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tsai taylortsai
关注数: 10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8,839 关注贴吧数: 8
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 转引新浪。 肃清李全强余毒中国女排才能复兴。 作者 牧马榴莲 2025年09月28日 07:01   中国女排在李全强执掌中国排球权利中枢以后,如日中天的中国女排迅速衰落。   李全强上任前,中国女排在郎平出山后迅速止跌回弹,即使在新老更替的不利情况下,依靠郎平的运筹帷幄,依靠天才巨星朱婷的神勇发挥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依然勇夺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   李全强上任后,完成了新老交替,如日中天的中国女排却迅速衰落,实在令人费解。   东京奥运会,最大夺冠热门中国女排竟然未能小组出线。遭遇如此惨败,李全强竟然没有承担责任,不知坚持让状态不佳的两名辽宁籍球员担任主力是否与李全强这个辽宁人有关?如果是李全强的决定,东京惨败的责任必然应该李全强承担。无论是后两场比赛的结果还是技术统计的数据都证明当时球队中三名天津女排的球员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竞技状态都更应该担任中国女排主力。   排挤天津女排球员,重用李全强老乡才是东京奥运会惨败的直接原因。   东京奥运会后,李全强导演了蔡斌二进宫执掌中国女排教鞭的闹剧。导致中国女排圈子文化盛行。最终没有完成奥运会任务。   现在的中国排球权利中枢,比李全强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排管中心主任、副主任、领队、主教练、助理教练、竟然全是辽宁人,多年来一直没有出色成绩的辽宁真的有那么多优秀人才吗? 以上是全文的拷贝。诸位嗅出什么味道吗?
小苏女夺冠的观后感及感想。 决赛看的是完整的回放,客观的说,算不上精彩,因为小魔女表现失常,小苏女几乎是打了一场表演赛。 全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魏依衫的“疯了”、陈嘉羽的“神了”,但是,没有张籽萱,谁也“疯”不了、“神”不了。 两队实力对比相差最大的位置就是二传,联想到了排超时刁琳宇和许晓婷的斗法。本场,小苏女防魔女,累而不晕,小魔女防苏女是先晕再累。虽然第一局看上去焦灼,其实节奏大多数时候掌握在小苏女手里。 小魔女的进攻意图、线路,暴露的过早、过明显,战术攻、防反攻击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反观小苏女,即使困难球也在追求传球的隐蔽性、出手的时机性和手法的多样性,这也是本场两队居然打出档次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魔女过度依靠黄、杨,也是本场败因之一,但最大的败因是跟不上小苏女,晕了、乱了、累了,最后败了。但是,全场小苏女基本对杨少女没有形成有效防守和抑制,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魏依衫的“疯了”可能大多数人不意外,陈嘉羽的“神了”相信大多数人事先不会想到。 魏依衫不多说了,说说陈嘉羽。第一次看到她比赛就充满好感。这姑娘有灵气,打球用脑而且基本功扎实,但力量上尚显不足。还有信息说她体能也不佳,不知真假。但陈嘉羽的特点是冷静、融入体系能力强、场上位置感意识绝佳,有她在,防守队形从来不乱,阵型中不会出现大空档,并且发球稳定而且效果不弱。本场,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郭中楠的“体系价值”表现的越来越大,不光有快攻、拦网,地面防守、小球技术在副攻球员里相当不错,发球既稳又有攻击力,这是苏女排需要的副攻类型。这里不是要贬低陈晓辉,有了小郭的全面稳定加上小陈的暴力凶悍,才是副攻线上绝配。这也是我个人看好毛唯嘉、郭中楠的原因。 U19,虽然整体上还是“个人英雄主义”打天下,但小苏女独树一帜的技术风格,或许能影响今后的培养理念。本届U19,但凡球队攻守平衡和小球技术相对好一些的球队,即使没有超级明星都能走的更远一点。什么“一己之力”、“核心球员”之类的歪论,在本届U19被打脸了。 小苏女一直被感叹本期球员天赋不突出。但天赋不够技术补、能力不够战术补,排球打的是整体,也应该打整体。 小苏女本次夺冠,算是给那些叫嚣“整体排球过时论”的,上了一课。本句算感想。
世锦赛唯一一场观后感 三四名决赛,其实最主要看岛国。 比赛不评价了,聊聊观后感。巴西、岛国之战,看后很有启发,岛国虽然输了比赛,但全场发挥确实值得称赞,同时,岛国也给亚洲排球留下一个良好的启示。 个子矮真的吃亏吗,岛巴之战告诉你,真的吃亏,但不能弥补吗,答案是否定的。看看岛国攻手的表现和拦网能力。 岛国和巴西都给我们一个启示,高度、力量的优势怎样发挥才是优势;韧性好怎样才能换来战术上的优势。 我们的边攻手确实要想岛国学习,别总想着仅仅把球砸到对方场内才算成功,抡、砸、拐、抹、带、吊技术的组合运用,才不会惧怕对方的高度,也能更好地处理关键球和困难球,这一点,包括吴梦洁,目前都做得还不够。 另外,别去幻想什么“核心球员”、“超级战士”关键时刻来个一锤定音,没有配合、没有技战术体系,什么“核心”、“超能”都是浮云。 明星球员或势力超群球员在困难球处理上确实能表现其作用和价值,但仅仅凭此就能决定整场比赛胜负,太悬了。 巴西胜岛国很费劲,实力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虽然最后险胜,但全程都是岛国节奏。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遇上强队,你要真能有手段制约她,能带节奏,双方的实力对比就会趋于平衡甚至反转,比赛胜负就难说了。 所以,有好球员不如有好体系,排球是集体项目,什么“核心”、“超级”,统统见鬼去吧!
