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tsai
taylortsai
关注数: 10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8,839
关注贴吧数: 8
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 转引新浪。 肃清李全强余毒中国女排才能复兴。 作者 牧马榴莲 2025年09月28日 07:01 中国女排在李全强执掌中国排球权利中枢以后,如日中天的中国女排迅速衰落。 李全强上任前,中国女排在郎平出山后迅速止跌回弹,即使在新老更替的不利情况下,依靠郎平的运筹帷幄,依靠天才巨星朱婷的神勇发挥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依然勇夺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 李全强上任后,完成了新老交替,如日中天的中国女排却迅速衰落,实在令人费解。 东京奥运会,最大夺冠热门中国女排竟然未能小组出线。遭遇如此惨败,李全强竟然没有承担责任,不知坚持让状态不佳的两名辽宁籍球员担任主力是否与李全强这个辽宁人有关?如果是李全强的决定,东京惨败的责任必然应该李全强承担。无论是后两场比赛的结果还是技术统计的数据都证明当时球队中三名天津女排的球员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竞技状态都更应该担任中国女排主力。 排挤天津女排球员,重用李全强老乡才是东京奥运会惨败的直接原因。 东京奥运会后,李全强导演了蔡斌二进宫执掌中国女排教鞭的闹剧。导致中国女排圈子文化盛行。最终没有完成奥运会任务。 现在的中国排球权利中枢,比李全强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排管中心主任、副主任、领队、主教练、助理教练、竟然全是辽宁人,多年来一直没有出色成绩的辽宁真的有那么多优秀人才吗? 以上是全文的拷贝。诸位嗅出什么味道吗?
暴力致胜,棠张进决赛了。 常州队被福建队打的溃败,主要是跟不上节奏,自己又没有绝对的网口优势,窝囊又憋气的输了比赛。 棠张无论个人能力总和以及整体球性,明显高于常州,尤其打困难球的心理显得有些超龄,越困难越暴力,值得表扬。 棠张进决赛,再一次证明了本届U17,就是“暴力得天下”,这个年龄段,正常。 最后还是为福建队的灵活、全面点个赞吧,本场比赛没有失败者。
U17打到现在,感觉棠张最暴力。 两支小苏女看的多,其它比赛也看了几眼,没做精细的统计分析,根据直感,棠张最具暴力性,小球员个人身体素质、基本功、场上意识都在此系列里有领先优势。 中天三队,确实个性不突出,打困难球的能力弱,但总体上还算强队。 U17,我还是老观点,看个人不看球队。最终球队比赛成绩不必太在意,好苗子比好成绩更重要。 最后还是要夸赞棠张,个人和整体都表现不错。有吧友建议,以此为苏少的底子,个人表示支持,虽然实际情况是另一个概念。
铁力一中,后劲不足? 这次的U17小女排,铁力一中好像很惨,基本都是被虐。看来,所谓的排球加强学校也是徒有其名,基础其实很弱。 个人狭隘认为,这个年龄段,小球员个人技术不应该相差太多,能力强弱取决于身体条件;球队取胜取决于技战术训练、磨合水平,其它的,有待成长以后再说。看了几眼U17的几场比赛,不是这个情况,有的球队,基本功训练都很差劲,小球员个人在基本功横向对比上都有显著的差距。 江浙沪这次整体表现不错,虽然这个年龄总体上技术还粗糙,但从小球员技术动作、球性上还是看出各支球队的训练水平如何。客观的说,从选材、基本训练,国内各地的差距很大,基层教练的水平需要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提高。 总之,全国范围看,我们的女排基础确实很弱,“全国一盘棋”其实是一个不现实、也不合理的空泛口号,至少目前如此。
小苏女夺冠的观后感及感想。 决赛看的是完整的回放,客观的说,算不上精彩,因为小魔女表现失常,小苏女几乎是打了一场表演赛。 全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魏依衫的“疯了”、陈嘉羽的“神了”,但是,没有张籽萱,谁也“疯”不了、“神”不了。 两队实力对比相差最大的位置就是二传,联想到了排超时刁琳宇和许晓婷的斗法。本场,小苏女防魔女,累而不晕,小魔女防苏女是先晕再累。虽然第一局看上去焦灼,其实节奏大多数时候掌握在小苏女手里。 小魔女的进攻意图、线路,暴露的过早、过明显,战术攻、防反攻击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反观小苏女,即使困难球也在追求传球的隐蔽性、出手的时机性和手法的多样性,这也是本场两队居然打出档次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魔女过度依靠黄、杨,也是本场败因之一,但最大的败因是跟不上小苏女,晕了、乱了、累了,最后败了。但是,全场小苏女基本对杨少女没有形成有效防守和抑制,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魏依衫的“疯了”可能大多数人不意外,陈嘉羽的“神了”相信大多数人事先不会想到。 魏依衫不多说了,说说陈嘉羽。第一次看到她比赛就充满好感。这姑娘有灵气,打球用脑而且基本功扎实,但力量上尚显不足。还有信息说她体能也不佳,不知真假。但陈嘉羽的特点是冷静、融入体系能力强、场上位置感意识绝佳,有她在,防守队形从来不乱,阵型中不会出现大空档,并且发球稳定而且效果不弱。本场,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郭中楠的“体系价值”表现的越来越大,不光有快攻、拦网,地面防守、小球技术在副攻球员里相当不错,发球既稳又有攻击力,这是苏女排需要的副攻类型。这里不是要贬低陈晓辉,有了小郭的全面稳定加上小陈的暴力凶悍,才是副攻线上绝配。这也是我个人看好毛唯嘉、郭中楠的原因。 U19,虽然整体上还是“个人英雄主义”打天下,但小苏女独树一帜的技术风格,或许能影响今后的培养理念。本届U19,但凡球队攻守平衡和小球技术相对好一些的球队,即使没有超级明星都能走的更远一点。什么“一己之力”、“核心球员”之类的歪论,在本届U19被打脸了。 小苏女一直被感叹本期球员天赋不突出。但天赋不够技术补、能力不够战术补,排球打的是整体,也应该打整体。 小苏女本次夺冠,算是给那些叫嚣“整体排球过时论”的,上了一课。本句算感想。
“西贝”事件的感想 近日,罗永浩、西贝事件成了热点话题,这和排球没有直接联系,但从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个大道理。 罗、西之战,如果真要走法律程序,无非围绕“预制菜”这个关键词,可预制菜,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和界定界线,我有我的行业认定,你有你的认知看法,不统一,这才是可悲之处。从这个联想到了三大球的球场伤人事件。 女排,影响最大,至今还在继续发酵的无非是“垫脚事件”。关于此事的是是非非也一直没有个争论结果,为何?因为没有判别是非的标准。 球场伤人,确实大多时候只违反道德不违反竞技规则,但是,当伤人成了习惯甚至成了获胜手段后,还能坐视不管吗? 如果餐饮业这次因为罗西事件制定了界定“预制菜”的标准,那么,今后的赛场,对“球场恶汉”是否也应出台一个政策? 提示,除了继续发酵的“垫脚事件”,还有快被遗忘的“谷宜瞳事件”,还有CBA、中超那些不想提名的球场恶汉。 究竟是道德的缺失还是管理者的失职?
