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hu013 mihu013
逃出城市
关注数: 10 粉丝数: 315 发帖数: 8,628 关注贴吧数: 5
买了个避震坐管感受一下 先说结论吧 优点1.能过滤掉小区里的砖路和那种防凿石头路面的颠簸。 2.大坑和减速带有避震作用,或者说是没有它时如果坐在车座上面,可能会把震动直接传递到头顶上来,让你头晕目眩,有了它就不会那种感觉了,但因为行程只有4.5cm且有1cm左右的预压,就不要指望它向软尾那样大幅避震。 3.因为底部有调节旋钮可以改善弹力,以及它是标准弹簧也可以去淘宝购买第三方弹簧改善弹簧硬度。 4.平路上因为其还是很硬的没有泄力的感觉,但我没有实验比赛的爆发力冲刺时是否会有泄力,只是在二十六七码以内的骑行中没有泄力感。 缺点 1. 重,我之前是275克的铝合金坐管,加上挑战者300的坐垫,都没它重。 2.抽顶感,它在有大幅颠簸时会有个回弹打顶的震动感传上来。这属于设计问题吧,上面没有减震胶圈之类的东西,所以必然会多出这种感觉。属于凭空增加了这种感觉,在骑行时来回坐上去站起来时也会感受到,但好在平路上没有。 3.它顶端为了防止磨损内杆所以与下管之间有个塑料衬套,这个担心久了会有磨损增加匡量。 4.下面的起导向作用和防止转动和倾斜的白色尼龙柱不知是否会耐磨。上面对向各一条导向槽。5.螺丝需要换一下,整体太长,半光面的螺杆下面螺纹不足。 5.装上车后要比原来坐垫高出1cm左右,为了上车后产生的预压。买这个的原因是四连杆结构的没有找到0后飘结构的...而且前几天在PDD看到优惠价只要39块钱就买了。 它的结构很简单,保养也就简单,收到后我拧开上面的固定帽就抽出来所有的东西,配件上只有一点点养护防锈的润滑脂,我重新涂抹了2号昆仑雪油进行润滑。 图片上可以看到没有润滑脂,出厂只在弹簧顶端涂抹了一点点防锈用。但它上面的塑料防尘套封油不行,所以油会被避震行程带出来。下图红色箭头指的地方就是带出很多的润滑脂,白色箭头指的地方是塑料衬套,也就是上图中红色箭头指的,它看起来不像尼龙的。总结 对砖路这种小震动来说,我觉得如果是宽胎山地就没必要了,宽胎本身胎压低就基本滤掉了这个震动,猜测有他没他都不会有明显的感受了,但大坑洼和减震带没注意到的情况下还会有减少震飞的风险。 适合山马胎窄气压高+700C这种刚性高弹性差的车圈增加舒适性,如果希望砾石公路车提高舒适性又不在乎重量的可以用,长途骑行因为路面不确定性较高的可以用。 路面平整的铺装路0感受,和没装一样。 虽然它有一点滤震作用,但不要把它当做简易软尾去用。 因为凭空增加了结构,需要定期拆开清理和上润滑脂增加润滑和防止磨损,但不知如果真磨损后能否买到相应的配件,这么想来四连杆类型的避震坐管如果找不到通用配件替换的话怎么办。 它在抽顶和衬套密封和润滑减少匡量方面应该还有改进空间
说说这些年自己使用过的刹车感受,和为何换刹车... 下面图片都是网上找的外观差不多的截图,懒得去翻找实物了... 当然我也只是用过几种,只是看吧里争端激烈就说说我自己的想法,最早的车子是零几年在下下车店买的2000多的美利达的V刹车,自带的V刹没有标记,应该是OEM的低端V刹。大概用了一年吧刹车就不好用了,容易出现一侧蹭圈一侧远离,掰回来一刹车又这样了,下面的螺丝调整座第一次调还行,而再次调就把塑料固定座拧碎了,只好换了禧玛诺的M421V刹,并在安装时上好了润滑脂,其直到今年依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这个车子伴随我去过3次西藏,途中秦岭和西藏的山区下山时速都到60多码,也经历过最快的一次是雨中感受不到速度意外76码的风险。