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tsai taylortsai
关注数: 10 粉丝数: 80 发帖数: 19,159 关注贴吧数: 7
全运会女排个人留下印象最深的 先说其它球队。 河南队,最佳球员,黄瑞蕾;最稳定发挥,韩雯雅;进步最大球员,张梓涵。虽说不喜欢这支球队,但不妨碍喜欢球员,河南队最喜欢的球员,黄瑞蕾、韩雯雅。 最可惜的球队,上海队。技战术体系完善、配合流畅、打法细腻,但受限于边攻太软,四强赛连折两场,铁牌收场,可惜。期待她们排超补强阵容,再次杀进决赛。 最神奇的球队,福建队。个人能力不算强、身体条件不算好的情况下,靠的快速多变、攻守平衡的打法取得铜牌,可以说打出了超水平的成绩。 最值得期待球队,山东队。山东队多年以来一直没能国内称雄,和球队风格严重“偏科”有关,刚猛有余、柔韧不足,换句话说,失分比抢分快。这次换了女教练,有所改观,柔韧性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时间太短,想要真正改变风格,任重道远,但值得期待。 最令人失望球队,还用提名吗,输的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一片倒彩。 混日子的球队,不提了,得罪人。 言过其实的球队,北京。阵容其实不差,可惜,教头无能。 场外实力比场内实力强的球队,河南。后面省略若干词语。 苏女排印象深刻的就太多了,不赘叙了。只提两场战役,苏豫之战和决赛,施海荣的赛前布置和临场指挥绝对值得写入史册。 苏女排谁最佳真的难评,只能马后炮的说一句,周页彤,可惜了,但我理解三个二传的配置。 吴梦洁的表现称霸整个赛程,比排超时成熟、稳定,进步明显。 刁琳宇不用再夸了,即使身体恢复没到最佳,但不妨碍成年组国内第一二传的表现。同时,张籽萱在U18的优势更大。 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点,唐欣是个“假替补”,她不是准备替换谁,本就是既定战术的一枚重要棋子,其实这一点排超就如此,只是当时更加看不出。施海荣把唐欣用的更加合理,上场时间不重要,场上作用才重要。 吴晗、唐欣的上场,作用明显,全体苏女球员,人人在线。再一次夸赞球队的准备工作。U18这方面或许表现的更明显。 U20,只有范泊宁给我印象最深,还是那个大腿级的发挥和表现,但整支队伍,唉,不让说,算黑子言论,我服从。 看看苏女排对待伤情的控制和保护措施,再看苏女进入赛场的状态,必须为此次的准备工作点个赞。
苏女排全运征程简单回顾 本次全运苏女夺冠,可能结果很多人料到了,但过程或许很多人没有想到,是否有点太顺了,只在小组赛“漫不经心”的丢局,其余比赛,一局不丢。 现在回顾,苏女的成功和赛前的准备有着极大关系。过去的重大比赛,苏女让人担心的不是实力,而是临场发挥总有过山车的感觉。 本次全运,苏女全程从容不迫、稳定发挥,没有突然掉线的现象,伤情控制也很好,这是教练组和工作人员的功劳,也是苏女厚积薄发的结果。 虽然本次夺冠,“三老”功不可没,但回顾比赛,全队对“三老”的依赖性比过去降低,说明球队在整体进步。 吴、唐、杨、万、宋,也成了青年组、成年组双冠的球员,施海荣也实现了带队青年组、成年组连续夺冠的壮举,质疑施海荣的,可以改变想法吗?遗憾的是,冠军全家福里,少了周页彤,一声叹息。 施大教头,本次全运展现出了大智慧,和上届带青年组不同,成年组更多的激发球员自身调节比赛中遇到的问题,暂停时只要提醒队员不要乱,打出既定方案就行,经典战役是苏豫之战,细节内容以后单独发,分享一下那场比赛的详细观后感。那场以后,我个人就感觉只要没有大伤情,苏女夺冠没问题了,这篇文章大部分内容赛后就写好了,今天增添了部分内容发出来。这不是自我夸奖,是苏女的实力和表现已经让人放心,所以导致后面看球的热情都小有下降,因为赛果不用问了,呵呵。 这里带一句,决赛很热闹,要说多精彩我个人未必同意。山东女排有点闷,找不出好的突破方法。本场决赛和U18决赛有几分相似,都是一方顺畅、一方郁闷,这就是压制和反压制博弈的结果,和过去苏鲁大战差不多,但本次,苏女明显更强势。 还有一些观后感慢慢发,愿意吧友也来谈谈看法,痛快痛快吧。 苏女排三线作战,两金一铜,这个成绩,可以放焰火了,特别是U20,,阻止了某支球队的奖台梦,爽!
