上都是各家旗舰了。但ES作为一个千元塞子,竟然能够坐二望一地展现出可堪一听的纵向声场,确实让我惊讶。如果将顶级台式系统配合旗舰大耳还原出的声场比作一个正圆形,我认为可以将ES营造出的声场描述为一个同心且面积稍逊的圆。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的《合金装备:自由之子》主题曲来说,曲目开始时的近半分钟时间里,乐队的五个声部从前到后逐渐介入演奏,随着一分钟时乐团后排的女高音吟唱,演奏进入了高潮。而乐曲后段,管乐组的演奏始终维持着主旋律,弦乐时不时的间奏就像效果器一样传达着关于技术和战争的思考。在聆听这首歌曲时,ES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坐在剧院的前排聆听,各乐器在排布规整的同时声音有很强的包围感,将氛围渲染得十足。这确实与顶级的台式系统那种端坐在皇帝位,进而将乐团演奏的条理抽丝剥茧的境界有差,但是同样能够让我毫不含糊地听下去。聆听时我的另一发现是,虽然受限于素质ES并不能像高阶产品那样将声场用海量的细节分层填满,但是因为其低频泛音的巧妙铺陈也让内里不显空荡,反而能够与规整的框架一起营造出一种令人惊讶的脱塞感。最后不得不提的是ES声音的整体感。在听过许多产品后,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产品当然能够让我驻足把玩,而真正愿意深入聆听的则需要产品更为自洽的表达,即-呈现什么样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呈现。如果要我对ES的声音条分缕析的话,那么它声底微暖,低频如前述表现优异;它的中频距离适中,少有染色;它的高频打磨柔和,毫不刺激;它的声场规整,脱塞感强。 这些关于声音的描述就像一组积木,他们曾在我聆听过的许多产品上不断排列组合,最终得出令人或印象深刻,或匪夷所思的结果。ES给出的答案相当完整自洽:它尽量还原真实的音色,用各种技巧搭建规整的声场。与此同时提供同价位参考级的低频,和中正、顺滑的中高频表现,如此则能在拥有优秀乐器回放能力的同时兼顾大多数的音乐类型。ES的这种自洽与其由入门到进阶的定位也十分契合,作为ES的用户不唯古典音乐,更可放心用它聆听收藏里的全部曲目,放心地让它尝试表达或浓烈或清冷的情感。如果尤为认可ES的声音风格,那么就在强调中正还原的上位产品中寻求提升;如果觉得人声不够浓郁热情,那么或许切换流行向调音的产品便能得到满足;如果觉得听感还不够通透刺激的话,那么寻找高频能量感强的产品也是个好办法……ES就像一把刻度清晰的尺子,当入门用户听懂了这枚塞子的短长时,便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明晰进阶的方向。六 作为拥有10mm双磁路单腔镀碳复合振膜的耳塞,ES在使用初期有着较为严苛的煲机需求。在初开声时,它高频的毛刺感是声音整体感的显著挑战,低频也没有达到收放自如的程度。而经过一个月的使用后,我手上的这条ES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工作状态。 煲开的ES是一只发挥稳定的耳塞,其声音风格受前端的影响也并不大,哪怕使用自带的小尾巴连接iPhone 15 Pro,也能得到可堪一听的声音表现。在这种使用场景下,ES的低频力量感会有所降低,三频的能量感变得匀称,声音的骨架柔化,但声场内的秩序依旧井然。此时的ES声音醇厚耐听,适合演绎节奏舒缓的流行音乐,确实能够感到这枚小尾巴不单外观,连声音也是针对ES进行过独立的调整的。而动圈遇强则强的传统也在ES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设备的推力逐步增强时,它的透明度也会随之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在声音框架更加明晰的同时,更充沛的低频能量与磅礴的动态不遗余力地诉说着音符的质感。我认为如主要聆听古典大编制的话,为ES准备一个扎实的前端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与许多在高增益下显著变得刺激的耳塞不同,我会推荐拥有高阶Hi-Fi播放器的玩家多尝试一下使用更高增益来驱动ES。当我使用台式放大器驱动ES时,它的低频凝实度和弹性已经提升到了无法被忽视的程度,与此同时声场进一步扩大,各声音元素也分离得干净利落。可惜因为ES的灵敏度较高,在我的台式放大器上直接变成了底噪探测器,如此的表现也只能停留在测试中了。 七 作为一个偶尔听听古典的音乐爱好者,ES的乐器演绎水准于我正中下怀,但是我对它的全然认可并不单是因为这条长板。在开箱ES那天我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很久没有见过配件如此体面实用的入门级耳塞了。在我使用了三十天之后,我明白当时的感觉可谓理所当然-一条连声音元素都着意雕琢的耳塞断不会粗糙这些浅表。 我一直认为千元档的耳塞是必须承担起某种使命的,耳边事曾说这款产品是参考顶级音箱系统进行的调音,听完后我大概理解了他们在说什么。回想我第一次坐在参考级音箱系统面前聆听古典现场录音时,那种声音从面前远方传来的真切感让我赞叹。面对那种层次分明、充满力量、质感密实的声浪威压,除了身临其境之外确实难作他想。假如说世间万般器材里真的存在所谓“Hi-end”,那么还原一定是其应有之义。耳边事大概是希望ES能够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尽力为新玩家描摹那番图景吧。