谈谈个人对球员留洋的看法 世锦赛给球迷的打击太大了,对球队和球员的认知都仿佛降了两个档次,其实并非如此,世锦赛的失败是人祸,和东京惨败异曲同工。 但是,从世联赛到世锦赛,可以看出,我们在整体打法和个人能力上,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除了张籽萱表现出“超龄”外,唯一能找到的闪光点就是多少还保留亚洲排球的特点。于是,有球迷提出,加强球员留洋,走出去、请进来,增加和世界的交流,尽快追上世界的先进理念和学习世界上的先进训练方法。对此,我个人表示不赞成,原因如下,分析结果接受板砖。 男篮、男排、女足都尝试过,男足更尝试过,结果,除了米卢那一次“有争议的成功”外,其余全部失败,而且是惨败。原因是什么,外来的东西虽然好,你消化不了,有什么用?就比如生活中的奶酪披萨,营养又好吃,还是个洋玩意儿,可对我而言就是毒药,因为我奶制品过敏。 女排要想整体提高水平,寄希望于别人不如提升自己。自从里约后,国内女排大环境就开始走下坡路,功利主义、饭圈文化泛滥、嚣张到了极点,女排大环境逐渐从上层建筑到基础建设,都遭到破坏。“朱袁张”以后,再也没有世界级球员出现(那只臭脚不算,不够资格)就是证明。 所以,“借鸡下蛋”不如自己养好母鸡,改善国内女排大环境才是治本的道路。 球员走出去、请进来,包括教练的请进来当然是好事,但必须有个度。中国排球,还是要走自己的路。欧美的先进理念和训练模式,必须先消化、吸收成自己的营养,再考虑如何发挥作用,照猫画虎没用。 外国的月亮和国内一样圆,意大利的职业排球俱乐部本就是世界领先者,土耳其的职业联赛也是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有啥好羡慕的?自己努力搞好联赛,加强世界交流,我们也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俱乐部联赛。不过,指望现在的机构,不可能! 总结,指望留洋来提高女排水平,就是画饼充饥。(接受反驳,我也想听听支持的意见)
理智探讨瓜队 自从瓜队重新换上“脚气病”后我就不关注了,因为肯定要闹幺蛾子了,结果果然如此,不仅球队不行了,舆论上原本安静老实的那些饭圈论调重新又泛滥了。这一切,我早料到了,老调子了。 但是,瓜队毕竟是瓜队,牵挂着许多真正热爱排球、真正热爱国家队的球迷,瓜队究竟是什么问题? 个人见解,瓜队没有大问题,只是出现了干扰,内部、外部都有,世锦赛让这个干扰效果暂时达到了最大化。 新一届瓜队,某种程度讲,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对半。如今看来,成功的可能性大于失败。 如今还在想着世界大赛争金夺银,只能说不现实或时机未到,必须有个卧薪尝胆的痛苦过程。球队年轻化、重建化是必须的、正确的,哪怕这个过程再痛苦、再艰难、代价再大也必须为之。东京、巴黎连续两个周期的透支,已经把女排界折腾成什么样子,看看现役球员就知道了。 世锦赛暴露出的问题,个人认为早暴露比晚暴露好,有些问题也必须去正视和面对,空喊口号不解决问题。世锦赛的失败和饭圈没关系? 攘外必先安内。主教练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心和坚持自己的理念,摒弃各种干扰,能坚持就干,否则就让贤,别像前任那样高开低走,窝窝囊囊做个傀儡。 我本人原先不看好赵勇,现在改变了,现阶段他行,但必须坚持自己的东西,别被其它左右。
再次“向未来”吐槽 个人观点,我们的管理者,在设置比赛时,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这个“向未来”的比赛,基本和未来无关。 换句话说,本次比赛是“挂羊头卖豆浆”。(连肉都见不到) 我知道很多吧友极其反对我这个看法,认为只要是比赛,就是积极的,就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可现实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就像是应该搞“素质教育”还是坚持“应试教育”一样。