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馨万里 祖馨万里
沧海一粟
关注数: 195 粉丝数: 218 发帖数: 14,704 关注贴吧数: 26
“黄帝”考源 “黄帝”考源 转载 “黄帝”考源-转贴 ----作者-王 宁 [摘 要]本文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忧”(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因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关键词]黄帝;皇帝;上帝;高祖;帝喾;帝俊;帝舜 关于“黄帝”的问题,前人讨论甚多,成果颇丰,一些重要问题也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但是仍有许多问题还比较混沌,需要进一步探讨。 笔者对于黄帝问题的一些看法,曾写了《狮子座之谜: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1]一文作了阐述,这里将该文的一些主要观点录于下: 1. 甲骨文的“帝”字是“蒂”之初文,古体作“蔕”,也就是瓜或花的蒂之象形。“帝”字先被借为“禘”,后乃成为上帝之“帝”。 2.黄帝本作皇帝,就是上帝、皇天上帝,也被称为“大帝”、“太帝”,是夏商周三代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祖宗神,故也被称为“高祖”。 3.殷墟卜辞中的“夒”、“高祖夒”就是帝或上帝,也就是帝喾、帝俊、帝舜和《山海经》中的帝俊,实际上也就是黄帝。 4.黄帝名轩辕,乃来自于星座崇拜,即对狮子座的崇拜,狮子座即中国的轩辕宿,其大星即轩辕十四(狮子座a星),古巴比伦和古希腊天文学上都称之为“国王”或“王星”。 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坚持。不过当时限于见识,有好多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作深入讨论,有些问题也没有述及,故这里拟就相关问题再做探讨或补述,以就教于方家。 http://tieba.baidu.com/p/2467146918
爱在清晨 爱在清晨 大清早,麻雀妈妈带着几只刚出巢的小雀在马路旁的树林中学飞翔,孩子们抖动着翅膀努力地模仿着妈妈的动作,场面很是温馨、有爱。 忽然,一只笨拙的小雀飞到马路上去了,在车来车往中唧唧啾啾,不停地抖动着小翅膀,好似很害怕又无助的样子。麻雀妈妈迅速飞到靠近小雀的马路边,喳喳叫着,努力尝试着引导小雀飞离。然而,小雀只是唧啾乱叫,就是原地不动。麻雀妈妈的叫声异常凌乱,召唤来了好几只麻雀前来相助,叽叽喳喳超乎寻常的鸣叫声好似在为小雀助威、加油呐喊。 正在这时,马路上飞驰开来一辆摩托车,是一位爸爸驮着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姑娘,应该是送上学的吧。爸爸看到了马路上的小雀立刻减了速,缓缓停到了它的跟前。小雀依然没有飞动。他扭头对女儿耳语了几句,只见孩子快速下车,弯下腰轻轻捧起了它。小女孩站起身来四下张望了下,然后向前面的护栏道口跑去。这时,麻雀妈妈带着一群麻雀蜂拥追过去,叽喳乱叫,那阵势有点惊悚。 小女孩快步来到路旁低矮平整的柏树坪边,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轻轻将小雀放在上面。感觉还比较安全,她微笑着轻轻拍了拍手,转身快步返回到爸爸身边跨上摩托车,爷俩骑车向远方驶去。 麻雀妈妈快速飞到孩子身边探望。小雀张着嘴,忽闪着翅膀,迎合着妈妈的抚慰与召唤。 不多久,麻雀妈妈振翅飞到小树上去,继续召唤着它的孩子。小雀抖动了几下稚嫩的翅膀,一跃也飞了上去,接着又跟着妈妈飞到了大树上,继而消失在了我的视线里。 眼眶有点湿润,有爱的世界真好,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2015年5月27日清晨所见,感动落笔 故事发生地:阳谷谷山北路中段西侧