【众测】MEZE AUDIO ALBA耳塞一周体验 比起那些为人熟知的欧美大厂漫长的历史,2011年创立于罗马尼亚的MEZE AUDIO是个年轻的品牌,但也靠着近年稳定的产品更新节奏与品质建立起了良好口碑。我自己最近几年主要在听塞子,只在之前参加展会时看到过他家的几款旗舰头戴式大耳,这些产品的做工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不过受限于展会环境试听的效果不算好,MEZE家的耳塞产品我又没有接触过,对于产品声音层面的感知始终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这件事的转机发生在今年夏天,MEZE AUDIO在一场线上活动中发布了一款入门级in-ear产品ALBA,价位也对应下探至千元级。千元级的耳塞在市场上哪怕不能说多么便宜,但确实给到了我这种普通烧友一个亲耳聆听的低门槛。外观设计 ALBA从开箱起就带给我纯净统一,轻盈明快的感受,能明显感受到这条入门级耳塞也是精心设计的:耳机本体和小尾巴分别用环保纸盒包装,并且以塑封一体固定。包装正面除了一个花形图案和MEZE的品牌Logo外再无元素。ALBA的包装设计并不繁复,打开天地盖后耳机腔体和盛放线材、耳套的收纳包紧密嵌合在模具里。每一个物件与模具贴合都很牢固,为了便于用户取用,收纳腔体的部分还贴心地安插了一对塑料提手,同时收纳包的拉链有一个专门的收纳槽位,这样无论拉出腔体还是取出收纳包都变得更加方便直观。作为入门级产品的ALBA的配件不算豪华,属于实用程度:3.5mm转Type-C的小尾巴,环保皮的收纳包以及S、M、L、XL四对硅胶耳套。ALBA的腔体外观和发布于2022年的自家高阶作品ADVAR高度相似,只是色泽由黑转白。这套模具能够下放意味着在人体工学方面经过了市场检验。对于10.8mm的动圈单元来说ALBA的腔体可谓袖珍,其通体由锌合金和阳极氧化铝两种轻量化金属铸造,在保证坚固度的同时,单边8g的重量带来了近乎无感的佩戴。不单是腔体设计,事实上整条ALBA的使用体验都可以用“轻盈”二字概括:它使用了一条1.2米的铜镀银的编织线,线材本身相当纤细柔软,放在手里可谓轻若无物,如此一来线材和耳机整体重量被控制在30g以下,哪怕是配合随附的小尾巴一起用,整体重量也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十分适合随身使用。声音体验 ALBA的阻抗为32Ω,灵敏度为109dB at 1kHz,拥有15Hz~25kHz的频响范围和<0.1% at 1 kHz的失真。在使用ALBA的一周时间里,我陆续用其与Macbook的3.5mm单端口和几款Hi-Fi播放器搭配试听,可以说在与多样化前端搭配时,ALBA都能提供一致的声音风格和水准稳定的声音表现。 初听ALBA时,我认为它是一条声音偏上盘的耳塞,一如其洁白的外观一样。原因大概是相比千元级的其他动圈耳塞,这条塞子的低频量给得并不算多。听了一段时间后,发现ALBA的三频大致上还是均衡的,在此基础上能量些微向中频集中,风格则趋于细腻通透。ALBA的声音是细腻的。在充分发挥这枚10.8mm动圈单元低频水准,提供合格低频信息量的同时,它对中高频进行了打磨,使其在演绎各类曲目时几乎和凌厉刺激绝了缘。从实际听感上来说,ALBA对于中高频的打磨拿捏在一个不过分压制亮度的表现的程度,加之其低频量的克制及没有在中频上过分凸出,声音的能量感便没有过分向中低频淤积。作为一款千元级的耳塞,ALBA确实没有旗舰产品那样漆黑的声底和听不完的细节,但是几个基本的地方表现都还不错:比如横向尚可的声场表现,比如上文提到过亮度尚可的高频,比如位置并不过分前凸的中频,这些调整都让ALBA获得了同级别耳塞中可称通透的表现,可以把音乐中的大部分细节不含糊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入门级Hi-Fi耳塞,ALBA这种细腻通透,追求素质与听感协调的声音应该能够被大多数“什么都听一点”的用户接受,而且在长期聆听时能够有舒适的表现。在曲目的适应性方面,我认为ALBA流行人声的表现会优于器乐,更具体说来它会与年轻女声更加适配。如果单纯希望使用它聆听古典音乐,那么首推听一些小编制音乐,其纵向并不显著的声场在聆听大场面时交代各种乐器排布还是吃力了些,它的动态表现也难以还原很多大编制曲目对情绪和场面表达的要求。收之桑榆的是,ALBA在演绎流行音乐的表现则可圈可点:这枚10.8mm的动圈单元在煲开后完全能够胜任一般流行音乐所需的氛围感。而人声因为有对应的润色打磨,歌手演唱的声色都较为顺滑适耳。其基础的空间还原表现和稍显凸出的人声位置也为欣赏歌手的演唱技巧提供了便利。男女声的倾向性上,我认为这款耳塞会更适合表达年轻一些的女声,而在厚重女声和沧桑男声的表现力上就因为欠缺厚度显得弱势。 虽然ALBA的绝对声音水准在卷到极致的入门级市场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但其调音风格和产品设计的统一依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ALBA这个词在罗马尼亚语中是first light(第一道光)的意思,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心中想起的是云层雾霭里的鱼腹白,也是午后树影中和煦的斑驳,这些意象无一例外让我感到温暖舒适。意象、色彩和声音,三者在ALBA这条耳塞身上互为印照,相辅相成。 搭配表现 对于ALBA这样自带小尾巴的入门级产品来说,使用小尾巴连接线进行手机直推当然是最高频的使用场景。ALBA赠送的这条小尾巴未在包装上标注参数,芯片方案也未知。外观上这条尾巴和随赠线材拥有一样的编织线和镀金插头,Type-C端还设计了连接成功后会亮起的蓝白指示灯,设计细节的一致性很高。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电子设备已经普及了Type-C接口,在我日常使用这条耳机时,随附的小尾巴几乎不会从线材上取下,着实方便。较之专业的Hi-Fi播放器,iPhone15Pro和小尾巴驱动下的ALBA声音会显得更“轻”:声音的能量感会低一些,结像也会稍显含糊。但从实际聆听感受来说,其声音整体上的温暖和精致是能够完整保留的。小尾巴驱动下的ALBA声音元素会进一步收紧,低频显得松软的同时中频的能量感也更加凸显,整体更趋近于一款流行人声取向的耳塞。在用享声MR1和飞傲M15S这样的专业播放器轮番试听时,随着前端驱动能力的提升ALBA的声音也有着可闻的改变。声场宽度、低频量感和下潜的显著提升说明ALBA身上确有可发掘的潜力,但另一方面其中频润泽度、高频延展性的改善并不显著,这也明示着其整体声音水准的上限所在。较之于通过提升前端和更换线材来压榨性能,我更倾向于根据听感所好,轻松自如地使用这款产品。举例而言,我会更喜欢Mr1和ALBA组合在聆听流行音乐时的表现,这台老机器听感柔润且注重音乐表达的整体性,和ALBA的调音算是不谋而合。而在实际外出使用时,小尾巴连接手机的声音表现我也乐在其中。 结语 在我看来ALBA是一款优秀的品牌入门产品,其方方面面的表现和调音一样均衡舒适。从设计上讲,它有意图地使用色彩、外形等多种语言表达原创性;从功能上讲,它随附小尾巴来完整提供3.5mm和Type-C这两种大众化接口的聆听方案。从声音上讲,它用温暖精致的调音提供了入门产品中合格的素质与较高的聆听舒适度。这种思量周全既是对自家产品的用心,也是对品牌入门级用户的尊重。如开头所述我原本对MEZE AUDIO雾里看花,而今对于ALBA外的产品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这应该就是驱散迷雾的“first light”,也是入门产品最重要的工作吧。