请教诸位,全运时“仙人”有勇气上场吗? 万一真实的实力露馅了,商业价值就全没了,还是保留一点神秘好。 个人建议,做个场下的“精神领袖”最好,当然,做个“神经领袖”也不错。
网传消息,内蒙女篮要解散了? 不可一世的“瓜队”居然要解散了,据说是因为财政问题。女篮比女排还要闹着玩,但愿解散是个谣言。 国家队层面,男篮往下走、女篮上不去,问题根蒂不难找到。全是人祸。
两大毒瘤PK,谁能胜出? 东京赛场,某位功勋教练的一句话“她不打谁能打”已经暴露出“核心论”的毒害已经起作用了。 前有“仙气”,后有“脚气”,这两大毒瘤一直危害着瓜队,队内如此,队外更如此。 但是,这两大毒瘤,谁更毒?前阶段肯定是“仙气”更毒,现阶段肯定是“脚气”更毒,但最后定胜负、见分晓,只怕要2025年以后。 毒瘤的根很深,即使要挖,也是一个伤筋动骨的艰难、痛苦过程。
空闲之余聊聊技术问题,算闲话。 从世联赛到世锦赛,球迷的心情如同过山车,正常。个人观点,瓜队的表现超出预期,尽管世锦赛创下耻辱的一篇,我们现在的基础就这样,想多了是自找烦恼。 从两次世界大赛参赛经历,能看出我们差在哪里吗,球迷观点不一。这里首先排除、摒弃那些饭圈言论、招魂言论。 第一种观点,我们的球员,基本功本就是二流的,整体技战术打法又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世锦赛惨败是必然结果。 第二种观点,我们的球员虽然个人能力不够一流,但通过技战术打法,可以把二流球员啮合成一流球队,只是现在火候还没到,又遇到内部干扰,世锦赛惨败是阶段性失误。 第三种观点,我们的球员基本够得上一流,但技战术打法落后加教练无能,导致球队整体实力提升缓慢而且发挥不稳定。 第四种观点,我们的年轻化有点过头了,小球员从生理和心理还承担不住世界大赛的考验,还是要新老结合,有个传帮带的过程,世锦赛就是副作用的最大体现。 个人观点,全部支持第二种、部分支持第四种。 如果参与探讨的多,继续探讨技术上的细节问题,比如主攻、副攻、接应位置,如果没人参与,就到此。
不是笑话的笑话 一位应届生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几天后就递交辞职报告,离职理由是:本人脚太大、胃不好、力气小。 家人问他,你的辞职理由为何那么奇葩?有知道答案的吧友吗? 此笑话有感于国家队名额之争。
世锦赛唯一一场观后感 三四名决赛,其实最主要看岛国。 比赛不评价了,聊聊观后感。巴西、岛国之战,看后很有启发,岛国虽然输了比赛,但全场发挥确实值得称赞,同时,岛国也给亚洲排球留下一个良好的启示。 个子矮真的吃亏吗,岛巴之战告诉你,真的吃亏,但不能弥补吗,答案是否定的。看看岛国攻手的表现和拦网能力。 岛国和巴西都给我们一个启示,高度、力量的优势怎样发挥才是优势;韧性好怎样才能换来战术上的优势。 我们的边攻手确实要想岛国学习,别总想着仅仅把球砸到对方场内才算成功,抡、砸、拐、抹、带、吊技术的组合运用,才不会惧怕对方的高度,也能更好地处理关键球和困难球,这一点,包括吴梦洁,目前都做得还不够。 另外,别去幻想什么“核心球员”、“超级战士”关键时刻来个一锤定音,没有配合、没有技战术体系,什么“核心”、“超能”都是浮云。 明星球员或势力超群球员在困难球处理上确实能表现其作用和价值,但仅仅凭此就能决定整场比赛胜负,太悬了。 巴西胜岛国很费劲,实力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虽然最后险胜,但全程都是岛国节奏。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遇上强队,你要真能有手段制约她,能带节奏,双方的实力对比就会趋于平衡甚至反转,比赛胜负就难说了。 所以,有好球员不如有好体系,排球是集体项目,什么“核心”、“超级”,统统见鬼去吧!