圣城的坍塌,既合理又意外。 圣城坍塌了,对她们有一点好处,第一场假球的嫌疑基本排除了,闽津之战的结果是合理的。 意外啥?本以为圣城调整好状态、恢复好伤情,打进四强的能力还是有的,结果,“意外”了。 尝试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下圣城为何坍塌速度比预计快。 第一,准备工作有失误之处。过去的“法西斯”训练法确实尝到了甜头,但球员的老化已经让这一法宝行之无效了,尤其赛前还搞了海外拉练,劳命伤财,现在看来反而起了反作用,老球员尽显疲态,正式开打后,除了王媛媛、姚迪,其他球员都不在线,尤其陈博雅居然伤重不能打,开赛以后全队攻防速度比过去下降明显。 第二,袁心玥的突然退出带来了致命级别的打击,使得原有的技战术体系塌了几乎一半,再加上李盈莹的伤势恢复的极其不理想(个人认为不可能好了,能继续打球就不错了),原有的”空中优势“和”一点攻“两大法宝全部失灵,全队实力损失接近一半,在加上第一点提到的因素,圣城真的只是一支中上游水平的球队。 本场,可以说圣城被福建遛的晕了、搅的乱了,跟不上了,和她们的肌肉记忆完全不符合了,所以不会打了、败了。 小组赛本人就大胆提出,圣城重走天津全运会的老路并非不可能,现在是现实了。 但是,和河南战胜圣城一样的道理,别把福建神话了,不是福建强大到变态,是圣城下降的太厉害。(B组也不弱) 陈方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王宝泉种下的大树,他乘凉、摞叶子而已。回顾苏津之战,苏女有保留,圣城可能真的就那个实力了。幸亏苏津在同一组,要不然,本届全运会可能碰不上了。 随着圣城出局,舆情会集中在大仙身上吗,等着吧,哈哈哈,或许场外比场内热闹。
又到了间歇期扯闲话的时间了 苏女排三支球队,U18一眼没看,只看了比赛片花,U20看了几眼,主要精力肯定是关注一队。 有个提前闲扯的问题,间歇期扯一扯,全运后,谁能补充到一队? 个人闲话级别见解,首先,张籽萱会跳级,直接升入一队,最主要为的是国家队需求。其实作为苏女本身而言,并不需要这么急,但考虑到刁琳宇退役,小施和孙燕风格接近,张籽萱也可能跳级,补充刁琳宇的位置。 范泊宁,我一直没把她看成苏青球员,一直把她看成一队下放球员,全运后就回一队了。 毛唯嘉,全面型副攻,发挥稳定、技术全面,但是,杨万组合还是小球员,毛唯嘉到了成年组怎样使用和表现如何,看不准。 最可惜的是滕曼绮,本来是个全面型小主攻的好材料,如今越来越“四不像”,除了力量外,技术和发挥上几乎没有亮点,是培养失败还是天赋不够,看不准。 李涵宇力量足、体能好、比赛气质佳,但青年组表现不能直接代入成年组,在青年组具有的技术优势(拦网)还能发挥出来吗,看不准。 朱晋谊,是我一直有成见的球员,不是她技术不行,是一直感觉她总和伤病斗争、和状态纠结,但不可否认,小朱打球很聪明,基本功不错,实力肯定是有的,能否进一队,看不准。 小施,能否进一队,更难说。如果孙燕不坚持,她必须上。 所以,个人认为,锁定进队名额的,张籽萱、范泊宁,希望极大的,毛维嘉。 谁来填补吴晗的空缺?唐欣今后打双位还是定点打主攻?