#飞傲怀旧时光#飞傲CP13体验感受 #飞傲怀旧时光# 当我把磁带装入飞傲CP13,按下播放键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不是洪波涌起的记忆,而是微微恍惚。磁带在半透明的仓盖里旋转,音乐却迟迟未有响起--没有播放进度条、没有能够拖曳的滑块、没有曲目播放的数字化显示,一切音乐生活众熟悉的东西统统消失,只余下沙沙声中的等待。 细细回想,我的等待从在展会看到CP13时就开始了。一台诞生在2024年的磁带播放器本身便如此特别,特别到仅仅是“使用它”这件事都让我蠢蠢欲动。人对世界的理解本身具备强烈的时代烙印,在我生命的初段,音乐便是通过磁带鸣响了我的听觉。我孩提时,母亲用一张张磁带录下牙牙学语;求学伊始,我盯着复读机里更替的语文和英语磁带转圈。六年倏忽;追Jay Chou,听红歌榜的时候,路边音像店的一盘精选磁带便是我一个月的精神食粮。然后就是延续至今的数字介质时代了,磁带与我的记忆和连结被装进行李箱,用防潮胶带封存在地下室里。一晃二十载,磁带从大众到小众,再到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在看到CP13之前,我从没想过还有机会能让那些尘封的磁带旋转起来。 初次拿起CP13的感受相当自然:与旧日趋近的简约设计语言、停止、快进快退和播放四大金刚按键,这些都是记忆中操作磁带机的逻辑。而手感致密的音量调节旋钮与Type-C充电口的存在,让我能够以最新播放器的常规去快速接纳它。充电,打开仓盖,放入磁带,这些步骤是否能够快速操作也曾是年少时的攀比谈资,而当我搞不清楚磁带要从那一端插入机仓时,又确实感到逝者如斯。 作为一台磁带机,CP13的功能十分简约。没有磁带竖置的设计、没有快速选曲的功能,也没有旧日磁带机那些新奇各异的音效。刚开始使用它时,我几乎是从安装磁带到进退卷带将基础操作重新练习了一遍,直到按下播放键后听到沙沙声,直到音乐在耳畔响起。 如何描述CP13的声音呢?我觉得它仍旧带着那些磁带象征性的特点,比如温暖且显得不那么素净的声底,比如厚实且存在感昭彰的人声形体,比如虽然分得不怎么开但叠在一起却独具风味的器乐旋律。但是另一方面,它的声音却比我记忆中的磁带清晰了许多。我用CP13接上老耳机,拿去给母亲听并问她想法,“清楚多了。”是第一个确凿的回答。解析力提升之外,它的推力也比记忆中的老机器大了不少,大到可以轻松将大耳机推出不错的声压--以上两个特点或许是CP13诞生时代的加成与印记。 我很难用简单几句话说清楚使用CP13的感受。哪怕加入了许多现代化的便利,从功能性而言它仍旧显得不合时宜。我确实知道它不会成为我出门时拿起的那台播放器,但它小巧的身躯里埋藏着一种难以割舍的可能--让我回到一个最熟悉却很少回去的地方,打开一个尘封的箱子,尔后小憩在回忆里。
巡回向--欢迎来到大都会--水月雨COSMO大都会评测 我对于“旗舰大耳”这类产品有种执念,这种执念多半来自入烧时HiFi市场的状况。我玩耳机是从随身玩起,这似乎也是世纪初玩家的共性,而在彼时市面上并没有多少高水准便携设备可供选择。那时的便携耳机大多强调功能多于音质,在声音表现上遍布短板。于是我对好声音的想象便寄托在各个品牌那些久负盛名的旗舰大耳身上--它们的佩戴是舒适的,它们的声音是有参考性的,它们是技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品牌的设计与创新能力。 这样的过往使我的认知方式固化:当一个品牌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旗舰大耳时,才算是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声音的理解--否则其一众产品便缺乏参考系,显得随波逐流。哪怕随着阅历见长,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必做旗舰大耳也能自洽的品牌,也知道了制作HiFi产品除了“追求”之外还有市场环境的因素,这样的认知也没有发生本质改变。所以在这几年知道水月雨开始做大耳机时,我对于这个品牌的印象就产生了波澜。水月雨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一个很“新”的品牌。这种印象来自于其作为新厂牌的短暂历史,也来自于其产品前沿的设计感与“二次元”虚拟形象的宣传方式。当一个我心中的类时尚品牌推出主打音质的旗舰大耳时,说不好奇自然是不可能的。籍相关技术的成熟,水月雨以一年一款的速度接连推出了两款平板大耳产品,更是在今年年初发布COSMO大都会(下简称COSMO)并将其定位为旗舰,对我而言这就是水月雨渴望竖立声音参照物的时刻了,便趁着国砖吧巡回的机会试听了一周时间。作为一款价位上探至5千的旗舰级产品,COSMO的包装配件显得多少简约了些。其包装分为两层,外层是印着二次元虚拟形象的纸封套,内层是黑色硬质纸盒与缓冲材料,设计上与前作VENUS启明星的没有太大的差异。配件方面不算丰富:一条4.4mm平衡接口的编织线材和一条4.4mm转6.35mm转接线,只能说该有的都有,能够满足使用当下主流播放设备的需求。与前作类似,COSMO继续采用了100mm尺寸的平板单元,于是在外观上也具备相当程度的延续性--正圆形的单元上密布着泄音孔,一体化的金属头梁与上下可调节的衬垫通过弧度和弹性将耳机固定在头上。