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doudou sunshinedoudou
关注数: 3 粉丝数: 5 发帖数: 377 关注贴吧数: 2
由贺兰山摇滚节想到的 上个周末在旅游卫视上看了个节目, 是讲在贺兰山举办的中国第一届摇滚节台前幕后的一些事. 挺有意思, 也引人深思. 给大家讲讲. 本次摇滚节是为了纪念摇滚进入中国10年. 大部分中国老牌摇滚乐队, 如"崔健","唐朝","黑豹"等等都到了."黑豹"的原主唱窦唯没去, 他说的挺逗:"纪念什么呀? 有什么可纪念的? 死了的才纪念呢…." 还有某著名音乐人说: "中国摇滚乐还没摇呢, 就滚了..…." 仔细想想, 还真是话糙理不糙. 曾几何时, 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摇滚乐变得星光黯淡, 无声无息. 那些曾经红级一时的乐队,歌手这次在贺兰山没有唱什么新歌, 唱了新歌的也廖人喝彩, 只有一些老歌还能引起一些共鸣. 张楚就更惨了, 一首歌根本就合不上音乐, 因为忘词, 哼哼啊啊只唱了几句. 下台后, 他感慨: "没想到观众这么好, 我都唱成这样了, 居然没人喝倒彩." 我不由想到一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多年: 为什么我们乐队,歌手的艺术生命如此短暂? 国外许多歌手, 如肯尼.罗杰斯,头发都白了还在不断推出新歌, 而且依然大受欢迎. 而我们许多音乐人一炮而红后, 一两年就再也推不出新的作品了. 是他们被突然到来的名利消磨了意志? 但我看到他们大部分现在都很落魄, 经济状况并不算太好. 是对音乐的热爱不够? 但他们当初真的是在全力,真心的付出啊. 到底是什么遏制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大家帮我想想看. 我从上初中开始听崔建的歌, 有一次还打进电台的热线, 与崔建通了话。 12年过去了, 崔建的音乐一直陪伴着我。 衷心希望他能--坚持到底!
转贴自"艾尔肯吧": 初见飞刀, 那时年少 小学时, 一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遍大江南北, 那时, 新疆在我的眼中是个寒冷遥远的地方. 1990年, 北京街头一夜之间出现了无数卖羊肉串的新疆人. 无须任何广告, 羊肉串很快风靡全城, 且经久不衰, 到现在它已成为北京生活的一部分.那时我正上中学, 爱听崔健的摇滚, 爱吃羊肉串......觉得这才叫豪爽! 其实和我同龄的许多北京人都是吃着羊肉串长大的, 对新疆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1994年, 甲A联赛如火如荼, 大学宿舍的室友们常拿着旗子喇叭去看球. 后来北京国安队把主场搬到工人体育场, 我们也跟着过去. 那时看完球总会去工体附近的红玫瑰餐厅, 听着阿番提乐队的歌, 喝啤酒, 跟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一起狂欢......站在桌子上跳舞, 老板也不阻止我们. 年少轻狂的日子, 让我深深的怀念. 现在我已经很少看足球, 但还记得在红玫瑰餐厅学会的第一首维语歌:哦,谢各拉十嘎,谢各拉十嘎.....(当然, 我的发音肯定不对) 我的大学位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附近, 旁边就是新疆驻京办事处, 学校后面是一条全是新疆餐馆的胡同. 同学们经常到那里吃饭, 每家餐馆都会放一些节奏很快, 热情奔放的新疆音乐.毕业时的散伙饭也是在那里吃的. 那一天, 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啤酒,音乐,炒烤肉,拉条子.....还有眼泪..... 我的学生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毕业后, 我换了5次工作, 现在漂流在上海. 对于这个城市由陌生到渐渐熟悉, 现在我已习惯了这里精致而忙碌的生活. 每天, 衣着光鲜的穿过人民广场去上班; 晚上, 流连于东方新天地的酒吧中享受小资的情调..... 我渐渐的爱上了这个城市. 但有时候, 也许是在一阵大风吹过的刹那, 也许是看到了候鸟飞回北方的天空.....我那颗属于北方的狂野的心会突然悸动. 我是在上海第一次从电视上知道了艾尔肯和刀郎音乐的, 从此喜欢上了. 多少个夜晚, 我听着他的歌上网, 看书, 或是加班..... 初见飞刀, 那时年少; 再见飞刀, 我心飞翔......