刹车及时稳定,V刹就是这点好处,行程大手感容易察觉到磨损和高温变化,另外可能是因为圈刹所以温度升高的也慢吧,所以在高速下盘山路大力刹车都没出现问题,刹车手感我一直觉得很舒服,也没有碟刹那种调整麻烦 容易蹭碟的问题。当然肯定没有油碟那么一个手指就可以刹车的能力,但这算是问题吗?还是说这本身就该称为二指刹三指刹更和谐呢?几年前这台车就很少骑了,一直使用自己组的钢架BB7碟刹,但偶尔骑这个车的感觉是,刹车比我的BB7来的快,有时出门忘记自己是骑这个车了,一刹车差点暴死,当然我的BB7此时来令片也是快磨没的状态下,V刹刹车皮好多年没换可能硬化了?所以参考性不强。 早年刚换M421不久同期与骑BB5的朋友去西藏路过秦岭时下第一道梁的盘山路,享受了最高时速冲到60然后急刹转弯的刺激,30多公里的下山路好像14分钟就下到山底了,而朋友就出现了危机,他出发时没有好好保养车子,来令片有磨损的情况下也没有进行更换,零几年时更是不知道还有金属烧结来令片,可以说我们都是对刹车没什么了解,都不会调整碟刹,结果不久他就失去了刹车,好在他机灵,立刻双脚着地当刹车好悬没冲下去,我等了快一个小时他才推车下来,这期间我一直想着可怕的事...而这一路上遇到了好多碟刹车友出现类似问题,在聚集点遇见各地的车友求大家帮忙修刹车,刹车也成了他们一路上影响心态的问题,但当时真的是都不怎么会修,其实只需要更换来令片却谁都没有,甚至大多数人不知道哪里调节...而我V刹刹车皮厚却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当然我还带了几块刹车皮所以没有因为刹车影响过心态,次年在新藏线上搭伴的车友同样出了这种问题,此时我会调这种刹车了,但因为磨损,他的刹车始终都刹车困难。 总结,空行程不重,好的V刹调整方便不易蹭圈,即使眼睛不好的人也可以轻松调整,手感上能察觉到刹车皮的磨损情况,因为行程较长即使质量差的刹车皮出现高温软化也有足够的时间减速停车修整,刹车力度上一样可以暴死漂移,没有油碟那样一个指头就可以刹住的超轻手感。十多年前组了自己的第一台组装车,当时装的是AVID E7刹车,第一次用油碟肯定很惊喜,哦 有个插曲,是装车时先在淘宝花600多买了AVID E5,结果到手装上后与碟片没有间隙蹭碟,应该是涨碟了,但当时不懂,但老板还好给退货了,然后刚好遇到900多全新的E7赶紧买下。 这几乎1个手指不用力就轻松刹住的感觉肯定是令人兴奋,与V刹的二指三指刹车的感觉上确实完全不同,磨开后几次因为忘记是油碟差点把自己扔出去(那时两个车还经常交替骑,新车不舍得走远道啊,尤其需要上火车上大巴的时候),那时就像出笼的鸟对陌生的外界兴趣最浓的时候,一年基本都要出去一两万公里。但是到了冬季,E7的问题就出现了,在-10°时手感就很大不同了,而-20多°时刹车变得非常硬,而且刹不死,最终因为我的大力硬刹导致两个鲍鱼在不久就都漏油了,大概是密封圈冻硬后我大力刹车导致磨损漏油,第一个漏油后更换了新鲍鱼,而第二个漏油后就放弃了E7... 总结,刹车超轻,刹车来的超快。外表好看,但DOT刹车换油排空太费劲,冬季怕冻。价格昂贵BB7是我十年前收的一对二手刹车,原装来令片磨损不大就继续使用,也是我更换E7前想好要买的,刹车手感明显比E7沉重了,但印象中当时和V刹车轻重差不多,虽然刹车手感上有差距,但实际上与V刹有多明显差异真的说不清,不过因为是快拆版的架子,所以自从用上碟刹,蹭碟就没离开过,只要是补胎,换来令片什么的就经常会出现需要安装几次才成功不蹭碟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重新调整间隙。当然后来换了厚碟片情况好了许多。这个车也伴随了我好些年,出行这么多次也没出现过问题,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下雪都没有再发生过问题。