刘大夫颈椎保健操 转 2015-03-19 潞河针灸理疗科 颈椎退行性改变、慢性劳损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回想一下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是否经常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写字读书,使用电脑手机,开车,家务劳动,躺着看电视,睡眠时习惯将枕头调整的过高或者过低? 颈椎长期超负荷工作、不恰当的锻炼方式、不正确的用颈姿势都会促进颈椎退变。颈椎退变尚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来尽量减缓其发展。... 接下来,请刘琰大夫带您一起来活动活动您的颈椎~热身运动:前,后,左,右~再来一次~左顾右盼:头向左转90度,停留3秒,再向右转,停留3秒。做两个8拍。摇头晃脑:360度旋转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头手相抗:双手交叉紧贴颈后,用力顶头颈,头颈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仰头望掌:双手上举过头,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将头仰起看向手背。保持5秒。颈项争力:左手放在背后,右手手臂放在胸前,手掌立起向左平行推出。同时头部向右看。保持几秒钟。再换左右手。伸颈回望:双手向前平伸叠掌,努力向前伸颈到最大限度,做扩胸运动,头向一侧回望,保持两秒钟,换另一边。 怎么样?活动一下,您的颈肩部是不是得到了放松呢? 建议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可以每天在工作之余进行这样的锻炼,保护您的颈椎。 随手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历史上的谷国可能两迁 我论证的结果是:平阴县东阿镇(原小谷,还是谷的发源地)是最早的谷国故地,应该始封于夏代。东阿镇之前叫谷城,因东阿县迁到这里覆盖了“谷城”符号。阳谷县传承了谷文化,记载阳谷源于古谷国,谷由谷演变而来。 大概是商周时代迁徙到今河南孟津县地区,《山海经》中提到了谷城山: 平逢东望谷城之山站在平逢山上“……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谷城之山”在何处?《山海经·中山经》有关平逢山的记载可知:今河南省新安县的青要山之东有畛水;畛水之东是平逢山;平逢山之东是騩山;騩山之东是宜苏山。其中平逢山、騩山、宜苏山均在今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境内。今孟津县西部有谷县、谷城县,谷城县附近的山就称谷城山。谷县,就是今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古称谷城,其名得之于村北的谷城山。《孟津县志·文物编·古城》中载:“谷城,夏、商为谷伯国都城,周为谷城邑,秦改为谷城县。遗址在横水乡古县村,村北的土岭即史书所称的谷城山。[4] ”唐杜佑著《通典·州郡七》注中载:“河南曰荆河州。”、“汉之河南、雒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其分也。”、“后汉为河南县,有阙塞山,俗曰龙门。有谷城山,瀍水所出。”谷城山为瀍河源头之一,在今孟津横水镇古县村西。《孟津县志》893页载《历代孟津县名与县城简介》一文中称:“秦统一六国后,废邑置县,改为糓城县、平阴县。糓城县城在今横水乡古县村,平阴县城在今王良乡河清村,经周、秦、西汉、新莽、东汉,历时1355年。[5] ”《孟津县志·文物编·古城》中载:“谷城,夏、商为谷伯国都城,周为谷城邑,秦改为谷城县。遗址在横水乡古县村,村北的土岭即史书所称的谷城山。[5] ”平逢山附近的山和水与《山海经》中的记载完全吻合。
舜帝传说(节选) 化建华整理 象棋的由来 很久以前,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象,在舜登上帝位以后,在父母帮忙求情下,舜封他做了诸侯,到三苗南边的有鼻(今湖南九嶷山)去建设边防。象经过舜帝的教化开导,到任后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善事。 有一天象忙完公务以后,清闲下来,就去附近的山上去散步。当他走到一个山洞时,看见山洞中有两个老头在下棋,于是便好奇地走过去观看。棋盘上画满了方格,摆满了棋子,中间还有界河。两个老头各坐一边,聚精会神,像将军一样,指挥着自己的棋子轮番进攻,或进或退,或攻或守,你吃我一个,我吃你一个,难解难分,不相上下,结果是有输有赢。但不管输赢胜负,两个老头都不在乎。输了仰天一笑,摆齐棋子,从头再来。象觉得挺有意思,每天忙完公务,就来到这个山洞看两个老头下棋。时间长了,两个老头也知道了象的身份,便告诉象说:“这是奕棋。我们两个原来是带兵打仗的将军,现在年纪大了,不能领兵打仗了,便在这里下棋玩。