“应试教育”拥趸者的观点,“题海战术”、“时间战术”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甚至是唯一方法。用到排球上,就是多参赛就一定能提升水平,真的吗? 试问,小小苏女参加本次比赛,除了遇上山东队,其它比赛除了增加运动量还能带来什么技术上的进步?小小苏女大多数球员已经小有名气了,不需要用这个“未来”向球迷展示未来吧。 我回看的比赛,本来认为太原二外已经是最底层了,再低就连票友都够不上了。可是,居然真有连票友水平都达不到的,不直接说名字了。 不怪球队、不怪地方,还是管理者的责任。 怪话说完了,还是说说正经话。国内赛事设置,个人认为要把竞技比赛和商业比赛区分开,不要混淆。 排超肯定是竞技类比赛的天花板,全锦赛应该紧随其后。可现实是,全锦赛已经是多年的鸡肋比赛了。别怪俱乐部不重视,还是比赛设置的不合理,需要调整。 商业比赛可以有,也应该有,作为对赞助商、支持者的一种回馈无可厚非,也起着推广排球,扩大市场宣传的作用。这种比赛,竞技第二、热闹第一。”向未来“这种模式就很合适。 现在国内各种比赛,看似热闹,其实胡闹。乱哄哄一团,讲形式、走过场。 不久前,好像有过”全国体校杯“比赛,属于U16组的比赛吧。还有什么排球重点学校比赛,如果有意义,为何不坚持办下去?比这个”向未来“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吧。 现在这个精英赛、那个未来赛,比赛时间还有重叠性,究竟针对那些球员,赛事目的是什么,商业赛还是竞技赛,你们分得清吗?反正我糊涂了。 总结,国内各种赛事要办,但要质不要量,否则,就是劳命伤财、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看热闹,找商业赛;看门道,找竞技比赛。球迷也好有着明确选择,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就是球迷最大的快乐。
试论三大球有“霸主”的利弊。 今日看到对篮球的评论,感觉有启发,说出来供大家娱乐或参与探讨。 三大球出现“一枝独秀”的霸主球队,究竟利弊如何,个人看法是弊大于利。 先说好处,“一枝独秀”能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刺激球市、吸引流量,在当今肯定是好事,但客观上也能助长饭圈文化的泛滥。 弊处在于,“一枝独秀”对行业的杀伤性有如恶性肿瘤一般,客观上起着降低竞技水平的作用。因为,优秀球员集中在一起,导致霸主球队比赛无对手、胜负没压力,其他球队对霸主玩的就是田忌赛马,霸主球队球员的个人能力从何提高?何况霸主球队很可能集中众多国手。女排一位主力球员说的“国内比赛没意思”,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来利弊还没有弄清楚,却人为强制弄出“霸主”球队,违背正常的球员流动和竞技规则,居然还厚着脸皮高喊“全国一盘棋,要均衡发展”,都一枝独秀了,哪来的均衡发展? 三大球国家队水平的逐年下降,和三大球的大环境有着直接关系,高水平球员和国手每场比赛都是自己和自己玩,水平怎么能提高。改善大环境,首先就要让比赛充满竞争,是公平的竞争,比赛胜负有着悬念,冠军归属不到最后一轮不知晓,这才有意思。 说到底,体制跟不上世界潮流,才有如此怪相。个人之言,接受板砖。
对拦网技术的一些个人看法 最近,瓜队拦网技术成为球队短板成了话题热点,而且球队也有承认的意思。关于拦网,说一说个人看法。 各人见解,我们的拦网技术,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从理念到训练方法一直落后于世界,甚至在亚洲都不是第一档,靠的是身体优势去弥补,但这一优势,在世界赛场就吃不开了。这个短板,其实女排暴露的还不算太明显,男排就非常明显。 说句得罪人的话,现役球员在世界赛场的拦网,就是“傻子似的”起跳加上“文艺范的”pose,这就叫单人拦网,中看不中用。不怪球员,这就是训练的结果。 瓜队在世界赛场拦网高光,还要追忆南北长城时代,徐云丽、颜妮还是目前不可超越的实力和成就代表。 