几年前朋友也在淘宝200多买了一对,应该就是国产的BB7,换下了他的X7油碟,前天一起骑行时,还在叨咕这刹车太好用了。当然他也是喜爱走长途的,应该是因为无论冬夏都难以出故障,因问题少而喜欢把。 总结,保养简单甚至不需要保养,手感上要重于油碟,空行程有捏弹簧感,后刹因为线管太长会稍微再重一点点,进入刹车阶段比油碟重,属于双指力度刹车,虽然是双指也没什么舒服的感觉,刹车应该是没有油碟来那么快,但冬季可靠安心。双面可调,间隙略大,主要是前轮,如果间隙调太小,前叉偶尔在推车大转向进电梯时偶尔会听到蹭碟,骑行时听不到,可能骑行转向角度小没有蹭碟吧。线碟还有个缺点就是对线管 刹车线 走线角度有要求,拉线阻力越小手感越轻,目前似乎佳威的研磨线最好把,但价格感觉太离谱了...禧玛诺M495,这个是我今年淘的二手,看中的就是它双面调节,本想用在新车上的,结果很久才发现车架不支持线碟了,郁闷了好久,最后用不上新车,就把留作纪念的V刹老车升级成了碟刹... 这个做工真是精细,BB7如果说是粗犷,那它就是高档,打开看里面的苹果酱不缺且还是绿色就没有进行保养,但它自身确实很重。装上车后,开始像BB7那样粗犷的调整好但是空行程极大不好用,几次调整后才明白它需要很用心才行,碟片间隙可以调整到油碟一样微小,此时空行程都快没有了还不会蹭碟,调整精细度要大于BB7,如果不是因为刹把有弹簧感及刹车较重,那就和油碟的感觉很像了,前刹感觉比BB7还略轻?后刹还是与BB7一样比前刹手感略重,看来还是线管长度的影响,装车时直接换了EZ来令片,特意经常捏刹车的情况下磨合了近百公里才磨合开,刹车强度与BB7没感觉什么差异吧?或者略强点儿,但可能是刚磨好的新来令片的错觉。刚骑一百公里还没有进一步感受。推车大转向也还没发现蹭碟 总结,做工精细,与BB7的粗犷不同,看着高贵,间隙可以调到与油碟一样非常小,保养简单,与BB7一样是长途和冬季利器,缺点是自身很重。禧玛诺M7100,这是因为车架不支持线碟后没办法只好买了它,相比AVID油碟我喜欢禧玛诺油碟的行程手感,所以直接选择了禧玛诺。但这个我入手就发现前刹涨碟问题,表现是来令片间隙变小(后来装车时更确认碟片几乎没了间隙),空行程几乎没有,与后刹差异很大,但装车截管并调换鲍鱼(选的是左后右前,商家发了左前右后,当然反正都要截管就没在意)后恢复了正常,刚装完时两侧空行程都很长,放几天都没改变,必须出去骑几圈空行程就缩小到正常了,因为这个刹车一开始就换的EZ金属烧结来令片,我我们属于平原城市,所以着意经常带刹车的情况下近百公里才磨合开,刹车强度恢复。但是因为刹车手感轻,所以磨合期没有线碟磨合金属来令片那么烦恼。上周日清晨气温3°,出去骑行感觉后刹空行程比前刹略微变长,不确定是否是错觉,但现在在室内手感持平或者说恢复持平。低气温对矿物油还是有些影响,但有了E7的结果今年冬天不会去测试M7100了,而且这些年来我试过很多车友的低端刹车(大多数都是整车自带的好像是M355?),都出现跨冬季后涨油的问题,SLX 和XT涨油相对少见,有涨油的也较轻,而低端油碟都涨到没空行程了,但只是刹把涨得开的很大,都没有影响骑行。因为很少遇见速联的刹车,所以不清楚情况 刹车价格贵、手感好、轻、舒服、间隙可以调到非常小,但我不会在冬季折磨它了,在东北老玩家门几乎都有几台车,所以冬季还是用线碟去冲吧,另外需要祈祷长途打包邮寄到目的地后不要看到油管漏油...另外需要定期更换刹车油保证功能和延长寿命,大保养技术和费用高...总之 V刹价格低廉,调整最简单,没有保养费用,不懂车的人也可以维修和保养。线碟价格便宜 走长途邮寄不用担心漏油,保养调整简单或不需要保养。油碟价格较贵,轻、舒适、外观华贵、需要定期换油(也要注意分辨真假和劣质)、大保养技术要求和费用高。 但无论哪一种都有其各有合适的生存空间,每个人也有不同的使用和自己认可能驾驭其维修和保养的想法,也因此至今V刹、线碟也都有大量的销售成交...