你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就教你下棋,你要为舜帝效力,我们还可以教你武功和带兵打仗的道理。” 象于是就拜师学艺。从此,象认真地向两个老头学习棋艺。几年过去了,象不仅棋艺精通,而且还练就一身好武功。并且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他的父母和兄长舜帝,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后来象每当忙完公务,就教当地老百姓下棋。后来会下棋的人越来越多,棋艺也越来越讲究,规则也越来越严格,流传也就越来越广泛,人们就把这种奕棋,用象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象棋”。 象棋经过4000多年漫长岁月的变迁,棋法由粗到精,由简到繁,成为中国的四大艺术珍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关于象棋的起源,从近年来的文物出土,历史文献和千古传说,象棋就产生在中国。
黄帝封禅的泰山在哪里 轩辕氏黄帝打败炎帝,蚩尤两大劲敌,击垮一些较小的反对者,以武力统一了中国。又先后合玉符于釜山,封功臣于具茨山,统一为建子历,制定出天鼋二十八宿土星十三个月年历和六十龟甲纪年历,分封了姬、酉、已、祁、滕、任、荀、僖、、儇、衣等十二个姓,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权威的政权,将中国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完成这些工作之后,便率领群臣及幕僚们去封禅了泰山。 封与禅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封是祭天,禅为祭地。一般均一起进行,前后紧挨着。祭天的封所,乃在一高山之上,用土筑起一座高耸而呈圆柱形的大台,称之为圜丘,象征苍天圜圆;祭地的禅场,当位于该高山之下西方的一个小山头上,将杂草、灌木树、荆棘之类除去,洒水夯实,筑成一四方形的大土墩,被称之谓坛,象征大地四面八方,江山四平八稳。据《史记.封禅书》中载,截至春秋时期,前往封禅过的帝王就有七十二家之多。 昔时封禅大多在东岳泰山及其附近的一个小山头上。泰者安也,治也,取泰平之意。更兼泰山雄壮高大,是宏伟、崇高、坚韧不拔的象征。成语“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安如泰山”等,就是此种含义的概括。泰山又位于祖国的东方,在我国“阴阳五行”学说中,东方属于木,色为青,时在春天及清晨,岁在青少年,代表着生机勃勃、吉祥如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也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顶上乃是离天最近的所在,是与天上神仙联系、请示、汇报、祈祷、祝谢等最为理想的场合。说它为“五岳独尊”,绝非虚妄。 古代封禅泰山又区分为两类,易姓之主者为改封,中兴之主者称修封。其目的均在告知上苍,新的帝王已经承受上天之命,取故旧者而代兴,到此举行礼仪,以取得天神们的承认与佑护。同时,古时的人们以为山川河湖均有神灵,而名山大川更有大的神灵,各王朝的兴建与中兴,均系由这些名山大川的大神灵们佑护的结果,成功以后前往祭拜,乃属一种回报之礼。此外,也可以向国内外的人们以一番太平盛世的炫耀,从而使新的政权更加巩固。如今,黄帝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功,去封禅泰山,乃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黄帝当年所封禅的泰山究竟在何处? 这,未免有些荒唐而可笑。中国能有几座泰山?不就只是位于山东省中部的那座东岳泰山吗? 笔者却要说:否。不是山东省的那座山,而是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二十公里处的泰岳山老爷顶。 周文洁
