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蒲公英
霜枫斗雪
乒乓乒乓,快乐健康!
关注数: 310
粉丝数: 517
发帖数: 27,841
关注贴吧数: 57
请大神分辨下真假
最准确的解释 关于撞和摩,个人感觉描述最准确的一版,也间接印证了,方博说的先撞后摩,在死转下旋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吧里有个朋友的贴子,是方博拉长胶的视频,明显向上摩的多,也能佐证本贴)#终极对决#
建议把乒乓球网高改回最初标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年技术,器材都很原始,所以国际乒联为了促进乒乓运动发展,于1939年把网高由17.125公分,改成了15.25公分,现在乒乓球各种技术已完全开发殆尽,50年后的技术和现在也不会有大差别了。 所以,最可行的是,所有器材,规则不变,只把网高,恢复最初的标准17.125公分,就可以重现各种打法百花齐放了。#红双喜#
先撞后摩,只有这一种情况下不成立 那就是冲削球回过来的低平,死转,底线下旋,这时候你想冲,球碰到海绵有立马极速下坠的趋势,所以必须先向上加摩擦造过网弧线! 分开来讲,也就是拍面前倾,先向前上大力摩擦,吃住球后继续发力,撞透海绵,打出底板形变。 其实说白了,就是优先问题,当下旋旋转过强,你必须先考虑带住球不下网,如果发力直接撞,因为弧线还没出来,球飞一半会直接下网。 其实先摩后撞,和先撞后摩,2种冲球都有,只不过是瞬间发力向上占比多,还是向前占比多的问题。 先撞后摩不说了,好理解,先摩后撞,其实是你先加摩擦,球接触海绵后有个瞬间停留,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前臂是继续加速向前上方快收的,所以先摩后撞冲球是可行的。 但这个撞应该是指大力量撞透海绵,撞出底板形变,不是球一碰海绵就叫撞。
浅谈巴纳大神的历史地位 巴纳,他夺冠的年代,乒乓球仅仅刚在欧洲推广开来(而且当年在欧洲本地的推广程度,肯定没今天在欧洲这么高),欧洲外的世界上90%的陆地,根本没有普及这个运动,一句话,当年的世锦赛,最多也就相当于欧锦赛或欧运会! 这种情况下的“世锦赛”,夺冠难度太小,因为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对手太少,而且还是一年一次的赛制。所以,巴纳年代的世锦赛冠军,没有太大说服力(主要是参赛人的地域范围太小)。 1950年后的世锦赛冠军,相对有说服力,因为地球上80%的大陆已不再大规模打仗,参赛的选手也是几大洲的选手,不再只是欧洲那一小撮人。 国际乒联封Goat也没考虑巴纳,而是考虑马龙和老瓦,直到东奥后,承认马龙是唯一goat!尘埃落定!肯定国际乒联内部也知道,巴纳当年世锦赛夺冠,范围太小,没有很大说服力,也就淡化处理,不提了。 所以我个人觉得,巴纳的5连冠,折算成现在2.5冠,取整算三连冠,地位顶多和庄则栋持平,在国际乒联的地位,前五是没问题。 各位有什么看法,欢迎李涛,谢谢。
恭喜龙队,热爱永不止步! 恭喜龙队获得第三个世界杯单打冠军!我觉得马龙休斯敦被教练组搞得不能参赛,肯定憋了一口气,三年了,今天夺冠,龙队终于把这口气吐出来了!也再一次跟教练组证明,龙队有守半区的实力,我希望龙队能上巴黎单打,大家怎么看,欢迎李涛,谢谢。