难用容易松脱的把堵简单的改造后可靠好用... 这种把堵不知有没有人用过,其实可以说是最难用的把堵了,但是相较把套带的普通把堵外观好好看很多。但我装上去后发现根本卡不住,即使短暂的卡主了,但如果有磕碰到副把或把堵久了就松了,我之前安装是左侧还算胀住了,但是右侧无论如何都涨不住,最后是在塑料膨胀卡上缠了纸巾才算卡主,但不敢用力,因为平时担心这个会不会松,就总去用手试试,结果今天发现左侧松了。但已经不想用纸巾缠了,就想到改造一下,更换膨胀配件。改造方法 如果你有这种带灯把堵,就可以把橡胶球拆下来更换即可,挤压膨胀后卡得很紧,拿过来替换效果非常好,当然不需要去买这种东西,而是只要找到外径小于把横内径(大约1.5cm直径)的软的后壁软橡胶管或硅胶管切一段穿上去背后垫个大垫片来挤压即可,不要太硬的,一是不易膨胀摩擦系数可能会小,二是太硬的容易挤压破裂。或者用数个高弹硅胶垫片,软橡胶球什么的都可以,厚度要大一些给压缩留出空间。找不到淘宝买也就几毛钱。大外径小内经的垫片一时找不到可以把原来的塑料膨胀卡子反过来当垫片用,但是这个不能用在副把上,因为装了副把后,把堵安装会偏一些角度,这个东西因为伸进把横很长会导致把堵只是直直的进去,下面产生缝隙贴合不上。下面是更改后的样子
关于山地车坐垫,第一次注意到不咯“下面”的坐垫的原理 这么多年用的坐垫多数是WTB,和一些也不知叫什么牌子的坐垫(如一些整车自带的),也用过杂牌的,一直都是正常的长鼻子坐垫,骑行距离长的情况下已经锻炼出有节奏的变换坐姿来防止下体麻木的问题了,但偶尔刚出门没什么感觉时长时间没变换坐姿就会出现麻木问题。但一直搞不懂为什么 直到今年买了挑战者300那个很硬的短鼻坐垫才注意到这种确实不咯下体,但一直归结为是其短鼻设计的好处, 随后在翻拼多多时发现一个9块钱的短鼻坐垫,看图片和挑战者300的差不多,想来如果能用上一年就划算了,这样把老车也换一个不是也不错嘛?下单买了一个回来... 买这个坐垫其实本身就有心理准备,这就是杂牌东西,以前用过长鼻子的杂牌坐垫几个月鼻子就塌了,原因很简单,很软的造革之类的蒙皮包不紧,加上普通海绵很软容易压塌陷的结果。但如果能用上一年就还是划算(不到9元),毕竟这种东西会很软和。 到手对比挑战者300的外形,感觉没什么差别,装上车出去骑一圈,确实比跳帧这300坐垫明显的软了,但是发现咯下体的感觉又回来了,又需要有节奏的调整坐姿来减少阻碍血液流通了,仔细研究发现原因是后面最宽处是缓缓向下的外形导致的,从外观看不是太明显,但其因为更厚更软,就造成支撑坐骨的两侧就会更低,导致咯下体。而挑战者300因为填充物更薄后面更平坐下去落差更小,但对坐骨的支撑性就变得更好,虽然坐垫很硬,但不咯下面对长距离骑行还是更加重要。其实这个杂牌坐垫如果改善一下设计,比如鼻子更薄或者后面支撑塑料板抬高都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两次购买坐垫终于在理论上弄明白坐垫咯下体的原因了,后面如果支撑做得合理能支撑起坐骨就不会压迫下体...
2015年买的XCR32拆开检查情况准备保养一下,如何密封底桶? 这密封的可以啊,用了10年没保养过,下雨、清洗竟然没进水...本来都做好看到里面锈迹斑斑的心理准备的...下段的黄油看起来有点儿老化变质,但依然是黄色的照片里 红圈部分反光位置看来是预留的海绵圈位置了,目测似乎槽的深度比手里的海绵圈厚度浅一些?后侧这个反光部位也是空槽,应该是涂抹黄油的部位吧?但没有油,看起来比海绵圈位置的槽还宽一些,两个槽之间宽阔平滑的部分是磨平的油泥,不知是填满了油泥的槽还是本身就是平的,总之它反而阻止了水的进入。根据吧友的建议 买了二甲基硅油 350SC和500SC的各买了一点儿,看看粘度怎么样,原本手里有速联的保养油15WT和5WT,但太稀了应该不适合油簧叉子这么玩,另外买了橡胶硅润滑脂这东西是封水的,就是不知道润滑效果如何适不适合填加在尘封里?昆仑2号和3号白油也各买了一点儿,不知用哪种更适合添加到尘封里...如果考虑装海绵圈就得添加硅油或避震油,还得买底桶固定螺丝的密封垫片,固定螺丝是6mm,带一个T型垫片,这个T型垫片是个麻烦,如果在上面加密封圈肯定会被这个垫片的凸起部分阻碍,油会从凸起的内侧流出来,或者就是直接把T型垫片换成平垫,上面加丁晴密封圈还是尼龙密封圈?黄铜部件的端面太细了应该不适合装太软的密封圈会压碎,另一次铝的部件也是一样...怎么密封合适?
