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提督大明神 南无提督大明神
我只为自己代言,顺便为装B帝拆台。我不生产干货,我只是干货的搬运工。(我以前不生产干货,现在也开始生产了)
关注数: 207 粉丝数: 1,291 发帖数: 37,073 关注贴吧数: 32
再谈兵农分离 补充该贴的内容 https://tieba.baidu.com/p/5894187563 广义上的武士其实跟农民没有太大区别。原则上狭义的“侍”,本应该是天皇下封诸如源氏平氏的上级武士,但是这个制度很快就崩坏了。狭义的武士算武士,武士的手下算武士,某个地区的农民开了块没人管的地养肥了自己,把自己武装起来,也算武士。战国时期绝大多数的“武士”都是这么些东西。没有地权和武装权的,就成了佃农,也就是狭义上的“农民”,还有处于两者之间的总村,同时具备军事和生产两种属性。战国时代的人里面像丰臣的身份自不必说,松平也十有八九是乱攀亲戚的地头,织田这种家族也不是武士家族,而是越前神官家族。神社是很容易聚集人口的地方,所以神官转变为地头的情况很常见。在地的武士团体领地有大有小,在战国时代小的被大的兼并,最终形成大名领国一元化。 比较大的武士头,例如至少1000石以上的,属于骑马武士,他除了养活自己之外还可以养别的骑马武士,自己和自己手下的骑马武士又可以招募徒步随从,打仗的时候他自己就是一个作战单位。 较小的上级武士,比如一二百石的,也是骑马武士,但就只有他一个骑马,其余手下都是徒步,打仗的时候因为人数少,没法作为战斗单位,一般是数个一起行动,或编入更大的领主手下。 再小一些的徒步武士,比如二十石或几十石的,就不能骑马了,比较肥的可以招募随从,再小的就是自己一个人。像岛津有个不到一町土地的无足众,大概也就5~10石。再往下就是有地足轻或是无地足轻、浪人。这些没有跟班的打仗的时候编成若干个队,由某个将领或者大名直接指挥。 所以一支战国军队,主体是都由大小骑侍、徒士、足轻等部分组成。其中有后勤的,需要自行征调民夫,没有后勤的,由大名统一征调民夫。后勤人员也有常备和非常备的,提鞋牵马的家仆当然得常备,打仗时候建工事或搬物资的就可以临时从农民里征,这个即便是兵农分离以后也照样要征的。 以前打架的都是那些大的领主,室町时代以后领内能打的基本都被拉出来打仗,到了战国时代,领主互相兼并,又把那些有军事力量但本可以不打仗的中小领主也统统拉出来,就越来越穷兵黩武。 本来家臣集住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室町时代守护上京本身就是一种家臣集住,战国时期各家也都有常备的大名亲兵。只不过旧式大名既有亲兵,同时也有麾下的封建领主,织田信长也是这种情况,他手下有七八百名亲兵,也调动过柴田胜家、织田信光、林秀贞的部队,只不过织田信光后来死了,林秀贞根本不听他调度,柴田胜家也跟他弟弟反了,这才显得织田信长手下好像一开始就是家臣集住的兵农分离制,其实他不是没有封建兵,只是调不动别人,无奈只能搞家臣集住,又碰巧家臣集住的战斗力特别强,织田信长尝到了甜头,所以在领地大了以后就正式搞家臣集住。 在旧式领主家里,大体只有骑侍和徒士是有数目的,至于他们想征募多少手下完全看心情,大名是管不着的,而新式大名如武田、上杉、北条等家,就详细按照贯高,不仅把小领主出兵的人数规定了,还把他们手下的兵种装备也进行了规定,这样在征调的时候就更有效率。 而兵农分离有什么意义呢? 不分的情况下,一个200石的领主,他有一堆佃农,假如他从中抽取100石,养4个跟班,一共5个人。 分离的情况下,大名统一管理土地,从这200石土地里抽100石,发给他,还是让他养4个跟班,还是5个人。 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区别,但问题在于,不分的情况下是不检地的,完全靠家臣指出,你说这块地200石,我就信你200石,没准实际检出能有三百五百石呢?所以有土地的领主不愿意当常备兵,一个原因就是他可以通过更少的兵役积累更多的资源,兵农分离给的俸禄太清楚,领主背地里的油水更小了,搞兵农分离得先考虑这个问题。但要是真的搞成了,领地的管理就会更有效率。像桶狭间之战中,今川义元本阵数千人,保护在他身边的亲兵却只有三百人,对比织田信长的七八百亲兵岂不少得可怜? 小和田书里说兵农分离以后,召集50贯文和500贯文还得养活他们的手下,其实是不对的,兵农分离以后,羊毛出在羊身上,俸禄多的仍然需要养活自己的手下,这直到江户末仍然是这样。只不过大名确实会另养一些小兵,在打仗的时候临时交给某个将军率领。比如说长篠之战吧,织田信长把御马回铁炮五百挺交给金森长近等几名御检使率领作为奇袭队,又安排佐佐成政、前田利家等五名铁炮奉行率领千挺铁炮队,这都是典型的“铁炮集中运用”,并且也是根据战场情况临时委派部队。对大名而言,兵农分离确实更花钱,但接收了家臣的土地,自身的收入也增加了,可以大量购买昂贵的铁炮,并且也有权利任意分配这些铁炮。 到丰臣时代的刀狩,进一步区分武装权和地权。德川时代又划分身份等级制度,并通过石高和身份规定兵役,这是兵农分离的终极阶段。织田信长的家臣集住是兵农分离的初级阶段,但确实已经实现了分离,在封建时代做到这一步也算不错了。