与水月雨旗下一众外观设计赏心悦目的产品相比,COSMO严肃而略带机械感的外观显得朴实无华,做工也显出了些许稚嫩。我参与的巡回位次居于后段,当耳机到我手上时头梁与单元的连接处已经多有磨损,当然这其中也有巡回样机使用强度超常的因素影响。COSMO的头梁设计方案使佩戴感因人而异:它依赖头梁下面的衬垫将耳机超过500g左右自重分散在头顶。我头型宽大,佩戴COSMO听上一到两张专辑压力并不大,但是头型较窄的用户还是建议亲自试用感受一下。其实就材质而言,COSMO的头梁部分和连接件已经做到尽量轻质了,如果在这些地方再减重可能就要影响结构强度。COSMO自重的主要部分来自两个硕大的单元,这对100mm的平板单元搭载了FDT全面驱动技术--即将振膜整面置于平面磁场中,使得有效驱动电路布满整个驱动面。这种依靠电磁力驱动的耳机,其发声原理简单形容便是通过在振膜上施加电流,使其在磁场中振动,从而推动空气发声。在FDT全面驱动的技术路线下,COSMO的磁路覆盖面积几乎覆盖了整个振动面,振膜的受力变得更加均匀的同时重量也因此可观,这种追求音质表现的取舍中颇有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味道。可能因为经验或技术选择之故,COSMO的外在并没有超出我的期待。当然较之这些,我本也就更关注这款产品的音质表现,而且在感受到手中沉甸甸的份量后对于其声音水准更是好奇。虽然构成磁场的N52磁体数量与前作VENUS启明星相比都是36根,但是COSMO采用的500nm厚度低张力振膜比启明星的亚纳米级振膜更轻薄,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减少分割震动,使声音的失真进一步降低。作为一款大耳机,COSMO有着15Ω的阻抗和100db的灵敏度,这个纸面参数使我产生了一种好推的错觉,但实际上哪怕使用ONIX Alpha这种小尾巴中的大推力选手,或者大耳模式下的飞傲M15也完全没办法将这款耳机推出悦耳的模样来。便携设备驱动的COSMO难以表现出大耳机应有的声音规模,其声音密度显得营养不足,低频更是若有若无。当我换用手头的飞傲R7台式一体机驱动时,COSMO竟然要提高30%还多的音量才能够达到与HD650这款老派高阻大耳类似的声压,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明显感觉到COSMO的声音筋骨仍旧没有完全建立。直到我将这副耳机接到此次一同巡回的ONIX Miracle一体机上时,才算是不显吃力地将它驱动起来--要知道Miracle是一台自带分体式电源的旗舰级桌面设备,在搭配方面COSMO确实有着与其他旗舰级大耳产品类似的高门槛,要认真玩好它的话台式设备算是个必要条件了。在试听COSMO时我手上有其他两款大耳机:其一是上文说过的HD650,这是一款森海塞尔的经典产品,其声音氛围感强,听感较为大气。另一款是anue奥莱尔的首款头戴式耳机作品AR5000,它的声音饱满柔顺,中频的表现较为抓耳。在用熟悉的曲目轮番与上述两款耳机分别比较后,我可以确定COSMO无论从信息量还是声场表现来讲,都是综合水准更高的存在,而风格上则追求中高频的明丽与顺滑,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并不中庸的声音表达方式。 可能是常听HD650的缘故,戴上COSMO的第一耳朵让我感觉到有些“素”,这种“素”多半来自于其温和克制的低频。COSMO的低频与HD650相比力度弱了不少,泛音也没有森系大耳那么凸出,量感方面较之AR5000更是显得清淡许多。但是无论是HD650还是AR5000,对于低频细节的描绘能力都显著弱于COSMO--COSMO的低频回弹迅捷,风格干净利落,无论乐曲中声音元素如何繁复,它都能交代地有条不紊,拿捏到游刃有余。以我常听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曲目中低音提琴、大提琴、大管以及定音鼓这些低音乐器共同铺垫了厚重的感情基础,尤其在高潮部分渲染出大河奔流一般的慷慨激昂。在演绎这一乐章时,HD650能够通过极具风格化的“堂音”将那种奔流入海的欢快与豪情通过铺陈出来,就像从遥远的地方忽然听到了隆隆的水声,使人感受到大河即将入海。而COSMO则并没有如此这般地先声夺人,反而是将演奏中每一个乐器的形体交代地清清楚楚:什么时候响起来,什么时候停下来。教人听到尤其分明的地步。这副耳机演绎的乐章高潮处,似乎将奔涌的河水清晰刻画于眼前:何时奔涌前进、何时倏忽急转,何时一泻千里,起承转合毫不马虎。只要音乐类型不对低频的量感提出苛刻的需求,那么COSMO的便能够带来耐人寻味的细致感,进而依靠这种满眼细节的声音表现营造出另一种堂皇景象,通过复杂场面的清晰描绘使人感到音符的质感。COSMO的声场表现显著优于我手头的另两款耳机,这也是它诸多声音表现里与外观最契合的一项。头戴式耳机因为发声原理所限,对于声音元素,尤其是纵向声音元素的位置表达多有受限,但是COSMO却在拥有良好横向声场的同时以优秀的声音纵深构筑了有说服力的空间感,它的声场形状完整、内里充实,边界感不强。在演绎《马勒第八交响曲》时,同时发声的合唱团、独唱、乐队是每一个耳机声场还原能力的大考,尤其是在终曲部分,乐器和人声在不同的高度和空间中交织,如果耳机的声场还原能力不足,则会让上述声音压在一个局促的平面里,甚至会因为堆叠过多显得喧闹。COSMO承受住了考验,哪怕是在第一部分的发展部中千人乐队合唱的宏伟场面里,它也能够将乐曲丰富的层次展现出来,完全不会让人听得囫囵吞枣。优秀的声场重建能力确实是耳机水准的重要佐证,与HD650通过堂音构建声场的手法相比,COSMO这种边界感不明显,全凭声音的精确还原描绘声场的手法显然更加高明。我常听古典,因而在COSMO在手的时间里会尽量挤出时间来听它,它能够以更加精准的表达,让我了解到熟悉的曲目中深藏的信息。 如果说我对COSMO第一耳的感觉是“素”,那么听久了则感觉到了一种另类的华丽,这种华丽感毫无疑问来自于其能量充盈的高频。COSMO的高频相当明亮,较之HD650更是让我听得拨云见日。这副耳机的高频在亮丽之余还相当顺滑,与我手头几个设备轮换接驳都很少会发出毛刺感明显的声音。与低频的调教不同,COSMO的高频泛音是相当显著的,这种悦耳的泛音让其还原高频乐器,尤其是以亮度著称的管弦乐器到位出彩。