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馨万里 祖馨万里
沧海一粟
关注数: 195 粉丝数: 218 发帖数: 14,704 关注贴吧数: 26
二十四节气之 【处 暑】 公历(阳历 )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今日处暑 (7时02分) 中国夏历(农历、阴历、殷历) 癸巳蛇年 七月十七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link%3Furl%3DR9C5XV89ZDxyi0E2MhhoTkB756-8LV-SSDYGEMTCZ0TTefvFM-AYnC89M9DPrPOl&urlrefer=69a0e97201f99a1eab24691aac9c74fb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1]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2]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谷惠人文与天齐 《聊城日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crb.cn%2F&urlrefer=325a948fdcdb18705255e0d37ab7a63b 2013-05-26 20:21:28 来源:谷惠人文与天齐 阳谷,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名文化符号之一,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 中华文化的祖地 之 穷桑 阳谷名的由来,是中华文明源头古国穷桑的东夷地“旸谷”演变而来,旸谷的谷字,既是河谷之谷又是五谷之谷,河台地叫眉田又曰谷,谷地作物谓谷,谷是谷的宗源本字。旸谷,穷桑国的日出之地,文化传承至谷国又演变传承至阳谷。 “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等传说诠释着人文历史的久远。伏羲,史家尊崇为人文初祖,早于黄帝时代,是人文记忆里最早的智者和部族领袖。“阳谷北境”的伏羲之城,原址在茌平县南部教场铺附近“龙山文化”古城址群中的一处,今之阳谷北部的宓城村属于移接文化,由来已久。 穷桑古国地域基本就是鲁西地区,穷桑的文化含义是桑梓国邦,天壤无穷。聊城市大部及鲁西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基本属于穷桑时代以及夏代早期的遗存。《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方国)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 “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濮阳)”等上古传说时代的大事记就是发生在这里。中心都邑就是古阿邑又叫柯邑,今之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地下龙山文化小城),“城中”犹存古阿井一口,是正宗阿胶产地,并且还是古东阿县城旧址(地上大城)。冠县的桑阿镇,起名源于唐代,就是穷桑之阿含义的文化延续。 穷桑地还有桃丘,是人文始祖黄帝真正的故里“寿丘”,寿字由桃演变而来,上古时代桃代表寿,出现寿字后也读桃音,至今仍有寿字旁的桃音字如涛等。曲阜的寿丘是移接文化,由来已久。 阳谷的文化祖地 旸谷 旸谷,在穷桑都城古阿邑的正东方二十公里处的鱼山、阳谷山区域,这里就是《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之地。旸暘各本作阳。鱼山,就是嵎夷之嵎的讹传;夷,平地。旸谷又叫汤(yang)谷,汤汤(shang)之谷,是古阿邑处观看春分日出之地,日出旸谷天下“明”,就是春分节气昼夜分明、时间均等。阳谷古八景之首的“谷山春晓”,真实内涵就是春分之晓。鱼山上的古祭坛就是上古帝王的祭日场所,也是天坛文化的祖地。“黄帝命羲和占日”;尧帝命羲仲宅嵎夷观日出定四时、编著黄帝历等文明首创就诞生在这里;同样也是“二十四节气是在阳谷制订的”古老传说的还原地。 阳谷的文化脉源 谷国 明代《阳谷县志》序载:“今之邑(县)古诸侯国也。国必有史,邑可无志乎?”;“谷邑为方圆百里古诸侯国也”。谷国约始封于夏代,是旸谷和谷文化的主脉,也是阳谷的文化脉源。 谷国旧址就是谷(谷)城,今之平阴县东阿镇,在鱼山东南七里。谷城东北部有出文石之山曰谷山或者谷城山。谷国贵族很早就被迁移到了湖北方向,另建谷国,最终于公元前705年(周桓公七年)被楚国吞并,湖北谷城县的古文化就是谷国溯源。原始谷国旧址谷城,在春秋时期被齐王封给“天下第一相”管仲为食邑;秦代设置谷城县;汉代张良的老师黄石公隐居于谷城东北的谷城山,后谷山改为黄山。 夏代后羿夺权称王,封夷国置于今青岛北部,形成“东表之地曰嵎夷”的二次东夷概念,以至于东部的原始方国或封国均冠以夷,如莱夷、淮夷等。嵎夷旸谷文化符号第三次定位到了辽西,形成禺銕(铁)崵谷。再后来的嵎夷旸谷定位到了朝韩地区甚至日本,“日本”的本意就是日出之地,就是中华旸谷文化东推到了极致的缘故,平壤、汉城、东京都属华夏文化圈。嵎夷旸谷还有日照说、淮北说、天水说等等,原本的穷桑东部的平原地和日出之谷,成了说不清理还乱纷杂的东夷文化乱象,现在甚至有把涵盖中国之“中”理念的穷桑地区也裹挟进了所谓的“东夷”范畴里了。其实,东夷只是个泛称,相当于村庄“家东”的意思。 