谈谈个人对球员留洋的看法 世锦赛给球迷的打击太大了,对球队和球员的认知都仿佛降了两个档次,其实并非如此,世锦赛的失败是人祸,和东京惨败异曲同工。 但是,从世联赛到世锦赛,可以看出,我们在整体打法和个人能力上,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除了张籽萱表现出“超龄”外,唯一能找到的闪光点就是多少还保留亚洲排球的特点。于是,有球迷提出,加强球员留洋,走出去、请进来,增加和世界的交流,尽快追上世界的先进理念和学习世界上的先进训练方法。对此,我个人表示不赞成,原因如下,分析结果接受板砖。 男篮、男排、女足都尝试过,男足更尝试过,结果,除了米卢那一次“有争议的成功”外,其余全部失败,而且是惨败。原因是什么,外来的东西虽然好,你消化不了,有什么用?就比如生活中的奶酪披萨,营养又好吃,还是个洋玩意儿,可对我而言就是毒药,因为我奶制品过敏。 女排要想整体提高水平,寄希望于别人不如提升自己。自从里约后,国内女排大环境就开始走下坡路,功利主义、饭圈文化泛滥、嚣张到了极点,女排大环境逐渐从上层建筑到基础建设,都遭到破坏。“朱袁张”以后,再也没有世界级球员出现(那只臭脚不算,不够资格)就是证明。 所以,“借鸡下蛋”不如自己养好母鸡,改善国内女排大环境才是治本的道路。 球员走出去、请进来,包括教练的请进来当然是好事,但必须有个度。中国排球,还是要走自己的路。欧美的先进理念和训练模式,必须先消化、吸收成自己的营养,再考虑如何发挥作用,照猫画虎没用。 外国的月亮和国内一样圆,意大利的职业排球俱乐部本就是世界领先者,土耳其的职业联赛也是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有啥好羡慕的?自己努力搞好联赛,加强世界交流,我们也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俱乐部联赛。不过,指望现在的机构,不可能! 总结,指望留洋来提高女排水平,就是画饼充饥。(接受反驳,我也想听听支持的意见)
世锦赛难道没有可称赞的? 世锦赛全是失败吗,不见得,最大的胜利者就是“饭圈”。 从央妈的态度可窥一斑,世联赛期间消极报道、从不转播到世锦赛期间主动报道、积极转播,而且公开宣扬“核心论”,而正是这个“核心”毁了球队、毁了比赛。 所以,球队失败了、教练苦闷了、大多数球员失意了。但有人笑了,场内有人笑,场外有更多的人笑,因为它们是胜利者。
从现在的瓜队看张籽萱 世锦赛失利,是人祸的结果,并非实力不济或教练无能。 从本次世锦赛想到了苏女排十几年前的低谷期,就是打保级战的那一年。当年的苏女排牌面不差,就是战绩差。换了教练后重新打出正常水平。所以,作为主教练如何带队、如何发挥出球员全部实力,决定了球队的实力和战绩,不是简单的球员个人实力拼凑就能解决问题的。 刁琳宇,作为一个准备退役的副攻球员,又赶上球队低谷期,不料,千里马遇上伯乐,球员生涯开启逆天模式。 刁琳宇,在球队处于低谷期时担任二传,放弃了过去熟悉的位置,也可以说从低谷开始。可短短两年时间,一支保级球队就开始冲击冠军了。 张籽萱,现在用刁琳宇作为标杆衡量,不合理,年龄和经验决定了。但是,小张也是从球队低谷期、重建期加入球队,从心理历程讲和刁琳宇有相似之处。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技术水平也会达到一个新高度。 现在对小张的各种褒贬,我个人看来就是P话,小张是未来股、潜力股。从小张身上,还是看到了少年队、青年队和成年队之间的差别和差距。 现在的瓜队,满满的“东京味道”,对张籽萱而言,极其不利,好在还没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该修养就修养,该上黄山就上山。 别去探讨什么瓜队的世锦赛技术问题。 瓜队在世锦赛失利,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还是老问题,非专业因素主导了专业因素,这时候来个什么技术探讨,有意义吗? 如果那位“核心”一门心思养好伤,或者再去黄山调整一下,远离瓜队,世锦赛期间不管是场内场外,必将是一番正常景象。世锦赛不管成绩如何,也将是一番正常表现和发挥。 现在要主教练和年轻球员背锅,天理何在!
理智探讨瓜队 自从瓜队重新换上“脚气病”后我就不关注了,因为肯定要闹幺蛾子了,结果果然如此,不仅球队不行了,舆论上原本安静老实的那些饭圈论调重新又泛滥了。这一切,我早料到了,老调子了。 但是,瓜队毕竟是瓜队,牵挂着许多真正热爱排球、真正热爱国家队的球迷,瓜队究竟是什么问题? 个人见解,瓜队没有大问题,只是出现了干扰,内部、外部都有,世锦赛让这个干扰效果暂时达到了最大化。 新一届瓜队,某种程度讲,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对半。如今看来,成功的可能性大于失败。 如今还在想着世界大赛争金夺银,只能说不现实或时机未到,必须有个卧薪尝胆的痛苦过程。球队年轻化、重建化是必须的、正确的,哪怕这个过程再痛苦、再艰难、代价再大也必须为之。东京、巴黎连续两个周期的透支,已经把女排界折腾成什么样子,看看现役球员就知道了。 世锦赛暴露出的问题,个人认为早暴露比晚暴露好,有些问题也必须去正视和面对,空喊口号不解决问题。世锦赛的失败和饭圈没关系? 攘外必先安内。主教练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心和坚持自己的理念,摒弃各种干扰,能坚持就干,否则就让贤,别像前任那样高开低走,窝窝囊囊做个傀儡。 我本人原先不看好赵勇,现在改变了,现阶段他行,但必须坚持自己的东西,别被其它左右。
核心,究竟是核心还是害心? 有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叫宿命论,虽然要批判,但它有时也是客观现实。 没有“核心”的时候,球队在进步,而且场上表现和战绩也超出大部分球迷预期。“核心”回来了,球队却垮了! 除了宿命论外,我想不到更好的解释。 非要从科学上解释,我只能说,“核心”回归,导致原有的体系打不出来了,因为原有的体系本就不是围绕“核心”设计的,而新的体系“核心”明显跟不上,而这一切,却要队友和教练负责任,笑话! 本就还不成熟的体系再加上调档,打不过法国有什么好奇怪的? 老旋律又来了,“核心”主打,败了就是队友不给力、二传有毛病、教练没能力。 中法之战表面看是技术问题,实质上是什么问题?谁敢提! 没有“核心”的时候,央妈报道懒洋洋、转播不可能。“核心”回来了,报道积极了、转播也有了,可球队完了!
