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课代表
历史的课代表
关注数: 223
粉丝数: 251
发帖数: 5,882
关注贴吧数: 45
文明4中的一个方格在现实中代表什么? 比如一个农田,代表一块田,一个庄园,一个村,还是一个农业省?
东南亚中世纪历史简述 在世界历史吧的回答
拉丁美洲历史:1810-1929年的墨西哥(原创) 历史吧的原创,在这里记录一下
环大西洋体系的产生,繁荣和衰落(原创) 这个历史吧的原创帖子在这里重发一边,记录一下
这里办得不错!太好了! 吧主,您这些资料真是太感人,太精彩了。 我想顺便问两个问题 1.您玩没没过建设类游戏《法老王》,当时对古埃及感兴趣很多是因为这个的。 2.有一本八十年代的书叫《悲壮的衰落》,是讲古埃及的,特别深刻地剖析了古埃及文明的各个要素,不知道您看过没有?
十八世纪后期到第二次英缅战争时期英缅关系
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萌化版本(转自历史吧) 我只想说作者太强悍了,要一眼看出这些团子代表什么还真不容易
对哪个西欧国家历史最了解?
最近整理的一个伊朗历史的简述 我在文明4吧看到一个题目,突然感兴趣,整理了一下
现在大家都是吧主了 百度这次审批的很快啊!
关于中国封建化何时开始的问题 按历史教科书的观点,中国是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和应用,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小农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出现,砖制主义中阳及全制度加强。 但是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目前在考虑封建社会的开始应该是西周,还是魏晋时期。
我想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课代表叫什么名字
苏联歌曲资料汇总(转自苏联歌曲吧) 一楼献给我曾经任职的地方!
关于中学历史课和历史老师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 我看了天国王朝在历史吧一个帖子。我上中学的时候也觉得书上讲的详细点好,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告诉同学们。 不过现在我改变主意了,学历史往深里学要靠自觉。老师都讲了,那课外书,网络,纪录片不就没意义了吗?老师都讲了,历史爱好者不觉得没意思了吗?
要是我的愿望能实现,这两个帖子多一点人顶就好了!
★历史的课代表吧成立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感谢百度贴吧。本历史课代表有了自己经营的一片天地,大家可以尽管来这里交流历史问题,共同进步!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大家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漏,做一个好历史课代表!欢迎大家常光临此地! 谢谢 历史的课代表 2011年十月二十六日
大家最喜欢哪个世界地区的历史?
“历史课代表”用英语怎么说?
十九世纪的英荷关系与马来亚
来看您了 您好!
河北重大历史事件
河北的名胜古迹
河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转)
好资料:论古代中国和马来西亚的音乐交流 这文章顺便也提了提马来西亚七世纪之前的历史,挺详细的。
第二次和第三次英缅战争之间英国与缅甸的关系
来看看小叶子 祝你快乐健康!
荷兰与英国十九世纪初期在东印度的统治
二战前法国统治下的越南
美国对菲律宾殖民统治的经济社会影响
为什么Saladin不会进攻西欧
1885-1948年英国统治下的缅甸
被拒绝了?继续申请 文选说他用了不下十次,我看看我需要多少次
1900-1950年,荷属东印度的变化
出历史题专用贴 自己出点题玩~
回顾一下自己喜欢看的历史电影/电视剧
练习题整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enku.baidu.com%2Fview%2F0569f2cdda38376baf1fae0f.html&urlrefer=4be706a367fcd58592e3cf9840f663ed 历史的习题整理,以后要好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国同盟是怎么形成的 俾斯麦的高瞻远瞩,希望德国周围势力均衡,避免被敌对国家包围。法国因为普法战争和德国是死对头了,德国曾经试图跟俄国联合,但后来威廉二世时期俄国还是倒向法国了。 奥匈帝国和德国同文同种,虽然有普奥战争之仇,但是一部分上层提出的泛日耳曼主义还是要求日耳曼人联合起来面对斯拉夫人,犹太人(当时沙俄排犹造成犹太人的迁移)的威胁。加上俾斯麦的推动,还是与奥匈帝国结盟。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倒是死对头,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奥地利便进行阻拦,直到一战结束前,奥匈帝国还统治着意大利北部一小部分地区。当时我记得高中的时候老师讲过,八十年代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法国抢先迫使其苏丹承认法国为保护国。就殖民扩张利益的纠纷,意大利倒向德国(当然大家都知道,一战后又倒向英法它们了)。
为何对中亚,北亚感兴趣
为何对西亚,北非感兴趣?