在我常听的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中,第四乐章标志着整部交响曲的高潮到来。从英雄主义到思乡情绪,再到最终的胜利,这些情感都通过作曲家巧妙的管弦配器得以生动呈现。COSMO演绎的小号音色极为明亮,在高音区的旋律线和进行曲式节奏中展现出激昂和振奋的情绪。长笛的高音部分也极具穿透性,从作用而言,长笛本就负责演奏快速的装饰音和短促的乐句,只有让它的声音真正被听到,才能让关键段落更加引人注目。不但大编制古典乐曲受益于其高频表现,诸如钢琴独奏,弦乐四重奏,爵士乐等乐曲类型也在COSMO的回放下表现出挑。COSMO的低频和高频如此相得益彰,或许源于设计者对声音整体性的追求,另一个例证是同样饱满顺滑的中频。对于以“ACG”著称的水月雨产品来说,将人声做好似乎是预期中的本分,但将这种饱满顺滑的中频人声表现放在上述低频与高频里相融,则产生了更有趣的化学反应。COSMO的中频能量感适中,位置不偏不倚,其顺滑感犹如一条丝绸带,将低频的素净与高频的明亮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个声音既充满表达欲又不失细腻。它演绎的音乐确实在有些时候因为缺乏了一部分激烈而不够有煽动性,但是在耐听适耳方面则做到了尽善尽美。如果将COSMO和流行音乐作为工作消遣时的伴侣,那么随机播放也能带来久听不厌的舒适体验。从我的综合体验上讲,COSMO是一款外表不那么“水月雨”,但是内里却十分符合其产品调性的耳机。它的声音拥有属于旗舰产品的复杂度,将素净与华丽圆融调谐在一幅身躯里。它身为旗舰,却不用最稳妥的调音迎合大众,不妥协追求风格化的自由。以我的标准来审视,这款水月雨的旗舰大耳充分表达了其品牌调性,展现的也是品牌选择的声音风格,那么担纲旗舰便名副其实,也完成了我对其所属品牌的认知。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一件小事:在此次巡回中除了音乐设备之外,水月雨还率先寄来了一盒自产的挂耳咖啡。“在等待耳机的日子里,可以先喝咖啡呀!”乐于探索,少有压力--这似乎是属于水月雨这种年轻品牌独有的松弛感,这种松弛感也延续至COSMO这样的产品身上。它不需要刻意放低身段来显得平易近人,也不需要考虑历史包袱而难以创新。它真的很像一座大都会:在这里复杂与华丽并存,永远不会使你感到枯燥。它有冷峻的门槛,也提供了跨过门槛的一份难得温柔。
#耳边巡回#众测向---达音科TITAN S2众测体验 以巨人为名的达音科TITAN系列耳塞,也许自打立项起就希望把各方面都做到一定的“高度”。从早前的TITAN 1到TITAN 6,再到前几年在入门价位口碑颇佳的TITAN S,家族几款产品无论定位有何分别,都做到了用料充足,声音扎实。今年达音科新品TITAN S2的发售,又让这个足迹久长的系列重回烧友眼前。TITAN S2红色的包装十分小巧,符合当下数码产品的环保风向。但毕竟是“配件大厂”达音科的产品,其内里配件依旧保持了一贯的充盈:均衡、氛围增强、糖果、平直壁四组不同耳套对应不同的听音喜好,一个灰色的硬包方便用户收纳,以及提供了一条水准很高的原配线材。这条银灰色的四股单晶铜及单晶铜镀银混编线采用两段式设计,下段通体被尼龙包裹--尼龙包线的弹性良好且不易缠绕,我一向喜欢这种省心耐用的材质。曾搭载于达音科旗舰产品“川”上的Q-Lock Mini可换插头系统也在这条线材上出现,只不过因定位所限省去了自锁系统,但是因为防呆设计的存在,在使用上倒也不会造成什么困扰。除3.5mm插头之外,TITAN S2还附赠4.4mm插头。在如今这样一个入门级小尾巴都具备3.5mm和4.4mm双接口的时代,作为一条定价499的耳塞提供这样的一根配线确实能够更为充分地回应用户期待。达音科的TITAN系列在设计语言上十分讲究继承性,从TITAN 1到TITAN 6均采用了较为圆润的双层结构腔体设计。而TITAN S则是系列外观的一次大转向,在设计语言由圆润向棱角分明变化的过程里,它凭借冷峻的金属质感与多元的配色获得了入门市场的认可,也将TITAN系列耳塞的品质感进一步提升。TITAN S2的外观则开启了系列作品的第二轮继承序列:亮银色的金属镀铬面板正中点缀着一个红色凸起,几何布局与前代高度一致。其面板与红色导管、银色腔体一起构建了协调而惹眼的色彩表达。虽然价位依旧维持在入门级,但是TITAN S2在可能的范围内依旧用力提升着工艺和用材,在入门级产品上构筑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感。在佩戴方面,虽然TITAN S2的腔体与线材都因为不同程度的工艺升级变得更重。但得益于合理的腔体形状与长导管深入耳的设计,其实际佩戴感受依旧维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准。实测佩戴聆听1.5小时左右不会有显著不适,且听诊器效应也能够做到不打扰的水平。在被动降噪性能方面这条耳塞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试听期间行走于商场街道或在人声密集的办公区域停留时,它的隔音都能保证在合理的音量下达到欣赏音乐的需求。 TITAN系列耳塞对于声学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一向不吝啬,从早期产品陆续采用的纳米钛晶振膜和铍振膜动圈,到TITAN S上搭载的高分子结晶振膜均可为例证。此次TITAN S2换用高刚性球顶+柔性悬边复合振膜的内外双磁路双腔体动圈,借助柔性悬边提升的换能效率和双磁路技术的更大输出功率实现了16Ω阻抗下107dB/mW的高灵敏度。较之前代,TITAN S2是一款更易于驱动的耳塞,在使用ONIX Alpha小尾巴聆听时,只需要低增益便可以轻松将它推至悦耳的状态。哪怕办公时随手插在MacBook上,它也能够发出饱满的声音。但另一方面,这款耳塞的声音上限也并不会随着前端水准的加强获得显著提升,换句话说,它是一款只需要很低的驱动门槛便可以获得接近全部实力表现的耳塞,这样的特性对于用户而言应该是一个省心的结果。对于TITAN S2这样一款热门产品的升级型号而言,在声音方面用户确有更多期待。