关于反手攻 先来说说中国反手攻和日韩的区别:中国:反手攻源自庄则栋前辈,主要是解决当时反手起板的问题(台内,出台球都可以,打平球,下旋为主),整个发力动作比较小,但紧凑,出台球大多是那种向上弹摩的发力而不是日韩那种甩(甩这种打机会球用,但很少)。日韩:反手攻基本就是甩来打机会球,一锤子买卖,基本没有台内弹打下旋或出台弹打下旋这些……有的朋友不禁要问了,反手攻和推攻横打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关系,说白了其实就是解决直板反手处理球的两种方法……既然国乒有反手攻,那为什么后来没多少国手当主流技术?最主要的是国乒认为这种打法凶而不稳,容易失误,所以庄以后的60-90年代的直板国手保留了一板反手攻,但都以推攻为主,和庄反手靠反手攻为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正是因为反手攻稳定性不够,国乒少用,但单面打法又不足以解决80年代完善起来的两面弧圈,才有了刘国梁加横打的横空出世……其实就业余来说,直板反手位置就是主要处理几种来球,较转的长侧下类,下旋奔球,高调弧圈,前冲弧圈,台内短侧下类。先说传统反手攻和推攻处理方法:对付长侧下类,下旋奔球,是打球最高点,有弹摩动作,制造一定过网弧线。对付高调基本只能挡,打理论可以,但板型很难下压,后来多用挤,切处理。对付前冲一般都是挡或挤,但何大叔可以加力推,比较难掌握。对付台内球手法就多了,挑,弹,晃,劈,摆,切,挤,都可以。再来说说横打处理以上几种球的方法:这个就简单多了,出台都可以拉,不出台可以拧,业余一般主要就是起一板下旋和弹打机会球,贴挡弧圈和拧拉业余学有一定难度。总的来说,推攻加反手攻的打法,适合轻灵派,靠正手和控制变化为主,反手攻能打一板较准的球来弥补反手起板不足的缺陷。直板两面弧圈打法是实力派打法,靠两面抡赢球,如能兼顾推挡是最好,参见大厨,不会推挡全横打熟练也可以,参见王皓。最后,就业余来说,毕竟都摸不到相关技术的天花板,所以没有先进落后之分,自己的技术体系能熟练能处理各种来球就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
业余直板的速战速决思路 直板天生反手护台面积小,哪怕退台反手对拉,由于关节和握拍关系,反手的质量和发力难度还是逊色横拍一筹的……可能很多人觉得有拧拉了,前三板没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小胖出道就是接发暴力拧,进来多了前三板控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再拧,力量是有上限的,而且落点就那几个,别人很容易适应,是单体拳;但拧拉融合前三板,就不一样了,可拧,可摆,可劈,可挑,变化多多,是组合拳,正因为对方不知道你这板怎么处理,多了变数,也就多了对对方的威胁性……其实不论乒乓球发展到什么程度,直板由于握拍原因,速战速决的意识是不会过时的,能花三分力气得分,就不要花四分力气,40+时代,直拍对拉必须过硬,本质是:我速战速决拿下你最好,但被迫退台对拉,我也不虚对手……直拍主动退台的话,真心觉得不是直板的发展方向,一是会放大反手缺陷,很容易顾此失彼,二是太消耗体力……所以,我觉得直板必须有速战速决这个意识,并尽力去贯彻这个意识,才能更好的打出直板的特点来,相对也更容易出好成绩……一句话概括:直拍就是快的意识+对拉不虚的实力,二者可以兼容,并不矛盾,欢迎大家探讨。
中国粘套和外国涩套 开门见山,要说中国粘套的历史,729(天津橡胶工业研究所)确实是最先研制成功并帮国手获得世界冠军的产品,73年的世乒赛,郗恩庭指导就是用729最新研发的粘套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弧圈球世界冠军(PS:这个冠军含金量极高,也意义重大!最后的八强只有郗指导一个亚洲人!亚洲人,亚洲人!)