一包月饼 一包月饼 中秋节来临,如同往年一样又勾起了我心底的惆怅。 虽然今天的生活很幸福,物资丰富,美味佳肴样样都有,月饼已不再是自己孩提那渴望的节日美食,而童年时的那一包月饼,已经种植在了心底,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小时候在姥爷姥娘的百般呵护下长大,无拘无束,舅舅和姨都已长大,她身边只有我这一个玩孩,所以吃的东西也是很相应。那个时代物资匮乏,中秋节每家供应一包月饼还得凭票。那年中秋前夕,我看见姥爷买回来了一包月饼,老娘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扁筐子里,然后挂在梁头上,准备中秋之夜全家人享用,并一再嘱咐我“到八月十五才能吃”。孩子永远是个小馋猫,特别是生活困难时期的孩子。我没等到中秋之夜合家团圆来分享,而是趁家里没人搬来桌子又摞上凳子拿出来那包月饼,自己偷吃了了。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在院中赏月,老娘却找不到了那包月饼。当“审讯”结果出来,听到的是舅舅和小姨的责骂和姥爷的劝解声;看到的是姥娘无言的背影。浑然不知月饼情结的我茫然若失不知所措,但也感觉到了那包月饼对全家很重要,我不该独吞。 长大后有能力买月饼了,姥爷姥娘却都相继离开了我,想孝敬报答为时已晚,留下了无限的悔恨。亏欠老人家的太多无以回报,只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无限怀念和节日案头那三柱清香、两盘瓜果、一包月饼。 2014年9月8日 中秋节
关于蚩姓 中原“蚩尤村” 昨天,许昌的蚩中山兄打来电话,说他在澳大利亚的女儿看到过一篇关于家乡以及蚩尤的文章,判断出自我手。这件事我差不多快忘了。没错,是我写的,就是这篇《中原“蚩尤村”》。我把这篇短文拿来,作轩辕公社的第一篇日志,既是偷懒,也是纪念。 民国二十二年(1933)编《许昌县志》记: 许昌为古名都,历代望族颇不缺乏。兹特约略叙述,并将平民已得姓氏居住于许者备录于下,借觇民族之兴衰焉。 轩 黄帝轩辕后裔,其族居县境东南一带。 蚩 蚩尤后裔,其族居县东南新集附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642页) 该志将轩列为许昌县第一姓,蚩为第二姓,以为蚩姓即蚩尤后裔,轩姓、蚩姓比邻而居。 志云蚩姓居“县东南新集附近”,即今许昌市东南十多公里的将官池镇郭集村,今有蚩姓后裔300余口集中居住。本文引用的《许昌县志》即为现在许昌市工作的郭集村人蚩中山先生所赠。 2006年10月22日,我第一次去郭集村。村中蚩姓人自认为蚩尤后裔,但对蚩尤事讳莫如深。时年81岁的蚩中山的父亲说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说:“历来都说蚩尤作乱,蚩尤为作物(河南方言,指妖魔鬼怪)。” 据七十多岁的村民蚩大海说: 古时黄帝起反,杀得路断人稀,阪(方言,指扔、弃)元宝没人拾。蚩姓造灭门之祸。幸有蚩家媳妇赵氏走娘家,免屠。赵氏,母家郭集北牛村(据蚩中山云:牛村现无赵姓),有遗腹子,是为郭集蚩氏之祖公,郭集村蚩氏皆其后。蚩姓人皆云,因赵氏于蚩氏有恩,故蚩氏从不与赵氏为纽。黄帝战蚩尤有多种版本,这称得上又一种。 据30多岁的村民蚩志勇说,黄帝杀蚩尤后,蚩氏一直到早些年似仍受天愆,菁华者皆不寿。蚩氏曾有一人在北京做总工程师,又有一人为zhongyangshouzhang开车,但都四十多岁即殁。改革开放后,蚩氏不再受压抑,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村中旧有蚩家祠堂,“wenge”中毁圮。幸有一碑,记云:蚩家堂始建于乾隆年,重建于同治年,云云,不言蚩氏源流,但镌捐资者名姓。另有一碑,字迹漫漶不可识。村人言尚有半通残碑,在高庙,即魏文帝庙,去高庙,未见。据蚩中山回忆,村东10里大堤下原有3通大碑,上镌有蚩氏事,“wenge”中或被毁。 河南中部有蚩姓族落,启示我们重新认识蚩尤以及阪泉之战。 蚩姓真的就是这样来的? 为何与轩姓相邻? 我倒是这样认为: 蚩姓,不见得就是蚩尤后裔,也或许是某个时期的帝王赐姓。 如同刀姓、屠姓等。
中华阳谷五千年 中华阳谷五千年<?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阳谷,今之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北部,南北32公里,东西39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现辖12镇3乡3个办事处,100万亩耕地,总人口78万人。阳谷,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名文化符号之一,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 源于中华文化的祖地 穷桑 阳谷名的由来,是中华文明源头古国穷桑的东夷地“旸谷”演变而来的,阳谷的谷字,既是河谷之谷又是五谷之谷,河台地叫眉田又曰谷,谷地作物谓谷,谷是谷的宗源本字。