诸位相信宿命论吗? 女排瓜队世锦赛惨败,创下历史最差战绩,而这一切并非实力不济导致,原因何在? 前段时间,在全部年轻化的质疑声中,球队肉眼可见在进步(没有“核心球员”的参与),但主教练还要背负“不用老球员”的罪名。 现在,老球员用了,“核心球员”又上场了,可球队场上表现和战绩呢?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宿命论,虽然这是封建迷信,可它客观存在。有了某位“核心球员”的参与,球队必然要出幺蛾子! “仙气”是球队的外部干扰,“脚气”就是球队的内部危害。这就是宿命。
对瓜队不关注就对了。 自从女排瓜队重新患上“脚气病”,我就不再关注了,知道肯定好不了。 刚刚知道世锦赛止步十六强了,很正常。 别做什么技术分析了,只要晦气星在,这支队伍就好不了!要想身体好,先把病治好。
“脚气病”又发作了 不是脚不好,是鞋的码数不对、鞋型不配。 老一套的旋律又想起,大脚表现差,就是二传不行、队友不支持、教练没能力。 这一切,我早预料到了。近期为何不发言了?因为瓜队重新又患上“脚气病”,我现阶段暂时不关注了,因为很恶心!
请问,薛姑娘国籍究竟是 如果薛姑娘能打全运会,她国籍应该还是中国吧。目前她属于留洋但不在国外打球的球员?隶属上海女排? 怎么回事,有点乱。
男子篮球亚洲杯,给三大球的启示。 男子篮球,近十几年了,走的是下坡路,有向男足靠拢的趋势。这期间,换主教练的频率也不比足球低。可亚洲比赛的表现越来越低靡,世界比赛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本届男篮亚洲杯,男篮杀进决赛,终于重返亚洲一流。但本届国家队,赛前缺一直被质疑、被看低,因为球员的光环不够亮、教练的名气不够大,但正是这样“星光黯淡”的球队,却打出了十几年来最好的成绩和场上表现,篮球又回归了集体项目的本质,球员的血性、团结性终于又一次让球迷看到了。 男篮的亚洲杯之旅,无疑是成功的,也揭示出一个真理。集体项目,就应该讲究集体,即使有明星球员、超级战士,也必须服从球队的技战术安排和需要。外部环境的干扰度下降,也有利于球队的训练、备战。 洋教头换了一个又一个,解决问题的还是土教头。当教练有了真正的权力和排除非专业干扰,他的能力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上层指挥、下层背锅已经祸害了三大球无数次了。男篮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女排呢?
全锦比赛结果没出山人所料。 前天就说,态度决定结果,今日应验。 这个结果又能说明什么呢?一个玩命挽尊的球队,一个打瞌睡比打球更有劲头的球队,比个什么劲。 小球员能端正比赛态度,抓住机会和高手切磋,值得称赞。 本场比赛非要找看点,无非是小魏和罗锅哪个更有培养前途。 罗锅是谁?“罗锅”是现在时兴的叫法,我习惯上叫“鸡血”,就是“鸡血刘”。据说此君个子本就不高,还喜欢弯腰驼背。
U21刚组队就被看轻不是没道理。 U21刚组队就被看轻,原因还不是主教练问题,是阵容问题。 U21组队是想用U19的思路来打U21,脱离实际,注定不可能具备争金夺银的实力。刚组队,我就在贴吧公开说阵容有问题,二传、接应、自由人选人不合理,不是单纯的“户口论”问题,自由人早就被证明不堪大用,却一直能混迹小国家队。二传、接应都属于“软傻大个”,在U19或许能排上用场,到了U21,已经缺点大于优点了。 U系列,年龄的影响确实非常大。 不过,U21的成绩,超出我赛前预料,我预计,八强不入。 主教练战略、战术上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地方。为何选他,球迷回答,全运年怪事多。
苏津之战别被带节奏 全锦赛苏津“提前相遇”了,对于这一场,看淡了,别被带节奏。 江苏从来没有重视过全锦赛。如今这个阵容,死拼天津不上算。 支持有的吧友的看法,健康是第一位的,这种比赛,走个过场就行了。 圣城不一样,急需这个冠军来挽尊、来振奋士气。同样是玩,你玩游戏她玩命,或许态度觉就决定了结果。 但是,一旦圣城败给江苏,后果“不堪设想”,全运就几乎没有前景了,不容有失。 总结,别被带节奏,本场胜负对圣城价值巨大,对江苏无所谓。
越南女排的故事,会在国内发生吗? 为了冠军、为了金牌,只要组委会、裁判组不查、不追究,我是否也能用这个办法提升球队实力,续写球队辉煌?
苏女排未来的“小吴晗”是谁? 吴晗全运后退役了,留下的缺谁来补? 藤蔓绮、魏依杉,还是其他球员? 个人本来看好藤蔓绮,场上比较灵,打球用脑子,力量和柔韧性都不差,可是看看近一年在U系列的表现,有“废掉”的趋势。 诸位认为呢? 或者,苏女排未来不需要吴晗这种风格的主攻?我认为还是需要的。
求证一个消息。 全锦赛开打了,据说,云南的杨玛依婷、山东的王文涵加入魔都,薛姑娘缺席比赛,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这算什么骚操作?