前代TITAN S凭借极其明确的“素质感”声音在入门市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但也因为对解析力呈现的极度追求在声音的厚度与韵味上失之东隅。若以2024的标准再度回首审视,这款经典产品的声音也确有些太平面,太波澜不惊了。升级往往有两种思路,一为继续抬升长板,一为仔细查漏补缺,从TITAN S2的实际听感上看,这款产品在升级中把这两者都照顾到了。如果将听感以水作比,那么TITAN S2便是通过近三年的蛰伏由溪流变为了大江,其声音底盘扎实,宽松热情。三频厚度增加的同时,其动态表现能力也来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TITAN S2的中频在前代不错的解析力之上更增密度,不但乐器的形体感更加确切,其还原的人声亦更具实感和感染力。它的人声更加厚实,嗓音肉感更足,能够确切地听出演唱的口型却也不至于腻味。与一些长于某一类人声还原的风格化耳塞不同,TITAN S2对于人声的还原相对忠实,在男声与女声的平衡中没有明显的倾向性。除此之外,它的低频更结实、下潜深、泛音更显著,能够把低频打击乐器的形体与力量感表达出来,也使得大提琴这些音乐构成中的重头乐器得到更为真实的还原。整体而言,TITAN S2的三频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均衡耐听且颇具表达欲望的状态,不仅仅能够胜任大多数音乐类型基础表现的需求,更是在流行歌曲的演绎中能够营造出调动情绪的氛围感来,具备了较高的演绎水准。在动态表现力与声场还原能力上,TITAN S2也达到了同价位中的良好水准,较之前代则更是提升显著。在手机显示屏上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比度,指的是一幅图像中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亮度层级的测量,对比度越高则色彩显示越生动。TITAN S2较之前代就像一款对比度成倍提升的显示屏,在原本略显平面化的声音上多了一道道立体的音符,变得鲜活了不少。而得益于声音密度的提升,这款耳塞的声场还原能力也得到了加强:TITAN S2的声场是个规模适中的圆形,有一种现场声场被等比例压缩的感觉,各种声音元素处于整齐而不拥挤的地步,其间各个音符结像凝聚扎实,边缘也相当清晰。如若换上随附的4.4mm插头使用平衡驱动,声场的规模感还会变得更为明确。动态与声场两方面的进步使TITAN S2已堪胜任一部分古典音乐乃至大编制古典欣赏的需求,要知道这对于前代来说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在用它欣赏《Unter Donner und Blitz, Polka, Op.324》和《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时,我并没有感到与许多千元价位耳塞的明显落差,无论是回放大编制曲目需要交代清楚的场面感,还是复杂的强弱音变化,这款耳塞都能够尽力而为地交出一个合适的结果。较之前代在这些音乐类型上望而却步的表现,TITAN S2确实变得更加杂食,更加多面手了。 为TITAN S2寻求前端搭配不是难事,在省去了“是否推得动”的困扰后,唯一需要考量的便是风格匹配与否。在试听中我用来搭配这款耳塞最多的前端是上文曾提及的ONIX Alpha,这款新近上市的小尾巴继承了ONIX的家族式温润精致的调音,其人声演绎不偏不倚,质地也相当细腻,同体积产品下优异的动态表现亦能够为TITAN S2创造挥洒的基础。Alpha驱动下的TITAN S2,其声音被推向最想前往的那条路上,无论是演绎强调情感表达的流行歌曲,还是回放专于乐器美感的小编制古典乐曲均可圈可点,将与前代全然不同的一份温厚润泽全然表达了出来。从结果上看,TITAN S2是一款风格热情,温厚耐听的耳塞。它回放的流行音乐在准确之外更增情感,表现力十分突出。无论是声场还原能力还是动态表现力,这款新产品皆处于同价位前列,进一步拥有了广泛的音乐适应性。其热情的表达建立在切实的水准提升之上,对于素质的表达也拿捏得更好,更“高级”。在前代本就优秀的基础上,它在价位控制得当前提下实现了较大的进步幅度,也象征着所属的TITAN系列进一步明确着自己的用户群体并逐步走向成熟。大众烧友对于入门级市场总是抱有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够有更多兼具趣味和实力的新品翻搅源头活水。TITAN S2的表现犹如水中沉睡的巨人再次起身,其结果值得拭目以待。
#赏艺flipears# Artha Argentum--亚法·银试听体验 Artha Argentum--亚法·银是菲律宾耳机品牌FlipEars 4月推出的新品,是一款纯动铁多单元配置的旗舰级耳塞。 亚法·银的面板制作灵感源于菲律宾的圣奥古斯丁大教堂,在这座菲律宾最古老的大教堂中,杰出的浮雕与绘画共同铸就了其深邃的艺术魅力。亚法·银将精致的浮雕工艺浓缩在面板与内侧腔体上,在用户耳畔盛开出一片花团锦簇的茉莉。在面板外观上做文章的耳塞当下并不罕见,但是能够将腔体两侧都精雕细琢的耳塞却不常有--无论被以何种姿态摆放,亚法·银总能将美好的一面呈示于前。 外观的雕刻可以欣赏,声音的雕刻则能参与其中--亚法·银采用8单元四路分频技术为用户配置了“低音”和“高音”两个调音开关,共计能够实现四种声音组合。均衡人声模式(两个开关均关闭)下的亚法·银声音风格收敛稳健,能量感充足的同时鲜有锋利的波澜,自然的泛音更是对声音的整体性有着不错的加成。在密度扎实的各个声音频段中亚法·银优先突出了中频,把与音乐内容和情感休戚相关的各个元素表达得十分清晰。在使用亚法·银聆听流行音乐时,歌曲的每个音符都仿佛染了一股冲劲儿,旋律也愈加分明。 由均衡人声模式向全开沉浸模式(两个开关均打开)的过渡则是亚法·银展现声音多种可能性的过程:低音增强模式使声音更偏向中下盘,凸显整体性;而高频器乐模式则让声音线条稍显纤细,突出细节的条理。两个过渡模式之下的亚法·银各有侧重,较之欣赏人声,我认为这两个模式对于各类乐器的加成会更加显著。 至于全开沉浸,我在拿到亚法·银后的第一耳朵便是这个模式下听的,那番极致的放纵与热情让我想起了记忆中第一次戴上多单元动铁耳塞的感觉--那种潜藏在多单元动铁身躯中对声音力量与动态的渴望使人动容。沉浸模式下的亚法·银是能够调动情绪的存在,它的横向声场变得更加宽阔,其间的声音元素也更加自由张扬,我十分推荐热爱电影与游戏原声的用户从沉浸模式开始认识这条耳塞。