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 转引新浪。 肃清李全强余毒中国女排才能复兴。 作者 牧马榴莲 2025年09月28日 07:01   中国女排在李全强执掌中国排球权利中枢以后,如日中天的中国女排迅速衰落。   李全强上任前,中国女排在郎平出山后迅速止跌回弹,即使在新老更替的不利情况下,依靠郎平的运筹帷幄,依靠天才巨星朱婷的神勇发挥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依然勇夺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   李全强上任后,完成了新老交替,如日中天的中国女排却迅速衰落,实在令人费解。   东京奥运会,最大夺冠热门中国女排竟然未能小组出线。遭遇如此惨败,李全强竟然没有承担责任,不知坚持让状态不佳的两名辽宁籍球员担任主力是否与李全强这个辽宁人有关?如果是李全强的决定,东京惨败的责任必然应该李全强承担。无论是后两场比赛的结果还是技术统计的数据都证明当时球队中三名天津女排的球员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竞技状态都更应该担任中国女排主力。   排挤天津女排球员,重用李全强老乡才是东京奥运会惨败的直接原因。   东京奥运会后,李全强导演了蔡斌二进宫执掌中国女排教鞭的闹剧。导致中国女排圈子文化盛行。最终没有完成奥运会任务。   现在的中国排球权利中枢,比李全强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排管中心主任、副主任、领队、主教练、助理教练、竟然全是辽宁人,多年来一直没有出色成绩的辽宁真的有那么多优秀人才吗? 以上是全文的拷贝。诸位嗅出什么味道吗?
小苏女夺冠的观后感及感想。 决赛看的是完整的回放,客观的说,算不上精彩,因为小魔女表现失常,小苏女几乎是打了一场表演赛。 全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魏依衫的“疯了”、陈嘉羽的“神了”,但是,没有张籽萱,谁也“疯”不了、“神”不了。 两队实力对比相差最大的位置就是二传,联想到了排超时刁琳宇和许晓婷的斗法。本场,小苏女防魔女,累而不晕,小魔女防苏女是先晕再累。虽然第一局看上去焦灼,其实节奏大多数时候掌握在小苏女手里。 小魔女的进攻意图、线路,暴露的过早、过明显,战术攻、防反攻击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反观小苏女,即使困难球也在追求传球的隐蔽性、出手的时机性和手法的多样性,这也是本场两队居然打出档次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魔女过度依靠黄、杨,也是本场败因之一,但最大的败因是跟不上小苏女,晕了、乱了、累了,最后败了。但是,全场小苏女基本对杨少女没有形成有效防守和抑制,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魏依衫的“疯了”可能大多数人不意外,陈嘉羽的“神了”相信大多数人事先不会想到。 魏依衫不多说了,说说陈嘉羽。第一次看到她比赛就充满好感。这姑娘有灵气,打球用脑而且基本功扎实,但力量上尚显不足。还有信息说她体能也不佳,不知真假。但陈嘉羽的特点是冷静、融入体系能力强、场上位置感意识绝佳,有她在,防守队形从来不乱,阵型中不会出现大空档,并且发球稳定而且效果不弱。本场,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郭中楠的“体系价值”表现的越来越大,不光有快攻、拦网,地面防守、小球技术在副攻球员里相当不错,发球既稳又有攻击力,这是苏女排需要的副攻类型。这里不是要贬低陈晓辉,有了小郭的全面稳定加上小陈的暴力凶悍,才是副攻线上绝配。这也是我个人看好毛唯嘉、郭中楠的原因。 U19,虽然整体上还是“个人英雄主义”打天下,但小苏女独树一帜的技术风格,或许能影响今后的培养理念。本届U19,但凡球队攻守平衡和小球技术相对好一些的球队,即使没有超级明星都能走的更远一点。什么“一己之力”、“核心球员”之类的歪论,在本届U19被打脸了。 小苏女一直被感叹本期球员天赋不突出。但天赋不够技术补、能力不够战术补,排球打的是整体,也应该打整体。 小苏女本次夺冠,算是给那些叫嚣“整体排球过时论”的,上了一课。本句算感想。