如果北条及时上洛,北条在丰臣政权中会处于什么地位? 随便聊两句,发现各位相当执着的以事件史看问题,我觉得这种治史思路是不正确的,从大局角度看上一眼,事情便会清楚很多。所谓名胡桃城事件只是事件结果中的一个借口,所谓直江状、所谓方广寺钟铭都是一个道理。 如果真是为了解决这个事: 1.北条御下不力,赔礼道歉。 2.涉事家臣死刑。 3.涉事领地归还。 这就是正常的解决方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满门抄斩。秀吉无非是从一开始就要灭了北条,先手找个借口而已。 另外一位叫达达的答主提到的德川与北条的关系是该事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先看看征伐北条的背景,秀吉此前把全部精力放在四国、九州的征伐上,对东日本仅仅是降服了上杉、德川,对东北的控制力也非常之低,鞭长莫及,几乎等同于完全不能控制东日本,既然四国九州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回过头来打上一场胜仗立威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要是再把历史往回扒一扒,任谁也知道关东不可能留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这是一张江户时代的交通图,江户时期当然是以江户作为交通轴心进行了道路修缮,我们暂时忽略这一点修正。不难看出如果想从近畿前往奥羽,最好是经过东海,沿关东前往会津领,再往北进入陆奥或出羽的其他地方。北陆没有大道,而且日本海沿岸常有积雪,不是一条适合大军通行的道路。因此想要掌握东日本,只能先行掌握东海、关东一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上面这张势力图不太好的表现了北条征伐以前的势力情况,主要是德川的地盘没有表现出来,不过各位应该知道德川在什么位置。 现在的情况是,德川、北条、伊达,三个东日本最大的势力,相互交好,且全都与亲秀吉的上杉接壤,只要稍一用力,德川家康这个对秀吉而言极度难缠的对手就可以一刀切断整个东日本,到时候西日本也不怕找不出几个早就对秀吉不爽的二愣子。 因此,出兵东日本事关重大,可以一举分化瓦解整个东日本联盟。假如说像信野里一样出现“南部下山”的情景,那么南部也完全可以成为针对目标。 现在的策略有三种: 1.打德川,三大势力可能会立刻吞掉上杉,这会直接引起最糟糕的结果,非常不明智。 2.打北条,需要以正当理由率大军通过德川领地,使德川不敢轻举妄动,且有佐竹强援。伊达则可以用其他势力牵制。灭掉北条以后增加的领土多,可以随便处分。 3.打伊达,路途遥远,需要同时通过德川、北条的领地,过于危险。且海路过远,伊达领沿海很少,而且大多都是山地,海陆难以相互照应。 所以最简单、最安全的打法,只能是拆掉他们三个里面位于正中间、而且打完以后油水最大的北条。 接下来事情就简单了,任谁都会知道北条从战略上是必须消灭的对手,北条无论上洛与否,都不可能幸免于难,唯一的办法就是窝在家里求德川、伊达帮忙,尽早促成“东国联盟”。 但由于秀吉抢先一步占据大义名分,有正当理由通过德川领地,德川完全没有机会为北条提供援助。而伊达就算出手,能起到的帮助也不大,且因为势力最小,只要秀吉发布命令,其周围的小势力就能把伊达控制住。事情到了这一步,北条这局棋就已经败了,其实早在武田征伐时,北条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谁让你那么肥,占领了那么好的地盘,又发展不成足以自保的强大势力呢? 盘踞关东的势力,要么一统天下,要么满门抄斩,没有中间者。 再看看北条灭亡之后的处置。最大的变化是德川转封到北条领,伊达吐出东北咽喉会津领,以蒲生入主统治。 如果不转封德川,仍把德川留在能一口吞掉上杉的地方,那这一仗就跟没打一样。而如果去打伊达,前面说了,不光难度很大,伊达领地太小,塞不满德川的嘴。而德川在北条征伐期间立了功,可以用论功行赏的理由把德川挪到更大更远的地盘去,这一举动也是在测试德川,如果德川不同意转封,下场可想而知。 那么仅仅把德川扔到关东去就行了吗?那可不一定,德川和伊达仍然具备一口吞掉上杉的能力,到时候虽然不是整个东日本,拿着大半个东日本对抗秀吉的潜力还是有的,对于秀吉而言,情况并没有改善很多。 所以,秀吉最关键的一手,就是在奥羽咽喉——会津插一个蒲生氏乡进去。 这就直接切断了德川、伊达两个关键家族的联络通路。会津有蒲生,再把德川旧领封给一些“看上去应该不会变脸的丰臣忠臣”,加上原有的上杉、佐竹等家族。如果德川敢变脸,不用秀吉出力,光周围这一圈就能把他揍个半死,且伊达、德川无法联系,伊达周边又可以扶植监视势力,秀吉的如意算盘似乎打得可以高枕无忧了。