为何对东南亚感兴趣?
马六甲王国的兴衰
泰国1782-1932年的曼谷王朝历史 挖坑
越南阮朝之前的历史 先挖个坑,以后再写
召唤吧友的帖子
普鲁士十八世纪参加的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 反法同盟战争
早期苏门答腊与爪哇的文明
泰缅争霸 泰缅争霸的历史从十六世纪持续到十九世纪初,缅甸东吁王朝与泰国大城王朝,贡榜王朝与大城王朝,最后是贡榜王朝与曼谷王朝为争夺领土,人口,索取财富,建立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战。泰国两次首都大城失陷,其中第二次大城受到毁灭性破坏,迫使泰国迁都曼谷。这两个国家的战争不仅涉及泰人和缅人,还牵连到孟人,禅人,老挝人等其它民族,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有介入,加剧了东南亚民族和国家的矛盾。另外,两个国家的战争,促使它们民族感情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尤其是对泰国,加速了两个古老帝国向现代的民族国家的转化。两个国家的互相争斗并没有根本改变双方的势力对比,反而造成湄南河,萨尔温江流域局势的平衡。 这次战争是两个国家被卷入世界殖民体系前最后的传统战争。后来缅甸的战争狂热持续,它在十九世纪开始与阿豪姆王国交战,与英国造成矛盾,最终三次英缅战争失败,沦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泰国的曼谷王朝则持续下来,以平衡和妥协的外交手段保持了自己的独力地位。
泰国素可泰王朝和大城王朝早期的统治 1287年,东南亚强盛一时的缅甸蒲干王朝在蒙古大军的进攻下灰飞烟灭,它统治下的众多民族开始脱离控制。孟人再度摆脱缅人统治,再次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原来依附于蒲干的泰人也开始趁机崛起。泰人在公元八世纪,像其它许多东南亚主要民族一样,是从中国云南迁移而来的。当时中国西南强盛的南诏国的人民就与泰人有密切血缘联系,南诏奴隶制的严酷和战争的频繁使许多泰人离开故乡,向南来到湄南河沿岸耕种生活。 十三世纪,高棉帝国走向衰落,加上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高棉大军,泰族得以修养生息。蒙古军对蒲干的征服使得泰人得以登上东南亚历史的舞台。兰坎亨(Rama Khamheng 1283-1317)作为原蒲干藩属素可泰的首领,率军控制了湄南河上游,湄公河上游以及萨尔温江下游地区,控制了原来缅人,孟人的土地。兰坎亨还注意学习高棉的制度,神化自己的统治地位。他还学习了高棉的艺术,并且以南印度一种文字为蓝本创造了泰语文字。最重要的是他让泰人皈依了小乘佛教,泰国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国之一。
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早期统治以及与对美洲的不同 西班牙自从1565年在宿务建立第一个殖民地,以及1571年建立马尼拉后,菲律宾北部地区逐渐落入西班牙的控制,南部的ysl地区,苏禄苏丹国则一直抵抗到十九世纪前期才屈服于西班牙的武力。菲律宾的北部地区由于地形的阻挡:与其它岛屿隔着非常深的海沟,船只航行十分危险,交通不便,使北部与中国,东南亚其它地区长期分离;另外菲律宾北部缺乏香料等印度,阿拉伯商人垂涎的资源,也使这一地区被排斥在东南亚与其它地区海上贸易的边缘。在南部建立起强大的ysl国家后,北部还处于一种较原始分散的状态,使西班牙人的进攻容易得手。 西班牙人使菲律宾北部皈依天主教的过程也非常容易,由于菲律宾北部长期信奉原始宗教,天主教很容易占领信仰。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天主教国家。 西班牙人和在美洲一样的是,都移植了西班牙的君主zz和封建经济,一方面把菲律宾划归新西班牙总督区,由国王任命的总督连同墨西哥,古巴一并管理。另一方面,西班牙人同样在菲律宾实行ecomienda制度,要求当地人在西班牙地主的土地上服劳役,建立数个庄园。还把大片土地和役使权交给教会,让菲律宾人对教会服役。与美洲相同,十八世纪前西班牙的殖民庄园很少有种植经济作物和出售换取利润的,大部份是为生产粮食来用来供给驻守人员需要的。 不过和在美洲不同的是,菲律宾北部尽管长期与外界交往不便,但是已经有了对流行瘟疫的抵抗能力,在西班牙入侵之时没有像美洲的阿兹特克,印加那样造成大量人口染病和死亡。西班牙在菲律宾虽然进行严酷的tongzhi,但是还是比起美洲更少干预从是农业生产的菲律宾人。所以菲律宾在西班牙入侵后,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遭受太严重的干扰,社会也没有被严重破坏。