徒增功耗还是遥遥领先?--iBasso DX260评测 DX260上市也算有段时间了,起初刚看到海外市场泄露的谍照时我是拒绝的:这代机器一改之前240的圆润设计,变得有棱有角,而我个人对于外观凌厉的随身播放器一直爱不起来--结合其使用场景来看,机身若能圆润一些无论手持还是揣兜都会更加舒适。但DX260毕竟是iBasso看家的DX系列播放器新品,我还是找机会拿到一台试用了一段时间,也算是对这台准旗舰播放器有了更加完整的认知。DX260所在的iBasso DX系列是我在各品牌播放器中接触较多的,其前序作品DX240我曾使用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我看来到了240这一代,搭载了ES家旗舰Dac和可换耳放卡设计的它作为DX系准旗舰已经在音质上达到了不错的水准,而且机器圆润轻巧的手感确实很对我的胃口。DX260这次没能在外观上吸引我,但是它却拿出了另一个大胆的设计--把八枚CS43198 Dac芯片搭载在一个小小的便携播放器里面端了上来。看到这个技术参数时,我首先好奇的就是DX260作为一台便携播放器的续航能不能保住,其次就是堆叠这么多芯片在声音上实际表现如何,毕竟同样的芯片iBasso自家前旗舰DX300也就用了堪堪四枚。DX260的硬朗外观和240的圆润相比算是彻底另起炉灶,其机身各面都做了复杂的金属斜面切割,其中最复杂的是音量旋钮与背板衔接处,只需要数一下这个部位的面数就可以一窥其加工难度。虽然我主观上并不欣赏DX260锐利的机身设计语言,但平心而论其做工并没有太多可以指摘的部分--这种将金属和玻璃结合在一起,并且各自做了多处切面和坡度的设计对于加工而言颇具挑战,而我手上这台机器在一体化金属框架打磨、机身和屏幕,背板衔接处的做工都毫无毛刺,一定程度也缓解了边缘切割对手持时产生的压迫感,加上这次DX260适中的体积与重量,手感上勉强算是不过不失。较之外观设计,这次DX260的内在可以谈的更多。首先说续航:在半小时充入前50%电量的速度下,我实测DX260可以在低增益推耳塞、偶尔开关屏幕的条件下做到本地播放13小时的总体续航。这个成绩让我满意,且不说之前提到的芯片方面略显夸张的配置,DX260正面1080p大屏本身也是能耗大户。这块FHD标准的ips屏幕在5寸大小下ppi已经超过了400线,观感精致细腻,无论是色彩还是亮度表现在播放器里都轻松居于第一梯队,而且经我测试这块屏幕应该是DC调光,在任何亮度下都没有伤眼的频闪现象,于是在日常使用中我便可以放心降低亮度来获得更好的续航表现。像DX260这种采用了豪华音频硬件配置的播放器在保持合理体积和重量的前提下,于续航方面不妥协对用户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毕竟在这个价位上我们期待获得的满足要远比能够承担的牺牲来得多。DX260和前序产品一样搭载了安卓和Mango OS双系统,这套软件方案和配套的高通骁龙660硬件平台一起已经被iBasso打磨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我实际使用中,哪怕是搭载了最新的安卓11,DX260在使用方面也并不存在显著迟滞,只是偶尔在国产流媒体app使用中遇到卡顿。软件的碎片化确实是安卓生态的痼疾,对HiFi播放器这类硬件更新周期更长的小众数码产品影响尤甚。我想这也是之所以Mango OS在DX系播放器上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较之差强人意的安卓系统体验,Mango OS在DX260上的表现维持住了我对DX播放器的系统好感。我一向对于Mango OS这套简洁大方的UI偏爱有加,这次DX260上Mango OS的新UI是简白风格,观感清新自然,操作逻辑也算简单明了,而且大大的图标特别便于响应触摸操作。如果说在系统的软硬结合方面DX260受制于供应链和安卓生态显得局促的话,那么在和声音相关的设计上就算是彻底解开了镣铐,能够把想法完完全全表达出来。在DX260的内部,八枚CS43198在第二代FPGA-MASTER专业音频主控的协调下,可以实现同步并联的输出模式以降低失真,亦可以通过切换FIR 2✖️和4✖️的输出模式投入至多4枚Dac组成硬件模拟的FIR滤波器,进一步提升声音的细节与密度。这套Soc的使用方案可以说在设计上明确了八枚Dac的功能意义,而不仅仅是夺人眼球的数量堆叠。 从实际声音表现上看,DX260不但和前辈一样达到了较高水准的均衡声音表现,更是能通过FIR输出模式提供可闻的音质提升。或许得益于独特的音频硬件设计方案,DX260的声音密度十分优秀,达到了一开声就能让人听出水准的地步,这也是准旗舰应该提供给用户的声音信息量表现。较之并不算多的量感,DX260低频优秀的质地在高声音密度加持下更加引人注意。质感好,细节交代清楚的低频能够赋予声音多一层诠释,让我更容易察觉氛围感中的诸多细节。其中频调整得略微凸显,线条感清晰的同时厚度适中,哪怕是蔡琴这类较为温厚的女声也并不显得腻味,算是拿捏在一个可以吸引聆听注意但并不刻意的状况下。高频方面则尤为清澈亮丽,在三频中表现出挑。这种高频表现让歌曲听感清新开扬,在旋律变化里偶有提气的点缀,少有一成不变的乏味感。DX260回放古典音乐的表现可谓晶莹剔透,十分擅长小编制室内乐那种精致流畅的演绎需求;而在流行人声方面其调教更适合聆听年轻细腻的甜美女声,表达到位的厚度与质感充满了恰如其分的舒适。此次DX260上凭借FIR模式切换在多种工况下发力的八枚Dac阵列,在软件实时热切换能力的加持下可谓是最容易让人听出区别的音质卖点了。我实测发现由完全关闭模拟FIR滤波器到FIR 4X️模式的声音提升算是明显,而FIR4X️与2X则不太容易分辨,或者说仅仅是是好与更好的区别而已。在4x模式下,DX260的声音密度进一步提升,线条更加清晰凝聚。在复杂的音乐场面中,声音的诸多细节交代变得更加从容不迫。或许是因为这种模式下声音的密度已经达到了可观的程度,我感到在聆听DX260时,不同滤波器切换带来的差异比DX240更容易分辨,比如非过采样下的声音显得温厚,而低延迟快速滚降滤波的声音则尤为清澈凌厉。