夺冠后直接确立了中国式正手用国产粘套的打法体系并传承至今……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红大妈,38时代大妈是做颗粒胶皮那是绝活, 651.652,C7.C8等都是六十年代国手就用的胶皮,为国拿下N多世界冠军,但大妈的反胶在狂飚(90年代面市)出现前一直不太给力,基本就是6512和PF4(老版本,和现在的狂飚那种胶面完全不同,胶皮很薄,类似涩套但又超粘超转)这2种,胶皮特点粘,透,转,但就是速度不快,所以除了削球打法很少有国手用大妈的反胶……所以在狂飚正式研发成功装备国手前,大家看到的是国手用729或 999的胶皮配大妈的运海海绵,代表人物有80年代的郭跃华,90年代的马琳,王励勤,孔令辉……上面回顾了一下相关历史,其实简单来说,国产粘套和外国涩套应该是高分子化学里两个差异比较大的体系,比方说,国产粘套像皮筋,韧性十足,而且海绵和胶皮张力特别大,小力量较慢但可以靠转上台,大力量下速度旋转有几何增长的感觉,弧圈诡异。外国涩套我觉得像QQ糖,很柔软,发几分力走几分球,小力量下球不转,中大力球要吃进海绵才有较好的旋转,弧线比较正……再说下混搭,如果粘皮配涩套海绵,还是可行的,虽然胶皮张力大,但海绵软,持球好,所以这类胶皮玩旋转一流,速度略不足,但也是成功的市场产品,比如大妈的狂三-60,PF4-50等。如果涩皮配粘海绵,基本就不好用了,因为胶皮形变大,海绵却硬且形变小,胶皮和海绵是南辕北辙的状态,这样的胶皮就是要转没转,要快不快的鸡肋产品,比如艾比斯……综上所述,正手狂三粘套反手外国涩套这种配置还是很有道理的,正手反手基本粘涩平分秋色,但40+时代两面狂三粘也有不少,各花入各眼吧,祝大家玩的开心快乐……
家喻户晓的红双喜 红双喜,在中国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国庆10周年之际,恰逢容国团前辈夺得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双喜临门,于是周总理取名:红双喜(PS:光这份荣耀,很多大厂就比不了)1.乒乓球:红双喜1959年成立,仅用一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国际乒联通过的世界大赛用球……2.乒乓胶皮:红双喜于60年代(63年前后)成功研制出了适合专业队使用的651.652.C7.C8等颗粒胶皮和12号运海海绵,庄则栋,江嘉良用652,容国团,徐寅生,李富荣,许绍发,李景光,李振侍,谢赛克等用651,张燮林,葛新爱等用C7-C8等,颗粒胶皮方面,冠军国手数不胜数……反胶方面,红双喜于90年代成功研发出G系列和狂飚系列,率先在市场推出套胶,并且凭着狂飚的卓越性能再次夺回国乒器材老大地位……3.乒乓海绵:红双喜于70年代研发成功运海20/22号海绵,73年郗恩庭指导就用729胶皮配运海20/22号海绵拿下世乒赛单打冠军!此后的近30年里,国手正手都是这种模式,729/999胶皮+运海海绵,郭跃华,马琳,孔令辉等莫不如此……4.乒乓底板:红双喜于60年代末成功研发出一系列专业底板,大家最熟的就是老08/032,邓亚萍,陈龙灿,谢赛克等用老08的不少,郭跃华,曹艳华等用老032也是大有人在……新世纪以后,红双喜特别成功的底板有狂飚王,狂飚皓,狂飚龙,近年推出的968.301更是内置底板行业领域的翘楚……5.乒乓球台:红双喜于1961年26届北京世乒赛首次提供标准国际比赛用台,03年创新推出彩虹台并在巴黎 m世乒赛使用,08年推出金彩虹球台以及现在各大赛用的球台等等……6.值得特别说明的是,马龙,全套用红双喜的产品,完成了大满贯+世乒赛单打三连冠的伟业,红双喜的世界冠军屡见不鲜,但马龙是最亮的那一颗,前无古人,以后估计也鲜有来者……(PS:中国目前一两百个世界冠军,用胶皮或底板的红双喜要占到一半多……)诚然红双喜在品控,营销等方面有所不足,希望红大妈保持自己的优点,化优势为胜势;尽量弥补缺点,化劣势为均势甚至优势,以后越来越好,国球长红,企业长盛!