世锦赛唯一一场观后感 三四名决赛,其实最主要看岛国。 比赛不评价了,聊聊观后感。巴西、岛国之战,看后很有启发,岛国虽然输了比赛,但全场发挥确实值得称赞,同时,岛国也给亚洲排球留下一个良好的启示。 个子矮真的吃亏吗,岛巴之战告诉你,真的吃亏,但不能弥补吗,答案是否定的。看看岛国攻手的表现和拦网能力。 岛国和巴西都给我们一个启示,高度、力量的优势怎样发挥才是优势;韧性好怎样才能换来战术上的优势。 我们的边攻手确实要想岛国学习,别总想着仅仅把球砸到对方场内才算成功,抡、砸、拐、抹、带、吊技术的组合运用,才不会惧怕对方的高度,也能更好地处理关键球和困难球,这一点,包括吴梦洁,目前都做得还不够。 另外,别去幻想什么“核心球员”、“超级战士”关键时刻来个一锤定音,没有配合、没有技战术体系,什么“核心”、“超能”都是浮云。 明星球员或势力超群球员在困难球处理上确实能表现其作用和价值,但仅仅凭此就能决定整场比赛胜负,太悬了。 巴西胜岛国很费劲,实力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虽然最后险胜,但全程都是岛国节奏。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遇上强队,你要真能有手段制约她,能带节奏,双方的实力对比就会趋于平衡甚至反转,比赛胜负就难说了。 所以,有好球员不如有好体系,排球是集体项目,什么“核心”、“超级”,统统见鬼去吧!
谈谈个人对球员留洋的看法 世锦赛给球迷的打击太大了,对球队和球员的认知都仿佛降了两个档次,其实并非如此,世锦赛的失败是人祸,和东京惨败异曲同工。 但是,从世联赛到世锦赛,可以看出,我们在整体打法和个人能力上,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除了张籽萱表现出“超龄”外,唯一能找到的闪光点就是多少还保留亚洲排球的特点。于是,有球迷提出,加强球员留洋,走出去、请进来,增加和世界的交流,尽快追上世界的先进理念和学习世界上的先进训练方法。对此,我个人表示不赞成,原因如下,分析结果接受板砖。 男篮、男排、女足都尝试过,男足更尝试过,结果,除了米卢那一次“有争议的成功”外,其余全部失败,而且是惨败。原因是什么,外来的东西虽然好,你消化不了,有什么用?就比如生活中的奶酪披萨,营养又好吃,还是个洋玩意儿,可对我而言就是毒药,因为我奶制品过敏。 女排要想整体提高水平,寄希望于别人不如提升自己。自从里约后,国内女排大环境就开始走下坡路,功利主义、饭圈文化泛滥、嚣张到了极点,女排大环境逐渐从上层建筑到基础建设,都遭到破坏。“朱袁张”以后,再也没有世界级球员出现(那只臭脚不算,不够资格)就是证明。 所以,“借鸡下蛋”不如自己养好母鸡,改善国内女排大环境才是治本的道路。 球员走出去、请进来,包括教练的请进来当然是好事,但必须有个度。中国排球,还是要走自己的路。欧美的先进理念和训练模式,必须先消化、吸收成自己的营养,再考虑如何发挥作用,照猫画虎没用。 外国的月亮和国内一样圆,意大利的职业排球俱乐部本就是世界领先者,土耳其的职业联赛也是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有啥好羡慕的?自己努力搞好联赛,加强世界交流,我们也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俱乐部联赛。不过,指望现在的机构,不可能! 总结,指望留洋来提高女排水平,就是画饼充饥。(接受反驳,我也想听听支持的意见)