自组旅行车的磨难,也许所有问题都被我碰上了... 我组的这车算是四不像,原本考虑的是年龄大了要考虑后面体力大不如前的问题,或许未来还可能改个电助力而选择了耐疲劳较好的钛合金车架。而且这是距我最后一次组车已经有差不多十年了,这些年更新的许多变化我不了解让我成为新人组车...先从淘件磨难説起吧,首先是车架的磨难,车架必须带货架孔但很难找到最后锁定在航轮车架,因为我的目的是旅行,原本考虑过航轮M6.1,但其外走线走下管下侧,担心线管走野外会刮到树枝或铁丝什么的最终选择了M8.1,而桶轴是为了减少补胎后快拆夹不正有几率的蹭碟问题,原本预定价格在2000左右的架子,结果价格一路上升到M8.1。但是直到装车时才发现这车架无法安装线碟(后也咨询过厂家确定不再支持线碟),包括山地和公路线碟都无法使用,而由于选择了小号车架,水壶架也成了问题,750ml的保温壶与上梁打架,真奇怪为何厂家就不能把水壶架螺丝孔向下移动几公分?没办法又去买了水壶架空位调节片... 然后是为了追求性价比淘配件,首先就是长途利器线碟,搜了好久难以找到配件齐全的台产BB7(几乎都是缺防尘帽),TRP 汉斯都属于公路车架,最后还是买了一对禧玛诺M495(双面可调),同时买了二对EZ的金属烧结来令片,但结果是没想到航轮车架淘汰了线碟,还买了一个公路夹器尝试也是失败。买的4700刹把、佳威的注油线管、鼠尾帽、刹车线都只好闲置... 无论如何我是没想到有淘汰线碟的山地车架,直到上个月才在B站看到一个UP发现自己的车架不支持线碟,如果早发现这部分钱就不浪费了... 其他配件做了些功课淘的还算顺利,最初本是考虑过142桶轴车架,前叉也就是考虑过三拓MOBIE45,这个外观看起来更上档次些,没有考虑气叉的原因还是旅行中的保养周期问题,也不想还要带一个气叉专用气筒。开始也考虑过11速系统,后来发现价格比12速还贵,且变速比也比12速少,在77bike也请高人们计算过12速双盘+29寸轮组的速比可以达到9速三盘 26寸轮组的比值,也就是说大概不会影响爬山,但11速好像是要比12速速比要少一些,综合各种原因选择了12速。至于选择M7100指拨是因为早年一直用SLX指拨很习惯了,没必要上M8100指拨。把横是伊斯顿的EA70,其实把横也不知道选什么,但杂牌碳纤维肯定是不能买的,禧玛诺的看着不错,但价格挺贵,刚好闲鱼看到有人出二手EA70,价格也便宜就买下了。坐垫本来有个全新的WTB旅行坐垫,很宽的那种布面坐垫,早年就是因为装上看着不协调拆下来换了WTB另一款。这次本来考虑再装上的,但无意中搜索到吧友们探讨美利达的短鼻坐垫,而我一直以来就对坐垫的长鼻子耿耿于怀,而且36.8元的价格也很便宜就买回来一个。结果是鼻子短了舒服不少,坐垫的填充物和WTB差不多偏硬的,而因为填充物很薄,所以实际骑行整体就比WTB更是硬了很多,但坐垫坐在后面的一个位置还是很舒服,不过这种坐垫屁股很嫩的新手就还是要等练出来才能用了,若然前几周大概是吃不消的。 楼下再继续说装车的磨难...
伪装成车友要饭的千万不要信。 前面的帖子有人看到有人穿一身骑行装备推个车子说什么没钱旅行什么的绝对不要信,百分之百是骗子没有例外。这种旅行本身就是一种有时间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的旅游出行,甚至是有些奢侈的娱乐,难以与贫困挂钩,而如果说丢了装备,大多数都会去警局备案,而且可以用警局的电话与家人联络或者警察会直接送他上火车回家。 而如果说穷游无资金这种情况也是不存在的,没有哪个人脑子坏掉一分钱不带靠出去丢人要饭前行,记得在十多年前最后一次入藏时遇到个16岁小孩,学业没毕业在某修理厂打工后没攒下什么钱就失去了工作,他偷偷拿着这点钱买了单车和帐篷,重装旅行青藏线,一路他都不愿住旅店,我遇到他后结伴而行,偶尔遇见便宜旅店,双人间每人分担10来块这种他才会一起住(当然是10多年前那时物价还没现在这么高),后段他在最终计算没有回家的路费还是给家人打电话,此时家人才知道他“离家出走“,家人不给钱,但他也从未找人“赞助”... 事实上穷游的驴友很多 走路的 推车的 骑行的,有很多一天只消费10元左右,他们一路上并不需要多少钱。 