十七世纪法国与越南和泰国的一段往事 1601年法兰西的势力进入东南亚以后,首先来到越南,试图向越南人传播天主教并且建立贸易关系。1615年耶稣会成员开始在Fai Fo建立传教站。法国的传教士Alexandre de Rhodes从1627年开始花了四十年时间传播天主教。他还发明了quoc ngu,使越南语可以用罗马字母书写。十八世纪结束前,传教士们估计有越南沿海地区有25万人已经皈依天主教。 1662年由于越南的一次pohai天主教行为,法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泰国,在那里大城王朝Narai国王欢迎了他们。由于泰国当时面对荷兰人的威胁,他们要求泰国给予他们long断出口贸易的权力,不然就使用武力。还有当时一位过去给英国人效力的希腊人Constance Phaulkon受雇于泰国宫廷,任贸易大臣,他劝泰王不要给英国人好处。泰王后来和法国人达成共识,泰国给予法国贸易权利,传教权利,并让出Mergui附近的岛屿给法国人,法国则必须派兵保护他们免于荷兰人的威胁。泰王甚至在巴黎建立了泰国使馆,与太阳王路易十四进行联系。 于是法国派出六艘帆船与636名士兵,在曼谷驻军。这种行为和其它对法国的妥协引起泰国人民的不满。1688年泰王Narai一去世,排外的泰国人便把Constance处死,并围攻了曼谷的法国驻军。他们结束了外国在泰国的利益。 在十七世纪,东西方的平衡尚未被打破,东南亚人还能抵御外国的进攻和干预。不过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这种平衡还是发生了逆转。
东南亚受印度教影响的痕迹 从公元前四世纪或更早,印度教(婆罗门教)和佛教就通过寻找香料等奢侈品资源的商人和受国王委托或自愿的神职人员通过印度洋贸易路线传到东南亚地区。扶南,占婆等早期东南亚国家,还有吴哥帝国的前期,还有十三世纪末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都是信奉印度教的。 印度教的神职人员对于它们国家的形成和机构的设置起到巨大作用,据说公元一世纪建立的位于柬埔寨的扶南国的开国君主是一个叫Kaundinya的婆罗门,他受一个梦的启发,乘商船到扶南,打败了当地女王并与之结婚,建立王朝。 印度教在东南亚的盛行,并没有带来种姓制度和性别qishi,东南亚人保留了上升的社会结构和女性的较高地位。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教的传播是由商人和神职人员带来,和平手段传播。而不是像吠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时,在自己社会的三层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把当地土著降为奴隶,并以宗教之名巩固。印度人对东南亚的入侵也只有十一世纪前期朱罗王朝对爪哇马打兰的进攻,但是时间非常短暂,难以改变东南亚的社会。印度教在东南亚历史的前期对于帝国的形成也不是起阻碍而是促进作用,印度教在东南亚是君权神授的证明,神化君主,婆罗门是君主的助手而不像在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对王权有限制作用。 早期印度教帝国扶南和占婆的统治者都接受印度的法律来巩固统治,后来在缅甸,泰国也起到作用。 占婆的统治者的名字称号也受到影响,他们用印度的帕拉瓦式名字,在名字后面加varman。 泰国十四世纪成立的大城王朝的首都,就是用的和《罗摩衍那》里罗摩的都城一样;后来十八世纪后期曼谷王朝的统治者还自称为“拉玛”,也就是罗摩。 从吴哥窟等遗址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国王们崇拜毗湿奴等印度教神灵。 即使是一开始和后来信仰小乘佛教的东南亚国家,也融合了印度教的神灵和一些元素。泰国的寺院里还供奉印度教《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哈奴曼。