试听DX260时,我手头的耳塞如Dita PM和AKG K3003等都是偏向中上盘的,此时我会使用低增益设置结合FIR2X的设置并且将滤波器调整到非过采样进行聆听,此时DX260展现出了对于声音的良好控制力,在这几个耳塞容易过犹不及的高频类音乐上也十分耐听。而当我使用高增益驱动HD650这类声音偏中下盘的高阻大耳机时,我会将FIR设置为4X进一步提升声音的线条感,同时将滤波器调整到低延迟快速滚降。在这样的设置之下,我在HD650上听到了通透真实、细节十足的小提琴回放,这是我近期在随身播放器驱动大耳时印象最深刻的高频乐器表现力。当准旗舰序列的播放器几经迭代时,其新品在声音上的短板会变得越来越少,水准也会逐步稳定在较高状态。此时从普遍意义上的好听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过渡就需要明确的思路和对应的方案了。我认为DX260对声音表现力的进一步挖掘是成功的,凭借独特的硬件解决方案,这台机器为用户提供了方向十分明确的声音加成选项,用户可以在一个有水准的均衡声底之上,依据喜爱的音乐类型将之设定到听感上更加讨喜的状况。在我使用DX260的时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将其设定一套固定方案里与HD650搭配聆听古典小编制,其表现让我满意并且很少会想起打开DX260身边的桌面解码耳放一体机。 DX260是一台难言完美,却仍值得一试的准旗舰播放器。它的遗憾在于为了追求外观革新妥协了些许手感,也并没有能够在软件交互体验上更进一步。但另一方面,在播放器最大的基本盘声音领域它却想法十足,落地稳健。一台落在六千元价位的播放器确实更应用声音表现讲明自身价值--无论是采取新的方案,还是在成熟硬件下进行新的平行思考,声音上每一次实实在在的提升都是对产品支持者最好的报偿。
本周steamdeck steamos稳定版更新中的一些内容 本周steamos稳定版经历了多次更新,并且推送了BIOS更新(主要修复USB相关问题),算是近期频率最高,程度也比较大的更新了。在查阅更新日志后,我摘录了一些功能、性能上的变化: 功能: 1.添加了一个滑块来控制状态LED(充电器LED)的亮度。此设置可在“设置”->“显示”下找到。关灯玩游戏不想让充电灯影响的可以把亮度调低,我现在放在百分之20,看起来舒服了很多。 2.更新了快捷访问中的性能菜单,给每个设置都添加了描述,包括这些设置对系统的影响,以及预计对电量/性能/画面质量造成的损耗。这项功能除了美观之外,还减少了日经的询问这些选项是干嘛的问题。 3.修复了在屏幕上输入文字的问题;现在打字时游戏会显示在背景中。对于部分需要输入文字的游戏来说,懂得都懂。 4.修复了客户端可能卡在关机画面的情况。这个问题我多次遇到,是否改善待体验。 5.为 DualSense 控制器添加了玩家位置 LED 的设置。使用PS5手柄玩deck的话,这是一项有趣的功能。实际测试许多pc游戏,哪怕是索尼第一方移植在使用ds控制器时灯光都会出现很多不受控情况,能自定义的话感受会好一些。 性能: 1.针对《P3R》进行性能优化改进,这个游戏我在pc上玩的xgp版,无法测试提升了多少。 2.改进了由于Steam或其他窗口提交的缓冲区而导致游戏帧呈现受阻的情况,消除了游戏卡顿的潜在来源。 为四级性能覆盖添加了额外的帧时序图。当启用帧限制器或vsync时,这显示了帧翻转到显示器的时间,而不是应用程序端的渲染时间。 3.修正了在某些提前缓冲多帧的游戏中导致卡顿的问题。 4.在高GPU负载下,当高档过滤器设置为FSR或NIS时,减少了卡顿。 这些与性能相关的估计是此次更新需要搭配BIOS更新的缘故,没有具体的测试,但是随着近半年的更新,高性能负载的游戏最低帧数的表现好了很多。
1月12日稳定版steam os更新日志 一早起来发现OS更新了,这次更新为个人最有感的是在调整了屏幕刷新率的游戏里切换回桌面的黑屏闪烁修复,之前连续闪两次真是遭不住。 全部更新如下: 我们刚刚将更新的Steam Deck客户端发布到稳定(默认)频道。 总体 减少在打开Steam界面时玩游戏时发生的黑屏闪烁次数,特别是在使用自定义屏幕刷新率设置时。 用Pixel替换了最近的缩放模式,Pixel是一种伪带宽有限的滤镜,用于将像素艺术放大到非整数因子,而不引入走样。整数缩放因子仍将保持最近。 修复了“Friends who Play”部分在客户端重新启动之前不刷新的问题。 修复了在“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I”切换地图时的崩溃。 修复了导致Steam客户端仅下载标题的Windows版本,然后尝试在没有Proton的情况下运行它的情况。 将所有用户的HDR可视化设置重置为无。 将HDR可视化设置从显示->高级移动到开发者设置。 调整了最近游戏页面标题,以在更改选择时可见。 修复了Steam Deck OLED上左触控板触觉以错误的压力触发的问题。 修复了“查看附加艺术品”按钮在原声音轨详情页面上未正确显示内容的问题。 Steam创意工坊 重新设计了创意工坊订阅列表(从游戏属性中访问)。现在包括按订阅日期、最后更新、大小、名称和加载顺序排序的功能。 添加了根据创意工坊项目订阅更改本地加载顺序的功能。 添加了根据任何创意工坊项目依赖项设置本地顺序的功能(必须在创意工坊项目本身上设置)。 添加了禁用创意工坊项目订阅的功能,这将使它们在游戏中不可见。 添加了通过标签名称过滤创意工坊订阅列表的功能。使用相同的搜索字段按名称过滤项目。 在Downloads页面上的游戏工具提示中显示正在下载的创意工坊项目的名称。 添加了通过收藏快速交换订阅列表中项目的功能: 添加了将项目的过滤列表保存到新的或现有的创意工坊收藏的功能。这将用列表的内容覆盖收藏的内容。 添加了将用户的订阅列表覆盖到创意工坊收藏的内容的功能。 添加了从收藏中将项目添加到用户的订阅列表的功能。 Steam云 修复了一些具有大量文件的应用的上传问题。 修复了一些在Windows用户主目录中存储文件的应用的同步问题。 Steam输入 修复了与非Steam快捷方式相关的崩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