另外在贫困的藏区大家也会经常遇到要饭的,一般是藏族信奉者家庭一步一叩头的旅程里会花光积蓄,此时家人会出来讨饭,但你会察觉一个信息,他们要的非常少,比如我遇到的几次,他们只要一毛钱,如果你给了一元他甚至会找你9毛,甚至看你给的是“大票”直接决绝收取了,你可能觉得这1毛钱能怎么生活?实际上他们饮食是极其简单,整日都是廉价的糌粑和酥油茶... 所以我们最后只好兑换了许多毛票希望能遇到他们... 而这不是藏区的唯一讨饭情况,我遇见一次一个人高马大的藏族人,或者说长的像吧,不确定是什么地方人,脖子上挂着磕头的木屐,到处要饭,来者不惧给多少要多少,而我们在此停留的两天里还第二次遇到他,当地人暗示不要理会他。其实这就是和穿骑行服讨饭是一样的逻辑。 另外在藏区会遇见许多小孩子围着游人伸手要东西的,不要随意好心,这是一种恶性灌输,会让这些孩子品质产生问题,我们往往会看到这些孩子都是躲在大人们找不到的路上伸手,原因就是如果大人发现会打他们的,因为这是有损尊严的行为,但是有另一种可以适当衡量。我在某个地方路段积水,而有一群孩子跑过来趟水帮我们推,此时我们会拿出准备好的铅笔或者小零食或者零钱给他们,我们路上准备了一些小东西和零钱只是为了此时。 所以 一定一定要分析讨要逻辑的合理性。
组装我的新旅行车,多灾多难的轮组篇 希望此贴给新手第一次考虑自编轮组的一个参考,少走弯路。 我的老车都一直是用久裕弯头花鼓自编的,最早是美利达的勇士,入藏前在淘宝随意买了一对300多块的久裕041042+DH19雅力士V刹轮组。结果是在骑行5000多公里时断了第一根辐条,还断了一次链条,都是在雨后烂泥石路且爬山的路段上断的(当时藏区大多还是砂石路也没什么隧道),之后好像又在去抚远的路上断过一次,总前后两年数万公里的旅行大概断过三四次,这次就有了经验,辐条一定要用好的。 第二部车子是在2012年组装的钢架子车,这次用了711 712弯头花鼓+DT540还是541来着,因为经常雨里骑贴纸已经慢慢都掉了看不到型号,辐条选择了协达的三抽变径。之后这些年里,这部老车没有前一个车子使用强度那么高,它只进过一次青藏,路况也比前些年走的路线好很多,其他山区也就是走过秦岭 云南..其他时候一直都基本是平原骑行,而且骑行没有当年那么敢“飞”了,当年真的是敢在下山的烂路上飞起好高,也摔过一身的伤,现在回想还会后怕。这对轮组一次辐条没有断过,只是在前两年走烂泥路的时候路上的小树枝和烂泥卷进车圈拉断了一个辐条帽(铝辐条帽品牌未知,当时还没注重辐条帽,条帽是本地某品牌车店买的)。 这次组车轮组的选择比较犹豫,最开始是考虑编两对轮组,一对27.5山地和一对700C公路(一直骑山地,没骑过公路,尤其是有了砂石路摔车的恐惧症后连光头胎都没再用过),但是现在体力不如以前了,所以考虑弄一对公路齿胎减轻点儿与车友们一起骑行时的压力,然而在吧里也看到许多人宽圈装窄胎,窄圈也装过宽胎的案例后,这或许是可以少做一对轮组的方法...最后决定先装700C尝试一轮多用... 现在大家都在使用直头花鼓,漂亮不说,更换辐条更方便,不用拆卸塔轮或碟片了,当年旅行都是带着飞轮拆卸工具和碟片梅花扳手的,但一路上还是担心万一塔轮侧断条能否借到活动扳手的问题... 但这次也百度和B站了解了直拉花鼓的测量难度,此时我一度认为本地有捷安特区域代理和一家正规门店,美利达也有几个店,还有其他品牌,甚至还有一家口碑不错的DIY车店,就算自己搞不定也可以去找他们对不对?此时还没察觉到直拉花鼓轮组的难度... 车圈找过太阳 WTB DT...但最终锁定轱辘哥的页面里可以支持23-54mm的展轮700C,其原因就是它标称的支持范围真是太大了,最小装23C,而54MM基本是可以装1.95山地胎没问题了,并且700C都是高压车圈,而且说明里写这个品牌是给马维克代工的,加上轱辘哥的名气就买了一对回来。花鼓选择了禧玛诺M8110,其原因是变速套件的兼容性,最初是考虑过久裕641 642 HG 28孔花鼓和DT350老款的,DT花鼓声音柔和非常好听,但是很贵且不会分辨DT花鼓的真假,而久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12速HG塔轮禧玛诺原厂并没有生产,而第三方的日辉和X捷,在搜索大量评价后大多是没有使用HG+技术,变速不够顺畅,调整也困难,还有其他问题,而日驰的塔轮...