国乒男单夺冠最难的一届 图片中的人,是男乒第一个弧圈球世界冠军,1973年萨拉热窝世乒赛单打冠军-郗恩庭。 半个世纪前的事了,说来你们可能不知道,郗指导当年是在多么艰难的比赛中夺冠,几乎场场都是3:2(21分制是五局三胜),而且最惊险的是,男单八强,里面只有一个亚洲人,就是他! 看清楚,是八强里唯一的亚洲人!这种程度的压力下,能拿到冠军,简直就是万丈悬崖走钢丝……我觉得郗指导的这场男单堪称男乒单打史上最困难的一次比赛! 高远,这只是公开赛级别的小赛,和前辈的世乒赛那种临场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你要那种环境下,大概要当场晕过去),就这你大分3-0,小分10-5领先的大好形式下竟然将冠军拱手让人,这实在说不过去! 当年的国乒前辈条件艰苦,却心系国家,祖国荣誉高于一切,为国而战!现在各种条件好了,你的表现却和前辈们形成强烈的反差,实在有点烂泥扶不上墙…… 我清晰的记得国乒功勋教练-张燮林指导,教导队员说过的一句话:必须认真打好每一分球,你不想要这一分球,全国人民还要! 建议国乒,一定要加强国家荣誉观念,同时也加强心理疏导,技术好练,心魔难破,一定要重视。真心希望国乒人才辈出,越来越好!
推挡流派浅谈 推挡南系(上海为代表),始于李富荣,淡出于江嘉良,普遍正手好,小球一般,推挡只用来过度。特点是辅助正手,基本只做过度(很多时候被动挡一板,不加力推),为正手的攻或拉创造机会,不是那种铜墙铁壁的极致铁推……著名人物有,李富荣,郭跃华,李振侍,江嘉良。 推挡北系(河北队为代表),始于郗恩庭,淡出于马琳。把真正的推攻开发到了极致,正手一般没南方那么强,但攻守比较平衡。特点是铜墙铁壁,变化比南派多(加力推,减力挡,推挤,切等等),而且明显比南派能扛爆冲……著名人物有,郗恩庭,李景光,许绍发,何志文,陈龙灿,刘国梁,马琳。温馨提示:女子里面包括付玉(赢了陈熠那位),高军,杨影,李娇等,都是典型北方推挡的打法。这里以80年代的国乒主力,江陈(都是郗指导的亲传弟子)来说下,就能看出明显区别。江嘉良是典型的正手能力爆炸,推挡一般,小球一般的人物,打法和南系推挡的风格一脉相承……陈龙灿,是传统小弧圈的巅峰人物,可以用正胶直接爆冲下旋球,发球,接发球相当好,控制一流(可以说不弱于马琳),正手不如江强势,但反手能扛重板,变化多,推挡功力比江高一档……就业余来说,如果您也是推挡爱好者,学北系的打法更实用
男乒严冬那几年 简单来说,国乒89-95这几年严冬,主要责任是徐寅生,李富荣的战略误判和墨守成规造成的,负有主要责任。 198 m5年直板横打技术开始探索,但并没有进展的很快,徐,李又是正胶,左推右攻出身,自然大力扶植同类打法,正胶反手位长下旋漏洞一直存在,靠反手攻,强行侧身等只能说是权宜之计,不是正道,但徐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大推特推单面正胶打法,强调速度快点,再快点,对直拍横打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并无太大作用并没有快速让国乒主力学习横打,以致贻误战机,造成男乒几年滑铁卢。再说一点,同样是上海派代表人物,张燮林与徐李的执教风格截然不同。徐李二人的领导能力,在今天看来,也就是中层干部的水平,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比较排斥新技术。 张则完全和徐李相反,技术方面,张比较有远见,对各种打法都有培养,并且都有所建树,所以张培养除了各种打法的世界冠军,曹艳华(反胶单面拉),葛新爱(直拍削球),邓亚萍(反胶长胶快攻),童玲(横拍削球),何智丽(横拍双面弧圈)等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何智丽,让球那些姑且不说,单说技术,1987年拿下世锦赛冠军,至少说明张指导,在女子两面弧圈体系培养方面,初步成功。 