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霸权的兴衰 我看过tw编的图说世界历史,其中关于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有专门的一本。路易十四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初亲政,到他十八世纪前期去世之间,欧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际关系也翻天覆地,并直接影响法国绝对君主制的极盛和衰落。 六十-七十年代,路易十四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衰落之际,通过佛兰德斯战争(权力转移战争)与西班牙交战,使西班牙把公主嫁给路易十四,并且夺取弗朗什-孔泰地区。加强了与西班牙的联系。 六十年代由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亲天主教的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友好,两国关系改善,在七十年代的法荷战争(第三次英荷战争)中夹击荷兰,当时路易十四支持荷兰国内的君主制派,反对共和派。最后荷兰向两国妥协,法国夺得荷兰南部一些领土,并且打击了荷兰海上霸权和商业地位。 神罗自三十年战争失去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之后,便成为法国的死敌。八十年代路易十四通过再统合正策更是夺取自由市斯特拉斯堡。八十年代末路易十四对神罗宣战,神罗组建奥格斯堡同盟,开始了大同盟战争, 1689年英国光荣gm,使荷兰的威廉三世继位,从此又开始敌视法国。法国在大同盟战争中损失惨重,1697年签订里斯威克合约,欧洲出现暂时的和平。 1700年,由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路易十四想让他的孙子,西班牙公主的后代安茹的腓力继位,以按照传统使路易十四统治法西两国。为了防止西班牙和拉美殖民地等地落入法国之手,英国,神罗等国又与法国进行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后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各国同意腓力继位,即腓力五世,建立西班牙波旁王朝,但是法国不得吞并。英国在战争中取得极大利益,不光夺取直布罗陀,直到现在,还从法国手中夺取北美殖民地纽芬兰和阿卡迪亚,并得到向西属拉美贩卖黑奴的权力,成为贩卖黑奴第一大国。 路易十四还曾与奥斯曼帝国建立合作关系。尽管在统治初期路易十四的海军打击过奥斯曼支持的北非巴巴里海盗,但是八十年代,正是土耳其阔普罗鲁改革时期奥斯曼的中兴和再度向西扩张时期,1683年曾第二次围攻维也纳,与神罗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路易十四期望奥斯曼在东线牵制住神罗,以便于他侵占神罗在西部地区的领土,但是没能成功。 路易十四时期对外殖民再度活跃,在北美建立路易斯安那殖民地,并开始种植棉花;在加勒比卖到马提尼克岛种植甘蔗,咖啡等作物;1697年通过里斯威克条约得到海地,后来成为法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在美洲殖民地,路易十四颁布《黑法》,巩固黑奴制度,并抑制新教势力与法国对奴隶贸易和种植园经营的竞争。 路易十四还有著名的正策,就是重商主义,在财政大臣德尔白的指导下,严厉控制进口贸易,使贵金属大量积累,并且发展出口的手工工场业,还建立庞大的海军,鼓励殖民扩张。 总之,路易十四时代在1689年的大同盟战争之前,还算欣欣向荣,但是大同盟战争使其受到重创。1697年休战后不久,又卷入170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后使两国合并计划失败,而且被英国夺取大量殖民利益和贸易利益,可算是开始走向下坡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行动是什么? 如果从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到二十世纪的前十年。