好贵。然后就考虑MS塔基,而咨询轱辘哥后的结果是久裕的原厂MS塔基没有进国内,而第三方塔基... 最终我选择了28孔的禧玛诺M8110... 辐条是协达PSR14 银色,辐条帽是协达DSN16酒红色铝帽,后面是我编圈曲折的经历。 车圈和花鼓入手后,按照B站的测量方法行不通,因为不会使用CAD。找一个曾经开过车店的朋友研究,结果他也没弄明白,而且他时间不多没法深入研究。最终只好去捷安特群里咨询了下编圈价格,给出的价格是普通70, 一对150,我就问M8110直头花鼓+700C可以编么?回答是“拿来看看”。次日拿去车店,老板看了看开价300,我当时觉得有点儿高,虽然知道150肯定不是最终价,但这翻了一倍还是有点儿吃惊,就问了下能不能便宜点儿,老板的脸马上就不好看了,给了个280...我这时有点儿后悔了,何苦问这一嘴后面万一再扯皮报复该怎么办。赶紧同意别再弄得不好脸,耐心等老板测量辐条,好去网上订购辐条,而老板一直左忙忙右忙忙,有车友扎胎来了就给换个内胎,有车友来调个变速就去调变速,就是等不到他测量,耐心等到下午问什么时候可以测,答案是测辐条需要时间,现在没时间测...总之在店里待了一小天我看这是拿不到尺寸了,时间也到下午四点就回家了。晚上老板微信又联络,说“给人打了红包买了数据”所以价格要改到350...我一听这肯定是白天我多问那嘴的结果了,不想再出岔子赶紧同意,若然再来个编圈需要买工具钱...那不是没完没了...此时有车友问我不在那编不就行了,但人家都说“打了红包了”我能好意思此时撤单吗?而且肯定会产生(红包钱)扯皮不是? 然后是在后面两天给出了我长度,并且说他的代理也有辐条和条帽可以代买,我说那好,就按照我要的协达辐条或sapim和条帽及颜色给了他,次日再次告诉我代理那没有这辐条让我自己买,条帽也没有,这时我才去淘宝拍了协达辐条和协达的条帽。然而事情还没结束,在我把辐条和条帽拿去店里后,等了大约两天,微信信息又来了,说辐条尺寸错误...我的头登时大了一圈,赶紧问“是商家切错了吗?”其实我到手是测量过,感觉长度没什么问题,为何这么问是因为不能一下子就去怀疑捷安特老板,这不等于拉仇恨么?而老板的回答就有点儿...“你自己去问”,我回答我问什么啊,“你去找卖你花鼓的要参数,去找卖你车圈的要参数,让他们说辐条长度”...此时我已经可以99%确定是捷安特弄错辐条长度了,但我也不好直说,我就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板丢了一句“明天你来店儿里再说吧”,我翻了一遍他这前言不搭后语的文字,估计出他可能是计算错误然后又不想赔付辐条钱。之前的“红包”估计是杜撰的,或者也是被别人骗了。次日我和一个车友一同去了车店,这次老板看有别人在就没再提昨晚的对话,而是直说尺寸量错了你把辐条退了吧,又重新测量...我一阵苦笑切了的辐条怎么退啊?他也明白,给出了个折中方法,“那放店里代卖吧”,我说这你觉得得多久能卖掉?他不说话了,老板娘拉着脸走过来说多少钱,我给她看了淘宝价格,她没好气的嘟囔着拿出钱来扔在桌子上,抓起辐条袋子扔到了地上... 拿回车圈和花鼓,到家后打开微信发现“您已被踢出捷安特群”... 哦 后来我在对条帽和禧玛诺花鼓专用垫圈的树木时也发现都缺了几个...之后去车店问是否辐条上有垫圈未拆下来,未果...好在总数还够编圈。 经历了上述事件又去找其他车店,与DIY车店老板通话时了解到他自己不会编但可以帮忙发去给机编厂家去编,我问费用如何,“30元加来回运费”,我吃了一惊,我说别的店可都是300来块,这真的可以吗?他说就是这个价,但是最终结果是他的关联厂家回复他无法编这个轮组。在后来几天我深入百度研究后的结论是机编厂家大概只有自己生产的直拉花鼓才可以编,其余也只是编弯头花鼓。不过可以看出这DIY店的老板明显实在多了,不会就明说,不霸王硬上弓... 