商周邑城遗址 阳谷邑 古籍出现“阳谷”二字在《左传》,记述了几次诸侯会盟,传称阳谷邑。阳谷邑在东平湖东岸,今之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阳谷店),考古界定为商周邑城遗址。阳谷属于谷国范畴,谷国就是谷邑,不排除是谷国的另一个城邑的可能,又因为这里是在谷城、谷山南部,又有“谷山之阳曰阳谷”的说法。今阳谷城南的“会盟台”,就是阳谷邑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之所的文化移接景观,被录入阳谷古八景之一:盟台遗响。 人文天下第一山 谷山 谷山,本来是旸谷符号的地标记载叫阳(旸)谷山,由于谷国时代形成谷文化,又在谷城东北定位了个谷城山。谷城山由于黄石公被改为黄山后,谷城东门外的少岱山又被称之为谷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谷山题写了“第一山”碑,是指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研究分析认为,崇拜谷山有多重内涵: 敬伏羲。首先是对教民种五谷的人文初祖伏羲的敬仰之文化情结,“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的记载,就是对人文初祖的觐拜。 敬管仲。这里是齐相管仲的采邑,他最著名的政治观点就是“尊王攘夷”,被史家尊为“春秋第一相”。 敬黄石公、张良。这里是世人缅怀汉朝“首相”张良以及为大汉朝的建立做出特殊贡献的“仙人”黄石公的纪念地。 一脉相承 谷文化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阳谷“县”,县城在景阳岗西部的张八及叠路桥村附近,志载“水没城阳谷”。宋开宝六年(公元973),黄水淹没阳谷县城,志迁上巡镇(张秋西城坡);于1006年(宋景德三年)迁孟店,即今阳谷。 阳谷城再迁,谷文化的主脉移接到新址,所以今天的阳谷窖藏着穷桑谷文化。在今阳谷县,宓城、无影地、古柳树的故事、谷山、黄山、王子斗宝的故事紫坑洼里七十二眼井、会盟台、西汉庄、第一山碑等,几乎移接了所有的远古文化。阿井的挖掘人相传有五:炎帝所掘;黄帝作井;少昊所掘;伯益作井;尧帝所掘。阳谷城明代扩为广12里,成为“三里之城”,这个规格是远古都城的标准,意指穷桑之都或谷国都邑。紫石街名被神话为“天降紫石”,其实这是晋王嘉《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中的紫实,暗喻穷桑文化。 阳谷传承着谷文化,从亘古伏羲那里走来,没有比谷文化再早的文化了,谷惠人文与天齐。深厚的文化伴随着阳谷治所的迁移而被世代阳谷人传承下来,中华五千年谷文化就这样被曲线拯救一脉相承,祖馨谷文化在阳谷扎下了根。 (摘自修改版《人文天下第一山》,作者张长城,系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马子清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crb.cn%2Fwxfk%2F20130526%2F4849.html&urlrefer=275b06cf16c94e189da9d60aa7a65235
什么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该怎么调理? [转载] 一、体虚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   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   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血虚忌食物品:荸荠、大蒜;   相应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   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阴虚忌食物品:胡椒、肉桂;   忌食或少食:狗肉(脑血管患者禁食)、羊肉(肝炎患者禁食)、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姜、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相应膳食:金盆富贵豆腐;怀膳小捆肉;怀菊大枣银耳羹;甲鱼怀牛膝汤;农夫烤鱼;怀膳一品肘;金盆富贵豆腐;怀山煨土鸡;参药煨乳鸽;何首乌煨猪肝;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阳虚忌食物品:鸭肉、兔肉、獭肉(水狗肉)、甜瓜;   忌食或少食:鸭血、鸭蛋、阿胶、牛奶、酸奶、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蚬肉、柿子、柿饼、柚子、柑、香蕉、无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萝卜、丝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落葵、莼菜、发菜、君达菜、罗汉果、荸荠、菊花脑、薄荷、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相应膳食:海马怀补鸡;三鞭怀补凹腰汤;韭菜怀补虾;爆炒腰花;长生煨老鸭; 5、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