德国人在扩充海军,进行军备竞赛;对来自美国和拉美的小麦等粮食作物实施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容克地主的利益;文化上宣扬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有人针对八十年代沙俄排犹后难民涌入德奥提出反犹主义,还有联合德意志和奥地利对抗斯拉夫人俄国的**耳曼主义的兴起;德意志加强与奥斯曼的关系,帮助其训练军队,支持青年土耳其谠的GM和改革,并计划建立柏林至巴格达铁路以加强联系,获取中东石油和巩固对非洲殖民地的控制。 当时德国一面压制SHZY思潮和工人运动,一面完善给工人阶级的保障;当时的第二国际倾向于改良,分成了三派。 顺便说说非洲 八十年代中期,德国召开柏林会议,开始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并规定瓜分者必须通报其他国家。这件事是欧洲和非洲史上的大事,对非洲的殖民地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初,德国在纳米比亚对赫罗罗人进行种族灭绝;1905年德国在坦噶尼喀压制了马及马及QY。
如果阿拉伯没有石油,会不会连非洲都不如?? 波拿巴入侵埃及的时候有一个原因就是利用埃及丰富的农业资源,补给战争需求。尼罗河洪水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是天然的粮仓,可以生产丰富的小麦等农产品。古埃及在铁器广泛应用之前,尼罗河的农业就相当发达。罗马帝国时期就是罗马粮食的重要来源之一,地中海的粮仓。 埃及的长绒棉种植则是始于十九世纪初阿里改革,强迫农民种植棉花以发展出口和棉纺织业。不过由于他并没有改变社会结构,用强迫的手段,使得棉纺织业较为落后。八十年代英国击败阿拉比帕夏后埃及沦为保护国,工业被限制,成为向英国输出棉花原料的产地。 苏伊士运河在1869年通航以来,尽管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大西洋与印度洋,太平洋的航程,但是被英法资本垄断,埃及只能得到零头的收益。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并进行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才开始从运河中获益。 埃及的侨汇也是重要来源,埃及人口现在有八千万以上,分布在尼罗河谷地的条形地区,自萨达特以来农业成本提高,农村失地严重,许多农民涌入开罗等城市,或是前往国外打工,往家乡寄钱。 埃及的旅游业就不用说了 从埃及看,阿拉伯国家的经济若是要发展,需要发达的农业(埃及,叙利亚);重要的地理优势(埃及,约旦,也门);石油等战略资源(沙特,伊拉克,科威特);旅游资源(埃及,约旦,黎巴嫩);劳动力优势(埃及)。现在阿拉伯世界最穷的是也门,虽然有亚丁港这样的重要地理优势,但是由于长期内战,而且缺少农业资源,石油资源,劳动力优势,陷入窘境。 要是阿拉伯那些农业发达的地区,还不会下降到极致。不过阿拉伯半岛的干旱缺水那可是个硬伤!那么大个半岛没几条河流。前ISLAM时代的也门还建了个大水坝和蓄水池来保存珍贵的水。 阿拉伯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的前ISLAM时代,幸运的就是他们的邻居,罗马和拜占庭(统治下的埃及,叙利亚,黎巴嫩),萨珊波斯(统治下的伊朗,伊拉克),还有埃塞俄比亚(当时叫阿克苏姆,好多人是从阿拉伯越过红海迁移来的),东非城邦,印度等等都很富有发达,他们之间通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以及路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阿拉伯人于是从中获益,好多牧民都去经商。经济的变动促使了阿拉伯社会结构分化和ISLAM教产生。另外阿拉伯半岛生产乳香末药那些圣经里提到过的熏香,由于拜占庭,波斯的宫殿和神庙需要它来营造氛围,阿拉伯人也出口这些东西,出现了“熏香和香料之路”。 当年阿拉伯四大哈里发征服叙利亚后,统治中心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移到了附近农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大马士革。不过好多阿拉伯半岛的原住民不愿意去,他们还过着放牧和经商的生活。
种植园与资源
关于中国与西方的启蒙思想产生的问题