有必要纠结“向未来”决赛吗? 苏鲁这一场对决,技术含金量有多少?有必要纠结过程和结果吗? 本次赛事,到半决赛结束就已经结束了,决赛可以看成表演赛了,什么问题都说明不了,就是闹着玩。 小小苏女这次残阵出征,技战术打法既有保留也有打不出来的,真实实力远不是本次比赛所表现的,慌什么、急什么。 U18,真正的精英全部上阵,比赛激烈程度远超本次比赛,苏鲁面对的压力肯定比这次赛事大的多。本次赛事,就是“挂羊头卖豆浆”。
在这里,看不到“未来”和“精英” 对这个“向未来”、“精英赛”,这里是不关注、不讨论,对了! 我满怀希望看了几场回放,结果就是想打自己一顿,关注比赛的决定简直愚蠢至极。后来不打了,因为我发现了很多比我更愚蠢的“专家”,要挨打也轮不到我。
再次“向未来”吐槽 个人观点,我们的管理者,在设置比赛时,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这个“向未来”的比赛,基本和未来无关。 换句话说,本次比赛是“挂羊头卖豆浆”。(连肉都见不到) 我知道很多吧友极其反对我这个看法,认为只要是比赛,就是积极的,就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可现实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就像是应该搞“素质教育”还是坚持“应试教育”一样。“应试教育”拥趸者的观点,“题海战术”、“时间战术”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甚至是唯一方法。用到排球上,就是多参赛就一定能提升水平,真的吗? 试问,小小苏女参加本次比赛,除了遇上山东队,其它比赛除了增加运动量还能带来什么技术上的进步?小小苏女大多数球员已经小有名气了,不需要用这个“未来”向球迷展示未来吧。 我回看的比赛,本来认为太原二外已经是最底层了,再低就连票友都够不上了。可是,居然真有连票友水平都达不到的,不直接说名字了。 不怪球队、不怪地方,还是管理者的责任。 怪话说完了,还是说说正经话。国内赛事设置,个人认为要把竞技比赛和商业比赛区分开,不要混淆。 排超肯定是竞技类比赛的天花板,全锦赛应该紧随其后。可现实是,全锦赛已经是多年的鸡肋比赛了。别怪俱乐部不重视,还是比赛设置的不合理,需要调整。 商业比赛可以有,也应该有,作为对赞助商、支持者的一种回馈无可厚非,也起着推广排球,扩大市场宣传的作用。这种比赛,竞技第二、热闹第一。”向未来“这种模式就很合适。 现在国内各种比赛,看似热闹,其实胡闹。乱哄哄一团,讲形式、走过场。 不久前,好像有过”全国体校杯“比赛,属于U16组的比赛吧。还有什么排球重点学校比赛,如果有意义,为何不坚持办下去?比这个”向未来“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吧。 现在这个精英赛、那个未来赛,比赛时间还有重叠性,究竟针对那些球员,赛事目的是什么,商业赛还是竞技赛,你们分得清吗?反正我糊涂了。 总结,国内各种赛事要办,但要质不要量,否则,就是劳命伤财、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看热闹,找商业赛;看门道,找竞技比赛。球迷也好有着明确选择,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就是球迷最大的快乐。
川女的“未来”在资阳? 四川排球的沦落让人唏嘘。女排一队已经让人看不到近期能崛起的希望,有评论说,川女后备力量的代表就是看资阳。 资阳对十一高,十一高体格上有优势,两队球员基本功没有明显差距,但整体攻防水平及配合程度、技战术意识,资阳明显占优,换句话说,资阳的球性明显好于十一高。但前两局资阳都是领先后被翻盘。小球员心理素质不是差,是太差,领先就保守,落后就怯阵,训练水平到关键时刻全丢了、忘了。 今天不管最后胜负如何,如果资阳真的代表川女的后背军实力,那川女真的没有未来了。 昨天闵青对十一高,用技术战胜了身体,今天的比赛,十一高用意志战胜了技术。这里带出了一个问题,小球员的心理建设应该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国少在亚洲和世界赛场,这个毛病也很明显。
继续“向未来”寻找未来 继续看回放,希望能在“未来”中真正看到未来。(目前还是没看到) 十一高对闵青,这一场,没有了“专业打业余”的现象,正常的实力差。身体优势不能转换成实力优势,这一现象在国内很常见,说明什么?排球普及的还不够,基层教练水平差距很大。 终于,“笑话球队”登场了,实力不咋样,“鸡血”水平依然很高,喊叫实力远胜打球实力。恭喜吧,能艰难拿下几乎业余水平的太原二外,也算胜利。联想到前一阵子,管理机构发文,要把国内精英小球员集中到圣城训练,就训练出今天这个水平?这叫什么,误人子弟!圣城吃相太难看,险恶居心都不加掩饰了。 四场看下来,我有一种要告别“未来”的感觉。
“向未来”,能看到多少未来? 首先感谢“透明巨人”吧友的提醒,排协微博有直播和回放,这一点,是我疏忽了。 直播没看,回放看了,说说感受吧。 鲁沪之战,说什么好呢,魔都居然派出体校队,不想玩就别玩,别来滥竽充数啊,什么玩意!满场都是“专业打业余”的表演。 第二场苏粤之战,看清了是粤青,不是体校队。可场上居然还是“专业打业余”,两个队明显不是一个级别,不光是技术实力,体格差异也非常大。 唉,“向未来”究竟能让我们看到多少未来?本来还想评论一下小小苏女的球员表现,可这种对抗,能说明什么呢,免了吧,期待强强对话吧。
试论三大球有“霸主”的利弊。 今日看到对篮球的评论,感觉有启发,说出来供大家娱乐或参与探讨。 三大球出现“一枝独秀”的霸主球队,究竟利弊如何,个人看法是弊大于利。 先说好处,“一枝独秀”能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刺激球市、吸引流量,在当今肯定是好事,但客观上也能助长饭圈文化的泛滥。 弊处在于,“一枝独秀”对行业的杀伤性有如恶性肿瘤一般,客观上起着降低竞技水平的作用。因为,优秀球员集中在一起,导致霸主球队比赛无对手、胜负没压力,其他球队对霸主玩的就是田忌赛马,霸主球队球员的个人能力从何提高?何况霸主球队很可能集中众多国手。女排一位主力球员说的“国内比赛没意思”,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来利弊还没有弄清楚,却人为强制弄出“霸主”球队,违背正常的球员流动和竞技规则,居然还厚着脸皮高喊“全国一盘棋,要均衡发展”,都一枝独秀了,哪来的均衡发展? 三大球国家队水平的逐年下降,和三大球的大环境有着直接关系,高水平球员和国手每场比赛都是自己和自己玩,水平怎么能提高。改善大环境,首先就要让比赛充满竞争,是公平的竞争,比赛胜负有着悬念,冠军归属不到最后一轮不知晓,这才有意思。 说到底,体制跟不上世界潮流,才有如此怪相。个人之言,接受板砖。