在数日之后终于厘清了一个事实,就是“术业有专攻”,一般车店即使是品牌车店大多也只会编弯头花鼓,而且手艺也不能与专门做轮组的商家可比,此时的答案就是弯头花鼓基本可以找车店去编手艺好坏看老板的细心和耐心程度而非车店大小,若然不如去机编还便宜。而直头花鼓就不用浪费时间了直接去找知名的专业轮组店。 今天我的轮组已经发回,简单手持转动一下,完全没看到偏摆,辐条磅数明显比我的711712弯头花鼓的要高很多(直拉轮组可以比弯头轮组拉更高磅数),从车圈辐条孔查看辐条长度,除两根外其他都是一样的,辐条与DSN类型条帽顶部估算约是1-1.5mm距离。有两根相对其他辐条偏长(直接灌满条帽),剩余条帽和花鼓端垫圈也给我收好发回了,很仔细。 最后关于配色我的车架是航轮车架原色配上星星点点的酒红色的搭配,也可以说是因为这对轮组整车才在车架上配了酒红色,其实原色车架配天蓝色或淡绿的也好看,但各种配件的天蓝色都有些色差,这轮组配色也是取自当年最喜欢的伊斯顿EC90轮组,车圈原本也考虑过MTXX或DT,红白贴纸很搭配,但它只有低压的山地圈... 至此经历一个多月曲折的轮组终于落地了。
组装我的新旅行车,给小体重想要油簧前叉的玩家一个参考,三拓 以前买过2015款的三拓的快拆版无龟兔的线控三拓XCR32,使用比美利达挑战者600的速联油簧软很多,也试过别的叉子感觉还是三拓XCR软,只是这个叉子的调整软硬的旋钮基本等于虚设,调整基本没有感觉,使用情况是我在130斤体重时还是挺舒服的,不过感觉体重140斤或许更舒服。 所以这次又考虑买三托前叉,三托最高档的油簧好像是MOBIE 45,看外表很不错,我在考虑142车架时本来已经把它加入计划表,但一直询问不到支持体重是偏向小体重还是大体重。但后来改选BOOST车架后就放弃了这个前叉,毕竟它是100*15的。之后看过X1 油簧但评价里有漏油或磨花内管的,而且后来确定比XCR还是第一档次,同时也不断打听与老款XCR相比软硬,最终还是锁定在XCR32 XCR34上希望其沿用XCR老款的弹簧。而同样打听不到软硬结果,只是在一个商家那里打听到如果是大体重还是选XCR34,另外吧里有人评测过XCR34,咨询其体重是180斤很合适,也就因此又取消掉了XCR34。在搜索XCR32的时候只找到27.5的金色内管带龟兔的版本,和黑色内管的无龟兔版本的29寸。 最终只好买了29寸无龟兔版本。到手后和2015款进行了对比,做工精细很多,而软硬调节差别就大了,调到嘴硬几乎变成了硬叉,最软的时候又比15款的还软,现在的油簧前叉真是大进步啊,等车装好后看没有龟兔吸收小震动如何,
关于鲁大师卸载后依然弹出窗口的解决似乎不需要开机强手速... 我是前几个月误装了鲁大师,因为用不到我就直接顺手卸载掉了,结果噩梦开始了,右下角一直弹出窗口,什么这个要优化 那个满了 还有些广告。百度了下说删除LDS LUDASHI相关的东西,我就在C盘搜索,确实搜到了几个LDS LUDASHI的文件夹,结果好几个删不掉,重启我的电脑因为装了机械硬盘所以进入系统没那么快,手也没那么快就暂时放弃了,今天无法忍受又寻找,许多人建议用GEEK这个软件,但我怕出了火坑又进狼窝一直没敢用。百度搜了一下看是哪个公司出的,搜出好几个GEEK,最后还是没敢用。 刚才又去删了一次,这次没有去C盘里搜,而是按百度上大家说的先去用户文件夹里去找所有LDS和LUDASHI文件名开头的文件夹删除了一遍,很顺利全删除了。之后我又去C盘开始搜索这两个,又搜出一些文件和文件夹,直接在搜索界面删除,最后只有ludashi.logo.png这个提示已经在资源管理器中打开无法删除。 现在我的推测是一直删除不掉的几个可能,第一是,我前面都是在广告弹出窗口时删除,结果肯定被占用无法删除,或者弹窗刚刚启动或刚刚关闭还没彻底结束,所以或许尝试等他关闭后再稍微等一会儿再删除就可以了。 第二个可能是我按上面的顺序删除的结果。 还有第三个可能,是因为我之后又尝试过安装了一次鲁大师,并且这次我尽可能在设置里关闭了它的所有选项,好像只有关闭弹出广告我没取消勾选。可能是关闭某些设置时取消了它的自我保护吧 现在只有那一个看看似是图片的文件没删除,等几天看是否还会弹出窗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