玩过的历史单机游戏 按时间顺序 法老王 帝国时代1 红色警戒2(跟历史有点关系吧) 帝国时代2,征服者(这个是我最爱的之一) 盟军敢死队2,3 危机最前线 地球时代 重返狼穴:血战太平洋(不是那个荣誉勋章) 要塞:十字军东征 要塞2 龙之崛起 文明3及资料片 凯撒大帝3 宙斯:众神之王,波塞冬 国家的崛起 征服美洲 闪电战 文明4及资料片
总结历史类贴吧的吧友经常问的一些问题
当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合并世界有什么影响? 继承西班牙和美洲领地的腓力二世,趁着葡萄牙在国王塞巴斯蒂安一世战死于对摩洛哥的三王之战后的继承危机,在1580年吞并葡萄牙组成伊比利亚联盟。这时,从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体系,与欧洲绕过非洲到亚洲的印度洋,太平洋体系,从郑智上合二为一。总之十六世纪见证了伊比利亚,尤其是西班牙对环大西洋体系的开创,建设和独占。 自从1580年西班牙吞并葡萄牙后一开始,腓力二世加强了对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的管理,重新设置了许多机构确保西班牙的统治地位。但是为了拉拢葡萄牙人,基层行政管理,宗教事务,贸易等方面西班牙人允许葡萄牙原有的机构存在发展。这样使得联盟的大部分时间,葡萄牙人对西班牙统治的虽然有所不满,但是还是向西班牙王室寻求援助来维护自己力量。比如巴西殖民地的葡萄牙人从西班牙王室获得了捕猎鲸鱼的特权,发展了制油业;他们希望引进西班牙的ecomienda制度来解决黑人奴隶价格太高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还请求西班牙的贵金属能够流入巴西以解决殖民地经费问题。西班牙还设立了一些法律和机构填补了巴西法律和文化的空白。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的力量。 但是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腓力二世之后的国王为了加强控制,开始排斥葡萄牙机构和官员并用西班牙人代替。这些侵害自治权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加上三十年战争中的繁重赋税,葡萄牙人宣布摆脱西班牙统治。二十年后,西班牙人发现无力重新占领葡萄牙后,只好承认其独立地位。 伊比利亚联盟前期的确增强了葡萄牙的力量,葡萄牙的商船得到西班牙舰队的保护。不过自从十七世纪以后,双方矛盾日益激化,导致荷兰人趁虚而入,占领葡萄牙的马六甲,锡兰,并一度夺取巴西的巴伊亚的甘蔗种植园。 英国在1580-1640年间只在美国东海岸有弗吉尼亚,马萨诸塞等几个小块的殖民地,面积在当时比不过西葡。 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前期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还处于较松散的状态,在十八世纪波旁改革后才真正形成中阳极泉。所以是后者。
从唐代轻骑兵的兴起来看重骑兵依附制度的衰落 这摧毁了重装甲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 的确,重骑兵在世界历史的兴盛时期经常伴随封建化,人口依附与另一阶级和中阳极泉的下降。为了支持重骑兵不菲的开支,权力虚弱的王权会分封土地人口来支持这些军队。如西欧查理马特破阿拉伯军队以来骑士的兴起伴随的是欧洲的农民依附于骑士和贵族;帕提亚和萨珊波斯的重骑兵兴起促使封建领地的产生(萨珊还是削弱了割据势力,保持了中阳极泉);日本的武士兴起正逢平安时代的唐朝式的皇权衰微之际;奥斯曼西帕希骑兵进入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则把当地人作为自己的依附农民(但奥斯曼保留着强大的苏丹权力,地方的西帕希骑兵和中央的耶尼塞里近卫军都很强大) 中世纪晚期欧洲武器革新,经济发展以及王权上升削弱了割据势力及重骑兵。英格兰自耕农组成的长弓兵和瑞士,德意志的装备长矛和弩雇佣兵在百年战争,法国瓦卢斯王朝征服勃艮第的战争,波西米亚反对神圣罗马的胡斯战争等战争中屡建奇功,击溃骑士军队。火药武器的兴起和标准化生产更是使得一支由王权支持的军队取代了采邑制度支持的重骑兵。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