对拦网技术的一些个人看法 最近,瓜队拦网技术成为球队短板成了话题热点,而且球队也有承认的意思。关于拦网,说一说个人看法。 各人见解,我们的拦网技术,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从理念到训练方法一直落后于世界,甚至在亚洲都不是第一档,靠的是身体优势去弥补,但这一优势,在世界赛场就吃不开了。这个短板,其实女排暴露的还不算太明显,男排就非常明显。 说句得罪人的话,现役球员在世界赛场的拦网,就是“傻子似的”起跳加上“文艺范的”pose,这就叫单人拦网,中看不中用。不怪球员,这就是训练的结果。 瓜队在世界赛场拦网高光,还要追忆南北长城时代,徐云丽、颜妮还是目前不可超越的实力和成就代表。 徐云丽、颜妮在高峰期时,技术动作不好看甚至不规范,不是基本功不行,是已经会根据比赛调整自己的动作了。用练习书法来对照,就是楷书练好了、熟练了开始行书和草书了,写字时才叫做挥洒自如。所以,颜、徐两人的成就,都是接近球员生涯末期才获得,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就好比从楷书写到行书。 现役球员,就是把楷书写成了行书、草书,原因就是基本功还不到家,积累、沉淀还不够。尤其小球员,现阶段对她们的拦网能力不必求全责备,功夫还没到,成就哪里来。 中生代球员能力还不行,我只能说,天赋有限、球商不够、教练无能,还能说什么? 总之,我们的拦网技术,从世界范围看连二流都是勉强入围。别去骂球员了,整体都差,骂个人算什么。 本来想说一些技术上的细节话题,但是,我这个上世纪的学生球员,那点所谓的心得体会,放到今天,价值都不如一张卫生纸,就不献丑了。有兴趣的专门讨论,不在此了。
凑个热闹,来个探讨吧,关于“数据”。 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本人对“数据”历来是鄙视的,不是说“数据”没用,是看到现在网上对“数据”的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 赛后统计数据,究竟有何价值,只怕没人说得清,包括我。但我把对“数据”的认知写出来,供大家批判。 数据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球员所在母队,技战术体系的合理性、球员的磨合程度、执行能力,所有的优缺点,赛后数据确实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 但是,数据离开球员所在母队,其价值就像高台跳水,一落千丈。尤其是国家队组建根据“数据”选球员,简直就是盲人摸象。下面实际举例说明。 国内某支“霸主”球队,其中有两位球员在国内比赛大杀四方(数据好看),到了国家队一无是处、寸功不立,请问,“数据”能说明什么?有何价值?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问题很简单。各支球队打法不一样、球员构成不一样、教练训练指挥不一样。你在这个队是个宝,换个队就是草,不管你名气有多大。排球毕竟是集体项目。 我的结论,从国家队层面看,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靠。选球员,必须围绕主教练的技战术体系,不是靠名气、看数据。 既非专家之言,也非专业论调,欢迎批评指正。但不管你们怎样批评,听我一句,别成为“数据控”,它会限制和阻碍你对排球的深入理解,咱们毕竟不是排球从业者,是吃瓜的。 如果你们愿意听,我可以讲一个我自己在贴吧遭遇“数据控”的小笑话。
“排球专家”们,大热天可以乘凉去了,别出来现眼。 一帮自诩为“懂专业”的“排球专家”,实际上只怕连排球皮都没摸过,看过几场电视转播,再看过几篇赛后专业性评论,学会几个专业性词语就以为自己是“专家”了、“懂行”了。 只要看过球就能评球,谈不出专业内容谈观感也可以,没有谁规定评球一定需要专家资格或专业资格。 发言不专业不可笑,外行人话说不到点子上很正常。可笑的是明明是外行,却假充内行,居然从专业角度指责这个球员不行、那个教练不行;你这个发言不专业、他那个发言不懂行,这才是大笑话。 所以,那些自诩为“懂行”的“专家”,请你们端正态度,不懂球不丢人,说说观感更不丢人。不懂装懂才真正丢人! 观点不同当然可以,有论点、有论据拿出来探讨,专业性发言和非专业性发言都可以。自己啥内容都没有,反而驳斥别人这里不对、哪里不行,这叫什么玩意儿!你不仅是专家,还是贴吧裁判,有这个职位吗?
来个小笑话调剂一下 拉不出屎怪地心引力不够大。 南棒的天才羽球少女输球了,怪天朝球员故意折磨,哈哈哈! LG杯还没完全清除负面影响,羽球又来了。 请教诸位,看体育流氓用什么眼光呢?有人说,客气一点用第三只眼看,不客气的话用后眼看。
高意真的回归,能给球队带来什么? 高意回归,目前还没有官宣吧。近期无赛事,不妨探讨一下高意回归真的能帮助球队吗。 首先申明,就事不就人,探讨内容仅仅针对球队,不针对高意个人,对高意不存在褒贬。 从以往高意在国家队的表现看,指望她来救急,很难。什么“高大副、王小副”组合,副攻线就活了,鬼话吧。 高意体能好、力量足,海拔也足够,但场上表现真的很难定义,总有一种就差一点又说不准差在哪里的感觉。 目前球队副攻线比较“死”,不能把问题归结到球员个人能力不足。陈厚宇才多大,一共打了几场比赛?万梓玥属于防守型球员,定位就是替补;王奥芊在世界赛场尚显稚嫩;单琳倩被“无辜退货”,直到今天我也没想通。在此情形下,找回老将,是补充技术能力还是场上意识,我个人看不清,不能下结论,希望看清此问题的吧友此处指点迷境。 王媛媛在巴黎周期,在“蔡氏体系”里的表现,用“神经刀”来回顾,不算污蔑球员吧,她究竟应该怎样定位,是否她真的只适合小副不适合大副,我看不准。 副攻线不行,和体系没成型、磨合程度低都有直接关系,球员经验和能力的暂时缺乏肯定也是原因之一。 最近无赛事,世锦赛还得等几天,闲着也是闲着,扯扯闲话吧,别攻击就行。