理智探讨瓜队 自从瓜队重新换上“脚气病”后我就不关注了,因为肯定要闹幺蛾子了,结果果然如此,不仅球队不行了,舆论上原本安静老实的那些饭圈论调重新又泛滥了。这一切,我早料到了,老调子了。 但是,瓜队毕竟是瓜队,牵挂着许多真正热爱排球、真正热爱国家队的球迷,瓜队究竟是什么问题? 个人见解,瓜队没有大问题,只是出现了干扰,内部、外部都有,世锦赛让这个干扰效果暂时达到了最大化。 新一届瓜队,某种程度讲,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对半。如今看来,成功的可能性大于失败。 如今还在想着世界大赛争金夺银,只能说不现实或时机未到,必须有个卧薪尝胆的痛苦过程。球队年轻化、重建化是必须的、正确的,哪怕这个过程再痛苦、再艰难、代价再大也必须为之。东京、巴黎连续两个周期的透支,已经把女排界折腾成什么样子,看看现役球员就知道了。 世锦赛暴露出的问题,个人认为早暴露比晚暴露好,有些问题也必须去正视和面对,空喊口号不解决问题。世锦赛的失败和饭圈没关系? 攘外必先安内。主教练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心和坚持自己的理念,摒弃各种干扰,能坚持就干,否则就让贤,别像前任那样高开低走,窝窝囊囊做个傀儡。 我本人原先不看好赵勇,现在改变了,现阶段他行,但必须坚持自己的东西,别被其它左右。
再次“向未来”吐槽 个人观点,我们的管理者,在设置比赛时,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这个“向未来”的比赛,基本和未来无关。 换句话说,本次比赛是“挂羊头卖豆浆”。(连肉都见不到) 我知道很多吧友极其反对我这个看法,认为只要是比赛,就是积极的,就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可现实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就像是应该搞“素质教育”还是坚持“应试教育”一样。“应试教育”拥趸者的观点,“题海战术”、“时间战术”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甚至是唯一方法。用到排球上,就是多参赛就一定能提升水平,真的吗? 试问,小小苏女参加本次比赛,除了遇上山东队,其它比赛除了增加运动量还能带来什么技术上的进步?小小苏女大多数球员已经小有名气了,不需要用这个“未来”向球迷展示未来吧。 我回看的比赛,本来认为太原二外已经是最底层了,再低就连票友都够不上了。可是,居然真有连票友水平都达不到的,不直接说名字了。 不怪球队、不怪地方,还是管理者的责任。 怪话说完了,还是说说正经话。国内赛事设置,个人认为要把竞技比赛和商业比赛区分开,不要混淆。 排超肯定是竞技类比赛的天花板,全锦赛应该紧随其后。可现实是,全锦赛已经是多年的鸡肋比赛了。别怪俱乐部不重视,还是比赛设置的不合理,需要调整。 商业比赛可以有,也应该有,作为对赞助商、支持者的一种回馈无可厚非,也起着推广排球,扩大市场宣传的作用。这种比赛,竞技第二、热闹第一。”向未来“这种模式就很合适。 现在国内各种比赛,看似热闹,其实胡闹。乱哄哄一团,讲形式、走过场。 不久前,好像有过”全国体校杯“比赛,属于U16组的比赛吧。还有什么排球重点学校比赛,如果有意义,为何不坚持办下去?比这个”向未来“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吧。 现在这个精英赛、那个未来赛,比赛时间还有重叠性,究竟针对那些球员,赛事目的是什么,商业赛还是竞技赛,你们分得清吗?反正我糊涂了。 总结,国内各种赛事要办,但要质不要量,否则,就是劳命伤财、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看热闹,找商业赛;看门道,找竞技比赛。球迷也好有着明确选择,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就是球迷最大的快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