旸谷,穷桑国的日出之地,文化传承至谷国又演变传承至阳谷。旸暘各本作阳,阳是文化演变的旸。 “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阳谷是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等传说诠释着人文历史的久远。伏羲,史家尊崇为人文初祖,早于黄帝时代,是世界人文记忆里最早的智者和部族领袖。相传伏羲教民种五谷、结渔网、作八卦。“阳谷北境”的伏羲之城,原址在茌平县南部教场铺附近“龙山文化”古城址群中的一处,今之阳谷北部的宓城村属于移接文化,由来已久。 穷桑古国地域基本就是鲁西地区,穷桑的文化含义是桑梓国邦,天壤无穷。聊城市大部及鲁西地区的龙山等文化遗址,基本属于穷桑时代以及夏代早期中心都邑的遗存。《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方国)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 “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濮阳)”等上古传说时代的大事记就是发生在这里。中心都邑就是古阿邑又叫柯邑,今之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地下龙山文化小城),“城中”犹存古阿井一口,是正宗阿胶产地,并且还是古东阿县城旧址(地上大城)。冠县的桑阿镇,起名源于唐代,就是穷桑之阿含义的文化延续。 穷桑地还有桃丘,是人文始祖黄帝真正的故里“寿丘”,寿字由桃演变而来,上古时代桃代表寿,出现寿字后也读桃音,至今仍有寿字旁的桃音字如涛等。曲阜的寿丘是移接文化,由来已久。 <?xml:namespace prefix="v"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xml:namespace prefix="w"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xml:namespace></?xml:namespace> 阳谷的文化祖地 旸谷 旸谷,在穷桑都城古阿邑的正东方二十公里处的鱼山、阳谷山之间区域,这里就是《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之地。鱼山,就是嵎夷之嵎的讹传;夷,平地。旸谷又叫汤(yang)谷,汤汤(shang)之谷,是古阿邑处观看春分日出之地,日出旸谷天下“明”,就是春分节气昼夜分明、时间均等。阳谷古八景之首的“谷山春晓”,真实内涵就是春分之晓。鱼山上的古祭坛就是上古帝王的祭日场所,也是天坛文化的祖地。“黄帝命羲和占日”;尧帝命羲仲宅嵎夷观日出定四时、编著黄帝历等文明首创就诞生在这里;同样也是“二十四节气是在阳谷制订的”古老传说的还原地。 谷国 明代《阳谷县志》序载:“今之邑(县)古诸侯国也。国必有史,邑可无志乎?(张恂序吴铠书)”;“谷邑为方圆百里古诸侯国也”。谷国大约始封于夏代,是旸谷和谷文化的主脉,也是阳谷的文化脉源。 谷国旧址就是谷(谷)城,今之平阴县东阿镇,在鱼山东南七里。谷城东北部有出文石之山曰谷山或者谷城山。阳谷有个古老传说“王子斗宝”的故事,就是讲述的谷国时代的一次“世博会”。 谷国贵族很早就被迁移到了湖北方向,另建谷国,最终于公元前705年(周桓公七年)被楚国吞并,湖北谷城县的古文化就是谷国溯源。 原始谷国旧址谷城,在春秋时期被齐王封给“天下第一相”管仲为食邑;秦代设置谷城县;汉代张良的老师黄石公隐居于谷城东北的谷城山,后谷山改为黄山。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东阿县治所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阿”文化随着东阿县治所迁移占据了谷地,而旸谷、谷文化又演变为阳谷后西迁,两者换了位。 东夷 夏代后羿夺权称王,封夷国置于今青岛北部,形成“东表之地曰嵎夷”的二次东夷概念,以至于东部的原始方国或封国均冠以夷,如莱夷、淮夷等。商周及以后各朝帝王逐渐入主中原,国家疆域不断扩大,华夏文化广播外围荒蛮地区,穷桑中原文化逐步外移。国邦有界,文化无疆,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荒蛮,才有了今天中华文化广阔的覆盖面。 随着国邦疆域的扩大,嵎夷旸谷文化符号第三次定位到了辽西,形成禺銕(铁)崵谷。再后来的嵎夷旸谷定位到了朝韩地区甚至日本。“日本”的本意就是日出之地,就是中华旸谷文化东推到了极致的缘故,平壤、汉城、东京都属华夏文化圈。