网传的人员调整,真的假的? 高意入队、王奥芊支援U21、邹佳琪和范泊宁将被弃用,说的有鼻子有眼,不知真假。 副攻线目前看确实问题很大,但是,仅仅调整一个球员就解决了?我不信。 经过VNL,球队的问题教练组应该有应对方案。个人觉得,技战术打法应该尽快定型,球队应该从探索期进入磨合期,围绕技战术体系选球员。 顺带一句,VNL后,有人担心小万位置不保,当时我就断言不存在这个问题。
哈哈一笑看评论 近两日,针对瓜队,网络上居然又响起了“老旋律”,就是瓜队还是要重新开启“朱元璋”时代。 对此言论,除了哈哈一笑外还能做什么?还有更恶心的言论此处略过,不是人类语言不引用。 联想到女篮一队,输了亚洲杯好像篮坛末日到了一样,至于吗?说到底,还是饭圈之争。 带上一句,大运会女篮夺冠卫冕,真的值得大书特书,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励志又解气。 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摈弃外界干扰的集体,所爆发出的潜力和能量,在大运女篮身上体现出来。女篮一队和女排一队,就做不到这一点。
输波兰没什么不可接受 赢了夸输了骂,中波之战后,老旋律又响起。不过,这次相对理智的评论比过去多了。 从大道理上将,这支处于初建期的队伍打成这样,起码是及格的,不存在差劲的问题。如果有,那是评论者差劲,不是球队。 如果说本场输的可惜,也说的过去,本场输在“智”,教练负主要责任。 现阶段对比赛过多复盘没多大意义,毕竟阵容、打法都没有定型,但对于球队的个人看法,我一直没改变。 个人对球队的看法如下,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和批判。 第一,对张籽萱、吴梦洁使用不当,“缺智”。小张毕竟年龄放在这里,过多承担太大的压力并不是好事,虽然小张二传总体表现远超预期,我还是不改变看法。吴梦洁,要"巧用“,不要”死用“,虽然她已经是进攻端的主要和主力球员。 第二,球队还是缺乏全能型小主攻,目前看,有放弃的意思,或许真的没人了,但也不能自暴自弃吧。 第三,副攻问题到目前我个人看的是糊里糊涂,不知道瓜队要怎样用副攻。 毕竟,球队处在初建期、探索期,距离磨合期都还有一小段距离,中波之战暴露的问题,是球队问题的集中表现,这个观点,我个人表示支持,在此重复一遍。
一队超出预期,U系列呢? U19没出我预料,折戟四强。斗胆预计,U21也好不到哪里去,除非现在就有大的改进措施。 一队是稳步前进,表现和成绩超出球迷预期。 别去说教练无能,后备人才实力不够、非专业因素强力干扰,你做主教练也是这个结果!
单琳倩被打道回府,真的假的? 单琳倩可是一分钟都没上啊,如果真的打道回府,为何? 自由人被辞退,正常;范泊宁不上场也有理由,单琳倩如此遭遇,我个人想不通,哪位吧友来开导我一下。 看联赛的表现,单琳倩进步幅度和场上实力不差啊。
从今天的U19想到过去的U16 今天的U19和几年前的U16,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主教练就是迷信一位队中的“重点球员”,不管她状态能力如何。 前U16被教练倚重的那位重点球员,如今却面临是否退役的选择,反正重要比赛连母队都不带她玩了。另一位被打压、冷落的球员,如今用表现证明了她的实力(黄悦鑫),当年那个U16主教练,脸上发烫吗? 如今,这个现象好像在U19又出现了。其实,这一表现在阵容公布时就有人预料到了。 我的个人观点,结合我们的培训机制和理念,U21追求成绩还算合理,U19确实不应该太追求成绩,让有天赋、有技术的球员去世界赛场开阔眼界、实际历练,以利于今后更好的成长,所以,球员选择极其重要,潜力、天赋最重要,成绩不重要。换句话说,在U19,个人重要,整体其次。 当年的U16和今天的U19,在选材问题上犯了同一个大错误。我想问的是,责任在谁? 别光骂主教练,或许他也因此憋了一肚子气。
被遗忘的一副对联 今天被某浪提醒了,想起来分享一下。相信不少吧友也忘了。 上联:谢天谢地谢亚龙 下联:信神信鬼信兰成 横批:足篮打水一场空 我想说的是,排球界该怎样书写一副对联呢?
“苏超”火的让人嫉妒的感想。 “苏超”为何能火,一方面近几年受客观影响,商业、消费的发展受到抑制,一方面是足球带给球迷的负面影响太多了,“苏超”正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苏超”虽然是官办,但很合民意。 男子篮球、排球最近又“糗”了,假繁荣、真空虚的本质终于暴露了。 三大球,不是没有好办法去改变大环境,在提高关注度的同时提升竞技水平,就是没人愿意去这么做,因为啥?
无饭圈,不体育。 女乒、女跳的饭圈事件闹的够大的,女排就更不谈了。现在,女篮不甘落后也来了,下面就等女足了。 女排没有仙香脚,比赛打得更加好; 女篮现在不做梦,要让对手做噩梦。
把岛国都锤扁了,怎么还要洒“香水”? 尚未成熟的瓜队对决岛国,本就不该有多大优势,昨天一战,居然打出了段位差,这时候有人出来说,瓜队还需要“洒香水”。 我不想散布戾气,针对此言论不多说了。 现在的瓜队,不需要仙气、不需要香气,甚至不需要脚气。那个“左仙右脚中香水,其他球员来划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对中日之战的个人复盘 首先,和大家一样,对这场胜利表示祝贺,解气! 然后,理智地复盘一下比赛。因为是对日本,往大了说是影响和决定亚洲格局的比赛,所以,看完整了,虽然对直播的画面不太满意。 一开局,我个人感觉,岛女好像体能不足,猜想是和呆梨拼的太凶了,透支了? 后面再看,只能说,有影响,但不太大。 第一局,虽然比分一直领先,而且用高度、力量的优势瞄准空档精准轰击的效果很不错。但从细节上扣,配合不够默契还是很明显,有几个回合过于慌乱,球员明显有些紧张,好在没有失分。岛国第一局的打法似乎不对路,和我们斗力?昏头了。 后面的比赛不罗嗦了,谈谈整场比赛个人感觉。岛国换教练的效果,是“锅气”明显消退了许多,有牛皮糖变成口香糖的趋势,而这一变化,是我们惧怕的吗?岛国制定的什么复兴大计划?以前,我们“空档轰击”效果对付岛国效果不佳,因为岛国的“地板保洁”水平高的离奇,现在这个优势好像在消退,至少本场如此。 全场,不谈数据看感觉,小吴最佳,小张二传也不错,传球能把岛国都弄晕了,不容易,边攻传的或许位置不完美,但节奏不错。全队还要继续磨合,以后遇上泰国还是考试,球队以小张二传为主二传基本定了。 我们在过度,岛国给机会,保住亚洲老大的难度,下来了?现在下结论是否早了。
