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珙君瑞 张珙君瑞
关注数: 5 粉丝数: 42 发帖数: 1,528 关注贴吧数: 27
狮子对武术历史的认识,偏颇了,不能想当然 狮子以为武术由强转弱从宋开始,因为宋朝扬文抑武。其实根本不是。 宋朝虽然整体上有重文抑武之势,但由于边患频繁,朝廷对于民间武术一直是提倡的,在各地兴办团练,教习民众武艺,甚至可以结社配弩。日常百姓游戏相扑繁盛,连女人都参加。以至于有人称,宋朝民间尚武之风历代最盛。 我们的名著水浒传虽然写的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从中还是可见宋代社会尚武之一斑的。哪怕一个西门大官人,也是武艺在身。 宋朝的抑武抑的是兵将,这是五代武夫乱国造成的反动,而且这不止是朝廷的因素,实际上在民间,五代时当兵的名声在老百姓那里早就臭大街了。好男不当兵,源头在五代。 明朝更不是一个乏善可陈的朝代。明代是中国武术体系的成熟期,各种拳种兵器五花八门,出现了传承的民间武术流派,出现了最早的拳术、器械套路图谱,尤其在抗倭战争中,因为战斗的实际需要,武术非常兴盛,当时的几位大家都留下了著作典籍,如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何良臣等等。在战争中不断改良的武术,想不实用也不行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开始有了内家拳,武术有了内外之分。第一个文献记录的是嘉靖年间的张松溪,沈一贯为他作传。 另外,明代浙江人陈元赟在抗清无望之际东渡日本,传授武艺,成为日本柔道的鼻祖,影响深远。
为什么主张不杀刘备? 看到吧里头都是主张杀刘的贴,我就来个反论的。 为什么主张不杀刘备?首先说一句:主张不杀不是永远不杀,以后总是要灭的。但这是另一码事。 其次来说说为什么建议不杀刘备。 第一,我以为如果要杀刘备,那么见面以来实在没必要跟刘备如此亲热,给他出头表现的机会。在刘备默默无闻之际干脆利落地解决,一了百了。既然已经让他好好露脸了,再去杀他,冒的风险就非常大了,智者不为。 第二,历史上曹操都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了,为什么一直不杀刘备?难道杀不了吗?不是。刘备入吴,孙权难道杀不了刘备吗?不是。而是都不想担负无故杀刘的恶名,使天下贤才望而却步,使自身集团出现裂缝。要灭,也得堂皇地灭。除非你不想继续发展了。有人说,偷偷滴杀,没有恶名。可是偷偷滴杀是很难杀的,毕竟刘备个人素质出众,不是二愣子又,有两大强力保镖;又有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要把别人当傻子。 时人对名誉的重视,胜过生命,不是我们现代人可以想象的。 第三,想杀而杀不了,结果反目成仇,则既为自己竖立了极其头痛的仇敌,又对声名不利,也对团体的凝聚力不利,毕竟老刘是荀贞看重并招揽的。 第四,刘备在历史上真正出头是曹操统一北方、刘备来到荆州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哪个地盘都没能好好待,手下虽然有些人才,但也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比荀贞目前还少。可以想见,刘备颠沛流离之时,荀贞应该已经在发展壮大了。那么,何来所谓的刘备得人、与荀贞竞争之说?事实上,虽然老赵屡次说荀贞不过中人之姿,但实际上从小说来看,他在皇甫帐下最出色,周围已经团结了一批死党,个人魅力非常高了,甚至曹操、孙坚身边现在都没有如此人才济济的局面。而荆州、蜀中的人才能否得到,最关键的在于下手早晚,以及地方利益的考量,个人魅力只是一部分因素。 第五,三分三国,曹操统一北方,孙氏掌控江东,现在荀贞到来,曹操势必不能完全统一北方了,而荀贞的根基与曹、孙比起来相对较弱,在这样的局面下,更应该给曹、孙增加对手,削弱对方。刘备完全可以成为这样的角色。而在前期,又完全可以充当有力的打手。
三国之最风流 第四卷 中平元年 31 破敌(上) 申时二刻,波才的中军擂响了战鼓。 几十面大鼓同时击响,声动如雷。即使在城头,这鼓声亦清晰入耳。 只可惜,鼓声再大,也难以宣泄出波才的愤怒,杀弟之仇、戏弄和痛骂之辱,只有刀和血才能洗清。 随着鼓声,黄巾军的营地起了一阵阵的骚动。 西城墙、南城墙、北城墙外的营地中,接二连三的有骑士驰出,向中军奔去。 …… 城头上。 荀攸指点说道:“贼兵数万,人马众多,本就是乌合之众,又分散於四面城墙之外,彼此消息传送迟缓。这肯定是西、南、北三处贼营中的贼将突闻战鼓声响,不知发生了何事,故飞马前去中军帅帐询问波才。……,询问过后,他们大概就要出兵了。” 戏志才接口说道:“公达所言甚是,贼军出兵应就在眼前了。……,依我之见,如果他们能在半个时辰内就展开攻势,则对我军而言,或将会迎来一场苦战,但如果他们没能在半个时辰内出兵,则今日一战,我军将会轻松取胜。” 文太守不解其意,问道:“此话怎讲?” “钟功曹晨入贼营,诈言献城,此事贼军诸将皆知。如今,咱们不但没有献城,钟功曹刚才更高临城下,放声痛骂,对波才辱之甚矣!大丈夫义不受辱。贼军诸将若以此为耻,同‘敌波才之忾’,那么肯定就会迅速出兵,至多半个时辰就可展开攻势,如此,敌为雪耻而来,来势汹汹,对我而言,就将会是一场苦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