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太阁检地除了秀吉控制下的近畿以外,几乎整个日本全都存在短报石高的情况,很少有想不开多报石高的,而蒲生非常例外,在检地之后居然对外宣称石高翻倍了,哪里会有多报这么多石高的道理?简直是“陆奥石高百余万,会津独占一大半”。这一举动无疑是为了秀肌肉,让伊达德川无法轻视,在监视德川的同时,让身后石高更少的伊达不能轻举妄动。 然后,丰臣氏治下的东日本,迎来了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蒲生氏乡去世,如果蒲生秀行打算跟德川联姻,那丰臣还要你何用?会津这一要地必须交给德川的敌人管理。 当时秀吉还活着,想来想去,只能把上杉塞进去,但这一手万般无奈。上杉旧领变得跟德川旧领一样,被新任的小领主分得七零八落。 如此一来,德川身边能独当一面的大名,只有上杉、佐竹两个。除此之外全是小势力,与德川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只能与德川交好谋求自保,此外别无选择。所以秀吉死后你就会发现,德川西边的小势力,除了真田这种帮秀吉找茬灭北条的主,其他人果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都投到德川门下了,因为他们被秀吉封的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走到这一步,前田死不死就都一样了,就算不死,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基于上杉的位置,关原之战中首先被德川找茬攻击的,也只能是位于伊达和德川之间的上杉。如果蒲生存续照旧,德川要么联姻吞并,要么像打上杉一样打蒲生。反正把上杉旧领让出来,绝对是帮了德川大忙了。 在关原一般被大多数网友忽视的佐竹,同样卡在德川伊达之间,同样是个大势力,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存在感,但实际上也跟上杉一样被打包收拾转封到不碍事的地方去了。 佐竹:你凭什么动我! 德川:我就想抢你呗,还问凭什么? 到这一步,德川已经实现北条灭亡前“东国联盟”的态势了,而且形势还更好,秀吉已经不存在,西线也超过了原先计划的越后、信浓、三河一线,按从前的计划,再随便从西国找几个内应,这盘棋就已经赢定了,现在的局势更是完全倒向德川一方,西军没有主心骨,宛如一盘散沙。因此不得不说,会津变动真的是天平反转的关键转折。 由此可见,秀吉从不信任家康,家康也从没放弃过争夺天下。 按这个思路,在开打之前让石田三成活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必须让他挑起战争,讨厌石田三成的人才能同仇敌忾,不然开战的借口就得另找。 “这年头,找个开战的理由可不容易啊”。 秀吉打北条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想的。
为什么德川只给谱代大名那么一丁点领地 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德川很抠门,其实呢,在日本外史里就很客观的解释了这个缘由:整理一下日本外史的观点: 织田氏的部下都是当世英豪,能够征讨四方、攻城略地的人就会得到赏赐,织田氏的志向在于铲除所有旧势力,以自己手下的功臣代替,但这个愿望还没能实现,织田信长就死了。 家臣不爱戴君主,反而想跟君主争斗,这是织田氏衰亡的祸根。 丰臣氏以织田氏手下将领的身份而崛起,觉得织田氏的想法实现起来太过困难,于是只要是肯投降的势力,丰臣氏都会让他们保存自己原有的领地,以此安抚他们,大的势力甚至盘踞八九个国而不加以削减,这导致丰臣氏能够迅速统一全日本,但同时也以飞快的速度分崩离析。 丰臣氏虽然能保留诸侯的领地,却不知道该削弱大的势力来补充小的势力,让他们能够互相抗衡,又不知道该给同族封赏领地,让他们镇守险要地区,犬牙交错,相互制衡,以此震慑叛臣的邪心,这是丰臣氏绝嗣的原因。 织田氏因为夺取领土较为困难,所以很看重对领地的重新划分,而丰臣氏因为能轻而易举的获得领地,所以轻视对领地的分配,轻视或是重视,他们的做法虽然各有不同,却都不能让四方豪强都一心一意的服从。 德川氏麾下外有诸侯,内有功臣,对功臣的赏赐小于诸侯,让他足以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外界的侵犯即可,否则如果功臣的领地太大,那就跟诸侯没有什么两样了。 德川氏吸取织田丰臣两氏的教训,并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纠正封建的弊端,平衡于内外和轻重之间,从而可以维持万世一系。 然而日本外史吹完了牛,没过多久,德川就灭亡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