完整看过中捷、中保比赛的,可以比较一下。 我中保一眼没看,中捷看了开头。我印象里的捷克和保加利亚和现在的情况是否一样不确定。 印象里的捷克队,力量、高度、速度有,进攻不错,防守粗糙,不善于打乱战,比较惧怕亚洲球队。 保加利亚是“暴力美学”的崇尚者,攻强守弱,强在个人,弱在整体。 这两场,看上去中保之战吃力很多,看过比赛的认为,目前的瓜队对付那种风格的球队吃力? 我不积极看直播,原因是看了着急,但知道这是球队成长的一个正常过程。抱着不给自己找虐的心态,多看赛果和评论,少看直播。等球队成长一段时间再看直播吧,毕竟,在我看来,目前瓜队从球员到打法都没定型。
崔康熙和“苏超” 崔康熙受罚了,“苏超”火了,我想说的不是崔康熙和足球,是想说说这件事给我的感悟。 什么感悟,有两点。 第一点,相信有吧友和球迷和我看法一样,就是崔康熙这件事,又一次体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二点,国外的足球从业人士,虽然来淘金了,但对我们足球界的态度就是:蔑视加轻视,拿你、吃你,转身就骂你。怪的着人家吗,但凡自己有底气,会这么窝囊吗。 感悟的第一点,不仅足球有,排球也有。 “苏超”为何能火,它可是政府牵头的项目。就是因为虽然政府牵头,却“以民为本”,顺人心、应民意,做到了“允许百姓点灯,不让州官放火”。
苏男篮轻松晋级全运决赛,出乎我意外。 苏男篮在我的字典里和男足划等号了,却顺利晋级全运决赛。不可一世的新疆男篮居然被决赛拒之门外。 CBA究竟给中国篮球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假和乱吗? 易立退役,我就不看苏男篮了;晨哥退役,我就不看苏男排了,不管成绩如何,这两支球队,没有灵魂、赛场行尸!什么时候再能看他们比赛,我也想快点知道答案。
崔康熙受罚了 这个问题放在这里谈合适吗,不合适。但我想说的不是崔康熙和足球,是想说说这件事给我的感悟。 什么感悟,有两点。 第一点,相信有吧友和球迷和我看法一样,就是这件事,有一次体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二点,国外的足球从业人士,虽然来淘金了,但对我们足球界的态度就是:蔑视加轻视。怪的着人家吗,但凡自己有底气,会这么窝囊吗。 感悟的第一点,不仅足球有,排球也有。这个话题放在这里似乎又合适了。 “苏超”为何能火,它可是政府牵头的项目。就是因为虽然政府牵头,却“以民为本”,顺人心、应人意,做到了“允许百姓点灯,不让州官放火”。
狂人狂语的帮万梓玥辩白一句。 新瓜队还没打比赛,我就预计万梓玥的国手生涯不会顺坦。说句狂话,能正确看清万梓玥的球迷不多,我是其中之一,我就这么狂! 昨天的比赛,小万肯定不入球迷法眼,赛后会恶评如潮我在看到出场阵容后就预料到了。 小万究竟行不行,答案是肯定行,看你怎么用。 小万的特点我在吧里说了N次了,我自己都嫌烦了,但还是再啰嗦一遍。 小万的身体特点是有高度、有柔韧,欠缺的是爆发力,所以,她的特点是拦网好,进攻并不突出,尤其上步和出手在视觉上总感觉慢半拍。但后排和地面技术在所有一米九五以上的副攻球员里,小万说排第二,谁敢说排第一?媛媛都不敢。小万属于“柔性副攻”,而且,场上意识也算好的,融入体系的能力也不弱。 你想让小万成为杨珺菁、马蕴雯,我告诉你,痴心妄想!成为南长城,有可能。 国内刚性副攻球员有的是,柔性副攻还有谁?至少达到小万这个水平的有谁? 小万的技术定型了,大的改进基本没可能了,她的特点符合技战术要求就用,不符合就退。但是,国家队对柔性副攻一直是不来电的。因此,我个人对小万的国手生涯不看好,不是能力高低的问题,是技术风格的问题。
人嘴两张皮,正反都是理。 对于小张二传,前几天还“天才”、“横空”满屏飞,昨天一战后又满屏的质疑声,这么玩有意思吗? 小二传,不管天赋多高、起点多高,毕竟还是孩子,历练、经验缺的很多,而这是成长道路上绕不过去的坎。 昨天这场,瓜队明显的没有摆出一副我吃定你了的姿态,演练新阵型、新打法的意图一开场就告诉你了,过程如果流畅完美,还有“新”可谈吗? 胖刁昨天不如前几场亮眼,可责任全在她吗?完整看完比赛的不妨复盘一下再下定论。 捷克不弱,但其技术风格是我们所不惧怕的,取胜是个正常结果,过程也许很不完美,但对于初建期、成长期的球队,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何况昨天谈不上全功率输出吧。 小张二传到了成年队,有哪些不足早点暴露出来不是好事吗?
对徐亮近日的薪资言论有些感想。 足球烂到部分球迷已经希望取消这项运动的地步了,可前国脚居然出来说,如果薪资待遇再降低,就没人踢球了。 对于这番言论这里不讨论,看看女排吧。这个承载着国人荣耀甚至精神力量的项目,运动员的收入是多少? 金元帝国时代的足球,水平低下,降薪了,水平依然低下。可见,水平高低不是薪资能解决的。 足球界,依旧是高薪低能的大环境。女排界会被污染吗?近年来,界内风气有走邪路的苗头。 “苏超”足球,让足球有了娱乐元素,如果不参杂过多的功利因素和商业利益争夺,何尝不是对足球运动的一种救赎。 女排啊,太冷了不好,太热了更不好。真难,现在有些理解管理机构的难处。
现役球员中谁是被耽误最惨的球员? 我的答案,倪非凡。在母队是有实力没机会,在瓜队基本是两者皆无。结果是什么,无用我赘述。 有的时候,西瓜抱不到就该回头捡芝麻,总比空手好。 从近日一队、U21的阵容产生了一点感想。四年时光,对一个运动员意味着什么,就轻易的嚯嚯了。 接受板砖,欢迎批评指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