徐云丽、颜妮在高峰期时,技术动作不好看甚至不规范,不是基本功不行,是已经会根据比赛调整自己的动作了。用练习书法来对照,就是楷书练好了、熟练了开始行书和草书了,写字时才叫做挥洒自如。所以,颜、徐两人的成就,都是接近球员生涯末期才获得,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就好比从楷书写到行书。 现役球员,就是把楷书写成了行书、草书,原因就是基本功还不到家,积累、沉淀还不够。尤其小球员,现阶段对她们的拦网能力不必求全责备,功夫还没到,成就哪里来。 中生代球员能力还不行,我只能说,天赋有限、球商不够、教练无能,还能说什么? 总之,我们的拦网技术,从世界范围看连二流都是勉强入围。别去骂球员了,整体都差,骂个人算什么。 本来想说一些技术上的细节话题,但是,我这个上世纪的学生球员,那点所谓的心得体会,放到今天,价值都不如一张卫生纸,就不献丑了。有兴趣的专门讨论,不在此了。
凑个热闹,来个探讨吧,关于“数据”。 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本人对“数据”历来是鄙视的,不是说“数据”没用,是看到现在网上对“数据”的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 赛后统计数据,究竟有何价值,只怕没人说得清,包括我。但我把对“数据”的认知写出来,供大家批判。 数据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球员所在母队,技战术体系的合理性、球员的磨合程度、执行能力,所有的优缺点,赛后数据确实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 但是,数据离开球员所在母队,其价值就像高台跳水,一落千丈。尤其是国家队组建根据“数据”选球员,简直就是盲人摸象。下面实际举例说明。 国内某支“霸主”球队,其中有两位球员在国内比赛大杀四方(数据好看),到了国家队一无是处、寸功不立,请问,“数据”能说明什么?有何价值?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问题很简单。各支球队打法不一样、球员构成不一样、教练训练指挥不一样。你在这个队是个宝,换个队就是草,不管你名气有多大。排球毕竟是集体项目。 我的结论,从国家队层面看,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靠。选球员,必须围绕主教练的技战术体系,不是靠名气、看数据。 既非专家之言,也非专业论调,欢迎批评指正。但不管你们怎样批评,听我一句,别成为“数据控”,它会限制和阻碍你对排球的深入理解,咱们毕竟不是排球从业者,是吃瓜的。 如果你们愿意听,我可以讲一个我自己在贴吧遭遇“数据控”的小笑话。
对中日之战的个人复盘 首先,和大家一样,对这场胜利表示祝贺,解气! 然后,理智地复盘一下比赛。因为是对日本,往大了说是影响和决定亚洲格局的比赛,所以,看完整了,虽然对直播的画面不太满意。 一开局,我个人感觉,岛女好像体能不足,猜想是和呆梨拼的太凶了,透支了? 后面再看,只能说,有影响,但不太大。 第一局,虽然比分一直领先,而且用高度、力量的优势瞄准空档精准轰击的效果很不错。但从细节上扣,配合不够默契还是很明显,有几个回合过于慌乱,球员明显有些紧张,好在没有失分。岛国第一局的打法似乎不对路,和我们斗力?昏头了。 后面的比赛不罗嗦了,谈谈整场比赛个人感觉。岛国换教练的效果,是“锅气”明显消退了许多,有牛皮糖变成口香糖的趋势,而这一变化,是我们惧怕的吗?岛国制定的什么复兴大计划?以前,我们“空档轰击”效果对付岛国效果不佳,因为岛国的“地板保洁”水平高的离奇,现在这个优势好像在消退,至少本场如此。 全场,不谈数据看感觉,小吴最佳,小张二传也不错,传球能把岛国都弄晕了,不容易,边攻传的或许位置不完美,但节奏不错。全队还要继续磨合,以后遇上泰国还是考试,球队以小张二传为主二传基本定了。 我们在过度,岛国给机会,保住亚洲老大的难度,下来了?现在下结论是否早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