嵎夷旸谷还有日照说、淮北说、天水说、福建仙游县旸谷村说等等,原本的穷桑东部的平原地和日出之谷,成了说不清理还乱的“东夷文化”乱象,现在甚至有把涵盖中国之“中”理念的穷桑地区也裹挟进了所谓的“东夷”范畴里了。其实,东夷只是个泛称,相当于村庄“家东”平地的意思,“穷桑”大了,东夷就远了。周代以后,东夷概念指向了更远甚至成为了蔑称,原本的平原之“夷”逐渐被平字所替代,如阳平、东平、茌平、博平等等。 阳谷邑 古籍出现“阳谷”二字在《左传》,记述了几次诸侯会盟,传称阳谷邑。阳谷邑在东平湖东岸,今之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阳谷店),考古界定为商周邑城遗址。阳谷属于谷国范畴,谷国就是谷邑,不排除是谷国的另一个城邑的可能,又因为这里是在谷城、谷山南部,又有“谷山之阳曰阳谷”的说法。今阳谷城南的“会盟台”,就是阳谷邑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之所的文化移接景观,被录入阳谷古八景之一:盟台遗响。 人文天下第一山 谷山 谷山,本来是旸谷符号的地标记载叫阳(旸)谷山,由于谷国时代形成谷文化,又在谷城东北定位了个谷城山。谷城山由于黄石公被改为黄山后,谷城东门外的少岱山又被称之为谷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谷山题写了第一山碑,是指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研究分析认为,崇拜谷山应该有多重内涵: 1. 敬伏羲。首先应该是对教民种五谷的人文初祖伏羲的敬仰之文化情结,“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的记载,就是对人文初祖的觐拜; 2. 穷桑文化内涵 , 即“创世在东方”之地标,文明从这里开始; 3. “黄帝历”天下先。春分日,日值之而出,观日出定四时,黄帝历的始创地。 4. 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是黄帝史官,造字鼻祖,今东阿县有仓颉墓。 5. 敬管仲。这里是齐相管仲的采邑,他最著名的政治观点就是“尊王攘夷”,被史家尊为“春秋第一相”。 6.敬黄石公、张良。这里是世人缅怀汉朝“首相”张良以及为大汉朝的建立做出特殊贡献的“仙人”黄石公的纪念地。 第一山碑现存于泰山岱庙。 阳谷置县、治所迁移、文化移接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阳谷“县”,现代的县文史资料称县城在景阳岗西部的张八及叠路桥村附近,志载“水没城阳谷”。宋开宝六年(公元973),黄水淹没阳谷县城,志迁上巡镇(张秋镇西城坡);于1006年(宋景德三年)迁孟店,即今阳谷。 阳谷城再迁,仍然传承着谷文化的主脉并文化移接到新址,所以今天的阳谷窖藏着穷桑谷文化。在今阳谷县,宓城、无影地、古柳树的故事、谷山、黄山、王子斗宝的故事即“紫坑洼里七十二眼井”、会盟台、西汉庄、第一山碑等,几乎移接了所有的远古文化。 阿井的挖掘人传说有五个版本:1.炎帝所凿;2.黄帝作井;3.少昊所掘;4.伯益作井;5.尧帝所掘。阳谷城明代扩为广12里,成为“三里之城”,这个规格是远古都城的标准,意指穷桑之都或谷国都邑。紫石街名被神话为“天降紫石”,其实这是晋王嘉《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中的紫实,暗喻穷桑文化。古柳树的神话传说不为信,或许是鱼山之上的柳舒城文化移接,本在阿邑东40里,移至阳谷城东35里。古阿邑处的“东阿县”东迁后,旧址不远处又建起阿城镇,在阿城镇又设卫星村---小城和皋门,隐喻了这里曾经的远古文明。皋门,古代皇都第五门(马湾);而小城,恰恰是那个远古都城的隐喻,因为秦柯邑筑大城4*4华里,覆盖了原来的小城3*4华里(考古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所以为小城。 阳谷传承着谷文化,从亘古伏羲那里走来,没有比谷文化再早的文化了,谷惠人文与天齐。谷山,人文天下第一山,诠释的是华夏文明的起点,也是光芒四射的汉文化的一盏灯塔。深厚的文化伴随着阳谷治所的迁移而被世代阳谷人传承下来,从宋代以来重新塑造的一系列“谷文化景点”上不难看出,古人浓浓的文化情结尽显其中,且深情、自豪。中华五千年谷文化就这样被曲线拯救传承下来,祖馨谷文化在阳谷扎下了根。这就是阳谷,拥有灿烂的、齐天文化内涵的阳谷,文化情结解不开的阳谷,研究中华上古史很值得研读的阳谷。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