反观男队呢,七八十年代,除了单面正胶\反胶轮流做主力,其他打法基本就是陪练,如果徐李用心发现和培养,未必七八十年代培养不出横拍双反弧圈世界冠军,但徐李固步自封,根本不敢或不愿创新,导致男乒正胶一夜脆败后,根本没有其他打法能顶上去,无计可施,只能从头开始培养新打法,才导致男乒长达数年的严冬。 而且徐李等人极度固执,宁愿相信一个老打法的年轻人(于沈僮),也不愿相信学习新横打技术的老人(江嘉良,老人是相对于沈僮来说),导致89男乒全线崩溃,于沈僮的失败啪啪打了徐李的脸,也寒了江嘉良的心,从此江挂拍退役。 总得来说,89-95男乒严冬的几年,徐李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许绍发也一样),他俩的战略误判和躺在正胶功劳簿上裹足不前,不研究开发新打法跟上国际潮流,导致男乒溃败,次要因素是快速胶水兴起和器材落后,试想,如果徐李有远见,培养出了横拍双面弧圈主力(不是做陪练),如果男队主力早几年加上了横打,就算器材落后和快速胶水兴起,就算正胶失利,男乒也有一战之力,不至于十年八年才缓过来。
关于推挡的一点体会 专业层面不说了,咱们只聊聊业余层面,真会推挡的吧友有多少呢? 很多人都有推挡过时的看法,没错,在专业队确实有点过时,但业余来说推挡简单易学,练精了也够用,还不伤手腕…… 我个人的一点理解,推挡是两种技术,一个是推,一个是挡。 挡是很容易掌握的,推的话就要细分一下, 推机会球,推一般来球,推弧圈球,难度越来越大。 我觉得很多人说推挡不行主要是只会挡球和推机会球乃至一般来球,但是这些来球毕竟是少数,只有真正能推对方冲来的弧圈球,才算真正掌握了推挡…… 毕竟别人拉弧圈是杀板,你推不住弧圈,自然感觉推挡不行,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掌握推这一要义…… 不论什么技术,使用意识先于动作是必须,也是必然,否则掌握就无从谈起,就好比高手比武过招是一样的,下意识的去用才会养成良好的手感,技术也就掌握了…… 大家想想,中国单面正胶对抗弧圈近30年,在横打出现之前,反手体系就是推挡+反手攻, 推挡解决对方上旋来球,反手攻解决对方下旋来球,现在看来虽然专业层面不如横打有威胁,但依旧是一套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反手体系…… 就推挡+反手攻体系来说, 入门阶段: 1.挡弧圈球,推机会球和一般来球。 高级阶段: 2.对方冲,我方推的首要是能推住(也就是能上台)再就是能借力变线,更好; 3.对方拉高调,我方可以推挤,侧切。 4.对方发奔球或长下旋到反手,则用反手攻起板。 不客气的说,很多持推挡过时无用论的人推挡水平大都停留在1这个层面,也就是入门阶段,那你干不过对方的弧圈球自然是意料之中…… 推挡的精髓在于推(推是主动发力),而不在于挡,只有比较熟练的掌握了2.3.4,你的推挡到了高级阶段,才真正可以跟弧圈抗衡,铜墙铁壁的推挡也就练成了。 对于业余直板反手,我推荐大厨的打法,也就是对付弧圈用推挡体系,对付下旋用横打(会拧拉短球更好)。 以上是我使用推挡的一点点体会,水平有限,仅供参考……
大爷是正宗直拍削球打法,直拍削球小菜鸟的我很佩服,向大爷学习!
讨论贴:冲下旋,先摩擦还是先撞击? 个人觉得,尹航说的更准确一些,毕竟下旋球,你不先摩擦住就直接撞击,球很容易下网,或蹭网出界! 虽然冲下旋,摩擦和撞击几乎同时完成,但严格来说,是摩擦先造的过网弧线,0.几秒后的撞击,提供前冲力,所以个人认为冲下旋,先摩后撞更准确! 这俩人的教学,感觉尹航讲的更通俗易懂,动作示范也更详细……
1
下一页