由贺兰山摇滚节想到的 上个周末在旅游卫视上看了个节目, 是讲在贺兰山举办的中国第一届摇滚节台前幕后的一些事. 挺有意思, 也引人深思. 给大家讲讲. 本次摇滚节是为了纪念摇滚进入中国10年. 大部分中国老牌摇滚乐队, 如"崔健","唐朝","黑豹"等等都到了."黑豹"的原主唱窦唯没去, 他说的挺逗:"纪念什么呀? 有什么可纪念的? 死了的才纪念呢…." 还有某著名音乐人说: "中国摇滚乐还没摇呢, 就滚了..…." 仔细想想, 还真是话糙理不糙. 曾几何时, 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摇滚乐变得星光黯淡, 无声无息. 那些曾经红级一时的乐队,歌手这次在贺兰山没有唱什么新歌, 唱了新歌的也廖人喝彩, 只有一些老歌还能引起一些共鸣. 张楚就更惨了, 一首歌根本就合不上音乐, 因为忘词, 哼哼啊啊只唱了几句. 下台后, 他感慨: "没想到观众这么好, 我都唱成这样了, 居然没人喝倒彩." 我不由想到一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多年: 为什么我们乐队,歌手的艺术生命如此短暂? 国外许多歌手, 如肯尼.罗杰斯,头发都白了还在不断推出新歌, 而且依然大受欢迎. 而我们许多音乐人一炮而红后, 一两年就再也推不出新的作品了. 是他们被突然到来的名利消磨了意志? 但我看到他们大部分现在都很落魄, 经济状况并不算太好. 是对音乐的热爱不够? 但他们当初真的是在全力,真心的付出啊. 到底是什么遏制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大家帮我想想看. 我衷心希望现在这股新疆音乐热不要昙花一现, 希望艾尔肯能一直把动听的音乐带给我们.艾尔肯: 相信你会坚持到底!!!
初见飞刀, 那时年少 小学时, 一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遍大江南北, 那时, 新疆在我的眼中是个寒冷遥远的地方. 1990年, 北京街头一夜之间出现了无数卖羊肉串的新疆人. 无须任何广告, 羊肉串很快风靡全城, 且经久不衰, 到现在它已成为北京生活的一部分.那时我正上中学, 爱听崔健的摇滚, 爱吃羊肉串......觉得这才叫豪爽! 其实和我同龄的许多北京人都是吃着羊肉串长大的, 对新疆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1994年, 甲A联赛如火如荼, 大学宿舍的室友们常拿着旗子喇叭去看球. 后来北京国安队把主场搬到工人体育场, 我们也跟着过去. 那时看完球总会去工体附近的红玫瑰餐厅, 听着阿番提乐队的歌, 喝啤酒, 跟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一起狂欢......站在桌子上跳舞, 老板也不阻止我们. 年少轻狂的日子, 让我深深的怀念. 现在我已经很少看足球, 但还记得在红玫瑰餐厅学会的第一首维语歌:哦,谢各拉十嘎,谢各拉十嘎.....(当然, 我的发音肯定不对) 我的大学位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附近, 旁边就是新疆驻京办事处, 学校后面是一条全是新疆餐馆的胡同. 同学们经常到那里吃饭, 每家餐馆都会放一些节奏很快, 热情奔放的新疆音乐.毕业时的散伙饭也是在那里吃的. 那一天, 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啤酒,音乐,炒烤肉,拉条子.....还有眼泪..... 我的学生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毕业后, 我换了5次工作, 现在漂流在上海. 对于这个城市由陌生到渐渐熟悉, 现在我已习惯了这里精致而忙碌的生活. 每天, 衣着光鲜的穿过人民广场去上班; 晚上, 流连于东方新天地的酒吧中享受小资的情调..... 我渐渐的爱上了这个城市. 但有时候, 也许是在一阵大风吹过的刹那, 也许是看到了候鸟飞回北方的天空.....我那颗属于北方的狂野的心会突然悸动. 我是在上海第一次从电视上知道了艾尔肯和刀郎音乐的, 从此喜欢上了. 多少个夜晚, 我听着他的歌上网, 看书, 或是加班..... 初见飞刀, 那时年少; 再见飞刀, 我心飞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